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1 KB
  • 2021-06-04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0语言运用之得体准确(讲)(含解析)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20 语言运用之得体准确(讲) 讲目标 1.了解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类试题命题规律及基本题型。 2.熟练掌握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语言得体 【高考典例】 1.【2017 年高考课标Ⅱ卷】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 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 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③更名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仿写等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要弄清出题人的意图,然后根据题目中所有信息进行 分析,根据所给第一句可以确定仿写句子的句式,然后考虑针对什么推断来反驳,最后确定自己所写 内容。解答时一定要立足题目,认真审题,审出答题的角度和答题的模式,切不可脱离原题作答。 2.【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 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答案】A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名师点睛】看对象——分你我;看谦敬——长幼分;看场合——析语境。 【考点精解】 得体,指恰当地使用语言,能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也就是用语适合语言环境,恰如其分。语言环 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指的是上下文,“外部语境”则包括语言交际时的 各种条件,如场合、对象、话题、表达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经历、思想性 格、心理需求等。语言得体主要指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 【命题规律】 语言得体主要考查内容得体、目的得体、对象得体、手段得体、场合得体和语体得体,是高考考查的 热点,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两种题型。近几年高考,该考点多与“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辨析并修改病句”结合起来考查。2017 年高考课标 卷在此考点单独命题,2018 年高考仍是备考的重点。 【技巧点拨】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的“语言表达得体”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一方面通过复习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 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错误答题类型,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多读勤练,掌握方法。 这个考点考查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而且会渗透在“语言运用”“阅读理解”“写作”所有试题中,所 以复习时应以阅读为基础,关注社会现实,增加材料储备,注意积累,同时勤于练习,注意总结规律,在 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掌握答题技巧: (1)看场合 用语包括说话、写文章、书写标语等。一般来说,在庄重场合,要求用语庄重、规范,用典范的书面 语;在公共场合,用语要准确、扼要,话题要集中,经常使用自然、亲切、灵活的语言,并尽量用口语。 (2)看对象 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说法。还应注意应用谦称、敬称和习惯用语。敬称只能用于称对 方,谦称只能用于自己。有人将常见的谦称和敬称概括为“家大舍小令外人”:即称自己的亲属,比自己大 的用“家”字冠首,如“家父”“家母”“家兄”;称自己的亲属,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冠首,如“舍弟” “舍妹”;称对方的亲属,多用“令”字冠首,如“令尊”“令郎”等。习惯用语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 境而定。 (3)看目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要达到说话的目的,就要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恰当的句式。 (4)看语体 不同的文体应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语体,如文艺语体要具有形象性,科学语体要具有精确性和严密 性,政论语体要具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语体要准确、简洁和程式化。 【跟踪训练】 1.【18 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 12 月联考】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某知名节目录制现场:小沈阳和妻子一起现场演完一小段二人转后,观众掌声未息,主持人前来搭 话,结果小沈阳来了一句他常在舞台上说的玩笑话,“臭不要脸的”。 B. 某省政法委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评论:“基层警察确实很辛苦,体验了就知道,那些站着讲话不腰 疼的乱喷分子,有本事别报警。” C. 某名校一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 的事情。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 D. 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答案】D 2.【18 届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 的一句是 A. 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年轻人是“垮掉的一 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 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说你好呢? C. 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录——《我的丈夫司徒 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D. 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答案】C 【解析】A 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应改为“不敢苟同”。 B 项“忝列门墙”:愧 在师门。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不可用于别人。D 项“钧裁”:对上级裁决的敬称。改为“裁夺”。 3.【18 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 小李收到王先生著作后回信:惠赐的大作已收到。拜读后,深感对我的写作有莫大帮助,定当珍藏。 B. 令郎能在这次全国物理竞赛中折桂,多亏您悉心教导,我略备薄酒,以示感谢。 C. 本学会于明晚举办文学创作研讨会,敬请王先生莅临指导。 D. 乡镇庙会上人山人海,街道上几乎水泄不通,突然一位中年男子高喊着:“借光,借光!”神色匆 匆地往乡政府跑去。 【答案】B 【解析】B 项,“令郎”是敬辞,称别人的儿子。此处用来指自己的儿子,不得体。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 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适应 场合,巧妙用语;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 4.【18 届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王伟与我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在一次偶然相遇时,他兴奋地说:“久仰大名”啊。 B. 他学习认真且谦虚,在向老师请教问题时,他说:“不吝赐教”。 C.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好借好还,所以在归还所借之物时会说“请笑纳”。 D. 我的犬子和郭老师的息女是蚌埠学院的同班同学。 【答案】B 点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自信地表达 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另外还需 要注意常见的谦敬词的使用。(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5)考察 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包括写节目串词、写主持人的开头语等等。 ※考点二: 表达准确 【高考典例】 1.【2017 年高考课标Ⅲ卷】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 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 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 【答案】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语言表达。推断时应在用词准确、合乎情理的情况下进行,如“只要限制燃放”“就能 避免环境污染”,只要表限定,后面接的内容限定这一种,那么就能有“就……”的结果。一般用来叙 述比较确定的事,“避免环境污染”是不能确定的事。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准确,这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要求。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准确是指用词造句要能恰当地表 达事物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1.注意辨析同义词,吃准词 语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词语的分寸,做到用词妥帖,大小合适,轻重合宜;2.按照词义范围的大 小和程度的轻重合理安排次序,不得颠倒词序;3.适当添加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准确地表达出作者 的本意。该题中考核“这样可以”“只要”“就能”这些用词。 2.【2017 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3 分)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今年的江苏卷注重对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考查。此类试题在平时的练习中都有所涉及。这 与历史人物和对联的配对属于同一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依据题干明确要求,比如本题,“杜甫草堂”, 人物是“杜甫”,地方是“草堂”,应先在脑海中回顾如下知识:人物的生平经历、经典诗句、人物的 思想特点、历史贡献、字号、活动的地方;然后依据这些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比如②中就暗含了人 物的经历、朝代以及草堂的地点;④中涉及人物的字号和经典诗句。 【考点精解】 “准确”指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 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包括所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境,符 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 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等。 【命题规律】 “语言表达准确”这一考点在语言运用试题的各种题型中均有考查。题型一般为主观表达题,一般不 会单独设题,而是与“简明、连贯、得体、鲜明、生动”“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辨析并修改病句”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综合程度越来越高,试题选材的应用性、生活性越来越强。2017 年三套全国卷均在第 21 题设题考查了“语言表达准确”这个考点。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要求 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 逻辑问题。2018 年高考会更加突出综合考查的趋势。 【技巧点拨】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的“语言表达准确”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一方面通过复习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 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错误答题类型,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多读勤练,掌握方法。 这个考点考查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而且会渗透在“语言运用”“阅读理解”“写作”所有试题中,所 以复习时应以阅读为基础,关注社会现实,增加材料储备,注意积累,同时勤于练习,注意总结规律,在 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语言表达准确的实用技巧: (1)符合情境 选择词语要注意情境的制约,写作中使用的词语都处在全篇或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 (2)符合语法、逻辑 组句应依照一定语言的语法、逻辑规则进行,否则会出现语病。应注意以下几点:句子结构要完整, 词语搭配要稳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3)符合对象 应仔细辨析同义词的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包括风格、色彩和用法等)的同中之异,这有助于恰如其 分地叙事写景,表情达意,释物明理。 4.熟练驾驭逻辑推断类试题: (1)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有以下三种常见的形式: ①归纳推理: 即从多个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个一般的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它包括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纳法) 和完全归纳法两种。 简单枚举法往往会犯以下逻辑错误:有些推断的前提本身是虚假或谬误的,有的遗漏了所涉其他对象 而导致结论片面或偏颇,有的则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强加因果或颠倒因果的问题;等等。 例如:“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 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这句话含有以下推理:a.限制燃放就一定能避免发生火灾;b.只 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推断的错误:a.发生火 灾的原因有很多,燃放烟花爆竹是诱因之一,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情况也会引发火灾,比如天干物 燥、吸烟、气温过高导致汽车自燃,等等。b 环境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不光是燃放烟花爆竹,工厂“三废” 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可见,在遗漏条件信息的情况下,所得结论很可能出现说法绝 对的错误。 ②演绎推理: 即从一个一般的规律到个别的具体现象的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常用的演绎推理形式是“三段论”,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 例如:金属是导体(大前提),铁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铁会导电(结论)。演绎推理容易犯的错误有: 偷换概念、前提错误、判断矛盾等。 ③类比推理: 即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 例如:杂志对于( )相当于( )对于农民。 A.报纸 果农 B.传媒 农业 C.书刊 农村 D.编辑 菠菜 我们难以直接从题目中断定两词之间的关系,只能逐项代入,然后类比两词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判 断。通过代入发现“杂志对于编辑相当于菠菜对于农民”,两者间都是“产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 此答案是 D。 类比推理的常见错误有:前提错误、属性错误等。 (2)明确关系——常考哪些复句关系 从 2017 年三套全国卷的第 21 题来看,逻辑推理题所选材料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且比较贴合实际, 设题时往往涉及以下复句关系。 ①条件关系 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 生的结果。常见的形式有三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条件关系复句常犯的错误有:三种条件 关系混淆;条件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等。 ②因果关系 一种事物或一些条件的存在导致另一种事物的产生,其中前者是因,后者为果。因果关系常犯的错误 有:原因和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高考中在考查复句关系时往往有非常明显的标志词,如说法比较 绝对的词语。大家要多多留心。 (3)方法指导: 例:(2017 年全国卷Ⅱ第 21 题)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 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 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全面分析材料具体内容 这则材料可以分为三部分:①通过对普洱市、九寨沟县等改名后知名度获得提高、经济发展较快的实 例得出结论“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②介绍“我市”因为“名字不响亮”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的情况;③材料认为只要“我市”更名就能够促进经济腾飞。 ②重点把握句间逻辑关系 材料的第一部分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析,是采用了归纳推理中的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 结论。因为“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的具体原因不止城市改名这一个,所以 结论是武断的。第二部分“(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这个推断是强加了因果关 系,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不只名字不够响亮一个。第三部分“(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 腾飞”,句子虽含有条件关系,但“更名”这个条件未必能够得出“经济腾飞”的结论。 ③仿照例句精准拟写答案 根据题目对第一部分推论错误的解析,我们可以从分析材料逻辑关系的角度确定后面两个推断的错误。 答案分别为“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跟踪训练】 1.【18 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 另外两处问题。 共享单车使用便捷,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因此,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 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 染;所以,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 ①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 共享单车的普及未必就能解决 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 【解析】注意文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可以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 普及,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 2.【18 届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马云说:“如果你到 35 岁还很穷,那你只能怪你自己!”他在演讲时分享成功的秘诀:面对新事物, 要看得见机会、看得起机会;充分理解新事物;快速决定,抢先行动。因此,我们如果看得起新事物,就 肯定能实现理想。野心宏大,未来就一定很宽广。抓住先机立即行动,就能创造别人不敢、也不能的奇迹。 ①看得起新事物,不一定能实现理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野心宏大,未来不一定很宽广。(3)抓住先机立即行动,不一定能创造别人不敢、也不能的奇 迹。 3.【18 届河南省八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评(11 月)】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酸奶是一种人人都喜爱的牛奶制品,它含有多种酶,促进消化吸收,增加胃酸,因而能增强人的消化 能力,养生保健。所以,要想吸收好,只有喝酸奶。喝酸奶能促进食欲,增强体质。因此人人都要喝酸奶。 ①不一定人人都喜欢酸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喝酸奶并不是促进吸收的唯一方式 ③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酸奶 【解析】注意文段中表意绝对的句子“要想吸收好,只有喝酸奶”“因此人人都要喝酸奶”,答题时注意 仿照例句的格式。 4.【18 届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保健品或许可以补充体力不足,抵抗疲劳,但也能破坏人体调节能力。有人天天补钙,突然不吃钙片 就抽筋。这是因为身体产生了对外来钙质的依赖,钙调节失衡。可见,饮食保健品定会惯坏人的身体。另 外,体弱不等于有病,保健品不能治病,为了治病而饮食保健品,只能使身体更弱。实际上,只要调节能 力正常,即使体能、力量、柔韧性以及耐力差一点,人也一定不会得病。 ①饮食保健品不一定会惯坏人的身体。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了治病而饮食保健品,不一定会使身体更弱。 ②调节能力正常并不一定保证身体不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