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0 KB
  • 2021-06-05 发布

语文卷·2019届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2018-03)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二语文下期入学考试试题 命题人:黄俊芳 审题人:孙丽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 歌剧只重歌唱,舞剧只有舞蹈,唯有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最综合的艺术。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艺术种类在戏剧艺术中并不是拼凑起来的,这些不同的艺术种类,都是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起来的。而所谓“戏剧”的原则,就是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因此,这些被综合的艺术种类,固然是遵守各自的规律,还要遵守“戏剧”的规律,于是各种艺术种类到了古典戏曲中,都起了一定的性质上的变化。同时,由于戏曲综合了各种艺术种类,所以戏曲作为戏剧也产生了性质上的特点。这样在戏剧的基本原则之下,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特点。‎ 作为表演艺术来说,戏曲艺术主要综合了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是比较单纯的艺术。舞蹈是用人的身体动作来表现思想、感情、情绪,音乐是用声音表现思想、感情、情绪。二者都要在自然的形式下表现一种意义(或“意蕴”)。作为艺术形式来说,它们都是“表意”的。这里所谓“表意”的“意”,同时包括了“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艺术中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两种因素在艺术中的结合又不是机械的,在总的“表意”的特点下,我们又可以把艺术分成为“再现的”和“表现的”,前者侧重表达一种理智的思想,后者侧重于表现一种情感。以此来说明绘画戏剧与音乐舞蹈的关系,也的确有它方便的地方。‎ 结合到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问题,中国戏曲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表情”的因素竞占三分之二,这样,中国戏曲在艺术上的特点也就容易看清了。‎ 话剧是没有歌舞的,这自是常识,但由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特征上的不同,就常常为人所忽视。这就是说,戏曲与话剧虽同属于“戏剧艺术”,而戏曲偏重于表现,话剧则偏重于再现,前者侧重写意,后者偏重于写实。‎ 戏曲与话剧一样,同是“戏剧”,是以动作和对话来展现剧情,原则上来说,是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据此,“戏剧”当然是现实生活的“模仿”,是人生的“镜子”,因而是一种“再现艺术”。这是基本的,中国戏曲既然是一种戏剧,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中国戏曲艺术又是戏剧、音乐、舞蹈三者的融合。所以它既不同于话剧,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的特点是音乐性的对话与舞蹈性的动作。‎ 在戏曲中,音乐和舞蹈首先要为戏剧服务,音乐要为人物对话服务,舞蹈则离不开戏剧动作的要求。但是,既然音乐和舞蹈是戏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那么它们对“戏曲”也有种种制约作用。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就不单纯是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而都被“表现化”了。中国戏曲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它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能够立于世界戏剧之林,则经冲击而巍然屹立。‎ ‎ (选自叶秀山《古中国的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其他艺术种类都不是综合的艺术。‎ B.由于综合了多种艺术种类,作为一种戏剧的戏曲也就具备了不同于其他戏剧种类的特点。‎ C.中国戏曲主要综合了音乐和舞蹈这两个艺术种类,它们的艺术表现手段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表意”。‎ D.根据“意”的不同,艺术可以分成“再现的”和“表现的”,前者侧重于表达思想,后者侧重于表达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是戏剧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各种艺术种类综合在一起,其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和影响,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 B.由于音乐、舞蹈偏重于表达情感,综合了两种艺术种类的中国古曲戏曲艺术更偏重于表现,这与偏重于再现的话剧明显不同。‎ C.戏剧是用动作和对话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是一种再现的艺术。作为戏剧之一种,中国戏曲也具有这个特征。‎ D.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不单纯是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中国戏曲的艺术价值高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舞、文学、绘画这些艺术种类在中国戏曲中是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起来的,它们在戏曲中不必遵循原有的规律,在本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B.“理智”和“情感”这两个方面,在艺术中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的表现有所侧重,绘画戏剧属于前者。‎ C.话剧偏重于写实,侧重于表达思想,但话剧并不完全排斥表达情感;戏曲偏重于写意,侧重于表达情感,同样也可以表达思想。‎ D.对话具有音乐性,动作具有舞蹈性,这是中国戏曲区别于其他种类戏剧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独有的艺术价值。‎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14分)‎ 城市聆听 崔立 晚上。一个陌生来电,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哥——”‎ 我愣了一下,说:“你哪位?”‎ ‎“哥,你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你。你能听我说说话吗?”‎ ‎“好。”‎ ‎“哥,我很孤单,也很寂寞,在这个城市,我没有朋友,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无助。以前在老家,我总是在想,将来一定要来大城市赚大钱,闯出一番天地来。真正来到这里,才感觉到万分的不易……”‎ 我静静地听他说,他接二连三的话语,似乎也不想让我插嘴发表什么意见。‎ ‎“……哥,你知道吗?我刚来第一个月的时候,找不到工作,把家里带来的钱也都花完了。有一晚,我还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有点冷,但睡着就不觉得冷了。我刚睡着,就被几个巡逻的警察给吵醒了,叫我别睡那里……”‎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又一个晚上。又一个陌生来电,“哥。”‎ 我笑了,说:“你好啊。”‎ 陌生男人想不到我那么客气,不好意思起来,说:“哥,没打扰你休息吧?”‎ ‎“没事,你说吧。”‎ ‎“哥,知道吗?在这个城市,我是迷路的人,找不到方向。我是一个工头老乡介绍来的,老乡说,大上海,遍地都是钱,只要弯弯腰,你就能把钱捡起来。可是,并不是这样的……”‎ 我认真地听他说,屏住呼吸没有说话,我怕我的呼吸声影响了他讲话的气氛。‎ ‎“……哥,我干了一个月,问老乡要钱,老乡说投资方还没给钱。干了三个月,再要,老乡说投资方资金周转不过来。干满半年,老乡竟然不见了。我们就问投资方要钱。投资方拿出签收单给我们看:原来老乡携款跑路了啊!我们一大帮子人就去投资方那里去吵、去闹。闹到后来,投资方只好再结工钱给我们。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多年之前,一个人站在街角的封闭式的电话亭前,落日的余晖照在他疲惫的身上,不时有路人不无鄙夷地从他身边走过。‎ 他给家里打了个长途。‎ ‎“你都习惯吗?工作累吗?想家了吗……”妈的问题像连珠炮一般。‎ ‎“我很好,您放心吧,一切都很好……”他是想笑的,但笑不出来,寻了个理由,匆忙挂了电话。‎ 电话挂了,他没有离开。他有倾诉的想法,许多无法和熟人去说的苦闷与难过。‎ 他拨了一个陌生号码。一个女人的声音,说:“你找谁?”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电话挂了。‎ 在他拨了第七个陌生电话,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 男人说:“可以呀。”‎ 他说:“我来这个城市一个月,太苦了,你知道吗?蚊子特别多,第一晚我都没睡着。还有,这里养了一条大狗。那狗白天虽然是拴着的,可很吓人。见人吼两声,能把人给吓尿了。到了晚上,这狗就被放了出来,说是为了看家护院。我就不敢开门,天一黑关在屋里。和我一起上班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住得近,晚上可以回家,我只能呆在这里。白天我们几个人去干活,去挖那大大的树穴。挖树穴我挖不动,一天勉强挖了一个。老板眼睛瞪我,很不满意。老板让我给树浇水,那长长的管子,那重重的机器,都是我从没干过的。浇过水,我身上脏兮兮的像是从河里捞出来的……”‎ 他还说:“我想家了,我想过放弃,想过回家,但我又不能回家……”‎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 电话挂了。他的心头却暖暖的,是倾诉过后的放松,还有别的什么。‎ 那个人,是我。‎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个倾诉者刚来城市时花光了在家带来的钱,晚上“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困境。‎ B. 第二个倾诉者在谈到老乡携款跑路后一大帮子人找投资方吵闹要来工钱时,说“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表现了农民工无奈与善良。‎ C. “我静静地听他说”“我认真地听他说”“一切都会好的”‎ ‎,这些情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我”对倾诉者的尊重和鼓励。‎ D. 小说表现了三个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遭遇,他们的遭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巨大,以致于通过向陌生人诉说才得以缓释。‎ ‎5. 将小说的题目“城市聆听”改为“打工倾诉”好不好?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将“我”当年进城打工的遭遇放在了最后,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 2020 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生育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的四分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D.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 ‎ B.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 C.中国在全球老龄化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D.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E.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9.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谭纶,字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南京礼部主事。纶沉毅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参将成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 四十二年春,再起纶。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倭遂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继光至,纶自将中军,总兵官刘显、俞大猷将左、右军。全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贼。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 四十四年冬,起故官,巡抚陕西。纶练兵事,朝延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纶上疏曰:“四难不去,兵终不可练。夫敌之长技在骑,非召募三万人勤习车战,不足以制敌。计三万人月饷,岁五十四万,此一难也。燕、赵之士锐气尽于防边,非募吴、越习战之卒万二千人杂教之,事必无成。与继光召之可立至,议者以为不可。信任之不专,此二难也。军事尚严,而燕、赵士素骄,骤见军法,必大震骇。且去京师近,流言易生,徒令忠智之士掣肘废功,更酿他患,此三难也。我兵素未当敌,战而胜之,彼不心服。能再破,内生忌嫉: 欲再举,祸已先至。此四难也。以今之计,请调精兵三万,分为三营。春秋两防,三营兵各移近边。至则遏之边外,入则决死边内。二者不效,臣无所逃罪。”诏悉如所请。‎ 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给事中雒遵①劾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襄敏。‎ ‎ (节选自《明史·谭纶传》有删改)‎ ‎【注释】①雒遵(1537-1590)字道行,陕西泾阳人。‎ ‎1O.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B.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C. 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D. 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的“字”与“名”在意义上多是相关联的,张衡字平子,名、字中的“衡”和“平子" 同义,辛弃疾字“幼安”,是“弃疾”的结果。‎ B.“世宗”是明朝皇帝朱厚她的庙号。“庙号”是古时皇帝死了之后,在太庙立室祭祀专立的名号。“神宗”则是明朝皇帝朱翊钧的庙号。‎ C.“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被称为奏疏。《谏太宗十思疏》就属于这种文体.‎ D.“进士”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对考取最高等级功名者的称呼,与司马迁《报任安书》“推贤进土为务”中的“进士”意义是相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谭纶进退有度。他论练兵“四难”中,说他和戚继光遭遇信任危机,无意练兵,请皇帝另择贤良 B.谭纶富有谋略。在与倭寇对战的过程中,他围起栅栏,巧妙地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最终大获全胜,‎ C.谭纶尽孝守节。他战功显赫,虽有升迁良机,但因家中遭遇丧事,他不留恋官位,请求去官服丧。‎ D.谭纶虑事周全。他分析练兵时,提出“粮饷”“信任”、“士气”“实战”等“四难”,客观中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令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贼。(5分)‎ ‎(2) 给事中雒遵劾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楼月 ‎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本诗为白居易给元稹的赠答诗,时元稹在东川任职,曾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的首联开门见山地点出元白二人所处的地点,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相距遥远。故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伤别之情顿生。‎ B.“两地阴晴远不知”从人的离合联想到月的阴晴圆缺:人在两地,距离遥远,景象有别,以此晴彼阴的想象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忧之情。‎ C.“一宵光景潜相忆”一句中,“一宵”表现“相忆”时间之长;“潜”写出了深思的神态。诗人思念友人,以至夜不能寐,情感表达朴实真挚。‎ D.尾联中“今朝”和“方”表明懊悔寄诗之迟,暗示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同悔”表明白居易对元稹的思念之情更为深沉,感人至深。‎ E.这首诗别具一格,虽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却表现了双方的思念之情;且情景高度融合,语言真率自然,不事雕饰而情致曲尽。‎ ‎15.请从虚实角度赏析第三联“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5分,每句1分)‎ ‎(1)《劝学》中用人行走来说明学习时积累的重要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李白《蜀道难》中“ , ” 两句,用夸张手法,从正面描写山之高峻、壁之险绝,以此表现蜀道之难。‎ (3) 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少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③校运动会上,他以绝对优势荣获800米比赛第一名,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④近十年来,我这个普通焊工,不敢说目无全牛,但凡电焊上的活,没有能难住我的。‎ ‎⑤古希腊的德勒菲的著名巫师在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上以模棱两可而臭名昭著。‎ ‎⑥日薄西山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九寨沟”重建将探索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保护、修复的新路子,把灾区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典范。‎ B.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通知书,还是现在的创新型通知书,都能让新生认识到进入大学时的仪式感。所以,精心设计通知书意义非凡。‎ C.《参考消息》披露,高铁、共享单车、网购、支付宝等“新四大发明”不仅让中国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也让中国成为一个对世界积极贡献的国家。‎ D. 网络文学由备受质疑到获得大众认可,再到获得文学界的接纳,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但最终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19.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 A.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小王又谦虚地补充说:“本人才疏学浅,刚才的一些想法仅是一孔之见,还请在座的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B.刚刚大学毕业的李霞在自荐信中说:“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 校领导唯才是用。”‎ C.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改进方法,调整心态,取得佳绩。” ‎ D.老师年过七旬,早已退休在家,却仍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 既自豪又惭愧。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不懂得工作真正含义的人, 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热心。”一些人之所以感觉工作是累并快乐着的, ② ,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能为他人带来幸福, ③ 。‎ ‎①‎ ‎②‎ ‎③‎ ‎21.下面文字有三处表述过于绝对,请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意简明。(5分)‎ 提到中国,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它那雍容的体态、笨拙可爱的动作、温顺和善的性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熊猫本来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后来慢慢改吃竹子,性情也似乎变得温顺和善。中国人含蓄内敛,讲究以礼待人,不也正和熊猫温顺的性情相符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熊猫已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 答: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讨论什么是“获得感”。‎ 甲同学说:“获得感是得到的让人感到满足,必须有所建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风流人物开疆立业,兴国安邦,这就是获得感。”‎ 乙同学说:“功业容易消逝,思想才能永恒。像司马迁、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著书立说,发展理论,彪炳千秋,才是获得感。”‎ 丙同学说:“获得感不一定是伟人的专利,我们拥有幸福的家庭,有健康的身体,看到美丽的风景,尝到美味的佳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丁同学说:“获得感既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老百姓的生活好了,有梦想,有尊严,才能有获得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作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下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1. A.曲解文意。原文“唯有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最综合的艺术”,但不是“其它艺术种类都不是综合的艺术”。‎ ‎2. D.无中生有。“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中国戏曲的艺术价值高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错。‎ ‎3. A.“它们在戏曲中不必遵循原有的规律,在本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错。‎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14分)‎ ‎4. D   (3分)‎ ‎5. 不好。(1)表意上,“城市聆听”已经暗含了“打工倾诉”的意思,若改为“打工倾诉”,却不一定意味着“城市聆听”。(2)人物上,小说重点表现了我由当年的“倾诉”者成为了现在的“聆听”者。(3)主题上,以“城市聆听”为题,更能彰显城市要关注农民工的工作、生存和精神诉求的主题。 ‎ ‎  观点1分,每点2分。‎ ‎6. (1)从情节上看,三个故事高度相似,顺叙排列,难免使读者产生单调之感,而这样处理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使小说形成一定的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2分(2)可以造成“我”的角色逆转,突出主题,前两个农民工正是当年“我”的身影,我耐心聆听他们是因为当年他人耐心地聆听了“我”,“我”的角色逆转,更有冲击力,更突出了每个人都需要心灵关爱,心灵关爱需要传递的主题。2分(3)先设疑,再释疑,可以吸引读者,前两个故事中,“我”对陌生人的电话骚扰无条件倾听的态度令人生疑,似乎不合情理,读者急欲一穷究竟,结尾才搞清原由,得到合理解释,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加深读者印象。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2分)‎ ‎7.(3分)C.‎ ‎8.(5分)A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9.(4分)①绝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②失能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③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④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 C ‎11. D【解析】科举考试中的“进士”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推贤进士为务”中的“进士”意义不同。《报任安书》中的“进士”是进荐有才能的人士之意。‎ ‎12.A【解析】本“无意练兵,请皇帝另择贤良”于文无据。文中谭纶说“‎ 以今之计,请调标兵三万”,而皇上也“诏悉如所请”,并没有请皇帝另择贤良。‎ ‎13.(1)(谭纶)命令戚继光率领中军迫近敌人军营,左右军跟随他,大败倭寇。‎ ‎(2)给事中雒遵弹劾谭纶不称职,谭纶多次上疏请求罢免自己的官职,神宗下达嘉奖的诏书挽留他。‎ ‎【解析】(1)“以”意为“率领”,1分;“薄”意为“迫近”,1分;“之”,“他”,或“戚继光的部队”,1分;大意2分(可落实在“垒”:堡垒,军营,阵地;“破”:败)。‎ ‎(2)“三”在古文中一般泛指多数,可译为“多次”,1分;“疏”名词作动词,可译为“呈上奏疏”“上奏”“上疏”,1分;补出主语“神宗”,1分;大意2分(可落实在“劾”:弹劾;“留”:挽留)。‎ ‎【参考译文】‎ 谭纶,字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职为南京礼部主事。谭纶沉着坚毅,懂军事。当时东南边境已经遭受了四年的倭患,朝廷商议训练地方乡兵来抵御敌人。参将戚继光请求给他三年的时间训练地方乡兵而后将他们派往前线。谭纶也训练了一千人。他制定了约束队伍的纪律,从副将以下逐级相互制约,分配明确,前进后退统一标准,不久就成为精锐部队。倭寇侵犯栅浦,谭纶亲自带队迎击,多次作战,均获全胜。不久,他改任福建,请求回家守丧,于是辞去职务。‎ 嘉靖四十二年春天,皇上再次启用谭纶。倭寇驻扎在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在激战中中了埋伏战死,倭寇占据了平海卫,攻陷了政和、寿宁,各自扼守海道作为退路,谭纶用栅栏环绕,截断了他们的退路,倭寇不能逃走,就转移到了渚林。戚继光赶到了,谭纶亲自统率中军进逼,总兵官刘显、俞大猷统率左、右军。(谭纶)命令戚继光率领中军迫近敌人军营,左右军跟随他,大败倭寇。谭纶上奏再次请求回乡服丧,世宗答应了他。‎ 嘉靖四十四年冬天,谭纶出任原职,担任陕西的巡抚。谭纶熟悉军事,朝廷依靠他对付倭寇,遇到警讯就调动他,他任官没有满一年的。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奏请征召谭纶、戚继光训练部队。皇帝下诏命令谭纶回官署,谭纶上奏说:“‎ 四大困难不解决,最终不能训练兵马。敌人擅长骑射,不招募三万人经常练习车战是不能制服敌人的。计算三万人的月饷,每年共需要五十四万两款项,这是一大困难。燕、赵兵丁的锐气在边防中耗尽了,不招募一万两千多名熟谙战事的吴、越士兵,混合在他们中间教练他们,必然难以成事。我与戚继光召集他们就可以立马赶到,议论的人认为他们不可能做到,不始终信任,这是第二大困难。军事讲求严格,然而燕、赵的士卒一向骄惯,突然遇到严格的军法管理,那么他们一定非常惊恐。况且又离京城很近,容易产生流言蜚语,徒然使忠诚、明智之士受到掣肘而前功尽弃,进而酿成其他祸患,这是第三大困难。我方兵士一向没有直接与敌作战,如果打败了敌人,敌人不心服,能够再次打败敌人,容易在内部产生嫉妒之心;想再有作为,祸患已经先到了。这是第四大困难。按现在的情况考虑,请求调集精兵三万人,分成三个营。春季与秋季两个防御期,三营的兵马各自调至边关附近。敌人来了就能将他们遏制在关外,敌人攻进来了就能与他们在关内决一死战。这两方面如果不能实现,我不逃避罪责。”世宗下诏全部同意了他的请求。‎ 神宗继位,起用谭纶为兵部尚书。给事中雒遵弹劾谭纶不称职,谭纶多次上疏请求罢免自己的官职,神宗下达嘉奖的诏书挽留他。五年后,他死在任上,被赠封为太子太保,谥号襄敏。‎ ‎14.【答案】BD(B.“此晴彼阴”错误,因为距离遥远而不知阴晴。D.“共语”、“同悔”表达了双方绵长的友谊与思念,不只是白居易对元稹的思念。)‎ ‎15.【答案】“谁料”句虚写元稹在嘉陵江岸边对自己的思念,“正当”句实写了诗人在曲江池畔对好友的凝望。(2分)这一联对思念之情的描述,从双方着笔,形象地再现了两位诗人在月圆之夜凝思、吟赏、思友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元、白二人心心相印、推心置腹的友谊。(3分)虚实结合,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内容。(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6、(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3)此时无声胜有声 ‎17.C(①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生喧扰,议论纷纷。用错对象,应用“纷纷扬扬”。②数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③大快人心:指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合语境。④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⑤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⑥日薄西山: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望文生义。)‎ ‎18.C(A语序不当。保护和恢复应调换位置。B搭配不当。“认识”应改为“体验”。D成分残缺,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过程。)‎ ‎19.A(B自荐信应自信,又谦虚;“绝对名副其实”、“惟才是用”显得自高自大,有悖“谦虚”。C “殷切期望”多用于长辈对晚辈或领导对下属,用于同学之间不合适。D高足是敬辞,可以用来称呼别人的学生,但不能自称。)‎ ‎20.①只会视工作为苦役 ②是因为他们的心里装着别人 ③他们往往感到无比高兴(每空2分,共6分。大意如此即可)‎ ‎21.①“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改为“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熊猫”;‎ ‎②“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改为“它有时甚至成为我国的外交法宝”;‎ ‎③“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改为“有些(或许多)国家(也许)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③中的“也许”可加,但不算采分点。只找出而修改不正确,不给分)‎ ‎22.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简析】“获得感”本表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乃是基于“获得”‎ 而产生的心理感受。没有获得,便一定没有获得感;但有了获得,却未必一定产生获得感。所以,“获得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 获得感有别于“幸福感”,它是是实实在在的得到,甚至是可以衡量的,当下的中国,“获得感”更加贴近民生、体贴民意。这种“获得感”,一般来说能够转化为幸福感。‎ 传统意义上的伟人们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固然是获得感,但今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是治国理政的追求。‎ ‎ “获得感”首先是要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人民群众有房住,收入增加,能接受优质教育,能看得起病,养老有保障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在精神层面,要让每个人有梦想、有追求,同时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能够享受公平公正的同等权利。‎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