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50 KB
  • 2021-06-04 发布

北京市平谷区五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五中学4月月考考试试题高一语文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取材于肖小勇、傅梦孜、高建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一般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元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多种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航海技术。‎ 汉代中国人之所以能踏开“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到了隋唐,随着中外交往的繁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富,对远洋季风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也愈趋娴熟。‎ 宋元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宋元航海术最重要的突破体现在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方面。随着航迹推算对测向定量化的要求,单纯的“揆南北”的“指南浮针”与由天干、地支组成的二十四向方位盘组合起来,演进成“磁罗盘”。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从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转向针位点集合技术,形成了“定向行船”所依赖的航路指南。海员们还掌握了通过观测天体(特别是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术,从而使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了关键性的修正。‎ 明初,郑和航海术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到一个空前辉煌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盛景。郑和航海术主要体现在集航用海图与航路指南于一身的《郑和航海图》上。《郑和航海图》不但对广大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航区标注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还对沿途景物进行了写实性的描绘,而且对沿途的导航物与碍航物,如山峰、岛屿、浅滩、礁岩、港口等进行了标识。图中还出现了具有航迹推算与修正技术意义的针路系统,并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 ‎(取材于孙光圻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趋势,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2017年,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取得明显成效。‎ 贸易投资合作继续深化。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东非铁路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典范。‎ 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我国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签署自贸协定,与摩尔多瓦、毛里求斯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对外援助效应提升。我国启动“共筑援助之桥,畅通‘一带一路’”行动,落实了多项重大援助举措,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开办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必将超越某一国家、某一区域,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深刻影响。‎ ‎(取材于高峰、王晓易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 B. 汉唐政府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 C. 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 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得到广远传播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它的兴盛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 B. 安史之乱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C. 明朝西域政策与汉唐不尽相同 D. 它的衰落与奥斯曼的崛起有关 ‎3. 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 A. 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B.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C.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D.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4.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消弭”:“弭”的读音为mí B. 材料二的“娴熟”:“娴”为形声字,从女,闲声 C. 材料二的“揆南北”:“揆”在文中是测定(方向)的意思 D. 材料二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此处用来表示方位 ‎5.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航海者已经掌握了帆舵配合季风航海术 B. 隋唐时期,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更加丰富 C. 宋元时期,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关键性修正 D. 明朝郑和的过洋牵星系统是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 ‎6.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因素的一项是 A. 国家海禁政策 B. 认识自然水平 C. 天体星辰星座 D. 航海导航技术 ‎7.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一带一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继承发扬了古丝绸之路精神 B. 广大发达国家是合作的主体 C. 有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D. 产生了多个方面的辐射效应 ‎8. 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B 3. D 4. A 5. D 6. C 7. B ‎ ‎8. (意思对即可)‎ 古代中国创造了陆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与西方的沟通,传播了中华文明;‎ 古代中国还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模式(或:建立了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因果颠倒,材料一说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根本原因”不当,原文说的是“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由原文“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可知A项正确;由原文“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丝绸之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可知C项正确;由原文“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可知D项正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诗句出自杜牧的《过华清宫》,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无关。‎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到了字音的识记,又考查到字义和文化常识。解答时可逐项排查,找到答案。A项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消弭”诗读音为“xiāo mǐ”,意思是清除、消除某些不好的事情。B项考查造字法,C项考查字义,D项考查文化常识,结合原文可知这三项是正确的。‎ ‎【5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不当,原文说的是“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由此可知,过洋牵星系统不是中国独创的。‎ ‎6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无中生有,材料二中没有依据。由“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可知A项正确;由“至关重要因素就是航海技术”可知B项正确;由“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富”可知D项正确。 ‎ ‎【7题详解】‎ 试题分析:B 项不当,原文说的是“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由原文“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可知A项正确;由原文“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可知C项正确;由原文“重大项目扎实推进”“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对外援助效应提升”可知D项正确。‎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如,由材料一“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可总结出中国古代创造了陆上丝绸之路沟通中西,传播了中华文明;由材料二“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可总结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由材料三可总结出今天中国“一带一路”的贡献。‎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槐里先生传 戚澜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此今之黄叔度【1】也。”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遂归,不复应试。‎ 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母且殁,谓先生曰:“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毋忘吾言!”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2】。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明年,荐先生于朝。未报,而先生殁。‎ 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其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3】,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澜时为童子,窃志之。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 ‎(取材于《王阳明全集》)‎ 注:【1】黄叔度:东汉著名贤士。【2】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3】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 ‎9. 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门迫起之 起:起用 B. 比入试 比:等到 C. 无贤愚戚疏 戚:亲近 D. 已尽亡之矣 亡:死亡 ‎10.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 B. 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无因及门也 C. 为之具行李 为其同舍生所取 D. 强之应诏 则先生之殁于南雍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宁能以子代行乎 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呢 B. 吾宁曳履衡门矣 我宁愿拖着鞋子在草房呆着啊 C. 破常调任使之 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 D. 中微且数百年 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程晶恃才傲物,看见槐里先生却非常尊敬佩服,并极力赞扬先生为贤士。‎ B. 槐里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入仕,但是都推让了,后因母亲遗愿应举入仕。‎ C. 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槐里先生,并向朝廷推荐他。‎ D. 文中善筮者认为,王氏家族会出现的大儒者,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 ‎13.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2)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14. 文中第三段槐里先生表达了对曾点之志的认同,请结合槐里先生所说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 ‎【答案】9. D 10. A 11. A 12. D ‎ ‎13. (1)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由坚决地推辞,就推让给朋友汪叔昂。‎ ‎(2)言行一贯(或言行一致)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 ‎ ‎1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之志是:在春天,穿着春服,长幼相携,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享受春风,表现出他对融入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槐里先生认为领悟“曾点之志”就可以做到淡泊功名,微笑地面对任何处境,洒脱自得,所以他认同。‎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亡”,结合“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呜呼惜哉”等内容分析,应该译为散失。‎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介词,在。B项,副词,于是,就;名词,缘由。C项,介词,替;“为……所”表被动。D项,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A项,结合前后文内容“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不得已”等分析可知,应该是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分析可知,“意”表示推测,“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表述错误。‎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①“固”译为坚决,“辞”译为推辞,“让”译为推让。②“以……为法”译为把……当作榜样。‎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就会微笑着,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对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其他的)都不值得说了。淡泊功名,微笑地面对任何处境,洒脱自得。‎ 参考译文:‎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住在秘图湖的后面。他的先辈曾经在门前种植了三株槐树,自号槐里子,学者于是就称他为槐里先生。先生的始祖是晋朝右将军王羲之。曾祖性常与弟弟秉常、敬常都因为文学在建国之初扬名。王性常以广东参议之职死在苗祸之中。父亲遁石翁凭借品德和学问成为当世隐者。先生自从成为童生,就有志于圣贤之学。十四岁的时候,就精通《四书》《五经》和宋代很多大儒者的学说。当时,朝廷正督促有关官员寻访遗世的隐逸之人,御史听闻遁石翁之名,就到家里要强迫起用他,没有成功。看见了先生,认为他是个奇才,就对遁石翁说:“您不屑于就任,惩罚就将到您自身了,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不得已,才让先生成为县学生员。当时的教师程晶,自负有才学,态度倨傲,看见先生就很尊敬佩服,对人说:“这是当今的黄叔度啊。”当年应该有乡试,县邑官员首先推荐了先生去应举。等到考试之时,众生衣冠不整,先生感叹说:“我宁愿拖着鞋在草房呆着啊。”于是就回去了,不再去应试。‎ 宣德年间,朝廷诏令朝廷内外推举可担任风宪官的优异人才,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当时先生按年次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县令黄维一向看重先生,为他准备行李,安排仆从,强迫他应诏。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缘由,坚决推辞,就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汪叔昂。不久,遁石翁去世,先生又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又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李文昭;而自己躬身耕种,教授学生,来赡养自己的母亲。他母亲将要去世的时候,对先生说:“你越来越贫穷了,我死了,你一定要去为官,一定不要忘记我的话!”等到办完丧事,先生才去应试,进入到南京的国子监。国子监祭酒陈敬宗听闻先生到来,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他,使他不用列于弟子之列。第二年,又向朝廷推荐先生。还没有得到消息,先生就去世了。‎ 先生仪表堂堂,眉清目秀,长长的髯须,远远望见让人以为是神仙。无论贤能愚蠢、亲近疏远,(先生)都知道敬重并且爱护他们。言行一贯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学者能够领悟曾点的想法,就会微笑着,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对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其他的)都不值得说了。”‎ 先生和先父冷川先生为友,先父每每称赞先生所著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都认为是近代儒者比不上的,和别人谈论起人物,也一定称先生为首位。我当时为童生,偷偷记住了这些。然而,跟随先父宦游在外,没有缘由到先生家门。现在回来了,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去先生家里讨求他的著作,仅存下《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因为先生在国子监去世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在旁边服侍,被他同屋的学生拿走,已经都散失了,这真是太可惜了!先父年幼的时候,曾经听闻乡里父老传言,说王氏从东晋以来在江左兴盛,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了。元代有位擅长占卜的隐士,与先生的先人交往,曾经说他的后人里会出现一位名扬天下的大儒者,意思大概指的是先生。而先生也最终没有被任用,难道(大儒者)还在他的子孙中(出现)吗?‎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5.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 “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C. 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 D.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16. “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 A. 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 B.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C. 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徐积《渔父乐》)‎ D. 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刘仙伦《满江红》)‎ ‎17. 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上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答案】15. C 16. D ‎ ‎17. 陶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远近结合。王诗采用对比手法,色彩鲜明;描写景物有全景有特写。‎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题中,C 项“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错误,两联情感一致。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选项ABC中 “烟火”都是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选项D中,“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选自刘仙伦的《满江红·寿留守正·月初三》,“烟火”就是指实实在在的元宵节烟火。‎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王维与陶渊明”“描写景物上特色”“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答题时,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注意比较两首诗手法的不同。王维诗歌中“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中“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色彩鲜明,是特写,“处处采菱归”是全景。陶渊明的诗,采用白描手法。“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是远景描写。‎ 点睛: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 ‎①远近: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②动静: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③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④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⑤点面:从局部、小范围逐步推及到大面积、大范围。‎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曾皙志向的高度赞赏。‎ ‎【答案】 (1).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 毋吾以也 (3). (2)为国以礼, (4). 其言不让, (5). 浴乎沂风乎舞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毋”“沂”“雩”。‎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流水鳜鱼肥 擦黑,儿子回来了,脚步把村前的小路踩得啪啪响,震得路边的桃花落了一地。狗,跟着就狂吠起来。‎ 老铁倚墙而坐,眯着眼,瞅着渐行渐近的儿子,不起身,也不吭声。儿子自是瞧见了爹,忙放轻脚步,来到老铁面前,立住。‎ 儿子掏出烟,递给老铁一支。夕阳的余晖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锅烟,黑麻麻的。(A)老铁看不清烟盒上的字,正犹豫着,儿子说话了:“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老铁这才笑一下,接了。儿子紧绷绷的脸上也绽开些笑容。‎ ‎“知道村里的狗为啥咬你不?”抽口烟,老铁问。‎ 这个,儿子确实没想到。按理,他是经常回来的,这狗不应该吠他才对。可今儿个怪了。‎ ‎“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老铁乜斜一眼儿子身上的衣服,儿子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难道我就不能穿好衣服?”儿子有点不服气。‎ ‎“当然可以,可要看在啥场合。你回到自己的窝,这种打扮,狗就觉得你变了,能不咬你?”‎ 儿子不屑地哼了一声。‎ ‎“不信,把这套衣服换上,再走出去试试。”老铁指指墙角,那里有一堆渔具,渔具上面放了一套普通的农家衣裤。‎ 儿子极不情愿地脱下西装。“你火急火燎让我回来,不是为了让我穿这套衣服吧?”‎ ‎“当然不是。走,跟我捕鱼去。三月桃花开,鳜鱼肥着哪,谁不馋呢。”儿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乖乖跟着老铁往村外走。‎ 你还别说,这次狗见了他们,没一个龇牙咧嘴的。‎ 路上,有村民打招呼:“王书记,去哪儿?”儿子习惯性张开嘴,想答,却发觉自己错了。老铁说:“走走,去河边抓点鳜鱼。”‎ 村民笑:“你还缺鳜鱼吃,言一声,都往你家送。”‎ 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 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 走到河边,天已完全黑透,只有两根烟头忽明忽暗。‎ 这条小河从山崖子里流出来,水清藻绿,是村里的命脉。老铁退休后,不愿待在城里,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他不许别人砍树,更不许别人电(药)鱼。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遇到特别有困难的家庭,他走时,会悄悄放下一些钱。‎ 渐渐地,这条小河日益丰腴起来。‎ 儿子少年时期,多次跟老铁来捕过鱼。他最爱吃的就是鳜鱼,那肉细嫩鲜美,脆香可口,素有“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之说。也因此,儿子对捕鱼这套程序了然于胸。‎ 他们找了个小汊沟,开始挖窝。窝子挖得越深,留下来的鱼将越多。老铁操走锹,儿子说:“我来吧。”‎ 老铁想了想,说:“也好,这大黑天的,你一个人干活,我帮你瞅着,也省得跑偏了路数。”‎ 儿子咂咂嘴,觉得老铁话里有话。于是,赶紧换个话题:“爹,你知道不,我今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呢!”‎ ‎“知道。”‎ 知道?儿子心里一惊,不再言语了,把浑身的力气全使在锹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手掌上也磨出两个水泡。不过,儿子不敢吭声。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窝子挖好了,星星也撒满天空。儿子看看手机,已快十点了。儿子有些焦急。老铁说:“干什么事非要等到这个时候?今晚就陪我抓一夜的鱼。”‎ ‎【甲】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老铁在汊沟上游放水,儿子便拿起兜兜网扎在窝子后面,这样可把往下游逃窜的鱼挡回窝子里。‎ 做好这一切,父子俩边休息边聊天。再过两三个小时,等露水全下来,鱼儿抢食吃,就可收网了。‎ 老铁说:“你跟我说说话。”‎ 儿子说:“说啥呢?”‎ 老铁说:“说啥都可以。”‎ 儿子像哑巴一样,好半天都没吭声。‎ 老铁说:“要不,我给你唱个歌?”‎ 儿子扑哧笑了:“你给我唱歌?”‎ 老铁说:“对啊,就是你小时候,我教你的。来,我唱,你也跟着唱。”也不管儿子同不同意,老铁就唱了:‎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短,问郎长,问郎此去何时返……‎ 老铁唱着唱着,儿子就接上了。【乙】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鸣虫叫,草木散香。露水下来了,好大。‎ 父子俩起网,从窝子里打捞起一兜篓鱼。有鲢子、鲫鱼、白条、草棍,最多的是鳜鱼。老铁看看鱼。这个,小了,放吧。那个,正长呢,也放了。‎ 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 老铁像孩子一样呵呵大笑。‎ 趁老铁不注意,儿子掏出手机发出一条信息:今晚活动取消,今后这样的活动也不许再搞。‎ 发完,儿子陪着老铁一起笑。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老铁说:“走吧,回家。再不回,它们就会跑来接我了。”‎ ‎ (取材于肖建国同名小说)‎ ‎19. 下列对句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儿子强调烟是自己买的,让父亲放心地抽。‎ B. 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儿子刻意打扮自己,说明非常重视晚上的活动。‎ C. 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 父亲的话戳中了要害,令儿子心虚、紧张。‎ D. 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说明老铁对辛苦劳累的儿子非常关心 ‎20.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为题,既点明了时令,又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 B. 小说写父亲退休后义务巡逻小河,也写儿子将捕获的鱼放生,深化了保护环境的主题。‎ C. 文中插叙老铁退休后的生活,对塑造老铁这一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凸显了人物特质。‎ D. 文中两次使用拟声词“咯噔”,形象地写出儿子面对父亲的提醒时内心产生了触动。‎ ‎21. 从文中看,“老铁”这个称谓有哪些内涵?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2. 小说结尾部分写“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请说说“儿子”明白了什么。‎ ‎23. 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从【甲】【乙】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甲】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儿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乙】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呜虫叫,草木散香。‎ ‎24. 作家给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往往蕴含深意,如本文中的“老铁”。下列对作品人物命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贾府四姐妹名字中的“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预示了人物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B. 《药》取“华”“夏”两姓,意在体现“华夏”本为一家,却陷入了“吃”与“被吃”的悲剧之中,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C. 《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绰号是人们从描红纸上截来给孔乙己的,表现了众人对他的 嘲弄,蕴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D. 《平凡的世界》里的“王满银”和“孙兰香”,他们的名字寄寓了百姓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也鲜明地体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案】19. D 20. B ‎ ‎21. ①是非面前立场分明、铁面无私,如坚决不允许儿子走上歪路 ‎②行动方面冷静稳健,如不急不躁地引导、教育儿子改正错误 ‎③意志方面坚定执着,如坚持让村民保证不电鱼和药鱼才离开 ‎ ‎22. 儿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不是真的让他出来捕鱼,而是让他因捕鱼错过“晚上的活动”,教导他为官要“接地气”、不能做错事(不“跑偏路数”)。 ‎ ‎23. 【甲】两处运用比喻,形象写出父亲心明眼亮、看问题敏锐,以及儿子内心的灰暗被父亲发现时其紧张、畏惧的心理,突出了父亲明察秋毫、是非分明的形象特点(或“为后文儿子改正错误埋下伏笔”)。‎ ‎【乙】用词简约、优美,形象写出周围环境的自然清新,渲染出父子歌唱时和谐美好的气氛,为后文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教育,最终改正错误做铺垫。 24. D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词语,然后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D项,“说明老铁对辛苦劳累的儿子非常关心”不正确,从全文来看,老铁“盯着”儿子,并非是因为关心儿子,而是表明老铁在时刻关注着儿子的行动。故选D项。‎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深化了保护环境的主题”不正确。从小说全文来看,老铁通过让儿子捕鱼来教育儿子,是为了上儿子明白要接地气,不能脱离群众,为官要走正路。儿子把鱼放生,说明儿子领会了父亲的深意,不是为了表达“保护环境的主题”。故选B项。‎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老铁’这个称谓有哪些内涵”,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换一种问法就是“老铁有哪些优秀品质”,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原文中,老铁说儿子“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捕鱼过程中“紧紧盯着”儿子,可见老铁立场分明,铁面无私,教育儿子清廉为官,不允许儿子走上邪路。老铁对儿子并不是强硬说教,而是通过与儿子一起捕鱼来教育儿子,表明老铁像铁一样冷静稳健,能够不急躁,一步步引导教育儿子改正错误。由原文中“老铁退休后,不愿待在城里,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他不许别人砍树,更不许别人电(药)鱼。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遇到特别有困难的家庭,他走时,会悄悄放下一些钱”等情节,可以概括出老铁意志坚定。‎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儿子’明白了什么”,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情节,找出小说“儿子”的表现,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这句话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需要结合全文来分析。从儿子“明白”之后的行为来看,他把捕到的鱼全放了,并且发短信通知取消活动,说明他明白了父亲让他来捕鱼是为了阻止他参加晚的活动,并不是真的为了捕鱼。再结合全文来看,父亲教育儿子要“接地气”,要吃自己捕到的鱼,不能“跑偏路数”,这也是儿子明白的内容。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分点概括可得出本题答案。‎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将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内容、语言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甲句中,“老铁的双眼像x光”“雾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X光”表明老铁看问题敏锐,“雾霾”指儿子内心的灰暗想法,“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表明儿子内心紧张畏惧,突出了父亲明察秋毫、是非分明的特点,从结构上来看,为下文儿子改正错误埋下了伏笔。乙句从内容上来看,写了父子俩一块唱歌的情景,“蛙呜虫叫,草木散香”是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气氛,为后文儿子终于明白父亲的苦心,最终改正错误做了铺垫。从语言特点来看,乙句用词简约,语言优美。此题要求考生任选一句加以赏析,建议考生选择自己把握较好的一句来解答。‎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和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熟悉名著中的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和主题,并能做细致的解读。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解答。解答时不要轻易断定哪一项是一定正确的,而是要怀疑每一项都是错误的,然后细心筛查,就会找出正确答案。D项,“‘王满银’和‘孙兰香’,他们的名字寄寓了百姓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不正确,孙兰香的名字没有体现百姓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故选D项。‎ ‎【点睛】第3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 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 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阿Q正传》中的阿Q已经死了,但在现实中他还活着,也许就在我们身边。描写生活中一个具有阿Q性格的人物。要求:有心理描写。‎ ‎②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认为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要求:以《红岩》中的一个人物为例。‎ ‎③请你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为对象,以理想或意志为中心词,写首小诗。要求:依据原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解答提示:依据试题要求解答,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①试题分析:本题考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描写现实生活中一个具有阿Q性格的人物,要有心理描写。首先要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软弱胆怯、盲目自尊、畏强凌弱、麻木愚昧等性格特征和阿Q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其中“精神胜利法”是阿Q气质的核心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敢正视现实,用自轻自贱、健忘、以丑为荣等种种秒法来自欺自慰。现实生活中,像阿Q这样的认大有人在,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描写生活中具有阿Q性格的人。‎ ‎②试题分析:本题考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描写以《红岩》中的一个人物为例,谈谈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熟知《红岩》中的人物,如:江姐,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特务头子沈养斋的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江姐是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员。她稳重精细安详深沉坚强,处处表现出纯洁的党性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阅读《红岩》,认识江姐等革命烈士,让红岩精神代代相传。‎ ‎③‎ 试题分析:本题考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为对象,以理想或意志为中心词,写首小诗。首先要自己选择的人物要熟悉,小诗要围绕“理想”或“意志”为主旨,人物事迹要依据原著,不可脱离原著字形写作,如,桑迪亚哥是一位孤独、失败,但他英勇无畏、热爱生活、渴望胜利、坚强意志、决不服输的老人。再如,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精神的代表,他代表着年轻时的孙少安,他代表着年轻时的田福军,更代表着世世代代像他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有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他有积极而远大的梦想,他不甘于在这个穷山僻壤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渴望的是外面的世界。艺术手法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以上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180字左右。‎ 点睛:微写作的考查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下面我们逐个说明。记叙类:不必六要素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描写类:1、人物描写类:可以从正面切入直接刻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侧面切入,借助景物或者描绘他人等间接描写来烘托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2、景物描写类:要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发挥想象,变换观察角度,调动各种感官,做到绘声绘色。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将主观上的喜怒哀乐融入客观的景物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3、场面描写类:场面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使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说明类: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说明类微写作的技巧在于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依据合适的说明顺序,围绕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议论类: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应用类:此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抒情类: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 ‎26.作文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真相,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公安民警审问犯罪嫌疑人,勘查犯罪现场,询问证人,目的是侦破案件,还原真相;历史学家搜集、研究史料及最新考古发现资料,寻求的是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真相……我们有时也会对事情的真相感兴趣,甚至会下力气去探求真相。‎ 请以“真相”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歌德说:“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 孙中山说:“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习近平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青年当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先在题目空白处填写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立意自定。‎ ‎【答案】真相 ‎“很抱歉,你并不是我们女儿。”黎太太的神色有些凝重,但是在她的眼睛里,并没有折射出任何悲伤与歉意。“是吗。”不是疑问,而是一句风轻云淡的回答,似乎早已知道般冷静,黎优的眼睛里,也没有任何的忧伤。“那么……”“那么你就给我滚出我家,你这可怜的没人要的孤儿。”黎力一脸坏笑地看着眼前这个淡定而安静的女生。“是啊。”黎莉用力一扔,将她手中所谓黎优的行李,向行李的主人扔去。“噗!”沉闷的一声响,随之,黎优摸着被扎红了的脸颊,准备低头去捡回自己的行李。“哈哈,哥哥,你看啊,你看呀,好可怜的小乞丐啊,居然,用手去捡那些脏东西,真是可笑啊。”“莉莉,别这样讲嘛,好歹,她也曾是你的姐姐嘛。”“我呸!就她?!配吗!从前不可一世的大小姐,今天的你,也不过是一只无家可归的过街老鼠罢了,她连我的小白鼠咪咪都不如呢。”“哈哈哈,哈哈哈……”黎优的手在半空中停了一下,但只是一下,就马上恢复了行动,快速地捡起她的行李,抬起头,看看自己所谓的哥哥妹妹,他们的眼里满是讽刺。“你们是在哪里捡到我的?”‎ ‎ “11年前,你被你的亲生父母扔在了海豚公园门口。我和我太太当时看到你一个人孤单地坐在花坛的台阶上,于是,就带你走了。”对啊,6岁的自己被一向最疼爱自己的父母亲狠心地扔在了海豚公园门口。黎优闭上眼睛,“谢谢。”艰难地吐出那两个字,黎优如履薄冰地走出黎家,她吐出长长地一口气,毅然决然地走出黎家大门,我再也不会回来了,再也不见了。黎优想着。她走出了黎家,走到外面的世界中,去呼吸最新鲜的空气那一刹那,她身心舒畅,微笑着,走向大海的方向……‎ 一路上匆匆的身影与悠闲地走在不宽不窄的小路上的黎优形成了一道美丽却又不失悲伤的风景线。一边看着风景,一边走向那远处一片白茫茫的轮廓,她不禁想起,自己好像也曾来过这里。她闭上疲惫的双眼,将行李挂在肩上,缓缓地举起双手,那动作犹如自己小时候被爸爸妈妈牵着,一蹦一跳地,高兴地向前走去。回忆像一本奇妙的书,一页页地被风吹过,翻到了她最开心的一天……‎ ‎ “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要去哪里呀?”小女孩抬起她那颗小小的脑袋,扑闪着如麋鹿般漂亮的眼睛,天真地问着。小女孩的妈妈一脸温柔,笑着对小女孩说,“悠悠,我们现在去海边玩儿呢!”一旁的爸爸有点尴尬地笑着,接话道:“对啊,因为悠悠在幼儿园一直都很乖,连老师都说悠悠又乖又听话,所以,今天爸爸妈妈特地请了一天假,带着悠悠到处去玩。”“那!我们今天是要玩上一天么?”小女孩一脸灿烂微笑。“对,对啊。”妈妈的声音有些抖,不过经爸爸一个眼神提醒,马上恢复了原来的微笑。“呀!是海么?那个蓝蓝的水,就是海么?”小女孩惊讶地望着海,松开了她一辈子都不愿意放开的双手,跑向大海。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望无际,冰冷冷的浪花无情地打在小女孩白暂的小脚上,不远处,女孩的爸爸妈妈正看着她。玩累了,女孩就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睡着了。“老公,真的要这样吗?我不舍得悠悠啊!”“可是,我们都破产了,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养活呢,还要帮别人养女儿,我做不到。”“可是,我们都养了她3年了,我真的,真的不舍得啊。”妈妈满面的泪花,她哭着哀求她的伴侣,求他不要将自己养了3年的女儿遗弃。“不行,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可是,不可以。”“要,要不将悠悠还给她的奶奶好吗?”妈妈死死地拽着小女孩的衣服说道。“唉!我早就去找过了,早前捡到悠悠的奶奶已经病死了。”女孩的爸爸无奈地说道。女孩的妈妈终于陷入了绝望之中。“来,快走,不然,就走不了了。”“可是……”女孩的妈妈执着地赖在沙地上,只是,终究是被女孩的爸爸半拖半扯地拉走了。一阵冷飕飕的海风吹过,再次睁开眼睛,黎优才发现,自己竟然走到了当年被爸妈抛弃的地方,用手摸摸,才发现,原来,自己早已泪流满面了,她走向深不可测的大海,直到冰冷的海水淹没头顶……‎ 原来,原来是她自己醒来后,找不到爸妈,然后按照记忆里的路线,跑到他们常带自己去的海豚公园门口,等了他们一天一夜……‎ ‎【解析】‎ ‎①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读懂材料及其含义是关键。材料只有两句话,语意重点在后一句。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的关键词是“真相”。围绕“真相”,材料列举了一些现象及其找到真相的目的。明确概念:“真相”的意思是指“本相,实相”‎ ‎。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审题立意:关于“真相”一般可以思考两个点:一是说出的真相,二是没说出的真相,三是。没说出的真相,可能是“悲士不遇”的欲说还休,可能是亲密朋友的心照不宣,可能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能力不逮,也可能是“你懂的”无奈,可能是媒体的“选择性失明”,可能是纸短情长的倾诉,可能是父母师长身教言传的润物无声,可以是怕出错的欲说还休,可能是如《思旧赋》般压力山大,可能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可能是历史真相的不可还原。总之,真相的说与不说,不能说与不必说,作文时要有哲理思考的更高一层。关于说出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真诚。真相必须通过事实才能找到,事实揭示了真相的一个或者多个面向,真相比事实更完整。构思:要完整记叙一件事或几件事的真相,为了真相的到来,文章不防运用悬念,照应等方法,是叙事有波澜。记叙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也不能缺少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的运用。‎ ‎②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读懂材料及其含义是关键。材料引用了三位名人的话,他们都提到了“青年”这个词,但对“青年” 期望有略有不同:歌德的话强调“青年”和“创造力”的关系,创造时的爽朗精神与青年密不可分;孙中山强调“青年”人的“立志”问题;习近平强调“青年”人要有“中国梦”。要求以“青年当——”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首先要在题目空白处填写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如“青年当有远大理想”、“青年当有创造力”、“青年当肩负中国梦”,等等。总之,可以就三个人的看法之一作文,也可以把其中的两种,甚至三种看法结合在一起立意。写成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方法多样,论证思路严密。‎ 点睛: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尝试》。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北京的符号》。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1.完全式命题作文。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2.材料式命题作文。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人生处处是考场》。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谈意气》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路》。4‎ ‎.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A.添加语素,构成语境。B.虚实结合,虚实相生。C.把握内涵,梳理关系。D.由表及里,揭示寓意。在审题过程中,以上几点往往需要我们综合运用。2、方法指导:(1) 找题眼。作文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①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双赢的智慧””,题眼是“智慧”。②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③在主谓短语的题目中,谓语部分常常是写作的重点,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我看课外阅读”,“看课外阅读”就是题眼,意为“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因此,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课外阅读现象的探讨,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