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计 3 小题,共计 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
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
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
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
部。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
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
“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
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
而落后的,没有碳-14 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
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
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
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
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
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
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
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
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
——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
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
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
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
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
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
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
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
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增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
力量更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
B.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
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C.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
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D.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
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
录精神。
B.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
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C.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闸述,如例证、
引证、比较论证。
D.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
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B.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
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C.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
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
D.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
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答案】1.D 2.C 3.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
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 项,“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
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
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文中说的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B 项,
“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
了真实的呈现”错误,第四段说的是“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
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由此可知,应是在“《史记》对他
们的真实呈现”中,并非“历史长河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也是无中生有。C 项,“司马
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错误,“也让人们记
住真实的自己”不是目的所在。故选 D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
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
闸述,如例证……”错误,从文中来看,并没有例证法,而是使用引用论证和比较论证。故
选 C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 项,“我们要传承司马迁
的爱憎分明……实录精神”错误,“爱憎分明”不属于实录精神,“实录精神”应该是秉笔
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呈现真实的史学家的精神。故选 B 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
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
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
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
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
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计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卧 铺
阿城
第一次坐火车的卧铺,我心跳着进了卧铺车厢。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
层到顶。我是中铺,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高,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河南人。
对面下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您瞧这位同志,
都用上大衣了。”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
开车铃声响了。呆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
的?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上了,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
不起,忘了忘了。”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掉半高跟儿鞋,上了中铺,打开书
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河南兵坐得很直,手捏成拳头放在膝上,脸红红地对
我说:“学文化哩!”
车开了。那老者拉了毯子睡下。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
闹起来。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他们这一吵,惊动了卧铺车厢
的人,上上下下伸出头来,睁着眼问:“怎么了?”那个结实兵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没
啥,没啥。俺们到俺们战友儿这儿来看看卧铺是个啥样子。”大家笑起来,又都缩回去。
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河南兵红了脸。结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
娘才有意思来!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可是能坐卧
铺儿?俺这位战友儿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学说。俺们讲说沾个光,也
来望望,回去也给俺们家里人学说。”说到这里,中铺的姑娘扭动了一下。仍旧看书。河南
兵赶忙说:“你小声儿说话不中?这卧铺里的人净是学文化的,看惊动了。”结实兵这才发
觉中铺躺着一个姑娘,笑着打了河南兵一拳:“你小子坐卧铺儿不说,还守着个姑娘,看美
得你!”姑娘使劲动了一下。河南兵臊红了脸,说:“你不敢乱说!”结实兵很高兴地回去
了。其他的兵一个一个地来,都很仔细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像是看卧铺来的。
参观完了,河南兵显得挺累,叹一口气,从挎包里摸出一个苹果,递给我说:“你吃。”
我急忙也拿出一个苹果说:“我有。”推让了一会儿,互相拿了对方的。有咸没盐地聊了半
天,都说睡觉吧。河南兵扯出军大衣,问我:“你盖?”我说:“铺上有毯子。”
上了中铺,我看那边的姑娘已不再读书,蜷起身子睡着,瞄了瞄老者,正是香甜的时候。
我头冲窗子躺下,后半夜,裹紧了毯子,真有点冷。
大清早,忽然被一声喊叫吓了一跳:“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我连忙扭头去看。
只见那个姑娘半撑着身子,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
车厢的人闻声过来好几个,睁着眼看那姑娘。那老者躺在下铺,立屈着腿说:“姑娘家
说话好听点儿!半夜看你冷,替你盖了,怎么就脏了你?总比冻着强吧?”河南兵从底下冒
出来,后脖子也是红的,说:“醒啦?大衣是俺的哩。”看热闹的人都笑起来,散回去。
我下到下铺,只见河南兵叠他的大衣。放在枕头上,又抻,又抹。我笑着说:“你的大
衣有什么味儿?”河南兵也不回头,说:“咋会来?许是他们借穿照相?那么一小会儿,不
会串味儿来!”
我抬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低了头,僵坐在中铺。女子早上没有梳洗大约是最难看的时候。
老者不说话,只用手轻轻拍着膝盖,噘起下嘴唇儿。我呆不自在,就洗漱去了。回来一看,
三个人还在那里。
我问河南兵:“你不洗洗?”河南兵这才抬起头来:“俺不洗了,到了家,痛痛快快用
热水洗,娘高兴哩。”我说:“也不能叫老婆看个累赘相呀。”河南兵说:“哪儿来老婆?”
我说:“当了兵,还不是有姑娘想跟着?”河南兵说:“咋说哩!俺借钱坐卧铺儿,东西买
少了,怕是人家不愿意哩!”老者笑着说:“将来当了军官,怕啥?”河南兵看了看姑娘:
“军官得有文化哩。”
姑娘正慢慢下来,歪着腰提上鞋,拿了手巾、口缸去了。半天回来,低头坐在下铺,不
再看书。老者问她到哪儿,她借答话,看了一眼河南兵,又低下头去。河南兵掏出苹果让大
家吃。我把到手的一个转给姑娘。姑娘接了,却放在手里并不吃。我问河南兵:“你的刀呢?”
河南兵以为是说昨天的事,就说:“武器离了部队就收,不方便哩。”老者扭脸对姑娘说:
“洗洗吃吧,不脏。”姑娘更埋了头,我赶忙把我的刀递过去。姑娘接了,拿在手里慢慢地
削。削好,又切成几瓣儿,抬起头,朝大家笑一笑,慢慢地小口儿小口儿吃起来。
(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河南兵”两处“学文化”的语言描写,写出他对“文化人”的敬慕之情,表现
出他质朴、善良的性格特点。
B.小说刻画“姑娘”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三言两语就勾勒出姑娘的美丽,也描
绘出了她“文化人”的特点。
C.小说写“结实兵”来看战友的卧铺的情节,通过他对卧铺的好奇,对姑娘的饶有兴趣,写
出了军人的单纯和热情的特点。
D.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中方言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乡土色彩,既有利于人物的塑造,
也有利于反映小说的时代特色。
5.小说以“卧铺”为叙事背景,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小说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耐人寻味,请欣赏这样结尾的艺术效果。
【答案】4.B
5.①以“卧铺”小说的环境,空间狭小与出场人物的众多形成反差,折射出了世像百态;②
以“卧铺”作为小说人物表演的舞台,展现了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利于突出小说主人公
的质朴善良的性格特点;③以“卧铺”为中心组织故事情节,通过看卧铺、盖大衣、吃苹果
等情节,使得小说情节紧凑、简洁、明快。
6.①从情节来看: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在情节的继续发展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空间。②从人物形象来看: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写出了姑娘对“河南兵”情感态度的
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丰富、生动。③从小说主题来看: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结尾让
不同人物走向融合,有利于表达对真情之美、温情相处的赞美的主题。(对于主题的概括,
基本正确即可。)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小说刻画‘姑娘‘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
语言描写,三言两语就勾勒出姑娘的美丽”错误,从文中来看,姑娘的美丽是通过士兵们的
反应侧面描写出来的,如“其他的兵一个一个地来,都很仔细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象
是看卧铺来的”。故选 B 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卧铺’为叙事背景,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然
后分析“卧铺”的特点,再分析“卧铺”在小说中充当的角色以及这一角色与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故事情节之间的关联。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就介绍了“卧铺”的特点,“嗬,像现代
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由此可见,“卧铺”的空间很狭小,但这狭小的空间
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为人物出场提供了舞台;从出场的人来看,有年轻的姑娘、河南兵、结
实兵、我、老者等,人物之众多与空间之狭小形成反差,折射出世像百态;从小说的情节来
看,小说写战友来看卧铺、河南兵给女孩盖大衣、吃苹果等情节,而这些情节都发生在“卧
铺”中,可以说“卧铺”让小说的情节很紧凑。考生围绕这些进行答题即可。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耐人寻味,请欣赏这样结尾的
艺术效果”,然后分析结尾“姑娘吃苹果”意味着什么,再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几个
角度分析这样结尾的效果。小说结尾写姑娘吃河南兵给的苹果,这说明姑娘对待河南兵的态
度发生了改变,而上文河南兵战友来看河南兵时,“姑娘使劲动了一下”表现出姑娘的不耐
烦,姑娘睡觉醒来嫌弃河南兵的大衣,“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
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这里是一种嫌弃,而小说最后姑娘吃苹果体现出态度的变化;
姑娘对河南兵态度的变化也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如姑娘和河南兵会不会有情感的进一步发
展,这是情节上的效果;从主题上来看,上文在“卧铺”这一环境中写了众多的人物,有文
化的姑娘显得与众不同,且格格不入,小说结尾姑娘吃河南兵给的苹果显示出不同人物之间
的融合,表现出对真情之美、温情相处的赞美。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
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
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
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
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褒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
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如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
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
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
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
题人也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
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
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
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
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
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
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
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
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
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
入手。例如本题就要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方面去探究。
三、 文言文阅读 (共计 2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吾居
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
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
而搏髀②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
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朝毵 sān:地名),杀北地都尉昂。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
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③,
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
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
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今臣窃闻魏尚为云
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
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
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
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
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
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冯唐列传》,有改动)
注:①大父:祖父。②搏髀:拍着大腿。③推毂: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
遇。④阃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⑤莫
府:将帅出征时设在野外的营帐。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
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B.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
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C.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
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
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食,官名、官署名,掌供奉皇帝膳食。秦官有尚食,为“六尚”之一。汉初沿置。东汉
后,其职并入太官署。北魏于门下省设尚食局,为掌管皇帝膳食的官署。
B.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
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天之骄子”。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
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
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经常想起李齐,那是因为他在代郡的时候.曾多次听尚食监高祛说过李齐的才能。
B.文帝发怒是因为冯唐在众人面前说他即使有李牧这样的贤才也不会任用,使他难堪。
C.冯唐在仕途上一直很坎坷,景帝让他做楚相,不久又免了他的职.武帝求贤时,他已老了。
D.冯唐认为士兵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执法吏却徇情枉法。他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2)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
【答案】7.B 8.C 9.D
10.(1)军队的战功、賜爵封赏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啊!
(2)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多报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执法吏,夺了他的爵位。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
意进行判断,本段语句意思是:“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皇帝生气了,
立即起身回到宫中。过了好半晌,把冯唐叫来责备说:“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人
少独处的时候吗?”冯唐道歉说:“粗人不知顾忌避讳。” 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
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廉颇、李牧”,人名;“也”,句末语气词;“良久”,表时间
的词;“曰”,意思是“说”,此处一般停顿;“独……乎”,固定句式。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
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
项,意为“天之骄子”错,意为“广大之貌”。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
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D 项,“而执法吏却徇情枉法”错误,应是“而执法吏却
有法必依”。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
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爵赏”,赐爵封赏;
“而”,连词,表顺承;“奏”,奏报;“此……也”,表判断。第二句得分点:“坐”,
犯罪;“下之吏”,把他(下)交给执法吏;“削”,削夺。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
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
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
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赵国人。他的父亲把家迁到代国。汉朝建立以后,又搬家到安陵。冯
唐以孝闻名,(被推举)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汉文帝(有一天)乘御辇经过,问冯
唐说:“老人家什么时候做郎官的?家在哪儿?”冯唐详细地如实回答了。汉文帝(听到冯
唐老家在代国)就说:“我住在代国的时候,我的尚食监高祛时常向我说到赵国的将军李齐
的能耐,以及他在钜鹿作战时的事迹。现在我每每吃饭的时候,总觉得好像在钜鹿的战场上
一样。老人家也知道吗?”冯唐回答说:“李齐还比不上廉颇、李牧做将军。”皇帝说:“为
什么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做官帅将,和李牧很要好;臣的父亲原来是代国
的丞相,和赵国的将军李齐很要好,所以我知道他们的为人。”皇帝听冯唐说廉颇、李牧的
为人,非常高兴,拍打着大腿说:“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做我的将军,(否则,)我
还担忧匈奴吗?”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皇帝生气了,立
即起身回到宫中。过了好半晌,把冯唐叫来责备说:“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人少
独处的时候吗?”冯唐道歉说:“粗人不知顾忌避讳。”在这个时候,匈奴刚刚大举入侵朝
那,杀死了北地都尉孙卬。皇帝非常担心匈奴的入侵,就忍不住又问冯唐说:“您凭什么知
道我不能重用廉颇、李牧呢?”冯唐说;“我听说古代的君王派遣将军出征的时候,弯腰曲
背推着战车,说:‘国门以内的事,归我来管;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您去管。’所有军功、
封爵、奖赏,都在外面决定,回来再向帝王报告。这不是假话。我的祖父说,李牧做赵国的
将军,驻守的边关,军中集市的租税,都自己用来犒劳士兵。赏赐在外面决定,不受中央的
干扰。委以重任,要求他完成任务。所以李牧才得以发挥他的才能,派遣精选出来的战车一
千三百辆,擅长射箭的骑兵一万三千人,勇士十万:这才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攻破了东胡,
灭掉了澹林:在西边抑制了强大的秦国,在南边支援了韩国和魏国。在这个时候,赵国几乎
称霸。后来,碰上了赵王迁做国王,他的母亲是个歌女出身。赵迁做了国君,就听信了郭开
的谗言,终于杀了李牧,命颜聚代替他。因此军队被打败,兵士都逃走了。赵王被秦兵擒获,
国家也被灭了。现在我私下听说:魏尚做云中太守,他的军中集市的租税,全部拿来犒劳士
兵;还拿出他的个人生活津贴,五天宰一回牛,犒劳幕府里的宾客、属下的军官和门下的舍
人们。所以匈奴远远地躲着他,不敢接近云中的关塞。敌人曾经入侵过一次,魏尚率领车兵
和骑兵痛击他们,斩杀很多。士兵们本来是农家子弟,从泥田里走出来从军,哪里知道官府
公文、军队的符印。他们只知整天地努力作战,杀敌人,捉俘虏,向幕府报告战功。只要有
一句与实际不符,文官就引用法律条文衡量纠正,奖赏得不到,而官员们根据的法规一定得
照办。臣很愚鲁,总觉得陛下的法太严明,奖赏太少,惩罚太重。且说云中太守魏尚,因报
告战功多报了六颗首级,陛下就将他下到监狱里,革去了他的封爵,判处他一年的徒刑。由
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他们。我实在是愚蠢,触犯了忌讳,该死,
该死!”文帝听他说的有理,很高兴。当天就命令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魏尚,重让他做云
中太守。又拜冯唐做车骑都尉,主管中央和地方的战车部队。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1)如果以一统天下的大国,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
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
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苟”如果;
“故事”覆辙;判断句式。(2)“忽微”细微的事情;被动句式;“岂独哉”难道只是。
四、诗歌鉴赏 (共计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
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12.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
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
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
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1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2.B
13.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首句“百年春梦去悠悠”既是写实,又喻指自己致力一生的
变法惨遭废除,如梦消散,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眼看兴废使人愁”则直抒胸臆,新
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颔联和颈联描绘了野草有
荣有枯,朱门坍塌、画楼崛起,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这是万事万物必须要遵
循的规律。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尾句“欲把一杯无伴侣”,写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
却无人陪伴的孤寂之情。
【解析】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
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
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
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 项,“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错误,应是直接表现了对梦境的
依恋,侧面表现了对现实的失望。故选 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百年春梦去
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分析,变法惨遭废除,
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
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颈联则要抓住“旧”“新”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
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无伴侣”,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
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
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
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
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五、理解性默写 ( 10 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用夸张的手法写杨贵妃,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六宫佳人皆无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韦庄《菩萨蛮》诗中描写江南人物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1)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2)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
生 (3)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4)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5)五更
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式默写,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
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
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第(1)题,关键信息是“夸张的
手法”“笑”“娇媚”“六宫”,关键词和诗句不无重合,提示得非常明显,很容易让人联
想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第(2)题,关键信息是“江潮连海,月共潮
生”,“连海”和“共潮生”是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词语,很容
易将之进行联想。第(3)题,关键提示是“江南人物之美”,《菩萨蛮》中写人物美的句子
只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第(4)题,关键提示是“含蓄地”和“昔盛今衰”,
回顾全词,能融合在连贯的两句中,表现“昔盛今衰”,手法含蓄的,只能是“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第(5)题,关键提示是“听觉视觉”,同时容纳了视听的诗句只有颔联“五
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注意此处不能填只有听觉却没有视觉效果的“野哭几家
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六、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处于荒漠化的
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 ,用辛勤和智慧,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
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 60 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
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只要
刮一场大风,上了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
着荒漠化的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很多村庄甚至被迫数次搬迁。( )。在灵武市的
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 ,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
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蚀。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王有
德,40 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芟滩防风固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 63 万亩绿色屏障,
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
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 ……在与沙漠
的搏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片片绿色“长城”,改变了宁夏山川大地的面貌。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仆后继 抚今追昔 亭亭玉立 旷日持久
B.前赴后继 曾几何时 傲然挺立 经年累月
C.前赴后继 抚今追昔 傲然挺立 旷日持久
D.前仆后继 曾几何时 亭亭玉立 经年累月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
全。
B.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还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
展。
C.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
全。
D.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生活和生产安全,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
展。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困境乃至绝境,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
B.面对困境和绝境,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
C.宁夏治沙人对于困境乃至绝境没有屈服
D.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于困境乃至绝境
【答案】15.B 16.D 17.A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成语的语言
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
用语,推断成语意义及用法。第 1 空,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
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
不怕牺牲。句中形容宁夏治沙人连续不断,一代接着一代,没有“前面的人倒下了”的意思,
故选用“前赴后继”更恰当。第 2 空,抚今追昔:接触当前的事物而回想过去。曾几何时:
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文中语境是叙述过去沙害的严重情况,表示时过去没有多久,故选用“曾
几何时”更恰当。第 3 空,傲然挺立:形容坚强而不可动摇。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
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句中为了突出宁夏治沙人的战斗精神对建设好的防护林用了拟人手
法,故“傲然挺立”更恰当。第 4 空,经年累月: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旷日持久:
多费时日,拖得很久。句中只是强调经历的时间长,没有“拖得很久”的意思,故选用“经
年累月”更恰当。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
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
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
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威胁”
和“发展”、“制约”和“安全”搭配不当,应为“威胁……安全”、“制约……发展”,
由此排除 B 项和 C 项。“不仅……还…”的内容,应该从微观到宏观,先说沙害对群众的生
活和生产的威胁,再说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制约。由此排除 A 项。
故选 D。
【17 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
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
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
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
的角度选取。C、D 两项,主语是“宁夏治沙人”,与上文回想过去严重的沙害的话题联系
不够紧密,没有起到应有的过渡作用,由此排除 C 项和 D 项;B 项中“面对……”是个主动
句式,后面“被屈服”是被动句式,结构混乱,由此排除 B 项。
故选 A。
18.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
①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②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③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④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⑤樱桃桑椹与葛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A.端午节 七夕 清明节 中秋节 元宵节
B.清明节 重阳节 七夕 元宵节 端午节
C.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元宵节 重阳节
D.重阳节 七夕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清明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理解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
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
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
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①出自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中“祭余骄妾妇”“满眼蓬蒿”,
都说明了涉及的节日是清明节。②出自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
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
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诗中“秋影”表明了是在秋天,“上翠微”和“菊花”表明
了习俗“登高”和“簪菊”,说明是重阳节。③是权德舆《七夕》诗,诗中的“脉脉与迢迢”
出典“迢迢牵牛星”和“脉脉不得语”,“鹊桥”是七夕的传说,“月下穿针”是七夕的习
俗“乞巧”,因此,判断涉及的节日是七夕。④出自曾巩《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
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
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撚霜毛。”诗中“明月流街”“夜半喧阗”说明了此节日有明月,
而人们的活动在夜晚,“华灯”是上元节的习俗,所以涉及的节日是元宵节。⑤是李静山的
《节令门·端阳》,诗中“樱桃、桑椹、葛蒲、雄黄酒”,并且在家门口贴上了黄符纸,都
是端午节的习俗。
故选 B。
19.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
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 。
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
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
前一个“与”是动词,可译为“给”;后一个“与”是介词,可译为“和”;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可译为“用”;
前一个“盛”字是形容词,可译为“骄盛”;后一个“盛”字是动词,可译为“放入”;
前一个“告”字是动词,可译为“祷告、祭告”;后一个“告”字是动词,可译为“告诉、
禀告”。
故选 B。
20.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C.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
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
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A 项,“羞”通“馐”,可译为“精美的食品”;
C 项,“世”通“逝”,可译为“去世”;
D 项,“敛”通“殓”,可译为“给尸体穿衣下棺”;
故选 B。
21.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
A.项王军壁.垓下 岸赤而壁.立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项王则夜.起
D.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
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
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
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
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
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A 项,前一个“壁”是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修筑营垒”;后一个“壁”是名词作状语,
可译为“像墙一样”;
B 项,前一个“东”是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往东去”;后一个“东”是名词作状语,可
译为“向东”;
C 项,两个“夜”字都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在夜里”;
D 项,前一个“王”是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称王”;后一个“王”是使动用法,可译为
“使我……称王”;
故选 C。
【点睛】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
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
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2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汝殁以六月二日
B.惟兄嫂是依
C.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
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A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汝以六月二日殁”;
B 项,宾语前置句,应是“惟依兄嫂是”;
C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当于伊、颍之上求数顷之田”
D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
故选 B。
七、作文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
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
四十年来,一个个、一批批改革英雄以敢闯敢试、自我革新、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智慧,
担当起了中国蜕变与崛起的时代重任,他们是值得尊敬的时代英雄!
——人民论坛
敢于直面人生,感受人生波折的苦乐,承受社会潮汐的冲击,用双手、用头脑为自己和
家人编织幸福生活的普通人。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这样的你,都是英雄。
——《南方周末》2019 新年献词
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人生意义的自我点名。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
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以“英雄”为话题,联系时代与个人,写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或
你对英雄的认识。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时代需要英雄
有人说:物欲横流,英雄难觅。而我想说,纵然世事变迁,人心难测,却依旧有人愿拔
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不忘初心,芳华永驻。有人说,成长的最高境界是忘了自己最初的样子。可真正的英雄
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来时的路。黄大年海外留学,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毫不动摇,坚定回国。
历经重重艰难,他回国后将所学奉献于祖国急需的物理研究事业。这一坚守,就是大半辈子,
直至积劳成疾,将自己的生命也奉献给了他最热爱的祖国和事业。不忘初心,是黄大发三十
八年为全村通一口井的坚守。“路修不过去,我自己挖”。横跨三座悬崖峭壁,连专业工程
队也不敢尝试的挑战,一根绳子,一把铁销,翻山越岭几十年,终于得偿所愿,建成了一条
引水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这条引水渠被当地人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纵使
年华老去,他们留给后代的,永远是最伟岸雄壮的背影,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不忘初心,与时代共勉。以前我总觉得我们的社会是逃避的。从摔倒的老人无人敢扶,
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太多人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以致于千千万万的人开始对我们社
会的隐患视而不见。可我们的社会并未彻底黑暗,有那么一些了不起的人存在着。他们冒着
巨大的风险打电话,实名举报食品有问题的厂家;举报生产过期疫苗的企业。他们冒着生命
危险与人贩子抢夺孩子;冒着失业甚至被报复的风险去报道揭发别人不敢公开的事,只为让
真相大白天下,让正义蔚然成风。他们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
为了不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
古有岳飞精忠报国,今有南仁东创造“天眼”。2017 年,“天眼”项目在贵州竣工,
而担任该项目的总设计师南仁东,却已永远地闭上了眼。南仁东从小学习优异,长大出国留
学,有许多国外的企业高薪聘请他,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回国投入到了国家建设当中。他带
领团队努力拼搏,最终完成了天眼项目,使中国的科技实力再次飞跃。他总是说“科学没有
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虽然南仁东先生的眼睛闭上了,但是他的爱国之心,却永远
地嵌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这一路太难,因为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太多太多。可那些敢于挺身而出的英雄们,通身发
着亮,燃烧着火,将自己化为照亮这个时代的灯,一步一步,艰难前行却又无所畏惧。而我
们,便跟在他们身后,一起去往,通向光明的路。因为有他们在,燃烧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终以燎原。我们的社会,终会以正义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时代需要梦想,社会需要正义。英雄永不被黑暗泯灭。初心永在,英雄长青。
【解析】1.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任务很明
确,“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时代与个人,写出你心目中
的英雄形象或你对英雄的认识”,考生要分析材料,写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或者阐述自己对
英雄的认识。对于此类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本次作文由三则材料组成,
考生要抓住这三则材料之间的连接点,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题干所给材料以“英雄”
为核心,但每一则对英雄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材料一中的英雄强调的是包括抗战内的民族英
雄,他们是为国家独立、免受外侮而捐躯赴国难,甘洒热血的一类人;材料二中的英雄是在
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新,勇于担当,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类人;材料三中的英雄是在
生活中能够直面生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奋发为家庭做出贡献的人。三则材料对英
雄认识不一,但都有担当与奉献精神。写作时可结合三则材料对英雄的理解,联系不同时代,
尤其是当下,写出自己对英雄的认识和认识英雄的意义,写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也可。
2.参考立意:英雄,民族的脊梁;英雄不老,赞歌长存;做时代的超级英雄;时代为英雄加
冕
3.行文结构:考生可以选取历史中的“英雄”,如杜甫与辛弃疾作品里的“英雄”,即传统
英雄形象,他们聪明秀出,胆力过人,无私忘我,不辞艰辛……他们多生逢乱世,时势造英
雄。英雄的个人机遇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泪流满襟”。考生还可以
选取“而今时代”的英雄。当今时代,远离战火,四方平定,百姓乐业。这个时代的“英雄”,
到底有何特质?有何内涵?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
作文,如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
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
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4.写作素材:
(1)(“平语近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2016 年
11 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
的伟大理想。——2016 年 7 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中国的科学研究领域从不缺少默默奉献、潜心钻专研的英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
兢业业、克勤克俭。古稀之年还在苦心钻专研水稻品种的“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心扑在地
球深探领域的“科研疯子”“拼命黄郎”黄大年;被网友称赞为龙之角、凤之冠,国之栋梁
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这些科学巨人身上无不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科研勇气、能为天
下先的科研素养、必为天下先的科研决心。他们是代表国家意志的“超级英雄”,中国拥有
了这样一批科研英雄,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公交司机吴斌心系民众的安危,忍住钻心的疼痛,保住了一车人的性命,他是我们的
英雄;天津爆炸事件中,年轻的消防队员忍受毒气的侵袭,冲进灼人的火焰,谱写了一曲可
歌可泣的壮歌,他也是英雄;南海领空被非法入侵时,是心系国家权益的王伟撞向敌机玉石
俱焚震慑了敌人,他也同样是英雄……危难时刻,平凡人心底的星火被点燃了,瞬间划破了
危难的阴霾,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时候他们是觉醒的、伟大的,成为大众意志甚至国
家意志的代言人。
(4)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
可救药的。
(5)几百年前,在秦淮河的灯影中,杜牧曾感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而几百年后,“商女”已然成为光彩夺目的职业。几百年的风云变幻,使一个曾经视之为草
芥的身份,演变为聚集大众注意力的焦点行业。一方面,我们欣喜于时代的发展带来了人人
平等、职业无贵贱的观念;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沉思,这样的关注是不是过火?
(6)近期走红荧屏的主旋律纪录片《我爱你,中国》,记录着激情燃烧的当代军旅传奇,向
人们诉说我们时代的英雄故事。“沙场之花”袁远、“雪域雄鹰”周宇峰、“草原战狼”满
广志、“雷达兵王”刘卫民、“冰花男神”张书辉……有血有肉的人物,心有大我的情怀,
至诚报国的志向,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出强烈的“英雄的气息”,让这部纪录片产生如此
撼人的情感、引来如此强烈的共鸣,上线 10 天就获得 3300 多万次点击。正如网友的感慨:
“他们不过是平凡人,却替我们承受了难以承受之重,为他们点赞。”
(7)10 月 19 日,2018 年女排世锦赛半决赛打响,中国女排苦战五局,最终以 2 比 3 惜败
意大利队,止步半决赛。尽管输掉了这场关键比赛,但中国女排虽败犹荣,让中国观众不能
不动容,她们在关键时刻的呐喊,临危之际的爆发,时时唤起国人内心熟悉的感觉——女排
精神。从 1981 年夺冠至今,37 年来,女排精神总是与国家每个历史发展的节点相契合,女
排顽强的拼搏精神最终汇聚成为一种民族的精神。从几十年的发展道路看,女排也经历了跌
宕起伏。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
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
(8)路遥代表着严肃文学的尊严,以及茅盾文学奖的脸面,他比同乡陈忠实和贾平凹都更
有资格得多。路遥的谦逊、朴实、憨厚、乡土,是文学最纯粹的底色,给人最没有公害的亲
和,以及最没有戒心的信赖。路遥,在最好的年纪患上绝症,然后写啊写,写到死那一天,
没有享受一天的尊荣。夸父倒在逐日路上,舜帝死在南巡途中,都注定比寿终正寝多一份神
性色彩。写到死的路遥也是如此。路遥的墓地上有一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路遥只活了 42 岁。好在文学的成就和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可是,你还是不得不承认,对人
生这本书,路遥又比谁都读得认真与痴情。
(9)当今,崔永元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这个社会的假恶丑,他是精神上的硬汉,代表这个时
代的国家意志,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点睛】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则,而且要找到关联,综合立
意。这就增加了审读量,也赋予了考生选择权,要求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理论上说,选择两
则或三则,会出现若干组合;即使选择相同的两三则,也因理解的主观差异,形成多样化立
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在所有材料作文
中,相对于新闻事实、寓言故事、漫画来说,名言名句的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言简意
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缺少具体的指向性。这就需
要考生认真理解其内涵并联系生活明确其外延。当然,高考题中出现的名言名句,其哲理还
是相对好理解,以便学生有话可说。
这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
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
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
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
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
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
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
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
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