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84 KB
  • 2021-06-04 发布

【语文】江苏省南通市南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C.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只有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艺术上的许多做法似乎不近情理,但其目的正是为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工具,这是从道德的观点来谈艺术,不明白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B.艺术都是主观情感的流露,但如果不把它加以客观化,情感再深刻,也不能创造艺术。‎ C.蔡琰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 D.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 B.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 D.说话不押韵,做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答案】1.A 2.D 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B项,因果倒置,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C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一段有“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D项,无中生有,“从而形 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文中没有相关的表述。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项,这些形式化的手法确实弥补了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但不是必要条件。选项用“才能”把这些手法搞成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的必要条件。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把握文章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中的“人们都”以偏概全,文中有“往往遭人唾弃”等表述。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 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资金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要改善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不仅要从自身做起,坚 持和创新是法宝,而且还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可以在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同时与互联网结合,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形势严峻,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也需要大众提供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广大群众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精神。‎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语言朴实通俗,材料三还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6.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D 5.D ‎ ‎6.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本题D项,“三则材料表明”错误,并非三则材料都涉及题干内容,材料一就没有涉及。‎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本题 A项,“旨在引起广大群众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错误,应该是引起政府的重视;‎ B项,“也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精神”不合文意,材料二中相关表达为“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 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选项中说法于文无据;‎ C项,“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表述错误,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虽然是谈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从各材料中提取观点进行概括,不要抛离原文进行答题。注意针对材料的重点从政府、人员、渠道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点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原文,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抬起头来,看树上又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鸟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 长命的家在农村。他把自己这样的人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去城里打工,收入与在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却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才出现的。腰给伤了,长命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而养猪、种菜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像城市的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和土地失去关系,丢掉主业后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定义相隔甚远。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 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 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着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脱就是在头顶写上“我是农民”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正值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自校门蜂拥而出,散到街上,散到陡峭的坡边。长命的儿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这时候有可能会碰上儿子,这不是好事,十二岁的儿子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碰见拉泔水的他。他将头低下来,只看前面的路,快到街口,听见儿子叫他的声音,他有点惊喜,忙刹住车,看见儿子跑上前来,儿子不看他,也不看油腻的摩托车,只望着身边的人流,细声细气地说:“老师让买升学考试的模拟试题,记住了,数学和语文都要,就在新华书店里。”‎ 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弃,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 长命骑着摩托车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 长命后来把车停好,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周身都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他听见小女孩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她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 小女孩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变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她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小女孩说:“谁会需要秋天?”‎ 她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他看出小女孩的微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棵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了长命的矛盾心理、行为,他虽生怕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去餐馆收泔水而被人看不起,但又每天走街串巷去收泔水。‎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长命路遇儿子,但儿子却怕被人看见自己有个不体面的父亲而遭到鄙视,所以不看也不喊长命“爸爸”。‎ C.小说将面馆里那两三桌客人的眼神与那个独坐一张桌的女人的眼神进行对比,突出了那女人的眼神对长命的沉重打击。‎ D.书店的那个微胖的女人有一定的修养,她的神态感染了长命;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教育了女儿,也启发与激励了长命。‎ ‎8.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为什么要以“需要秋天的人”作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C 8.①自卑但又自尊。为自己的农民身份感到自卑;当饭店里一个女人瞪了他一眼后,便不想再去拉泔水了。②勤劳。腰受伤后,在家里养猪种菜。③有理想。他不甘心碌碌无为,决心要干点事,收获点什么东西。 ‎ ‎9.①运用象征(或比喻)手法,用“需要秋天的人”象征(比喻)“需要理想,有成就的人”,使题目具有形象性。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城市中的农民不能仅满足于温饱,还应树立更高的理想,在农村创造新的业绩,在土地中收获更多的成就。‎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进行对比描写”分析有错,应是衬托手法。故选C项。‎ ‎【8题详解】‎ 该题考查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长生的形象特征。文中长生自从到城里打工后,就为自己是农民而自卑,当他到一家面馆拉泔水时,一个女人对他厌恶的眼神更让他自卑。但当书店里的那个母亲说需要秋天时,他又找回了自尊。因此,他自卑又自尊。他在城里打工受伤后,就在家里养猪,表明长生很勤劳。书店里的那个女孩的母亲说他是需要秋天的人,这让他有了使命感,全身暖洋洋的,他他不甘心碌碌无为,决心要干点事,收获点什么东西。说明他有了理想。‎ ‎【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或者好处。小说标题的作用很多,具体作用要结合文本内 容来理解,大致可以从题目反映的内容、人物、情节(线索或在文中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方面)、主题和题目本身的表达效果等角度来考虑。“需要秋天的人”,是比喻需要理想的人,运用比喻手法,题目比较生动形象。以“需要秋天的人”为题,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会思考,“需要秋天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需要秋天。 “需要秋天的人”在文章结尾揭示含义,意思是农民不应仅仅为生存,为满足生计而活着,还应该有理想,有追求,在农村也可以有更多的收获。以此为题,也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点睛】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哪些呢?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 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B.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C.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D.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先秦就有,汉以后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察弹劾。‎ B.籍田是古代帝王亲自耕种的小块农田,明朝时日常管理归属教坊。‎ C.经筵是宋代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特设的讲席,元明清三代仍之。‎ D.中官既是古官名,也可以指宫内、朝内之官,还可以指宦官,文中指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案】10.C 11.B 12.D ‎ ‎13.(1)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敢望其项背的。‎ ‎(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 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中“左副都御史”为官职名称,做“进”(提拔、晋升)的宾语,这两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抚安”意思是“安抚”,其主语应该是“马文生”,而不是“饥民”,因此排除D。‎ 故选C。‎ 这句话的大意是: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B项,“籍田明朝时日常管理归属教坊”表述错误,教坊是管理乐户的机构,为宫廷,官员,商人提供舞乐戏剧杂耍等娱乐,“籍田”不在教坊管辖之列。‎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相关语句为“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这句话是说大盗实际上到了钧州,只是因听说马文升的家是那里,就离开了。选项说法与之不符。‎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耆硕:年高德劭;任:任用;莫:没有人。(2)未尝:不曾,从不;及:到;辄:总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特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刚直的品格非常显明。成化初年,被召任南京大理寺卿。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之事。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孝宗即位,召他入朝担任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了十五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施。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新登基的天子应当让他知道农事的艰难,弄这些杂戏干什么?”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北方边境地区。文升严格考查各位将校,贬退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佞的人十分怨恨他,夜间拿上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方面,他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引导。山东长久干旱,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孝宗完全彻底地接纳了他的意见。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纪最大又德高望重,孝宗也十分信任他,朝中各位大臣没有谁敢有怨言。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就由马文升替任。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马文升请求孝宗缩减饮食、撤去乐舞,修养德性、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不太紧急的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上奏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赞赏并接纳了。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了,接连上疏要求离开,武宗答应了。文升在家闲居时,无事从不到州府去。谈及时政,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决断。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节操,一生走正直之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赵鐩等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此地,就放弃抢劫离开了。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舍之而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5.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D 15.①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凭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分析有误。此诗中没有典型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更不能用“充满”来形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提干提示“哪些情感”,说明我们所答情感不止一种,所以要答全面。此首诗都是围绕“荷”而写的,写了荷花的遭遇,“荷”即事物形象,作者写荷目的在于托物而言志。荷花长在幽静的泉水边,开得鲜艳无比。“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说它有美丽的花容,空前绝世,有芳香的气息。作者在这些表面在写荷花姿容娇丽,芳香无比,实则是写自己拥有绝世的才华而且志存高雅,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 ‎“馨香竟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写的是没有人为荷花传递它的芳香,只能眼看着秋霜秋风将荷花摧残至凋零。作者在这里实则在写没有人提拔自己,所以不能实现自我的抱负,徒叹年华逝去,岁月易老。“结根未所得,愿托华池边”写的是荷花希望自己能长在王母的瑶池里,花开艳丽,永不褪色。深层次的意思是说自己才华横溢,希望能够得到掌权人的提拔和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 ‎【点睛】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________,______。感叹宇宙而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 ‎【答案】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3)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语境提示,本题易错词语有:(1)急、哀 、渚(2)莳、置(3)了、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薛荔”是古诗史中_________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薛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晚康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薛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薛荔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薛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薛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籐条_______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 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椰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闻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C.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D.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闲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倍薛荔抒情,以解心愁。‎ D.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价当的一项是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C.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窀去仿佛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答案】17.A 18.C 19.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第二处,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第三处,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根据语境,是说薜荔显出一片生机,向上攀爬,用“扶摇直上”更恰当。第四处,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上下文的承接和内部逻辑关系,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文中画线句子“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 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三者不能并提。D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C项的修改最恰当。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语句补写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仔细阅读文中括号上下文内容与四个选项,根据括号所在的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选C。‎ ‎【点睛】解答成语辨析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力求简明。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一名文艺工作者能在作品受群众喜欢的基础上,若个人在立德立言上也有高分表现,①____。文艺创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内心光明,用正义光辉的火把驱走黑暗,否则,②____。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就曾痛斥“现在,已经没有文艺圈了,只有娱乐圈”。必须认识到的是,不能永远指望媒体网民监督曝光来推动文艺工作者自省,德艺双馨要依靠个体和行业自律,更要靠文艺工作者自我认知和素养提升。德艺双馨是契合艺术规律的文艺从业要求,如果不练好“立德、立功、立言”的基本功,③____。‎ ‎【答案】①那么其个人魅力也会增加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或:他就会得到群众的真正认可;或:他就可以称得上德艺双馨了); ②(他们)就会身陷黑暗没有出路。(或:他们就很难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或:这样的文艺工作者是走不长远的;或:他的作品是不会得到群众认可的); ③文艺工作者恐怕难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或:文艺创作者就很难走得长远;或:那么他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或:那么文艺工作者就很难成为德艺双馨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不谢句子能力。补写句子,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本题,①处,所填写的句子是对“能在作品受群众喜欢的基础上,若个人在立德立言上也有高分表现”的总结,前一句中“若”相当于“如果”,所以下一句要有相搭配的关联词“那么”或者“就”。②处,根据横线前“否则”可以得出所填写的内容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内心光明,用正义光辉的火把驱走黑暗”对立面所造成的结果。③处,根据前一句“如果不练好‘立德、立功、立言’的基本功”中“如果”,所填写句子必须用相应关联词与之相搭配——“那么”或者“就”。根据前文,文艺工作者要想走的长远,成就自己的事业,成为德艺双馨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工作者,就必须练好“立德、立功、立言”的基本功,如果不练好“立德、立功、立言”的基本功,在文艺道路上就不能实现上面所说的成就,所以 此处可以填写文艺工作者恐怕难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或:文艺创作者就很难走得长远;或:那么他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或:那么文艺工作者就很难成为德艺双馨的人)。‎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共享单车使用便捷,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因此,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出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 ‎①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 ③共享单车的普及未必就能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 ‎【解析】题干要求“参照 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题干明确说明“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故考生应先圈出表述过于绝对化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必定”“一定”“只有……才”“只要……就”等词语。如“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出废气的环境污染”“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再分析改句,“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该句把原句中的“只要……就”改为“未必”,考生可以模仿这种样式修改另外两个句子。‎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以“底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例文】谈底色 有素绢一张,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亦如少年立志,先有鸿鹄之志,后有鲲鹏之行。底色遇设之际,下笔必慎重,因为选择往往只有一次,而后事皆依此而行。之于人生,底色便如栽种之土壤,根须皆由此漫延。‎ ‎“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谆谆教诲振奋人心,激发起广大青年为梦想不懈奋斗 的澎湃力量。‎ ‎ 有梁启超做《少年中国说》,有卢新宁的“你怎样,中国就怎样”,有对“素以为绚兮”的“绘事后素”之答。今日你我青年,只有尤为慎重地选择“底色”的土壤,方能开出灿烂的人生之花。‎ ‎ 昨日《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决赛中,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败了北大硕士,摘得了桂冠。他自言,自己对诗词的浓厚兴趣都来自于父亲在他小时于厨房墙壁贴满自写的诗词,希望他不论之后人生如何,当“藏山川湖海于心中”。怎样的底色,开出怎样的花,能说明这一点的不仅有类似于此的“寒门贵子”,更有千年前少时神童的“方仲永”。王荆公嗟叹,如此之天姿,不免泯然众人,况你我乎,伤仲永!底色不在天姿,而在心气,由此亦可知也。‎ 今天的中国,是善梦者大有可为的时代。马云、“大眼睛”、新东方的创始人,他们都是由好的底色,获得了人生的飞跃。愿你我皆有梦,皆选择底色,以梦为马,开出时代之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奋斗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青年要干成一番事业,就必须不畏艰难、矢志奋斗,无论顺境逆境,都始终斗志昂扬、积极向上,坚定不移朝着目标进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我们青年人定能成为人生的强者,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写作话题作文的能力。话题作文一要揣摩“提示语”。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是命题人思维的轨迹,也是考生审题的起点。“提示语”对考生思维既有启发作用,又有限制作用。作文思维应始于“提示语”。考生要认真审读提示语,切不可滥用甚至扩写提示语。揣摩提示语,旨在寻找与“话题”间的内在联系,从联系中领悟题旨,然后筛选适合作文的最佳材料。二是不忘紧扣“话题”。“话题”是作文的核心,是命题者对作文范围的限制,是考生选材的依据和标准。紧扣话题,首先要围绕“话题”组材、选材,扣住话题的实质。紧扣话题应始于审题,更要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可以把以前写熟的话题作文,稍做改动,便可移植过来。‎ ‎【审题】本题材料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语》中的“绘事后素”,强调“底色”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点“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而且还有提示语“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底色”底子的颜色。该命题角度有创意,无论从“底色”的本意还是比喻意,都很容易唤醒学生对生活记忆或对生活的联想想象,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文化、历史、人生,积极表达,阐发他们的见解,展示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写作时可以涉及国家、历史、文化、人生、人格、道德情操等各个角度,对“底色”的比喻多取其“本性、本色、本原、基本素养”等角度,从选择、坚持、保有、发扬等方面发掘其内蕴和哲理,“底色”可比喻谦虚、正直、宽容、坚忍、诚信、奋斗等美好品质,也可以比喻为理想追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高尚情操。也可以比喻不忘初心。两则材料可以统一起来,即人生选择奋斗,才能大有可为。‎ 立意角度:‎ ‎(1)守住人生的底色。‎ ‎(2)青春因奋斗而精彩。‎ ‎(3)描绘底色,张扬个性。‎ 素材准备:‎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斯大林 青春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伽利略十八岁发现了钟摆原理,牛顿二十三岁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二十六岁创立相对论。青春多么的短暂,智慧却无穷。珍惜时间就是拥抱青春,珍惜青春就是拥抱未来。‎ 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的高峰,我们才能在以后回忆的时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无悔”。‎ 让青春因拼搏而精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纵然前行之路荆棘密布,只要有那么一股到中流击水的劲头,无论道路多险、风浪多大,都是对自己的超越。而那些以梦为马、激情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财富。‎ 百余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这样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靠什么征服通往梦想的火焰山,拿什么安放我们心中如火的激情?奋斗,唯有奋斗。‎ 结构设想:‎ 本题是话题作文,适合于写成议论文。首先要从材料中确定立意,给文章拟一个鲜明的题目,如“生命因奋斗而精彩”。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中的话题中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论点进行论证。本题的论据比较容易找到,但要用得精,用得准,还是不容易的。论证中,宜采用“论据+分析”的模式进行。文章中要联系到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站在立志报国的时代青年的立足点上,谈自己将如何以“奋斗”为底色,描绘出自己的人生蓝图。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观点,展望未来。‎ ‎【点睛】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出现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形式,它的开放性体现在考生根据作文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这“三自”给考生在作文内容、题材、形式和手法上以充分的施 展才华的余地,它允许运用各种形式、使用各种方法、利用最擅长的手段表达各种各样的主题。话题作文虽具开放性,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作文要求”规定和限制了行文的范围及关联对象,作者必须涉及或围绕指定话题写作,而不是信马由缰毫无约束的。这种有限制的开放性作文体现了鼓励创新、张扬个性的命题新思路。怎样用好这块“余地”而使行文不偏离话题,审清题意,正确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