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 ‎(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 B.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 C.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做比较,最终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 C.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 D.作者在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偏好任何一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我之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宽泛、广阔。‎ B.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感受。‎ D.“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 鱼 周 海 亮 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 B.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⑤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小说以“木鱼”为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6.当冬子抵不住诱惑,最终动了那条木鱼之后,他的心路历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分析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见识丰盈以及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201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 ‎,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并且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2017年1月4日“红网”,有删改)‎ ‎【材料三】‎ 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止到目前,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2016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材料一中“某位名人”在演讲中这样说,是激励年轻人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有胆量。‎ B.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大学教育的回报,不能完全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C.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的回答巧妙地点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过的书,也许会忘记,但它们会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D.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但是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读书。‎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然后对读书的“无用”和“有用”进行论证,最后指出我们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的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良性循环,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如何扭转“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偷,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 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坚持推辞但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张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②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③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③无那:无奈。‎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 “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诗人由眼前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而入梦,并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 B. 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海棠花开,燕子飞回,天色初晴,天青云白,柳絮飘飞,正所谓“万物皆春”。‎ C. 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但诗人却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对比,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 D. 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诗人却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又天真地设想:吟诗,把春光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庞大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引发无数文人墨客的思考。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尖锐地指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 ‎(4)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以春景来烘托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或描写送别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2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1月16日,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②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名人”辈出,而过去要成为名人必须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才能通过薪火相传、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 ‎③在跨年雾霾中,防霾产品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但是经科学研究证明,许多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产品纯粹是无稽之谈。‎ ‎④他读了青年作家郝景芳的获奖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后,掩卷沉思,惊觉人生如梦,白云苍狗,因此不必执念太多,要学会放手。‎ ‎⑤特朗普早在大学时代就孜孜不倦地汲取商业领域新知,加上父亲耳提面命的教诲,年轻的特朗普就已蠢蠢欲动,欲在商界闯出一片天地。‎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②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美韩两国防务部门当日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决定在驻韩美军部署“萨德”系统,将影响东北亚安全形式,导致地区安全格局发生重大调整。‎ B. 有网友认为,特朗普的对外经济政策是围绕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的,其若当选,与美国有着大额贸易顺差的国家的贸易盈余将减少。‎ C. 2016年9月1日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开始施行。法律明确禁止的,是个人开展公开募捐,但不禁止个人求助。‎ D. 通过参与国家公祭日,我们不仅掌握了千真万确的史实,而且能够培养起真正热爱和平、守卫和平的认知。‎ ‎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欣赏写景美文的同时,我们很快联想到咏物佳作。景与物有时是难解难分的。物的概念很宽泛,除了人,其他一切 ① 可以统统称作物, ② 景物不同于动物,动物不同于植物,景物与植物又有密切关系。有些“物”可总称事物,而某一件又不能等同于事物。 ③ 写人的一部分,如手、脚、衣、饰,到底属于“写人”还是“咏物”?看起来很复杂。 ④ ,细分是不必要的,文学艺术毕竟不同于其他学问, ⑤ 从审美出发,于描写对象、方法上大致划分, ⑥ 赏析,能够意会即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也许 虽然 假使 然而 只须 惠于 B 抑或 不过 如果 本来 只有 利于 C 或许 但是 倘若 其实 只要 便于 D 大抵 可是 若要 但是 无论 益于 ‎20.把下面的长句改为三个短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句子原意。(6分)‎ 著名专家学者们通过论证,证明了很多人对水利工程人员提出的关于在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的不同意见是不科学的。‎ ‎21.‎ ‎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_______ ,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如果肤浅,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22.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鲤鱼们都想跃过龙门变为龙。可是龙门太高,只能望而兴叹。于是祈求佛祖降低龙门高度。佛祖被感动,降低了高度,每条鲤鱼都顺利跃过,实现了梦想。但它们很快发现自己没有了做龙的感觉。‎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1. D 解析:A项,“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属无中生有。B项,应是“五代和北宋”。C项,“不注重客观写实”表述过于绝对。(3分)‎ ‎2. B 解析:论证了南宋的山水画具有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不同的风格,应自成一种面貌和意境。(3分)‎ ‎3. B 解析:强加因果。“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书法某种情感、思想”和“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述,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3分)‎ ‎4. C 解析:不仅仅因为栓叔手艺高超,更重要的原因是文中写到的“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3分)‎ ‎5.①“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和故事载体,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木鱼”展开的。(2分)②点名文章主旨,以小见大,展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2)③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通过“木鱼”写出冬子对过去、对农村的理解和释然,表现冬子思想上的成熟,使冬子的形象更为丰满。(1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6.①‎ 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子内心都充满了无法摆脱的羞愧。(2分)②长大后,“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现了冬子内心的质疑与反思。(2分)③将做好的木鱼让儿子吃,表现出冬子放下了精神包袱,内心释然了。(2分)(共6分)‎ ‎7.D(3分)解析:“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于文无据。‎ ‎8.BD (5分)解析: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原因,也没有强调有用性。‎ ‎9.(4分)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正确的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丰富个人素质、开阔视野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全得满分)‎ ‎10. A 解析:选A句中“焉”是助词,在句末,据此排除C项;而“归大将军、富平侯印”很明显是“归还官印”之意,这样可排除D项;A、B两项区别点在于“虽不能视事”还是“虽不能”,根据“视事”是“主持事务”之意,可知应为“虽不能视事”,排除B项,确定答案为A项。‎ ‎11. B 解析:选B 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12. C 解析:选C 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张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张延寿为北地太守的。‎ ‎13. (1)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得分点:“幸”“莫”“亡”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2)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得分点:“尊惮”“亲”“密”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2分)‎ ‎【参考译文】‎ ‎  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这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14. A 解析: (“眼前”错,第一句“故园”)(3分) ‎ ‎15. ①‎ 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②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每点2分,共6分)‎ ‎16.(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共7分)‎ ‎17. A 解析:(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合乎语境。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这里望文生义,应为“口耳相传”。无稽之谈,指毫无根据的说法。产品是无稽之谈。搭配不当。白云苍狗,本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合乎语境。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这里褒贬有误。)(3分)‎ ‎18. C 解析:(A是“联合声明”还是部署“萨德”“将影响东北亚安全形式,导致地区安全格局发生重大调整”,表意不明。B “围绕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句式杂糅。“是围绕贸易保护主义这一核心的”和“是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的”杂糅。D “培养……认知 ”搭配不当,应该是“培养…信念”。 )(3分)‎ ‎19. C 解析:(①不易区分开,②后面的句子是在前面“景与物有时是难解难分的”的基础上进行转折,所以排除A,③所在的句子是在假设,B、C、D三项均可,④有轻微的转折关系,排除B,⑤与“能够意会即可”中的“即”搭配,所以选“只要”,排除D。)(3分)‎ ‎20.(1)水利工程人员提出了关于在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2)很多人对这个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了不同意见。(3)著名专家学者通过论证证明了这些意见是不科学的。(6分)‎ ‎21.(1)不如一部书精度十遍 (2)多读不能算是荣誉 (3)少读如果深刻 ‎(写出一处得1分,两处3分,三处得5分,意思对即可。)‎ ‎22.‎ 对本次“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 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对“鲤鱼跃龙门”材料的基本理解。‎ 从“鲤鱼”角度,可这样理解:‎ ‎①鲤鱼“向佛祖祈求”,有如下表述:成功无捷径(做事不可一蹴而就,或“欲速则不达”);实现理想需自身努力。‎ ‎②鲤鱼终“无做龙的感觉”,有如下表述:没有高标准的梦想价值低下;拼搏成就精彩,凭借切实努力实现梦想更有成就感(梦想因汗水而美丽),追求卓越(坚持高标准)才能真正成为龙(取得真正的成功);理想的实现应追求实质。‎ ‎③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看,有如下表述:夯实过程方可收获丰硕成果。‎ 从“佛祖”的角度,可这样理解:‎ 不能因个人情感而改变评价标准,不能随意降低评价标准,选拔人才要坚守尺度。‎ 从“龙门”的角度,可这样理解:‎ 降低了高度的龙门价值低下,真正的成功之门(人才选拔)不可能降低标准。‎ ‎ 要注意的是,有些作文的题目乍一看似乎过于宽泛或扣题不紧,但文中有具体阐述。如文章题目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太准确,但作文中写的是“为梦想切实努力”。这样的主题、行文符合题意。反之,题目看似很准,但行文中却有游离材料的明显表现。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