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 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 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 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 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 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 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 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 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 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视频
1. 试题分析:A.缩小范围,技术崇拜不只是指“大型文艺晚会”,原文为“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B.错在用“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随意替换原文的“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原文说“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嫁接后导致意思与原文不相符。C.“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与原文第④段意思相反;“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第四段与二、三段应该是解说关系。解说了第二段中的“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的观点。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从二、三段可以看出。从第三段看,B项中“势必干扰”与原文“可能干扰”观点不符,犯了“把可能当必然”的毛病。从第二段看,C项中“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与原文中“更像是”意思不一致;另外考虑使用的意义的原因应该是古代思想家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从第五段看,D项 “就能”过于绝对化,原文中是“方可避免”是必要条件关系。这里关系错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4.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 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C.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D. 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5. 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6. 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案】4. D 5. 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6. 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视频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于文无据,原文是“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E项文章首句不是“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取代”,而是强调故乡在“我”生命中的不可或缺。
5.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理解“精神层面的影响”在文章中的具体含意,然后结合文本概括要点。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5、6两段。解题时要抓住叙写“精神层面的影响”的关键句子,注意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
点睛: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5、6两段。
6. 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被称作文章的“题眼”,通常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纸上故乡”从字面意义上看,作者既“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也“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纸上故乡”从深层含义上解读,“故乡”给了“我”许多影响,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作者希望用文字构建“心中故乡”,以回报“故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1:
国家
城市
排名
综合指数(100=理想)
社会稳定
医疗保健
文化与环境
教育
基础设施
澳大利亚
墨尔本
1
97.5
95
100
95.1
100
100
奥地利
维也纳
2
97.4
95
100
94.4
100
100
加拿大
温哥华
3
97.3
95
100
100
100
92.9
加拿大
多伦多
4
97.2
100
100
97.2
100
89.3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5
96.6
95
100
94.2
100
96.4
数据经济学人智库《2017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表2:
评价类型
评价对象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综合评价
城市宜居指数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分
要
素
评
价
城市安全性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厦门、苏州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昆明、沈阳
自然环境宜人性
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威海、厦门
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武汉、苏州
交通便捷性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明、南京、长春
环境健康性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木齐、昆明、深圳
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未来城市峰会: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
B. 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此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
C. 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D. 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来源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B. 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C. “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D. 材料三中仇保兴说的“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意思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要看居民是否愿意定居该城市。
E. 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9. 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7. B 8. AD
9. ①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医疗、教育、交通等的投入,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②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③尊重民意,提高市民建设宜居城市参与度。④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项,“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于文无据。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或者“不正确的一项”。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来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说法太绝对、未然当已然等。总之,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选项内容,再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分析判断时,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B项“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成绩”错,C项 “也更重要”属主观臆断。E项原文说的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能判断为“未来的趋势”。
9.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要认真阅读四则材料,了解材料的大意。材料一中说的是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所以,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加大对医疗、教育、交通等的投入,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加强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来源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所以,要建设宜居城市,须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故建设宜居城市还需要尊重民意,提高市民建设宜居城市参与度,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本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化发展、民意和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回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承矩字正则。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秩满,召还,拜引进史。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托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三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B.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C.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D.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 “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 “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承矩作战勇敢。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
B. 何承矩爱惜百姓。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
C. 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增加水田,增收农业收成,他建议掘开河道;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并为恢复边塞农业做过贡献。
D. 何承矩熟习政务。太宗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真宗时,他母亲去世,在丧守期未满时又让他应召赴任,表明了对他的认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2)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 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不便利)。何承矩引用汉朝、唐朝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
(2) 当时朝廷议论在北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这句话的含义是“王钦若当时知枢密院,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王若钦”“枢密院”“汉”“虫达”“周仲居”“承矩”“帝”“之”等,依据表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援”意思是“援引”,其宾语是“虫达、周仲居改诏”这一事例,故应在“改诏”后断开,排除AC两项,“假”是动词,“之”是其宾语,应在“之”后断开,且“第”意思是“只”,修饰“诏”,意思是“只下令……”,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错误,“秩满”指官员任职期满。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为了增加水田,增收农业收成,他建议掘开河道”错误,从文中来看,掘开河道不是为了增加水田,而是用来遏制契丹骑兵。文章第四、五行说“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意思是“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藉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掘开河道”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从文中来看,“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可见掘开河道的目的应是为了遏制契丹骑兵。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属”,恰好遇到;“霖雨”,连绵大雨;“典”,主管;“故事”,古今异义,旧例;“以”,来;“折”,说服。第二句中,“鄙”,边境;“防秋北鄙”省略介词“于”,应为“防秋(于)北鄙”;“表”,名词做动词,上表,上奏章;“以”,因为;“闵”同“悯”,怜惜;“许”,答应。
参考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在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
C. 颈联视听结合,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 本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 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写景叙事,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 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答案】14. BE 15. 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判定该诗句所运用的手法,然后将手法带入具体诗句中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该手法运用的效果或作用。尾联“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常见之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
点睛: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而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
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五律《旅夜书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雄浑阔大的景象,反衬了作者孤独漂泊的悲怆心情。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檀道济的典故,表达了大志落空、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星垂平野阔 (4). 月涌大江流 (5). 塞上长城空自许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善”“犹”“涌”“空”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道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靠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适巧成为配套,可谓珠联壁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洛阳纸贵: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使用对象不当。②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③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④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不着边际。⑤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感情色彩不当。⑥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不合句意。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北京市燃气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未发生重大燃气事故,与市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燃气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关。
B. 住建部公布了2016年违规销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名单,要求各地严格执行调整房地产价格,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
C. 新课程力求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重视学生的数学实践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D. 天津航天邮局近日正式成立,将通过开展函件寄递、航天邮票销售等业务,为社会公众提供以航天为主题的邮政服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不合逻辑,“与……意识和……的提高”逻辑错误,在“公共安全意识”后加“的加强”;B项,搭配不当,“执行……价格”缺少宾语中心词,在“价格”后加“政策”;C项,结构混乱,“从……为出发点”句式杂糅,改为“从……出发”或“以……为出发点”。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各位老师对教育所发表的管见让我受益匪浅,我也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请大家指正。
B. 我和朋友相约去看香山红叶,朋友临时有事失陪,他连声向我说:“非常抱歉,请见谅!”
C. 在开封名家书画展上,某书法名家将作品赠予主持人,说:“拙笔一幅,敬请惠存。”
D. 为使邻里关系和谐融洽,看到谁家有困难,我都会鼎力相助,我深信远亲不如近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A项,“管见”,指从管中窥物,喻目光短浅,见闻不广。不合语境。B项,“失陪”,套语,表示不能再陪伴对方,多指中途先走。适用对象不当。D项,“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使用错误。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数十年前,科学家们就意识到:饮食习惯会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但是,你可能想不到,①___。现在,一些神经学家发现,某些特定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动物宿主监测他们缺乏哪种营养物质。其过程表现为:肠道菌群将食物转化成新的代谢物,②___,大脑接收信息后会发现还需要某种营养物质的补充,③___。就这样,寄居在我们肠道里的小客人们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
【答案】 (1). ①肠道菌群也会影响饮食习惯 (2). ②新的代谢物向大脑传递信息 (3). ③从而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某些特定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动物宿主监测他们缺乏哪种营养物质”分析可知,此处主要讲肠道菌群也会影响饮食习惯;第②处,结合“转化成新的代谢物”“大脑接收信息后”分析,此处主要讲新的代谢物向大脑传递信息;第③处,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主要讲影响我们对事物的选择。
.....................
21.
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类的语言表达运用题,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干的提示,根据图表中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根据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总结出一个结论。表格主要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家的年龄,二是作家在各个年龄段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人数。从表中可以看出,20岁前,作家没有一人发表过代表作;26-30岁这个年龄段,作家发表代表作的人数与发表处女作的人数相接近,已渐进成熟期;31-35岁这个年龄段,作家的创作进行高峰期,发表代表作的作家人数最多。由此就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易错警示】考生在解答图表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顾此失彼,只看到图表的部分,因而未能将题目回答完整。图表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就像数学上所讲的X轴和Y轴一样。考生要从这两方面去考虑,以免答题不完整。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
②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③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④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木心)
⑤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泰戈尔)
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霍金)
古今中外文化宝库的经典名句浩如烟海,直指人心,启迪智慧,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第一次读到袁枚的这句诗,心中便涌出深深的感动,作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智库|专题]。苔,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尽管如此,他也会像其他的植物一样生长。它的花虽然小,也不好看,但它还是要向牡丹那样开放。同样拥有脚下的一寸土地,同样拥有头上的一片蓝天。
我是个普通的学生,各方面都不突出,在学校里默默地存在着。每天上学到校放学回家重复着这样的日子。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学好,到了高中知识一下变得又多又难,所以学习起来很吃力,成绩自然越来越差,如何努力成绩都不理想,学习兴趣和信心越来越小。就像一句名言说得那样:第一粒纽扣没扣准,整件衣服的纽扣就无法扣好。
于是整天和伙伴疯玩,时间久了,也渐渐感到空虚,浑浑噩噩,很茫然,家人是期盼又无奈。终于有一天,偶然间看到小时候的画作,儿时在纸上沙沙作画的画面,依稀又浮现在眼前,看着那歪歪扭扭的动物画,我不禁笑了起来。
于是我走进了美术课堂。我拿出水粉,水粉笔,调色板,小桶等工具,画起我最钟爱的漫画和小动物们,一会儿就把不快乐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因为自己的底子薄,起初的时候画的一般了,但自己也是爱好画画,感觉也不比别人差在哪里,经过老师的点拨,自己的画大有进步。而且自己画画干净,不像别人总用橡皮擦啊擦的,反正自己画画很少用到橡皮,老师还总表扬自己。
在爹爹的生日那天,我兴趣来了想画张画,开始在纸上大胆发挥我的想象。爹爹属马,我就画匹带一对翅膀的马,在马蹄下面加了几朵云,马背上坐着一个小女孩,那就是我。我越看越觉得有趣,越看越完美,我喜滋滋地拿着我的作品去给我爹爹,爹爹看到后,笑得合不拢嘴,开心得不得了,夸我是个才女,我可高兴了!
一次,我和美术班的同学来到风景秀丽的八公山,这里是普通的豆子经过转化变成美味豆腐的地方。
我们聚在忘情谷溪水边,这里有一个世外桃源一般感觉的。我们就坐在那里,一个个拿着画架对着远处的美景细细描绘了起来:曲径小溪、古木参天、树生石中、奇花异草。有许多辛勤的蜜蜂和蝴蝶,她们在花中飞舞,好像一个个仙子跳着优美的舞蹈,好看极了。我仔细地观察着,认真地画着。
我终于画成功了,老师和同学夸我画的好,真是画的惟妙惟肖,我心里感到甜滋滋的。
当我感到有压力、心情烦躁、生气时,就坐下来画画。不一会当我画好后就会觉得情绪早已没那么浮躁和压抑了。并且在孤独时,画就像我的朋友一样,与我一起与心交流。
我认为生活中的乐趣是靠自己打造出来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果你成不了大树,那就努力地成为一棵茁壮的小草;如果你不能像牡丹一样盛开,那就让自己成为如米一样努力开放自己的苔花!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首先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审题。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名句中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明确每个句子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①句主要讲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那么就算做到了仁爱。②句再卑微的人都能有美丽的人生。青苔花很小,不被人注意,但是还能像牡丹那样开花,只要努力,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③句我们很容易去苛求别人,其实更多时候是需要我们换个角度去适应,而不是老要别人来适应我们。④句平凡中活出精彩。冷冷清清是既视感,世俗的眼观看见的就是你的不热闹,只有你自己知道心里有一颗开花的树。有所拒绝,有所追求。⑤句主要强调信仰的作用。⑥句强调好奇心。参考立意:做一个善良、仁爱的人;换个角度思考;实践出真知,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等。
点睛:作文题的材料要求为6个名句,要求选择其中的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首先,需要理解材料的意思。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就这道作文题本身来讲,材料与生活紧密相连。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综合这六句诗句的意思,选择意思相近的或有共同点的诗句立意。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