• 38.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诗)作业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诗歌阅读(诗) 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赋得,分题赋,分到的什么题目,祢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 B.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 C. 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 D. 此诗中的“帆”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帆”,两者写法是一致的,表现了诗人因李曹东去的惜别之情。‎ ‎2. 诗人虽为分题赋诗,但写景抒情不流于斧凿,请结合颔联赏析“景”“情”相融的巧妙之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 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2.鉴赏古诗时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卢纶 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 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 衰翁正席矜①新社,稚子齐襟读古论②。‎ 共说年来但无事,不知何者是君恩。‎ ‎[注]①矜:自尊自重。②古论:古文《论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晴日里织布声与舂谷声交织,鸡鸣声与狗叫声响应,可见汉古村安宁祥和。‎ B.清流绕村,菊花遍野,紫梨林果实缀满枝头,渲染村居美丽、年成好。‎ C.乡邻欢聚一起,老翁端坐席首,稚子诵读声声,让人想见乡村秋社盛况。‎ D.诗前半描写自然风光,后半描写社会图景,描写中寓情,景情妙合。‎ ‎2.诗歌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橫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①即旧台。‎ 习池②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①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不在襄阳。②习池:汉侍中习郁在襄阳城岘山南建养鱼池,后为襄阳名胜之一,人称习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即诗人在羁旅途中,于深秋九月登上襄阳城四而眺望。‎ B.颔联与同为描绘汉江风景的句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气象相通。‎ C.冠盖里、章华台均为昔日繁华之所,颈联虚写,古今对比,视野宏阔。‎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2.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题①‎ 白居易 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 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②。‎ 傍看③应寂寞,自觉甚逍遥。‎ 徒对盈尊④酒,兼无愁可销。‎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所作。②趁朝:上朝,这里指到庭办公。③傍看:在别人看来。④尊:同“樽”,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老”字表明诗人做官时间很长,经受挫折之多,官场处事老道,心理已经成熟。‎ B.颔联描写诗人在江州司马任上,一年四季文案不多,还可以不用到庭办公,生活自由。‎ C.颈联通过“傍看”与“自觉”对比,突出了诗人不觉寂寞,自觉逍遥自在的生活情趣。‎ D.尾联表明,诗人本欲用酒来排解心中忧愁,却恍然发现,喝酒反而加重空虚寂寥之感。‎ ‎2.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②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之景,“西山白雪”为哀景,“南浦清江”为乐景。‎ B.三句“风尘”喻战乱,这句与诗人另一名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意义相近。‎ C.四句写自己孑然一身,客居偏僻蜀地,如在天之一涯,因而“涕泪”横流。‎ D.尾联“极目”点题,郊外所见,民不堪命,人事萧条,诗人对此深感隐忧。‎ ‎2.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黄山道中 ‎(金)赵沨 小榖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 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 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 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兴数往还。‎ ‎(注)黄山:一名榖城山,在山东东阿。小榖城:即东阿县铜城镇。章:大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通过描写登山道路屈曲盘旋,岩底一湾碧绿秋水闪着寒光,为全诗定下了凄清伤感的基调。‎ B.颔联具体描写黄山的名胜风光:黄公庙掩映在高大挺拔的树木之中,白塔山顶点缀着一抹银亮的雪痕。‎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黄山美景的喜爱已经深入膏肓。“莫厌”运用拟人,情味盎然。‎ D.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而第三联结合前两联景语,尾联补足第三联余意,章法谨严,颇具匠心。‎ ‎2.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 ‎1答案:‎ ‎1. D ‎ ‎2.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D项分析不正确。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二者写法不同,但表达的情感相似。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这是写景。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帆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渲染出昏暗沉重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沉重的心境,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点睛】诗歌赏析:‎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2答案:1.A; 2.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 感到悠然自得。‎ ‎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 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 ‎③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手法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认真甄别选项的内容。选项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理解有误。通过诗句:独凭幽几静尘劳,诗人是独自凭几,所以说其与友人畅谈理解有误。故答案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奖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是身处独处的自得其安宁之乐的读书人形象,从“犹对群书拥敝袍”可以看出是在宁静的环境中的自得其乐的读书者的形象,同时从题目和仲蒙,也能力看出诗人是对友人的挂念,也可看出是珍视友情有情有义的形象。从:大寒须遣酒争豪,也可已看出是胸怀豪迈的形象。‎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3答案:‎ ‎1.D ‎ ‎2.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 ‎1.D项,“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说法错误,本诗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本题,题干首先指出“诗歌的‘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然后让考生找出首诗颔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诗句中用的传神的字往往是动词或者形容词。答题时,先指出是哪两个字,然后先解释该字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仔细阅读颔联,可根据对颔联的理解,从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角度分析哪两个字最能具传神,“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一句中,“摇”“滴”二字将静止的画面变为动的画面,故起着化静为动的作用,把水、城、露、月等景物写的活灵活现,自然最为传神。所以颔联中“摇”“滴”这两字是颔联的“诗眼”,然后按照上述的步骤进行答题即可。‎ ‎4答案:1.D ‎2.①百姓沉湎于世道太平的欢乐,不懂什么朝廷皇帝恩惠;‎ ‎②企求君恩的官场生活不如自由快乐的百姓生活,表达作者的羡慕之情;‎ ‎③百姓安居乐业说明官吏治理有方,表达赞美之情。‎ 解析:此项错在“前半描写自然风光”,“机鸣舂响”“鸡犬相和”是社会图景。‎ ‎5答案:1.B ‎2.①诗人登城远望,见山水壮阔,一扫旅途疲倦, 心胸壮阔,顿生豪情。‎ ‎②冠盖里、章华台、习池等盛 景,曾经文人雅士辈出,如今风流不再;尘雾迷蒙之中,诗人也意兴阑珊,空虚迷惘。诗人产生物是人非、今昔巨变的感慨。‎ ‎③清秋黄昏时节,诗人茕茕孑立,游人踏上归程,引发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颔联描绘之景视野阔大,气势雄浑,“出”字、“回” 字,分别与“横地” “接天”组合,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一一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这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气象迥然不同。‎ ‎6答案:1.D; 2.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结合注释②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7答案:1.C; 2.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这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莫相思”是“不要挂念我”‎ ‎8答案:1.A; 2.①从容淡定。他认为人老了做官应当从容淡定,不必锋芒直露。②自我安慰。他认为,自己虽然被贬僻地江州,但依赖俸禄,日子可以过得殷实;文案不多,可以享受清闲逍遥的生活。③心潜忧愁。尽管诗人已经进入淡定境界,但并不是没有愁思,名曰“兼无愁可销”,实则忧愁满满,只是努力压抑而已。‎ 解析:A项,首联中的“老”字只是表明诗人已是老年,“官场处事老道”无中生有,曲解诗意。‎ ‎9答案:1.A;‎ ‎ 2.(1)首联寓情于景,写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又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2)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叙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3)颈联暗接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4)尾联下句直写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南浦清江’为乐景”不对,“南浦”为送别之地,语出《楚辞.九歌•河伯》及江淹《别赋》,古诗词中常用。诗人由此想到了与“诸弟”的分别,“清江”可以是清澈的江水,也可以是凄清的江面,结合全诗,应为后一义。故选A项。‎ ‎2.‎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等进行分析。本题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0答案:1.A; 2.运用设问,回答时不说景在诗中,却说人在景中,构思新奇。用画图比喻黄山美景,生动贴切;而诗人骑着蹇驴缓缓前行,更显画卷之长之美。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黄山道中所见景色由衷喜爱之情。(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解析:“为全诗定下了凄清伤感的基调”错误。全诗的基调是喜悦的。故选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