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00 KB
  • 2021-06-04 发布

江苏省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 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 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 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 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 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 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 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 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 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 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 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 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 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 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 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 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 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 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 2 - 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 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 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 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 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 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 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 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的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 C. 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D. 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段是文章的引论,通过对“人治”和“法治”概念的辨析,指出了它们的区别所在, 为下文分析乡土中国的秩序打下基础。 B. 第四段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 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C. 文章后四段作者提出了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的观点,并从维持社会秩序依据的规范和 所用的力量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释。 D. 全文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社会和乡土社会秩序无需 外力维持等现点,进而确立自已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 完全对立的关系。 B. 不管什么社会都是一个“有法”的社会,只不过“法”并不限于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律, 而是指人的行为规范。 C. 社会累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时,礼治 也就难以成为可能。 - 3 - D. 人们能够主动服从于礼,是因为人的本能和良知让人们对礼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 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 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 项,“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 据”错,根据第一段“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 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法治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应该 是国家权力,而不是法律。且人与人的关系依据规范配合,而不是自行配合。 B 项,“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治理方式”错,原文 第一段有“好像”“我很怀疑”等词语,证明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D 项,“没有区别”不正确,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作者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社会……的观点”分析错误,作者的观点是“乡土中 国是‘礼治’社会”,进而批驳“乡土中国的‘礼治’社会”是“无法”的社会,强调“礼 治”社会也需要“法”,这个“法”不靠国家强制力来维持,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 范”,是社会成员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故选 D。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 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 项,“人们能够主动服从于礼,是因为人的本能和良知让人们对礼产生个人的敬畏感”说法 - 4 - 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 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里提到的是“教化”,可见并非“人的 本能和良知”。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6 月 25 日 2 时 9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 46 颗 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 21 颗卫星,包括 18 颗 MEO 卫星,这一轨道 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 颗 GEO 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 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 IGSO 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 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 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 8 字舞。 此次发射的第 46 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 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 2019 年 6 月 27 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 5 月 22 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 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 6 至 8 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 伐。 20 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 19 星的佳绩 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 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 5 -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 “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 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 北斗人逐一攻克,于 2003 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 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 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 GEO/IGSO 卫星为主、有源与无 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 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 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 2019 年 5 月 27 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 20 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 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 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 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亚历山德拉· 斯蒂金斯表示:“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 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 2018 年 9 月 25 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 46 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 第 21 颗卫星。 - 6 - B. 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 奋斗密不可分。 C. 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 20 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 展具有决定意义。 D.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在未来,力争领先世界其 他导航系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 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 年再发射 6 至 8 颗卫星之后,继续加快北斗导航 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 B. 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C. 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实现区域覆盖, 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 D. 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 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6. “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6. 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精神;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自力更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 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 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 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D 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理解错误,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在总体上还没有“领跑”全球,原文的表述是:“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 领跑的征程。”只有“北斗三号”达到了“领跑”的水平。 故选 D。 - 7 -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 项,“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实现区域覆盖,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分析错误,原文的表 述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 6 至 8 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可 见,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解答本题,应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如本题“‘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 括。”,接下来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关于“北 斗精神”相关内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中,“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综 合材料二的全文内容来看,他们秉持的“北斗精神”就是要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提高 国产化率,使中国拥有这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非常艰辛,“20 余 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以总指挥李祖洪、总 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综合这些内容可知,“北斗精神”就是 一代代的北斗人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就是不怕困难,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 神。材料三中,“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 20 多年的研制过程 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 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综合材料三这些内容可知,“北斗精 神”就是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 8 -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雨果 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刑台来消磨时间。 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 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 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 膛,他也听之任之。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 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 犯人身边。 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胳膊,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 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 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 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 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 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 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 厚的阴云。 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 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 - 9 - 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 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 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 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伽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 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投石 子。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 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 厉害。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 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 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 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 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 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 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 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 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 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巴黎圣母院》,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伽西莫多在刑台上毫不反抗,是因为“他认为一切反抗都是徒然的”,他甘愿为副主教克 洛德承担劫持爱斯梅拉达的罪名。 B. 当伽西莫多用令人心碎的声音求水喝时“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只”说明围观的人群 - 10 - 虽然看到伽西莫多经受了酷刑,但没有人同情他,强调人们态度的冷漠。 C. 伽西莫多很少得到別人的同情,在爱斯梅拉达到来之前,在场的许多人骂他、打他,而伽 西莫多曾为副主教克洛德抢过爱斯梅拉达,所以当伽西莫多看到爱斯梅拉达走来,“他十分 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 D. 选文描写人物时采用多种方法,如:描写伽西莫多时,通过对他的神态、动作、语言、心 理的刻画,表现了他的期望、怀疑、感激、悲哀;描写爱斯梅拉达时,着重刻画她的外貌、 神态与动作,展现她的人性美。 8. 小说多处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9. 本文标题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也有译为“一滴水唤一滴泪”的。你认为哪个好?请 简述理由。 【答案】7. D 8. (1)表现人性的丑恶,反映当时人们缺乏怜悯、良知的社会现实。(2) 反衬爱斯梅拉达善良与宽容的人性美。(3)为结尾写人们良知的被唤醒作铺垫。 9. 示例一:“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好。理由:(1)突出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赠水的感激之 情。(2)“一滴水”体现了仁爱和人性,爱斯美拉达的“一滴水”换来了伽西莫多的眼泪, 而这又感动了周围的观众。 示例二:“一滴水唤一滴泪”好。理由:(1)这样更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有爱斯梅拉达充 满仁爱的“一滴水”,才有伽西莫多充满感激的“一滴泪”。(2)更能突出 “一滴水”对唤 醒伽西莫多良知的作用。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 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 项,“描写爱斯梅拉达时,着重刻画她的外貌、神态与动作,展现她的人性美”分析错误, 描写爱斯梅拉达时,着重刻画她的表情与动作,展现她的人性美。没有对爱斯梅拉达的外貌 描写。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 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 - 11 - 照应等作用。 本题要求分析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的作用,注意联系文章开始前的一句提示, 即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克洛德副主教垂涎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唆使养子伽西莫 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鞭刑”。“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 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 西莫多”,作者写伽西莫多要水喝后,又详细写了五个人的行为,五个人的言行都是对伽西莫 多的侮辱,他们的表现与爱斯梅拉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这些人对伽西莫多的侮辱, 表现了群众的麻木、冷酷、无情,与后面爱斯梅拉达的行为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爱斯梅拉 达善良的形象。据此可以分析出答案:围观者的麻木、冷漠与爱斯梅拉达善良、宽容的性格 形成鲜明的对比等。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 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 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这是一道探究题,如何理解都对,但一定要注意自圆其说,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联系本文 主旨作一分析即可,但一定注意要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如认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好一 些,可以突出艾丝美拉达对水的特殊情感等角度分析。“一滴眼泪”本身包含伽西莫多自责、 悔恨、感激等多样心理,“一滴水”则象征着艾丝美拉达的怜悯、关怀和希望。“换”则包 含了美好、光明和善良的传递与传承。如认为“一滴水唤一滴泪”则可以从更符合逻辑等角 度进行分析。有爱斯梅拉达充满仁爱的“一滴水”,才有伽西莫多充满感激的“一滴泪”。 【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 1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任安书 司马迁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 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 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 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 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 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 ,言不辱者, 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 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 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 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 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 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 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 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 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 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节选自《报任安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13 - A.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 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B.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 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C.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 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D.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 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倡优,是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 B. 剔毛发、婴金铁,是指把头发剃光,用铁圈束颈。这是古代的两种刑罚,前者称髡刑,后 者称为钳刑。 C. 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酷刑。历史上的酷刑还有汤镬、炮烙、腰斩、杖百等。 D. 《国语》记载春秋史的国别体史书,传说为左丘明所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运用铺排把“六受辱”按程度由浅到深依次排 开,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 生的巨大精神痛苦,感人至深。 B. 第一段中作者拿“猛虎一旦落入槛阱之中也不得不摇尾乞食”作对比,渲染下狱受辱之恐 怖,反衬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的坚忍意志。 C. 第二段先说一般人都怕死,但激于义理者不怕死,这是一层曲折。接着又说自己并非贪生 恶死之辈,但又何至于受辱呢?这又是一层曲折。最后才揭开自己“不得已”而苟活的原因。 这充分体现了本文在情感的表达上“曲折起伏、欲言又止”的特点。 D. 第三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 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13.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任安书》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答案】10. A 11. C 12. B - 14 - 13. (1)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2)认真从事学校的教育, 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 物行走了(3)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 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 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 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 句中,“早失父母”与后面几项都是“不幸”,因而,“早失父母”应与前面断开,与后面 几项并列。排除 BD 两项。“怯夫慕义”中,“夫”跟在“怯”后,指“怯懦软弱的人”,“怯 夫”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 项,“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酷刑”解说错误,五刑,指墨、劓、剕、宫、大 辟五种酷刑。 故选 C。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 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 否有出入。 B 项,“反衬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的坚忍意志”分析错误,以“猛虎一旦落入槛阱之中也 不得不摇尾乞食”来类比“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不是反衬。 故选 B。 【13 题详解】 - 15 -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所以,……的原因;重,慎重;殆,大概。 (2)庠序,学校教育;申,反复强调;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3)疾,痛恨;舍曰,不肯说出来;辞,辩解的说法。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 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 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 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 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 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 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 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 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 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 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 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干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 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 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 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 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 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 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 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 - 16 - 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 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 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阱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 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 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现在我的手脚交叉, 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 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狱吏的威风和禁约所造成的。 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 的呢?况且,像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 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 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 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 卖身绐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 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引决自裁(自杀)。在社会上,古今都一 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 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 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 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 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 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 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 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 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 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 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 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 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 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 - 17 - 《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 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 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 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 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B. 上片秋景之黯淡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 际非常契合;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 C. 词人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为思乡怀旧步步铺垫,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 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 D.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 乡思愈深。 15. 整首词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 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 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 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 18 - D 项,“下片直抒离愁”分析以偏概全,下片抒情,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借景抒情。第一句点 出“乡魂”“旅思”,直抒胸臆;二、三两句用梦魂难接、休倚高楼衬托相思之苦;最后一 句借酒浇愁,愁至高潮,写出相思之深。 故选 D。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 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 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 以判断。 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视角由高到低, 或由上到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突出了秋景的 鲜明的色彩。“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抓住了典型景物,大处落笔,这 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上片选取天、地、山、水、落叶、 斜阳、远草等景物,色彩鲜明,构成了一幅寥廓悲凉而又多彩的画面。 【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比 如本题中就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的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 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 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 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 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 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 - 19 - 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 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 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 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 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 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 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 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 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 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 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 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 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 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 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 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 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 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 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 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 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 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 - 20 - 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 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 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 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 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 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 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 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 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 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 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 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 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 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 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 院。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 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一诗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表现了 其乐曲的不同特点。其中表现了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______”,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 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 (1). 朝搴阰之木兰兮 (2). 夕揽洲之宿莽 (3). 本图宦达 (4). 不 矜名节 (5). 大弦嘈嘈如急雨 (6). 小弦切切如私语 - 21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 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搴、阰、揽、宦、矜。 三、语言文字运用和名著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 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 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 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 角落里。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的 情况公之于众。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 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果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 年并不意味着斗争 的结束,而且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 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 的一天不到来,( )。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 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 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 的。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 立起来,讲出一个 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备受 骇人听闻 休戚相关 不可理喻 B. 倍受 耸人听闻 息息相关 不可理喻 C. 备受 骇人听闻 息息相关 不言而喻 D. 倍受 耸人听闻 休戚相关 不言而喻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果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 年并不意味着 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 B. 如果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 年并不意味着 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 - 22 - C. 如果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 年并不意味着 斗争的结束,而且是开始。 D. 如果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 年不仅意味着 斗争的结束,而且是开始。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B. 这个国家的基础就将继续受到叛乱旋风的动摇 C. 叛乱的旋风就继续将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D. 这个国家的基础就继续将受到叛乱旋风的动摇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使用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技巧有:一、看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 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 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 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七、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 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八、看词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一空处,备受:受尽,尝尽。倍受:更加受到、格外受到。此处的语境是指黑人的生活受 尽压榨,所以应该用词语“备受”。 第二空处,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夸大 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这里的语境是指把这种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的 情况公之于众,所以应该用成语“骇人听闻”。 第三空处,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 利害一致。此处的语境强调的是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相互关联、非常密切,没有利害关 系,所以应该用成语“息息相关”。 第四空处,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言而喻:不 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此处的语境是指讲出一个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的真理,所 以应该用成语“不言而喻”。 - 23 -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 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 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这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关联词语“如果”的位置不正确,两句话的主语不同,关联 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前面,所以“如果”应该放在“自由”前面;第二,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并不……而且……”搭配不当,根据语境此处应该是并列关系,所以应该用词语“而是”。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根据上句“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可知,主语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 主语也应该是自然界中的事物,保持句子在内容上的一致,排除选项 BD;“将”的位置应该 在“就”的后面,所以排除选项 C。 故选 A。 【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 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 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 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 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20. 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找出其中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中学 2019 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的有 545 人,其中一本 229 人,理科最高分 651 分,这真是一个奇迹啊!(高考喜报) (2)尊敬的各位家长:我校将于 2019 年 12 月 15 日上午 8 点在银河广场举行 2020 届毕业生 成人仪式。我们谨代表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邀请信) - 24 - (3)各位同学:本人于 8 月 17 日上午 9 点左右在学校图书馆捡到皮夹一只,内有人民币 80 元,借书卡一张,电话卡一张,请失主速与高三 11 班陈翔同学联系。(招领启事) (4)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 70 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实 验楼、办公楼等全部开放。(广播稿) (5)张老师好,我在高三几次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能在高考时有所建树,成功考上大学, 这都是您不放弃并鼎力相助的结果。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老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教 师节短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真是一个奇迹啊!”应删掉 (2). “家父家母”应改为“各位家 长” (3). “人民币 80 元”应改为“人民币若干元” (4). “全部”应改为“全都” (5). “有所建树”应改为“侥幸过关”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及运用中把握得体的能力。多注意生活中的对话,多看一些书信、 广告,体会它们用语得体的妙处;对有些谦敬词要强记,再与同学多练习几次,就可能掌握 语言表达时如何运用敬词谦词,做到得体;对一些外交声明、外交辞令可多加揣摩,分析一 下,说这句话时的场合、背景、双方的身份等。 (1)语义矛盾且重复,开始有“再创佳绩”,后面又有“这真是一个奇迹啊!”,“佳绩” 与“奇迹”矛盾且重复,应将“这真是一个奇迹啊”删掉。 (2)谦敬误用,“家父家母”只能用于称呼自己的父母,此处是学校发布的邀请信,应改为 “各位家长”。 (3)拾物招领启事中,钱包内的钱数不能明说,防止被人冒领,“人民币 80 元”应改为“人 民币若干元”。 (4)播音稿中出现容易被误听的词,“全部”容易被误听为“全不”,这里“全部”应改为 “全都”。 (5)用语不得体,“有所建树”过于夸大,自己考上了大学,不应炫耀或夸大,“有所建树” 应改为“侥幸过关”。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 - 25 - 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 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21. 《红楼梦》中贵族们喜欢吃獐子、狍子、野鸡等野生动物,这些是他们举行家宴的常用 食材。有一年中秋还整了一道硬菜——风腌果子狸。 (1)假如贾宝玉参加某次家宴,吃了野味,患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了三个人,最有可 能被传染的三个人会是谁?请按传染的先后顺序列出这三个人。 (2)为了阻击这场疫情,贾府成立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五人领导小组,组长会是谁?成员有 哪些,会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答案】(1)示例:第一个人是袭人。第二个人是林黛玉,第三个是贾母。因为袭人是贴身 伺候,所以接触最多也最容易被感染。林黛玉身体比较弱,宝玉也经常往潇湘馆去,基本上 每天都去。贾母则年纪大了,宝玉早晚要去给贾母请安,所以很容易被感染……” (2)领导小组构成是组长为王夫人,成员为贾政、贾琏、王熙凤、探春。 措施包括:供奉痘神娘娘,为了主子祈福,安定人心。重金请郎中到府上看诊下药,用中药 调养。调整饮食习惯,重轻淡、轻油腻。常换洗衣物,与病人密切接触人的生活用品都不得 与他们接触,必要时要焚烧销毁。隔离患者,无关人群远离该患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 要作家作品知识。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 繁多庞杂。平时要加强理解和识记。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本题,要 求对曹雪芹的《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等有一定地了解,同时也需要和新冠肺 炎防治常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形成答案。 (1)本题需要了解名著中与贾宝玉关系最密切的人。第一个人是袭人。第二个人是林黛玉, 第三个是贾母。因为袭人是贴身伺候,所以接触最多也最容易被感染。林黛玉身体比较弱, 宝玉也经常往潇湘馆去,基本上每天都去。贾母则年纪大了,宝玉早晚要去给贾母请安,所 以很容易被感染……” (2)本题第一问领导组的组长及成员。组长应是王夫人,因为王夫人是在府上除贾母外地位 高的女性,心肠狠,她当组长会有执行力度。组员贾政,是一家之主,此等大事当然要参与; - 26 - 贾琏,孙子辈中年长,在贾府中深得家母信任的人;王熙凤,有手段,行事果断,办事稳妥, 是贾府中王夫人手下的实权人物;探春,几个姐妹中最有担当、有能力的人。 第二问,采取的应对措施。作答本题,除了对贾府的生活习惯有所了解,还要借鉴巧姐起痘 时的措施,以及结合当下应对“新冠肺炎”的具体做法综合考虑。贾府中人都信奉迷信,应 对疫情的措施也免不了有些迷信的做法,如供奉痘神娘娘,为了主子祈福,安定人心等。同 时,贾府是皇亲国戚,有钱,会重金请郎中到府上看诊下药,用中药调养。其他,也一定有 改变生活习惯、养成卫生习惯、隔离患者等措施,如:调整饮食习惯,重轻淡、轻油腻;常 换洗衣物,与病人密切接触人的生活用品都不得与他们接触,必要时要焚烧销毁;隔离患者, 无关人群逃离该患者。 四、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用冷眼看生活,会发现生活的“不是”;倘用热眼看生活,就会透过“不是”看出生 活的“是”。原来,用热爱的眼光可以看出生活原本就是青、蓝、红、白、黑,五彩纷呈。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我用热眼看生活 生活本是五彩,如果你能用热爱的眼睛来看待生活,就能发现其中的种种美好。 一 经过一夜的苦战,一篇作品新鲜出炉,我很自信地把它交给了老师。这是我们班的习惯, 每周要写一篇作文,老师美其名曰“每周一作”。我相信自己的这篇文章一定能得到老师的 高度评价。 一周后,我接到了发下来的作文本,老师鲜红的批语让我一时愕然。“本文选材不错, 有生活气息,可是语言不通之处甚多,部分情节不合情理,如果认真修改,肯定会成为一篇 佳作的。”我喜忧参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只要认真修改,也会成为佳作。我会努力的。 二个月后的一天,语文课,老师兴冲冲地走进教室,他扫视了教室一圈,脸上掩饰不住 的笑容告诉我们,准有什么好消息。“同学,恭喜你,你的作文在《语文周报》上发表了。 这是我们班在外地刊物上发表的第 61 篇作品!”老师把发表我作品的报纸递给了我。 如果我没有从老师的批语中体会到老师的鼓励,也许我早已放弃。我坐在座位上,尽量 - 27 - 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告诉自己,不能骄傲,这只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生 活真的很美好,因为只要你用热眼来看待生活并为之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 二 小学三年级的一个星期一,下雨,而且特别大。我看着屋外飘洒着的雨怯怯的,但是爸 爸说送我去上学。 等我穿好雨鞋,穿好雨衣,爸爸说:“你帮我打伞。” 爸爸伏下身子,让我伏在他的背上。爸爸的肩头很宽大,我左手搂着他的脖子,右手撑 着雨伞,爸爸稳稳地走进了雨帘。我忽然把嘴巴凑在爸爸耳边说:“骑大马啰。”爸爸不甘 示弱,笑着说:“扛小猪啰。”然后是我们父子的一阵欢笑。 这是我面对一大堆作业时脑袋里浮现出来的一个多年前的回忆。 回忆是美好的,因为我从这回忆中感受到了父子亲情,这让我有了前行的力量。 三 作业很多,我偷闲溜出教室,来到操场,躺到草地上,很久没有这样舒服地躺在草地上 看天了。我是趁班主任老师还没有进教室之前溜到操场上来的。 天很美,不知道正在忙于功课的人有没有一片这样闲逸的天空?附近的楼顶上有几个人 走来走去,还有一个小孩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是一只遥远的老鹰。 风很调皮,摸着我的脸,痒痒的。 一旁的小草,也被风逗乐了,乐得摆头晃脑的。 好了,不跟你们玩了。我站起来,这种闲暇只属于生活的片刻。 生活是美好的,因为你用热爱的眼光来看待这生活中的种种,就能从中感受到鼓励,感 受到亲情,感受到来自自然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 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 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 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 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首先分析材料。材料中列举两种看生活的状态,即“冷眼”和“热眼”,分别陈述 两种状态的结果:“你用冷眼看生活,会发现生活的‘不是’”,这里的“冷眼”是指用一 种旁观者的与己无关的眼光,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倘用热眼看生活,就会透过‘不 - 28 - 是’看出生活的‘是’”,这里的“热眼”是指用一种与己相关的关心的眼光,这是一种积 极的生活态度。在不同的生活态度的支配下,我们所看到的生活会完全不同,生活原本就是 五彩纷呈的,我们要带着欣赏、肯定、赞美的心态来看待生活,就可以看出这些美好。 再分析作文要求。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写一篇 文章。本题可以写成议论文,就看待生活的态度不同导致看到的生活完全不同来分析,论证 “热爱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个论点。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 表达热眼看生活的积极意义。考生可以写用怎样的“热眼”来看生活,看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从这些方面看出怎样的美好。写作的过程要注意用细节描写来展示自己看什么,从中“看” 出了什么。 参考立意: 1.热爱生活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你的生活态度决定你的生活质量; 3.用热眼看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种种美好;用热眼看生活,平淡的生活感受真味;用热眼看 生活,坎坷的路途有滋味。 参考素材: 1.晨曦的第一抹阳光洒在我恬静的脸上,窗边,风铃在叮叮当当地响,仿佛百灵鸟的歌唱。 窗外,栀子花开,向日葵凝视着太阳。满屋的花香,酝酿满心舒畅! 2.踏出房门,不在身后留一丝痕迹,只因不忍打破这清晨的宁静。吸一口清凉,吐一串温润。 张开双臂,拥抱朝阳,拥抱生命的曙光。看,露珠映着太阳发出水晶般的亮光,像珍珠一样 圆润,挂在叶尖上。静静闭上双眼,用心倾听花开,抚摸她的娇嫩,心花便怒放了,所有思 绪的所都打开了,就像鲜花一样,沾露传香…… 3.漫步在幽静的小路上,思绪在流云间悠然徜徉。目光奔向路旁的小草上,透过心窗,用最 纯洁的思想,欣赏草尖上的舞样。落叶铺设着舞台,稻田装点着意境,风儿因你翩翩起舞, 鸟儿为你欢呼歌唱。牵起阳光的手,踮起脚尖,轻轻地,旋转出阵阵唯美的悠扬。轻柔的暖 风习习,送来了花儿的甜香,花瓣飘落,沾到发丝上,花飞,人醉,此刻,最美…… 4.高高的,坐在河边的一个土丘上。风,撩乱了我的头发,在眼前飘飘晃晃。西边那轮残阳, 像血一样浸入了河里,把平静的河面染织成了一段华美的绸子,金光闪闪。几只野鸭,陆续 出现在芦苇丛里,割破了那艺术品。灿烂的黄昏下,一座温馨的木屋,几棵高大的枫树,奔 跑着一颗柔软的心!山那边,升起了缕缕炊烟。树林,也慢慢退出我的眼线。终于,天空落 下了帷幕…… - 29 - 5.仰望,流星划破苍穹,遥远而又神秘的夜空,如洗的宁静。星空的璀璨下,一座可爱的灯 塔,几片星光的投影,漫步着一颗平静的心!月光,稻香,趁着风在飘荡;星光,花香,追 着云在徜徉。倾听心花开放的声音,感受生活的清新与美好,感受宁静与幸福的人生极致! 6.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7.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行文结构: 例文是按照写记叙文的要求来写的。根据立意拟写的标题“我用热眼看生活”。文章开头借 助对生活态度的一段话引题——用热眼看生活,可以看到生活的美好。然后选取三个片段展 示自己用热眼看生活感受到的美好。最后呼应开头。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 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 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 “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 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 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 权衡后的选择。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