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 KB
  • 2021-06-05 发布

【语文】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答案】B ‎【解析】A项,“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篡改文意,原文“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说明原因不止“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一个;“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文本中“其中”换成了“其他”,表意不同。C项,“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逻辑关系错。原文第三段“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可见文本是并列关系,选项中表述成先改革文风,有了先后。D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并指出这三次革新的积极意义。‎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重点。‎ ‎【答案】C ‎【解析】C项,“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分析,文章引述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唐代诗人在治乱两种时世里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在诗歌里,这是政治气象的更新促使的。‎ ‎【答案】D ‎【解析】D项,“唐代诗人”扩大范围。结合“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分析可知,政治气象的更新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感受反映到诗里是初唐到盛唐时的现象。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我们还睡在床上的时候,他走进屋来关上窗户,我就看出他像是病了。他浑身哆嗦,脸色煞白,走起路来慢吞吞,似乎动一动都痛。 ‎ ‎“怎么啦,沙茨?” ‎ ‎“我头痛。” ‎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 ‎“不,没事儿。” ‎ 等我下楼来,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火炉边,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把手搁在他脑门上,就知道他在发烧。 ‎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 ‎“我没事儿。”他说。 ‎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 ‎“几度?”我问他。‎ ‎“一百零二度。” ‎ 在楼下,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丸,还吩咐了服用方法。一种是退热的,另一种是泻药,第三种是控制酸的。他解释说,流感的病菌只能存在于酸性状态中。他似乎对流感无所不知,还说只要体温不高过一百零四度就不用担心。这是轻度流感,假如不并发肺炎就没有危险。 ‎ 回屋后我把孩子的体温记下来,还记下吃各种药丸的时间。‎ ‎“你要我念书给你听吗?”‎ ‎“好吧,你要念就念吧。”孩子说。他脸色煞白,眼睛下面有黑圈。他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似乎超然物外。 ‎ 我大声念着霍华德·派尔的《海盗集》,但我看得出他不在听我念书。 ‎ ‎“你感觉怎么样,沙茨?”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 我坐在他床脚边看书,等着到时候给他吃另一种药。抬眼一看,只见他正望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 ‎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会儿?要吃药我会叫醒你的。”‎ ‎“我情愿醒着。” ‎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 ‎“我没心烦。” ‎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 ‎ 我以为他也许有点头晕,到了十一点我给他吃了医生开的药丸后就到外面去了一会儿。‎ 那天天气晴朗寒冷,地面上盖着一层冰,因此看上去所有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修剪过的灌木,全部草地和空地上面都涂上层冰。我带了一条爱尔兰长毛小猎狗顺那条路,沿着一条结冰的小溪散散步,但在光滑的路面上站也好,走也好,都不容易,那条红毛狗跳一下滑倒了,我也重重摔了两跤,有一次我的枪都掉下来,在冰上滑掉了。 ‎ 到家后,家里人说孩子不让任何人上他屋里去。 ‎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 我上楼去看他,发现他还是我离开他时那个姿势,脸色煞白,不过由于发烧脸蛋绯红,像先前那样怔怔望着床脚。 ‎ 我给他量体温。 ‎ ‎“几度?”‎ ‎“好像是一百度。”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 ‎“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 ‎“谁说的?” ‎ ‎“医生说的。” ‎ ‎“你的体温还好,”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不过我没法不想。”‎ ‎“别想了,”我说,“别急。”‎ ‎“我不急,”他说着一直朝前看。显然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情。‎ ‎“把这药和水一起吞下去。”‎ ‎“你看吃了有什么用吗?”‎ ‎“当然有啦。”‎ 我坐下,打开那本《海盗集》,开始念了,但我看得出他没在听,所以我就不念了。‎ ‎“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才死?” ‎ ‎“你不会死的。你怎么啦?” ‎ ‎“哦,是的,我要死了。我听见他说一百零二度的。”‎ ‎“发烧到一百零二度可死不了。你这么说可真傻。” ‎ ‎“我知道会死的。在法国学校时同学告诉过我,到了四十四度你就活不成了。可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 ‎“可怜的沙茨,”我说,“可怜的沙茨宝贝儿,这好比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是两种体温表啊。那种表上三十七度算正常。这种表要九十八度才算正常。”‎ ‎“这话当真?”‎ ‎“绝对错不了,”我说,“好比英里和公里。你知道我们开车时车速七十英里合多少公里吗?”‎ ‎“哦!”他说。‎ 可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取第一人称视角,以孩子父亲“我”的身份进行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使文章愈发增加了真实感,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让人接近等等。‎ C.小说故事情节简洁明快,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具匠心,在孩子生病后描写了父亲出门打猎的场景,以此来突出父亲的冷漠。‎ D.文中“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是因为孩子误会了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间的区别。‎ ‎【答案】C ‎【解析】C项,“在孩子生病后描写了父亲出门打猎的场景,以此来突出父亲的冷漠”分析不正确。结合上文可知,父亲在孩子生病后出门打猎,是因为听医生说孩子的病不用太过担心。‎ ‎5.结合全文,概括沙茨的形象特点。(6分)‎ ‎【答案】(1)坚强勇敢:他自以为病重,却不要求父亲陪伴;认为自己会死,却和父亲平静地谈论死亡。‎ ‎(2)体贴善良:生病了却早起主动帮父母关窗,自称没事儿;不让别人进屋,害怕将疾病传染给别人。‎ ‎(3)天真:男孩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 ‎6.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的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穿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3)“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坚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女,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B.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C.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D.‎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还原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仔细辨别,做出选择,一般用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是两个句意完整的分句,中间要断开,排除CD;“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是一个判断句,排除A。故选B。‎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古人称呼他人时一般称字,如杜子美(杜甫),还可称官名如王右军(王羲之),称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等,也可兼称,《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籍贯,“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婚,指婚姻关系。古代的婚烟,讲究六礼,一般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道手续。亲家之间,女方之父叫“婚”,男方之父叫“姻”;《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此处“婚姻”就是指刘项两家结成儿女亲家。‎ C.太祖,庙号。一般开国皇帝称为“高祖”或“太祖”,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祖有“祖宗”之义,《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此处“既祖”就是指荆轲临行前祭祀祖先。‎ D.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著名的赋有王粲的《登楼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祭祖’就是指荆轲临行前祭祀祖先”理解错误,《荆轲刺秦王》中“祭祖”指的是祭祀路神。故选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粲出身名门,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位列汉代的三公,大将军何进想让他父亲王谦做自己的女婿,王谦没有答应。‎ B.王粲少有才名,他很受当时位尊权重、才学出色的蔡邕的赏识,听说王粲来访,蔡邕急忙去迎接,把鞋子都穿倒了,还表示会把家里的书籍都送给王粲。‎ C.王粲仕途坎坷,他起先没有接受司徒与朝廷的征召;投靠刘表,只 因其貌不扬而不受重视;后归附曹操,担任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等职务。‎ D.王粲博闻强记,他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路边刚读过的碑文,可以复原先前的棋局;他还擅长计算,能提笔成文,写下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投靠刘表,只因其貌不扬而不受重视”曲解文意,结合原文“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刘表不太重视王粲不仅是因其貌不扬,还因其体弱,不拘小节。故选C。‎ ‎10.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答案】您平定冀州的时候,刚到那里就整顿军务,招揽豪杰并重用他们而驰骋天下。‎ ‎(2)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答案】王粲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他们)正式再去精心深思(覃思即深思),也不能超过(他)提笔写成的文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缮”动词,整顿;“收”动词,招揽;“用”动词,任用。(2)中的“属”动词,写作;“举”动词,提;“以为”动词,认为;“复”副词,再;“精意覃思”动词,精心深思;“加”动词,超过。‎ ‎【参考译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位列汉代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与王谦结成婚姻关系,叫两个女儿出来拜见王谦,让他从二人中选择一个。王谦没有答应。王谦因病免了官职,后来在家中死去。 ‎ ‎ 汉献帝向西迁都,王粲也迁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看到了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辈。当时蔡邕的才学很出色,在朝中位尊权重,受到重视,常常车马充塞了住宅前的巷子,宾客满座。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来访,倒穿着鞋就跑去迎接他。王粲到了之后,大家看到他年纪轻,体貌短小,满座客人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畅的孙子,有奇异的才能,我比不上。我家的文章书籍应当全部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召用,皇帝命令授予黄门侍郎的官职,因为西京扰乱,都没有去接受官职。于是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为王粲身材短小、相貌不扬并且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不太重视他。刘表死了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让他归附了曹操。曹操召用王粲为丞相的属官,并且赏给关内侯的爵位。曹操在汉水之滨设酒宴,王粲双手捧杯敬贺说:“当今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仗着人多,立志吞并全国,然而他爱贤才却不能使用贤才,所以有特殊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一带从容不迫,暂时不动,观察等待时机,自认为自己可以效法周文王(慢慢压倒商朝)。在荆州躲避战乱的人,都是天下才能出众的人,刘表不知重用他们,所以国家危急却没有辅佐的人。您平定冀州的时候,刚到那里就整顿军务,招揽豪杰并重用他们而驰骋天下;等到平定了长江、汉水,招纳有才能的人而安置他们的职位,让天下人归心,远远看到(您的善政)而希望天下太平,文臣武将都被任用,英雄竭尽全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的措施啊。”后来王粲被调动官职任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以后,曹操授予他侍中的官职。他广泛认识事物,知识丰富,有问必能对答。当时昔日的法度荒废、松弛,需要创立新的规章制度,王粲经常主持这件事。 当初,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读路边的碑文,那人问:“你能背诵吗?”王粲说:“能。”那人就让他背诵碑文,一个字也不错。曾经观看人下围棋,棋局(局,本意为棋盘)坏了,王粲替他们照原样恢复,把棋子再摆上。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把棋盘盖上,让他再用其他的棋盘把棋子照原样摆上。摆好后用来互相核对比较,棋子的位置一个也不错。他的很强的记忆力就像这样好。他还擅长计算,作算术,能大致通晓道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他们)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他)提笔写成的文章。他写下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军队伐征东吴。二十二年春天,在行军路上病死,当时四十一岁。王粲有两个儿子,受魏讽的牵连,都被杀了。后代断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9分)‎ 拟古诗 ‎[南朝]鲍照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①。‎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石梁有余劲②,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③。‎ ‎【注】①鞬:弓袋。雕服:雕绘的箭囊。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②石梁:石堰或石桥。《文选》李善注中引的《阚子》记载:宋景公让工人制成一个弓,他登上虎圈之台,引弓向东面射去,箭越过西霜之山,直到彭城之东,余力很大,一下子竟射进石梁里面。③‎ 白羽:箭名。虎竹: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符分二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将携左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幽并”,指我国古代的幽州和并州,二州民俗强悍,自古多豪侠慷慨之士,诗人借此烘托少年英雄的形象 B.“飞鞚越平陆”,鞚,本意为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指代马,用飞越平川的马来比喻少年英雄的形象。‎ C.“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这两句交待背景,写出了外寇未灭,边城被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紧张形势。‎ D.诗人通过幽并少年的形象寄托自己收复北方失地及以身许国、立功边陲的爱国情怀,是一曲时代的慷慨之歌。‎ ‎【答案】B ‎【解析】“用飞越平川的马来比喻少年英雄的形象”错误,本句用了借代的手法,而非比喻。故选B。‎ ‎12.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少年英雄的形象。(6分)‎ ‎【答案】①英姿飒爽:携弓负箭,装束不凡。②骑射精妙(或武艺高强):能朝游雁门,暮还楼烦;箭入石梁,臂力大;能射鸟目,射术精。③理想崇高:渴望奋战疆场,杀敌立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②‎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本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②白居易(772—846),生活于晚唐时期,当时国势衰微,朝政黑暗。‎ ‎13.下列对本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虚实结合描绘雨后的画面,并以“风”“云”和“晴”象征政治风波刚刚过去。‎ B.颔联“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的神态活画出来,呈现出一片生机。‎ C.“平”字描述水苹的整齐,与“铺”字合用,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D.颈联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而“白”“黄”色彩对比鲜明,给读者以更为丰富的感受。‎ ‎【答案】A ‎【解析】A项,“虚实结合”错误,首联都是实景,没有虚景。故选A。‎ ‎14.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6分)‎ ‎【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于衰病和被贬而产生的郁闷之情。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长恨歌》中描写仙境中贵妃满面泪痕的凄惨之美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鲍照在《拟行路难》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满腹仇怨却不敢明言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相结合,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书愤》中抒发年老岁月蹉跎,壮志未酬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剪梅》中抒情主人公渴望得到远人的书信,怅望天空,环顾四下,却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信息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 ,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全球发展正在全面迈向泛数字化、泛网络化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也 ,共同推动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深度信息化。‎ ‎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从 走到世界前列,比如天河超级计算机发展就是这样的典型。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脚印,厚积薄发,光荣绽放。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内主要互联网企业、IT龙头企业等纷纷进入云计算领域,我国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共享经济等互联网经济领域也取得广泛成功。‎ ‎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不仅要实现简单的数据交互,更要实现数据整合与加工再造,为工业、建筑、交通等更多产业信息化提供支撑,为更多智慧城市领域发展提供示范,为更多人民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活需求提供保障。‎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B.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C.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D.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答案】B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答案】C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新月异 应运而生 相辅相成 一穷二白 B.沧海桑田 水到渠成 相反相成 一文不名 C.日新月异 水到渠成 相辅相成 一文不名 D.沧海桑田 应运而生 相反相成 一穷二白 ‎【答案】A(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也形容变化久远。这里形容发展迅速,应用“日新月异”。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水到渠成: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 ,即功到自然成。这里用来形容数字经济的产生,应用“应运而生”。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是对立关系,这里应用“相辅相成”。一穷二白:穷,指物质基础差;白,指文化和科学落后。比喻基础差,底子薄。一文不名:一文钱都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名:占有。一文不名就是自己不占有,意即清贫,身无分文。形容国家基础薄弱应用“一穷二白”)‎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①____________: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②___________,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并研究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和学者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③_____________。‎ ‎【答案】①阅读可分为不同的层次 ②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 ③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第一层是……第二层……”可知应该填写“阅读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第②空根据后面的“相比主题阅读”可知应该填写“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第③空根据前文“广泛涉猎并研究该领域……”可知应该填写“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20.依据下列语段,概括5G网络的4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5个字。(4分)‎ ‎5G最明显的优势将体现在速度上。网络速度提升,用户体验与感受才会有较大提高,网络才能在面对VR/超高清业务时不受限制,对网络速度要求很高的业务才能被广泛推广和使用。未来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能通过5G接入网络:我们的眼镜、手机、衣服、腰带、鞋子,家中的门窗、门锁、空气净化器、新风机、加湿器、空调、冰箱、洗衣机都可能进入智能时代。5G将大大改善能耗以支持大规模物联网应用,让大部分物联网产品一周充一次电,甚或一个月充一次电,就能大大改善用户体验,促进物联网产品的快速普及。5G的一个新场景是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的高可靠连接。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140毫秒的时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这个时延用于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就无法接受。5G对于时延的最低要求是1毫秒,甚至更低。‎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速度快 ②万物互联(或覆盖广)③低能耗 ④低延时 ‎【解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这种题型和普通的压缩语段有所不同,但方法大同小异。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本题划分层次后,分别概括。注意每个长句子的主语及特点。结合“5G最明显的优势将体现在速度上”“未来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能通过5G接入网络”“5G将大大改善能耗以支持大规模物联网应用”“5G对于时延的最低要求是1毫秒,甚至更低”等分析,主要从速度、覆盖、能耗、延时等角度概括即可。‎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央视《新闻周刊》栏目主持人白岩松曾呼吁:教师不敢惩戒,受害的最终是孩子。马云在“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上致辞时提到“老师没有惩戒的权利,就如同让老师去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 可是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对此不认同、不接受。近日,某中学高一某班五六位同学连旷两节课踢足球,班主任查实情况后,对其做出教室内罚站一天的处罚。事后,一位当事学生家长在家长群中发布信息:“我家孩子还小,犯了什么错误都应该被原谅”,“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应判处有期徒刑一到两年”。这件事引发了众人的关注。‎ 针对这一事件,高二某班决定召开一次“我看教育惩戒”的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班会发言稿,结合材料内容,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