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安市2018年秋高一期末试题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理性
何为“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杜预注:“经者,道之常。”“经”乃常道,同时又有“体国经野”之“经”,“经世致用”之“经”。“常道”如何“经世致用”?“经”是既有常又有变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说古者经学“学凡六变”,每个时代均有其弊。司马迁所讲“承弊通变”,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历久不变。中国的“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好像是不变的,但“人之行也”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
这正是中国经学与西方思维的不同所在。西方哲学重理性。英文“pure reason”,即康德所讲的“纯粹理性”。纯粹理性是永恒不变的,它表现在所有的概念都必须定义。西方人的理性始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追求永恒的逻辑理性;基督教讲究从神学到理性,然而这却不是真正的理性,反而变成了理性批判的对象;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早期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晚期如卢梭等人,均视传统为大敌,认为凡传统即不合理,他们不把传统看作历史的,认为当代的即合理的,提倡必须用理性来克服传统。马克思·韦伯曾说,现代化最基本的就是理性化。那么,为什么会有后现代主义?福柯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后现代主义便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
《论语》中孔子多次讲“仁”,但没有一处给出明确的定义。樊迟两次问仁,孔子先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其后樊迟又问,孔子回答:“爱人。”即孟子所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子贡问仁,孔子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颜渊也问仁,孔子则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弟子的回答并不是唯一的、定义性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就是中国经学传统中蕴含的、不同于西方的理性。
传统一词何解?我们可在英文中找到它的对应词:“Tradition(s)”。Tradition代表一般的概念性抽象名词,可释为传承之过程,或传承之流。Traditions代表具体的事物,可释为世代流传的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即我们所说的传统。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Tradition和Traditions。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风俗,具体信仰,具体的制度,具体的器物、服饰都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既保持其自身某种本质特点相对不变,又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量变。传承与创新本就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文明传承的过程,也就是其创新的过程;在其不断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中国经学的发展也正如此。
中国经学是历史的理性。传统并非理性的敌人。中国经学的每个具体传统都有历史必然性,有流有变。“仁”与“礼”是中国经学的核心。“仁者,人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实际建立在“仁”上。“礼”讲究有区别又和谐起来,就不至于导致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现在美国盛行的单边主义。“仁”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仁”必须要依靠“礼”来实现。中国文化向来开放,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善于容纳外来文化。这是中国经学对世界的贡献。
(文章《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日11版,作者 刘家和,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为“经”?“经”乃常道。杜预在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注解中也说:“经者,道之常。”
B. 《论语》中多次讲“仁”, 针对不同弟子、根据不同情况,孔子对“仁”有不一样的定义性表达。
C. 传统既指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又包括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传承过程。
D. 中西思维的不同在于,经学中的概念不定义,视具体情况面定:西方纯粹理性的所有概念都必须定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二段,从古希腊讲到中世纪、启蒙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说明西方一直都是重理性的。
B. 为了阐明基本观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有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等。
C. 本文由解“经”而比较中西思维之异,由释“传统”而指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而论证了主旨。
D. 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有说服力;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修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的理性,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又善于容纳外来文化。
B. 传统有流有变,传承与创新是统一的。传承过程也是创断的过程,在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
C. 中国经学的“仁”与“礼”思想,有助于清除所谓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单边主义”。
D. 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倡必须用理性克服传统。但从某种意义来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断章取义。原文:“经”乃常道,同时又有“体国经野”之“经”,“经世致用”之“经”,“经”是既有常又有变的。B项,曲解文意,“定义性表达”有误。原文: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弟子的回答并不是唯一的、定义性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C项,张冠李戴,“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传承过程”错误。原文是“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风俗,具体信仰。具体的制度,具体的器物、服饰等都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故本题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说明西方一直都是重理性的”有误。原文是“后现代主义便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福柯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故本题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中国经学的“礼”思想,不包括“仁”,原文是:“礼”讲究有区别又和谐起来,就不至于导致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现在美国盛行的单边主义。故本题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冯文超
①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②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③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④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通过。
⑤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派上用场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⑥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二人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⑦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⑨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段,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
B. 文章第②段写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为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 文章第⑤段描绘了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的场面,笔墨饱满,形象生动,场面震撼。
D. 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表达赞美了之情,同时,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5. 文中第⑤段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本文中的“桥”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本段写景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6. 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画龙点睛”“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C项“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错,D项“惋惜”错,是婉转的赞美,同时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第五段画线部分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桥所在地的美景,蓝天白云,动物悠闲,桥“与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再联系上文来看,这种美景恰是工人们在工作中注重保护动物,注意保护植被的结果,由此可总结出这段文字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的环保意识。
点睛: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的一般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⑤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中说“桥是沟通的纽带”,这是对桥的总体解释。第二段中“逢山修路,遇水架桥”,写的是桥的本义,也就是交通之桥;第四段、第五段“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这里的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和谐之桥;第六段写了一个旅游者和桥隧工人的故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里突出的是桥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也就是心灵之桥。
点睛: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答题思路: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词语,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本题就是要答出桥的本义——交通之桥,比喻义——和谐之桥,象征义——心灵之桥。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 55 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 15 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 达到 10 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 30 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 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 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二:
日本《每日新闻》23 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 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 23 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 23 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 30 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 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 3 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 1
个小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 本身 1000 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
B. 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的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成为必须的可行性方案。
C. 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到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
D. 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成本回收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益持乐观态度。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
B.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C.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便利。
D. 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都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
9. 《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7. A 8. D
9. ①《人民日报》报道侧重港珠澳大桥以隧道为主的技术创新,突出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度之大。
②《华尔街日报》报道侧重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突出大湾区整合的复杂性。
③《光明日报》报道侧重大桥建设通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突出其所带来的便利性。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A项,“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分析不正确。由材料二原文可知,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是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英国广播公司虽然列出了这些“争议”,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他们否定修建港珠澳大桥的理由。故选A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D项,“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说法不正确。材料二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中提到的问题是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故选D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三则材料,根据每则材料中的关键句进行概话。材料一有两段内容,第一段第一句话是总述,“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接下来分析修建的要求,指出“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第二段则重点说了铺设隧道过程中的“超级创新”。《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在材料二,主要写的是“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材料三的关键句就是第一句话“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生把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第1小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与选项内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授予…官职)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①,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注】①释菜,亦作“释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见于《礼记·月令》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已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已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和名通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土,学位的一种,一般为最高一级的学位,唐有太学博士、太医博士、算学博士等。
C. 谥,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称号。
D. 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表现突出且年龄最小,引起嫉妒,被人刺探行踪。
B. 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内容,而且借题发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之道上。
C. 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法度的行为,就直言其过,面对劝阻,也不改初衷。
D. 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晋爵的赏赐,死后也得到赠官赠谥的恩赏,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尝造同那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②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日:“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①孔颖达(或着“他”)曾去拜请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不礼遇他。等到他请教提出怀疑的问题,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②后来太子稍微不遵守法度。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 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此题可通过结构分析来推断。古人为文有时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据此推断,如“已虽能,仍就……;已虽多,仍就……”“内……外……”等。故本题选B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博士”并非学位,是古化的学官名。皆为教授官。故本题选B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孔颖达并非被人刺探行踪而而是被人刺杀,只因受杨玄感保护而幸免。故本题选A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补充主语“孔颖达”或者“他”;“造”:“拜访”;“不之礼”:宾语前置,“不礼遇他”;“大畏服”:“非常敬畏佩服(他)”。第二句关键点:“法”:“遵守法度”;“既”:“已经”;“面”:“当面”;“折”:“使……折,批评”。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没有礼待他,等到他提出请教提出怀疑的问题,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平蔡州①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展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室承平时。
[注释]①唐玄宗天宝年间,被称为太平盛世,蔡州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城,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B. “忆旧事”暗含了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C. 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说明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
D. 本诗言近而旨远,用笔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15. 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对李愬指挥才能和军纪严明的赞美。“官军入城人不知”既点明李愬军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血刃,平定蔡州。可谓奇迹,也点明平定蔡州后军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蕴含赞美之情。②对蔡州得以平定的无比欣慰。 “忽惊元和十二载”。特别强调“元和十二载”时间,点明平定蔡州的大事件。表现胜利来得太快的惊喜之极的心情。③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重见天宝承平时” ,点明平定察州的战役让百姓重见光明,仿佛太平盛世再现,隐含期盼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该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说明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分析不正确,“路傍老人亿旧事, 相与感激皆涕零”意思是路旁老人回忆起当年往事,面对官军一个个感激涕零,表现了百姓对平叛事业的拥护之情。故本题选C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选材的内容以及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该题的考的是分析诗的后四句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仔细阅读后四句,再结合注释进行分析本诗的后四句即可得出答案。本诗的后四句“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室承平时。”“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关,盛赞李想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之语。从天宝未到元和十二载,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老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意料地睹此快事,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着希望。至此,全诗主旨顺势托出,一笔作颂,一笔作收,流吐毫不费力,而不尽之意,仍在篇外。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是出于诗人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传千古。所以本诗的后四句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李想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破城后号令严明的赞美;一是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慰和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答题时,先指出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 。
(2)《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 。
(3)《沁园春.长沙》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答案】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 学而不思则罔 (4). 思而不学则殆 (5). 携来百侣曾游 (6).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萧”“复”“罔”“殆”“携”“侣”“峥嵘”“稠”,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 , 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 )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 ,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 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 ,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盘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 毫来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 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模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B.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C.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D.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庙置疑 舍本逐末
18. 下列在文中措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 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报下决心奋力攻关
D.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B. 如今, 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C.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D.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后发先至”指的是后出手但是先碰到对方;“后来居上”指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根据语境应是“后来居上”。“养精蓄锐”指养好精神准备战斗,侧重于休养;“厚积博发” 是指准备充分而获得大的成功,侧重在“发”字上;根据语境应是“厚积薄发”。“毋庸讳言” 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指完全不需要怀疑。侧重指事情的确定性,根据语境应是“毋庸讳言”。“舍本逐末”指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舍近求远”指放着近的去求远的;文中说放弃国内的而去抢购国外的。所以用“舍近求远”。故本题选A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此处宜与上句“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句式相似,以“外国”开头照应上句的“国外”,排除A项、B项;C项与上下文文意不符,所以选D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约”与“左右”矛盾,排除A项、C项。“突破系统“搭配不当,排除D项。故本题选B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XX中学学生郭帅贞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XX中学学生郭帅贞,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大作《金银花飘香》一篇,敬请拜读。 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郭帅贞
2018年11月12日
【答案】(1)“你刊”改为“贵刊”(2)“妹仔”改为“女生”(3)“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4)“拜读”改为“指正”(5)“务必”改为“能”或“能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本题中“你刊”是感情色彩的不得体。“妹仔”属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得体。“作品”属于身份的得体。“拜读”主客的颠倒。“务必”语气的过于强硬。
21.下面是某电商平台客服部的催发货流程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当客服人员接到客户
催发货信息后,应当采取的措施,不超过75个字。
【答案】答案示例:(客服部)接到买家催发货信息后,先检查发货是否超期。如发货正常,则安抚买家;如发货超期,应立即记录超期发货原因,并做好催发货和补发赠品的工作。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图片中的要素“检查……”“安抚……”“记录……”“催发货”“补发赠品”,然后理清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作文
22.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作文,
生活中,总有些充满温暖的时光,散落在记忆的深处,只要我们细心采撷,那些美好的日子,就会连成一片,熠熠生辉.
请以“那段温暖的时光”为题目,写前文章。要求:书写工整,文体和表达规范,不少于800字。
【答案】那段温暖的时光
夏日悄然而至,玉兰花一身轻盈地在风中旋舞、滑落,一如翻飞的连衣裙摆,又似不曾止步的浮云。繁华终会褪去,难以忘却的,只有记忆中的那段温暖的时光。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人生的离别,总在不觉间来临,仿佛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催促,于是我们背起行囊,向着前方,大步而去。可是心中的不舍却是那么强烈。
曾忆否,我们在晨曦中含笑早读。墨香淡淡,书声琅琅,语文老师也情不自禁地和我们一起朗读起来。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却出现了:“老师讲的是哪儿的普通话啊,和我们不一样咧!”一阵哄笑后,语文老师望着那位同学说道:“这是‘莱芜普通话’,老师专用的。”看着老师认真的表情,我们都被逗笑了,不过再也没有人嘲笑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了。令人压抑的离别到来,但老师的幽默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是温暖的日子里优雅的音符。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曾忆否,一群正在午睡的小家伙中,突然立起来一个,转头看了看开着的门,犹豫了一下,又趴下继续睡了。冷风呼呼地灌进教室里,细心体贴的英语老师发现了,站起身,准备去关门,突然又停住了。只见她弯下腰,慢慢脱掉脚上的高跟鞋,走到门边,轻轻关上了门,然后再回到讲台上,继续午休。教室里很静,可我们的心中却升腾起一阵温暖。老师的关心成了温暖的日子里最唯美的风景。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曾忆否,我怀着小小的情绪与您争执,虽是讨论问题,却句句都在针对您。最后,您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然后离去,留下我像个“胜利者”一般洋洋自得。待我心情平静下来,您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没有责怪,没有批评,只有劝告,只有鼓励。“如果我的课堂有你不满意的地方,我可以改正,只要你们能从中受益……”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春光的抚摸,我的心好温暖。数学老师,您的宽容,是那温暖的日子里最迷人的色彩。
离别并不足以难过吧,因为我心中永存这一段温暖时光。老师,谢谢您的关爱,为我这段时光勾勒、渲染,让它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这份温暖,让我们终生想念……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要求:以“那段温暖的时光”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命题作文,审题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文章体裁;②取材范围;③写作重点。写此文,可从如下方面入手:1、精心选材,深度开掘。在作文时,大家将那些充满温暖的时光全部映射于记忆的“荧光屏”,然后从中去筛选,提取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典型材料,并做恰当的合并或增删,让自己的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写好友的鼓励,让我们勇往直前;可以写老师的期望,让我们奋发向上;还可以写亲人的关爱,让我们念念不忘……不仅如此,写作之前还要深入思考那段温暖的时光对“我”的成长有何影响?其作文不但要突出“温暖”二字,更重要的是要凸显出温暖的时光对于人生的巨大作用与深刻影响。2.方法灵活,构思精巧。为了生动叙写往事,可采用倒叙,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可采用插叙,让现实与记忆构成对比,收到顺叙所起不到的作用。我们在行文中巧用记叙方法,会为文章增光添彩。写此文,可采用横式结构,叙写生活中老师、同学、亲人的爱如一道阳光直抵心灵,温暖无比;也可采用纵式结构,叙写成长路上,得到陌生人温暖的帮助,让“我”走出困境的历程;还可采用片断式、日记体等形式,使得文章骨骼健壮、魅力无限。特别是对于“温暖”的内心体验,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妙用多种修辞手法,展开想象,传神描绘,让内心温暖的感受活灵活现,让人为之动容。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会分外出彩!3.画面清新,细腻描写。写此文,要精心捕捉一个个温馨、浪漫、有情趣的镜头,抓取人物情态,摄取瞬间精彩,捕捉温暖的心灵感受。精心选择那些曾经让你感动的镜头,把它放大定格,于细微之处显精神。比如《背影》一文对于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的描摹就是我们模写的范本。不仅如此,在细腻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之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插入景物描写,以此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对于暮色的描绘,使得作者那种恐惧与绝望的心理历历在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写作之时,大家不妨把叙事与写景有机结合,使文章情景交融,更加动人。总之,以“那段温暖的时光”为题目,不但要突出“温暖”二字,更重要的是要凸显出“温暖的时光”对于人生的巨大作用与深刻影响。可采用横式结构,叙写生活中老师、同学、亲人的爱如一道阳光直抵心灵,温暖无比;也可采用纵式结构,叙写成长路上,得到陌生人温暖的帮助,让“我”走出困境的经历,特别要突出对于“温暖”的内心体验。写此文只有记事生动、描写精彩,才能完美再现那段美好岁月,让人如临其境,温暖如春。叙事中不能缺少细节的描写,字里行间要流露真情实感。
【点睛】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尝试》,等等。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诗意的生活》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1.完全式命题作文。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2.材料式命题作文。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人生处处是考场》。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谈意气》。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