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东阳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东阳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 语言文字运用(共2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脖颈(jǐng) 蹙缩(cù) 喧阗(tián) 缱绻(quǎn)‎ B.麂皮(jī) 鳏夫(guān) 敕造(cì) 媛女(yuàn)‎ C.粜米(tiào) 錾银(zàn) 新正(zhèng) 伛偻(yǔ) ‎ D.间或(jiàn) 歆享 (xīn) 趿拉(tā) 肚脐(qí)‎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燥不安地等待名角小叫天出场。 ‎ B. 鲁四老爷寒喧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C. 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 D.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谛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俭省。‎ B.他怎么能活这么久,让我觉得不可理喻,他经常断炊,但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C.写那沸沸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 ‎ D.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独处,也爱群居。 ‎ B.“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 C.本着这个精神为原则,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 D. 只要来自生活,发诸于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5.依次填入下边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乐观的人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 。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你的门,无论你等待多少年, 。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 ‎①悲观的人则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②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③它只如一阵风拂面,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④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⑤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充分发挥你的潜能⑥尽量发挥你的潜能,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 A. 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 ‎ A.颜色不少变 B.都督诸路军马 C.其实百倍 D.为魏之私人 ‎7.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 B.按剑而前 C.屈豪杰之流 D.道海安、如皋 ‎8.下列各句中,特殊句式类型和“予羁縻不得还”相同的一项是(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激昂大义 C.谁为哀者 D.死生,昼夜事也 ‎9.研读下面两段文字,综合其内涵,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4分)‎ ‎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即变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 不熟的麦穗总是直撅撅地向上挺着,一副不甘居下的模样;成熟的麦穗总是低垂着头,一副甘居人下的模样。‎ ‎ ‎ 二、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0分)‎ ‎“江南”自古以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更是一个文化生命的概念。王阳明走向江南之江南,徐霞客也走向江南之江南。南方的司马相如、苏东坡、郑珍、莫友芝也走出去了。只有走出去,才有精彩的东西表现出来。很多人都往更远的南方走。作为人文渊薮,历史上的江南不断将其蕴蓄丰美的生命能量,向其他地区辐射,而其他地区被江南文化影响之后,其固有文化也往往被激发出别样的光辉,反过来影响江南文化,如佛家《华严经》中所说的两镜互照,重重相映,交光递影,以至于无穷。‎ 不必讳言,黔贵文明虽然历史悠久,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一直到明代中后期文教才逐渐昌明起来。由于历史上地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化互动也当然主要以江南对西南的影响为主,这是一个历史的主基调。在此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是“人能弘道”‎ ‎。移民、政府所派官员以及迁客谪官等人在文化传播中起到很大作用。如所周知,阳明留居贵州虽仅三年,然而在此期间讲学授徒,以其非凡的精神高度与人格魅力使得黔中俊才云集景从,影响至为深远。作为一代大儒兼诗人,阳明先生对黔贵文化的影响,不仅在于倡导知行合一的良知之学,化民成俗,改善民风,也体现于对诗书文明的传播。黔地诗人名家辈出,实自阳明来黔之后。中国文化是人文文化,人在文的前面,人能弘道。人可以化成天下,阳明之于黔贵,正如文翁之于四川、韩愈之于潮州、苏轼之于海南的文化影响。而阳明一生中至为关键的“龙场悟道”,则与他在黔贵特殊环境中动心忍性的磨砺有直接关系。‎ 第二个关键词是“时代震荡”。就像地震产生地震波,某些重大的时代变革往往更促进并深化江南向更南方的文化波动。明清易代之时,中原及江南一并沦陷之后,使得滇黔边徼之地成为文化精英避地之所,一时黔中士人与江南士人萃集一地,互动频繁。待明社既屋之后,诸人为全志节或隐居不仕,或遁入空门,隐居者如贵阳吴中蕃与朱文,逃禅者如遵义黎怀智与玉屏郑逢元,这些黔中士人与避地来黔士人一同构成明遗民诗人群体。值得注意的是丹徒钱邦芑,他曾隐居余庆他山,聚众讲学;还曾邀请语嵩和尚到贵阳牟尼山讲法,振黔地宗风。而钱邦芑后来为躲避张献忠部下孙可望的逼迫,也祝发为僧,宗教与政治在这一阶段关联甚深:心系故国、志图恢复者不得已则逃禅方外,逃禅方外者也往往心系故国而有忧世之思。钱氏周围凝聚了一大批有志节之士,对当地文化产生了相当影响。可见江南以一代人物、宗教文化开拓华夏新境,变边疆而为中心,化宗教而为政治的重大贡献。(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不属于“江南”被称为“文化生命”的理由的一项是( )‎ A.历史上的江南不断将其蕴蓄丰美的生命能量,向其他地区辐射。‎ B.历史上众多的文化名人从江南走出去,从而将中华文化传向四方。‎ C.具有别样的光辉的其他地区的文化,总会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江南文化。‎ D.在历史上的一些特殊时期,江南以一代人物、宗教文化开拓华夏新境。‎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江南文化与西南文化相互影响与互动的过程中,毋庸置疑,江南文化发挥着主要作用。‎ B.中国文化是人文文化,那些非凡的人们以其精神高度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弘扬。‎ C.正是因为王阳明在诗书文明的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所以至今西南诗人名家辈出。‎ D.变革时代,江南文化的贡献之一是:文化精英居于边缘,悄然发力,变边疆而为中心,化宗教而为政治。‎ ‎12.黔贵文明在明代中后期才逐渐昌明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来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9分) ‎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了?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到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终于,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3.结合全文,简述“我”从这幅画中感受到的“可怕力量”的具体内容。(4分)‎ ‎14.谈谈作者设置“美术记者”这一形象的用意。(4分)‎ ‎15.“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5分)‎ ‎16.你怎么看待人生中的努力却未必有“报偿”的现象,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阐述。(6分)‎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 凌 室 记 ‎[元]叶祐之 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燮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之,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愆 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方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今河南潢川县)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为凌室侯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纳之室,旬余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诚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最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以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 B.亦燮理阴阳之一事  燮:协和;调和。‎ C.是以冬无愆阳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  董:通“懂”,懂得。‎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日行北陆而藏冰 归而求救国之策 B.于凝阴冱寒而藏之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C.吾为凌室侯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以见公之为政 洎牧以谗诛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时,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B.作为掌管冰室的张公见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便向监郡请求藏冰。工程未毕,傍晚就降大雪。砍下冰块收藏十多天后,河边的冰就开始融化。‎ C.本文多处引用或化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之道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希望他将来辅佐皇帝完成教化。‎ D.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迷信仪式,‎ 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典。‎ ‎ ‎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 ‎21.翻译下列句子。(7分)‎ ‎(1)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3分)‎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4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22.这首诗中许多句子写到“影”,有的是明写,如 ;有的是暗写,‎ 如 。(2分)‎ ‎23.简要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4分)‎ ‎(三)古诗文默写。(8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8分)‎ ‎(1)且矫诏纷出, , ,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 ‎(3)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4)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可堪回首,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礼等。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不得抄袭、套作。‎ 东阳中学2019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一语文)答案 ‎1.D A项脖颈gěng B项麂皮jǐ 敕造chì C项新正zhēng ‎2.C A项“燥”改为“躁”B项“喧”改为“暄”D项“谛”改为“缔”‎ ‎3.D A项“俭省”指爱惜物力,不浪费财物。此处应用“简省”指把繁杂的、多余的去掉,节省。B项“不可理喻”比喻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此处可用“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课文中用的是“莫名其妙”。C项“沸沸扬扬”多形容议论纷纷,此处应用“纷纷扬扬”指(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 ‎4.B A项语序不当,改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C项句式杂糅“本着这个精神为原则”。D项重复赘余,“付诸于” 5.D 6.B 7.C 8.B ‎9.示例:宽容别人,就是肚量;谦卑自己,就是分量。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质量。‎ ‎10.C 题干问的是“江南”文化的影响,而非其他地区的文化的影响,C项属于文不对题。‎ ‎11.C “至今西南诗人名家辈出”属于主观臆断,原文没有相关内容的表述。‎ ‎12.①移民、政府所派官员以及迁客谪官等人在文化传播中起到很大作用。(2分)②明清易代之时,中原及江南一并沦陷之后,使得滇黔边徼之地成为文化精英避地之所,黔中士人与江南士人萃集一地,互动频繁。(2分)‎ ‎13.①高超的绘画技艺,比如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能使人产生联想。②这幅画能使人产生恍惚的悲壮的激情。③从中能窥见凄惨的、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④从中能体会到生气蓬勃的生命力量。(答出一点给1分)‎ ‎14.①通过他的话让读者了解了这位无名艺术家的相关情况,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这幅画背后的故事,更全面地理解画作内容。②将他的浅薄与“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真正的艺术鉴赏者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高雅的艺术品位。③将他的势利与“无名艺术家”形成对比,突出了无名艺术家的悲哀、凄惨,深刻表现了艺术家的伟大和孤独。(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15.①第一次含意是:油画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1分)第二次含意是:在艰难的处境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人生追求的作品更是杰作。(1分)②参考要点: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给人深刻的印象;(1分)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1分)有着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艺术个性;(1分)能够给人带来激情和心灵的震撼,让人从中得到启迪。(1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 ‎16.示例一:求努力不求“报偿”。①我们努力的过程,本就是人生的一种“报偿”,就如小说中的“无名艺术家”,能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而痴迷、疯狂,本身就是一种“报偿”‎ ‎,虽然他没有得到这个社会应有的回报。②只有我们努力过,才会有“报偿”的可能,就如“我”对画作的赞赏就是一种精神“报偿”,其远胜于因为可能没有“报偿”而无所作为的行为。‎ 示例二:求努力也求“报偿”。①我们应该努力,我们也要求得到“报偿”,这是合理的要求,也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支撑力量。小说中的“无名艺术家”,如果能早些获得社会的“报偿”,他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人生也可能会幸福得多。②这样的要求也有利于改变社会的风气,比如小说中像“我”这样的人多了,像“美术记者”这样的人少了,越来越多的努力就可能获得应有的“报偿”。(答出一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得3分,答出两点,得6分。如果只表明自己的态度却没有阐述,不给分。)‎ ‎17.D 董:督责、管理 ‎18. A A项“而”:连词,都表顺承 B项“之”:代词,代指冰/用于主谓间,取独 C项“为”:动词,担任/介词,表被动 D项“以”: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 ‎19.B 不是“各地都没有”,原文是“而光独不然”。‎ ‎20.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 ‎21.(1)有的人认为在隆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有不能忍受的劳苦。(3分) ‎ ‎(2)恰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4分)‎ ‎22. 浮萍破处见山影 过桥人似鉴中行(或“莫放修芦碍月生”)(需用文中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给分)‎ ‎23.①颔联以动衬静(1分)②“浮萍破处”,“破”即水波开合,意即水上之风或水下之鱼虫晃动水面,打破水面平静;“小艇归时”,听到划过两岸野草时轻微的声音。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极言西溪之静。(2分)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寻幽探微的情怀。(1分)‎ ‎24.(1)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附《凌室记》翻译 凌室是用来贮藏冰块的。古时候,每当太阳运行到北陆虚宿时(即冬天)人们就储藏冰块,所以《诗经·豳风》中有诗句说:“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送进冰窖藏,二月里取冰行祭礼,献上韭菜和羔羊。”而藏冰、用冰,也是调和阴阳的一件事。《周礼》中记载凌人掌管冰块之事,在阴气凝聚阴湿寒冷的地方藏冰,在阳气浓郁的时候启用冰块。享受俸禄的人,赐予他们冰爽的食物丧祭,没有不赐予的。贮藏它恰到时机,使用它也非常周密,因此冬天没有酷热,‎ 夏天没有阴寒,春天没有凄风,秋天没有苦雨;雷鸣不伤人,霜雹不成灾,瘟疫不流行,百姓不死于传染病。所以藏冰、用冰,是圣人调和阴阳辅佐(上天)的职责。上至宰相,下至州郡长官,都被用来委任以调和的职责,一定不可出现气候失常、阴阳失调的过失,这是尽到了他的职责。   淮水一带地区,有好几年没下雪了,并且连年饥荒。光州(今河南潢川县)的判官张士政先生,在至正壬午年冬天,对光州监郡卜颜不花说:“我看京城和它附近的州郡主管官员,在仲冬时节必定收藏冰块备用,酷热时节用来缓解溽暑。只有光州不是这样。我作为掌管冰室的长官,等到有冰就封藏,可以吗?”监郡说:“可以。”(张公)于是在光州城北门筑造冰室,命令属官万文宝监督建造工程。工程还没完结,而傍晚就下起了大雪,平地上积雪超过一尺厚,层层冰雪堆得像土山,人们都认为这很祥瑞。张公命令把冰砍下运输储藏到凌室,十多天后河边的冰就融化了。大概是一个念头真诚,把它感召来了。这时是壬午年冬天十二月。有的人认为在隆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有不能忍受的劳苦,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凌室的人采冰的用意,是为了圣人协和调理阴阳的事情。   我听说张公执政光州,稳定物价,体恤百姓,抑制豪强,扶持良善,去除积久的弊端,审理滞留未申的冤狱,没有不协和调理的事情。况且建造冰室,贮藏和启用冰块,观察阴阳寒暑的变化,来考察消长盛衰的道理,这也是为政最重大的事务。孔子著《春秋》,不结冰的现象一定要写进去,当作奇异的事件记载下来,作为先王圣哲治国教诲的话语。这大概不是平常人所知道的了。我因而写了《凌室记》这篇文章,用来表现张公的为政之道,(张公)将来身居朝堂辅佐皇帝,完成教化,大概也是以此为根本。所以不可以不记下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