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00 KB
  • 2021-06-04 发布

中原金科大联考2020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20年“中原·金科”大联考高三4月质量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①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 30 -‎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所以,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④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1. 作者认为“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以下说法不能体现“审美超越”的一项是( )‎ A. 真正优秀的诗歌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是自我情绪。‎ B. 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 C. 诗歌创作中获得的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 D. 日常生活的口语必须经过诗人进行审美加工后才成为诗歌语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诗歌与人的内心情感的关系入手,进而阐明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B. 第②段引用胡风的话证明,真正的诗人,其情感都是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的深刻体验。‎ C. 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目的在于证明,诗歌的创作需要经过诗人审美超越的饱满情感。‎ D. 文章论述层层深入,从情感的酝酿到语言的选择,由表及里地论证了诗歌的创作过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适、陈独秀等倡导“文学革命”,但没有涉及“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 B. 诗人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就能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感动和真诚的诗歌情绪。‎ C.‎ - 30 -‎ ‎ 口语化是新文学革命后现代汉诗发展的重要趋向,卞之琳的《断章》就是这种表达的典范。‎ D. 现代诗人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现代汉诗才能免遭质疑,才能快速发展提高。‎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认为‘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以下说法不能体现‘审美超越’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能体现‘审美超越’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审美超越”的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关于“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的论述在文章的第三、四两段中出现,主要观点是“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可知B项,“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算不上超越,只是论述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由表及里地论证了诗歌的创作过程”错,根据文章的标题和论述的重点,可知本文论述的是“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故选D ‎【3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A项,“但没有涉及”错,原文是“并没有完全抛弃”。原文是“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 B项,“就能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感动和真诚的诗歌情绪”错,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原文是“应该”,选项换成了“就能”,原文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D项,“现代汉诗才能免遭质疑,才能快速发展提高”错。原文是“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快速发展提高”文中无据。‎ 故选C。‎ - 30 -‎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 30 -‎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取材于《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取材于《经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材料三 - 30 -‎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取材于新媒网2019年12月07日)‎ ‎4. 根据三则材料,以下对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 - 30 -‎ B. 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之好奇。‎ C. 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 D. 激发了爱国热情,引发了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5.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 《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 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D. 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6. 纵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4. D 5. A ‎ ‎6. ①文化输出要有独特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②不一定要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③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④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⑤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⑥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三则材料,以下对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对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相,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可以总结为“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对应A项内容。‎ - 30 -‎ 根据材料一第四五自然段,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可以概括为“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 对应B项内容。‎ 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可概括为,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对应C项内容。‎ D项,“激发了爱国热情,引发了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不是原因,是结果。‎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要求是“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B项,“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错,根据原文“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可知《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C项,“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曲解文意,原文是“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且与李子柒作品的相似在于真实;‎ D项,“会激励更多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仔细阅读三则材料,针对题目中的“文化输出”找寻相关语句。‎ - 30 -‎ 根据材料二,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总结为,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 根据材料三,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可总结为,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 根据材料三,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可总结为,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根据材料一,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可概括为,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堂司事 ‎【英】毛姆 - 30 -‎ 圣彼得教堂下午有一场洗礼,所以奥伯特·爱德瓦·佛曼还穿着他的司事长袍。他总是把新袍子放在做丧礼或婚礼的时候才穿,所以,现在他所穿的只是稍微次一等的。穿这袍子,他感到自傲,因为这是他职位尊严的标志。‎ 司事现在是在小礼堂等着牧师结束他的仪式,这样他就能将这里收拾整齐然后回家。‎ 这位牧师是最近才任命的,四十来岁,红光满面,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而奥伯特·爱德瓦还是为先前的牧师感到遗憾,那是一个旧派的教士,从不大惊小怪,不像现在这位,样样事情都要插上一手。‎ 不久他看到牧师走了过来。‎ ‎“佛曼,您能到小教堂里来一会儿吗,我有些事情要同你说说。”‎ ‎“好的,阁下。”‎ 牧师将奥伯特·爱德瓦领进了小教堂。‎ 奥伯特以一种谦恭而又尊严的姿态站着。在当司事之前他当过仆人,但是都是在非常体面的人家。开始是在一个富商家当跟班,后来在一位寡居的贵夫人家他升到了管家的职位,圣彼得教堂司事职位出现空缺时他已经在一位退职的大使家里当总管,手下有了两个人。他高大,瘦削,沉稳而自尊。看起来,不说是个公爵,但至少也是老派戏班里专门扮演公爵的演员。他老成,坚定,自信。‎ ‎ 牧师神彩奕奕地开口了。 ‎ ‎“佛曼,我了解到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我非常惊讶地发现,你竟然既不能读也不能写。”‎ ‎ 司事的脸上没有显露出任何窘困的神色。 ‎ ‎“以前的牧师就知道这情况,阁下。”他回答说。“他说这无关紧要。开头那家厨师曾经想要教我,但我好像在这方面实在不开窍。”‎ ‎“佛曼,不是我要苛求于你,”牧师说,“我给你三个月时间,到那时你要是还不能读,不能写,那恐怕就得叫你走人。”‎ ‎“我感到非常抱歉。我是一条再也不能学新花招的老狗了。不会读不会写,好多年来我也活得很好。”‎ ‎“这么说,佛曼,我只好说你得走人。”‎ ‎“好的,阁下。”‎ - 30 -‎ ‎ 但是,当奥伯特·爱德瓦以他通常的礼貌在牧师离开后关上了教堂的门以后,他再也无法保持住那种庄重了,他的嘴唇哆嗦着。他穿上了他的夹克,帽子拿在手里,走出了教堂。在深深的忧伤中,他没有走向那条往家走的路。他走得很缓慢。心情非常沉重。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做。就在此刻,他觉得要是有支烟抽,或许会给他一点安慰。既然他从不带烟,他就四下里寻找着,看哪里可以买一盒。他没有看到卖烟的店铺,于是就往下走去。这是一条长长的道路,可就没有能卖香烟的店铺。‎ ‎“这真有点儿怪。”‎ 为了确信,他又重新在街上走了一遍。没有,确实不用怀疑。‎ ‎“我不会是唯一一位在这条街上走过而想到要抽烟的人的,”他想。“如果哪个家伙在这里开爿小店,卖点烟草、糖果之类的,准能赚钱。”‎ 他为此遽然一震。‎ ‎ “这就是念头,”他说,“真是奇怪,事情就是在你最没有想的时候这样来了。” 他将这件事情左思右想了一番,第二天他去了那条街,而且很幸运地找到了一家待出租的店铺。二十四小时后,他将这家店铺拿了下来,一个月以后,一爿卖香烟和书报的店铺就开张了。他的妻子认为这件事很糟糕,简直是堕落,但是他回答说,人必须跟着时代变。‎ 奥伯特干得很不差。过了一年左右,他突然开窍——他想,为何不再开第二家商店,找个人来经管。于是他又去寻找长长的,还没有香烟店的街道,果然找到这样的街道,还有可以出租的店铺,他又拿了下来。然后,他开始走遍全伦敦,只要找到一条长长的,还没有香烟店但有店铺出租的街道,他就拿下来。这样,在十年时间里,他一连开了不下十家店铺,赚到了大笔钱财。每个星期一,他就将一个星期收到的钱统统收拢起来存到银行去。‎ 有一天早晨,正当他在将一扎扎钞票和一大口袋银币交进银行的时候,一位银行出纳告诉他说,他们的经理想要见他。他被引进一间办公室,经理同他握手。‎ ‎“佛曼先生,你所存进来的钱,已经稍微超过三万磅了。这是很大一笔钱存款了,最好是用它来投资。”‎ ‎“我可不想冒任何的风险,阁下。我知道,放在银行里很保险。”佛曼先生富态的脸上出现了疑虑。“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股票和分红,我只是想要把这些钱存放在你的手里就行了。”‎ ‎ 经理笑了。“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会帮你做的。你以后只要在传票上签名就行了。” ‎ ‎“这我倒能做,”奥伯特不无疑虑地说。“不过,我怎么知道到底签的是什么呀?” ‎ ‎“我想你总应该会阅读吧,”经理以玩笑的口吻激烈地说。 ‎ 佛曼先生给了他一个解除疑虑的微笑。 ‎ ‎“哦,阁下,事情正是如此。我真的不能读也不能写,我只会签自己的名字,而这也是我在经营了生意以后才学会的。”‎ 经理大吃一惊,从他的椅子上跳了起来。 ‎ - 30 -‎ ‎“你是说,你建立了这么重要的生意,赚了三万磅的财富,却不会读也不会写?我的天呐,我的好人,如果你要会读会写,那你现在还会成什么样啊?” ‎ ‎“我可以告诉你,阁下,”佛曼先生说,一丝笑容浮上了他依然高贵的面庞。“那我就还是内维尔广场圣彼得教堂的司事。”‎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了场景转换的手法,教堂、街道和银行三个场景,凸显了主人公佛曼命运的变化,也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B. 第三段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新牧师志得意满的形象,并通过和前任牧师的对比,表现了新牧师的大惊小怪,为下文解雇佛曼先生做了铺垫。‎ C. “他为此遽然一震”一句运用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佛曼产生新念头的惊喜,这一情感的转变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佛曼接到被解雇的消息后,一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他没有绝望,在长长的街道上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他的自觉意识。‎ ‎8. 佛曼具有双重性格特点,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佛曼先生说的“那我就还是内维尔广场圣彼得教堂的司事”发人深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佛曼具有软弱性和抗争性的双重性格特征。他温和、容忍,当新任牧师宣布他无法继续当司事的时候,他强忍愤怒,仍然保持了一种谦和礼貌的态度。这体现了他的软弱性。他不失理智,不让自己遭受羞辱,是对人的尊严的捍卫;当妻子说开店铺是一种堕落时,他否认了这种观点。都体现了他的抗争性。 ‎ ‎9. ①结尾颇具讽刺意味,是对刻板的用人制度和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②佛曼先生能够跟着时代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动,这种灵活的生存智慧,值得我们学习。③长期的辛勤工作没有能够给佛曼带来光明的未来,但是他的远见却让他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这是对人类非凡创造精神的歌颂。④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你学习了多少,而是你有没有勇敢地付诸实践。⑤说明了环境(处境)能改变人。佛曼若不是因为不会读写被解雇,为生活所迫,他这辈子也许都是一个教堂的司事。‎ ‎【解析】‎ ‎【7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体现了他的自觉意识”错,他是被迫的,这只是偶然的机遇。‎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佛曼具有双重性格特点,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首先要理解“双重性格”的特点,“双重性格”是指正常人在相同时刻存在两种(或更多)的思维方式,其中,各种思维的运转和决策不受其他思维方式的干扰和影响,完全独立运行。例如,有时候总是无话可说,让人感觉你很木讷,而有时候又滔滔不绝,让人感觉你很活泼。文中佛曼的双重性格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是他被新任牧师辞退的时候,文中写到“‘好的,阁下。’但是,当奥伯特·爱德瓦以他通常的礼貌在牧师离开后关上了教堂的门以后,他再也无法保持住那种庄重了,他的嘴唇哆嗦着。他穿上了他的夹克,帽子拿在手里,走出了教堂。在深深的忧伤中,他没有走向那条往家走的路。他走得很缓慢。心情非常沉重”。当他被新任牧师辞退的时候,他没有辩解,当着新任牧师的面他强忍愤怒,仍然保持了一种谦恭而又尊严的姿态,但是,当新任牧师离开后关上了教堂的门,佛曼才表现出伤心。这是他软弱性的一面。一是佛曼准备开店的时候,文中写到“他将这件事情左思右想了一番,第二天他去了那条街,而且很幸运地找到了一家待出租的店铺。二十四小时后,他将这家店铺拿了下来,一个月以后,一爿卖香烟和书报的店铺就开张了。他的妻子认为这件事很糟糕,简直是堕落,但是他回答说,人必须跟着时代变”,虽然妻子反对,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非常快地开起了卖香烟和书报的店铺。这是他抗争性的一面。所以佛曼具有软弱性和抗争性的双重性格特征。‎ ‎【9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理解小说结尾,佛曼先生说的“那我就还是内维尔广场圣彼得教堂的司事”这句话的含义,这既是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也是对小说主旨的考查,要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来分析。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既不会读又不会写字的佛曼先生当了圣彼得教堂司事,却被新任牧师辞退。但当他悲伤想抽烟时,发现长长的店铺却没有一家卖烟的,于是,抓住机遇,租了多家店铺,经营起了烟酒店,于是生意兴隆,很快赚了一笔不菲的钱(3万磅财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当今这个世界里,有文化也罢,没文化也罢,只要从市场经济出发,获取信息,抓住机遇,就能赚到许多钱,会读会写的人永远发不了大财。所以当银行经理问他“如果你要会读会写,那你现在还会成什么样啊?” 佛曼在文章结尾回答 “那我就还是内维尔广场圣彼得教堂的司事。”这是对刻板的用人制度和传统教育观念的讽刺,是对人类非凡创造精神的歌颂,是对敢于勇敢地付诸实践的人的赞美。‎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于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缪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缪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 30 -‎ ‎。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缪公子四十人,其太子罃代立,是为康公。‎ ‎(选自《史记·秦本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B.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C.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D.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即远古华夏族所居住的中原地区。‎ B.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C. 西戎:古代族名,狭义上指氐羌族诸部,广义上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D. 太子: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缪公治国有方,自视甚高。他向由余炫示秦国的宫室和财宝,但由余以为这太劳苦百姓。‎ B. 秦缪公从善如流,收效颇丰。他采用内史廖的计策,运用美人计和反间计为国家除去祸患。‎ C. 秦缪公称霸西戎,广受赞誉。他平定西戎以后,周天子特意派召公前来赐予金鼓表示祝贺。‎ D. 秦缪公功业卓著,称霸诸侯。他东败强晋,西服戎夷,百姓都认为它应该成为诸侯的盟主。‎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 ‎(2)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 ‎【答案】10. A 11. D 12. D ‎ ‎13.‎ - 30 -‎ ‎ (1)并且为由余向戎王请求延期返戎,以此来疏远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留住由余不让他回去,以此来延误他回国的日期。‎ ‎(2)古代有德行的帝王逝世,尚且遗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而他没有做到这些,)更何况还夺走百姓所同情的好人、良臣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首先从句子结构入手来分析,“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句子结构相同,在两个“下”中间断开,可排除BD。‎ 比较AD两项,“一国之政”和“一身之治”句子结构相同,中间用“犹”链连接,所以A项断句正确。‎ 这句话的正确标点是: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意思是: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怀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啊。‎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太子,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不可指“其他儿子”。‎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0 -‎ D项,“百姓都认为它应该成为诸侯的盟主”错。文中“君子”非百姓,并且认为他没有成为诸侯盟主也是应该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疏”,疏远;“间”,距离;“遣”,打发、送走;“以”,来;“失其期”,延误他回国的日期。‎ 第二句得分点:“崩”,帝王逝世;“遗德”,指前人留下的德泽;“垂法”,垂示法则;“夺”,夺走;“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定语后置句,应该是“百姓所哀善人良臣者”,百姓所同情的好人、良臣。‎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 30 -‎ 戎王派由余(出使)到秦国。由余,他的祖先是晋国人,逃亡到戎地,(所以)他能说晋国方言。戎王听说缪公贤明,特意派由余去考察秦国。秦缪公向由余炫示了宫室和积聚的财宝。由余说:“(这些宫室财宝)如果是让鬼神经营,就会让鬼神劳累啊;如果是让百姓经营,也会让百姓受苦了。”缪公觉得他的话奇怪,问道:“中原各国借助诗书礼乐和法律处理政务,却还不时地出现祸乱,现在戎族没有这些,用什么来治理国家,不也很困难吗?”由余笑着说:“这些正是中原各国发生祸乱的原因所在。自上古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亲自带头贯彻执行,也只是实现了小的太平。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凭借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百姓,百姓疲惫到极点就会怨恨君主不仁不义。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怀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啊。” ‎ 缪公退朝之后,就问内史王廖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这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由余有才能,这是我的祸害,我该怎么办呢?”内史王廖说:“戎王地处偏僻,不曾听过中原地区的乐曲。您不妨试试送他歌舞伎女,来改变他的心志;替由余向戎王求请,来使他们关系疏远;留住由余不让他回去,使他延误回国的日期。戎王感到奇怪,一定会怀疑由余。他们君臣之间有了隔阂,就可以俘获他了。再说戎王喜欢上音乐,一定会懈怠于政事。”缪公说:“好。”于是缪公与由余座席相连而坐,互递杯盏一块儿吃喝。缪公向由余询问戎地的地形和兵力,把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后命令内史王廖送给戎王十六名歌舞伎女。戎王接受了,非常喜欢,整整一年不让她们回去。这时候,秦国才让由余回国。由余多次向戎王进谏,戎王都不听,缪公又屡次派人暗中邀请由余,由余于是离开戎王,投降了秦国。缪公以宾客之礼相待,向他询问伐戎的情势。‎ 三十七年,秦穆公用由余的计谋讨伐戎王,增加了十二个附属国,开拓了方圆千里的地界,于是称霸西戎。周天子派召公前来赐给缪公金鼓表示祝贺。三十九年,缪公死,葬于雍。殉葬者共一百七十七人,秦的贤臣中有子舆氏三人,名叫奄息、仲行、鍼虎,也在殉葬者之列。秦人为之哀痛。君子说:“秦缪公开拓土地、增加附属国,东面降服强晋,西面称霸戎夷,然而不能做诸侯盟主,也是应该的。死后丢下人民,还要把自己的贤臣也带去殉葬。先王去世,尚且要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何况是夺走百姓为之哀痛的好人和贤臣呢?因此知道秦不能再东征了。” 由此可见秦不能东征了。”缪公有子四十人,他的太子叫罃代之而立,就是康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0 -‎ A. 诗中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 B. 三、四两句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强烈。‎ C. 五、六两句写天山雪光华亮如明月,一个“逐”字不但写出雪的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 D. “都护宝刀冻欲断”写都护的佩刀被冷冻得几乎要折断,用夸张的手法叙写天山雪的奇寒。‎ ‎15. 这首诗结尾的“松树枝”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C 15. ①借“松树枝”表达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冰天雪地,边塞奇寒,作者无以为赠,只好以“松树枝”传递对好友离别的依依难舍之情。②借“松树枝”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激励。借青松傲雪的坚毅品格,激励友人要有青松不畏严寒,不怕风雪的精神。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勉励。③借“松树枝”表达对保国安民的戍边将士的赞颂。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远离故土,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一个‘逐’字不但写出雪的光华照人”错,“复逐胡风过铁”指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所以“逐”字不能写出雪的光华照人。‎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 30 -‎ ‎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结尾的‘松树枝’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这既是读诗歌情感的考查,也是对“物象”作用的考查,解答此题,结合诗句理解“松树枝”形象的特点,再分析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作用。‎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意思是: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首先,是在离别时赠与朋友“松树枝”,可从表达诗人对友情的珍惜,传递对好友离别的依依难舍之情角度分析。其次从“松树枝”的生长环境角度分析,在冰天雪地之中唯有“松树枝”傲然挺立,表现了青松傲雪的坚毅品格,由此也是激励友人要有青松不畏严寒,不怕风雪的精神。最后从戍边将士角度分析,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借“松树枝”表达对保国安民的戍边将士的赞颂。‎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体现君子不被别人了解时豁达态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 ‎【答案】 (1). 人不知而不愠 (2). 不亦君子乎 (3). 别时茫茫江浸月 (4). 绕船月明江水寒 (5). 酾酒临江 (6). 横槊赋诗 ‎【解析】‎ - 30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愠”“酾”“槊”。‎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环保标语既可被认为是一种________的社会传播手段,又可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公共治理模式。近年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环保标语在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等方面都越来越重要的挥发着作用。环保标语在内容上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民环保观念与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进步。20世纪末,我国各地开始出现保护环境的标语,就其________角度而言,主要集中于“植树造林”“禁烧秸秆”等,例如“依法严惩焚烧秸秆者”。跨入21世纪,环保标语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和________,出现了“控制废物排放”“治理雾霾”等内容。最近,“垃圾分类”引发社会关切,于是各地开始出现“垃圾儿女要分家,安居乐业靠大家”等环保标语。由此可见,“环保标语”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融合的文化产物,( )。环保标语的内容________体现了社会发展模式从短平快的简单粗放式向绿色和谐、可持续的目标转变,体现了社会治理思维更加重视“人”这个社会基本单元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潜移默化 贯注 个性化 演变 B. 潜滋暗长 关注 个性化 蜕变 C. 潜移默化 关注 人性化 演变 D. 潜滋暗长 贯注 人性化 蜕变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下热点问题往往与它相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 它往往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相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 它往往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相契合,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D. 当下的热点问题往往与它相契合,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环保标语在引导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等方面都越来越重要的发挥着作用。‎ B. 环保标语在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 环保标语疏导在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 环保标语在引导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30 -‎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品性或习惯受到影响、感染而无形中发生变化。潜滋暗长,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文中修饰的是“传播手段”,选“潜移默化”合适。‎ 关注,关心重视。贯注,集中注意力,精神专注。文中指的是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标语的关切,选“关注”合适。‎ 人性化,指让技术和人的关系协调,即让技术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个性化,使其具有个性的特点。根据后文“控制废物排放”“治理雾霾”的内容,可知是关注人的行为,选“人性化”合适。‎ 演变,事物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蜕变,比喻事物发生形或质的改变。文中修饰的是“环保标语的内容”,选“演变”合适。‎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括号前面的句子主要谈论的是“环保标语”的价值,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环保标语”,括号里的句子的主语也是“环保标语”,所以根据与上文的衔接,可用“它”来代指前面的主语“环保标语”,所以可以排除AD两项。再根据后文的“体现了社会发展模式从短平快的简单粗放式向绿色和谐、可持续的目标转变,体现了社会治理思维更加重视‘人”’这个社会基本单元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强调的是“现实的意义”,再看句子的意思,可以排除C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越来越重要的发挥着作用”语序不当,把“重要的”调到“作用”前面。‎ - 30 -‎ B项,“在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等方面”成分残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等方面”前面缺少谓语。‎ C项,“疏导在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搭配不当,可把“疏导”改为“引导”。‎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间奇迹靠什么书写?回溯脱贫攻坚的历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美好生活归根结底要靠不懈奋斗。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立下愚公志,用整整36年的奋斗开凿出“生命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江西瑞金,当地老百姓笃信“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一条真脱贫、脱真贫的致富路子……这些启示我们,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答案】 (1). ①人们形成这样的共识; (2). ②拔掉了世代贫困的穷根; (3). ③幸福(美好生活)不会从天而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 第一处根据后面的标点符号“冒号”来判断,可知是对后文的总结,可填入类似“人们形成这样的共识”的句子;第二处的内容可根据后文分号后的内容来判断,相同位置的分号后的事例对应得内容是“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一条真脱贫、脱真贫的致富路子”,根据这句话没课填入相同意思的句子“拔掉了世代贫困的穷根”;第三处是文段最后总结的句子,根据前文的事例和后一句“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可知最后一句是问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类似的句子。‎ - 30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19年10月26日,由山东高速路桥承建、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北方最长跨湖桥梁——枣菏高速微山湖特大桥顺利合龙。大桥总长9889米,分别跨越京杭运河主航道、京杭运河西航道、白马河航道,是枣菏高速全线控制性工程。大桥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微山湖东西两岸交通瓶颈,湖区古镇南阳岛居民数千年来乘船出行的方式也将发生历史性变革。‎ ‎【答案】例:2019年10月26日中国北方最长跨湖桥梁合龙,微山湖湖区古镇居民千年出行方式将迎巨变。或:2019年10月26日枣菏高速微山湖特大桥合龙,湖区古镇居民千年出行方式将迎巨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道题具体考的是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这可以利用新闻结构特点拟写。新闻一般分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导语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关键信息可从中提取。中间是新闻的主体,详细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对导语的丰富和扩展,保留关键信息时要适当删留。结语部分是对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进行阐发,起补充延伸作用,可直接删去。保留关键信息用主谓式,即时间+陈述对象+行为。关键信息取核心勿重复,语言力求简洁流畅,严格控制字数不超过50个。这则新闻总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新闻的核心内容,关键信息可从中提取为:2019年10月26日枣菏高速微山湖特大桥顺利合龙。第二句话是对大桥详情的介绍,可删去。第三句话是对大桥建成后意义的介绍,可保留关键信息“湖区古镇南阳岛居民数千年来乘船出行的方式也将发生历史性变革”。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把两句关键信息再次压缩合并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范文 疫情面前没有孤岛 - 30 -‎ 习近平总书记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发生后,日本各界第一时间向中方伸出援手。在日方防控疫情需要时,中方紧急向其捐赠一批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日围绕抗击疫情的互动,是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的一个缩影。‎ 疫情无国界,人间有真情。从柬埔寨首相专程访问北京表示声援,到韩国新任总领事“逆行”赴任武汉;从盖茨基金会同中方有关机构开展抗疫合作,到长期受援国赤道几内亚也为中国捐款……这些慷慨解囊、雪中送炭的行动,传递着风雨同舟的患难真情,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抗疫斗争。‎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疫情是暂时的,情谊是长久的。经此一疫,经受了风雨考验的友谊,无疑将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在国际社会合力抗疫之际,个别人借题发挥,污蔑中方抗疫努力,抹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甚至不惜煽动种族主义。这类言行不仅是不道德、不光彩的,也是危险的。来自美、英、加拿大、瑞士、智利、意大利等国的16位国际卫生法学家在《柳叶刀》发文指出,基于恐惧、误传、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的应对措施,不会将人们从类似新冠肺炎的突发事件中拯救出来。‎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早在十七世纪就如是说。而全球化时代,人类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当前,各国都应倾听世界卫生组织的告诫,“为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准备”,决不能有事不关己的侥幸心态。‎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方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贡献,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面对疫情发展,只有各国都担负起道义和责任,才能在全球范围夺取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 30 -‎ 材料中“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首诗节选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节选部分指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这句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说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没有那个个体可以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强调做事要有合作、团队意识;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努力。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句话来强调,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互帮互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从以下角度参考以下立意:‎ ‎①观个体看他体角度:物物相连:世上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事事相连:任何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地看问题,能全面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人人相连:个人在集体中通过与别人交往和竞争而成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贻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方为助己;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国国相连:整个世界处在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中,彼此利害与共,命运相连;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 ‎②观个体看整体的角度:个体影响整体:个体与整体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细小的个体,都可能影响败坏整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整体成全个体:良好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健康的人,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失去了力量和源泉,孤军奋战没有出路。整体影响个体: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③从要有公民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要有危机意识和悲悯情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终害人害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无数的“我”汇成时代的洪流;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大河无水小河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才会更有尊严。‎ 结构示例:‎ 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如写成议论文,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递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然后采用递进的方式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原本就是一体”三个角度层层递进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素材积累:‎ - 30 -‎ ‎1、许多人不明白,为何国难深重之时,挺身而出的是如林觉民一样的青年,家底殷实,衣食无忧,有知书达理的母亲,有情深似海的娇妻幼子,偏偏奔赴一场明知道不可能胜利的抗争,将年轻的热血浸染了黄花岗的土地。那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覆巢之下无完卵,国难来临,绝无苟且偷生的可能。而他们的牺牲必定激荡起革命大潮,绝不会石沉海底。因此,对任何人的苦难都不要丢弃悲悯,对每个人的幸福都不要放弃努力,因为谁都不是一座岛屿。‎ ‎2、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党人,我想我不是共产党员,我没说话;后来他们开始迫害犹太人,我想我不是犹太人,我没有说话;接着纳粹把矛头指向工会,我还是没说话,因为我不属于商业工会。当他们迫害天主教徒时,我仍然没说话,因为我是个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向我扑来,这时已经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3、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原本就是一体。破坏自然的恶果,人类无法逃避困境;应对共同的灾难,人类无法推卸肩上的责任。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中的一部分,整个人类也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部分。不要丢弃任何一点关爱,那是你人生的支柱;不要忽略任何一点的悲悯,更不要自以为强大到能够主宰世界,否则丧钟将为你敲响。‎ ‎4、真善美造就了人们潜意识中的博爱,这种情感每个人都有,只是有的人藏得深一些,有些人显而易见。压制这种情感的人是愚蠢的,他没有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包孕在人类中的一个小小的个体,与周围的人相互依存而得以生存。只顾自己,膨胀了一段时间后就只有灭亡。唯有与他人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人类才可能在互利互惠中变得强大。弱小的生物群聚而生,是自然的法则。任何人的死亡都使人类的群体削弱,任何一个湖泊的污染都是埋在人海中的定时炸弹。温室气体能漂洋过海,冰山融化造成的是全球的水位上升!当然,贫富差距的扩大时恐怖主义的根源,而恐怖主义伤害的最终不还是无辜的人吗?所以不要再对环境变化的警告视而不见,不要觉得非洲儿童的苦难离我们很遥远,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岛屿,我们并蒂而生,就应该把彼此当作亲人。‎ - 30 -‎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 - 30 -‎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