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 MB
  • 2021-06-04 发布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几百年来,笔墨形成了范式。自宋而下,中国画笔墨有了越来越多的规定性。不少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到了人笔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也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高层次上的平庸,而像徐渭、虚谷、林风眠、傅抱石这样的巨子却突破了范式。他们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仍然以笔为载体,以颜色而不仅是用墨色写意,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 笔与墨都是感情的记录,而且留下的是准确的轨迹。一竿修竹、一组怪石、山中烟云、四时花木都是画家表达内在精神的形式。‎ 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概念。笔墨源于中国画的规定性。中国画必须要用毛笔来进行创作,如果用油画笔则不能称为中国画。中国画和毛笔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由于毛笔所特有的形制,因此由笔所表现的轨迹各不相同。用墨及水量的不同,可以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干、湿、燥、润等效果。因此中国画正是借毛笔的特性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墨也是中国画中所特有的材料。而且由于墨掺水量的不同,可以变化出千百种墨色。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画材料——宣纸。它是用一些植物纤维按比例的多少并经过非常严格的手工程序制作出来的。因此不同纤维的纸有不同的墨色效果。也正因这些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构成了中国画规定性的“材料系统”。在材料系统中,由于笔、墨、纸中所含水份的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笔墨话语”。不同的“笔墨话语”则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异,乃至人品、人格的差异皆可以从笔墨中得知。即如古人所讲的“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 笔墨不仅仅是技法,还是一种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技法是可以创造的,但精神应该是继承的。‎ 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认识论问题。技术训练是有止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训练会有成效,所谓“人笔俱老”。但有人画了一辈子还是画匠,这大约是先天缺少感觉,或者是因为一辈子也没有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一部中国绘画发展史就是一部发展革新史。但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束缚。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是束缚艺术发展的原因。‎ 中国画以独特的笔墨传递画家的情绪,这需要艺术灵感。灵感是修养和求索的结果,是心灵的火花,是历山川、开眼界、爱读书、多巧思的结果。有空且画,无空且止。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是过程就有意义。‎ 作画必先求意,强调先构思,然后再落笔,加入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或疾或徐,或顿或挫,或枯或湿的笔迹、墨色,让我们在观赏时充分领味画中所描绘的物象所带给我们“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笔墨精神。‎ ‎(摘编自程大利《谈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笔墨不仅是一种技法,还是一种精神。精神是无限的,是可以继承的;技法是有限的,是可以创造的。‎ B. 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所束缚。‎ C. 艺术家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要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闲暇就不要作画,作画应是闲情逸致时的即兴行为。‎ D. 作画时,意在笔先要融入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根据需要,恰当运用笔墨,表现出“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笔墨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笔墨”的论题,主体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B. 文章提及徐渭等人突破范式的例子,论证笔墨可以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论证“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 D. 文章结尾部分,提到艺术灵感,阐述产生灵感的因素和作画应有的流程,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一些画家文化修养很高,但画作缺乏个性,这是因为岁数大了,没有了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 B. 有些画家突破范式,还是以笔为载体,用颜色和墨色写意,创造出用墨色无法创造的“气韵生动”的境界。‎ C. 中国画所用的笔、墨、纸是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画家借助不同的材料,表现人们的人品、人格的差异。‎ D. 画家对画要有新的思考、感悟,要冲破传统的束缚;不解决这些问题,拘泥于技法,有可能只能做一辈子的画匠。‎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作画应是闲情逸致时的即兴行为”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信息。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论证‘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错误,根据文中内容,文章第三段从三个角度论证中国画独有的特点。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这是因为岁数大了,没有了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因果不成立,有悖文意。原文是“不少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到了人笔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也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高层次上的平庸”,没有阐述之间的因果关系。‎ B项,“创造出用墨色无法创造的‘气韵生动’的境界”错,原文是“他们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仍然以笔为载体,以颜色而不仅是用墨色写意,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 C项,“表现人们的人品、人格的差异”错,根据原文“不同的‘笔墨话语’则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异,乃至人品、人格的差异皆可以从笔墨中得知”可知,应是可以反映出画家的人品、人格的差异。‎ D项,分析正确。‎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主要年份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结构 年份 三大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000‎ ‎22.3:41.5:36.2‎ ‎2005‎ ‎17.7:42.8:39.5‎ ‎2010‎ ‎13.1:50.0:36.9‎ ‎2012‎ ‎12.6:50.1:37.3‎ ‎2016‎ ‎11.9:42.9:45.2‎ ‎[注]第一产业主要指生产食材以及其他一些生物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等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产业,利用自然界和第一产业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会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也随之上升。‎ ‎(摘编自《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17》)‎ 材料二:‎ 西部地区在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中的地位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题目 西部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 康蓉 李楠 摘要 本文从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及试点模式角度切入,对2017年西部各省份开放发展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从对外开放角度来看,西部各省份对外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别,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各省份对沿线国家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开放效果。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西部各省份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较好,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某些地区仍存在较大空白市场;从各省份出口类别来看,较少省份涉及高新技术产品;西部文化产品出口现状良好,出口项目数超过中部地区。从试点模式来看,均对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西部各省份需要提高开放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对外开放 西部 高质量 高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同时,借鉴和发挥“贵州经验”,加快建设具有后发优势的创新型省份和区域。特别是构建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以及加大顶层设计,在落后地区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实现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的“弯道超车”。‎ 西部地区要转变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化模式,治理由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导致的突出的环境问题。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引导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工业和新型产业建设,来推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国家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的同时,也保障了地方财政收入,制造了“绿色GDP”。‎ 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应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城市軌道交通等多元化运输手段。特别是实施规划确定的“五横四纵四出境”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加快打通“断头路”,提升乡村公路水平,着力破解道路瓶颈,增加西部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摘编自《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8)‎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西部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等角度,对2017年西部各省份开放发展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 B. 尽管西部各省份对外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别,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部各省份对沿线国家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开放效果。‎ C. 西部各省份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较好,文化产品出口现状良好,出口项目数超过中部地区,但不少省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空白。‎ D. 对外开放、对外贸易试点都对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因此康蓉、李楠共同撰文认为,西部各省份需要提高开放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0~2016十多年间,西部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减少了十个左右的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 B. 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制造产业的比重会加大,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产业的比重也会加大,而生产食材等产业的比重会降低。‎ C. 从五个文化指数方面看,西部地区文化消费意愿、能力和水平三个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相对较大,而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D. 从文化消费全国指数和西部地区指数对比看,我国西部地区不论是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还是各分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6. 西部地区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C 5. A ‎ ‎6. ①西部地区应发挥后发优势,在推进技术创新方面谋求发展新思路;②西部地区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和谐发展;③西部地区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西部地区互联互通的程度。‎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但不少省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空白”错,原文的意思是西部各省出口类别中,较少省份涉及高新技术产品,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等于没有高新技术产业。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变化不大”不准确,第三产业增加了9个百分点,变化还是蛮大的。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分析“西部地区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采取措施的题目要对文中相关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要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材料三中,如“以市场为导向,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同时,借鉴和发挥‘贵州经验’,加快建设具有后发优势的创新型省份和区域。特别是构建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以及加大顶层设计,在落后地区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实现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的‘弯道超车’”这段文字谈论的重点是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相应的措施就是要在推进技术创新方面谋求发展新思路。“西部地区要转变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化模式,治理由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导致的突出的环境问题。……”这段文字谈论的重点是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的方法,相应的措施是西部地区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和谐发展。“应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城市軌道交通等多元化运输手段”,针对这句话的措施就是西部地区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西部地区互联互通的程度。‎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亲 侯发山 那天,龙飞和妻子文静正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档寻亲栏目,就是失去亲人的家属提供线索,由社会各界力量帮忙寻找。其中一大部分因为线索充足,加之现代化手段,以及志愿者的倾心投入,最终都能够找到。也有一少部分,因为年代久远,蛛丝马迹都没有,希望就成了泡影。‎ 中当时电视上出现一个大叔,他来自四川农村。四十多年前,他们七个月大的儿子丢失了,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到。男人姓陈,他对主持人倪萍说,当时他们两口子在山腰的一块田里刨土豆,儿子在田边的竹篓里睡觉。两口子干了半天活,到田边去歇息时,才发现儿子不见了。这么多年,两个人辗转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打上半年工,然后再赶往下一个地方,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找儿子。他们常年在外,老家几乎很少回去,最近从老家传来消息,说家里的房子已经坍塌了。十年前,因为思念儿子,老伴的眼睛哭瞎了;五年前,老伴病逝了。‎ 陈大叔只有六十岁,看上去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他虽然一直平静地叙述着,却是一脸的无助。看得出,他强烈压抑着心中的悲伤。‎ 很显然,他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自己也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可是,大家都能看出来,陈大叔给出的线索太少了,他的儿子没有找到的可能。‎ 龙飞鼻子酸酸的,文静也用纸巾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倪萍对陈大叔说,你还记得儿子长什么模样吗?他身上有没有特别的特征?‎ 陈大叔说,我只记得他小时候的模样……他的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 龙飞和文静对视一眼。‎ 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看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 ‎“应该去。老人家太可怜了。”文静点了点头,鼓励龙飞。‎ 龙飞说:“要不要给萌萌商量一下?”萌萌是他们的儿子,在大学读书。‎ 文静说:“不用商量,给他解释一下就中。再说,他小时候就一直要爷爷,现在爷爷回来了,他应该高兴才是。”‎ 就这样,龙飞联系中央电视台寻亲栏目组,声称自己就是陈大叔的儿子。寻亲栏目组喜出望外,急忙联系双方见面。‎ 陈大叔见到龙飞那一刻,愣怔了好半天,似乎不敢上前相认。‎ 瞅着陈大叔,龙飞心里刺疼刺疼的。陈大叔的头发都已经花白,像是落了一头的雪。可以想象,为了寻找儿子,老人家饱受了怎样的磨难。‎ 龙飞说:“爹,我是您儿子啊。”说罢,上前抱着陈大叔,眼里的泪不由得流了出来。龙飞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寻找生身父母也找得好辛苦,要不是看电视,真不敢相信这辈子还能见到他。‎ 陈大叔,落泪了。他颤抖着手,抚摸着龙飞的肩膀,也呜嗬鸣嗬哭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后来,龙飞就把陈大叔接回了家里。龙飞在城里开家店铺,经营着五颜六色的布匹,买的房子也在城里。陈大叔勤快,龙飞不让他去店里帮忙,他就在家里忙活,没事干了,就去拖地板,有时一天拖三四遍,都能照出人影来。‎ 儿子找到了,也有了家,陈大叔好像一下子掉进了幸福的海洋。‎ 萌萌从学校回来,一家三代更是其乐融融,家里充满了爱的温馨。‎ 二十三年后,陈大叔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拉着龙飞的手说:“孩子,谢谢你!其实,你不是我的孩子,他脸上的胎记在左边,你的在右边。当时,看你哭得那么伤心,我也就认了。”‎ 龙飞说:“爹,我知道我不是您的儿子,因为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先后病逝了……看到您无依无靠,我和文静商量后就认您了。”‎ 陈大叔粲然一笑蠕动着嘴唇,还想说点什么,眼睛一闭,再也没有睁开。‎ 萌萌得知真相后,写成故事放在了网上。陈大叔的老家人看到这个故事,就在网文后面留言说,当年老人的儿子被狼叼走了,害怕老人知道真相挺不过去,村人就隐瞒了事实,都说是丢了,是为了让老人心存希望,活下去。‎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龙飞收看电视公益节目《等着我》时,知道了陈大叔的情况生发了同情心,恰好自己脸上也有明显的胎记,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认亲。‎ B. 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将龙飞接回陈大叔后一家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刻画出龙飞勤劳善良、孝敬老人等形象特征。‎ C. “陈大叔好像一下子掉进了福窝里”一句中,“好像”一词有不太肯定的意思,为下文陈大叔和龙飞两人各自说出认亲的真相埋下伏笔。‎ D. “认亲”作为小说题目,既点明了主要情节,又构成了行文线索,起于认亲公益节目,结于陈大叔认亲缘由,中间行文以认亲贯串。‎ ‎8.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陈大叔的头发都已经花白,像是落了一头的雪。‎ ‎(2)陈大叔,落泪了。他颤抖着手,抚摸着龙飞的肩膀,也鸣嗬鸣嗬哭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9. 小说最后一段处理得非常巧妙,请联系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1)运用肖像(细节)描写和比喻手法,将陈大叔的白发喻为白雪,生动地写出了失去儿子和寻亲无果给他带来的巨大痛苦。(2)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通过对陈大叔哭泣和抚摸龙飞的动作描写,表现了陈大叔渴望看到儿子的激动之情。 ‎ ‎9. ①情节进一步延伸,解开陈大叔儿子当年失踪的谜团,在释悬中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与前文相呼应,上文说认亲是在萌萌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此处是萌萌得知真相后的行为,让小说结构完整而严谨。③村人的用心良苦彰显出他们的善良朴实,让陈大叔认亲的过程中又多了一个善良的群体,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好像’一词有不太肯定的意思”错,文中的“好像”是“仿佛”之意;“为下文陈大叔和龙飞两人各自说出认亲的真相埋下伏笔”不恰当,双方虽然是误认,但幸福感是真实的,故伏笔之说不恰当。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本题中的两句话都是对人物的描写,可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修辞手法等角度赏析。第一句中“头发都已经花白”是肖像(细节)描写,“像是落了一头的雪”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陈大叔的白发喻为白雪,生动地写出了失去儿子和寻亲无果给他带来的巨大痛苦。第二句中“落泪了”“鸣嗬鸣嗬哭起来”运用了神态描写,“颤抖着手”“ 抚摸着龙飞的肩膀”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陈大叔渴望看到儿子的激动之情。‎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小说最后一段处理得非常巧妙,请联系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这是对最后一段作用的考查,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也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本文最后一段主要描写了龙飞儿子将故事发在网上后,善良的老家人留言说出真相。表现了村民的善良,也深化了文章主题:赞美了美好的人间真情。结构上可从最后一段与前文情节的关系角度分析:“萌萌得知真相后,写成故事放在了网上”这与前文“龙飞说:‘要不要给萌萌商量一下?’萌萌是他们的儿子,在大学读书。文静说:‘不用商量,给他解释一下就中。再说,他小时候就一直要爷爷,现在爷爷回来了,他应该高兴才是。’”相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而严谨。‎ ‎【点睛】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望之,东海兰陵人也。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先是,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及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察廉为大行治礼丞。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闻之,使侍中上谕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望之即视事。神爵二年,遣长罗侯惠使遂公主配元贵靡。未出塞,翁归靡[注]死,其兄子狂王背约自立。惠从塞下上书,愿留公主敦煌郡。惠至乌孙,责以负约,因立元贵靡,还迎公主。诏下公卿议,望之以为:“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今少主以元贵靡不得立而还,信无负于四夷,此中国之大福也。”天子从其议,征少主还。汉遂不复与结婚。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敝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翁归靡:乌孙国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B. 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C. 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D. 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察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荐孝顺父母、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B. 左迁,指贬官,降职。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序言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 移病,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D. 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望之喜爱读书,获得赏识。他祖上世代务农,但他喜欢读书,受到人们的称赞;宣帝了解到他明晓经学,有才干,想考察他,任命他做了左冯翊。‎ B. 萧望之敢于进谏,被人记恨。霍光执掌朝政,因曾有人要谋害自己而加强防备,萧望之对霍光的一些做法看不顺眼,向霍光进言劝谏,被霍光记恨。‎ C. 萧望之反对联姻,获得采纳。汉朝公主去乌孙成亲,到了乌孙国后,乌孙国内发生内乱,皇帝召大臣商议联姻一事,萧望之反对联姻,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 萧望之尽心为国,获得信任。他与另外三人同心协力、精心谋划,用古代的制度劝勉和引导元帝,在许多方面都想有所纠正,元帝对他们非常信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 ‎(2)望之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 ‎【答案】10. D 11. C 12. C ‎ ‎13. (1)所以天下的士人都伸长脖颈,踮起脚跟,争着要亲身效力,来辅佐高明的您。(2)萧望之因为是元帝的老师受到尊重,元帝继位后,多次在闲暇时召见,讨论治乱之道,陈说做帝王的事情。‎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首先找到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如“乌孙”“前少主”“边境”,这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在句子中不是作主语就是作宾语,然后再根据句意,“持两端”指犹豫不决或怀有二心,所以后面跟“亡坚约”,意思是“不能信守盟约”,“其效可见”意思是“这样的后果已经看见”,“其”代指前面的“亡坚约”,所以这几句应该断句为“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排除AB。“四十余年”是承接“在乌孙”这个地点说的,之间不应停顿太长,所以断句为“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故选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C项,“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分析错误。“移病”指官员上书称病请求退职,这话是对的;但称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到了乌孙国后”错,根据文意,应是公主还没有出塞。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是以:因此;延:伸长;企踵:踮起脚跟;效:效力。以:目的连词,来;高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人。第二句得分点:以:因为;见:表被动,翻译为“被”;即位:开始做帝王或诸侯;数:多次;宴见:在皇帝公余时被召见,有别于朝见;陈:陈说。‎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萧望之,东海郡兰陵县人。世代以种田为业,到了萧望之,喜欢读书,京师长安的许多读书人都称赞他。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在这以前,左将军上官桀和盖邑公主企图谋害霍光,霍光就诛杀了上官桀等人,之后出出进进自己加强防备。必须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脱衣服搜除兵器,然后由两个侍从官吏挟持进见。萧望之不愿听从摆布,侍从官吏气势汹汹地扭住他。霍光听说后,命侍从官吏放开他。萧望之来到霍光面前,规劝他说:“将军凭借功德辅佐年幼的皇帝,将要使朝廷的太平教化传布四方,所以天下的士人都伸长脖颈,踮起脚跟,争着要亲身效力,来辅佐高明的您。现在要拜见您的士人都要先脱衣搜身受到挟持,这恐怕不是周公辅佐成王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来招引寒士的礼节吧。”当时霍光唯独不任用萧望之。到御史大夫魏相任用萧望之为属官,经考核任命为大行治礼丞。宣帝了解到萧望辶通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能胜任宰相,就打算伃细考察他处理政事的能力,又任命他为左冯翊。萧望之由少府调出是降职,害怕是得罪了皇帝,就上书称病请假。皇帝听到这件事后,派侍中向他说明皇上的用意:“之所以这样用你,是为了让你经历一下治理民众的事务,并考察你的功绩。”萧望之这才去上任。神爵二年,宣帝派长罗侯常惠护送汉朝公主去乌孙和元贵靡结婚。还没有岀边境,翁归靡死了,他的侄儿狂王违背约定自立为王。常惠从边塞上书,希望皇上同意先把公主暂时留在敦煌郡。常惠到乌孙,指责他们的违约,接着拥立元贵靡,回来迎接公主去乌孙。宣帝让公卿大臣讨论,萧望之认为:“不可以。乌孙首鼠两端,不能信守盟约,这样的后果已经看见。以前那位公主在乌孙四十多年,夫妻感情不深,边境也没有因此平安,这已经是被事实验证了的。现在公主因为元贵靡不被拥立而返回汉朝,从信誉上讲确实没有辜负边境各族,这是汉朝的大好事呀。”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召回了公主。汉朝从此不再与他们通婚。(萧望之)做太子太傅,给皇太子讲授《论语》。宣帝去世以后,皇太子继位,这就是孝元帝。萧望之因为是元帝的老师受到尊重,元帝继位后,多次在闲暇时召见,讨论治乱之道,陈说做帝王的事情。萧望之推荐皇族中明晓经术、学问通达的散骑谏大夫刘更生担任给事中,与侍中金敞一起在皇上身边任拾遗之职。四人同心协力、精心谋划,用古代的制度劝勉和引导元帝,在许多方面都想有所纠正,皇帝对他们非常信任并采纳他们的意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①。‎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②。‎ ‎[注]①鴂:伯劳鸟,鸣声悲凄。②角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发音哀厉高亢。梅花月,月色如梅花,也指乐曲《梅花落》。《梅花落》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词人对暮春景的概括,同时也为全词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B.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说词人作客他乡,无从祭扫,但他乡的优美风光可以聊以自慰。‎ C. 落红处处,人耳之声,偏偏是鳩鸟啼鸣,这是词人对“春事阑珊”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 D. 词人所思之人处在“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 ‎15. 词的末尾两句“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词人在五更从梦中惊醒,美梦不成,又听到哀厉刺耳的角声,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表达了词人不能回家的愁苦,以及对家乡和家人深深的思念。‎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但他乡的优美风光可以聊以自慰”错,“客里风光”指词人作客他乡的时光,“又”字,表明词人在外作客,已非一年。所以表现的是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梦破五更心欲折”,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通过美梦被惊,角声刺耳,月光惨白,来表达了词人不能回家的愁苦,以及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即要学思结合。‎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答案】 (1). (1)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2)好古文 (4).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 (3)羽扇纶巾 (6).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罔”“殆”“纶”“樯橹”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炎黄学学科建设的逐步开展,其系统化、体系化和跨学科交叉性的特征日益彰显。炎黄时代的历史主要是靠人们简单的 来传承的,直到文字出现以后,人们才将相传的世代炎黄历史写入文献,但显得非常简略,不像与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不同。汉代以后,有关炎黄文化的文献 ,在一定程度上使炎黄文化的文献又得到了补充和完善。从古代社会的演进来看,炎黄时期是中华上古社会由部落联盟向统一国家过渡的时期,( ‎ ‎ ),率先在部落联盟中系统地实施教化使人们改变了以往原始的生活方式,跨过了初级文化的蒙昧阶段。‎ 今天中华儿女宣扬炎黄精神,其价值意义在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炎黄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借以表明中华民族的子孙与其始祖一样,不仅有崇尚道德的高贵品质,有 、积极向上的坚强决心,而且还有振兴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心。这些炎黄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积淀,成为炎黄学学科建立 的文化之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口耳相传 浩如烟海 孜孜以求 不可或缺 B. 口传心授 浩如烟海 悬梁刺股 不可企及 C. 口传心授 铺天盖地 孜孜以求 不可或缺 D. 口耳相传 铺天盖地 悬梁刺股 不可企及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在精神上急需共同的代言人,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炎黄 B. 炎黄作为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人们在精神上急需共同的代言人 C. 人们在精神上急需共同的代言人,炎黄作为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 D. 共同的代言人是人们精神上的急需,炎黄作为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才将世代相传的炎黄历史写人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不像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 B. 人们才将相传的世代炎黄历史写入文献,但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不像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 C. 人们才将世代相传的炎黄历史写人文献,但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不像与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不同。‎ D. 人们才将世代相传的炎黄历史写人文献,但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与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不同。‎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口耳相传:以口说耳听的方式传授或流传。口传心授:指老师亲口讲授,学生心领神会。根据语境“人们简单的”,应该选“口耳相传”合适。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文中修饰的是“文献”,选“浩如烟海”合适。孜孜以求:形容勤奋不懈地追求。悬梁刺股:形容读书学习勤奋刻苦。根据后文的“积极向上的坚强决心”,选“孜孜以求”合适。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不可企及:不可能赶上。文中要强调的是“炎黄精神”对“炎黄学学科建立”的重要性,选“不可或缺”合适。故选A。‎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首先从括号前后的句子来看,整个句子缺少一个主语,括号里要填入的句子应该承担主语的成分,所以:‎ A项,“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炎黄”这一句的主语与后文不一致;‎ B项,前一句种的“炎黄”与上文主语不一致,后一句的主语“人们”与后文不一致;‎ C项,正确。‎ D项,“共同的代言人”与上文主语不一致。‎ 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人们……显得非常简略”搭配不当,可在后一句加上“文献”;‎ B项,语序不当,“世代”应移到“相传的”前面;‎ C项,结构混乱,“不像与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不同”句式杂糅,“不像……”与“与……不同”两种句式保留一种。‎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 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某省《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的节选,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我省对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补助基本标准为营养改善覆盖范围内的学生每生每天4元,学生每年在校吃饭平均天数照195天计算。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县(区)分担。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要全额用于改进学生营养膳食不得直接发放钞票给学生个人和家长。营养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严禁克扣和用到别的地方。‎ ‎【答案】①“吃饭”改为“就餐”;②“照”改为“按”;③“改进”改为“改善”;④“钞票”改为“现金”;⑤“用到别的地方”改为“挪用”。‎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这段文字是某省《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的节选,要用规范的书面语,如“学生每年在校吃饭平均天数照195天计算”这句话中的“吃饭”和“照”都较口语,可分别改为“就餐”和“按”;“改进学生营养膳食”搭配不当,可把“改进”改为“改善”;“不得直接发放钞票给学生个人和家”中的“钞票”较口语,可改为“现金”;“用到别的地方”较口语,不够规范,可改为“挪用”。‎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理想是港口的那盏孤灯,照亮着正在返航的船夫;理想是古道的那个驿站,吸引着正在浪迹的游子;理想是颈间那串钥匙,指引着正在徘徊的人们。‎ ‎【答案】亲情是雨后的那滴甘露,滋润了原本贫瘠的土壤;亲情是破晓的那声鸡啼,唤醒了原本沉睡的大地;亲情是海上的那叶小舟,拯救了原本沉没的生命。‎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然后分析例句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句间词语间的关系。作答时,首先要注意句式保持一致;其次要注意比喻的运用要恰切;最后要注意语意连贯。如“孤灯”“照亮”“船夫”,“驿站”“吸引”“游子”是有内在联系的,仿写句子时要注意这种联系,使语意连贯。可选择友情、亲情等作为主语,然后选择合适的喻体进行仿写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图片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图一: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的战士正在进行极限体能训练。‎ 图二: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特战队员进入天山腹地,在零下26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开展战术动作训练。‎ 读了以上两张图片,你读到了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怎样的信仰?……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练好过硬本领,担当时代大任 抓住青春年华,下一番苦功夫,练好“内功”,才能蓄满青春能量,走好人生之路。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珍惜韶华、不负青春,殷切嘱托广大青年要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成长没有捷径,唯有在学习与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才能增长本领、增长才干,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奋斗新时代,青春正当时。我们身处的新时代,是每个人人生出彩的“大舞台”。可以说,时代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为青年实现人生理想、创造美好生活打开了宽广空间。另一方面,如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尤需广大青年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 青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就像水稻的生长分由苗而秀、由秀而实等几个阶段,人生的成长也有不同的时期,而青春恰如植物之“秀”——抽穗扬花的阶段,这一阶段能吸收多少养分,也决定着以后所结出的“实”的大小。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自己年轻时在农村插队的经历,激励广大青年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他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抓住青春年华,下一番苦功夫,练好“内功”,才能蓄满青春能量,走好人生之路。‎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练就过硬本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保持学习的热情,扩大知识的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不断掌握真才实学,我们的青春一定能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由两幅图片组成,此类的作文题要认真审读图片内容和图片下方的说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图片的内容;然后通过画面的标题和说明,揣摩图画的寓意,洞察整幅图画的主题;最后由图画的寓意由此及彼,展开充分联想,联系人生和社会现实,解读出图画的现实意义,写出图画的思想深度。‎ 本题中两张图片都是军人在严酷的环境中进行严格军事训练的情景,个个都有着为保卫祖国贡献青春的坚定信仰,一张张青春的脸上都写着坚毅和顽强,他们的人生价值在保卫祖国事业中得到升华。从这些军人可联想到各行各业为建设祖国苦练本领的青年人,可联想到为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的高三学生。‎ 写作要求是“读了以上两张图片,你读到了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怎样的信仰?……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其中的“青春”“人生”“信仰”给考试暗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可围绕这些内容,单独立意或综合立意或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 由图片的内容深入思考,可这样立意:①只有有着坚定的信仰,才能有着火热的青春,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升华;②让青春在为献身祖国的事业中闪光;③青年人的理想要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④努力学习,苦练本领,献身于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事业;⑤练好过硬本领,担当时代大任;等等。‎ 结构示例:‎ 作文材料中明确要求“读了以上两张图片,你读到了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怎样的信仰?……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在展开论述时既不能把材料全然抛开,另起炉灶;又不能只就材料进行评价或议论,而要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本文文体没有限制,可以写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如写议论文,开篇可引用名言俗语,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让青春在为献身祖国的事业中闪光”。正文可采用递进式结构说理,分析为什么要为祖国的事业奉献青春,怎么样才能让青春在为献身祖国的事业中闪光。可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使论证有力。最后可再次总结为祖国的事业奉献青春的重要意义,和开头照应,形成首尾呼应。‎ 素材积累:‎ ‎1、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练好苦干实干的本领,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事事想在前,要事事冲在前。‎ ‎3、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90年来无数的党员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座历史的丰碑。从嘉兴南湖的烟雨迷朦,到“八一”南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从遵义会议的力挽狂澜,到陕北窑洞的运筹帷幄;从天安门城楼的国旗飘扬,到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正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一步步引领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辉煌,换来了今天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 ‎4、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点睛】图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一、审读图画 ‎1、看画面:对象、细节、关系、整体。‎ ‎2、品文字:标题、注解。‎ 二、理解画面,联系现实 三、图画材料作文多项立意:‎ ‎1、图画的诸对象及其关系 ‎2、图画所体现的情感取向 四、如何确定最佳立意?‎ 感触最深、新颖深刻、擅长文体、材料充分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