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文距我们年代已经久远,文字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也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疏隔,又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作为鉴赏的对象呢?‎ ‎“鉴赏”按照文艺学理论家的说法,其情况颇为微妙。从最简单的意义来说,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吧,而这种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精神活动,用马克思的说法,是一种“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那么,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譬如“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的人们,常须写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如果将它们拿给现今的年轻人看,虽然时间相隔不远,文字也容易读懂,却恐怕完全无法理解这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更不用说“鉴赏”了,因为读者实在难以从这里获得一点点“自我享受”。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譬如《孟子》里面关于“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短文,写齐国某男子在外乞讨残食,回到家谎称与富贵者同餐,且做出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傲视自己的大老婆、小老婆。读者不一定赞同作者借这个故事论说的道理,却能够从文章对“齐人”卑琐可笑的行止的讥刺中体会到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倘若联想到现实环境中某个整日夸耀自己曾同阔人吃过一顿饭或同大人物握过一次手的角色,不免会会心一笑。这里分明是有些“自我享受”的意味了。‎ 那么,人的“自我享受”的基础是什么呢?马克思早就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蒂是无法被人接受的,其中也就不可能含有可供人们“自我享受”的因素。其实,检讨书也是古已有之的,《文选》还收有曹植的《责躬表》(与《责躬诗》一起)。尽管他“才高八斗”,文章也写得很漂亮,但他这种不得已的自我羞辱、自我贬损,显然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立物,因而这样的作品仍然使人讨厌。至于文章能够让人喜爱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它提供给人们由鉴赏而获得的“自我享受”丰富到何种程度。前人的文字展开了一个空间,阅读与鉴赏的过程,既是对这一空间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的体会,亦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而且,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换言之,优秀的古代文篇,具有扩展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价值。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排列于时间流程上的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篇中,我们又看到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及具体个人遭遇下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恩仇好恶,它们和现代人的生活感情、艺术趣味的逐步接近,这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通过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还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并在文章写作、语词运用方面获得某些益处,这道理比较简单,就不想多说了。‎ ‎(节选自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 ‎1. 下列关于“鉴赏”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鉴赏一般要求鉴赏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 B. 鉴赏是体会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读者能由此生发出各种情感。‎ C. 鉴赏也是一种如马克思所说的“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D. 鉴赏也可以这样理解,它是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才高八斗的曹植写的《责躬表》,虽然文章漂亮,但却令人讨厌,因为它不是符合“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特性的产物。‎ B. 《孟子》里“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短文,虽然年代相隔久远,读者不一定赞同其中的道理,却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C. “文革”中住“牛棚”的人们所写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之所以不值得鉴赏,主要是它无法让今天的年轻人理解。‎ D. 优秀的古代文篇,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除了“自我享受”的意味外,还具有扩展和丰富其精神生活的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文鉴赏也能让我们获得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和审美经验,这些经验既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也能在生活中获取。‎ B. 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是体会前人文字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容,是作为自由主体的人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 C. 古代文篇,不管年代多么久远,文字对读者来说是否有疏隔感,只要能带给读者精神愉悦的自我享受,就有鉴赏的意义。‎ D. 阅读和鉴赏古文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价值,还能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让我们在文章写作、语词运用方面获得某些益处。‎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B.曲解文意和遗漏信息。原文第三段除“不同历史条件”这一前提外,还有“具体个人遭遇”这一前提条件;“读者能由此生发出各种情感”表述也有误,原文中“生发出各种感情”的主体不是“读者”,而是“人们”,即古代文篇的作者。选项B是对原文第3段内容的转述,原文并未非是说读者。‎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 试题分析:C.“主要是它无法让今天的年轻人理解”表述有误,原文第二段是说“虽然时间相隔不远,文字也容易读懂,却恐怕完全无法理解这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更不用说‘鉴赏’了,因为读者实在难以从这里获得一点点‘自我享受’”。‎ ‎3. 试题分析: A.这些经验既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也能在生活中获取”错,原文第三段是说“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3大题,共53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鄜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 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 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 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 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他调任福州知州时,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 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 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 ‎ ‎(2)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答案】4. D 5. D 6. B ‎ ‎7. (1)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 ‎(2)(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屯集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 ‎【解析】‎ ‎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蜀民”“宜”“为”“既而”。‎ ‎5. 试题分析: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D.“赠”与“谥”不同,“谥”指古代帝王或官员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评价性称号,不是爵位官职。‎ ‎6. 试题分析:B.“都能够安于职守”错。从文中来看,他调任福州知州时,并不安于工作,而是多次上表,请求回京。‎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挥神笔④,终见降王走传车⑤。‎ 管乐有才原不忝, 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⑥,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大中十年(856年)冬,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创作此诗。②简书:指军令。③储胥:指军用的篱栅。④上将:指诸葛亮。⑤降王:指后主刘禅。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⑥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把猿鸟、风云比作诸葛亮的敌人,说他们至今还畏惧诸葛亮治军的神明,以此衬托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B. 颔联采用对比手法,说明诸葛亮尽管有运筹帷幄之才,还是无法挽救蜀国的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 C. 颈联分析蜀国败亡原因——尽管诸葛亮才比管仲和乐毅,但无奈大将关羽和张飞命短,只凭诸葛亮一人之力,也无法力挽狂澜。‎ D. 尾联回忆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E. 该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点,运用典故和象征等手法,意韵深微;语言风格上和李商隐的《锦瑟》相似,具有雄浑豪迈的特点。‎ ‎9. 本诗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8. AE 9. ①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的崇敬(或赞赏)。②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实现统一中国愿望的遗憾之情。③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或抱负无法得到实现)的苦闷之情。 ④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 ‎【解析】‎ ‎8. 试题分析:A项“把猿鸟、风云比作诸葛亮的敌人”有误,应为“把猿鸟、风云人格化(比拟)” ,他们畏惧诸葛亮治军的神明;E项“雄浑豪迈”有误,应为“慷慨悲凉”。‎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9. 试题分析: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哪些情感就是说有多种情感,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分点答题,从全诗来看是写诸葛亮的北伐,借助写古人故事来寄托自己的雄才大略,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北伐失败的惋惜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0. 有人说“好梦频惊”中的“频”字用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1. 下片词人借许多典型意象营造了什么气氛?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频”:“频频”之意,说明词人经常从好梦中惊醒,因为时令正值“深秋”:西风的骤起,月色的惨白,高楼的雁叫无不触发词人心中的愁思。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流逝的时光无情,别后的思念深重。这一个词充分地表现了一个人处在思念中的痛彻心扉。 ‎ ‎11. ①借典型意象“梧桐、西风、淡月、归雁”渲染凄冷孤寂的气氛;②视觉、听觉描写的巧妙结合,以动衬静;(在写景手法上,如果写成用疑问句或者虚实结合也可以)‎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炼字题,考生要注意炼字先要解释字的基本意思,然后要结合情感主旨理解字的含义,还要注意从手法的角度作答。本题从字的意思和情感两个角度答题即可。‎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意象和手法赏析的考题,考生要注意意象题先要列出意象、然后分析景物的氛围,必要时候要分析情感主旨,例如本题:意象“梧桐、西风、淡月、归雁”渲染凄冷孤寂的气氛。手法从以动衬静角度作答,从诗歌“何处高楼雁一声?”可以明确看出是以动衬静。‎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采用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北宋军队在瓜洲一带击溃金兵和强渡渭水,激战大散关两个场景。‎ ‎③《夜归鹿门歌》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登岳阳楼》中,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阁夜》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风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3). 楼船夜雪瓜洲渡, (4). 铁马秋风大散关 (5). 鹿门月照开烟树, (6). 忽到庞公栖隐处 (7). 吴楚东南坼, (8). 乾坤日夜浮 (9). 野哭千家闻战伐, (10). 夷歌数处起渔樵 (11). 昆山玉碎凤凰叫, (12). 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北宋军队在瓜洲一带击溃金兵和强渡渭水”“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位 朱瑾洁 今天,刘副教授很高兴,高兴的由头是今年学校实行重大改革,副教授可以招考博士研究生。已副教授多年的他可以带博士研究生,这是刘副教授多年的夙愿,也是他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 然而,刘副教授高兴之余多少还有点儿苦恼,苦恼的根源就是虽然能带博士生了,可毕竟自己早年是工农兵大学生,在英语上是一片空白,所以文凭上仍留有博士生的空白。这也是他多年的遗憾。‎ 今年能带博士生了,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况且,如果早考上博士生,刘副教授的称谓老早就去掉“副”了。所以,刘副教授在高兴之余,心中立马就草拟好了今年的两点打算:一是向学校学部委申请招考博士研究生;二是报考本系博士研究生。‎ 因为有了招考博士生的打算,刘副教授就给他的硕士生王威打了电话,关切地问他毕业后的打算,最后还提醒王威别忘了报考他的博士生。刘副教授对他的这个学生很欣赏。‎ 挂了电话没有半小时,王威就来到刘副教授家,刘副教授见爱徒前来,高兴地说:“王威,打算好了报考我的博士生?”王威有点胆怯地看了老师一眼,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不打算考了。”刘副教授睁大眼睛急问道:“为啥?”因为他太了解他这个学生了,没有特殊情况,他不会拒绝他这个老师的意见的。王威说:“前几天,我回了趟家,自留田里的小麦旱得很厉害,地面上的麦叶都枯死了。”刘副教授说:“这我知道,电视不整天放嘛。可这和你报考牛头不对马嘴啊。”王威说:“能对上。麦子枯旱死,家里就拿不出供我上学的钱了,从小学到现在,我已上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我都是伸手要钱,家里攒的钱都供我上学了,可俺娘的慢性心脏病已经拖了多年……”王威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看着爱徒十分忧伤地在抽泣,刘副教授心里也不是滋味,就关心地对王威说:“老师理解,也能体谅你的难处,不过,你还是考虑考虑,毕竟考上博士生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台阶,没有这个,你想向更高层次发展谈何容易。”沉思了一会,王威抬头看了看刘副教授说:“老师,我想报考咱校的聘师考试,成为您的同事,为您分担一些教务。”见王威意志有点儿坚决,刘副教授有些生气了,就说:“你不要急于下决定,还是考虑考虑吧。”王威说:“行,老师,过几天我给您回话。”‎ 很多天过去了,离规定报考博士生期限还有最后一天,刘副教授没有等到王威任何只言片语的回话。不能再等了,再等自己的报考时间也耽误了。到了离报考截止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刘副教授来到学校的报名点,毅然决然地在报考博士生考试的花名册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刘副教授写完自己的名字后,还有点挂心学生王威,便把花名册从头至尾滤了一遍,没有王威的名字,不放心,又从尾到头细看了一下,还是没有,教授知道,到这个时间段说什么也晚了,内心深处很替王威惋惜。‎ 过了三个月,学校聘请教师的考试开考了。在刘副教授监考的教室里,王威认真地答着试卷。刘副教授几次从王威身旁走过,用眼睛的余光扫描试卷,发现王威答的试题没有错的。三天后,王威如愿成为母校的一名正式教师,成为老师刘副教授的新同事。‎ 又过了一个月,博士生考试如期进行,在新教师王威监考的教室里,刘副教授认真地答着试卷。虽然王威怕影响老师的发挥而不敢走到老师的身旁,可从老师淡然自若的答题神情看,老师一定答得不错。果然,一个月后,刘副教授如愿通过笔试进入了面试。‎ 又过了一个月,刘副教授顺利通过面试,成为他系招考的唯一一位博士生。不过,刘副教授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出了点小麻烦。因为现阶段他这个系能带博士生的只有刘副教授,而刘副教授是他这个系考上的唯一博士生,这就出现了自己教自己的尴尬。不过,再难的事也难不倒具有教授级别的校领导们。通过调阅王威的硕士论文和有关科研成果,校领导们一致认为王威的科研成果已居世界前沿水准,一致同意推荐王威作为学校破格提拔副教授的唯一人选,并特事特办,以学校党委的名义向学校学部委推荐。不到一天,王威破格提拔为学校副教授的批文就下来了。‎ 按照学校今年重大改革的规定,王威成了他老师刘副教授的博导。‎ ‎13.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标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而且吸人眼球,通过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去思考错位的对象、错位的原因等,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B. 本文详写了王威与刘副教授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王威贫寒的出身,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等美德。‎ C. 本文擅长心理描写,如刘福教授“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他愧疚和不安的是自己是工农兵大学生,不懂英语,实力不够。‎ D. 因没有博士文凭而得不到晋升的刘副教授,只好把可以带博士研究生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这反映了只重文凭制度的不合理。‎ ‎14. 前四个自然段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 从整体上看,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3. B 14. ①是故事的开端与发展,小说的故事由此开始并逐渐发展。②交代历史与现实背景,既为情节发展提供依据,又暗示了主题。③交代了刘副教授的出身、命运,刻画其基本性格,揭示他坚决报考原因,为下文的错位铺垫蓄势。 ‎ ‎15. ①反转错位,新颖巧妙。利用师生戏剧性的角色转换,制造波澜,收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②以小见大,意蕴深刻。小说围绕考博这一平常事展开,反映了两代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折射了时代变迁,突出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③对比映衬,引人深思。两代人命运、心态的不同,两个考试场景的相互映衬,意味深长。‎ ‎【解析】‎ ‎13. 试题分析:A项,“有力地表现了主题”,夸大了文章标题的作用;C项,他愧疚和不安的应是作为博士生导师,却无博士文凭;D项,“只好”表述不准确,且“只重文凭”的说法无充分依据。‎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段落的作用类试题,要从情节结构、内容、主题等方面作答,例如本题从情节结构作答为是小说的开端,从主题上有暗示主题师生错位的现象,从内容上交代了刘副教授的身份和地位。‎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构思赏析类试题,考生要先把握住小说全篇的写法,从标题“错位”入手分析小说的巧妙的构思,本篇小说反转错位,新颖巧妙。以小见大,意蕴深刻。对比映衬,引人深思。‎ 四、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4小题,共14分)‎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②2000年初,他成为“北漂”一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蜗居地下室、挣不到饭钱的艰苦生活,蹉跎岁月中写出佳作。‎ ‎③“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正有序推进,完成这个任务,不能自出机杼,也不能只服务我们本地。‎ ‎④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⑤鲁迅著作的很多封面设计都选择了“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这样的留白大巧若拙,意味无穷。‎ ‎⑥诚信是日常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A. ①②⑤ B. ①④⑤ C. ③④⑥ D. ②③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纲举目张:抓住事物关键便可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②蹉跎岁月: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虚度光阴。此处误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③自出机杼:机杼,本指织布机上的筘,织布时每条经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心思、心意;比喻写文章、古诗的构思和 ‎ 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此处应改为“闭门造车”。切合语境。④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与语境相符。⑤大巧若拙: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也指一种艺术境界,类似于写意,几笔就能为妙传神。符合语境。⑥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说话有份量。此处误以表示守信用。‎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针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浙江等省食药监局责令网络食品交易平台立即采取将这些不合格产品下架。‎ B. 香港回归20年来,我们一直秉承保证供应、价值稳定为宗旨,遇到水灾、风灾也会千方百计去维持香港肉食市场的稳定。‎ C. 号贩子拿到专家号后,转手就以1500-2000元的价格将专家号高价卖出,每个专家号的利润高达上千元以上。‎ D.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三国外长等高官,研究联合反恐战略以共同应对地区恐怖分子猖獗的态势。‎ ‎【答案】D ‎18.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 探索半人马座a星在目前是科幻, ② 不排除人类科技进一步发展后,未来可以实现这种设想, ③ 那也只是将来时。从眼下的现实来看,霍金能提出这种想法完全依赖于现有科技的发展和现实水平。具体而言, ④ 霍金要表达各种思想和学说,包括人类探索半人马座a星, ⑤ 必须要依赖他不可须臾离开的轮椅。轮椅 ⑥ 是霍金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有了它,霍金才能与他人交流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目前探索半人马座a星的科幻想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尽管 但 因此 只要 就 就 B 虽然 但是 所以 如果 那么 不仅 C 尽管 但 但 即便 也 不仅 D 因为 所以 但 即便 也 就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前面说“探索半人马座a星在目前是科幻”,后面又说“不排除人类科技进一步发展后,未来可以实现这种设想”,两句之间存在轻微的转折,使用“尽管……但……”更合适;第三处说“那也只是将来时”,这一句与上一句的“未来可以实现这种设想”又构成了转折关系,应使用“但”;“霍金要表达各种思想和学说,包括人类探索半人马座a星”和“必须要依赖他不可须臾离开的轮椅”这两句之间是一种假设的让步关系,应使用“即便……也”。最后一处,后面说“更重要的是”,可见此处是表递进关系,应使用“不仅……”。‎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善美境界, ①__:“强学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个人的“兴除利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之外, ②__,古代的工匠们由于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养成了他们“尊师”的美德。人们赞美工匠,总离不开一个“巧”字。那些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 ③__。鲁班就因为发明不少木工工具器械而被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 ‎【答案】 (1). (1)工匠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2). (2)还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上 (3). (3)更在于他们所具有的的创造性品质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敬业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爱国为民精神”等可知,体现在三个方面;②‎ 处结合后面的“尊师”可知,还体现在尊师重教上;③处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点睛: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 五、作文(共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配角综合症”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河南开封市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配角未必不能惊艳绽放 ‎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曾经影响了多少青年才俊。他们立志争做人中巨龙,从此站上金字塔的顶端。然而,曾几何时,社会上开始出现与这种“唯上论”相悖的“配角综合症”?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这种不被世人看好,认为是没理想、没抱负的想法,我却要为此拍手称赞。因为配角未必不惊艳绽放,他们同样也可以华彩登场。‎ 配角真得就只是配角吗?就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绿叶永远只能处在花苞之下,为花朵增添色彩。而世人也总是一眼被鲜花的娇美垂怜所吸引,从而忽视了绿叶的青翠缦络,于是“绿叶永远是配鲜花”的说法随即传开。但绿叶真的只是为鲜花配色?它真的就没有一点作用?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若没有绿叶的正能量,花苞能顺利度过生长期而灿烂绽放?若没有绿叶的陪衬,树枝上便只留骨感般的鲜花寂寞开放,让路人直觉的认为“花谢花开直堪折”?所以说,绿叶的出现是为了能让鲜花更好的绽放。且绿叶本身也足够青翠,足以独当一方。跟鲜花彰显天下,而绿叶的出现会让植物世界更加美丽鲜艳。‎ 在一部影剧里,吸引人群,提高收视率的往往是那些主演们,这是圈内恒定的规则。然而,有一个人却强硬的打破了这个定律,创造了配角与主角齐名共逐的千古佳话,这就是被电影界尊称为“达哥”的吴孟达。他踏入影坛二十多年,从未主演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全以陪衬身份出现,他甘当绿叶,一直为周星驰、周润发、刘德华等大牌明星做绿叶,尤其与周星驰长期合作喜剧片,成为香港影坛当仁不让的“搞笑男二号”。是啊!配角未必不惊艳绽放,吴孟达所演的无数配角,无一不深入人心,深得大家喜爱。因此,配角同样也可以华彩登场,配角同样的可以亮丽惊艳。‎ 回望当今社会,甘当绿叶,扎根山区,为贫困地区人民服务的人也不少。就如在大山里教了三十多年书的支月英,她说“我知道如果我走了,这些孩子就真的没有希望了”。还有世界著名大学毕业后到贫困山村当村官的“耶津哥”秦玥飞,他说“我知道如果我不来,别人也不来,那这些山村只会越来越穷”。他们道出了自己甘为绿叶的愿望。但与现在越来越多人渴望走出大山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大家都沉迷于大城市的霓虹灯,山里的孩子谁来管教,山里的老人谁来照料,山里的经济谁来帮扶发展。其实,像支月英、秦玥飞甘当绿叶,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份成就,也是一种骄傲。‎ 在现实生活中,主角当然不能缺席,但配角同样重要。我们的社会也同样需要许许多多甘愿做别人的配角的人。大量事实证明,配角未必不能惊艳绽放,配角同样也能华彩登场。他们同样盛开在社会文明树上,让世界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内容为“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含意为面对此种现象的态度和思考。可就配角综合症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批评或肯定或理性看待等,也可探究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原因。如果以配角综合症为由头,在开头和结尾提及材料,在主体部分谈做主角或适合自己就好的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如果离开材料的内容,谈选择、奋斗的视为偏离题意。‎ 点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其次要选择角度,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