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解析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对天下属性的认定决定了他们对天下的态度。道家及阴阳家认为,世界本然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天下体系是一种自然性的审美体系。儒家则认为,要想使人及其栖居的世界成为美好世界,必须诉诸圣王之治和人文教化。换言之,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礼记・礼运》讲:“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审美)再造的特性。‎ 儒家述史模式下的圣王语系体现的是人文再造的过程。在中国传统儒家的述史模式中,人对天下的人文再造,古圣先王具有率先垂范的意义。比如在《易传・系辞下》设定的上古圣王谱系中,伏羲氏是人文始祖,他象天法地,制作八卦,将无序的自然图式化。此后,神农氏接照八卦图式制作器具,他的贡献在于将伏義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将自然世界改造成人工世界。以此为背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是以着装作为人兽区别的标志,以服饰差异对人类群体进行职业、等级划分。据此可以看到,从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尧、舜,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如果我们认同儒家以文明为美的价值观,那么这一进程也必然是向美生成的过程。所谓儒家的天下体系,则必然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按照这一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儒家崇尚“礼乐”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人文实践。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相关的人文实践,则首先是以中邦、四海、九夷、八蛮规划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是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努力。接照儒家的规划,这种努力主要分为四种,即礼、乐、刑、政。但是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优先性。中国社会自西周始,就建立了体系化的礼乐教育制度,一种基于礼乐人文教化的天下格局也就自然形成。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孔子之后,儒家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这种被人道限定的礼乐补天道,从而赋予它更完备的形式。它在内在心性与外在天地之间拉开一个张力空间,使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个上通下达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内,它一方面化自然为人工,化禽兽为人类,化蛮夷为华夏,化野蛮为文明,体现了可贵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 乐记》),则为礼乐化天下的实现提供了高远的目标,甚至使其成为永远的待完成状态。就此而言,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使相关的人文和审美之思超越了认知,成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 ‎(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原载《新华文摘》2018年第22期,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天下观强调自然向人文的生成,与道家及阴阳家的自然性的审美体系不同。‎ B. 神农氏将伏義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 C. 儒家的人文实践以其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为先导,首先是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要求圣王和士人做出种种努力。‎ D. 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这种个体心性的诚敬,成为士人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儒家与道家、阴阳家的天下观的差异比较,进而提出观点。‎ B. 文章以《易传》设定的上古圣王谱系为例,说明了伏羲、黄帝等古圣先王在儒家“人对天下的人文再造”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C. 在论证儒家“礼乐”之美影响其人文实践的过程中,作者运用引言和类比论证的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 文章论证严密,分析说理既层层深入,又呈现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家及阴阳家认为本然的自然性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但他们也未否定儒家“由自然向人文”的天下观。‎ B. 通过周公对礼乐传统的努力之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终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C. 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D. 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彰显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通过人为努力,礼乐化天下的最终目标必将实现。‎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B项,“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错误,原文中“神农氏接照八卦图式制作器具,他的贡献在于将伏義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将自然世界改造成人工世界”只能体现从自然到人工的过程;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才能体现“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C项,“作者运用引言和类比论证的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错误,由原文“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可知,作者运用了引言进行论证,类比论证的手法于文无据。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 A项,“但他们也未否定儒家‘由自然向人文’的天下观”错误,由原文第一段“道家及阴阳家认为,世界本然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天下体系是一种自然性的审美体系”“儒家的天下观……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可知,原文只是提及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存在差异,而并未否定儒家‘由自然向人文’的天下观,于文无据。故A项错误。‎ C项,“礼和乐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可知,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是“个体心性的诚敬”而不是“礼和乐”。故C项错误。‎ D项,“通过人为努力,礼乐化天下的最终目标必将实现”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则为礼乐化天下的实现提供了高远的目标,甚至使其成为永远的待完成状态”可知,不是“最终目标”而是“高远目标”,且不是“必将实现”而是“永远的待完成状态”。故D项错误。‎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眼金睛 侯发山 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混,一招鲜,吃遍天嘛。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晴”,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不以为然,以为大高自私,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跟老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 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阿三耳濡目染,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学得八九不离十。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阿三练习的时候,没有使用燃料,他倒不是怕危险,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 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瓶,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 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员。”‎ 老树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 阿三哀怨地说:“师傅不教我。”‎ 老树叹口气,好久,才恨恨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绝技。”‎ 阿三说:“我偷偷学着呢。”‎ ‎“阿三,阿三。”前台大高在喊。‎ ‎“来了,师傅!”阿三应答着出去了。‎ 大高说:“阿三,今天晚上你表演‘火眼金睛’。”‎ ‎“师傅,我,我……”阿三有点不自然,莫非师傅知道自己偷学的事儿?‎ 大高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拍了拍阿三的肩膀,说:“今天不是你老父亲来了吗? 你就好好给他老人家表演一番,我知道你能行的。不慌张,我给你当助手。”‎ ‎“师傅……”阿三的不自然很快被感动代替。‎ 接下来,大高就给阿三讲解了几个要点,然后鼓励他上台表演。‎ 就这样,阿三几个跟头的热身之后,开始正式表演“火眼金睛”。‎ 没想到,两股火苗刚从阿三的眼里喷出,只听阿三“啊”地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不停地在大桌上翻滚———阿三的两只眼睛着火了!‎ 大高明白过来后急忙扑火。后来,阿三被送往医院,性命无忧,两只眼睛给烧毁了。‎ 阿三的父亲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大高求情道:“阿三残废了,今后怎么生活?不如让他跟着我,我保证一辈子照顾他,并教他几个能够养活自己的杂技。”‎ 老树想了想,也就答应了。‎ 后来,师傅两人无意中说起那次意外。大高说,那次燃料被人更换,添加了汽油。‎ 阿三大吃一惊,气愤地说:“师傅,果真如此?您怎么不报官啊?”‎ ‎“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大高说罢,长叹一声。‎ 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 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 所以,大高没有报官。‎ 有一次回家,阿三跟父亲老树说起这事。老树默了半天,才说:“阿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 阿三懵懂地点了点头,感觉这天父亲跟往常不一样,有点怪怪的。‎ 不过,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以至于到了今天,这门杂技也就失传了。‎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6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事巧妙,开篇入题,简单的一句“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B. “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既暗示了阿三没学到“火眼金睛”绝技的原因,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 大高认为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所以他虽然怀疑老树在燃料中做了手脚,却只好无奈地做出了不报官,自己一辈子照顾阿三的选择。‎ D. 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巧用俗语,朴实无华而又极富表现力,像文中的“一招鲜,吃遍天”“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读来自然亲切。‎ ‎5. 小说开头描写杂技“火眼金睛”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为什么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C 5. 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杂技的精彩刺激,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通过对杂技逼真神妙的描绘,表现师父大高幻术技艺的高超;‎ ‎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阿三偷学杂技埋下伏笔。 ‎ ‎6. ①大高对阿三眼睛失明心存愧疚,不愿再因这个绝技而联想到阿三的意外,所以他不再表演这门绝技。‎ ‎②阿三因这个绝技而失明,他怕再表演会引起阿三伤心,为了不再刺激阿三,他不再表演这门绝技。‎ ‎③阿三眼睛失明使他意识到这门绝技的危险,为了不再让类似事件发生,他宁可让绝技失传也不再表演。‎ ‎④火眼金睛在文中暗指大高心明眼亮,看透人性的黑暗,这些让他失望,使他放弃了绝技,回归内心的平静。‎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却只好无奈地作出了不报官”分析错误。原文说到“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 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大高没有报官”,可见大高不报官不是出于无奈,而是知道了真相,为阿三和他来父亲着想。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小说开头描写杂技“火眼金睛”,原文说“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从“像两条火蛇一样、像是舞蹈着的火龙”“很精彩,刺激”可见这段描写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对杂技逼真神妙的描绘,表现了杂技的精彩刺激,同时也表现师父大高幻术技艺的高超。结构上可从和下文的情节的关系角度分析。主要是为后文阿三偷学杂技埋下了伏笔。还可从读者感受角度分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干要求分析“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为什么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文中对于大高为什么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考生要根据文中的一些叙述来分析原因。如文章一开始就说“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可见这次阿三眼睛失明使他意识到这门绝技的危险,为了不再让类似事件发生,他宁可让绝技失传也不再表演。同时阿三因这个绝技而失明,他怕再表演会引起阿三伤心,为了不再刺激阿三,他不再表演这门绝技。对于阿三的意外,大高是知道原因的,“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 ‎ 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试想“火眼金睛”这么危险、这么高难度的杂技表演,大高却鼓励向来没有实战过的徒弟阿三上场表演,谁又敢不认为是大高看穿了阿三父亲老树的鬼把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城府如海、心机阴暗地有意为之呢?所以也有可能大高对阿三眼睛失明心存愧疚,不愿再因这个绝技而联想到阿三的意外,所以他不再表演这门绝技。也有可能,大高通过这件事情看透了人性的黑暗,这些让他失望,使他放弃了绝技,回归内心的平静。‎ ‎【点睛】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猪年大年初一当天,8部电影集体上映,当日票房超14亿元,创国内单日票房新高。如今,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 ‎“科幻”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主题词。据国家电影资金办初步统计,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5天,成为领跑春节档的票房“黑马”。而充满科幻元素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紧随其后。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很多影城春节期间日均上座率增长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有超过1.1亿人次到电影院观影,全国电影票房超过50亿元。‎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 ‎(摘编自于佳欣《变化中彰显中国发展活力——透视过年方式之变》,2019年2月11日新华网)‎ 材料二:‎ ‎《流浪地球》票房已超30亿,收获了票房,也收获了口碑,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国电影开始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中国电影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正在崛起,但未来题材一直未有突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与好莱坞不同的是,中国科幻是把整个人类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中国科幻最有魅力的部分。‎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这样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认为,该片充满着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义,既有家园情结,又透视出家国情怀。‎ ‎《流浪地球》的热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观众的如潮好评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摘编自牛梦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2019年2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月10日18时,春节档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超过55亿元,排名前三的影片票房均破10亿元:《流浪地球》票房19.24亿元,《疯狂的外星人》票房14.10亿元,《飞驰人生》票房10.13亿元。‎ 实际上,票房创造历史新高并不让人意外,其背后是我国迅速增长的文化市场。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6万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占我国2018年GDP的十分之一,可见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同时从8.2%的增速来看,也高于GDP6.7%的增速,其中文化服务业34454亿元,增长15.4%。‎ 距离普通民众最近的文化产业消费,就是电影市场。电影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市场的火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从中捕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信号,即我国居民已经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的消费,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逆转的消费新趋势。‎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规模扩张迅速,我们依旧缺乏一些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当然了,推动文化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有关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文化企业发展的种种束缚,释放出文化企业的真正生产力。我国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集聚了很多的人才等资源,有着非常强的实力与基础,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压舱石”,激活这些资源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台阶,其中不少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或将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在不断扩张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还应深度挖掘IP价值,建立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外媒评《流浪地球》称,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培育出更多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 ‎(摘编自盘和林《春节档电影票房超55亿,我们还缺点啥》,2019年2月11日《光明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猪年春节期间,有关观影人次、电影票房和上座率等统计数据显示,看电影已成很多人过年时的一项必选项目。‎ B. 猪年春节档的8部电影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电影行业相关人士认为这已经能够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 C. 《流浪地球》的导演认为该片表现出的家园情怀不同于好莱坞科幻大片,专家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 D.‎ ‎ 材料中专家对《流浪地球》的热映有各种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解读,但他们都认同该片具有极大的正面价值。‎ ‎8.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民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消费是我国电影市场火爆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B. 我国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种种束缚一旦打破,释放出文化单位的真正生产力,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C.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2018年营业收入占当年GDP的十分之一,文化产业15.4%的增速更是GDP6.7%增速的两倍多。‎ D. 《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在猪年春节档收获了口碑和票房,外媒认为它是中国电影业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的开始。‎ ‎9. 以上三则材料都报道了《流浪地球》的票房情况,它们报道的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C ‎ ‎9. ①材料一意在说明春节档影片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过年看电影已成为人们的“必选项目”。②材料二意在说明这既体现了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正不断增强,又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③材料三意在说明在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增长情况下,还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造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选项所在文章相关区域,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B项,“电影行业相关人士认为这已经能够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错误,由材料一“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可知,是“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而不是“各种”,扩大了范围。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概括,之后加以比较。C项,“文化产业15.4%的增速更是GDP6.7%增速的两倍多”错误,由材料三“同时从8.2%的增速来看,也高于GDP6.7%的增速,其中文化服务业34454亿元,增长15.4%”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明题干,然后认真阅读全文,抓住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个材料的重心。由材料一“如今,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可知,材料一意在说明春节档影片与观众的观影需求之间的关系。由材料二“《流浪地球》票房已超30亿,收获了票房,也收获了口碑,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流浪地球》的热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观众的如潮好评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可知,材料二意在说明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逐渐成熟。由材料三“实际上,票房创造历史新高并不让人意外,其背后是我国迅速增长的文化市场”“推动文化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文化企业发展的种种束缚,释放出文化企业的真正生产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还应深度挖掘IP价值,建立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以及“材料标题《春节档电影票房超55亿,我们还缺点啥》”可知,材料三意在说明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增长的同时还应推动体制改革、深度挖掘文化IP。‎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惊骇,共持新磨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与新磨甚厚。新磨尝奏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而呼曰:“陛下毋纵儿女啮人!”庄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庄宗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新磨急呼曰:“陛下无杀臣!臣与陛下为一体,杀之不祥!”庄宗大惊,问其故,对曰:“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皆谓陛下同光帝。且同,铜也,若杀敬新磨,则同无光矣。”庄宗大笑,乃释之。‎ 然 时 诸 伶 独 新 磨 尤 善 俳 其 语 最 著 而 不 闻 其 佗 过 恶 其 败 政 乱 国 者 有 景 进 史 彦 琼 郭 门 高 三 人 为 最 ‎(《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B. 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最。‎ C. 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D. 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11. 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B. 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 C. 李天下,李天下何在?‎ D. 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 ‎12.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唐庄宗李存勖精通音乐,善于作曲,对汾地、晋地的民俗音乐十分了解,常常能唱出这些曲子。‎ B. 文段主要记载了伶人敬新磨以谐趣的语言为民请愿的三件轶事,既表现了庄宗对伶人的溺爱,也显示了敬新磨的机敏。‎ C. 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人,被敬新磨视作夷狄,所以直呼李存勖的儿女为狗来讥讽他,结果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D. 敬新磨为自己辩解的话语里包含了谐音双关,比如“同”和“铜”;“敬”和“镜”,来暗示杀之不祥,庄宗也一笑了之。‎ ‎13. 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10. B 11. B 12. D ‎ ‎13. (1)你为什么要放纵百姓(在这里)种植庄稼来上交国家赋税?你为什么不让你的县民挨饿空出这块地方,来预备让我们天子(打猎)纵马奔驰?‎ ‎(2)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聪明有才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被他所沉溺喜爱的事物迷惑而陷于困穷,难道(所溺的)只有乐工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诸伶”,诸位伶官,“独”,唯独、只有,“独”后接“新磨”是强调唯独敬新磨在诸位伶官中独有特点,所以“独”与“新磨”不能断开,“独”与“诸伶”之间应断开,可以排除A项。“俳”,诙谐,滑稽,“善俳”,善于讲笑话,是完整的意思;“其语”,他的话,“俳”与“其语”没有关联中间应断开,可以排除C项。“而不闻其佗过恶”意思是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所以“过”与“恶”中间不能断开;“其败政乱国者”意思是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败政”与“乱国”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常见的古汉语特殊句式一般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一般要先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将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对照分析其变化再加以判断,尤其要注意后三种倒装句式的变化。‎ A项,“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意思是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目”,名词作动词,称,“自”作“目”宾语应放在动词“目”的后面,而句中却放在“目”的前面,故为宾语前置句。‎ B项,“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意思是唐庄宗跟伶人们一块在朝堂上演戏。“于庭”作状语本应放在动词“戏”的前面,而此处却放在后面,故为状语后置句。‎ C项,“李天下何在”意思是李天下在哪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在”的宾语,却放在前面,故为宾语前置句。‎ D项,“复谁呼邪!”意思是还呼喊谁呢?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动词“呼”的宾语,却放在“呼”的前面,故为宾语前置句。‎ 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 A项,“对汾地、晋地的民俗音乐十分了解”错误,由原文“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可知,它的意思是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于文无据。故A项错误。‎ B项,“文段主要记载了伶人敬新磨以谐趣的语言为民请愿的三件轶事”错误,原文提及的三件轶事指打皇帝耳光、以狗讥讽皇帝子女、被杀前以谐音暗示不详,他巧妙辩解实为为己辩护,并不是为民请愿。故B项错误。‎ C项,“被敬新磨视作夷狄”错误,由原文“庄宗家世夷狄”可知,庄宗出身夷狄,而不是被视作夷狄。故C项错误。‎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得分点:“奈何”,为什么;“稼穑”,耕种和收获;“饥”,使动用法,使……挨饿;“空”,使动用法,使……空出来。第(2)句得分点:“忽微”,形容词做名词,极小的事;“智勇”,形容词做名词,聪明有才而英勇果敢的人;第二个“于”,介词,被;“所溺”,溺爱的东西。‎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参考译文:‎ 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的曲子到处都能见到。他小名叫亚子,当时也有人叫他亚次。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游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庄宗喜欢打猎,有一次他在中牟打猎,践踏了民田。中牟县令拦住马直言极谏,为民请命,庄宗很愤怒,叱责县令离开,打算杀了他。伶人敬新磨知道不该这样,于是带着几位伶人追赶县令,把他抓到马前责备道:“你是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皇上喜欢打猎吗?为什么放任百姓种田来供给国家赋税呢!为什么不让百姓挨饿,空出这个地方,好让皇帝打猎呢?你的罪过正该处死!”于是敬新磨上前请求赶快行刑,诸位伶人一起应和。庄宗大笑,县令于是得以免罪离开。庄宗曾经和诸位伶人在庭院游玩,四顾大喊道:“李天下,李天下在哪里?”新磨就上前用手打庄宗的脸颊。庄宗脸色变了,他身边的侍从都很害怕,伶人们也很吃惊,一起抓住新磨责问说:“你为什么打皇上的脸?”新磨回答说:“李天下,世上只有一人,又有谁敢叫呢?”于是庄宗身边的侍从都笑了,庄宗很高兴,给予新磨十分丰厚的赏赐。新磨曾经在殿中禀报事情,殿中有很多恶狗,新磨离开时,一只狗追赶他,新磨靠着柱子大喊:“陛下不要放纵自己的儿女咬人!”庄宗的祖先是夷狄,夷狄的人忌讳狗,所以新磨这样讥讽他。庄宗十分生气,弯弓拉箭要射新磨,新磨赶紧喊道:“陛下不要杀我!我和陛下是一体的,杀了我不吉祥!”庄宗大惊,问是什么缘故,新磨回答说:“陛下开国,改年号为同光,天下都称呼陛下同光帝。同,就是铜,如果杀了敬新磨,铜就无光了。”庄宗大笑,于是释放了他。‎ 然而当时的诸位伶官,唯有敬新磨特别善于讲笑话,他的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以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为最。‎ 古代诗歌阅读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5.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14. C 15.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C项,“一动一静,以动衬静”错误,“清笳乱起”句意思是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铁骑无声”句意思是披着铁甲的骑兵,衔枚无声疾走,望去像一片流水。前一句写声音,后一句是动态的,所以“一动一静,以动衬静”说法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对比鉴赏诗词情感的题目,需要学生在准确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抓住关键词句重点区分两首诗所抒发情感的不同。本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意思是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陆诗《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意思是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但是,期望没有实现,鬓发已经白了。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在于,“自许封侯在万里”与“塞上长城自许”两句都点明诗人满怀壮志、抗金杀敌的爱国之情,“有谁知?”与“空自许”两句都表明诗人虽有壮志但无法实现的失望之感。不同之处在于本题词中由“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两句可知,重在写诗人的志向无人理解,虽然年老但仍壮心不已;《书愤》中由“镜中衰鬓已先斑”可知,诗人志向还未实现但已年老无奈的悲痛愤懑之情。‎ ‎16.补全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2)_________________,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意思相近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对李渤等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态度进行了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晓来谁染霜林醉 (2).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 (3)《国风》好色而不淫 (4). 《小雅》怨悱而不乱 (5). (4 )推此志也 (6).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7). (5)忧劳可以兴国 (8). 逸豫可以亡身 (9). (6)事不目见耳闻 (10). 而臆断其有无 (11). 可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识记这些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染”“淫”“悱”“豫”“臆”等。‎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17.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望仆不相师(抱怨)‎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央求)‎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桴止响腾(传播)‎ B. 疾痛惨怛(悲痛)‎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旨趣)‎ 则仆偿前辱之责(自责)‎ 审矣,何足怪乎(清楚)‎ C.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同“贯”,套上)‎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抑本其成败之迹(根本)‎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 D. 微风鼓浪(振动)‎ 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 不获世之滋垢(滋生)‎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本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在语境中的运用。‎ B项,“则仆偿前辱之责”意思是那么我就偿还了从前所受的屈辱。责,通“债”,侮辱。故B项错误。‎ C项,“抑本其成败之迹”意思是或许探究他的成败的根源。本,探究、考究。故C项错误。‎ D项,“不获世之滋垢”意思是不受浊世的玷辱。滋,污浊。故D项错误。‎ 故选A。‎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阅读经典,应当注意细心领略和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 , , 。 。 , 。比如,可以格外注意其叙事的角度与方式,注意语言的节奏、语气、修辞,乃至句式等等。‎ ‎①有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不无道理 ‎②包括题材、结构、风俗描写、人物塑造等等 ‎③也可以从语言艺术入手 ‎④风格形成的条件比较复杂 ‎⑤我们欣赏与把握大师经典的风格 ‎⑥但多种因素中有一种特别重要,那就是语言 A. ④⑥①⑤②③ B. ④②⑥①⑤③ C. ⑤②③④⑥① D. ⑤③②④①⑥‎ ‎【答案】B ‎【解析】‎ 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横线上文讲到“风格”,比较四个选项,虽然④和⑤都提到“风格”,但④比⑤更适合连接上文,因为前者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而且后者中的“大师”在上文没提到。于是排除C.D选项。再比较A.B选项,②更利于说明④中的“复杂”一词。做题时结合上下文,使用排除法较好。‎ ‎19.下面对有关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B.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人物形象,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其刻画艺术,不仅前无古人,而且成为后世史书、散文、小说、戏剧塑造人物的典范。‎ C.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戏剧作品《巴黎圣母院》,描写了敲钟人伽西莫多受刑的场面,通过美和丑、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重重对比,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 D. 《长亭送别》“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借夕阳、古道、秋风、嘶鸣马等种种凄清的意象,衬托了离别之苦之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项,“《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戏剧作品《巴黎圣母院》”错误,《巴黎圣母院》是小说,不是戏剧。故选C。‎ ‎【点睛】解答阅读名著的题目既要关注其作者、出处,又要了解其中人物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写作手法及作者的写作风格等,同时还要多注意作品的细节部分。‎ ‎20.下面这段话中,画线语句表达都得体的一组是( )‎ 先生乃三湘大儒,得知我祖籍湘潭,常①叨陪末座,相谈甚欢。我毕业后,特地前往② 拜见先生,并③惠赠先生命我画的斗方小品。一日午后,先生翩然④莅临寒斋,品茗小坐。我适有对联新裱,遂张挂素壁,谨求⑤雅教。先生凝视良久,未发一言。我正待⑥移席请益, 先生颔首微笑,端茶闻香,低首品茗。‎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①叨陪末座:叨:谦词,受到(好处);陪:奉陪;末座:席中最后的座位。 ‎ 这是受人宴请的客气话。是谦辞,用来形容自己,而此处是指先生宴请我,语境错误。②拜见:拜访会见--从客人方面说是会见地位高或辈分高的人。此处指会见周先生,语境正确。③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此处指自己赠给先生小品,不合语境。④莅临寒斋:莅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寒斋: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此处指先生来自己的住处,语境正确。⑤雅教:敬辞,称对方的指教。此处指接受先生的指教,语境正确。⑥移席请益:离开自己的座位去向别人请教咨询,形容此人谦逊真挚的向别人请教。此处指接受先生指教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所以正确的为②④⑤⑥,故选C。‎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课外名著阅读 ‎(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发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感慨的原因之一是:黛玉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找宝玉,___________(人名)不开门,黛玉错疑宝玉。‎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文中孟子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答案】 (1). (1)晴雯 (2). (2)国君不应谈利而应该注重仁义。‎ ‎【解析】‎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对名著的识记和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多阅读经典名著,尤其是高考要求的篇目更要做到准确掌握其内容,对于文言文经典名著,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其层次结构并能够概括其中心意思。第(1)题考查的是对《红楼梦》原著的识记能力。第二十七回,黛玉因宝玉被贾政叫去而担心,至晚饭后,闻听宝玉已回,前去叩门探望。没承想,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更因宝钗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而动气,在黛玉一次叩门后,便赌气言睡下请回,黛玉以为丫头未听出声音,便再次叫门,岂知晴雯再次未听出声音,又一次拒绝。所以不开门的人应该是“晴雯”。第(2)题考查对文言文段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题目所给段落先从梁惠王想孟子提出的“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开始,然后孟子以“不言利只言仁义”的观点作出回答。紧接着孟子先分析了言利的危害,只会让人们永不满足;再从相反的角度谈论讲人“仁义”反而会尊重君王。所以孟子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即为文段的中心句,意思是国君不必谈利而应该注重仁义,由此得出答案即可。‎ ‎【点睛】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观点,首先要确定文段的关键句,即中心句。一般为段首的总起句或段尾的总结句,也可以依据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加以判定。观点句一般要表达某人的态度或主张等,注意内容要涵盖整体。‎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22.请简述巴金的小说《家》中“鸣凤之死”的情节。‎ ‎【答案】①鸣凤和觉慧相爱,却被逼嫁给冯老太爷做姨太太;②出嫁前的晚上她去找觉慧求救;③觉慧赶着写稿,无暇顾及她,又因为觉民的到来使她不得不离开;④当夜鸣凤投湖自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分析私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阅读中要抓住作品人物,理清事情发展的脉落,分清层次,把握与其命运有关的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故事情节即可。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年已花甲的孔教会会长冯乐山要讨姨太太,高老太爷就把这个年仅17岁的姑娘作为礼物送给冯老头子,而且就在三天之后成婚,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鸣凤没有办法,觉慧是她唯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鸣凤彻底的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的话,就这样,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依据以上主要情节结合事件的发展加以概括即可。‎ ‎23.写作 请以“只是当时已惘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路走来,看过庭前花开花落,看过人间悲欢离合。无数的往日,都随着缓缓的时光洪流沉入心海,再难寻觅。唯一不变的,却是那个故事,在并不起眼的角落沉默,流泪,又沉默。像是一杯陈酒,又像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拥有与失去只能任选其一,而对于这份亲情,我不曾想过拥有,更从未想过失去。但这份教训,来的过于突然,过于平静,过于沉重……‎ 当我哇哇大哭初降于世,你在;当我蹒跚学步咿呀学语,你在;当我始龀之年喜于骑行,你在。除夕之夜,你在;中秋团圆,你在;清明时节,你在。其余时刻在我的成长里,你未曾参与。这使我与你之间逐渐产生了隔阂。我在爹妈面前“动如神经病”时,在你面前却是“静如自闭症”。‎ 以至于你在我的记忆里自动生成的仅有两副画面。一是新疆之行,而是临终之景……‎ 我很幸福,四岁开始和爸妈欣赏祖国的壮美山河。习惯了三人自驾的我哪能适应有你参与的新疆之行。起初的无理哭闹到最后的放肆欢笑,我以为与你算是“熟识”了,那年我八岁。我以为,一切真的只是我以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叛逆,我对你竟产生了一丝反感。为什么老爸老妈来了就要做家务,有时还要接受你的批评与责怪却一声不吭。现在才知道,那是孝,也是长辈对子女的担忧。‎ 老爸在年前向我说你生病了,我一直不信。生病了还去日本吃刺身?生病了还和朋友去青岛?甚至是去泰国体验风土民情?终有一天我知道了答案,按照流行语回答可能是这样的:“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答案揭晓的那天,正是一个月前。一个月前的那个周末,上完课就被老爸拉去大伯家,一路的电话不断,或许这几天一直这样,都是爷爷打来的。默默听着父子两的对话,这时我才醒来,原来你的病情已经恶化到这种地步。我推开那深色厚重的木门,你脸色苍白地躺在床上,不知何时本花白茂密的头发已经稀疏起来。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就那么呆呆地站着,终于鼓起勇气只是问你可不可以喝一碗稀饭。你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能艰难地说出一个字,你的声音十分沙哑与低沉。天,这还是我平日里见到的你吗?!我又沉默了。‎ 第二天,我便失去了我的亲人,我唯一的奶奶!够不孝,够冷血,够愚蠢。‎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残酷的现实,换来了我的成长,我终究读懂了这份亲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世间最难割舍的,是亲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纯命题式作文。命题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以所给题目为写作的标题。作为纯命题作文,对题目的理解则是写作的关键。“当时”,过去的某个时候。“惘然”,失意、惆怅之意。“只是当时已惘然”出自李商隐的《锦瑟》,意思是(过去的事只能成为回忆),那些事在当时人看来只是平常并不知珍惜,现在想来倍感的惆怅与失意。对于李商隐而言,追忆过去,曾经努力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但想要珍惜时年华已逝;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回忆之中体现了诗人对以往生活的深深思考,“只是当时已惘然”是自己对人生、对生活思考后的答案:应该珍惜生活,珍惜眼前人,错过了时机,以后想来只会徒留惆怅、懊悔与遗憾。由此可以看出,应该结合对往事的回忆来写,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的故事,写理想,写愿望,写亲情,写友情等,注意主旨应紧扣失意、惆怅与遗憾等。‎ 立意:亲情有“悔”。‎ 无法言说的痛(亲情等)。‎ 错过你是我一生的遗憾。‎ ‎ 说句“对不起”,你还会听到吗?‎ 素材:1、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二十岁的陆游迎娶了十五岁的唐婉,并将陆游祖传的凤头钗作为定情信物给了唐婉。婚后他们两个人情投意合,如胶似漆。陆母是希望陆游能考取功名,入朝为仕的,认为陆游沉迷于和唐婉花前月下,消磨了他的斗志,于是专断的陆母强迫陆游和唐婉离婚。陆母为了彻底断绝两人的念想,马上有安排了另外一桩婚事,让陆游娶了本分的贤惠的王氏为妻。陆游生在家教如此之严的家庭,无奈也只能放弃自己的爱情。几年后,陆游在游沈园的时候遇到了唐婉和他的丈夫赵士程。此时此景,唯有爱过的人方能体会此时的伤感,伤感之余,在沈园壁上题下了那首流传至今的《钗头凤·红酥手》。“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唱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的过往。五年后,唐婉在郁郁寡欢中离世,陆游悲痛欲绝,后来多次咏诗忆沈园,沈园成了他寄托对唐婉思念的地方。沈园因此而闻名至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沈园成了陆游对唐婉寄托思念的承载地。‎ ‎2、悠悠水景,如诗如画,边城的美超越了一个时代的局限,也是时代命运的忧伤。沈从文把世间最美好的品质与人性的完美寄予到茶峒中。翠翠善良朴实,她是自然美的结晶。她与傩送那坚定不移的感情,折射出人生的另一种美。最美的总是逝去,凡美丽的都不长久。一场大雨冲走了渡船。白塔倒了,爷爷的离去,令翠翠心痛不已。心上人傩送下了桃源,只留下人生的凄凉与孤寂。“多情自古伤离别”。翠翠在等待。还记得当时读《边城》牵起的疼痛。“或许那人明天就回来,或许永远也不回来”。是的,这就是结局。但自己总是那么固执的认为故事的结局是相遇。可生命之船岂会停泊在港湾!命运的忧伤就是最美好的逝去。“人生若只如初见”,若是这样,翠翠和傩送的感情也不会忧伤而逝。如初见般美好,只是翠翠心中的一个美丽却忧伤的梦。“何事秋风悲画扇”,诠释了最后凄凉的等待与离别,给湘西那朦胧的山水中平添了一缕幽怨和伤痛,岂知一切已成空……翠翠等待着傩送,即使他不再回来。有人说:太执着了,容易逝去。而这一切只是命运的造化与捉弄。在流泪的刹那才知《边城》最后人生的意义。美丽中泛着思念,离别中泛着伤痛。相信翠翠与傩送那坚定不移的感情永远镌刻在湘西这悠悠的水景中。总是忘不了翠翠与傩送会心一笑的这一刻,注定命运的美丽与忧伤,都在流转,而那抹笑就定格在流年里将永不褪色。傩送对翠翠的感情忠诚专一,他不要碾坊只要撑船女——善良朴实的翠翠。看到这可以明白沈从文用一生的心血镌刻出最美丽的品质与光辉。流光总是将人抛,在一刹那的转身回忆间,望见人生路上褪色的风景,凝望,永不复回…… 3、幼时爱好弹钢琴,但因为怕疼怕累未能坚持下来,当看到同学在学校活动中成功演奏时懊悔不已。‎ ‎4、想考重点高中,因为学习中边学边玩,没把父母、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最后成绩不理想与之失之交臂。‎ ‎5、好朋友要去别和地方求学,约定的送别自己未能前去,导致造成误会永远失去了这个朋友。‎ 结构:先写“我”幼时曾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得到奶奶的照顾;接着写因为日后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后对奶奶产生隔阂甚至反感,再写“我”对奶奶的误解和得知奶奶生病的沉默;最后结尾写奶奶去逝后才明白爸爸说的孝的含义为时已晚,结尾点题“只是当时已惘然”写明自己的懊悔。‎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