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1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落,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选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柯,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201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第6版)‎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2015年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此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B. 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 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分析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了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D.‎ ‎ 三则材料都试图引导读者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 ‎2.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所持观点相同,依据不同,这是论者基于自己的眼光和立场表达的见解,均能激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事件。‎ B. 三者对科学家和明星地位的论说,有些地方针锋相对,完全体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看出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C. 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谈各行各业评价标准不同。‎ D. 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 ‎3. 文艺市场的高酬劳有哪些不利之处?‎ ‎【答案】1. B 2. C ‎ ‎3. ①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②会造成社会的浮躁,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③极大地影响了青年人职业理想的选择。④会造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受阻等,从而影响科学发挥更大作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强加因果,从材料三得不出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的结论。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A项,“三则材料所持观点相同”说法错误,三者材料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各有依据;B项,“完全体现了‘百家争鸣’”的说法绝对,原文是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D项,“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评论就没有价值”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概括文艺市场的高酬劳有哪些不利之处。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中筛选出“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落,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文艺市场的高酬劳有哪些不利之处。‎ ‎【点睛】筛选信息类试题的解答,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第二,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第三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②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③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⑤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首十级,捕虏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郎中守宫门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4. 下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B.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C.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D.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是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舞阳”是其封地。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在封地内行使统治权。后代封侯多无封地无食邑。‎ B. 禁中,也称“禁省”、“禁内”、“宫禁”等。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由此称。‎ C. 古代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为“崩”。“卒”是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卒”则用作“死”的通称。‎ D. 古代的君王、大臣或后妃死后,根据他们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就是谥号,例如“汉高祖”中的“高祖”。‎ ‎6. 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樊哙出身低微,原本是一个杀狗卖狗肉的屠户,在刘邦起兵之初就一直跟随他,作战勇敢无畏,曾经在攻城战中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池。‎ B. 樊哙对刘邦非常忠诚,在范增设计要杀死刘邦的时候,樊哙得知消息,便带着铁盾冲入营帐,当面斥责项羽的过失。‎ C. 刘邦的妻子吕后的妹妹叫吕须,嫁给了樊哙,刘邦对自己的妹夫比其他将领更亲近,因此在汉朝建立时,册封樊哙做了舞阳侯。‎ D. 在绛侯和灌婴等重臣不敢劝谏的时候,樊哙曾率群臣闯入皇宫,痛哭劝谏,并以秦朝赵高为例说明皇帝不该亲近宦官。‎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 ‎(2)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郎中守宫门者无得入群臣。‎ ‎【答案】4. B 5. D 6. C ‎ ‎7. ①沛公放弃车马骑兵,从小路回去跑到霸上的军营,让张良留下向项羽告辞谢罪。②高祖曾经病得厉害,不喜欢见人,躺在禁宫中,下诏让守卫宫门的侍从官不要让群臣进来。‎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陛下”“臣”“丰沛”“天下”,虚词“与”“何”“其”“也”,“陛下与臣等”作“起丰沛”的主语,意思是“当初陛下和我们这些人在丰县沛县起兵”,结构独立,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天下”作“已定”主语,“今”为时间状语,意思是“今天(现在)天下已经平定”,结构独立,意思完整,前后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当初陛下和我们这些人在丰县沛县起兵,平定天下,这是多么雄壮啊,今天天下已经平定,陛下又是多么疲乏困顿啊!句子可以断开为: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是谥号,例如‘汉高祖’中的‘高祖’”说法错误,高祖是庙号,不是谥号。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C项,“……因此在汉朝建立时,册封樊哙做了舞阳侯”说法错误,樊哙被封为列侯是因为累积的战功。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置”,放弃;“间”,小路;“走”,跑;“军”,指军营;“谢”,谢罪,道歉。(2)中“尝”,曾经;“恶”,不喜欢;“卧禁中”,即“卧于禁中”,躺在禁宫中;“诏”,下诏;“郎中守宫门者”,定语后置,守卫宫门的侍从官;“无得”,不要;“入”,使动,使……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和高祖刘邦一同寄身在民间。最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沛公,樊哙就做了刘邦的舍人。……刘邦在濮阳进攻秦将章邯的军队,樊哙奉命攻打城池,率先登上城墙,砍了二十三人的首级,被授予列大夫的爵位。……刘邦军攻打武关,进军霸上,樊哙斩杀秦军一名都尉,砍了十个首级,抓捕了四十六个俘虏,招降二千九百个士兵。‎ 项羽驻扎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令一百余个骑兵跟从自己经由项伯的引荐当面拜见项羽,谢罪称没有关闭关门阻挡项羽的事情。项羽犒赏军士后,酒宴当中,亚父范增谋划要杀沛公,让项庄拔剑在酒宴坐席间起舞,要击杀沛公,项伯常常遮挡沛公。当时只有沛公和张良能入席坐着,樊哙在营帐外,听闻事情紧急,就拿着铁盾冲入到营帐中。守营的卫士让樊哙停止,樊哙直接撞开他进入,站在帐下。项羽看着樊哙,问是谁。张良说:“这是沛公的侍从樊哙。”项羽说:“这是壮士。”赐给他一杯酒和猪腿。樊哙喝了酒之后,拔剑切下肉吃,全都吃完。项羽说:“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会推辞,难道就只怕一杯酒吗?况且沛公先入关平定咸阳,在霸上驻军,来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听信小人的话,与沛公有嫌隙,我害怕天下诸侯会从此与大王离心,怀疑大王。”项羽沉默。沛公去厕所,安排樊哙一起出去。出来后,沛公放弃车马骑兵,从小路回去跑到霸上的军营,让张良留下向项羽告辞谢罪。项羽也因此就罢手,没有了诛杀沛公的心思。这天如果没有樊哙奔走冲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几乎要失败。‎ 项羽死后,汉王称帝,因为樊哙坚守作战有功劳,给他增加了八百户的采邑。再加封列侯的爵位,称为舞阳侯。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媳妇,生了一个儿子叫樊伉,因此刘邦待他比其它将领更亲近。‎ 之前黥(qíng)布谋反时,高祖曾经病得厉害,不喜欢见人,躺在禁宫中,下诏让守卫宫门的侍从官不要让群臣进来。群臣包括绛侯和灌婴都不敢进宫。十多天后,樊哙推门径直闯入,大臣们跟随上殿。发现床榻上只有躺着一个宦官。樊哙等人见到皇帝后流着眼泪说:“当初陛下和我们这些人在丰县沛县起兵,平定天下,这是多么雄壮啊,今天天下已经平定,陛下又是多么疲乏困顿啊!况且陛下病得厉害,大臣震惊恐慌,陛下不召见我们这些人商议事情,难道只和一个宦官断绝国事吗?陛下难道没看见赵高的历史事件吗?”刘邦大笑起身处理政务。‎ ‎……汉孝惠帝六年,樊哙去世,谥号是武侯。儿子樊伉承袭爵位。‎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①。‎ ‎[注]:①共传:互相举杯。‎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 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 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 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9. 在颈联中,诗人借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案】8. B 9. 相逢已难,又要离别,纵有千言万语,也暂时无法说完。诗人借孤灯、寒雨、湿竹、浮烟等凄凉意象,渲染伤别的气氛,表达悲凉暗淡的心情,也用以象征人事的浮游不定。‎ 孤灯、寒雨、浮烟、湿竹,生动恰切地营造出凄迷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因伤别而悲凉惨淡的心情。‎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说法错误,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意象情感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到要赏析意象情感的内容仔细阅读,理解把握该部分内容,点出诗歌中描绘的意象,进而赏析诗人表达的情感。本题题目是:在颈联中,诗人借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答题时,先概括诗句意思,然后点出诗句所写的意象,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仔细阅读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这一联是写深夜在馆中叙谈的情景。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此联诗人避实就虚,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诗人借助孤灯、寒雨、浮烟、湿竹等意象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浮等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所以这一联既是描写实景,营造出凄迷冷清的氛围,又是虚写人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因伤别而悲凉惨淡的心情。‎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默写 ‎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祖国山河思绪万千,不禁发问:“怅寥廓,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真的猛士,_____,_____。‎ ‎【答案】 (1). 问苍茫大地 (2). 谁主沉浮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6).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苍茫、沉浮、萧、还、惨淡、淋漓。‎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语言文字应用 ‎1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电视剧《孔子》虽博得了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但终因曲高和寡,收视率不高。‎ ‎②“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各地各部门需要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切不可目无全牛,否则改革之路会越走越窄。‎ ‎③北京对“大城市病”开出深度调理药方,从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行结构等入手,对污染排放釜底抽薪。‎ ‎④《水浒传》中,施耐庵用传神的文笔,把武松、鲁智深等草莽英雄沧海横流的本色揭示得淋漓尽致,武松、鲁智深等人物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 ‎⑤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打破“亡羊补牢”的思维定式,对待工作既不凑合也不麻痹,恪尽职守,力求做到曲突徙薪。‎ ‎⑥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苦难的他终获成功。‎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 D. 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①曲高和寡:曲调高雅,能唱和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深奥难懂,能理解的人不多。使用正确。②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此处是说各部门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属于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③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④沧海横流:沧海:指大海;横流:水往四处奔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此处是说武松、鲁智深等草莽英雄的本色,使用错误。⑤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使用正确。⑥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亦可理解为经常下雨。此处是用来形容霍金的人生,使用错误。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年9月开始推行的“部编本”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古文体裁更加多样,编写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B. 吴京导演的《战狼2》将爱国主义与动作戏完美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一日为战狼,终身为战狼的铮铮铁骨和硬汉形象,同时通过得到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也引发观影热潮。‎ C. 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成都将进一步淘汰废气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来治理成都市的工业污染。‎ D. 《记住乡愁》因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而平实的情感受到国内外观众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删去“编写”,B偷换主语,应在“同时得到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前加上“使观众”,C。搭配不当。可改为“减少……的污染”或“降低……的浓度”。‎ ‎1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 你是班上的“笔杆子”,我想向《高中生》投稿,烦请你把我的这篇大作斧正一下。‎ B. 明日是我的18岁华诞,我准备明晚邀请几位好友一起庆祝,到时,请你屈驾光临。‎ C. 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叨光!叨光!”‎ D. 我起身与舅舅告别,舅舅送我到大门口说:“实在对不起,我太忙了,我留步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本题侧重对谦敬词的考查。A项,“大作”是敬词;B项,“华诞”是敬词,且大词小用;D项,“留步”是敬词。‎ ‎14.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对联,每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经给出,请将下联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回首时 凭一腔热血 平凡世界 苦辣酸甜忧乐喜 会心处 潇洒人生 放电发光 之乎者也矣焉哉 做功出力 处三尺讲台 给语文老师:上联:平凡世界,回首时,苦辣酸甜忧乐喜 给物理老师:上联:处三尺讲台 做功出力 ‎【答案】给语文老师:下联潇洒人生,会心处,之乎者也矣焉哉 给物理老师:下联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该题属于老题新考,变化一下形式,也是为了降低难度。考生只要具备简单的对联知识就能做好。对联讲究句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反,上下句不能重复或词义不能重复。结构上要构成对仗关系,音韵上应讲究仄起平收。答题时结合对联的特点及考题的题干要求,选取和“语文”“物理”内容相关的词语组合,且与上联项对仗,符合对联要求即可。‎ 作文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秦始皇、刘邦、唐太宗,荆轲、烛之武、蔺相如、廉颇、樊哙、孔子、庄子、司马迁、梁启超、苏轼等。这些名字“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人间的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以上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散发着的“英雄气”有许多依然有现实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呢?请从以上人物中选取两三个来解读。‎ 要求选好人物,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胸怀祖国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胸怀祖国自有一股英雄气。‎ 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 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胸怀祖国!‎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只念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胸怀天下,把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放在心上。恰恰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 不能忘记,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霍去病“不灭匈奴不为家”的激昂豪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英雄气概!‎ 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我们是祖国的骄子,是新时代的宠儿。风华正茂的一代啊,怎样用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怎样迈开走向世界的步伐?同学们,祖国在我们心中,我们就应该为之而付诸努力。努力学习吧,直到我们反躬自问时能问心无愧地说:“祖国在我心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散发着的“英雄气”有许多依然有现实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呢?请从以上人物中选取两三个来解读。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材料中列出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名字,然后指出这些名字“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人间的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解读“英雄气”。材料中的这些人物来源于课本,他们的事迹和品质是学生熟悉的。当然,学生可以跳出课本的限制,对人物有更深入的解读,但是一定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正因为如此,这次作文的立意是很丰富的。关于“英雄气”解读参考立意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敢为人先、革故鼎新,坚定忠贞、坚守信仰,果敢无畏、大公无私,激浊扬清、舍生取义等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本题这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其用意就是通过对材料中的历史人物品质精神的解读考查学生对“英雄气”的理解,并且这种“英雄气”跨越时空,依然“有现实意义”。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解读人物,而是要挖掘不同人物精神品质的内在关联,并且呈现出“英雄气”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