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0 KB
  • 2021-06-04 发布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5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中国小说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练习5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中国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蜡梅花 侯文秀 母亲生我的时候,窗外蜡梅盛开。‎ 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母亲,以微弱的声音给父亲留下唯一的遗言:他爹,孩子就叫蜡梅吧!母亲死于难产。母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蜡梅花簌簌落地。‎ 人们说,是我克死了母亲。但父亲却把我当成母亲的再生,给予了百般疼爱。为了更好地照顾我,父亲拒绝了好心人的多次提亲,还固执地拒绝了到市里美院当老师的邀请。‎ 他说他一生都要陪着母亲,哪里也不去。‎ 父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傍晚,父亲从田间裹着一身泥回来,在炊烟袅袅中,不断呼唤我的小名:蜡梅,蜡梅,回家吃饭了。我就躲在蜡梅树下和父亲捉迷藏,最终还是被夜色的黑吓得挪动步子回家。很快,热气腾腾的晚饭就上桌了。桌上,父亲用围裙擦拭我的大花脸,爱怜地摸了摸我的头,假愠道:快吃吧,疯丫头。‎ ‎ 时光如梭,蜡梅花开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我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 ‎ 在一个清晨,我和父亲来到半山腰,已不再年轻的父亲,脸上写满了沧桑。父亲说,蜡梅,快,给你娘磕头。在父亲忧伤的目光中,我跪在地上,把头深深埋在长满茅草根的坟头上。父亲在旁跟母亲唠嗑,她娘,蜡梅考上重点大学了。你就放心吧,一切有我呢。我的泪水无声地滴落在茅草根上。父亲拍拍我的肩,说道:记住,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屋后蜡梅还没开花之际,我收拾好行李,背起简单的行囊,踏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把孤独的父亲拉得越来越远……‎ ‎ 岁月是一把犁,把父亲犁得不像样子了,可父亲脸上却始终挂着自豪。父亲不止一次对艳羡的邻里说,其实,我没啥功劳,都是孩子争气,她娘保佑着她呢。‎ 孩子,蜡梅花开了,可漂亮呢!父亲再次见到我时,就絮絮叨叨说这些无聊的话。我想取笑他,可最终没有笑。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听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我说,爸,您放心。我不会忘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 父亲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女孩子,竟然当上了交通局局长。‎ 自从当上交通局局长后,我立誓要把柏油公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给乡亲们实实在在的方便,人们再也不用像我儿时那样,一遇下雨,就挽起裤脚,在寒风凛冽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里前行了。‎ 7‎ 每次招投标,总有一些领导的亲戚托关系,明里暗里地希望我照顾照顾。可我明白,修路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做豆腐渣工程,不然就愧对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我力排众议,把工程交给了一个没有任何后台、资质过硬的承包商,并亲自监督把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修到父老乡亲家门口。‎ 竣工那天,乡亲们一个个提着鸡蛋和水果,送到父亲屋里。父亲说什么也不接受,说我家蜡梅就是大家的孩子,孩子为父母做事是理所当然的。‎ 工程结束,承包商很顺利拿到工程款。当承包商提着一个包来找我时,我一下变了脸,厉声喝道:你这人咋回事?报的价格也不高,挣得也不多,居然还有心思搞这个!你有这心思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承包商感恩地拿着包走了。‎ 可承包商似乎总觉得欠我点什么,听乡亲们讲起我母亲,便提议给我母亲修坟。我不同意!可承包商说干就干。动工那天,父亲赶过去,躺在母亲坟前,说你们非要这样做,干脆将我一起也埋了吧。父亲铁青着脸,把人赶跑了。承包商临走前,对着母亲的坟深深地鞠了三躬。‎ 隔了些时日,父亲托人送来一幅画。我打开一看,是一幅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晕染出一些凄凉的意境。虽然屋里悬挂的一幅精裱蜡梅图让父亲的残梅图黯然逊色,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画换上去。‎ 我突然想把父亲接到身边,安享晚年。可父亲的固执却超乎我的想象,他说:我哪儿也不去,我就在这里,静静地陪你娘。我知道怎么劝都是徒劳,临走时,我找到村支书,托他好好照顾我父亲。‎ 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一次,村里的二狗来城里看我,无意中说我家蜡梅今年咋不开花呢?‎ 没过多久,我接到村支书电话,说我父亲病倒了。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一遍又一遍教我画蜡梅的情形。用长锋羊毫蘸半浓墨,先画粗枝,再出旁枝,后用藤黄、赭石,浓淡点梅,很快生动形象的蜡梅就跃然纸上。‎ 我匆匆赶回去。回到家,我什么也没有说。父亲说,孩子,快看,家里的蜡梅又开花了!‎ 放眼过去,一朵朵蜡梅花,在风雪的包裹下,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蜡梅花。‎ ‎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了他情深义重、慈爱坚强、廉洁奉公的特点。‎ B.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深沉感人,平实自然而富于张力,在深情的叙述中,蕴含着女儿对父亲的敬爱,让读者感受到人性人情之美。‎ C.修墓风波后,父亲送来的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这是父亲以梅明志,同时又暗示着父亲对女儿保持清廉的期许。‎ 7‎ D.小说结尾“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蜡梅花”,呼应开头,结构严谨,也表现了“我”要把父亲传给“我”的美好品格坚守到底的决心。‎ 解析:A项,“廉洁奉公”不是父亲的品格。 ‎ ‎2.小说中画线处都写到了“蜡梅花开”,意图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第一处:交代“我”出生的时间(季节)及名字的由来(母亲寄寓的美好期盼)。第二处: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我”的提醒(不要忘记父母与家乡)。第三处:表达了父亲病中见到“我”后的欣慰和对“我”的殷切嘱托。(每处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题干中“意图各有不同”规定了此题的答题方向。分析意图,要结合画线句本身的含意和上下文语境。第一处画线句处于文章开头,先从画线句本身看,交代了“我”出生的季节;再从下文母亲的遗言看,交代了“我”名字的由来,体现了母亲寄寓在“我”身上的美好期盼。第二处通过画线句前面的内容可知“我”考上了重点大学,已走出大山,再由画线句后的“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听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我不会忘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可知此处提到“蜡梅花开”,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我”的提醒。第三处联系上文,父亲病倒,“我”回家看望,可知此处提到“蜡梅花开”,体现了父亲见到“我”时的欣慰,也暗含了父亲对“我”的嘱托。‎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认为是哪一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示例一)本文主人公是“我”,理由:①“我”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本文通过“我”的成长经历及为百姓修路的故事,体现对正直无私、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的赞美。②“我”是情节发展的主导者。“我”作为叙述者和亲历者,贯穿起整个故事。③“我”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着墨更多,形象更为丰满立体。‎ ‎(示例二)本文主人公是“父亲”,理由:①“父亲”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本文通过“父亲”对女儿的教育引导,突显了对正直无私、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的赞美。②“父亲”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从“父亲”抚养女儿到对女儿工作的支持,再到对女儿的思念、告诫和期许,推动着故事向纵深发展。③“父亲”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虽然小说对“父亲”的着墨相对较少,但女儿的作为都是受到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解析:判断一个人物是不是主人公,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是不是作品着力刻画的形象,是不是情节发展的主导者,是不是主题的体现者等。本题是开放性问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主人公是谁,然后说明理由。如认为“我”是主人公,可从“我”是作品主题的集中体现者,是作品着力刻画的人物,是故事情节的主导者等角度分析;如认为“父亲”是主人公,也可从这三个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7‎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苞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却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吗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7‎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号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号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解析:‎ 7‎ D项错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地看着”“冷冷地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精神的敬佩。所以D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是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了立场”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5.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让这颗枪弹出膛。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每点2分,共6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解析:要阐释标题的内涵,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要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 ‎6.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 7‎ ‎①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②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每点2分,其中概括要点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满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从叙述人称、语言风格生活化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要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