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1.50 KB
  • 2021-06-04 发布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丹东四中 命题人:姜颖 校对人:刘晓燕 负责人:傅昕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望文生义地来说,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 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治理方式。‎ C. 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 D. 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前两段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法,从“‘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说起,由浅入深,引出对 “礼治”的探讨。‎ B. 第三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C. 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 为了论证礼治和法治的不同,本文采用了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 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C. 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D.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8000万。外卖不仅占领了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要占领火车和春运。在“铁路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的“大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菜,还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美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省事省力省时。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美团点评集团曾在去年透露,平台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尤以外卖快餐最受单身汉欢迎。‎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中得到体现。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点外卖己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摘编自《“点外卖”正在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光明日报》2018年2月7日)材料二:‎ 图表1:2011-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图表2:2011-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及增速(单位:亿人,%)‎ 材料三:‎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迈向小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沙就忙着“寻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片拍得好,“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康,确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消失了。这也是陈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个背影。”‎ ‎ (摘编自2018.12“人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8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的人文故事,但与《舌尖》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把地域范围扩展到了全球。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这样大范围的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除了以往常用的航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 ‎ (摘编自2018.11“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憾。 ‎ B.2013-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D.《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伊尹则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B.2011-2014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C.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风味人间》与《舌尖》同中存异。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并从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弊端。(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猎 狼 梁亚平 猎人枪口对着一只花狼,三点一线,准备扣动扳机。忽然听到砰一声枪响,又砰砰几声。‎ 听到枪声,花狼一下子窜进树林里去了。‎ 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听到的还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张眼细看,看到的还是茂密的丛林与荆棘。过了很久,确定安全了,猎人才从地上爬起来,提起猎枪,拎着刚才打的兔子,向家的方向走去。‎ 地上躺着一个人!猎人提高警惕,放慢脚步,双手握枪,手指扳着扳机,一步一步探着上前。粗布衣服,衣服上满是血迹,显然受伤了——难道是野狼游击队?猎人左手提枪,腾出右手,一探鼻息,人还没死!怎么办?猎人解开这人的衣服,胸口上纹着狼头!猎人在周边找一些止血消炎的草药,放在嘴里,嚼烂,用手敷在伤口上,又在身上扯下一块破布,包扎伤口,血终于止住了。‎ 前几天,猎人救过一人,说他是野狼游击队的,叫陈虎,胸口上就纹着狼头。‎ 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频繁,经常在山下伏击敌人,敌人来了,就到山里,敌人多次搜索,都无功而返。‎ 不知什么时候,这人醒了,对猎人说:“是你救我的?”‎ 猎人倒了一杯水,递过去。‎ 这人接过水,说:“谢谢。”‎ ‎“都是中国人,客气什么?”‎ 沉默一会儿,猎人问:“你是野狼游击队?‎ ‎“是呀,你也知道野狼游击队?”‎ ‎“你们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打鬼子,谁人不知。”猎人说,“我还认识你们队里一个叫陈虎的呢。”‎ ‎“他是我们队长,人称头狼——你怎么认识我们队长?”‎ 猎人说:“前几天,我在打猎,听到枪声,发现一个人被鬼子追赶,还受了伤,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甩开了,再来救这个人,后来才知道,他是野狼游击队的陈虎。”猎人咬着牙说:“两年前,孩子他娘遭鬼子杀害,我就自制了一把猎枪杀了两个鬼子,为孩子娘报了仇,就带着孩子躲到山里来了。”‎ ‎“鬼子太可恶了。”‎ ‎“如果不是孩子还小,要人照顾,我还想跟你们野狼游击队打鬼子呢。”‎ 谈话中,猎人了解到,这人在野狼游击队里,人称刀狼,猎人说:“子弹要赶快取出来,否则伤口会发炎。”‎ 刀狼说:“你来吧!我忍得住。”‎ 猎人取来一把小刀,把刀放到灶火上烘烧,又到门外找来消炎止血草药,放到碗里搞烂,再给刀狼一块毛巾,说:“咬住它。”‎ 子弹取出来了,猎人把草药敷在伤口上,包扎好,说:“安心在这里养伤。”‎ 刀狼在茅屋里住了下来。‎ 一天,刀狼说:“我伤口没事了,我要回去找队伍。”‎ 二天,刀狼又说:“我方向感差,虽然整天在大山里跑,还是认不得去石镇的路。”‎ 三天,猎人也不挽留,拿出一件上衣,说:“你的衣服穿了几个洞,你换上我这件吧,虽然破旧了,可已经补好。”‎ 四天,猎人又说:“这是你们队长的衣服,我给他补好了,你带回给他吧。”‎ 五天,猎人还包了几个准备做午餐的煎饼,说:“带上路上吃。”‎ 六天,猎人叫来10岁的儿子,说:“你带叔叔去石镇。”‎ 儿子在山林里生活了两年,大山就像自己家里一样熟悉。‎ ‎“后会有期。”刀狼一抱拳,跟着孩子走了。‎ 山高林密,孩子带着刀狼,在没有路的山上左拐右拐,上山,下山,就来到一个小山坡上,孩子指着前面的大山说:“沿着山脚一直走,走出大山,就到石镇。”说完就转身回家。‎ 突然一声枪响,刀狼应声而倒。‎ 猎人提着枪口还冒烟的猎枪走来,孩子问:“爹,干吗打死野狼游击队叔叔?”‎ 猎人说:“他不是游击队叔叔,他是鬼子。”‎ ‎“鬼子?你怎么知道他是鬼子。”‎ ‎“刚才他想杀你。”‎ 孩子一看,刀狼手上果然握着一把爹帮他取子弹的小刀。‎ ‎“爹,他胸口不是也纹着狼头吗?”‎ ‎“狼头谁都可以纹上去的,你还记得前些天我救的那位叔叔吗?他的衣服破了,把我的给他穿,他不要,他说共产党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个刀狼,他说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野狼游击队,就是依靠大山,与鬼子周旋,怎么可能认不得山路?我给衣服,是试探他,他穿了,我让他带衣服给队长,也是试探他,他也接了,他连队长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就更加可疑了。我给他煎饼,他也拿了,这更加证实我的判断。我让你带路,我远远跟着,如果他是鬼子,一定在认得路之后,对你下手,果然,你一转身,他就拔刀。”‎ 猎人踹一脚鬼子的尸体,狠狠地说:“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的狼,老子救了你,你还要杀我孩子。”‎ ‎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第1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以“猎狼”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在大山里与敌周旋的野狼游击队,又喻猎人猎杀像狼一样“一点人性都没有的”恩将仇报的鬼子。‎ B.小说开头描写突如其来的枪声,渲染了一种紧张危险的气氛,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小说从“一天”写到“六天”,并独立成段,看似繁琐实则巧妙:不但线索清晰,形式整饬,而且自然展现了时间的推移、情节的推进。‎ D.小说中野狼游击队队长陈虎虽没有正面出场,但透过猎人之口,读者仍可以看到一个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军人生动形象。‎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猎人的形象特点。(5分)‎ ‎9. 画线的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刑人, 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刑人充服劳役的奴隶;也有加刑于人的意思,如《鸿门宴》中的“刑人如恐不胜。”‎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今急而求子”中的“子”和本文中的“以子之才”的“子”。‎ C. 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也指送上礼物,拜人为师,文中的“委质”即为此意。‎ D.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故谦称自己是“寡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 ‎“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⑵ 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1】‎ 南宋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敌,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3】,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4】,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5】何曾专美!‎ 注释:【1】上:淝水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百万之师。【2】李纲:南宋初期抗金名臣。【3】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南牧:南侵。 【4】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处画:处理筹划。【5】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4.下列对本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险难逾,人谋克敌”,指出了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天时和人的谋划。‎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夜闻数声鸣鹤”,运用典故,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 D.“周雅何曾专美”以反问的形式,高度赞美晋师之功堪比周宣王征伐之功。‎ ‎15.本词的思想感情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古诗词中“水”的意象无处不在,如《春江花月夜》开篇用 “ ”勾勒春江水势浩荡的壮丽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描写水波动荡生起烟雾的景象。‎ ‎(2)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如《拟行路难》中鲍照借酒来宽慰自己的句子是“ ”;《将进酒》中李白叫仆人把五花马,千金裘都拿去换美酒,是为了“ ”。‎ ‎(3)“鸟”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不同的鸟,会被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短歌行》中曹操用“ ”表现乱世中士人向南寻找依托的彷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以鸟作比,表达自己对往日山林依恋的句子是“ ”;《蜀道难》中李白借黄鹤飞不过去反衬蜀道之高,又借“悲鸟号古木”和“ ”的鸟叫声,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蜀相》中杜甫用鸟儿动听的叫声反衬内心忧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柳永《望海潮》中用“嬉嬉钓叟莲娃”表现市井生活的和谐美好,王维在《山居秋暝》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山居生活的情趣。‎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于是黛玉要把“敏”字读成密,写“敏”字时要缺笔,这是避家讳。古人不但要避帝王的名讳,也要避父母祖上的讳,不避就是不敬。西洋人虽然没有“避讳”一说,但是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表示尊敬与怀念,还很正常。在中国则父子不能同名,甚至父子的名字不可以有一字相同,否则会被人误会为兄弟(似乎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例外,当时很多人以“之”字为名,父子同名“X之”的不少,如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就是如此)。( )。而在中国,这样做却是一种侮辱。但有意思的是,为表示敬意而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的习惯在中国古代也有过。‎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西洋人虽然没有”避讳”一说,但是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B. 西洋人不但没有”避讳”一说,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C. 西洋人不但没有”避讳”一说,‎ 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表示尊敬与怀念,还很正常。‎ A. 不但西洋人没有”避讳”一说,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17.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B. 粗心的小明雨天让同学捎了张便条给妈妈:我没带命(伞),请帮我把命(伞)送来。‎ C. 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 D. 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形成创新创业集聚区。‎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除了父子同名、祖孙同名外,西方为表示亲密关系和敬意,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 B. 西方为表示亲密关系和敬意,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除了父子同名、祖孙同名外 C. 西方除了祖孙同名、父子同名外,为表示亲密关系和敬意,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 D. 除了父子同名、祖孙同名外,西方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这是关系亲密和尊敬的表示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键盘侠是一个网络词语,指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而在网上发表“个人正义感”的人群,毫无疑问,“键盘侠”从出现开始, (1) 。但也只有他们自己尚且不自知地沉浸在网络评论区里,一个个妙语连珠,口吐莲花,对各类网络事件评头品足,以为 (2) ___,殊不知,真正的侠客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会是评论区里义愤填膺,现实面前一言不发,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其实真正的“键盘侠”,还是注重一个“侠”字, _(3) __ ,键盘可以成为两种不同性格的分割线,但侠气却是不容分割的。‎ ‎21.下面是一组有关“安全”的公益图片,请你根据主题进行联想,参考图一示例,为图二、图三配上一句符合情境的公益广告语。(4分)‎ 要求:①符合规劝意图;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通俗易懂;③每句10~15字。‎ ‎ ‎ 图一 图二 图三 ‎ 【示例】图一:一人安危牵全家,全家幸福系一人。‎ ‎ 图二: 图三: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关于“公德”,有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一是“弱德说”。叶嘉莹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是“群德说”。梁启超说:“合群之德者,常肯屈身而就群。”‎ 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1. 【C】(3分) A项法治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应该是国家权力,而不是法律。且人与人的关系依据规范配合,而不是自行配合;B项原文有“好像”“我很怀疑”等词语,证明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D项说“没有区别”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 ‎2. 【A】(3分)试题分析:A项论证方法错,应该是先破后立。‎ ‎3. 【B】(3分)试题分析:B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4.【C】(3分)(张冠李戴 "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是作者的观点,并非《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结论。)‎ ‎5.【B】(3分)(材料二第二图,增速虽下降,但用户规模仍在增加。)‎ ‎6.弊端:(4分)(1)削弱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淡化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 ‎ (2)忽视食材、顺序、餐具,未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 ‎ (3)无法体现传统烹饪中的精华。‎ ‎ (4)导致人们对食物的敬畏逐渐消失。(4分,每点1分)‎ ‎7. 【A】(3分)(解析:A项,“既指在大山里与敌周旋的野狼游击队”不正确。应是指猎人猎杀花狼)‎ ‎8. (5分)①警惕性高:听到枪声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确定安全后才离开;救人时提高警惕,保持戒备状态。(答“小心谨慎”也可)‎ ‎②勇敢机智:先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以甩开鬼子,然后再来救陈虎;多次试探并正确识别最后成功除掉鬼子假冒的游击队员。‎ ‎③爱憎分明:热爱妻子、孩子和游击队员,冒死营救游击队员;对鬼子充满仇恨,毫不留情。‎ ‎④富有生活智慧:会用草药止血消炎疗伤,能取出身体内的子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答出三点即可)‎ ‎9. (6分)这段话是猎人给孩子讲述辨别并除掉假冒游击队员的鬼子的整个过程。作用:①结构上:照应前文相关内容,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密;②人物上:借助语言描写,突出猎人的机智、精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③主旨上:揭示共产党的队伍与鬼子的区别,表达了对共产党队伍的赞颂之情,拓展和深化了小说主题。(6分,每点2分)‎ ‎10.【B】(3分)‎ ‎11.【C】(3分)(文中的“委质”为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12.【D】(3分)原文没有“为报答赵襄子”的意思。)‎ ‎13(10分).⑴然而这样做的原因,正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臣子感到羞愧啊。”(所以:……的原因,愧:使动用法,事:侍奉,句意连贯2分,共5分)‎ ‎⑵我本来应当受死罪,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固、致、恨、句意连贯2分,共5分)‎ ‎14【D】(3分)(A.两个条件不准确,应为 “地利”和“人的谋略”,B.“对部下颐指气使”有误,“颐指”在这里形容谢安从容指挥的样子。C.“夜闻数声鸣鹤”说的是“风声鹤唳”的典故,意为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为是晋师追过来了)‎ ‎15.(6分)李纲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1分)劝谏南宋统治者积极抗金恢复中原,表现出必胜的信心。(2分)辛词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1分)批判南宋朝廷不做抗金准备,不思收复中原,导致国土沦丧(2分)。(答“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勿要草率出兵”也可)‎ ‎16 (10分)(1)春江潮水连海平、水澹澹兮生烟 ‎(2)酌酒以自宽、与尔同销万古愁 ‎ ‎(3)乌鹊南飞、羁鸟恋旧林、又闻子规啼夜月、隔叶黄鹂空好音 ‎(4)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每空1分,共10分)‎ ‎17.【B】(3分)划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虽然……但是”可改为“不但……而且”,二是语序不当,“不仅表示尊敬与怀念,还很正常”应该为“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A项第一处没有改,C项第二处没有改。D第一处关联词位置不当。‎ ‎18.【C】(3分)画波浪线处的括号为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故选C(A标示引语出处,B标示订正的文字,C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D标示补加的文字) ‎ ‎19.【A】(3分)根据与前文照应关系,应是“父子同名”在前,“祖孙同名”在后,故排除C;B项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D项表述与后文联系不紧密。‎ ‎20(6分)答案:(1)就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关键词:贬义)‎ ‎(2)这样就是真正的侠客(关键词:真正的侠客)‎ ‎(3)而不是“键盘”(关键词:而不是)‎ ‎(每空2分,有关键词得1分,语意连贯得1分,共6分)‎ ‎21.(4‎ 分)图二:食品安全系人命,一点良心不能少(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需要一点良心)。(2分) ‎ ‎ 图三:失去一片绿叶,环境就成坏境。(2分)‎ ‎(给分标准:符合规劝意图1分;语言表达准确鲜明1分,句式上不做仿写要求)‎ ‎22.(60分)‎ 切题立意:‎ ‎1.公德面前,持守弱德而前行。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尽责而与世无争,做好自己。‎ 拟题:私德有底,公德不亏;坚守弱德,砥砺前行;坚守本心,奉献自我。‎ ‎2.公德面前,做好自己,需有“群德”。‎ 拟题:心中有他人,才是合格人;超越个人,守卫群体。‎ ‎3.人是社会中的人,公德面前,做好自己,不仅要持守“弱德”,还要尽守“群德”。‎ 拟题:“弱”“群”之德,相辅相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始于“弱德”,终于“群德”。……‎ 作文范文:‎ 修弱德之美,立群德之则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顾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说有时候“弱”并不是处于下势,反而占了优势。 (引《道德经》阐释“弱”之辩证意义。)‎ 公德也是一样。它有两种说法:一是“弱德”,一是“群德”。弱德的“弱”是懦弱吗?当然不是,“弱”是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弱德”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人自由。“群德”侧重向善而为、见义敢为,达成的是公益众利的和合共进,是一种大爱。“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的为民之情,“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体现的都是“群德”。(对比论证公德的两种说法,指出“弱德”之价值,“群德”之大爱。)‎ 人无徳不立,足以见徳之于人的重要性。生而在世,我们应当以“弱德”为立身之本。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缺乏对“弱德”的持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插队、闯红灯是其表现;高铁霸座,肆意推搡公交司机是其表现;广场舞扰民,景区刻字是其表现。究其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弱德”的持守,把自己看得太重,忽视了别人。叶嘉莹先生曾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把持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弱德”‎ ‎,把持住自己,不因自己妨碍别人。(反面论证“弱德”,“弱德”缺失,便是“缺德”。)‎ ‎“群德”中的“群”字就可表明我们应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群体生活,应当以“群德”为修身之则。别林斯基曾说:“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是的,一个人的才能永远不能超越集体的力量。社会在进步,人们之间的关爱却在逐渐消失。大部分人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遇见摔倒的老人,路人匆匆而过,吝啬自己那一点点去扶一下的时间;看见有人遭遇社会黑暗时,旁观的众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什么,这是群德的缺失。(引名言警句,论证“群德”为修身之则。)‎ 高度发展的物质社会,离不开现代化精神的灌溉。社会发展,逐渐趋近于“群”,“共享单车”“共享经济”“命运共同体”等等都彰显着我们逐渐凝聚成一个大的群体。可见在逐渐养成“弱德”的同时,我们更应具备“群德”,这是我们祖国团结强大起来所必需的。‎ ‎(“二德”相辅相成,要求我们既要修“弱德”,又要提倡“群德”;既要立足自身又要着眼世界。)‎ ‎“弱德”与“群德”,一个突出主动修身,一个突出主动为善;一个各美其美,一个美美与共,二者兼得,合舟共济,一定会培育出无比绚烂的道德之花。‎ ‎(坚持“二德”双修,不断规范丰富自己,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道德成为人生最华丽的篇章。)‎ ‎ ‎ 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去侍奉智伯,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把智伯的土地分成了三份。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凭借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到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再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这样做的原因,正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臣子感到羞愧啊。”‎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豫让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唯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的时候,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本来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