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汉字美学
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②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比如,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这当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许慎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里的“俯仰”“观象”“观法”“近取诸身”等,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在文字本身中如同活化石般被凝定。
汉字美学的蕴涵,不妨说是无尽的。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从汉字到汉语,当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学境域。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我们瞩目于“汉语美学”,但更注重“汉字美学”的奠基性。
(选自《文史知识》《汉字蕴涵的美学》)
【注】①文:许慎《说文解字序》:“文者,物象之本。”②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许慎的“六书”说对汉字的造字原理作出了经典阐释,不需要进行进一步归纳和补正。
B. 汉字在对字音字形的分析中就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史内容,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西方文字中。
C. 汉字内在的美学谱系与其观照世界的方式间的关联,是其能长久灵活地承担表达任务的原因。
D. 汉字美学具有独特性,可自成一体,它虽然只是“汉语美学”的一部分,却是其基础所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列举“甲骨文”和“六书”两个事例,对比鲜明地论证了研究汉字构造原则是探索汉字美学的开端。
B. 作者以许慎包羲氏治理天下的话为论据,论述了汉字与世界建立深刻关联的过程。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汉字中的文化精神,彰显了作者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
D. 全文围绕对汉字构造美学原则的探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其在汉字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具有无穷无尽蕴涵的汉字美学,能够相当充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蕴涵。
B. 深入探讨汉字蕴涵的美学、汉字体现的文化精神需要从汉字造字原理、原则切入,因为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息息相关的。
C. 传统的小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教人识字,也包含审美感悟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很重要。
D. 只要深入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及蕴含的中华文化,就抓住了汉字美学的核心内容。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不需要”错误,原文第一段“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可知,是“或许可以”。
B项,“汉字在对字音字形的分析中就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史内容”错误,“类似情形”指的不是“汉字在对字音字形的分析中就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史内容”,由原文第三段为“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可知,指的是“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
D项,“它虽然只是‘汉语美学’的一部分”错误,由原文末段说“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可知,“汉字美学”自成一体,并非“汉语美学”的一部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对比鲜明”错误,这两个事例不构成对比。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就抓住了汉字美学的核心内容”错误,由原文第一句“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可知,只是说“要关注”。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
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的性格
曹聚仁
①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和记者谈到鲁迅先生的性格,说:“他这肺病,本来在十年前,就已隐伏着了;医生劝他少生气,多静养;可是他的个性偏偏很强,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静养更没有这回事,所以病状就一天一天的加重起来。说到他的思想,起初可以说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很深,就是树立个人主义,希望超人的实现,可是最近又转变到虚无主义上去了。因此,他对一切事,仿佛都很悲观。……他的个性不但很强,而且多疑,旁人说一句话,他总要想一想,这话对于他是不是有不利的地方。他在上海住的地方很秘密,除了舍弟建人和内山书店的人知道以外,其余的人,都很难找到。”记者的笔录,也许有点走样,大致该和周先生所说相符合,以启明先生的博学多识,益以骨肉之亲,这些话该是十分中肯的。
②但由站得比较远一点的我看来,启明先生的话不无可以商量之处。
③“为了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这样的人,古之人曾有过伯夷,孟子称之为“圣之清者也”。说个性很强只是“圣之清者”的特征,却不十分妥当。因为柳下惠式的“圣之和”,伊尹式的“圣之任”,孔丘式的“圣之时”,都非有很强的个性不可。个性不强,就变成乡愿式的“德之贼”,当然非启明先生所许与的。鲁迅先生生前,曾写信给我,说:“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成仇的人,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这话,正如启明先生所说的相反;换句话说,鲁迅先生并不是伯夷式的人物,他若是伯夷式的人物,他也不会以上海的环境于他很适宜了。
④启明先生有点近于柳下惠式的“圣之和”,鲁迅先生则有点近于伊尹式的“圣之任”。孟子说伊尹将以道觉斯民,自任以天下之重,但一面又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⑤这才是鲁迅先生人格的写照。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的分野正在于此,胡适先生爱以他的学问地位“待价而沽”,鲁迅先生则爱受穷困的磨折,并不曾改变过他的节操,至死还是“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见《遗嘱》)。
⑥说到鲁迅先生的对一切事都很悲观,也只说了一半。他的幼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壮年以后对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幻灭,无疑的使他变成虚无主义者;这幻灭的影片,如《好的故事》所写的,的确够悲观了。但鲁迅先生在《自选集》的序文,已经提到他自己意识的转变,说:“我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又知道,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极其有限的。”他自悟:“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所以对于热情者们时常有同感,不断为热情者呐喊几声以助威。鲁迅先生在近十年间,努力克制个人主义的成份,要和为社会舍身的战士们的步骤相一致,或者应该这样说罢,他是渐渐远离了虚无主义,投入社会主义中去,对于革命事业的完成,并不和先前那样悲观了。
⑦启明先生也说鲁迅“多疑”,这倒是很有趣的。“多疑”和“非常透彻的观察事物”正是相反,既说他“多疑”,又说他“观察得非常透彻”,这两句话,不知怎样合得逻辑。以医病为例,断症既明,则开方自易,不必犹疑了。鲁迅先生有一回,说:“……有些更重目前之益,为了一点小利,而反噬横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只是现在却因为年纪渐大,精力就衰,世故也愈深,所以渐在回避了。”
⑧照这话看来,住址的秘密,想一想旁人所说的话是什么用意,只能说是“野兽”的生存本能的反应,难道定如羔羊的等着受宰割才算是“镇定不惑”吗?
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对于“多疑”二字的正面驳斥,已经一见不一见,他决不料死后还要蒙“多疑”二字的冤枉的。
⑩我和鲁迅先生间的交谊,自然不及启明先生之“亲”而且“切”。本不必“谬托知己”。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和启明先生所见的会有这么多的差距,倒是值得仔细吟味的。
(选自《鲁迅先生纪念文集(上册)》)
4.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作人认为,鲁迅个性很强,很容易生气,而且多疑,他的思想起初深受尼采的影响,后来又转变到虚无主义上去了。
B. 在作者看来,鲁迅变成悲观的虚无主义者,是源于其幼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壮年以后对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幻灭。
C. 从第⑦段“但我总如野兽一样……也不过呻吟几声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鲁迅在当时隐忍苟安的性格。
D. 本文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给作者的书信及其文章中的话,来剖析自己对鲁迅人格、个性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引述周作人在北平和记者的谈话,交代了周作人对鲁迅病情和思想性格的看法,是本文写作的缘起。
B. 本文通过自己与周作人对鲁迅性格的不同看法的比照,还原了真实的鲁迅形象,让读者不为偏见蒙蔽。
C. 鲁迅在上海住的地方很“秘密”,但萧红和其他“一些人”却经常到鲁迅家里做客,这既是鲁迅的一种自我保护,也是鲁迅政治立场的一种表现。
D. 作者认为自己与周作人对鲁迅的看法“会有这么多的差距”,是因为自己与鲁迅的情谊,远不及周作人与鲁迅的骨肉之亲,而自己在“谬托知己”。
6. 在曹聚仁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①他个性强,有担当、讲道义、守节操;②善于反思,思想上不断更新、进步,愿为热情的革命前驱者呐喊;③隐忍而坚韧,善于自我保护。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隐忍苟安、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这一表述不恰当,应该说是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隐忍、坚韧、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项,“是因为自己与鲁迅的情谊,远不及周作人与鲁迅的骨肉之亲,而自己在‘谬托知己’”错误,由原文“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和启明先生所见的会有这么多的差距,倒是值得仔细吟味的”可知,作者认为自己与周作人对鲁迅的看法“会有这么多的差距”,是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可知,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由原文“鲁迅先生则爱受穷困的磨折,并不曾改变过他的节操,至死还是‘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可知,鲁迅先生个性强,有担当、讲道义、守节操;由原文“所以对于热情者们时常有同感,不断为热情者呐喊几声以助威。鲁迅先生在近十年间,努力克制个人主义的成份,要和为社会舍身的战士们的步骤相一致,或者应该这样说罢,他是渐渐远离了虚无主义,投入社会主义中去,对于革命事业的完成,并不和先前那样悲观了”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善于反思,思想上不断更新、进步,愿为热情的革命前驱者呐喊;由原文“照这话看来,住址的秘密,想一想旁人所说的话是什么用意,只能说是“野兽”的生存本能的反应,难道定如羔羊的等着受宰割才算是‘镇定不惑’吗”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隐忍而坚韧,善于自我保护。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刺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
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每当满天风筝消失得只剩下最后两只,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厉兵秣马,准备摘取此项大奖。他们会朝向那个他们预计风筝跌落的地方,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当最后一只风筝被割断,立即一片骚动。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这边!”说完就冲进男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路了!”我高声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椹干。
“我们在这干吗呢?”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
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都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认真地看着对方。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直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
(节选自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文中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从阿富汗古老的斗风筝风俗写起,其追风筝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也为下文的情节展开营造了氛围。
B. “让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C.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粒桑葚干”,表现了他的悠然自得和信心满满,这种近乎戏谑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
D. 小说中叙述了哈桑带“我”追风筝的一次经历,通过“我”与哈桑的对比,可以看出哈桑追风筝的高超本领。
8.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2)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9. 小说在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 “我”认识到哈桑是忠心而又真诚善良的人,这句话体现了“我”内心的愧疚之情。(2) “我”对哈桑的问话,就像折磨昆虫的游戏一样。“我”有种身份上的优越感,对哈桑有戏弄的意味。
9. ①用当地古老的斗风筝风俗自然引出哈桑,并交代了他的身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殊的背景。②重点通过“我”与哈桑的对话,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③详写了一次追风筝的经历,通过“我”以及其他追风筝的人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这种近乎戏谑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错误,这体现了哈桑追风筝的轻松与自信。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1)“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这句话是小说中“我”的内心想法,根据前面“我”与哈桑有关忠诚于正直的对话,以及“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的表现,让“我”认识到哈桑是忠心而又真诚善良的人,结合“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一句理解,“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也体现了“我”内心的愧疚之情。
(2)“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这句话运用的是比喻修辞,这是小说中“我”对哈桑的想法,结合前面语境“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体现了“我”与身俱来的身份上的优越感,以及对哈桑戏弄的意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本题要求思考小说在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方面的巧妙的安排,从小说内容看,小说先为哈桑的出场设置一个背景,即用当地古老的斗风筝风俗,然后交代哈桑是“我”的助手兼朋友,接着通过“我”与哈桑的对话,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哈桑的形象,如从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体现了他自信、忠诚;另外,还将“我”与哈桑在追风筝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对比,来突出哈桑形象。
【点睛】“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
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史记·列传》节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B.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C.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D.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才,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制度,考察和推举人才。秀才自汉代成立以来又称茂才,秀才就是优秀的人才。
B. 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拜,授予官职,“拜官”为旧时的常用语。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D. 九卿:秦汉时的中央行政长官,像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等,管宫廷总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谊年少时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二十多岁时被文帝征召,担任博士,成为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个。
B. 贾谊到长沙四年后,被汉文帝召见,文帝因感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C. 贾谊多次上疏,说诸侯的封地太多,有的诸侯的封地甚至广连几个郡,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D. 贾谊谪居长沙时,因梁怀王骑马时堕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作为老师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一年多,也去世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他们)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权力,使政事弄得一片混乱。”
(2)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职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句子大意是: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诸老先生”做“不能言”的主语,不能断开,所以“诸”前断句, “贾生”做“尽为之对”的主语,所以“贾”前断句,排除选项BD两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的意思是“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所以中间不能断开,“出”后断句,“诸生于是乃以为能”的意思是“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中间不能断开,“能”后断句,所以排除选项A。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秀才自汉代成立以来又称茂才”错误,,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D项,“贾谊谪居长沙时”错误,由原文“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和“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可知,是贾谊担任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时堕马而死。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短:诽谤。专:只。擅权:独揽权力。(2)既:已经。卑:地势低。以:因为。适:通“谪”,被贬职。不自得:非常不愉快。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
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侯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至后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此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当时诗人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都在洛阳。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冬至之后,白日渐渐变长,诗人身在蜀地,心里思念故地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 “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自己在洛阳的年轻时代。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情景。
C. 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不是记忆中熟悉的样子了。
D. “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15. 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答案】14. B 15. ①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抑郁落寞;②眷恋故乡,思念兄弟。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牵挂失散的兄弟们;③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心感悲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青袍白马’……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说法错误,“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分析概括诗歌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仔细阅读,分析诗歌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内容要点。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原因。分析心境“转凄凉”原因可通过对全诗内容具体分析得出。本诗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
年)冬至前后所做的七言律诗。此诗为故乡未平,诗人远羁剑外,触景伤情,故借诗咏怀。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结合注释,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此联是写对故乡的思念。“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铜驼,指的是铜驼街,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此联上一句是在说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落寞,下一句在说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棣萼指的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这一联诗人说自己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通过这样针对内容具体分析,诗人在尾联心境“转凄凉”原因就非常不言而喻了。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词大会上,主持人请你用杜甫《登高》的两句诗来概括诗人的晚年际遇和忧国之情。你会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逋在《省心录》中用“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来表达谦虚好学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也借孔子的言论表达过类似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角声满天秋色里 (2). 塞上燕脂凝夜紫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三人行 (6). 则必有我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燕”“凝”“鬓”“潦”。
【点睛】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对于儿女的普遍期待。但事实上,大部分孩子最终还是会成为平凡人。近日,通过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一项1863名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72.6%的受访家长能接受将来是个平凡人。从本心来讲,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______,成为人中龙凤,甚至不惜在孩子的学习成长投入上______。而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一如父辈们一生平凡。更何况,( )。“我对孩子的期待就是希望她一生平安幸福”。当父母拥有这样的心态,对自己对子女对家庭都是______的。反过来讲,如果一味地想着让孩子不平凡,吼他、骂他、报班补课,不仅会让孩子______,也会令家长难以应付。其实,有的时候,孩子成长造成的诸多烦恼,原因在于两点:一是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家长带着孩子走偏了;二是盲目攀比,只期许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特质与优点。
17.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日,通过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63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6%的受访家长能接受将来是个平凡人。
B. 近日,通过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一项1863名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72.6%的受访家长能接受孩子将来是个平凡人。
C.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63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6%的受访家长能接受将来是个平凡人。
D.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63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6%的受访家长能接受孩子将来是个平凡人。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 崭露头角 不遗巨细 相得益彰 不堪一击
B. 出人头地 不遗余力 大有裨益 不堪负重
C. 出人头地 不遗巨细 相得益彰 不堪负重
D. 崭露头角 不遗余力 大有裨益 不堪一击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 平凡人同样拥有幸福和快乐,而接受子女的平凡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B. 接受子女的平凡未尝不是-种幸福,而平凡人也同样拥有着幸福和快乐
C. 幸福和快乐平凡人同样拥有,而接受子女的平凡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D. 平凡人同样拥有幸福和快乐,而接受平凡的子女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答案】17. D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句式杂糅,“通过……显示”杂糅,可以去掉“通过”或者“显示”;“是个平凡人”缺主语,加上主语“孩子”。A错误。
B项,句式杂糅,“通过……显示”杂糅,可以去掉“通过”或者“显示”。B错误。
C项,成分残缺,“是个平凡人”缺主语,加上主语“孩子”。C 错误。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此处根据后文“成为人中龙凤”可知,语境为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所以用成语“出人头地”。 不遗巨细:指连极细小处也不放过。不遗余力: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使出来。此处的语境是指家长甚至不惜在孩子的学习成长投入上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使出来,所以应该用成语“不遗余力”。 大有裨益:比喻有很大益处。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此处的语境是指当父母拥有这样的心态,对自己对子女对家庭都是有很大益处的。所以应该用成语“大有裨益”。不堪一击:表示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的意思。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的意思。不堪重负: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指在经济上或别的方面无法承受。此处的语境是会让孩子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所以应该用成语“不堪负重”。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此句应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所以前半句应该是承接上文的内容,所以根据前文“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一如父辈们一生平凡”可知,说的是平凡人,所以上半句应该是“平凡人同样拥有幸福和快乐” ;再根据后文“我对孩子的期待就是希望她一生平安幸福”可知,后半句的主语是“父母”,父母接受子女的平凡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所以只有A选项最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在语言表达、内容和格式方面有五处不符合征稿启事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征稿启事
《二月》是我校文学社自办的期刊,是同学们自己的文学园地。现新增《我的大学,我的梦想》栏目,要求同学们踊跃投稿,我们将会认真审阅每一篇呈送的稿件。鼎力相助每一个热爱文学的同学是我们的宗旨。现将来稿要求公布如下:
(1)严禁抄袭,但可以是自己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字数在两千字以内。
(2)体裁不限,请写清作者姓名及所在班级。
(3)稿件可直接投入校文学社门前的信箱。
《二月》编辑部
【答案】①“要求”改为“诚邀”;②“呈送”改为“投寄”;③“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④缺少征稿的起止日期;⑤“《二月》编辑部”下面缺少发出征稿启事的时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①“要求”语气太强硬,希望同学们踊跃投稿,应该用“诚邀”。 ②“呈送”是上送的意思,此处没有上下之分,不合语境,应改为“投寄”。 ③谦敬失当,鼎力相助:大力支持帮助,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大力相助”。 ④缺少征稿的起止日期,应该添加起止日期。⑤“《二月》编辑部”下面缺少发出征稿启事的时间,应该添加时间。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理解,推断双方和解所达成的大致结果,并简要陈述推断理由,然后用一个对仗句对此事做出简要评价。
2016年9月,四川省简阳市的侯某因患脑梗塞住院治疗,这期间由四名子女轮流照顾。出院后,其生活不能自理,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调解和见证下,四名子女达成协议,明确侯某随长子生活,费用等由侯某名下资金支付,不足部分由长子一人承担,如老人去世后有剩余财产由长子一人继承等内容。11月22日,侯某病情恶化去世,长子依照协议继承遗产。2017年8月中旬,侯某其他三名子女提出诉讼,称已尽赡养义务,主张调解协议无效,请求法院依法平均分割遺产。
子女赡养老人既是美德,也是我国《继承法》明文规定的应尽义务。此案涉及伦理亲情,即便协议表述真实,但以放弃继承而不养或以继承遺产为目的赡养,有违公序良俗,不应倡导和支持。《继承法》規定,有赡养能力和条件的继承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法院在査明事实基础上,释法明理,从亲情、道德角度加以引导,让双方珍惜亲情,互作让步,最终达成和解。
(1)和解结果(不超过25个字)
(2)推断理由(不超过50个字)
(3)简要评价
【答案】(1)长子适当多分财产,其他三名子女适当少分财产。
(2)“不赡养不继承”“赡养即继承”
的协议均不获法律和道德的支持。而另三名子女也履行了一定的赡养义务。
(3)唯有手足情谊浓胜血,方可金钱利益淡如烟。//孝老爱亲循天理,推功让利顺人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综合理解文段的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推断双方和解所达成的大致结果,并简要陈述推断理由,然后用一个对仗句对此事做出简要评价。考生要注意材料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事件的评价,根据理解要从法理和情理角度作答本题,和解的最好的结果是:长子适当多分财产,其他三名子女适当少分财产。推断的理由是:“不赡养不继承”“赡养即继承” 的协议均不获法律和道德的支持。而另三名子女也履行了一定的赡养义务。评价要注意的对仗句式的工整。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报》相继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的长信,信中提出“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这封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引起了轰动全国的“人生观大讨论”。
2018年,“潘晓”讨论38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的历史方位,我们与新的时代同行。《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报》共同发起“强国一代,路如何越走越宽——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的大讨论,向全社会征文。
请你以“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为副标题,给《中国青年》或《中国青年报》杂志写一篇征文,表明你的立场和观点,不少于800字。
【答案】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
我们新青年是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身为炎黄子孙,有责任为祖国母亲效力。九州风华,锦绣山河,跳动着她的脉搏。伟大的先辈们为我们打下了美好生活的奠基,青年更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为国效力!
古往今来,璀璨的历史长河,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立功、立德、立言于世,而名垂千秋。前有文天祥“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挽救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后有毛泽东主席指点江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破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僵局,开万世之太平。纵观今天的中国,虽然英才辈出,可待他日前辈尽皆老去,到那时,国家之前途,民族之命运的重任终将落在我背身上。
少年强则国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百年的中国的梦想的提出,文化复兴、人才培养的若干政策出台,所得之机遇,可展之宏图,数不胜数。从生民立命,思远求索、砥砺前行、奋发图强,以舍我其谁之大气魄、大担当肩此重任、以待来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民族之亘古流长,为中华之屹立世界东方,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自强之路,铸就民族不息之精魂。
年轻人天然的是效率的追求者,我们尽管常被人指责为感性胜过理性,激情超过稳重,但优点也正在于勇于冲破一切的天罗地网,勇于开拓进取,以热情的姿态加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同时,我们也责无旁贷的奉献作为公民应承担的责任。
历史不会忘记曾经的奋斗,也不会忘记属于青年的荣光。
时光荏苒,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再有屈辱的记忆有的是国家日益强大的骄傲,我们也不再面对侵略和欺凌,有的是大国国民的自豪与信心,新的历史时期,爱国的具体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青年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一如既往,不曾改变。新时代背景下,爱国就是秉持创新求变的精神,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广大青年只有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在学习中创新,善于实践,不断成才,勇于承担责任,绽放青春年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认为个人在追求一己私利的时候,一只“看不见的手”会把个人引向为社会造福的轨道上来。在这里,自己的需要永远是目的,而他人只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所以,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主观为自己”并不一定表现“客观为他人”。把“主观为自己”当作立足点,容易导致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又容易导致对他人的损害。这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口号貌似公允、合理,
实质上不过是利己主义的又一表现形式。“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点,并不能必然导出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重视,甚至会走向利己主义。这就是为什么持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观点的人会觉得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的原因。对此,青年学生应有一种清醒认识,不能把它当成人生观来指导人生,更不能把它作为社会的主要价值导向,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与新的时代同行。所以可以从此立意,以“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为副标题,表明立场和观点。
立意:
(1)追梦时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2)青年责任与担当
(3)立志报国,与国同行。
(4)我是中国一分子,与国携手再出发。
素材:
(1)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没有哪一次成功轻而易举。回望历史硝烟四起的岁月,进步青年的抗争,让敬畏和感动油然而生,展望未来,雄伟壮丽的蓝图。中流击水的渴望,令你我心潮澎湃久不能平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从坚定的信念、扎实的行动融入奔涌的时代浪潮,青年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主席语录
(3)2018年5月2日,习近平第六次北大之行,对话青年,关注青年,寄望青年,则是他此行的重要主题,在此次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引用了这篇《永久奋斗》的讲话。他这样召唤中国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四年前的5月4日,也是在英杰交流中心,习近平参加了一场师生座谈会,在会上,他谆谆告诫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4)青春,是责任的标志,这份责任是对自己的,也是对家庭的,更是对民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类的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有的只是岩石般的冷峻。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礼物真真切切地落在了我们身上,它是一个你不得不给予细心呵护的孩子,而他给予你的,是心灵的指引和行事的标准。心中怀揣梦想,无论前方是狂风骤雨,还是鸟语花香,我们都心想着一个目标:实现理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为我们有别样的青春,有自我的责任!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亮明观点:青年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为国效力!
文章举文天祥和毛泽东的例子,表明他们为国效力,勇于承担责任;文章接下来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百年的中国的梦想的提出,表明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文章又阐述了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文章结尾点题:青年要勇于承担责任,绽放青春年华。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