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1.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茶不仅是“喝”的。随着技术不断成热,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从“喝”到“吃”的转变,既满足了味蕾,也丰富了茶的食饮文化。
有古为今用、______的传统吃法。刚采下的鲜嫩茶青,经过蒸汽杀青,使用特质碾茶炉烘烤制成干茶,再通过精制工艺及专用碾磨设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细膩的粉末——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_______。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粉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________”的魔力。如今,在许多世界美食中都可觅得抹茶的踪迹。
( )。铸铁壶,外观厚重朴拙,轻叩仿佛可以听闻咕嘟咕嘟的煮茶声,能更好地烘托热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茶的风味;银壶,手工雕刻的繁复花盘桓壶身,用它撤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
茶的器具有各种材质,然而其中所盛放的茶之精髓却______。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医书上就有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科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源于茶叶中的精华物质茶多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恒久不变
B.革故鼎新 情不自已 点石成金 亘古不变
C.历久弥新 情不自已 画龙点睛 亘古不变
D.革故鼎新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恒久不变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魅力愈发彰显。
B.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的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
C.
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
D.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来品鉴
B.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品鉴
C.不同类型的品鉴,应针对不同材质的茶器
D.材质不同的茶器,品鉴的类型也不同
【答案】
1.A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显价值。革故鼎新: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结合上文“古为今用”,下文“传统吃法”,可知应选“历久弥新”。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情不自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文中吃吃甜点的感受,用“欲罢不能”更恰当。点石成金:旧谓仙道点铁石而成黄金,今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文中说的是抹茶的制作过程,用“点石成金”更恰当。恒久不变:水久不变。亘古不变:自古以来不曾改变,引申为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文中指“茶之精髓”,用“恒久不变”更恰当。故选A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应移至“抹茶”之后。A项,语序不当,“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应移至“抹茶”之后;B项,“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的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结构混乱,应为“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D项,语序不当,“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应移至“抹茶”之后。故选C项。
3.试题分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需要补充的句子在文段的开头,有总领下文的作用,由下文“铸铁壶,……银壶……”可知,下文说的是不同材质的茶器,排除A、C两项。再根据“铸铁壶,……能更好地烘托热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茶的风味”“银壶……用它撤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可知文中强调的是,不同材质的茶壶适合品鉴不同的茶,并不是说茶器材质不同就必须品鉴不同的茶,故排除D项,答案为B项。
【点睛】
第1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节选)
李春青
人们的美学观念、文艺思想固然受制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而趣味则是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离开趣味作为基础,意识形态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与说教,而不能得到意识形态确证的趣味也只能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时尚与习俗。因此可以说,趣味具有阶级性,也具有历史性。
“文”可视为中国古代贵族趣味的标志性符号。在周代典籍中随处可见的“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它既包含着以等级观念为核心的贵族价值体系,又包含着以礼乐为核心的贵族趣味系统。孔子赞扬周代的政治文化:“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今人则常常用“繁文缛节”来评说周代文化,这些都是对“文”这一趣味特征的理解。“文”就是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包括典章制度、礼仪、知识系统、诗、乐、舞、建筑、绘画、雕塑、器物等,也包括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一切言说。这个“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
“道”可视为士人或士大夫阶层趣味的标志性符号。秦汉之后,受过教育的布衣之士有机会进入官僚行列,于是已做官的读书人和希望做官的读书人就构成了新的社会知识阶层,即“士大夫阶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士大夫趣味结构的基本内涵。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没有“道”的位置,它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士大夫阶层是春秋战国之际从原有贵族阶级蜕化而来的,他们在贵族文化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化系统,这就是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学。可以说,士人阶层一切精神文化的建构都是对他们所尊奉的“道”的诠释,而“道”也成为士人阶层文化心态、性情倾向与观念系统的综合性呈现。正因如此,“文”“道”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一个延续千年的基本主题。
“雅”可视为文人趣味的标志性符号。“文人趣味”是在士大夫趣味中孕育而生的。如上所述,对“道”的推崇与信守构成了士大夫精神趣味的基本维度。然而这个阶层毕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主导者,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决非仅仅囿于狭隘的政治领域。于是,士大夫阶层就获得了新的身份性标志——“文人”。所谓“文人”,就是有文采之人,亦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之人。当士人阶层意识到自己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并且为个人情趣的表达挣得合法性时,文人趣味就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文人趣味主要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雅化”追求:形式上越来越精益求精,风格上越来越细腻微妙,评价标准上越来越专门化。
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文人——这是古代知识阶层身份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古代趣味演变的历史轨迹。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趣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是因为意识形态决定趣味,并使趣味得到巩固与确证。
B.西周贵族对“文”的重视,体现在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和正式场合的言说方面。
C.在士大夫阶层出现以前,“道”在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地位较低,不受重视。
D.“文人趣味”在士大夫的趣味中孕育而生,它既承继了“道”,又发展了“雅”。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道、雅三方面逐层论述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
C.文章分析士大夫与原有贵族的关系,论述了“道”比“文”的趣味系统更高级。
D.文章以古代知识阶层身份的演变为主线索,分析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以载道”不是单纯的文学观念的问题,而是士人阶层文化身份的必然产物。
B.“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可见它维护着西周贵族统治秩序。
C.文人一旦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便会更注重文艺创作而不再追求政治理想。
D.文人往往在仕途失意之时进行创作,可见文人趣味是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
【答案】
4. B
5. C
6. C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趣味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是趣味的确证。故“意识形态决定趣味”这一说法错误。C项,在西周时期贵族阶层,没有“道”的位置,而非“地位较低”。D项,文人趣味在士大夫趣味中衍生,但主要是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雅化追求,文中没有谈及对于“道”的继承。故选B项。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題时应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C项,文章论述了士大夫阶层及其文化系统的产生过程,但并没有对比哪个趣味系统更加高级。故选C项。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C项,文人是士人阶层的衍生,当士人阶层注意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便会将文化趣味投放到文艺创作中,但投入文艺创作不代表一定放弃政治理想,两者条件充分但不必要。故选C项。
【点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8.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9.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7. B
8. ①疼爱孩子、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②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③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
9. ①明暗线索交织,情节集中紧凑。明线是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内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②先扬后抑,卒章显志(或欧•亨利式的结尾)。小说前面极力铺陈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的羡慕,最后才揭出真相,极具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③伏笔照应巧妙。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巧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如说到儿女的家庭组成的特殊性等等。
【解析】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不对,从原文看是表现村里人对老歪的羡慕。C项,文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电话,所以“不闻不问”不对。D项,补叙不对,应是插叙。故选B。
8.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和概括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人们劝说老歪给孩子找一个后妈,可是老歪拒绝了”“老歪不知是去儿子家还是女儿家”“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可以看出老歪是一个疼爱子女、做事谨慎有些优柔寡断的空巢老人的形象。
9.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和赏析小说的布局谋篇能力,题干是这样问的“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小说的布局谋篇类试题要从以下角度考虑作答:一是结构、二是主题、三是人物形象。例如本题从情节结构上赏析,本文的线索是围绕老歪进城事件展开,但是在最后却有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老歪决定不进城了。从主题上赏析,含辛茹苦的老歪把儿女拉扯大,可是儿女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后,却忽略了对老人的关心和体恤,充分的揭示了当下社会养老敬老难的主题。从老歪的人物形象上看,是一个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最后是终老一生独自一人,精神上孤苦的空巢老人形象。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
雷达以文学评论著称,但他的散文真诚质朴,鲜活泼辣,贾平凹称之“海风山骨,气势裹挟,既擅长对事物作横向的大思考,也善于在寻常物理中提升幽独玄机”“有一种铁的质感”。
“我写散文,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如与友人雪夜盘膝对谈,如给情人写的信札,如郁闷日久、忽然冲喉而出的歌声,因而顾不上推敲,有时还把自己性格的弱点一并暴露了。”雷达说。
他曾说,真正能够叩响心弦的才是好散文。《黄河远上》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在书中,他还原了与个人经历血肉相连的风俗史、精神史、心灵史,表现了在极限状态下历史的呼吸、人性的残酷与微妙。
中华读书报:《费家营》《梦回祁连》等作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有很高的点击率。您认为,您的散文吸引网友特别是年轻网友的秘诀是什么?
雷达:除了在叙述风格上努力做到客观、冷峻、质朴、丰腴外,打通历史与当下,过去与现在,也即实现某种“穿越”,对唤起读者是很重要的。我写的有些东西太久远了,年轻人未免隔膜,怎样引起阅读兴趣,让他们觉得并不久远,而且仍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血脉相关,是我特别关注的问题。
中华读书报:关于《黄河远上》的编选,您说要让这本散文集“呈现出饱满的感性血肉,要用‘苍茫辽阔,委婉多情’的意境和形象去感染人”,您所理解的“苍茫辽阔,委婉多情”是什么?
雷达:“苍茫辽阔,委婉多情”是上海一位文友程庸对我散文的评语,我比较认可,觉得接近于我的追求。苍茫可能与我的气质,我所写的对象比较契合,大西北本身就是苍茫的。我不但写甘肃,在《新阳镇》《皋兰夜语》《费家营》《梦回祁连》等作中,富有西部特有的地理标识、文化基调与精神底色,陕西宁夏青海新疆我都写过,如《走宁夏》《依奇克里克》《乘沙漠车记》《圣果》等。至于是否委婉多情,我不好说,重要的是发现珍贵的细节,写出人性的复杂,写出别人虽经历过却道不出的感受,亦即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
中华读书报:“真”是我阅读《黄河远上》的第一感受。您自己是怎么看的?您希望通过《黄河远上》这部作品展示给读者什么?
雷达:我同意你说的,“真”是第一感受,真情实感永远是散文的命脉所在。真实是分层次的,表象的真实,较深层次的真实,以及能直抵灵魂引发共鸣、引起疼痛感或撕裂感的真实,是各不一样的。它们取决于作者投入生命的深度,观察、体验、内省的深度,以及艺术表现的能力。这是无法伪装的。
我在取材上没有任何优势。我不是出身名门之后、将相之后,耳濡目染过多少有影响的大事件大人物,能自然而然地写出读者渴望了解的名人逸事、历史传奇及某些秘密。但我认为,我仍然可以告诉读者很多,我这个人,或这颗灵魂,他做什么、有何业绩既重要,也不重要,但他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热烈的人,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人,一个绕系着文化精神冲突的人,一个心灵在场、注重从体验出发的人,一个与我的年代的生活和心灵紧紧相连的人。
我出生并生活到二十多岁的西部,其情调、风俗、生活场景、文化传统,都有丰富的意蕴,到今天,它仍然是神秘的,被遮蔽的,它们的价值有必要得到彰显。
记不起是哪位哲人说过的,不管是多么大的人物,或者多么小的人物,多么尊贵的人物,或者多么卑微的人物,只要他负载的信息有足够的精神含量,那么就具备了使用散文这一形式的条件,把它们记述下来就是宝贵的。灵魂的历史比历史本身更鲜活、更耐久。
中华读书报:您曾在《我的散文观》谈到自己心目中的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而非“呆文”。您如何理解“活文”?
雷达:我确实说过喜欢“活文”不喜欢“呆文”的话。比如,一度文化散文成风,余秋雨早期的一些文章,我认为有开创性,走在前面。但后来忽然很多,有的看上去很渊博,但不少是临时从网上书上查的,这未尝不可,可以普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但罗列太多,掉书袋,性灵就不见了,便“呆”了。还有,中国散文的叙事记人,有极深厚的传统,弄不好它会变成一种模式的重压,也容易“呆”。我想,“活文”恐怕首先得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包含细腻复杂的人性之困和情感矛盾,这种境界和格局,与作家的知识积累、文学素养有关,更与作家的情怀有关。鲁迅先生说,“开掘要深”,这四个字分量很重,够我们消化一辈子。我很看重一篇文章包含着多少生命的活性元素,思维的浪花是否采撷于湍急的时间之流,是否实践主体的毛茸茸的鲜活感受。这些问题都比较复杂,我也在摸索。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0.下列对雷达先生谈话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要吸引年轻读者,不仅要形成自己的叙述风格,还要使作品反映的时代与现实生活血脉相关,消除年轻人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从而引起共鸣。
B.散文要呈现“苍茫辽阔,委婉多情”的特点,需要作者和所写对象的气质都与“苍茫”契合,需要抓住珍贵细节,写出人性的复杂和独特的生活感受。
C.《黄河远上》给人“真”的感受,真情实感是散文的命脉,而真实是有层次高低的,它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投入与体验的程度以及艺术表现力等。
D.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要写出“活文”,就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写出鲜活的生命感受,还要求作家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
11.下列对访谈内容和特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该访谈采访者围绕雷达散文特点和散文观设置问题,具体明确,采访语言既表现出简明扼要的新闻语体特点,又表现出礼貌得体的谈话语体特点。
B.受访者雷达既是文学评论家,又是散文名家,其散文真诚质朴,不推敲文字,不遮掩弱点,鲜活感性,体现了“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的特点。
C.散文集《黄河远上》选材没有优势,但真实描写了中国大西北的地域特点、文化基调与精神底色,意蕴丰富。《新阳镇》《走宁夏》等文收在此集中。
D.谈及散文的鲜活问题时,雷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先批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缺少性灵,传统叙事记人散文容易呆滞,再提出了正确的做法。
12.贾平凹称雷达的散文“有一种铁的质感”,你认为这种“铁的质感”表现在哪些方面?以《黄河远上》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
10. B
11. A
12. ①内容主旨上,描写的是苍茫辽阔的大西北及与个人经历血肉相连的风俗史、精神史和心灵史,表现了在极限状态下历史的呼吸、人性的残酷与微妙,沧桑沉重深厚。②创作风格上,客观真实、冷峻质朴,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因而顾不上推敲,甚至暴露自己性格的弱点,大巧若拙,给人沉甸甸的实在感。③阅读感受上,用铁刃一般的笔力剖析文化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情感真挚,直抵灵魂引发共鸣,引起疼痛感或撕裂感,有感染力、冲击力。
【解析】
10.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需要作者和所写对象的气质都与‘苍茫’契合”“独特的生活感受”错,原文“苍茫可能与我的气质,我所写的对象比较契合”“至于是否委婉多情,我不好说,重要的是发现珍贵的细节,写出人性的复杂,写出别人虽经历过却道不出的感受”。故选B。
1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不推敲文字,不遮掩弱点”错,原文为“顾不上推敲,有时还把自己性格的弱点一并暴露了”;C项,“散文集《黄河远上》选材没有优势”于文无据;D
项,“批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缺少性灵,传统叙事记人散文容易呆滞”错,原文为“但后来忽然很多……性灵就不见了”“弄不好它会变成……也容易‘呆’”。故选A。
12.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以《黄河远上》为例简要分析雷达的散文“有一种铁的质感”中的“铁的质感”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题时注意在给定的范围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注意结合文章的相关论述,如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句子“《黄河远上》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在书中,他还原了与个人经历血肉相连的风俗史、精神史、心灵史,表现了在极限状态下历史的呼吸、人性的残酷与微妙”“真实是分层次的,表象的真实,较深层次的真实,以及能直抵灵魂引发共鸣、引起疼痛感或撕裂感的真实,是各不一样的。它们取决于作者投入生命的深度,观察、体验、内省的深度,以及艺术表现的能力。这是无法伪装的”“至于是否委婉多情,我不好说,重要的是发现珍贵的细节,写出人性的复杂,写出别人虽经历过却道不出的感受,亦即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从内容主旨、创作风格、阅读感受的角度分析其表现出的“铁的质感”。
【点睛】
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探究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明确答题的方向。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逊,博州高唐人。数岁丧父,养于叔父职方员外郎干,后随母归魏仁浦家,驸马都尉咸信,其异父弟也。太宗在晋邸,召隶帐下。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并海商人遂浮舶贩易外国物,甗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至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逊请于京置榷易署,稍增其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以济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雍熙二年,录其劳,迁领妫州刺史。三年,与安忠并命为东上阁门使。数月,会许仲宣罢判度支,即以逊为度支使。端拱初,迁盐铁使。二年,授宣徽北院使、签署枢密院事。未几,兼枢密副使、知院事。与同列寇准不协,每奏事,颇相矛盾。
一日,逊等晚归私第,准与温仲舒并辔,有狂民迎马首拜呼万岁。街使王宾旧与逊同事晋邸,逊又尝举宾,雅相厚善,因奏民迎准拜呼万岁。准自辩:“实与仲舒同行,盖逊令宾独奏斥臣。”辞意俱厉,因互发其私。太宗恶之,下诏切责,逊左降右领军卫将军,准亦罢职。会判右金吾街仗蔡玉冒奏富人子为州大校,黜官,命逊代掌其事。
西蜀李顺为乱,诏发兵水陆进讨,以荆渚居其要害,命逊为右骁卫大将军、知江陵府,赐钱二百万,白金三千两。逊既至,会峡路诸漕卒数千人聚江陵,有告其谋变以应蜀寇,府中议欲尽诛之。逊止捕首恶杨承进等二十一人斩于市,余党亲加尉抚,飞奏以闻。太宗嘉之,诏以其卒分配州郡。数月,逊卒,年五十六,时至道元年也。赠桂州观察使,归葬京师。逊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其訏谋献替无闻焉。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
B.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
C.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
D.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
14.下列与文中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驸马都尉:汉武帝时始置,掌副车之马。设置之初即为帝婿称号,也简称驸马,汉代称恶妇。
B.左降:官吏被贬降级。如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C.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D.赠:这是封建社会的封赠现象,封建王朝推恩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或先人,对于死者城赠。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逊幼时丧父,后随母得遇。他只几岁就丧父,先有叔父抚养,后随在家的母亲到了魏仁溥家,成了魏仁浦的儿子驸马都尉魏咸信的弟弟。
B.张逊有经济头脑,开放理财。他从诸国入贡和关市行情中看到商机,互通关市可补充国家经费,每年获得50万钱的收益。
C.张逊官运亨通,但与同列不合而被降职。在太宗登位后,他一路春风得意官至枢密副使,应与寇准闹矛盾,被降为右领军卫将军。
D.张逊治乱,力排众议。在讨伐西蜀李顺叛乱时,遇数千漕兵聚集江陵闹市,府中意欲尽诛之,而他只捕首恶二十一人斩于市,余党亲加抚慰。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逊请于京置榷易署,稍增其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
②会判右金吾街仗蔡玉冒奏富人子为州大校,黜官,命逊代掌其事。
【答案】
13. C
14. A
15. A
16. (1)张逊请求在京城设置榷易署,稍微提高府库中贡品的价格,允许商人交纳钱物来购买贡品,任由他们进行贩卖。(“听”“市”“鬻”各1分,整体句意2分)
(2)恰逢判右金吾街仗蔡玉草率上奏,让富家子弟担任州中大校,被罢官,朝廷任命张逊代为主持他的事务。(“会”“冒”“黜”各1分,整体句意2分)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正确短句为“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然后结合动宾句式断句,抓住“迁”“ 再迁”等关键词语。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以及实词意思的把握情况。A项“驸马都尉” 这一官职在魏晋以后采用以成帝婿,并非设置之初就简称 “驸马”。
点睛: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皇帝出行时自己乘坐的车驾为正车,而其他随行的马车均为副车。正车由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由驸马都尉掌管。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司马懿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由原文第一节“后随母归魏仁浦家,驸马都尉咸信,其异父弟也。”可知,因是驸马都尉魏咸信成了张迅的异父弟弟。
16.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听”译为允许,“市”译为购买,“鬻”译为卖。(2)“会”译为恰逢,“冒”译为草率,“黜”译为罢官。
参考译文:
张逊,博州高唐人。几岁时,父亲就逝世了,被担任职方员外郎的叔父张干扶养,后跟随母亲改嫁去到魏仁浦家。驸马都尉魏咸信是他的异父弟弟。太宗做晋王的时候,诏令张逊案属于帐下。太平兴国初,不认左班殿直。后跟从太宗出征太原,回朝后,因功升迁为文思副使,再升迁为香药库使。岭南被平定后,交趾每年都向宋廷敬献财务处查,互通关市。滨海商人于是用船只运输交易贩卖外来物品,,甗婆、三佛齐、渤泥、占城各国也每年到宋廷进贡,因此犀角象牙,香料药物,珍贵奇异植物充满府库。张逊请求在京城设置榷易署,稍微提高幅度中共品的价格,允许商人交纳钱物来购买贡品,任由他们进行贩卖。每年可获利50万,来补益国家经费。太宗答应了这件事,一年中确实获利30万。从此每年都有增加,最终到达年获益50万。雍熙二年,因张训的功绩,生前担任妫州刺史。雍熙三年,和安中一同受命担任东上阁门使。几个月后,适逢徐仲轩被免除制度支一职。就任命张训担任度支使。端拱初年,张逊生前为盐铁使。端拱二年,被授予宣徽北院使,签署枢密院事的官职。不久,又兼任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和同僚寇准不和,每每小皇帝陈述事情时,多与寇准有抵触。
一天张训等人很晚回住所,见寇准和温仲舒骑马一起走。有一狂人面对着码头叩拜并高呼万岁。街使王宾过去和张逊共事晋王府。张迅又曾经举荐王兵,两人素来交情深厚,王斌于是上奏说有百姓面对着寇准叩拜并高呼万岁。寇准自己辩称:“那晚实际是温仲舒同行,大概是张训令王兵独自上奏指斥我。”两人言辞都很严厉,趁此互发私愤。太宗很厌恶,下达诏令,严词斥责,张训被贬为右将军卫将军,寇准也被罢免职务。恰逢判右金吾街仗蔡玉草率上奏,让富家子弟担任州中大校,被罢官,朝廷任命张逊代为主持他的事务。
西蜀李顺作乱,皇帝下令发兵,水陆同时进攻讨伐。因为处要害之地,皇帝任命张训担任右骁卫大将军、主管江陵府,并赏赐两百万钱,3000两白银。张逊到达后,恰逢漕卒数千人聚集江陵,有人告发他们图谋叛变,来响应西蜀贼兵,府中商议全都杀了这些人。张逊志抓捕了首恶杨成静等21人将其在街头斩首,于导,亲自加以抚慰,随即飞快表奏朝廷,让皇帝知晓。太宗夸奖他,诏令把那些漕卒分散安置到州郡。几个月后,张逊去世,享年56.当时是至道元年。赠官桂州观察使,回京城安葬。张训为人小心谨慎,只是凭借着投靠了有权势之人而去高位并显扬于世,他谋划朝廷大事,对君主进谏,劝谏规过之举则很少听闻。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晚春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C.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D.全诗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解析】
【详解】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错误。结合诗歌内容“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分析,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结合“短篱”“残红”“众绿”“竹色”“鸡啼”等分析可知,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赏析诗歌的情感主旨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诗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从自己对诗人了解可知,范成大是南宋名臣主张抗金,以抗金杀敌为毕生信念,但是一生不得志。结合“官闲”“深斟杯酒”等分析。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从“官闲”“寻壑经丘”“深斟杯酒”分析,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结合“送春”“短篱”“残红”“众绿”“山光”等分析,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晚春季节的景色,抒发恋春之情。结合“洞门无锁城门近”分析,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点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作者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3)《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忍尤而攘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誉”“沮”“祚”“尤”“攘”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19.下面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会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中国版图部分为绿色)
【答案】标识由地球、地球中间的“CIIE”英文缩写、外侧的圆环和进博会中英文名称组成。
①地球寓意进博会的全球性和包容性;②绿色中国,体现了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③英文缩写“CIIE”中间两个字母“II”形似一扇打开的大门,寓意进博会是世界与中国的合作、友谊之门。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描述、介绍图标(徽标)内容,要对其进行客观的介绍说明,不添加枝叶,不带任何个人感情,不议论,不抒情。说明的顺序可采用先中间再两边,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外到内的顺序。如果图案有标题,则一定要先写出标题。本题的标识要注意由地球、地球中间的“CIIE”英文缩写、外侧的圆环和进博会中英文名称组成。寓意要结合图标产生的背景,具体分析各组成部分所代表的寓意和设计意图,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推断。如①地球寓意进博会的全球性和包容性;②绿色中国,体现了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③英文缩写“CIIE”中间两个字母“II”形似一扇打开的大门,寓意进博会是世界与中国的合作、友谊之门。
【点睛】
欣赏图标(徽标)类题,一般从客观方面(即画面的描述)和主观方面(即图标、徽标的设计背景、意图、寓意)两方面进行。具体答题步骤如下:
1、通读题干,明确图标(徽标)产生的背景、组织等。看该图标、徽标是围绕什么活动设计的,由什么机构设计的。
2、仔细观察图标的个组成部分,分析图标元素(外形、线条、色彩,涉及的时间、事件等)。
3、结合图标产生的背景,具体分析各组成部分所代表的寓意和设计意图,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推断,切忌答非所问。
4、描述之前,需先明确题干要求,看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没有特殊要求。
【答题规范】
这是一幅以……为主题的徽标+介绍(格式如题型1)+该徽标寓意是……,表达了……的祝愿(体现了……希望)。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圈子”一词,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用得多的并非其本义——“圆而中空的平面形;环形;环形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而是其比喻义。其含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①指说话做事不直接,绕弯子。如“兜圈子”“绕圈子”等。②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如“朋友圈”“演艺圈”等。③人们活动的范围界限。如“小圈子”等。
选择“圈子”中一个义项,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主题;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生活莫被“朋友圈”绑架
圈子千千万万,而微信朋友圈独领风骚。其中的人情冷暖、世故人情、社交焦虑、种种世相,和现实中的复杂的人际关系比较起来,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的生活被社交“绑架”了吗?确实需要反思一下。
现在,朋友圈已是中国网民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应用。手机在手,点赞或转发,群聊或分组,屏蔽或拉黑……这是目前中国人几乎时时在进行的一种社交方式,这样的朋友圈也在重构着人们的处世哲学。但是,如今,更多的人对“朋友圈”的态度,已经由原来的好奇、惊喜、喜欢、自由、参与乃至不离不弃,变得越来越感觉它无意义、很虚幻、缺少真实,让人身不由己,无所适从,以致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已经被这种社交绑架,私域和公域难分,朋友圈中没有真正的朋友……
朋友圈里的友谊,一般称为“点赞之交”。你发一条朋友圈,人们就能给个秒赞,但关上手机,你可能连对方是谁都想不起来,让人感到自己在朋友圈中其实很孤独。朋友圈中的既定法则,是为人情点赞。赞领导转发的深度美文、赞同事晒出的精修自拍、赞客户挂出的行业资讯……哪里有人情,就去哪里点。“晒”是朋友圈中的主要内容。有人说得好,刷一遍朋友圈,比看一部连续剧更为精彩,晒脸、晒娃、晒美食、晒风景、晒方向盘……指尖上的朋友圈,变成了包装自己人设与标签的舞台。
同时,转发也成了一种态度,哪些转,哪些不转,有人开始为此纠结、踌躇,而在每一次不得已的转发前,甚至都要在标签分组里挑挑拣拣,斟酌对谁可见,对谁不可见……因为,看到“朋友圈”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实,个人生活已经完全被占有和绑架,有人已将朋友圈设置为“近三天可见”,除了那些不得不发的东西,不再花精力去刷朋友圈,而把更多重心放在生活里,陪亲朋吃饭,和好友见面聊天,把自己的社交回归得更原始一些,更简单一些……
不能否认,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工具,已经广泛而细微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传播信息、沟通情感、表达态度,提供了便捷和发挥了作用,但是,这些社交媒体也使使用者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情绪。比如:因想要参与每一件事并分享但害怕“他们在嗨不带上我”而产生的“失落感”;因沉迷于手机不跟身边的人交流而产生的“孤独感”;因要关注别人在做什么而不自觉地与别人比较产生的“不安感”;因长期让手机处于对外联接状态呈现出的“抑郁症”;因为害怕自己不如社交网络上表现出来的那么“成功”和优秀而产生的“焦虑感”……这些负面影响使人们的生活并不完满,常常因此陷于生命的困惑、情感的迷惘之中,可说是生活被社交所“绑架”。
这正是今天这个“手机社会”带来的一些弊端。技术的力量正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情感,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低头族”“手机控”,生活被手机绑架。因此,有人倡导“放下手机,多留点时间,给家人和春天”。
在今天这个“手机社会”,我们的生活要完满,获得幸福,不被“手机”所控制,不被“朋友圈”所绑架,不变成“非我”,就要欣赏自己的生活,发现自我的实现和价值,由“倾向于关注别人有什么”到开始关注“自己实际需要什么”,重新构建人和社会的关系,重新体味和感悟生活的美好,从而获得身心、生命和自我的自由和解放……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词是“圈子”,写作要求是:请选择“圈子”的一个义项,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
从“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这个角度来看,“圈子”实际上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汽车发烧友可以加入“汽车圈”,数码产品发烧友可以加入“数码圈”,喜欢喝酒的人可以加入“品酒圈”等。在各自的圈子里,人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共同提高。但有时圈子的存在也会对人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如一些演员吸毒,就不能说与他们的“朋友圈”毫无关系。
从“人们活动的范围界限”这个角度来看,“圈子”对人同样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圈子”既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使人们避免犯错,不出危险,此时的“圈子”就相当于规矩、规范;“圈子”也可以束缚人们的手脚,限制人们的自由,使人们无法发展,难以创新,身心痛苦,此时的“圈子”就相当于限制和约束。
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都应有属于自己的“圈子”,否则,我们就可能会被社会、被他人边缘化,甚至排斥;我们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圈子”,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脱离社会,与世隔绝。但无论身处哪种圈子,我们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可一味盲从。同样,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都受着法律、制度、道德等方面的制约,不可能绝对自由,但我们应该在不违背原则、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保持个性,力争发展。
由此,我们可从“周围的圈子”和“自身的圈子”两方面立意:①积极融入“圈子”,拥抱成功;②顺应潮流,适应“圈子”;③“圈子”应常新,切莫去固守;④走出习惯的“怪圈”;⑤莫让圈子“束住手脚”;⑥远离不良的“圈子”等。
【点睛】
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
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