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贵州省铜仁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②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先秦儒家关注“礼制”,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明劳心和劳力都属于“劳”的范畴。墨家本就是劳动者的学派,它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建立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范式,这体现了劳动和知识的有机结合。《墨子》中有“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还蕴含着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所持的消极态度,常常遭到治国者的批评,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③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本身和精神意境,诗人妙作可窥一斑。诗人李绅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诗人王维写道:“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这首《春中田园作》的前四句展现出了古代人们愉快劳动的情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可见,劳动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劳动的协作性还可以培养人的互助和团结精神。自强不息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之源。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应在各个领域:巍峨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等等,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这些遗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华夏子孙精神的内核。
④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国家、社会、企业各界需要提供更有利的劳动保障,更好的劳动条件,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体面劳动,使劳动尊严得到维护、劳动价值得以实现,更好地营造平等劳动,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的正能量的社会氛围,鼓励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内生动力。只要我们守护中华劳动伦理的深厚底蕴,弘扬工匠精神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劳动美德,一代代的劳动者就必定能创造伟大的历史,不断开创未来美好生活。
(摘自2019年6月3日光明日报夏月明《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的劳动观念是在一代代不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传承的。
B. 儒家特别是先秦之后儒家继续发展了劳动观念,表现出对劳力者的鄙视。
C. 劳动可以塑造勤俭节约的美德,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团结精神。
D. 守护好中华劳动伦理,弘扬劳动精神和美德,劳动者就定能创造美好未来。
2.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重点论述了各学派的劳动观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B. 第二段提出孟子有重民思想是为了证明法儒两家对人口和劳动力非常重视
C. 第三段多处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劳动创造了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意境。
D. 本文在内容上层层深入,由勤劳的历史意义论及其对当下民族复兴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中国人就建立起文化自信。
B. 人类劳动有多个阶段,而强调财富和劳动的关系属于谋生劳动的发展阶段。
C. 佛、道两家对劳动和农业态度消极,这使他们很难受到历代治国者的肯定。
D. 民族复兴需要辛勤的劳动者,所以国家和社会各界应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儒家特别是先秦之后的儒家……表现出对劳力者的鄙视”错误,从第二段来看,“表明劳心和劳力都属于‘劳’的范畴”“建立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范式”“‘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由此可知,先秦之后的儒家应该是把“劳心”也归为“劳动”的范畴,并没有表现出“对劳力者的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第三段多处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引用论证,而是举例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只要……就”错误,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只是“基点”,并非这样做了就一定能够达到效果;
B项,“强调财富和劳动的关系属于谋生劳动的发展阶段”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财富和劳动建立关系,属于人类社会的哪个发展阶段;
C项,“这使他们很难受到历代治国者肯定”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治国者所批评是佛道两家思想中对劳动和农业的消极态度,但这并不代表佛、道两家不能受到治国者的肯定。
故选D。
【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有个国产电影非常火,这是一部科幻片,讲的是太阳系面临毁灭,人类为了生存,要带着地球去流浪,花2500年时间在宇宙中重新找一个星系定居,可是在途经木星的时候,却遭遇了生死险情,最后通过全人类的齐心协力和英雄的自我牺牲,成功闯关,继续漫漫征程。这部电影就是《流浪地球》。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的科幻热,还带动了科学热。在中国科技馆,《流浪地球》已经被收藏为首部科幻影片,现在,每周在这里,都会举行解密《流浪地球》里面科学知识的大讲堂。
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表示:“我们要把电影当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学知识,给公众和孩子讲清楚,比如说AI技术,比如说我们的无人机,比如说汽车无人驾驶。”
同时,在业内看来,《流浪地球》的火爆,对下一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摘编自央视网《<流浪地球>火爆, <焦点访谈>告诉你它赢在哪》,2019.2.26)
材料二:
《科技日报》北京9月6日电(记者操秀英):国新办6日就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和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安排举行发布会。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白希在会上表示,最新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发现,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正接近2020年底达到10%的目标。
据介绍,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决定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至少10%的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是该国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节点。发布于2015年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白希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稳步提升,但数据也反映出我国公众科学素质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一步将进一步缩小差距,力争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科技日报》:《调查显示:不到9%的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2018、9、7)
材料三: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未映先热,在贺岁档票房预售中排名第一。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可能主要来自题材——一个荒诞离奇的科幻故事。近年来,国产科幻题材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见,影片预售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说明已经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和科普土壤。
随着社会进步,科普的方式在不断更新。从传统的阅读科普读物,到科技兴趣社区的出现,再到现在蓬勃发展的短视频科普,知识传播方式不断革新,同时也让科学知识可以触达更多的人。人才的支撑同样重要,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参与科普,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变化正源源不断地为科普事业注入新的生机,让其活力奔涌。
近日,以“中科院之声”抖音引领的“科抖”爆红,这些以传播知识、普及科学为主的小视频,累计发布超过300万,累计播放量已超过3388亿次;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的一位医生弹唱“心电图之歌”,将急救知识唱给更多人,视频上传后,短时间内点击量超过26万次;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植物知识,努力让公众读懂每一抹绿色……正是这些科普力量,架起了一座座连接公众与知识的桥梁,催生了科普的春天。
公众科学热情的点燃,离不开科普人士的耕耘和付出。中国“天眼”正式建成启用,引来无数网友赞叹;嫦娥四号降落月球背面,一张看似普通的月面照片刷爆了朋友圈。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会引来无数围观。潺潺小溪,终成大河。这些科普的努力,不仅能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勇气和信心,还能激励更多专业人士深耕科普。
(摘编自《人民日报》:《走出实验室,科普圈新粉》,2019. 1. 31)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影《流浪地球》之所以火爆,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情节设置惊险,观众为影片表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和英雄的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
B. 从2015年到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提高了2.27%,并有望在2020年达到10%的目标。
C. 《流浪地球》被中国科技馆收藏,既是对影片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因为这是对公众进行科普的良好契机。
D. 从《疯狂外星人》到《流浪地球》引发观映热,说明我国科普土壤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科普方式主要是以科普读物进行,但这一传播知识的方式限制了更多的人获取科学知识。
B.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科技水平欠发达有关。
C. “中科院之声”以传播知识、普及科学为主的小视频,获得了惊人的点击量,说明我国公众对科学探索有着极大的勇气和信心。
D. 每一次科学的重大发现,都会引发网友的无数围观,表现了中国公众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赞叹与期待。
6.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看法和建议。
【答案】4. A 5. C
6. 看法:①提高公民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②提高公民科学素养非常紧迫,因为目前我国整体科学素养不高,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
建议:①政府大力扶持科普工作;②专业机构积极参与,专业人士耕耘和付出;③借助新媒体技术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知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情节设置惊险”错,从文章整体材料来看,之所以火爆,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在科幻电影方面的成就突出。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说明我国公众对科学探索有着极大的勇气和信心”错。材料三第③段以“科抖”爆红为例,主要说明“正是这些科普力量,架起了一座座连接公众与知识的桥梁,催生了科普的春天”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信息。结合原文,材料二中,“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决定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至少10%的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是该国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节点……但数据也反映出我国公众科学素质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可概括成看法①②;“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变化正源源不断地为科普事业注入新的生机”;可概括成建议①“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参与科普”;可概括成建议②“以“中科院之声”抖音引领的“科抖”爆红……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的一位医生弹唱“心电图之歌”,将急救知识唱给更多人……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植物知识正是这些科普力量,架起了一座座连接公众与知识的桥梁”;可概括成建议③。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颠。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桌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呼兰河传》这一选段的语言生动活泼,句式上长短交错,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B. 文中划线部分,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生命活力,而且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C. 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又表现出“我”调皮可爱的一面。
D. “我”在描绘冯歪嘴子做的事情时说“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写出“我”的幼稚,没有礼貌。
8.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9.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答案】7. D 8.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同时儿童有限的视角给读者思考的空间。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9. 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写出“我”的天真幼稚,“没有礼貌”错误,文中的“我”是一个孩子,这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描写冯歪嘴子的情况,而孩子感受到的世界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让故事更为真实,并非是说“我”“幼稚”“没有礼貌”。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然后回顾小说叙述的答题角度,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小说叙述方面有如下特点: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等。先看叙述人称,本文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这就让小说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再看叙述视角,文中的“我”是一个孩子,小说从儿童视角来叙事,儿童感受到的世界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能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隐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而且“我”又是有限视角,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这就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从叙述的方式来看,小说是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的,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分明。除了这些,本文应属于散文化小说,兼具散文的特点,如文中注重对场景的细节描绘,生动展现景物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艺术特色。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然后分析所给标题的类型,把握其内容、情感,再分析这一标题与小说情节、形象、主旨等的关联,以此确定哪个标题更好。先看“磨房里外”,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以此为题,给故事发生提供了场景;从情节角度来看,小说中发生的故事都是在“磨房”里外,如磨房外是“我”和祖父在后园中的生活,是植物热闹生长的世界,而磨房内是冯歪嘴子的生活,所以标题架构起整个故事的情节;从标题意蕴的角度来看,磨房外的后园植物热闹地生长,好似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而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却是艰难地生活,身处两个世界的“我”和“冯歪嘴子”却能友好相处,让读者感受到温情。再看“冯歪嘴子”,这是以小说的主人公来命名,能够凸显人物的形象;从情节的角度来看,由冯歪嘴子这一人物牵连出我、祖父、母亲等人,串起小说的情节;从主旨的角度来看,冯歪嘴子的生活展现了底层劳动者的状况,而冯歪嘴子对我的态度又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善良,所以用他来给小说命名可以凸显主旨,寄托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选定一个标题,再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
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zhēng)烝:淳厚。③谯周:人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B.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C.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D.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 “期功强近”中的“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C. “察臣孝廉”的“察”是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
D. “除臣洗马”中的“除”是授予官职,“拜臣郎中”的“拜”也是授予官职,两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换用。
12.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祖母疾病在身的困境,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
B.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为李密尽孝祖母找到了依据,同时也为他不能立即奉诏赴职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
C.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忠于皇上之日长,而尽孝于祖母之日尤短,这又把效忠皇上和报养祖母二者做了对比,既要并行不悖,又要先后缓急,说得真诚恳切,情深意长。
D. 《陈情表》主要以情动人,作者陈述了他的苦情、亲情、忠情及怨恨上司之情,情真意切,令人怜悯,最终打动了晋武帝,让他在家侍奉祖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2)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寿终。我活着愿意为陛下献出生命,死了也愿意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陛下之恩。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祖母”“刘氏”“密”“疾”等,然后根据句意、语法进行排除。
AD两项,“躬自抚养”的主语是“祖母刘氏”,而“奉事以孝谨闻”的主语是“密”,所以“密”应放在下一句,这就排除AD两项;
B项,“有疾”的主语是“刘氏”,且“闻”是前一句的谓语,意思是“闻名”,是说李密因为孝敬祖母的原因而闻名,故应在“闻”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除臣洗马’中的‘除’是授予官职,‘拜臣郎中’的‘拜’也是授予官职,两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换用”错误,“拜”和“除”虽然都是授予官职,但“除”一般是免去原官,再授予新职,而“拜”没有这种用法。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D项,“作者陈述了他的苦情、亲情、忠情及怨恨上司之情”错误,从文中来看,并没有“怨恨上司之情”,主要是以苦情、亲情以及忠情来打动晋武帝。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夙”,早;“婴”,纠缠,缠绕,且动词本身包含被动,即“被疾病缠身”;“蓐”通“褥”,垫子;“废离”,废养而远离。(2)中“庶”,或许;“保”,安,“卒”,终;“陨首”,头落地,指杀身;“结草”,受人大恩,死后也要报答。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西晋的李密,犍为武眼人,一名叫虔。父亲早死,母亲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他年轻时候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有辩才,吴地的人称赞他。蜀中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②,不敢叹风尘③。
注 ①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②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直写母亲的爱心,下句写久别的儿子岁暮之际回家团聚时母亲的喜悦心情。
B. 母亲为儿子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儿子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
C. 诗中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一“怜”一“问”,慈爱之心,跃然纸上。
D. 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15.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面对母亲的嘘寒问暖怎样的心情?
【答案】14. B 15.
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对母亲充满了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B项,“儿子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错误,从诗中来看,“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的人是母亲而不是儿子,从尾联儿子的“愧”可以看出。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面对母亲的嘘寒问暖怎样的心情”,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歌中的内容来分析其中的情感。从诗中来看,作者着重表现母子对儿子的情感,而儿子对母亲的情感应该是蕴藏在对母亲情感的叙述之中。如首联“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这是说母亲对儿子的爱心没有止境,儿子及时归来使母亲惊喜万分,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无尽的关怀和怜爱、思念和期望;三四句说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问候的家信墨痕尚新,这两句诗极力突出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思念: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作者面对母亲对自己的好和思念,表达出的是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如最后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对母亲的情感,这“愧”中包括自己“岁暮到家”,平时无法承欢膝下,不能尽到儿子的责任的愧疚或内疚,同时也担心母亲会因自己旅途的劳顿而心疼。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消愁的无奈之感。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尖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小学而大遗 (2). 吾未见其明也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遗”“尊”“酹”“须臾”“博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 ,时节如流。”新的一年已经到了。201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 ,(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 。要真诚尊重各种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创新创造活力。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农村1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要如期完成,还得咬定目标使劲干。要关爱退役军人,他们为保家卫国作出了贡献。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大家辛苦了。
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岁月不居 风雨兼程 风吹浪打 轻装上阵
B. 沧海桑田 风雨同舟 风起云涌 轻装简从
C. 岁月不居 风雨同舟 风吹浪打 轻装简从
D. 沧海桑田 风雨兼程 风起云涌 轻装上阵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纵使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
B. 纵使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
C.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
D.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人民 B. 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
C. 人民都要紧紧依靠我们 D. 人民只要紧紧依靠我们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选自孔融《论盛孝章书》,指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第一处选用“岁月不居”。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风雨兼程:指不管遇到刮风下雨,都夜以继日,以加倍速度赶路。结合“70年披荆斩棘,70年”分析,选用“风雨兼程”。风吹浪打:比喻遇到险恶的情况或严峻的考验。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结合“乱云飞渡”分析可知,选用“风吹浪打”。轻装上阵:为了行动便利,只携带轻便的装备上战场。也比喻去除思想顾虑,轻松地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中。轻装简从:指有地位的人出门时,行装简单,跟随的人不多。结合“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分析,减轻企业的负担,选用“轻装上阵”。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连词“无论”与“如何”相搭配,表示在任何假设条件下,结论都不会改变。“纵使”,就是“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经常与“也”搭配,排除A项、B项;根据语意的递进关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应在“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之前,同时,根据逻辑顺序,应先“维护世界和平”再“促进共同发展”,排除A项、C项。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都要”与前文的“不管”搭配,“只要”多与“就”相搭配,排除A项、D
项;根据语境“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分析,主语应该是“我们”,是“我们”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进伟大事业。排除C项。故选B。
20.下面是某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同学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答案】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 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密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所以做本体是注意启事语言的规范雅正,不能用口语。
21.下面一段话是抗战时期张大爷表达的取信线路信息,假如你是接头人,请将这个信息用书面文字转述给我党情报员,以便他顺利取信。要求:信息准确,文字简明,字数不超过 25 字。
你从这里出发,就要走过一座桥,过桥后呢,你就到了桥那头,然后呢,你就看到一堵墙了,你就从墙根下走,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墙根尽头,这个时候呀,你要向你的右手边看,就会看到远处有一个亭子,你就走到亭子里去歇气,那儿有一条石凳子,倒在地上的,你要取的那封信嘛,就在那个凳子底下藏起的。
【答案】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中一倒凳,其下有信。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简明。这是一道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的语言表达题,具有文化气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出对特别用语的重视。这要求考生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才能很好地完成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是用语要简洁。这是抗战时期,张大爷的取信线路信息,所以不可啰嗦。其二是用语要准确。要求用书面文字转述给我党情报员,以便他顺利取信。不可表述含糊,造成表意不清。阅读张大爷表达的取信线路信息,从中筛选出重要信息,主要是取信的线路图,所以前行的方向“向右”,标志性建筑“桥”“墙根”“亭”,信件所放置的地点“倒凳下”等要一一交代清楚,其它无关的信息删除。比如“你从这里出发”“过桥后呢,你就到了桥那头,然后呢”“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墙根尽头,这个时候呀”“你就走到亭子里去歇气”等等都就直接删除。
四、写作(6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
弗罗斯特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选择一条路,也就意味着要舍弃另一条,人生其实一直都在做选择。正是在选择什么与放弃什么的决定中,我们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这个暑假,在同学们必读的五本书中,你们一定发现了书中的“他”或“她”总是陷入两难的选择,是“生存”还是“死亡”;是“忠君”还是“侠义”;是“情感”还是“理智”;是“束缚”还是“自由”……选择真的是很残酷的事情,因为这不止是在对与错之间的选择,有时还是在两个深渊中的徘徊。书中的“他”或“她”因为选择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他(她)”的选择是否让你扼腕叹息又或是佩服称赞,请你从《哈姆雷特》、《牡丹亭》、《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任选两本书中“他(她)”,谈谈你对“他(她)”选择的看法。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面对两难,理性选择
生活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纠结无处不在。我们常常处于两难路口,不知该何去何从。因为选择一条路,势必意味着要舍弃另一条,而在选择什么与放弃什么的决定中,我们往往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假期阅读的几本书中的人物用他们的抉择告诉我们,面对两难选择,我们要冷静下来,理智思考,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双赢。
理性思辨,智慧抉择。智绝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毅然步出草庐,选择了刘备,帮助刘备一匡天下。面对天下纷繁的形势,如果诸葛亮没有理性思辨,智慧抉择,怎么会投到刘备的麾下,又怎么会有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
两难选择,需要冷静。行者武松跟随宋江讨伐方腊,战斗结束之后,他虽有擒拿方腊的大功,却主动请辞,最终八十岁而善终,可以说是一百零八位好汉中为数不多的高寿者。武松完全可以选择与宋江一起回到朝廷接受封赏,但他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冷静抉择,保住了性命。在纠结的选择题面前,必须静下心来,权衡利弊,凭借理性的分析,做出智慧的选择。倘若盲目激进,不知变通,只会做出错误之举,造成的后果也许无法弥补,最终追悔莫及,遗憾终生。在我看来。尽管高丰收的选择是痛苦的,但妻子年轻力壮,灾难面前爆发潜力,最终达到两全其美。
两难选择,需要清醒。选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当两难选项同时出现在我们身边,需要挑选其一的时候,平静下来纠结的心,冷却沸腾的热血,梳理好交织的情绪,冷静分析尤为重要。唯有面对混乱的情境能够快速脱离纠缠不休,恢复清醒的头脑,理性判断,不被事物表面所迷惑。深入剖析,才会做出合理的选择,甚至可以将进退两难的困境转化成为两全其美的佳境,《陈情表》中李密的智慧人生,保住了祖母和自己的节操,又没有违背皇帝的意愿,如此的明智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弥足珍贵。
面对选择,端正态度。也许有的人习惯于挽住触手可得的那个选项,也许有的人宁愿为自己的喜好舍近求远,也许有的人为了金钱丧失人伦,也许有的人为正义而牺牲性命,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正确的态度放在首位,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过去,我们经历了无数选择;现在,生活被更多的选择所充斥;未来,被赋予无限的可能,需要时刻提醒我们,并切记:面对两难,理性选择,才是沧桑中的人间正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从《哈姆雷特》、《牡丹亭》、《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任选两本书中“他(她)”,谈谈你对“他(她)”选择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本次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个部分组成。先看材料,材料一共两段文字,第一段借助弗罗斯特的诗句引出本次作文的中心,即“抉择与人生轨迹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不同的选择和放弃往往决定不同的人生轨迹;第二段文字结合暑假的必读篇目进一步展示“选择”的方方面面,有“生存”“死亡”的选择,有“忠君”和“侠义”的选择,有“情感”和“理智”的选择,有“束缚”和“自由”的选择,而因为选择让书中的人物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这就要求考生回顾《哈姆雷特》、《牡丹亭》、《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五本书中的人物存在哪些方面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决定了人物怎样的命运。再看要求,“‘他(她)’的选择是否让你扼腕叹息又或是佩服称赞,请你从《哈姆雷特》、《牡丹亭》、《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任选两本书中‘他(她)’,谈谈你对‘他(她)’选择的看法”,这就要求考生从提供的五本书中任选两本比较熟悉的,再从中选出对象,并对该对象的选择做出评价。最后分析文体,本题没有明确限定文体,但从材料要求“谈谈你对‘他(她)’选择的看法”来看,适合写作议论文。
参考立意:
面对两难,理性选择;正确的选择可以造就生命中灿烂的前程,错误的选择可以毁掉生命的梦想而感受遗憾的苦果,如“生存”“死亡”的选择彰显哈姆雷特人道精神的伟大;选择需要高深的思维功底,选择需要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力,选择需要谨慎的态度,选择需要果断的决断,选择需要充足的时间,如诸葛亮凭借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选择刘备。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面对两难,理性选择”。然后开篇从生活中的两难处境引出观点——冷静下来,理智思考,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双赢。正文部分围绕“理性思辨,智慧抉择”“两难选择,需要冷静”“两难选择,需要清醒”“面对选择,端正态度”这几个方面阐述该如何去做。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呼应开头。
素材:
1.林黛玉洁身自好,不会为了迎合封建家长的喜欢而压抑自己的性格,如在和宝玉发生矛盾时,她会哭会闹会使小性子。这与当时的封建礼教不相符的,一旦违反,结局是不会好的。在大观园这个复杂的环境中,黛玉能选择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实属不易。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为了迎合老年人爱吃软的食物爱看热闹的戏,而放弃自己的喜好。也不会像宝钗那样为了显示自己的识大体,而送东西给每一个人,包括赵姨娘那样污淖不堪的人,从而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
2. 梁山108个好汉,这一代可以这么活下去,那下一代了呢?这样的生活想长久,而且还想要体面点的话就不得不想想宋江的选择。而且在梁山的高层里面对宋江这个选择是支持的,他们本身就出自名门,肯定不想死了连祖坟都进不去,吴用就说过接受招安可以,但从一开始不行,我们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然后再接受招安,免得被瞧不起。更不用说卢俊义、呼延灼、徐宁、柴进这些人了,稍微有点文化水平的想事情会比较长远,所以如果朝廷顺利招安梁山,赦免他们的罪行,他们再建功立业的话,那荣华富贵是可以长长久久的。我们假设如果不是宋朝,或者没有高俅这等小人的话,梁山可能就会是另一个结局了。
3.
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杀死克劳斯迪,而是要消灭以克劳斯迪为首,包括了大臣波洛涅斯、同学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的黑暗势力。而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和情人奥菲丽雅也由于软弱无知,无意中被黑暗势力所利用,最终成为牺牲品。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亡赢得了在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而他身上的真善美与现实中邪恶势力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强烈的悲剧美。在“生存还是毁灭”之中,哈姆雷特选择了“毁灭”,但他的勇敢和坚定的信念昭示了真善美的永存,让我们从当时黑暗的社会中看见了光明。
4. 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5.人生就是一场不断的选择,如果你无法去选择,留给你的终究只是一声叹息!
6.太多的人拥有的理所当然,失去的却措手不及。临危不乱是态度,也是格局,人生本就是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投资便是盈与输的较量。
7.充满选择的人生,需要你的认真权衡。
8.然而,我们有自己的目标和期待,并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很好的前进着。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意识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其实已经开始。
9. 三种足以改变命运的人生选择:一种是角色最终明白他们永远无法重头来过;第二种是角色原本以为还有退路,直到最后才发现已走到尽头;第三种是角色认为自己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事后才发现,最初以为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其实本可以改变,可是却为时已晚。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