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渝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重庆市渝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陶器烧造上,人们都认为,瓷器烧造的发明权属于中国人。散布在亚洲、北非等地的大量瓷片说明,我国瓷器开始成规模地输往国外,不晚于唐代后期。国内外文献资料进一步证实,中国瓷器输出,在宋元两代官方的大力提倡与鼓励下得到快速发展,至明清时期登上巅峰。遗憾的是,随着中国瓷器烧造技艺于17世纪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从18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瓷器烧造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瓷器的海外市场开始走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瓷器独占世界市场鳌头千年的辉煌历史已然不再。‎ 就中国瓷器输出线路与范围而言,总体上遵循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路线。在明代初期之前,中国瓷器以输往亚洲、北非等地为主,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郑和虽然七次下西洋,依然没有越过这一范围。当然,中国瓷器输往朝鲜和日本的时间更早、品类更全、数量更多。‎ 中国瓷器大量输往欧洲大约始于明代中期。这与欧洲航海家成功开辟新航路有关。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扩展和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瓷器输往欧洲、美洲呈现日益旺盛之势。‎ 就品类而论,瓷器输出基本实现“类输出”,甚至在生产与市场之间基本同步。瓷器与生俱来的实用性与审美性齐备的双重特征,预示着瓷器输出不仅是商业贸易,更是文化交流。历史告诉我们,最持久、最成功的文化交流,往往是通过商业手段与途径得以实现的。因此,中国瓷器输出,实际上是借助瓷器这种特殊商品的商业贸易行为,达成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 中国之所以成为瓷器发明国,与其深厚的“尚玉文化”关系密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玉”乃“石之关者”,且包含有“五德”。瓷器即追求“似玉”之关。因此,某种意义上讲,瓷器输出就是一种中国式审美文化的输出。中国精美瓷器,不仅被中国皇宫所器重,也得到欧洲王室珍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拥有青花执壶,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收藏有数千件中国精美瓷器,法国国王甚至在葡萄牙等地设代理人专门收集中国瓷器,王室收藏使在家中陈设中国瓷器成为欧洲风靡的时尚。英国作家迪福甚至有“如果没有中国的花瓶就没有第一流的住宅”的判断等。显然,有关瓷的审美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审美。‎ 历史证明,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广泛而深入的域外交流,是维持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伴随中国瓷器大量输出的,还有海外审美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从元代后期开始,海外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品类、器形、纹饰等形成重大而直接的影响。青花瓷正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瓷器新品类。到明清时期,受欧洲市场巨大反作用力的影响,中国瓷器的欧洲审美特点凸显,珐琅彩、粉彩、洋彩等都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显然,域外文化已如血液般融入到中国瓷文化中,改变了中国瓷器审美取向,推动了中国彩瓷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这也是瓷器输出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对瓷文化、对瓷器输出史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学术研究,可谓恰逢其时。‎ ‎(摘编自《瓷器:中国审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发明了瓷器烧造,并且输送出国也很早,从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瓷片及国内外文献资料可知,从唐代后期已经开始输送了。‎ B. 欧洲航海家开辟的新航路,使中国瓷器突破了原来的范围,直接输往了欧美等地。‎ C. 中国瓷器输出路线遵循从近及远、由小到大的原则,于是,先输往朝鲜、日本等东 亚地区,然后输往非洲、欧洲等地区。‎ D. 明清时期,欧洲审美特点在中国瓷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说明海外文化已经融入到了中国瓷文化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到瓷器烧造的发明权属问题,然后重点围绕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的各种情况展开论述。‎ B. 文章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与中外贵族对瓷器喜爱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中国成为瓷器发明国的原因。‎ C. 文章论证海外审美文化对中国审美走向的影响,这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D. 文章在论述中国瓷器与海外审美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方面,具有辩证意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瓷器烧造技艺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可以说明中国的经济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B. 新开辟的新航路,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它对中国瓷器输出贡献巨大。‎ C. 从品类、造型、纹饰等方面时至今日依然可以看出中国瓷器曾深受域外文化影响。‎ D. 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想要其影响力持久不衰,广泛而深入域外交流必不可少。‎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项,“从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瓷片及国内外文献资料可知,从唐代后期已经开始输送了”不合文意,文中只是提到“国内外文献资料进一步证实,中国瓷器输出,在宋元两代官方的大力提倡与鼓励下得到快速发展”;第二处错在“唐代后期已经是大规模输出了”,原文相关表述是“我国瓷器开始成规模地输往国外,不晚于唐代后期”,选项与原文时间表述不一致。B项,“直接输往欧洲错”“直接”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于是”前后强加因果,原文相关表述为“当然,中国瓷器输往朝鲜和日本的时间更早、品类更全、数量更多”,文中用的是“当然”,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与中外贵族对瓷器喜爱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中国成为瓷器发明国的原因”不合文意,文中相关表述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玉”乃“石之关者”,且包含有“五德”。瓷器即追求“似玉”之关。因此,某种意义上讲,瓷器输出就是一种中国式审美文化的输出”,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为了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瓷器输出就是一种中国式审美文化的输出”而中外贵族事例是证明“有关瓷的审美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审美”。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A项,“说明经济在当时领先”无中生有;B项,“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开启”曲解原意,原文相关表述是“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扩展和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选项错误理解成“开启”;D项,“必不可少”不合文意,原文说是重要方式,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 孙惠芬 ‎①遇到萧红,是1986年。这一年3月,我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窗絮语》,小说写一个青年在城里读了两年书之后再回到乡下家里的烦恼心绪,她闻不惯乡村恋人身上浓烈的化肥气味,听不惯奶奶、父母、哥嫂随地吐痰的声音,更不接受原来有着远大理想的闺中密友已结婚生子、被活生生拉进泥土的现实……想不到,小说发表之后,一个读者专程驱车从大连开发区来庄河见我,还带来一位热爱小说的朋友,那位朋友送给我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 ‎②与慕名而来的朋友究竟说了什么,全然记不得了,唯一记得的就是把他们送走后,封皮上“呼兰河传”四个字向我闪烁着急盼盼的眼神。在那个遮蔽了窗帘的昏暗的宿舍小屋,我彻夜无眠,像吸附在一块磁石上的铁屑,随着磁石的移动微微颤抖:一到冬天就裂了口子的大地,一到春天就陷进泥浆的马车,只有秋天才热闹起来的山野,还有漏雨的粉房,荒凉的草房人家,还有祖父、祖母,还有在大街上自由窜动的蜻蜓、蚂蚱、小燕子,分布在小城街头的金银首饰店、布庄、茶庄、彩纸铺……我不知道是被游走在文字里自由自在的灵魂打动,还是被镶嵌在荒蛮大地上的孤独寂寞感染,我一经走进去,便再也不能自拔。第二天早上,当我睁着一双熬红了的双眼爬起来上班,我的眼前,已经站立起另一个村庄。她坐落在盆地中央,前后街两排草房,她前边有两条细长的河谷,河谷两岸长着丰沛的野草,她就是生我养我的辽南乡村山咀子。‎ ‎③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我的村庄一直都在,它叫庄河,庄河,庄庄有河,所有的河谷都通着大海。我故乡的河谷,两岸长满了野草,顺着长满野草的河谷向东南方向走,不出一小时就能走到海边小镇,那小镇叫青堆子。在乡下待得寂寞厌倦时,被父母管束得喘不过气时,我就顺河谷小道逃往青堆子小镇,叛逆的情绪往往随着河谷岸边的野草一起摇曳。我初始写作,抒写的就是这种急于逃离的叛逆情绪。虽然在这种情绪中,也触及到村庄的人和事,也描绘过大街、土地、山野、草丛,可我的情感是厌恶的,憎恨的,我对村庄人事景致的书写是下意识的。朋友喜欢《小窗絮语》,或许是他看到了那里边下意识的部分:朋友的朋友送来《呼兰河传》,或许是觉得我下意识书写的村庄和萧红笔下的村庄有点像,可他们不知道,他们唤醒了我对属于自己的那个河谷村庄的感情——那天早上,当我满眼都是我故乡的村庄河谷,河谷两岸丰沛的野草,一股挚热的溪流涌进眼角,我一瞬间热泪盈眶。‎ ‎④伤害也同样来自于1986年。这一年5月,我从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拥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成了天天在文化馆上班的文化人,可是野草一样在山野里长大的我,对按时上下班,对程序和秩序有着天然的抵触:尤其受过教育的小城文化人的假模假式,为一件小事反复争议不断重复的无聊会议……我备感压抑,甚至得了严重的失眠症。就在这个我失眠最厉害的时期,《呼兰河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河谷村庄一一无异于让一株在乡野上摇摇晃晃生长了20多年的野草,回到了那片自由的土地。‎ ‎⑤我不知道,当年驱车而至的来访者,是不是心灵的自由在喧嚣的开发区备受压抑,才在我无意识写到的村庄里找到寄托?也不知道,那位送我<呼兰河传》的朋友,是不是从我的作品里了解了我的压抑,才有意让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或者,是他们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必须知道我是谁,我的故乡在哪里,才能在文字里建立起一个自由的艺术王国?我只知道,在我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有陌生人专程为我送来萧红的书,是老天的眷顾,是上帝的垂青,是命运的奇迹。‎ ‎4.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中记叙了作者对自己故乡情感的变化,由一开始的厌恶、憎恨到后来转而进行赞美。‎ B. 《呼兰河传》所描写的村庄蛮荒又充满生机,其间有自由自在的灵魂在走动,作者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被深深感染。‎ C.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所描写的村庄,和作者故乡的村庄很相似,作者在《小窗絮语》中所描写的村庄正是这样的。‎ D. 文章最后用排比句强烈地突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和《呼兰河传》对自己的影响,同时也照应了开篇,首尾圆合。‎ ‎5. 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语句。‎ ‎6. 作者为什么要说“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 ‎【答案】4. C 5. “呼兰河传”四个字向我闪烁着急盼盼的眼神,这句运用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封面题字人格化,,十分传神而有趣地表现了“我”急于阅读《呼兰河传》的心情,引出下文对有关《呼兰河传》内容的描述。 ‎ ‎6. 1986年,萧红《呼兰河传》里对于农村的描写唤醒了“我”对故乡村庄的爱,让“我”不再厌恶村庄。让“我”在城市中的压抑得到释放,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使作者懂得自己原本就是村庄里的人,自己的故乡是村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所描写的村庄,和作者故乡的村庄很相似,作者在《小窗絮语》中所描写的村庄正是这样的”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可知,作者的故乡和《呼兰河传》种的村庄相似的地方是自由、落寞的气息,并不是说村庄本身相似。《小窗絮语》中所描写的村庄和《呼兰河传》中的村庄更是不同的。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可从的手法、内容、结构等方面来作答。文中画线句子为“封皮上“呼兰河传”四个字向我闪烁着急盼盼的眼神”,从手法上“闪烁”“眼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呼兰河传’四个字”拟人化,将无生命的封面题字赋予生命力,使内容鲜活;从内容上,从侧面反映出我如饥似渴,急于读这本《呼兰河传》的心情;从结构方面来看,本句话引起下文,引出下文对《呼兰河传》内容的介绍。‎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原文筛选出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要求为“作者为什么要说‘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这句话在原文第三段,根据第三段“朋友的朋友送来《呼兰河传》,或许是觉得我下意识书写的村庄和萧红笔下的村庄有点像,可他们不知道,他们唤醒了我对属于自己的那个河谷村庄的感情——那天早上,当我满眼都是我故乡的村庄河谷,河谷两岸丰沛的野草,一股挚热的溪流涌进眼角,我一瞬间热泪盈眶”,可概括出“1986年,《呼兰河传》里对于农村的描写唤醒了“我”对故乡村庄的爱”;根据第4段“我”离开农村到城市文化馆上班的种种不适应以及相关文字“《呼兰河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河谷村庄一一无异于让一株在乡野上摇摇晃晃生长了20多年的野草,回到了那片自由的土地”可概括出“《呼兰河传》让‘我’在城市中的压抑得到释放,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根据第二段,“我”读完呼兰河传的感受,如“我的眼前,已经站立起另一个村庄。她坐落在盆地中央,前后街两排草房,她前边有两条细长的河谷,河谷两岸长着丰沛的野草,她就是生我养我的辽南乡村山咀子”,以及第五段“那位送我<呼兰河传》的朋友,是不是从我的作品里了解了我的压抑,才有意让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或者,是他们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必须知道我是谁,我的故乡在哪里,才能在文字里建立起一个自由的艺术王国?”可知“我”懂得了自己就是村庄里的人,“我”的故乡就是村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伊始,校园欺凌的恶性事件又接连刷爆朋友圈。1月3日江西某校一女生被七名女生踩头,踹背,打耳。1月15日人民日报官微又报道某地一女中学生被同学连续掌脸事件。据统计,近年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又呈现出上升之势。截至201 8年3月31日,日本各地私立和公立学校的霸凌事件数量高达41 4378件。这个数字较去年大幅上升,新增91000多个案例。‎ ‎“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学生造成的伤害通常是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容易留下阴影且长期难以平复;也使部分受欺凌者发生恶逆变化,由受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帮凶。同时对于目睹欺凌现象的旁观者而言,也往往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或明哲守身以自保,或不自觉的加入欺凌行列。对于欺凌者来言,危害也显而易见,形成欺凌者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受到刑事追究。校园欺凌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 ‎(摘编自网络新闻及《校园欺凌的危害与对策》)‎ 材料二:‎ 各年级段认为暴力行为的分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 NSRC)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材料三:‎ 在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为然。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些孩子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一个“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自己也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沟通,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免疫”。‎ ‎(摘编自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ID: rmrbzhw)‎ 材料四:‎ 日本参议院通过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从政府层面采取立法干预。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美国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重视,但也有些民间机构如广州“青年地带”等也开始自发地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他们与政府合作,给学校派驻社工,还准备开发一个“校园零欺凌”的APP,以实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互动,普及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信息。‎ ‎(摘编自《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世界关于青少年成长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B. “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学生造成的伤害通常是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对于旁观者甚至对于欺凌者本身来言,危害也显而易见。‎ C. 从材料二看出,各年级段的学生对于校园欺凌行为认可度最低的都是“同学间发生言语争吵”,认可度最高的都是“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 D. 产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涉及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及教育环境,但“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沟通”等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起侮辱性绰号属“取笑、作弄、侮辱”类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凌时,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或随之出现逃避、辍学甚至精神性问题。‎ B. 材料三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家长的摆平处事风格和暴力教育行为,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因此只要解决了家庭教育的问题,校园欺凌现象就会得到彻底解决。‎ C.‎ ‎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主要方式,像在网络上发帖攻击或在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上辱骂同学,将同学被欺负的视频上传到网络等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的身体欺凌。‎ D. 和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采取立法、政府干预等方式解决校园欺凌现象不同,目前我国的“反校园欺凌”主要还是依靠民间机构,如广州市“青年地带”,这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此方面的不作为。‎ ‎9. 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就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谈谈你的建议。‎ ‎【答案】7. C 8. A ‎ ‎9. ①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加大干预力度。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预防性教育。③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优良环境。④要积极鼓励诸如广州“青年地带”类的民间机构广泛参与校园欺凌的防范工作中来。⑤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各年级段的学生认可度最高的都是‘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不合文意,以偏概全,高中同学对于校园欺凌行为认可度最高的是“同学间发生肢体冲突”而不是“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只要解决了家庭教育的问题,校园欺凌现象就会得到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免疫’”,可知校园欺凌不只家庭教育一种因素的影响,是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C项,“将同学被欺负的视频上传到网络等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的身体欺凌”于文无据。D项,“这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此方面的不作为”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重视”,选项的“不作为”与原文“不重视”相矛盾。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要求为“结合材料内容,就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谈谈建议”,根据材料四,借鉴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可概括出“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加大干预力度”;根据材料一“校园欺凌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等信息,可概括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预防性教育”;根据材料三“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沟通,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以及材料一、材料四的综合信息可以得出“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优良环境”;根据材料四“有些民间机构如广州“青年地带”等也开始自发地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他们与政府合作,给学校派驻社工,还准备开发一个“校园零欺凌”的APP,以实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互动,普及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信息”可概括出“要积极鼓励诸如广州“青年地带”类的民间机构广泛参与校园欺凌的防范工作中来”。‎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泰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合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 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悻、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选自《李斯论》有删改)‎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B.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C.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D.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论”有两体,一种为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日……”。第二种为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 《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 ‎ 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次出任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荀子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 三代:文中的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斯为了获得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恩宠,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实施了商鞅的学说。‎ B. 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 本文指出秦行暴政完全是君王自身的原因,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施行严峻的刑法,这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D. 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2)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谋求富贵,招致天下的混乱。‎ ‎(2)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句中两个“也”都为句末语气词,故排除C和D;“甚当”形容小人的“学识”其前不可以断开,排除A。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C项,“荀子是法家代表人物”表述错误,根据课本所学知识,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选项混淆了不同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秦行暴政是君主自身的原因”错误,由文章最后一段“行其学而有害秦者,商鞅也……”可知,秦行暴政也有臣子的原因。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且夫”,况且;“易”,改变;“贻”,招致。(2)“述”, 称颂;“间”,其中;“得失”,偏失;“要”,关键。‎ ‎【点睛】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问来侍奉秦国。‎ 在秦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法家治国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秦国的便利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釆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享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秦国的后世便习以为常,认为它是好的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 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趋奉现时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出自于商鞅之法,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只是因为他趋奉现时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是错误肤浅的,就算学问见识很好,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他们)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叹息皱眉,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因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轮到我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谋求富贵,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有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一样的人。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被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而苏轼把李斯的祸患怪罪到荀卿,不是(离真相)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过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说法家和权术的理论足以使别人的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白帝①‎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释:①本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时在夔州。白帝:即白帝城。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乌云大雨昏天暗地景象,实际暗喻战乱不已。‎ B. 颈联境界陡变,雷声远去,雨也渐停,出现了一片雨后悠闲清静之景。‎ C. 尾联形象描写了人民被统治者恣意聚敛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痛苦生活。‎ D. 诗人描写上富于变化,大开大阖,境界开阔,情景交融,自然而深沉。‎ ‎15.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B 15. (1)诗歌描绘的是一幅暴雨倾盆,江水翻涌,古木蔽日,满目疮痍,凄凉萧索的秋原荒村图。(描绘画面即可)‎ ‎(2)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这正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挖掘其深层义)‎ ‎(3)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颈联出现了一片雨后悠闲清静之景”不合文意,颈联为“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这句话的意思是“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这里写的是无主之马和十室九空的荒村,这是雨后萧条的景象,选项风格赏析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赏析能力。考生概括画面内容的时候,应抓住诗中主要意象,把握意境特点,先总体概括为“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特点的何时何地的图景”;本诗通过描写“云”“雷霆”“暴雨”“古木、苍藤”“荒村”等意象,营造了萧条凄清的氛围,诗中描绘的是荒村郊野之景,考生可依照这些信息概括画面内容。赏析诗歌情感时考生应逐联分析。前两联“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 描写雨景,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写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景色惨淡,满目凋敝,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最后一联“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这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作者控诉了黑暗现实,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考生可据此分析,整理作答。‎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疑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侧面描写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答案】 (1). (1)东船西舫悄无言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2)小楼昨夜又东风,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3)一肌一容, (6). 尽态极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以下易错字形:(1) 舫、悄、唯(2)东风、恰似(3)肌、妍。‎ ‎【点睛】在考查名句名篇默写,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是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同民族的历史____。在西方,( ‎ ‎ ):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人们都希望在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____的人物,读到一段 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 的民族生活风俗图画。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从作家的角度对这一要求作了很形象的表达:做社会的秘书。当然,做好社会的秘书,不仅要记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所以,勃兰兑斯说,一部文学史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的是长篇小说 B. 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篇小说 C. 长篇小说经历了演变,成为民族史诗 D. 长篇小说是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 ‎18.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患难与共 绘声绘色 风雨如晦 语重心长 B. 息息相关 栩栩如生 风云际会 意味深长 C. 患难与共 栩栩如生 风雨如晦 语重心长 D. 息息相关 绘声绘色 风云际会 意味深长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B.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C. 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掌控住民族在某个时代、某段历史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D.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个时代、某段历史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答案】17. D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根据后文的“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可知文中的陈述对象是“长篇小说”, 陈述的内容应该是起源,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第一处语境是强调“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有关系”,应该用“息息相关”。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第二处用来修饰“人物”,用“栩栩如生”。风雨如晦:原指白天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后用以形容局势严重,社会黑暗。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根据文中的“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第三处选取修饰“历史”的词语,应该用“风云际会”。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语重心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第四处修饰对象为“民族生活风俗图画”,用“意味深长”。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一道选择题。首先对比四个选项,发现异同,也可通过语感或分析句子成分判断判断。首先,从前后衔接连贯看,选项A和B的“民族某段历史、某个时代”的顺序与前文的“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不衔接,可以排除A和B;其次,从词语辨析的角度看,“掌控”是掌握控制的意思,“掌握”是熟知并能运用和把握控制的意思,“掌控”和“掌握”与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不搭配,故B和C都不恰当;再次从关联词的搭配来看,句子前面有“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照应的词语“而且”。故选D。‎ ‎20.下面是某学生参加重庆大学自主招生的自我介绍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我来自xx高级中学2019届理科实验班,和其他莘莘学子一样,我也期待通过你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夙愿——考入重庆大学。我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在钢琴方面有造诣。我保证,假如我能进入重庆大学,一定会本着“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学校的骄傲。‎ ‎【答案】示例: ①“莘莘学子”改为“同学”;②“你校”改为“贵校”;③“夙愿”改为“梦想”;④“造诣”改为“特长”;⑤“本着”改为“遵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莘莘:众多的样子。“莘莘学子”前面不能加表示数量的词语,“莘莘学子”应改为“同学”;“你校”不够谦虚客气,这是一封自荐信,应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意,应该用敬辞,改为“贵校”;“夙愿”,指一向怀着的愿望,与上文“一直以来的”重复,可将“夙愿”改为“梦想”;“造诣”为敬辞,是对对大家水平的赞美,此处说自己应该用谦辞,将“造诣”改为“特长”;“本着……校训”搭配不当,应在为“遵守……校训”。‎ ‎21.由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过五年多来的发展,已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果。请用下面两组短语分别组成两副关于“一带一路”的对联(每副开头已经给定)。要求:语意连贯,符合对联的基本特点,所给短语全部用上,不得重复使用。‎ 互信互惠 百国百族 引领潮流 共荣共赢 创新局面 万里海疆 东往西来 中欧班列 经贸巨轮 风驰电掣 第一副:‎ 上联:一带一路 下联:‎ 第二副:‎ 上联:千年丝路 下联:‎ ‎【答案】示例:第一副:一带一路引领潮流互信互惠  百国百族创新局面共荣共赢 或:一带一路共荣共赢创新局面  百国百族互信互惠引领潮流 第二副:千年丝路中欧班列风驰电掣 万里海疆经贸巨轮东往西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书写对联的能力。考生应将所给词语、短语按照内容分类,然后按照对联的基本要求重新组合,上下联注意字数相同,词性一致,内容相关;音韵符合仄起平收原则。根据要求,每副对联的上下联各有三个短语组成,第一副对联的上联是“一带一路”,这是“数词+名词”的两个并列短语,下联的对应位置应该选相同短语结构的“百国百族”,中间的短语“引领潮流”“创新局面”强调的做法,最后短语“互惠互利”“共荣共赢”强调的是结果。第二副对联所给提示“千年丝路”是一个偏正短语,对应“万里海疆”;所选第二个短语应选与前面信息有所关联的“中欧班列”和“经贸巨轮”;“中欧班列风驰电掣”构成主谓结构,下联的“经贸巨轮东往西来”结构特点与之对应。‎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断章 我看见阳光落在每个人的肩上 却忘了 它也站在我的身旁 我看见黑暗躲在每个人的身旁 却忘了 它正落在我的肩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在我看来,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光明,没有阴影。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追求生活的圆满是人生的良好愿望,然而真正实现这个愿望又何其艰难啊!漫漫人生之路上,缺失和倾斜是永远的。有道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你有满意的爱人和美满的家庭,但事业不一定顺利;你事业上大有作为,却不一定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你有平稳的家庭生活,不一定懂得爱的真谛。幸福和磨难如同孪生兄弟如影随形,都是你漫长人生的宝贵财富,关键是遇到磨难和考验时,应样摆放自己的位置呢?‎ 诗人屈原慨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不怕痛苦,只怕丢掉刚强;人不怕磨难,只怕失去希望。面对风风雨雨,有这样的路可走去认识大海。这是人生旅途中一条清醒畅通的路。在广阔的海洋里,你能清醒地认识恼、恨、忧愁。‎ 把经过每次大风浪看作是生活的一种尝试,看作是生命的一个光环。把遇到的每次冲击当成人生的新课题,每冲破一次危机你便增加一份生活的勇气,每征服一个难题你就赢得一个成功。‎ 生活中没有阻力,人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旅途上没有艰险,人生就没有滋味。遇到磨难时,我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悟吟志,莫非自然。”残山剩水、枯藤老树、夕阳西下,景触情,情感景,你会领略到自然的韵味。‎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禁惊叹人的奇想与巧喻。不经历磨难与曲折,你怎么能感受到“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惊喜感觉呢!‎ 不管是婉约的相思,还是豪放的抒情,无论是《斗牛舞曲》,还是《二泉映月》……一句话,只要是有魅力的艺术,就会给你一份享受,一份轻松,一丝深悟,一丝蕴籍。经过艺术浓缩的生活,给人启迪和鼓舞,它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衡量社会的生活的真、善、美,指导人们更深刻地看待昨天、今天和明天。‎ 酸甜苦辣咸,生活五味瓶。没有什么比生活更富有、更生动、更崇高的了,心中有了这杆秤,还怕称量不出自己征服失意、坎坷、痛苦、磨难的力量?‎ 所以,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 ‎【解析】‎ ‎【详解】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所给材料是一首哲理诗,考生应抓住诗中关键词语,结合其比喻义分析。“阳光”“黑暗”为诗歌中的关键词,“阳光”代表着顺境、希望、收获、光明等美好的事物,“黑暗”代表着逆境、考验、挫折、失败等不利因素;“却忘了”一词,提示考生应该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它也站在我的身旁”“它正落在我的肩上”这两句话提示考生“阳光”与“黑暗”同在,要同时看到问题的两个方面。‎ 参考立意:‎ 人生是美的,美在光和影 人应该正视光明与黑暗,顺境和逆境;‎ 处在困境中不能失去希望,处在顺境中不能过于乐观;‎ 正视阴影,走向光明;怀抱阳光,乐观生活。‎ 素材:‎ ‎1.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2.细细品来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成功总是与磨难相交织,正如光明与黑暗一样,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日景。‎ ‎3. 一个人光明和黑暗,是佛是魔,有佛有魔,全都是由内心光明和黑暗的变化而生起。佛曰:我心光明即是佛。但现实有很多创伤是命运的安排,是为了让人们成长而安排的,所以要事事光明、平常心,不放弃光明和希望,管好自己的灵魂,不放弃自己的灵魂。‎ ‎3. ‎ 阴影是一种美,因为它孕育着光明。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样,阴影也是光明的先驱。霍金肌体萎缩,邰丽华双耳无声,刘伟断臂,刘岩折腿……身体有残缺的世界便有阴影相伴,但是他们同样成就了美丽人生。‎ ‎4. 缺少了阴影,美就少了一份历练与磨折。这道理很简单,就如蚌病才能成珠一样。因为有了阴影明才显得更美,光明若失去了阴影的映衬就少了美的韵味,也就失去了几多魅力值。‎ ‎5. 万紫千红著就华彩乐章,繁星点点照亮万里黑幕。古有楚霸王面对乌江的陨落,今有邰丽华站在舞台的光芒四射。人生中的光与影,我们要学会面对,不去向往霸王自刎的悲壮,那是他未能面对人生阴影的懦弱。我们要学会面对,去品读邰丽华优雅舞姿背后的坚持,那是她直面人生阴影的坚强;我们要学会坦然,在人生的光明与阴影中挥洒自我才华,展现出心灵的天与地,实现成功人生。‎ 行文结构:‎ ‎1.拟一个观点明确的题目,如本题“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 ‎2.引用名言,结合材料,亮明观点“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 ‎3.写一个排比段落,得出观点“幸福和磨难如同孪生兄弟如影随形,都是你漫长人生的宝贵财富,关键是遇到磨难和考验时,应样摆放好自己的位置”。‎ ‎4.运用屈原的事例和名言名句展开详细论述,论述“生活中没有阻力,人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旅途上没有艰险,人生就没有滋味”,“每冲破一次危机你便增加一份生活的勇气,每征服一个难题你就赢得一个成功”等观点。‎ ‎5.结尾部分“酸甜苦辣咸,生活五味瓶。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照应材料以及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