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纺 车
张拓芜
夏夜的梦是恬适的。那张宽大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柱子被岁月染成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蚊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像风铃一样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代她就一只手牵着线,一只手摇着纺车,把少女摇成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弯。纺车是母亲的嫁妆,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声摇醒。睁开眼从灰暗的蚊帐看出去,一盏昏黄疲惫的青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戏一样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不情愿地噘着一张嘴,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地望着这间古老、幽暗的卧房。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夜。
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着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呢!
“怎么才三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呢!”
奶奶说她当年也常受她婆婆的唠叨。照这样类推下去,母亲也可能把唠叨寄托在我身上,有天我长大了,娶了媳妇,母亲就可以有找头了。但是母亲不是这种人。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母亲平时连话都少说,姑姑说她是金口玉言。
母亲年寿不高,四十九岁那年得了牙痈与世长辞了。那时我才十岁,母亲没能见到她的儿媳妇和孙子,母亲打开头就没存心在她儿媳妇身上找头的。
那架纺车是大舅舅自己做的,纺车的座子是枣木板凳改装的,枣木坚重,不蛀不朽,管用一二百年。绷起空心轮子的竹片已换过好多次,摇把儿的铁轴子已磨损,细得像根小指头,唯独那块工字型的座子还稳重地停在地板上,纹风不动。
冬天纺麻,夏天纺棉。纺棉较干净些,只是纺锤子上拖出来的棉绒,飞满一房子,飞满了母亲的一头一脸,竟分不出哪是白发哪是棉绒了。在昏黄的青油灯下,竟像奶奶房里那张观世音画像头上的光圈。冬天纺麻,总是一屋子的青臭,那是麻皮身上发出来的怪味儿。母亲的双手总是黑污污的,累的时候只能用衣袖子擦眼睛。
母亲一年到头种麻种棉,养蚕缫丝,整年与纺车为伍,却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临入殓时还穿着那套洗得发白、磨得发光的蓝裤褂。姑姑看了心酸,当场脱下那件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棺材,一起下了葬。
我既不知道母亲的生辰,也不记得母亲的忌辰,想起这,我就恨自己!那时我已经十岁,应该懂点事了,偏偏什么都不懂!想起姑姑赠葬的那件团花酱色夹袄,推断母亲去世时大概是暮春三月,每逢杜鹃花落的时节,我便想起那架古老的纺车,想起母亲的慈颜,不能自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说“夏夜的梦是恬适的”,由此引出了对童年夏夜生活的描写,在作者的记忆里,儿时的生活是幸福而快乐的。
B.文中“绷起空心轮子……细得像根小指头”不仅是在写纺车,也是在写母亲,侧面说明了母亲的勤劳、辛苦。
C.从文中来看,奶奶对母亲十分苛刻,常常责怪母亲纺线太少,而且在母亲下葬时,还不让她穿一件好一点的衣服。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质兼美,通过对母亲与纺车相伴一生的回忆,表现了母亲勤劳、善良而又懦弱的性格特点。
时奶奶已去世。D项,“懦弱的性格特点”错误,从文中来看,母亲“总是默默地忍着”表现的是母亲的一种忍让,不是“懦弱”。
★2.本文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两条线索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参考答案:(1)纺车;(1分)对母亲的无限思念。(1分)(2)散文围绕“纺车”展开,而“纺车”又是作者感情的载体,通过对“纺车”的描写来记叙母亲的一生,由此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样就将两条线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3分)
参考答案:①围绕中心选取材料。本文围绕“孙犁的风骨”这个核心进行选材,选材主要指向“文章风格”“做人骨气”两个方面,这样便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使文章中心集中、突出。②多选取评价性材料。文中引述贾平凹、铁凝、金梅等作家对孙犁的评价,这样选材从不同角度突出孙犁作品、人格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读性。(每答出一个特点给1分,分析出作用给1分,答全得满分)
★3.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故乡的桃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对家乡风物的自豪之情。家乡盛产齐东桃,春天遍野红花,夏天桃香满园,雨后布谷鸣唱,小孩子在泥路上奔跑与布谷互相应答。这些情景,作者娓娓道来,表现出对家乡风物的自豪之情。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远在城市里,作者偶尔听到布谷鸟的鸣叫声,立刻就想到了故乡的桃园,想到没有听到孩子与布谷鸟唱答已经有七八年之久了。③对家乡土产的保护意识。今年回到故乡,看到当年许多的桃园现在已经变成了平坦的农田,桃的种类也变得很少了。桃是作者家乡的重要土产,有些人家需要桃园辅助一家生活之需,作者希望人们都能够保护家乡的桃园。④对家乡落寞的担心。故乡的桃园消失了很多,作者担心附近两河的码头停靠许多帆船的景象也会消失,也许将来不会再有那么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贩了。这表现出作者对故乡桃园减少、家乡落寞的担心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 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
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高档服装的标价?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会识别兰博基尼和法拉利的标志?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每当“我”把目光投向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比“他们”容易。
B.“我”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既抱有同情,又对他们表达了敬意,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
C.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耳闻目睹过农村人挣扎求生的艰难,“我”对社会底层劳动者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D.“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个性化的消费是被法律许可的,但“我”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
★2.解释第⑤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5分)
答:
参考答案:①社会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正是他们的努力,给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1分)他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又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他们的奉献的基础上的。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辛勤劳动者的敬意。(2分)
★3.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故乡的桃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对家乡风物的自豪之情。家乡盛产齐东桃,春天遍野红花,夏天桃香满园,雨后布谷鸣唱,小孩子在泥路上奔跑与布谷互相应答。这些情景,作者娓娓道来,表现出对家乡风物的自豪之情。②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远在城市里,作者偶尔听到布谷鸟的鸣叫声,立刻就想到了故乡的桃园,想到没有听到孩子与布谷鸟唱答已经有七八年之久了。③对家乡土产的保护意识。今年回到故乡,看到当年许多的桃园现在已经变成了平坦的农田,桃的种类也变得很少了。桃是作者家乡的重要土产,有些人家需要桃园辅助一家生活之需,作者希望人们都能够保护家乡的桃园。④对家乡落寞的担心。故乡的桃园消失了很多,作者担心附近两河的码头停靠许多帆船的景象也会消失,也许将来不会再有那么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贩了。这表现出作者对故乡桃园减少、家乡落寞的担心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