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4.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学案

  • 7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 学案目 录 / contents ‎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1‎ ‎ 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含文化常识)……………14‎ ‎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的分析与概括………………………………26‎ ‎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38‎ ‎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与语言赏析………………………………50‎ ‎ 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59‎ ‎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70‎ ‎ 今日心情:‎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题号 能力要求 ‎2014‎ ‎2015‎ ‎2016‎ ‎2017‎ 分值 重点 题型 ‎10‎ B级(理解)‎ 分析实词 断句 断句 断句 ‎3‎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选择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8年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方向 自2010年课标全国卷首次命题以来,文言文阅读材料全是人物传记。历年的高考文言文选文都有一定的规律,从课标卷以往的选文看,全是人物传记,主要是从《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选文。2018年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方向可能还是人物传记,从《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选文的可能性大。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的方向。‎ 文言断句。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通篇领会文章的内容。所以,断句前首先要通读文章,揣摩一下要断的句子,本着“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境来断句。首先,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对要断的句子的语境能正确理解,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句子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断,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 ‎ 文言实词。考查形式有三种:1.提供解释,辨别正误。‎ 这是绝大部分高考试卷的题型。在设题时,大部分试卷只考单音词,少数试卷考两个单音词连用,也有的考双音词,还有的将单音词和双音词放在一起考查。课标全国卷一直考单音节词。到目前为止,试题大都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也有选出释义正确的一项,比如 2015 年北京卷。2.直接对实词加以解释。上海市前几年也偶尔出现过此类考题,这种题型比第①种的难度大。3.比较实词古今义的异同,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同的选项。上海卷曾经出现了这种试题。‎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 ‎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接着通过找一些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最后反复诵读、推断。即可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谢弘微)幼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知人之名,见到他后认为他很特别,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沉稳聪明早慧,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人材,有一个像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 ‎(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一)‎ ‎(2018届湖南省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公讳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季。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再擢至武选司郎中。‎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B.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C.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D.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名字,指对君主、尊长避开不直称。文中是作者指称死后的尊长陈步瀛,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季,排行次序之一,表示排在最后的。伯、仲、叔、季,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兄弟长幼之序的说法,《论语》《仪礼》均有记载。陈步瀛是家中的小儿子。‎ C.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称“恩科”。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 D.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古代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三年为最长服丧期。‎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步瀛不善经营。陈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这一辈,他考上了文学科,由于乐善好施,他家的财物全都散尽了。‎ B.陈步瀛行事果决。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C.陈步瀛善于用兵。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运筹帷幄,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被皇上赐予花翎。‎ D.陈步瀛生活节俭。他不但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在陈州的时候,他全家还曾以稷谷粗粮为饭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2)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 ‎(二)‎ ‎(2016届贵州贵阳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 B.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 C.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 D.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郎”是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如李贤对《后汉书·戚洪传》加注说“汉法,孝廉经试者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 B.“刺史”一职开始设置于西晋时期。原为巡察官名,后来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 C.古代数学家认为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内有灾岁九,称为“阳九”。故“‎ 阳九”只会记载那些年或厄运。 ‎ D.“州郡”是州和郡的统称,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风,郡则始于战国,完善于秦汉。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岁时,司马朗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后因身材高大健硕而被监考的人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询问他。 ‎ B.司马朗担任御史期间,遭遇天下大乱,不能西行,司马朗主动请求带领家人返回本县避祸,被董卓责问。 ‎ C.司马朗回到故乡后,对乡亲阐述了董卓之乱的不利形势,希望他们举家前往黎阳,寻找投奔之所,但除赵咨外,没有谁跟着他离开。 ‎ D.司马朗对宗族子弟要求严格,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 ‎(2)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B.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C.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D.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是由京城至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拜了又拜,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方式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名校预测 ‎(一)‎ ‎1.B(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上“知兵”是“懂得用兵”的意思,不要断开;“馈”是“给养”的意思,名词,作“筹”的宾语,后面断开)‎ ‎2.C(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会试第一名称“会元”。“鼎元”是殿试第一,即“状元”的别称) ‎ ‎3.A(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不善经营”于文无据。其中“至公考为文学”中的“公考”,意为“陈公的父亲”;“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为文学”,是“致力于文学”的意思)‎ ‎4.(1)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仔细)审察(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合他们的才能。(采分点:坦白和易、虽、矜容厉气、能否、进退)‎ ‎(2)(但他)对于家庭亲戚和故交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一年四季馈赠慰问从不间断,他所住的官家宿舍,前来借住的人常常住满。(采分点:故旧、助恤、馈问、无间、句意通顺)‎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坦白和易:襟怀坦白,平易近人;虽:即使;矜容厉气: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然:但是;能否:是否有才能;进退:偏义复合词,提拔官职;当:符合;于:对于;岁时:一年四季;所在:所住的) ‎ ‎【参考译文】‎ 陈公,讳名步瀛。陈氏家族早年居住在歙县,陈步瀛的曾祖父陈时宾迁居江宁,于是就成了江宁人。祖父陈应陛。父亲陈士鋐。家里先前经商,到了陈步瀛父亲,致力于文学,喜欢施舍周济他人,钱财都用尽了,生了四个儿子,陈步瀛是老四。陈步瀛长大后,家里更加贫困,他精勤奋勉地做学问,在文章方面很杰出,考中了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的第一名,被选为庶吉士。(他在庶常馆考试后)散馆(为官),改任兵部主事,又提拔至(兵部)武选司(担任)郎中。‎ 陈公(步瀛)在兵部任职的时候,操办的事情,(严谨清楚),(属下)官吏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守丧期满除服,兵部尚书奏请(皇上)补授(兵部)车驾司郎中的官职。两年后,被授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次提拔,为甘肃按察使,审问案情公平。正遇上平凉府盐茶厅回民叛乱,数个郡县的叛民结起伙来,人心惊动不安。叛乱的人在通渭石峰堡聚集,总督李侍尧就假托追赶逃跑的贼寇,往西到靖远县躲避去了,只留下了陈步瀛,扼守陇上作为防御。陈步瀛也发怒了,不避危险艰难,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拘押起来,又抓住了分别在其它县作为内应的人。第一次交战官军失利了,陈步瀛推测贼兵趁着胜利一定会向东进犯陕西。因为隆德,平凉阻挡住了下陇的险要位置,可是防守保卫的力量单薄弱小,就调回了原先的军队分兵把守,然后把消息上奏给朝廷。后来,贼兵果然向东进犯,(被阻挡住)不能通过。陈步瀛奏报皇上,皇上认为他懂得用兵,命令大臣率领军队赶来(增援)。并且下诏让大臣凡事都跟陈步瀛商议。陈步瀛推算叙说当前形势,事情道理没有不穷尽的。又筹措粮食给养,使军队进入险峻的山区都能及时补给。一个多月过后,贼兵被平息,陈步瀛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功勋足以相比。皇上就提拔他做了布政使,不久又(将他)调任到安徽,赐给他顶戴花翎来褒奖他。‎ 乾隆五十年,江淮发生大饥荒,米价每升达到了五六十钱,暴民聚众抢夺粮食。陈步瀛走遍了所管辖的地方,颁布皇上的诏令,督促官吏赈济、抚恤灾民,防卫、抓捕盗贼,保全了疲惫贫困的百姓。从夏天忙到秋末,安徽渐渐得以安定,但陈步瀛却因为过度劳累生了病。后来,又被皇上提拔为贵州巡抚,到达驻地后,旧病发作去世,死时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享年六十岁。‎ 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仔细)审察(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合他们的才能。安徽布政司的官署吏员都是江宁人,陈公对待他们有恩德情谊,却从不因此扰乱公法。陈公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他在陈州的时候,曾经全家吃稷谷(粗粮)。但他对于家庭亲戚和故交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一年四季馈赠慰问从不间断,他所住的官家宿舍,前来借住的人常常住满。年少时善于写文章,喜欢读书,到年老了还孜孜不倦。继承他学业的弟子有很多成材的,秦中丞承恩与陈步瀛是同榜进士,又是同一年做的巡抚,人们把这件事当作美谈。‎ ‎(二)‎ ‎1.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正确断句为“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 ‎ 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据此理解断句,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虚词“也”断句)‎ ‎2.B(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刺史”职位始设于汉武帝时期,此题可从原句朝代时期判断“西晋”错) ‎ ‎3.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司马朗主动请求带领家人返回本县避祸”错,原文第三节“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可见司马朗并非主动请求)‎ ‎4.(1)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 ‎(2)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被杀死的百姓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 ‎【第(1)题的重点词语有:“道”:直呼;“慢”:轻慢;“亲”:父母;“者……也”:表判断;“谢”:道歉。第(2)题的重点词语有:“相一”:互相统一;“且”:将近;“久之”:过了一段时间;“相持”:相互对峙;“将”:带领】 ‎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司马朗说:“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地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 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被杀死的百姓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专家押题 ‎1.A【本题考查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罢散”“止”“语”,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2.C(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C项中,《乐》为《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C(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因武则天的布教施令可能“有亏礼典”)‎ ‎4.(1)陛下恩德广布,扩大到了草木,所以能使梨树第二次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 ‎(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上天理顺万物,可是我们却不能理顺,这是我们做臣子的罪过啊。 ‎ ‎【第(1)题的重点词语有:“花”“虽”“过”。第(2)题的重点词语有:“忝”“理”“罪”】‎ ‎【参考译文】‎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少年时应试中明经举,任殿中侍御史。出朝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调任益州司马,任职令未到,房嗣业就要视事,又鞭打僚吏,想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威风,杜景俭对他说:“公虽然受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司还未接到命令。为什么为了这数日之禄,连九重之旨也等不得,就慌忙火急地视事,这不太过于心急了吗?”房嗣业更加恼怒,杜景俭又说:“公现在凭咫尺之制书,真伪未知,就想揽一州之权,哪个能担保你真假呢?扬州之祸,不是这一样的情况吗!”说完呵斥左右散去,房嗣业羞愧而止。不久,又有命令房嗣业任荆州司马,竟未如志。益州的僚吏为这件事赞杜景俭说:“录事的心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由此渐渐知名。后入朝任司宾主簿,转调司刑丞。‎ 天授年中(691),杜景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处理案件,当时人们传扬说:“遇徐、杜必生,遇来、侯必死。”他又迁任洛州司马,不久又调任凤阁侍郎,行宰相职权。武则天曾因秋季院内长出梨花一枝而问宰相:“这是什么吉祥之兆?”诸宰相答道:“陛下的恩德连草木都得到了,所以能够秋木再花,即使周文王德及行苇,也不能超过。”杜景俭独说:“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能混乱,违反了就会有灾。’《春秋》也讲:‘冬无过甚的阳气,夏无过甚的阴气,春天无凄风,秋天无苦雨。’今已到了秋天,草木落,但是忽然生出此花,混乱阴阳。臣考虑陛下布政施令,是否有亏于礼典;兼之臣等虽列名宰臣,本应依据天理来理顺万物,却理而不能顺,这是臣的罪过。”因此二拜而谢罪,武则天道:“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年(694),杜景俭被凤阁侍郎周允元检举说他是李昭德的党羽,降职调秦州刺史。后又任司刑卿。圣历二年(699),又任内阁侍郎,行宰相职权。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各州多攻陷。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将要判罪。杜景俭认为都是形势逼迫,非出本心,请全部予以宽宥。武则天竟听从了杜景俭的意见。一年多,杜景俭调任秋官尚书,因漏泄机密,贬到并州任长史。在途中病逝,追赠相州刺史。‎ ‎ 今日心情: ‎ 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含文化常识)‎ 题号 能力要求 ‎2014‎ ‎2015‎ ‎2016‎ ‎2017‎ 分值 重点 题型 ‎11‎ B级(理解)‎ 断句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 ‎3‎ 信息筛选 选择题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做出分析,以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 近三年来高考语文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加大。教育部提出在大学要设立国学专业,甚至要在师范专业里培养国学老师,这在高考语文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古诗文分值的比重加大,具体到文言文阅读当中体现在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信息筛选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文化常识。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常识繁多,我们主要是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重点是知道九个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1.称谓;2.历法;3.节气;4.官职;5.地理;6.科举;7.宗法;8.礼俗;9.音律。 ‎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知识的把握情况。B项,“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 ‎(一)‎ ‎(2018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适应性月考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敬儿,南阳冠军人也。本名苟儿,宋明帝以其名鄙,改焉。父丑,为郡将军。敬儿年少便弓马,有胆气,好射虎,发无不中。随同郡人刘胡领军伐襄阳诸山蛮,深入险阻,所向皆破。又击湖阳蛮官军引退蛮贼追者数千人敬儿单马在后冲突贼军数十合杀数十人箭中左腋贼不能抗。朝廷疑桂阳王休范,密为之备,乃起敬儿为宁朔将军、越骑校尉。桂阳事起,隶太祖顿新亭。贼矢石既交,休范白服乘舆往劳楼下,城中望见其左右人兵不多,敬儿与黄回白太祖曰:"桂阳所在,备防寡阙,若诈降而取之,此必可擒也。"太祖曰:"卿若能办事,当以本州相赏。"敬儿相与出城南,放仗走,大呼称降。休范喜,召至舆侧,回目敬儿,敬儿夺取休范防身刀,斩休范首,休范左右数百人皆惊散,敬儿驰马持首归新亭。除骁骑将军,加辅国将军。敬儿于襄阳城西起宅,聚财货。又欲移羊叔子堕泪碑,于其处立台,纲纪谏曰:“羊太傅遗德,不宜迁动。”敬儿曰:“太傅是谁?我不识也。”三年,征敬儿为护军将军。敬儿武将,不习朝仪,闻当内迁,乃于密室中屏人学揖让答对,如此竟日。安侍窃窥笑焉。敬儿始不识书,晚既为方伯,乃习学读《孝经》《论语》。初娶前妻毛氏,后娶尚氏,尚氏有美色,敬儿弃前妻而纳之。妻谓敬儿日:“昔时梦手热如火,而君得南阳郡。元徽中,梦半身热,而君得本州。今复梦举体热矣。”有阁人闻其言,说之。事达世祖。敬儿又遗使与蛮中交关,世祖疑其有异志。永明元年,收敬儿。敬儿脱冠貂投地,日:“用此物误我。”少日,伏诛。‎ ‎(选自《南齐书·张敬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击湖阳蛮/官军引退/蛮贼追者数千人/敬儿单马在后/冲突贼军/数十合/杀数十人/箭中左腋/贼不能抗/‎ B.又击湖阳蛮/官军引退/蛮贼追者数千人/敬儿单马/在后冲突贼军数十/合杀数十人/箭中左腋/贼不能抗/‎ C.又击湖阳蛮/官军引退蛮贼/追者数千人/敬儿单马在后/冲突贼军数十/合杀数十人/箭中左腋/贼不能抗/‎ D.又击湖阳蛮/官军引退蛮贼/追者数千人/敬儿单马/在后冲突贼军/数十合/杀数十人/箭中左腋/贼不能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武官官职,“校”为军事编制单位,“尉”为军官,校尉即为部队长之意,在汉朝达到鼎盛时,地位仅次于将军。‎ B.卿,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设九卿,位在三公之上。卿亦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称荆轲为“荆卿”;颜真卿、关汉卿亦属同类。文中是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C.台,古代官署名、如汉代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文中“立台”指设立官署。‎ D.太博,古代职官,三公之一。是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其制甚早,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贾谊就曾做过长沙王的太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敬儿善骑射,勇武过人。少年时就有胆气,射虎百发百中。多次参与讨伐蛮人,深入险阻地区,英勇善战,所向披摩。‎ B.张敬儿有谋略,智取叛贼。休范谋反。张敬儿献计诈降,接近敌人,在黄回的配合下,拔出自己的防身刀斩下休范首级,大胜而还。‎ C.张敬儿始不识书,晚年好学。他出生于武将家庭,原本并不曾读过书,到晚年做了地方长官,便开始学习、诵读经典。‎ D.张敬儿贪财货,好美色。他在襄阳城西修建住宅,聚敛钱财。又贪恋美色,抛弃发妻迎娶尚氏,为后来被诛埋下了祸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桂阳所在,备防寡阙,若诈降而取之,此必可擒也。‎ ‎(2)敬儿武将,不习朝仪,闻当内迁,乃于密室中屏人学揖让答对,如此竟日。‎ ‎(二)‎ ‎(2016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 简:选拔 B.一意拊循 拊循:抚慰安抚 C.人情大扰 扰:扰乱 D.咸获苏息 苏息:死而复生 ‎2.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迁丞相习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茂才:“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B.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 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 名校预测 ‎(一)‎ ‎1.A(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官军引退蛮贼追者数千人”的意思是:官军退兵时,追赶的蛮贼有数千人。句中“官军”作主语,“引退”作谓语,句意完整,故应在“引退”后停顿,排除C项、D项。“敬儿单马在后”的意思是:张敬儿一个人骑马在后。句中“官军”作主语,“单马在后”作谓语,句意完整,故应在“后”的后面停顿,排除B项。据此推断A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语意为:又去攻打湖阳蛮人,官军退兵时,追赶的蛮贼有数千人,张敬儿一个人骑马在后,阻击追来的贼人,交锋数十次,杀死数十人,左腋被箭射中,但蛮贼也没能抵抗住他)‎ ‎2.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B项,“卿”,位在三公之下。颜真卿和关汉卿的“卿”不属于此类)‎ ‎3.B(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拔出自己的防身刀斩下休范首级”错,应是抢夺了休范的防身刀,斩下他的首级。所以选B项)‎ ‎4.(1)桂阳王所在的地方,防备力量不足,如果假装投降而拿下他,这样一定可以擒获他。‎ ‎(2)张敬儿本是武将,不懂得朝廷的礼仪,听说要升迁至朝廷内做官,便在密室中背着人学习揖让礼仪和对答方法,像这样(练习)一整天。‎ ‎(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所在”:“所在的地方”;“寡阙”:“力量不足”;“诈降”:“假装投降”;“之”:“他”。第二句关键点:“朝仪”:“朝廷的礼仪”;“内迁”:“升迁至朝廷内做官”;“屏人”:“背着人”;“竟日”:“一整天”)‎ ‎【参考译文】‎ 张敬儿,是南阳冠军人。原名苟儿,宋明帝认为这个名字鄙俗,便给他改了名。他父亲张丑,曾任郡将军。张敬儿年少时便善于骑射,有胆气,尤其喜欢射虎,发箭没有不中的。曾跟随同郡人刘胡领着军队去讨伐襄阳一带各山蛮人,深入险阻地带,所攻之敌都被击破。又去攻打湖阳蛮人,官军退兵时,追赶的蛮贼有数千人,张敬儿一个人骑马在后,阻击追来的贼人,交锋数十次,杀死数十人,左腋被箭射中,但蛮贼也没能抵抗住他。朝廷怀疑桂阳王休范不轨,暗中作了防备,便起用张敬儿任宁朔将军、越骑校尉。桂阳王反叛事起,贼兵发射箭石开始攻打,休范穿着白衣服乘车前往楼下慰劳士兵,城中人看到他左右随从卫兵不多,张敬儿和黄回便对太祖说:“桂阳王所在的地方,防备力量不足,如果假装投降而拿下他,这样一定可以擒获他。”太祖说:“你若能办成此事,我就把本州赏给你。”张敬儿和黄回便一起出了城南,丢了兵器逃跑,大喊投降。休范大喜,召他们到车边,黄回向张敬儿使眼色,张敬儿便夺取休范的防身刀,斩了他的首级,休范左右数百人都惊慌散去,张敬儿骑马带着人头回到新亭。被授予骁骑将军,加官至辅国将军。张敬儿在襄阳城西大造宅第,聚敛财货。又想移走羊叔子的堕泪碑,在那儿修建官署,主簿官进谏说:“这个碑是羊太傅的遗德,不宜迁动。”张敬儿说:“羊太傅是谁?我不认得他。”升明三年,征召张敬儿为护军将军。张敬儿本是武将,不懂得朝廷的礼仪,听说要升迁至朝廷内做官,便在密室中背着人学习揖让礼仪和对答的方法,像这样(练习)一整天。他的妾侍们都偷看暗笑。张敬儿当初不曾读过书,晚年任地方长官后,才开始学习诵读《孝经》《论语》。张敬儿先是娶前妻毛氏,后来又娶尚氏,尚氏姿色美貌,敬儿便抛弃了前妻娶了她。他的妻子尚氏对他说:“曾经我梦见手热如火烧一般,你便得了南阳郡。元徽中,梦见半个身子发热,你便得了本(雍)州;现在我又梦见全身发热啦。”有太监听了这话,传扬开去。事情传到了世祖那里。张敬儿又派使者到蛮人地区交往,世祖便怀疑他有异心。永明元年,逮捕了张敬儿。张敬儿脱下有貂尾的帽子扔到地上,说:“因为这个东西害了我!”没过几天,张敬儿就被诛杀了。‎ ‎(二)‎ ‎1.C(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扰”:形容词,乱,烦乱。题中“扰乱”是动词,错误。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这句话出自文中“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翻译为“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句中“人情”是“人心”的意思,由这个字可以推断“扰”为形容词,“烦乱”。选项中解释为“扰乱”是错误的)‎ ‎2.A(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A项中“‘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表述错误,“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3.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在他的影响下”错。原文倒数第二节“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推测不出是“在他的影响下”)‎ ‎4.(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 ‎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恣横”,恣意横行;“执”,逮捕;“尤”,最突出,最恶劣;“杖”,施以杖刑;“贴然”,服服帖帖;(2)去:离开;攀:挽住;识:记住;配享:共享祭祀。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 ‎【参考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豫以生员身分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 ‎ 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等到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心致力于扩充军队,牵连到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入选。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 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 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或被劝阻,不再来起诉了。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 ‎ 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 ‎ 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第二次湖州知府,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民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他留任。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南布政使。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但宁国人爱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 专家押题 ‎1.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本题,首先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嘉”“贪残吏”“三公”“诸事”“相”;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2.B(本题考查把握古代文化常识。B项,“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有误;“西汉”应改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皇帝)‎ ‎3.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第一段,文中是说“为大夫二岁……由是逆上指”,可见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并因此得罪皇帝并不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 ‎4.(1)(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第(1)题中,“何若”,“若何”,像什么;“采名”,博得名声;“属”,一类。第(2)题中,“厚恩”, 深厚的恩德;“无以”,固定搭配,没有用来……的;“谊”,名词做状语,按照道义】‎ ‎【参考译文】 ‎ 龚胜字君宾,是楚国人。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任谏大夫两年,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几个月后,皇上了解到龚胜不是善于处理繁冗政务的人才,于是又让他做光禄大夫。龚胜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因此违逆了皇上的旨意。‎ 一年多后,丞相王嘉上书推荐原来的廷尉梁相等人,尚书弹劾王嘉“说话随便,不负责任,迷惑国人,欺蒙皇上,是大逆不道”。皇帝将此奏章下发让朝中将军大臣们讨论,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都认为王嘉确实犯了迷国不道之罪。只有龚胜上书说:“王嘉本性邪恶,他所推举的人多为贪婪残暴的官吏。他位列三公,不能调和阴阳,许多事情都废弃了,罪过都在于他。他犯了迷国之罪毫无疑问,不过,这次推举梁 相等人,不算什么大过错。”傍晚时分,讨论结束。第二天又继续讨论,左将军公孙禄问龚胜:“你昨天的议论没有根据,今天要将讨论结果上报皇上,你最后决定服从哪种意见呢?”龚胜说:“将军如果认为我的意见不恰当,就连我一起弹劾好了。”博士夏侯常看到龚胜与公孙禄之间的谈话不愉快,就起身到龚胜跟前对他说:“应当按照尚书奏章所言。”龚胜用手推搡夏侯常说:“走开!”‎ 几天后,众大臣又聚会讨论是否可以恢复孝惠帝、孝景帝祠庙的问题,与会者都说应当恢复。龚胜说:“应当遵循礼制。”夏侯常又对龚胜说:“礼制也是有所变化的。”龚胜立刻反驳说:“走开!是时势变了。”夏侯常生气,对龚胜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王莽篡夺国家政权后,派五威将帅巡视行天下风俗,将帅亲自捧着羊、酒去问候龚胜。第二年,王莽派使者前去任命龚胜为讲学祭酒,龚胜推说有病而不应召。过了两年,王莽又派使者捧着盖有玉玺的诏书和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前往龚胜的乡里拜他为官。使者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就是推辞不接受。说:“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说完,就不再开口饮食,拖延到十四天后死去,死时七十九岁。‎ ‎ 今日心情: ‎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题号 能力要求 ‎2014‎ ‎2015‎ ‎2016‎ ‎2017‎ 分值 重点 题型 ‎12‎ B级(理解)‎ 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分析 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分析 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分析 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分析 ‎3‎ 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选择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文言文中重要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归纳和概括时,要求能够把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注意文章体裁,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题目、注释、出处等)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 ‎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把握隐含在文中的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考查时,一般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结合在一起进行。‎ ‎2018年文言文阅读的题型有无变化 ‎2013年以前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题型一直没有变化。直到2014年将考查文言虚词的小题改为考查文言文断句,2015年又将考查文言实词的小题改为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这两年都有不大不小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试题都在考纲范围内。尽管这样,不少考生还是缺乏准备,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结果考得不太理想。其实文言文断句题,‎ 广东、北京、江苏等省市都考过,而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有一定的难度。当然,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涉及到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应该会讲解的,可是,好多年没有考查这方面内容,大家可能没有足够重视,从去年的考试情况看,不少考生失了分。那么,2018年课标全国卷的题型有没有变化呢?变化应该有一点。根据前两年命题情况推测,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题型可能有一些小变化,有三种可能:1.或用一种新的题型继续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2.或用一种新的题型考查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3.或用主观问答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高考大纲没有变化,题型变化也不会太大,而是渐进式的,在考生可以接受的小范围内。大家只有不断培养和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应对。‎ ‎1.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逐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2.理解感悟题。这种题型主要是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江苏卷等有这种题型,新课标卷今后可能也有这种题型。解答这种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 ‎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A ‎【解析】A项,“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 ‎.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中是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赍”是拿东西给人。“帑金”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筹措钱款”。‎ ‎(一)‎ ‎(2018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得象母方娠,梦登山,遇神人授以玉象,及生,父奂复梦庭积象笏如山,故名。长而好学,美姿表,为人庄重。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 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 迁户部侍郎,遂拜集贤殿大学士。帝谓得象曰:“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庆历五年,封郇国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薨。故事,致仕官乘舆不临奠,帝特往焉。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皇祐中,改谥文简。‎ 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献太后临朝,宦官方炽,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在中书凡八年,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仁宗锐意天下事,进用韩琦、范仲淹、富弼,使同得象经画当世急务。富、韩俱少年执政,颇务兴作。章郇公位丞相,终日默然,如不能言。或问郇公:“富、韩勇于事为何如?”曰:“得象每见小儿跳踯戏剧,不可诃止。俟其抵触墙壁,自退耳。方锐于跳踯时,势难遏也。”后富、韩二公,阅历岁月,经涉忧患,始知天下事不可妄有纷更。而王荆公年少气盛,强项莫敌,尽取祖宗典制变乱之,二公不可救止而去,始叹郇公之贤也。初,闽人谣曰:“南台江合出宰相。”至得象相时,沙涌可涉云。 ‎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七十,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B.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C.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D.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竹片、玉或象牙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乘舆,可指乘车或泛指车辆,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后用作皇帝的代称。‎ D.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始设于唐。在明、清两代,读书人只要考中了进士就可以做翰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得象得名颇为神奇。其母怀着他时,梦到有神人送她一只玉象;出生后,其父又梦到庭院里象笏堆积如山,所以取了这个名。‎ B.章得象为人庄重厚道,气度宽容。这是他得到杨亿举荐和皇帝重用的主要原因。‎ C.章得象清正忠诚,不攀附权贵。宦官气焰很盛的时候,章得象也不对他们假以辞色。‎ D.章得象老成持重,受人称赞。富弼、韩琦锐意变革时,他默然不言。后来通过王安石变革,富、韩二人才真正认识到章得象的贤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 ‎(2)俟其抵触墙壁,自退耳。方锐于跳踯时,势难遏也。‎ ‎(二)‎ ‎(2016届安徽马鞍山二中等四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以纳赀,于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师俭以执法卻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葠、貂皮,许上疏言事。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暱文乾。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署凉庄道参政。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于途,货弃于地,非军前所宜。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檄虽严,吾自当之。”于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谿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师俭以秋穀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军中马缺,檄取驿马。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拒不可,事竟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十三年,以目疾乞休。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留两月,毕其事始归。后卒于家,陕西祀名宦。‎ ‎(选自《清史稿·列传八十七· 何师俭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 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目失明,但是仍然勤于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在家中去世后,陕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乾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 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 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诏加少保,乘传归。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名校预测 ‎(一)‎ ‎1.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向者”表示时间,结合“太后”“群臣”“朕”“卿”分析,排除A项、C项。“职”是职责的意思,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项】‎ ‎2.D(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翰林是从进士中选拔出来的,但不能说考中了进士就能做翰林。)‎ ‎3.B(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B项,皇帝重用章得象,是因为其“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 ‎4.(1)(过了)几天,他赌博又输了,就把匣子返还给李宗谔,(匣子)上的封条都没有打开。‎ ‎(2)等到他撞上了墙壁,自然就会后退了。在他坚决要跳跃的时候,那种形势下,(旁人)是很难阻止他的。‎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博”译为赌博,“奁”译为匣子,“发”译为打开。(2)“俟”译为等到,“锐”译为锐气、勇往直前的气势,“遏”译为阻止】‎ ‎(二)‎ ‎1.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正确断句为“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中的“进剿未有定期(“不如”表转折断开)何如听其至肃(并列成分)释所载而后供役(主语变化) 军前得人与货(并列)亦省刍茭解送之烦(主语转换)是获两利也】‎ ‎2.D(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中“常用‘刍茭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表述错误,刍茭: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3.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根据原文第一节“‎ 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师俭以执法卻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可以推断A项中“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系曲解文意)‎ ‎4.(1)第二年,杨文乾入朝拜见皇帝时,皇帝让他看孔毓珣弹劾他的奏章,弹劾中也涉及了何师俭,才知道何师俭不是阿谀孔毓珣的。‎ ‎(2)升任按察使之后,多次查清疑难案件。有故意陷害别人的官吏,也必定按法律惩办他们,即使显要权贵亲近之人也不徇私放纵。‎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明年”“示”“擢”“数”“徇”等实词和定语后置句和判断句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通过捐财物在康熙六十年被选任为兵部员外郎。他工作勤恳,经常几个月都不出官府。雍正元年,升职为广西右江道佥事,兵部又奏请让他留任了一年,世宗皇帝使命他升官衔留在兵部做事,并赐给他人参、貂皮。何师俭因为严格执行拒收贿赂,得罪了显要人物,被诬告是因为想逃避广西的瘴气故意留在兵部不走。侍郎李绂说:“如何部里各司官员都不值钱,有才干的人尤其劳累不堪,如果能外任为官,大家都争着去,更何况部里监司呢?”一年期满后,又请求留任,又被加授按察司副使官衔。司里的疏书奏章都出自他手,别的部门有难以处理的事有时也交给他办。 ‎ ‎ 雍正三年,外任为江南驿盐道副使,皇帝召他面见对谈,勉励他保持操行,又赐他人参、貂皮,准他直接上书谈事。雍正四年,调任为广东粮驿道副使。那年广东遭受大灾,何师俭用存留的五万石米粮供作应急粮饷,约束所属官吏暂缓征服税赋。有人担心擅作主张会犯错获罪,何师俭说:“先请示下来再施行,老百姓就要困苦不堪了。”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相敌视,因为何师俭任盐法道,都想拉拢何师俭作为自己的助力。杨文乾怀疑何师俭是孔毓珣的同党,就令何师俭买铜,打算让他陷入赔钱的困境。第二年,杨文乾入朝拜见皇帝时,皇帝让他看孔毓珣弹劾他的奏章,弹劾中也涉及了何师俭,才知道何师俭不是阿谀孔毓珣的。(他就推荐)让何师俭担任按察使,孔毓珣又怀疑何师俭亲近杨文乾。等到杨文乾去世,孔毓珣便弹劾何师俭违反禁令开矿,侵扰铜价。第二年,代理巡抚的傅泰会审之后,事情才真情大白。皇上知道何师俭无罪,便命他前往陕西辅佐,管理军需。 ‎ 何师俭在兵部,熟悉了各边境地区的形势和重点、战与守的分寸、粮饷供应的缓急。到凉州之后,每次开会议事,指点事务就像做习惯了的一样,总督查郎阿很看重他。让他代理凉庄道参政。军队经过凉州,传达下来的公文让他们到肃州领取饷银。两边路途遥远,何师俭就用凉州所存的银两先支付军需,使军队行动不缺粮饷。有一天行军公文过往好几遍,何师俭想到肯定有新军队调动过来,就(提前)支好帐篷等着。不久果然是这样。肃州军队将要行经此地,送来急信要求截住、征用沿途公家和私人的骡马牲畜,地方官和百姓都人心惶惶。何师俭说:“这路上的官员商人都是赶往肃州的,如果官员困在路上,货物丢在途中,都对军队行动不利。进军剿匪还没有定期,不如让他们都先到肃州,放下人员、货物之后再供军队役使?军方得到了人员和货物,也省去了交接押运的麻烦,两方面各得便利。文书说得虽严,我来承担这个责任。”就这样官员商旅都安心了,军事也没有耽误。‎ ‎ 不久何师俭补缺调任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发生旱灾,进行下令把湖广地区的十万石米粮从商州龙驹寨送往陕西。何师俭主持这次运输,没运过一半,天降大雨,河溪水涨,骡马又少,不足以供应运输所需。商於山里没有积存粮食的地方,水路也不通畅,运输的船也不齐备。何师俭以秋粮收获在即为由,请求停止送粮,百姓也不会挨饿。当时军中缺乏马匹,发文要征用驿站用的马匹。何师俭说:“设置邮政驿站,如同人身体的血脉,一天也不能废掉。”拒绝了征用文书,这事最终就没有实行。‎ 升任按察使之后,多次查清疑难案件。官吏有故意陷害别人的,也必定按法律惩办他们,即使显要权贵亲近之人也不徇私放纵。雍正十三年,何师俭以眼病为由请求退休。高宗登上帝位之后,大赦的诏命下达,当时何师俭已经双目失明,就让吏员将文书读给自己听,遇到赦免名单上有名字的人,立刻就释放了,然后再上报。停留任上两个月,做完了自己的事务才回家。后来何师俭在家中逝世,陕西为他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专家押题 ‎1.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住名词“阉尹、郡守、重臣、孙朝、程守训、陈保、室庐、坟墓”断句。断完之后再回归原文,判断是否正确)‎ ‎2.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C项弄混了“殿试”与“典试”,典试,主持考试)‎ ‎3.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原文是“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没有上报给皇帝)‎ ‎4.(1)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 ‎(2)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 ‎【第(1)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赀”(钱财、财货)、“率”(大都、大多)、“近幸”(皇帝身旁的人)“辄”(总是,表强调)。第(2)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秩满”(官吏任期届满)、“至是”(到这时)“乞休”(乞求退休)、“疏十三上”(上了十三道奏疏)】‎ ‎【参考译文】‎ 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1583)‎ 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不久,巡视厂库。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提升礼科都给事中。‎ 万历三十年(1602)十月,星象发生变化,张问达又请求全部废除矿税。当时连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张问达认为纯阳之月出现这一情况预示灾变尤其大,先后请求皇帝修身反省,语词极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终没有接受。不久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湖广。湖广境内发水灾,多次请求免除借债。皇帝正在营造三座宫殿,在湖广采集木材,共耗资四百二十多万两银子。张问达多方辛劳,使百姓免于多重困苦。一段时间后,征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办公外,还兼理都察院的事情。‎ 天启元年(1621)冬天,代替周嘉谟成为吏部尚书。掌管朝内朝外的大事,处理公众的议论都很融洽。这时,万历年间上书提意见而受牵连遭到谴责的各大臣蒙冤已经很久了,大多都已死去。张问达等人规定:受廷杖刑、关进监狱、流放充边的人定为一等,追赠官职,封荫他们的后代;贬职流放、削官职为平民的人定为一等,只追赠他们的官职。(因此)受到保护的有七十五人。‎ 张问达屡担重任,持论公正,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此乞求退休,上十三道疏。皇帝下诏加封少保,乘着驿车回了家。‎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当政。御史周维持弹劾张问达极力引荐王之寀树立派系,搞乱朝政,于是剥夺张问达的官职。皇帝命令张问达捐钱十万两银子资助军事建设。不久,张问达去世。因巡抚张维枢的请求,减免捐款的一半。张问达家由此破产。崇祯初年,赠太保,荫封他的一个儿子做官。‎ ‎ 今日心情: ‎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 题号 能力要求 ‎2014‎ ‎2015‎ ‎2016‎ ‎2017‎ 分值 重点 题型 ‎13‎ B级(理解)‎ 翻译 翻译 翻译 翻译 ‎10‎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主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01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将会更自由,但仍然遵循浅易文言文的原则,以记叙文尤其是人物传记为主,以后这个基本原则仍不会改变。相对而言,全国卷仍将主要从史书中找材料,各省市卷则更灵活。‎ 文言文翻译题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8.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 ‎(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 ‎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词与虚词:(1)计分点:循,坚持;党,亲族;常,常礼。(2)计分点:臧否,褒贬;以,用;它语,其他的事;乱,岔开。‎ ‎(2016年高考全国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中,句首应添加主语;“权幸”,受宠的权贵之人;“嫉”,痛恨。第(2)句中,“忠谠”,忠实,敢于直言;“报”,回复。‎ ‎(一)‎ ‎(2018届名校联盟高三高考第一次适应与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贞观,字惟诚,沛人。万历十一年进士。除益都知县,擢兵科给事中。出阅山西边务。五台奸人张守清招亡命三千余人,擅开银矿,又缔姻潞城、新宁二王。帝纳巡按御史言,敕守清解散徒党,谕二王绝姻。守清乞输课于官,开矿如故。贞观力争,乃已。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子木夤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子木坐贬,采菲夺职。还,进工科右给事中。泗州淮水大溢,几啮祖陵。贞观往视,定分黄道淮之策。再迁礼科都给事中。三王并封制下,贞观率同列力争。沈王珵尧由郡王进封,其诸弟止应为将军,珵尧为营得郡王。贞观及礼部尚书罗万化守故事极谏。不纳。时郊庙祭享率遣官代行,贞观力请帝亲祀。俄秋享,复将遣官。贞观再谏,不报。明年正月,有诏皇长子出阁讲读。而兵部请护卫,工部奏仪仗,礼部进仪注,皆留中。又止令预告奉先殿,朝谒两宫,他礼皆废。于是贞观等上言:“礼官议,御门受贺、皇长子见群臣之礼,载在旧仪;即诸王加冠,亦以成礼而贺,贺毕谒见。元子初出,乃不当诸王一冠乎?且谒谢止两宫,而缺然于陛下及中宫母妃之前,非所以教孝;贺靳于二皇子,而漠然于兄弟长幼之间,非所以序别。”疏入,忤旨,夺俸一年。工科给事中黎道照上言:“元子初就外傅,陛下宜示之身教。乃采办珠玉珍宝,费至三十六万有奇,又取太仆银十万充赏,非作法于初之意。且贞观等秉礼直谏,职也,不宜罚治。”给事中赵完璧等亦言之。帝怒,夺诸臣俸,谪贞观杂职。大学士王锡爵等切救,乃贬三秩。顷之,都给事中许弘纲、御史陈惟芝等连章申论,帝竟除贞观名,言官亦停俸。中外交荐,卒不起。天启中卒,赠太常少卿。‎ ‎(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子木夤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子木坐贬/采菲夺职还/进工科右给事中/‎ B.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子木夤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子木坐贬/采菲夺职/还/进工科右给事中/‎ C.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子木黃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子木坐贬/采菲夺职/还/进工科右给事中/‎ D.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子木夤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子木坐贬/采菲夺职还/进工科右给事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般由皇帝发起。先秦时期没有年号,秦始皇首创年号。‎ B.“出阁讲读”是指皇子出就藩封,朝廷为之设置讲读之官。明朝太子的培养中出阁读书是太子专享的,出阁读书即代表承认太子地位。‎ C.隋代始设立“工部”,掌管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各项政令,与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并称为六部。‎ D.“加冠”是古代男子二十岁的成年礼,多在宗庙中进行,依次授缁布冠、皮弁、和爵弁,每次加冠毕,一般由大宾读祝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贞观敢于犯上,仗义执言。他出任兵科给事中,巡査山西边务时,敢于对己经离职的前山西巡抚、现在已经髙居兵部侍郎的沈子木贪墨之事进行追查弹劾。‎ B.张贞观嫉恶如仇,不怕越职言事。奸人张守清试图以缴税换取开矿权,张贞观作为兵科给事中,职责是巡査山西边务,但他越职上书力争,挫败了张守清的图谋。‎ C.张贞观维护礼制,敢于触犯龙颜。对皇上己经认可的事他都敢于极力进谏,比如皇长子出阁讲读,皇上要废除一些礼仪,他上疏请皇上依礼而行,最后被夺俸一年。‎ D.张贞观尽职尽责,获得朝中大臣支持。黎道照、赵完璧、王锡爵、许弘纲、陈惟芝等人都上书为他申辩,但他最终还是被皇上弃置,不过死后还是获得了追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泗州淮水大溢,几啮祖陵。贞观往视,定分黄道淮之策。‎ ‎(2)俄秋享,复将遣官。贞观再谏,不报。‎ ‎(二)‎ ‎(2016届广西河池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过三十,未有名。‎ 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余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一傔。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见其貌寝,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烦复来?”常清怒曰: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公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犹未纳。乃日候门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达奚行远,人马疲,擒贼略尽。常清于幕下潜作捷书,具记井泉次舍,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取读之,皆意所欲出,乃大骇。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仙芝委家事于郎将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常清尝自外还,诸将前谒,德诠见常清始贵,易之,走马突常清驺士去。常清命左右引德诠至廷中,门辄闭,因离席曰:“吾起细微,中丞公过听,以主留事,郎将安得无礼?”因叱曰:须暂假郎将死,以肃吾军。”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遂以状白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谢。会大将有罪,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常清性勤俭,耐苦劳,出军乘骡,私厩栽二马,赏罚分明。‎ 天宝末入朝,而安禄山反,帝引见,问何策以讨贼。常清见帝忧,因大言曰:“天下太平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天子壮之。明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副使,乘驿赴东京,常清募兵得六万人,然皆佣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以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柘羯数十百人。贼大军至,常清不能御,进入上东门,战不利,贼鼓而进,劫官吏,再战于都亭驿,又不胜。引兵守宣仁门,复败。乃语高仙芝曰:“贼锐甚,难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仙芝从之。‎ 败书闻,帝削常清官,使白衣隶仙芝军效力。仙芝使衣黑衣监左右部军,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恐污国家节,受戮贼手,今死乃甘心。”‎ 始,常清败,径入关,欲见上陈讨贼事,至渭南,有诏赴潼关,常清忧惧,为表以谢,且言:“自东京陷,三遣使表论成败,不得对。”又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至是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人多哀之。‎ ‎(节选于《新唐书·封常清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D.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夫”在文言中有多种释义,最初指独夫,暴君,如,《孟子·梁惠王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指殷纣王,后又指“一人,一农夫”,如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欧阳修《解官后答韩魏公见寄》“老为南亩一夫去,犹是东宫二品臣”。而文中,“一夫奔突则京师危”的“一夫”则指一个士兵。‎ B.“牒”指用竹片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文书。‎ C.“子羽”是孔子弟子,因为相貌和体型都不好看,被孔子认为没有前途,但其刻苦学习。终成大器,文中借此典故希望高仙芝不要以貌取人。‎ D.“左右”是多义词,有方位“左边右边”之意,有动词“支配”之意,也有副词“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随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封常清出生贫苦,相貌丑陋,开始并不受赏识,但他锲而不舍,抓住时机写出一篇让高仙芝非常赏识的战报,从而崭露头角。‎ B.封常清执法严明,因郑德全故意纵马冲击他的侍从,就依法处死了他,后又斩杀两名犯罪的大将,于是军中人都很怕他。‎ C.封常清大声向皇帝进言,提出大的战略方针,皇帝很赏识,派他前往迎敌,他到达东京后,招募军队,截断河阳桥据守。‎ D.封常清认为,据守潼关,能够守护京师长安,自己虽可能被以临阵逃脱的罪名杀死,但也胜过死于敌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公何见拒之深乎? ‎ ‎(2)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谢。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刘矩,字叔方,沛国萧人也。叔父光,顺帝时为司徒。矩少有高节,以父叔辽未得仕进,遂绝州郡之命。太尉朱宠、太傅桓焉嘉其志义,故叔辽以此为诸公所辟,拜议郎,矩乃举孝廉。 ‎ 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在县四年,以母忧去官。 ‎ 后太尉胡广举矩贤良方正,四迁为尚书令。矩性亮直,不能谐附贵势,以是失大将军梁冀意,出为常山相,以疾去官。时冀妻兄孙祉为沛相,矩惧为所害,不敢还乡里,乃投彭城友人家。岁余,冀意少悟,乃止。补从事中郎,复为尚书令,迁宗正、太常。 ‎ 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太尉。琼复为司空,矩与琼及司徒种暠同心辅政,号为贤相。时连有灾异,司隶校尉以劾三公。尚书朱穆上疏,称矩等良辅,及言殷汤、高宗不罪臣下之义。帝不省,竟以蛮夷反叛免。后复拜太中大夫。 ‎ 灵帝初,代周景为太尉。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因乞骸骨,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卷七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B.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C.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D.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廉,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廉正的意思。 ‎ B.母忧,母亲去世。古代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 C.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 D.乞骸骨,古时指人客死他乡,请求把遗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矩在任雍丘县令时,用礼教方式教化当地民众,效果卓越,民众有争论和诉讼的,刘矩经常把他们带到面前,亲自教导。‎ B.刘矩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权贵,因此忤逆了大将军梁冀的心愿,被贬了官,后来又被大将军梁冀彻底撤了职。 ‎ C.刘矩与黄琼等三人一起辅政,天下屡屡发生灾祸,三人因此遭受弹劾,皇上也不省察,最终用蛮夷反叛的罪名罢免了刘矩。 ‎ D.刘矩少年就注重个人操守,做官后尽职尽责,颇有政绩,但最终还是因不与权贵交往,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官归乡。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 ‎ ‎(2)尚书朱穆上疏,称矩等良辅,及言殷汤、高宗不罪臣下之义。‎ 名校预测 ‎(一)‎ ‎1.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子木夤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子木坐贬/采菲夺职/还/进工科右给事中”,这句话的含义是“之前的巡抚沈子木、李采菲都贪赃枉法。沈子木依靠攀附做了兵部侍郎,张贞观一并追究弹劾他。沈子木因此获罪被贬谪,李采菲被削去了官职。回京,升职文工科右给事中”,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巡抚沈子木”“李采菲”“子木”“兵部侍郎”“贞观”“之”“采菲”“工科右给事中”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皆贪”意思是“都贪赃枉法”,指的是“沈子木”“李采菲”,故应在“贪”后断开,排除AC两项;“为”是动词,意思是“担任”,“兵部侍郎”是官职,故应在“侍郎”后断开,且“贞观”是“张贞观”,“贞观并追劾之”指的是“张贞观一并追究弹劾他”,故应在“侍郎”和“张贞观”之间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 ‎2.A(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秦始皇首创年号”错误,首创年号的是汉武帝)‎ ‎3.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张贞观……不怕越职言事。奸人张守清试图以缴税换取开矿权,张贞观……但他越职上书力争,挫败了张守清的图谋”错误,文章开头部分说“出阅山西边务。五台奸人张守清招亡命三千余人,擅开银矿,又缔姻潞城、新宁二王。帝纳巡按御史言,敕守清解散徒党,谕二王绝姻。守清乞输课于官,开矿如故。贞观力争,乃已”,意思是“出京巡视山西边防事务。五台的奸人张守清召集了三千多名亡命徒,擅自开采银矿,又与潞城、新宁二王缔结姻亲。帝采纳了巡按御史的谏言,命令张守清解散徒众党羽,告知二王与张守清断绝姻亲。张守清请求向官府缴纳税金,像以前一样开采银矿。张贞观极力争辩,事情才作罢”。“反对张守清试图以缴税换取开矿权”是否属于山西边务,“张贞观此举”是否属于越职言事,文中无依据,且文中也未说他“上书”)‎ ‎4.(1)泗州淮河发大水,几乎淹没祖陵。贞观前往巡视,定下了将洪水分流到黄河以疏导淮河的策略。‎ ‎(2)不久秋季祭祀,皇帝又将派遣官员代行。张贞观两次进谏,没有得到回复。‎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溢”,水满而流出来,“大溢”指发大水;“几”,几乎,差一点;“啮”,本义为“咬”,此处译为“淹没”;“视”,巡视,巡查;“分”,分流;“道”同“导”,疏导。第二句中,“俄”,不久;“秋享”,秋季祭祀;“再”,两次;“报”,回复,答复。)‎ ‎【参考译文】‎ 张贞观,字惟诚,是沛地人。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授予益都知县的职务,提升为兵科给事中。出京巡视山西边防事务。五台的奸人张守清召集了三千多名亡命徒,擅自开采银矿,又与潞城、新宁二王缔结姻亲。帝采纳了巡按御史的谏言,命令张守清解散徒众党羽,告知二王与张守清断绝姻亲。张守清请求向官府缴纳税金,像以前一样开采银矿。张贞观极力争辩,事情才作罢。之前的巡抚沈子木、李采菲都贪赃枉法。沈子木依靠攀附做了兵部侍郎,张贞观一并追究弹劾他。沈子木因此获罪被贬谪,李采菲被削去了官职。回京,升职文工科右给事中。泗州淮河发大水,几乎淹没祖陵。贞观前往巡视,定下了将洪水分流到黄河以疏导淮河的策略。两次升迁做了礼科都给事中。朝廷下达“三王并封制”的诏书,张贞观率领同列的官员极力争辩。沈王朱珵尧是由郡王进封的,他的各位弟弟只应当作为将军,朱珵尧为他们谋求得到郡王。张贞观及礼部尚书罗万化坚守旧例极力劝谏。没有被采纳。当时郊庙祭祀大底是派遣官员代替皇帝进行,张贞观极力请求皇帝亲自祭祀。不久秋季祭祀,皇帝又将派遣官员代行。张贞观两次进谏,没有得到回复。第二年正月,皇帝下令让皇长子出就藩封讲习诵读。而兵部请求了护卫,工部上奏了仪仗,礼部递进了仪注,都被留置在宫禁之中,不交办。又只命令事先通知奉先殿,要去朝谒两宫,其他礼仪都废止。于是张贞观等人上奏说:“礼官们商议,在大殿门前接受祝贺、皇长子接见群臣的礼仪,都记载在旧的礼仪之中;即使诸位王子的加冠礼,也应当按照既有的礼仪来祝贺,祝贺完毕再谒见。皇长子初次出就藩封,竟然比不得各位王子的成人礼吗?况且拜谒谢恩止于两宫,却缺少了在陛下和中宫母妃之前的谢恩之礼,这不是用来教导皇子孝顺的做法;让二皇子吝惜于祝贺,这是在兄弟长幼之情上冷漠淡然,这不是教导兄弟间长幼有序的做法。”奏章献上去后,违背了皇帝的旨意,被罚扣除一年的俸禄。工科给事中黎道照上奏说:“皇长子刚刚开始出外就学,陛下应该以自身行动来为其示范。现在却采买珠玉珍宝,花费到了三十六万还有零头,又拿了十万两太仆银充当赏赐,这不符合您最初的本意。况且张贞观等人秉持礼数直言进谏,是他们的职责啊,不应该惩罚处治他们。”给事中赵完璧等也上奏这件事。皇帝很生气,扣除了大臣们的俸禄,将张贞观贬为杂职。大学士王锡爵等赶紧进言挽救,却也被贬官三级。过了不久,都给事中许弘纲、御史陈惟芝等联名上疏论述说明,皇帝最后还是革除了张贞观的名籍,言官也都被停了俸禄。朝廷内外竞相推举,最后还是没有被起用。天启年间去世了,追赠为太常少卿。‎ ‎(二)‎ ‎1.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本题有两个考点,一是“事有逆顺势有奇变/”中间断在何处,从句式和句意来看就为“事有逆顺/势有奇变”,可排除C和D;二是“挑马箠渡河”是修饰关系不可断开,“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中间可断可不断,排除A项)‎ ‎2.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A项文中“一夫”指叛军)‎ ‎3.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因大言”不是大声,封建制度不允许,应该是指说大话,夸口。另外,说的也不是战略方针)‎ ‎4.(1)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呢? ‎ ‎(2)高仙芝很吃惊,到见了封常清,敬畏他的公正,没敢责备他。他也不道歉。‎ ‎【第(1)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高义”高尚的品德;“事鞭辔”侍奉您;“媒”介绍人;“见”偏指一方代词,我。第(2)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公”公正;“让”责备;“谢”道歉】‎ ‎【参考译文】‎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县人,外祖父教他读书,学识广博精深。外祖父死后,常清孤苦贫穷,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名。‎ 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才能,每次出兵,高仙芝任命了三十多名侍从,衣裳鲜艳漂亮,封常清因而感慨,并报名请求担任侍从。封常清很瘦,加上脚又跛,高仙芝瞧不起他的外表,不录用他。第二天他又来了,高仙芝道歉说:“侍从已录取够了,哪里用得着又来呢?”封常清发怒说:“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呢?看容貌录用人,会把子羽看错,您还是考虑一下吧。”高仙芝还是没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门口来等候,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里了。‎ 遇上达奚各部反叛,从黑山向西奔向碎叶城,高仙芝率两千名骑兵追击,达奚走了很远的路,人和马都疲劳了,因此几乎被全部俘获或杀死了。封常清在下面暗暗写好了捷报,详细记载了井眼、泉水、驻军地点、胜敌的情况和战术,条理分明。高仙芝拿来看了,都是自己想写的,于是大惊,马上采用了。于是封常清有了名气。后因功封叠州戍主。高仙芝出征,他常任留后。封常清有才能又果断,没有事能难住他。高仙芝委任郎将郑德诠管理家事,他是高仙芝奶妈的儿子,在军中很威风。封常清有次从外面回来,众将上前拜见。郑德诠见他才上任,轻视他,骑马撞了他的骑马侍从后离开了。封常清命侍从把他带到厅堂里,就关上了门,离开座位说:“我出身微贱,御史中丞大人错爱,让我主持留后事务,郎将怎能无礼?”接着叱责他说:“必须借你的死,来严肃军纪。”于是用杖打死了他,把他的脸朝下拖了出去。高仙芝的妻子和奶妈在门外哭着求情,没能救他的命,很快将情况告诉了高仙芝,高仙芝很吃惊,到见了封常清,敬畏他的公正,没敢责备他。他也不道歉。遇上大将犯罪,他又杀死了两位,全军没有不害怕他的。封常清生性勤劳节俭,吃苦耐劳,出兵骑驿马,私人马厩只有两匹马,赏罚严明。‎ 天宝末年进京朝拜时,安禄山反叛了,皇帝召见他,问用什么办法对付叛贼。封常清看见皇帝担忧,就夸口说:“‎ 国内长期太平,人们不懂作战。但道义上有正义和不义,战场上有各种谋略。我请求赶到洛阳,用全部库存物招募勇士,甩着马鞭过黄河,不久就把叛贼的头献到朝廷来。”皇帝欣赏他的勇气。第二天,任命封常清为范阳节度副大使,骑驿马到了洛阳。招募到六万军队,但都是市民和仆役,于是安排军队拆毁了河阳桥把东京作为固守的防备之处。十二月,安禄山度过黄河,封常清派精锐骑兵抵御,杀死了叛军几十上百人。叛军大部队到了,封常清抵御不住,退进上东门,接战后又战败了。叛军击鼓进兵,搜捕官员。封常清又在都亭驿迎战,又打了败仗。退兵守宣仁门,又打败了。于是他对高仙芝说:“叛军力量很厉害,很难和他们争锋,潼关没有守军,一旦被叛军突然袭击,京城就会危险了,不如赶快去守潼关。”高仙芝听从了他。‎ 战败的报告送到了朝廷,皇帝罢免了封常清的官职,让他作为老百姓隶属高仙芝办事。高仙芝让他穿着黑色衣服监督部署在左右边的军队,边令诚拿着杀死他的诏书来了,给他看,封常清说:“我之所以不拼死在战场,是怕侮辱了国家的官职,被叛军抓住杀死。现在我死心甘情愿。”‎ 当初封常清战败后,直接进了潼关,想见皇帝汇报征战叛军的情况,到了渭南,皇帝下诏书命他到潼关去,封常清既忧虑又害怕,就写遗表谢罪,说道:“自从洛阳失守以后,三次派使者上奏章陈述讨贼战略,都没有被接见,”又说:“我死了以后,希望皇上不要看轻了这叛军,那么国家就安定了。”到将被处死时,将遗表交给边令诚就去受死了。人们多数同情他。‎ 专家押题 ‎1.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住名词“矩、上公、名儒宿德、州郡”断句。断完之后再回归原文,判断是否正确)‎ ‎2.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D项,“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从文本“因乞骸骨……卒于家”表述顺序可看出错误)‎ ‎3.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彻底撤职”理解错误,文本表述是刘矩先被贬官,其后自己“以疾去官”)‎ ‎4.(1)那些不懂得孝道和仁义的人,都被感动醒悟而自我改正。‎ ‎(2)尚书朱穆向皇帝上书,称赞刘矩等人都是贤良的辅臣,又陈述殷汤、高宗不治罪臣下的高义。‎ ‎【第(1)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其”,那些;“无”,不;“感悟”,感动醒悟;“革”,改正。第(2)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称”,称赞;“良”,贤良;“辅”,动词作名词,辅臣;“罪”,名词作动词,治罪。】‎ ‎【参考译文】‎ 刘矩,字叔方。他是沛国(当时汉朝郡国并行,这是一个封国的名字)萧县人。他的叔父刘光,在汉顺帝时官拜司徒。刘矩少年有很高的节气,认为叔叔刘辽还没入仕,所以回绝州郡官员(让他入仕)的命令。太尉朱宠、太傅桓焉称赞他的心意、合宜的行为。这就是他的叔叔刘辽被诸公所征召的原因,(刘辽被)授给议郎的管职,刘矩这才(同意)被举为孝廉。‎ 刘矩渐渐升迁为雍丘县令,他用礼教教化当地民众,那些不懂得孝道和仁义的人,都被感化而自我改正,民众有争执和诉讼的,刘矩经常把他们带到面前,当面训诫教导,刘矩认为怨恨愤怒这些事情可以忍受,没有必要去县衙告状,并让他们回去反省思考,那些诉讼的人都被他的做法感化,总是各自都放弃争执和诉讼回去了,有人在路上捡到东西,都会设法寻找失主,刘矩在雍丘县为官四年,后来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回去。‎ 后来太尉胡广推荐刘矩贤良方正,连续4次迁升为尚书令,刘矩性情光明耿直,不阿谀奉承权贵,因此悖逆了大将军梁冀的心愿,出京被贬出京城任常山相,刘矩因病而辞官,当时梁冀妻子的哥哥孙祉为沛国国相,刘矩怕被他迫害,不敢回故乡沛国,于是投奔彭城朋友家,过了一年多,梁冀对刘矩逐渐有所理解后,才停止迫害刘矩,刘矩被补授为从事中郎,后复官为尚书。又迁升为宗正、太常。‎ 延熹四年,刘矩代替黄琼为太尉,黄琼复官担任司空,刘矩和黄琼、司徒种暠同心辅政,被人们称为贤相,这时天下接连有灾或异常的事发生,司隶校尉借此弹劾刘矩、黄琼和司徒种暠三人。尚书朱穆向皇帝上书,称颂刘矩等人都是贤良的辅臣,又陈述殷汤高宗不治罪臣下的高义,皇帝不省悟,最终用蛮夷反叛的罪名将刘矩罢免了,后来又再次授官刘矩为中大夫。‎ 灵帝初,刘矩代替周景任太尉,刘矩又位居三公,他所举荐征召的人都是有名有德的大儒士,他不和周郡的官吏结交来往,进言多采用顺从词汇,暗含劝谏,大多被皇上明晓而采用,后再次因口食事情被免职,于是请求退休,死在家中。‎ ‎ 今日心情: ‎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与语言赏析 题号 能力要求 ‎2014‎ ‎2015‎ ‎2016‎ ‎2017‎ 分值 题型 ‎14或者15‎ D级(鉴赏评价)‎ 鉴赏诗歌形象和情感态度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态度 鉴赏诗歌形象和情感态度 鉴赏诗歌形象和情感态度 ‎5‎ 主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里是指鉴赏古代诗文中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鉴赏,侧重于领会语言艺术的特色;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古诗词鉴赏评价题,从唐诗宋词中选材的可能性很大。考生在复习时可以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适当扩大复习范围,唐宋诗词以外各个朝代的诗词,也要均有了解,以复习唐宋诗词为主。当然,课标全国卷不会永远都在考查唐宋诗词,在今后若干年内,选材范围会逐步扩大到古代各个朝代,这个变化会是渐进式的。今年试题的题型也会与前三年高考试题相似,不会有大的变化,即使有些变化,也会是微小的而在考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抒情。叙事:个人事、家庭事、朋友之间事、国家之事。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诗章结构: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伏笔 铺垫等。5.表达目标: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表达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面都应是铺垫的内容。考生只要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1.(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2.(2017届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6次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写潮州老树盘根错节,饱阅风霜,背城面海,遒劲苍凉,反衬出韩愈被贬谪后孤寂、迷惘的心绪。‎ E.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2)《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 ‎3.(2016届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1)首联的“深”字概括了东村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 ‎4.(2016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刬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添得”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东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弱柳”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留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鸣橹”指划船摇橹发出的声响,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心中惆怅,因前程未卜而担忧,一个“绝”字写出朋友心事沉痛。‎ E.上阕借“春雨”“春江”“弱柳”‎ 营造了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一,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2)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咏笼莺①‎ 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 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 名校预测 ‎1.(1)BE(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 ‎(2)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判定该诗句所运用的手法,然后将手法带入具体诗句中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该手法运用的效果或作用。尾联“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常见之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 ‎2.(1)BD(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颔联“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所以“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理解错误;D项,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所以对“海浸城根老树秋”含意及作用的理解错误) ‎ ‎(2)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卑湿。‎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句,可从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角度分析。“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 ‎3.(1)“深”字概括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首联下句首联下句“窟”字写出了东村地处青山深处,远离市镇,极其幽僻。颈联以“鸟不住啼”反衬东村的幽静;以“花多晚发”写地之偏僻。全诗处处体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本题答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问的是首联哪个字概括出了东村的环境特点,但要求是结合全诗来加以赏析。因之,概括出东村的环境的特点非常重要,幽僻、清静,以下都要据此来赏析。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来写地之偏。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欣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①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②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③颈联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④尾联写出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情感。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本题要求结合颔联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首联“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颈联“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鸟不住啼”“花多晚发”来写地之偏,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尾联“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写出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4.(1)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 (题干要求“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这是对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考查,颔联“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 ‎(2)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 “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答题区间“最后两联”,“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专家押题 ‎1.(1)DE(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为君愁绝听鸣橹”描写的对象是作者,而非朋友,这句话描写了作者送行时听着朋友乘坐的小船摇橹声音越来越小,心生惆怅,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前途未卜的担忧,“绝”写出的是作者的无限深情。E项,“惜春之情”无中生有)‎ ‎(2)①相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借景抒情的写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 ‎②不同:本词设想友人回望却有乱山遮隔,从对方着笔,表面写友人思我,实则一语兼言两者,把双方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柳词则是设想别后凄清冷落的环境,以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后自己的孤独与对心爱之人的想念。‎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对比鉴赏的能力。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但是该词运用的是对写法,即主客移位的手法,从对方落笔来表现朋友对自己的思念。《雨霖铃》是词人想象远行的朋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1)第三联运用反衬的手法,或“衬托”“对比”‎ ‎,用燕子和梧桐上的鸟儿自由自在的生活反衬笼子中的黄莺鸟被束缚的痛苦;第二联、第四联是对黄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黄莺想用叫声将睡梦中的主人叫醒,以此传达被囚禁的痛苦,第四联传达出黄莺无法在春风中自由欢唱的失落和无奈;全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莺人的心理,使描写生动形象。‎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读懂诗歌,基本可以判断用了哪种手法。对事物的描写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第二联是正面描写,“有心惊晓梦”写笼莺的内心感受,希望叫醒主人,来传达自己内心的痛苦。第三联写到“梁间燕”“桐树上的鸟儿”,是侧面描写,用它们与黄莺进行对比,用它们的自由反衬被囚黄莺的痛苦。最后一联,写“缄恨”,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黄莺的心理。先明确手法,再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2)“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在笼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题型,首先明确字义,空,白白地。再结合诗句描述出写了什么内容,有手法的要分析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最后点明这个字所传达的情感。白白地长出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在笼中。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 今日心情: ‎ ‎ 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 题号 能力要求 ‎2014‎ ‎2015‎ ‎2016‎ ‎2017‎ 分值 题型 ‎15‎ D级(鉴赏评价)‎ 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6‎ 主观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考查时常常与对古代诗文中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 综合以往几年的诗歌鉴赏题目看,以后高考诗歌鉴赏类题目命题形式不外乎以下三种:‎ ‎1.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或炼字、或技巧、或情感;‎ ‎2.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的把握;‎ ‎3.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考查鉴赏能力。 ‎ 无论诗歌考查的题型如何变化,我们只需牢记一点: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意象、手法和情感,挖掘题干中的隐藏信息和诗词后的注释,即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 ‎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读懂诗歌,联系平时积累的知识,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不要随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因素。诗歌的意象,承载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和思想感情。借助理解诗歌的意象,可以把握诗歌主旨。‎ ‎2.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任何人写作都有其见解和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古代的作者往往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可以从诗的典故意义着手。‎ ‎3.揣摩诗歌的深层含义。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有的诗歌有弦外之音,要透 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联系诗词的背景、所用的典故、关键词句解题,读懂标题并看清注释。‎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2016 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这表达了大唐已经一统天下,一派歌舞升平;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示,自己想建功立业,在太平盛世里没有太大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干了,有一丝无奈的失落。‎ ‎1.(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念奴娇·中秋①‎ 苏 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②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③。‎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黄州。②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③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李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吹之,甚为精壮,豪气喷薄,山河可裂……”‎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词的前三句写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长空显得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B.作者由晴空写到明月,月亮升上天空,月光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 C.作者想象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这几句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的情感一致。‎ D.作者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烟树历历在望,突出了本词中秋思乡的主旨。‎ E.“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化用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为这首词增添了浪漫色彩,给人奇妙之感。‎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2017届宁夏固原一中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帐 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被流放宁古塔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着力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每当边草变白大雪飘飞的时候,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一封家信或几件衣物。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的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白搭。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 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2016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目。‎ 别薛华①‎ 王 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 ‎(2)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2016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下学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春望 卢 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 ‎(2)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5.(2016届云南玉溪一中高三下学期月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和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中后两句的写法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花 底①‎ 杜 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②县,堪留卫玠③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②潘安: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③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1)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运用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手法。“萼”和“花”指的都是花瓣,“蕊”和“须”指的都是花蕊。“万花”“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 ‎ B.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面对着可爱的花,天上忽然下起雨来,光线像是暮色朦胧,昏暗不明,不知为何,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朝霞。‎ C.颈联运用典故,正面写花。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用长相“风神秀异”的卫玠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艳无比。‎ D.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美丽。“莫作委泥沙”是希望这样美丽的花朵永久地驻留,不要掉落在泥沙之中。‎ E.这首诗作者追求辞藻,富丽精工,刻画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浓艳华美,与其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相比,呈现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日寄乡友 ‎【南朝】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二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名校预测 ‎1.(1)CD(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C项考核内容,DE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和‘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表达的情感一致”不妥,此诗“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而“高处不胜寒”表达的是一种“凄清、寒冷”;D项,“突出了本词中秋思乡的主旨”,不妥,这首词表达的是“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2)①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②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内心的旷达豪迈之情。 ‎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下片“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内心的旷达豪迈之情。)‎ ‎2.(1)AD(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着力表现眼前的实景”理解有误。“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上句写实景,下句写梦境为虚。虚实结合中表达思乡之情。D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理解错误。“空”字表达了诗人被贬流放,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2)①“孤客”“尚天涯”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之情,“梦回”“雁飞”“落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②“人老黄”表达了诗人青春已逝的愁苦;③“风云不断”“空”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表达了诗人被贬流放,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需要关注诗文之后的注解,了解诗人写作之时的经历,做到知人论世。另外还要关注诗文之中诗人选取的意象和抒发情感的字眼。本诗是诗人被流放宁古塔时夜间所作。首联“梦回孤客尚天涯”,客居于此,午夜梦回,诗人内心自是感慨不已。颔联写塞外景色,大雪飘飞,胡笳悲切。大雁尚可南回,自己只能坐等衰老,何其悲凉的心境。颈联写家中妻子捎来了衣物,却因为北国的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而没有用武之地。综合看来,诗歌抒发了诗人被流放内心的孤寂、思乡、愁苦等情感)‎ ‎3.(1)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以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观念。‎ ‎(题干要求“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炼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送送”“遑遑”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然后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送送”以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 “遑遑”写出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最后点出该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送送”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观念)‎ ‎(2)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题干问的是“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同时要比较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别薛华”,“别”可以看出是送别诗;情感关键词关键词“送送”“遑遑”“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同为送别诗,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的是:《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4.(1)闲,意为悠闲、自在,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春草之闲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题干问的是“‘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几个方面考虑,一般都要有炼意,即表情达意,写景的一般有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意,“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 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2)①思乡。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 ‎【题干问的是“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法,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 ‎5.(1)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作用: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淅淅,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淅淅”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2)①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人格化。②杜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③王维诗写他乡遇旧友,后两句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平淡质朴。‎ ‎(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且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的“秋浦途中”、注释及诗句内容。“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巅。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专家押题 ‎1.(1)BC(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整体理解错误,颔联运用了想象和比喻的手法写花。面对着温润可爱的花,诗人忽然怀疑是暮色朦胧的雨雾沁入花朵,不知为何又觉得像是那绚丽朝霞飞入其中。C项,“正面写花”错误,“运用典故”应为侧面衬托)‎ ‎(2)①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②惋惜花的易谢。“莫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③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诗人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诗后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方面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前三联是对花的赞美、欣赏;最后一联的“莫作委泥沙”则表现的是诗人的惜花之情。同时联系诗后注释及杜甫的生平经历,可以总结出本诗还含有作者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等感伤。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2.(1)①“结”字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②“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用“结”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散”‎ 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2)全诗感情色彩浓重,表达了诗人对乡友的深切思念之情。①一、二句直写自己羁旅在外,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欢聚之苦。②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本题考查情感和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具体分析诗句情感,注意结合手法和诗句内容分析。如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 今日心情: ‎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题号 能力要求 ‎2014‎ ‎2015‎ ‎2016‎ ‎2017‎ 分值 题型 ‎16‎ A级(识记)‎ ‎《离骚》‎ ‎《离骚》‎ ‎《劝学》‎ ‎《观沧海》‎ ‎5‎ 主观 ‎《蜀道难》‎ ‎《使至塞上》‎ ‎《出师表》‎ ‎(阿房宫赋)‎ ‎《春望》‎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题型看,2014年课标高考试卷开始采用情景引导式默写的题型,以考查学生理解性记忆的能力, 2015、2016、2017年高考试卷仍然使用这种题型。因为高考试题从背诵性记忆到理解性记忆是命题的进步,不会倒退,只会更加完善。所以,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依然会采用情景引导式默写的题型。 ‎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以识记和背诵为主,正确书写字形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了解默写的对象。“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提高人文素养。所谓“常见”,就是立足课文,着眼常见。试题内容大部分选自课文,少量选自课外也 是“常见”的。归纳起来有四种情况:(1)揭示人类社会及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即富有哲理 性的句子)。(2)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怀的句子。(3)描写优美意境 的名句。(4)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名句。 ‎ ‎2.在准确上下功夫。准确是默写的关键,一字之差会导致一题失分。默写做到准确无误,必须要在平时下功夫。我们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仅要动口,还要动脑、动手,对那些看似简单的字词,最好“亲手”写几遍,特别注意生僻字、形声字、形近字的写法,保证会背的语句不错写。要重视教材,教材要求背诵的,不仅要会背诵,还要能准确无误的默写。同时,也要关注课文广为流传的名句名篇。 ‎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曹操《观沧海》中“    ,     ”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笔画要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第(1)句的“澹”“竦”不能写错;第(2)句的“复”共9画,不能多写一横。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 ‎(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答案】(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本题考查情景式名句名篇默写。名句默写要注意字数与字形,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第(1)句的“埃”“黄”不能写错;第(2)句的“弊”字要笔画清晰;第(3)句的“胥”“赢”要理解字义去记忆。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学生要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 ‎(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 【答案】(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本题内容分别出自《庄子·逍遥游》、白居易《琵琶行》和杜牧《赤壁》, 其中《庄子·逍遥游》和白居易《琵琶行》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杜牧《赤壁》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今年的默写与去年相同,题目延续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1.(2017届山西省大同市、阳泉市高三5月联合模拟考试)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洋溢着欣赏春日里黄莺和燕子活动状态时的欣喜之情。‎ ‎(2)庄周在《逍遥游》里论述世俗的人困于功名,宋荣子困于自我,列御寇困于外物,都做不到“逍遥游”,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且恶乎待哉?”,指出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 ‎2.(2018届湖北省宜昌市七校教学协作高三第三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琵琶行》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是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化用鲛人泣泪成珠的典故,并表示美好愿望终如烟雾、可望而不可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017届贵州贵阳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李商隐《无题》中“ , ”两句中用神话传说,寄托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2)《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农民在炎热天气里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 ”。‎ ‎(3)《赤壁赋》从哲学意义上阐释事物变化的道理,认为天地万物始终处于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的两句是“ , ”。‎ ‎4.(2017届安徽马鞍山二中等四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在《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 , ”两句表现了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名句是“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队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队历史的缅怀。 ‎ ‎5.(2016届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七模考试)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杜牧《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突出表现其对搜刮时的严苛与挥霍时的无度的两句是“ , ”。‎ ‎(2)在《诗经·蒹葭》中,诗人想顺流去寻找伊人,但伊人仿佛在水中央的两句是“ , ”。 ‎ ‎(3)在杜甫《登高》中,诗人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并以猿与鸟的活动来表现自己心境的两句是“ , ”。‎ ‎6.(2016届河南洛阳一中高三下学期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___________”是写春天,“___________ ”是写夏天,“风霜高洁”是写秋天,“水落而石出”是写冬天。‎ ‎(2)《论语》中告诉我们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认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须有所待。 ‎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作者通过蛟龙和寡妇的表现,侧面烘托客人的箫声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两句是“ , ”。‎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3)《次北固山下》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表达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用“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诗人望着友人远去而不忍离去的情感。‎ ‎(2)杜甫《登高》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名校预测 ‎1.(1)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2)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辨 以游无穷者 ‎(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莺”“辨”的写法。)‎ ‎2.(1)间关莺语花底滑(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 ‎(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旋律婉转而流畅”“水石相激、山谷轰鸣”“鲛人泣泪成珠”,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莺”“豗”“砯”“壑”的写法。)‎ ‎3.(1)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2)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蓬”“炎”“以”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4.(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蛾眉”“谣诼”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5.(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锱铢”“渚”容易写错。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6.(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2)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辩”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专家押题 ‎1.(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壑”“嫠”容易写错。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1)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作”“卑”“谀”容易写错。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