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考查点
考查年份
考查频率
2017预测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论语》
★
★
★
5年3考
热考点,可能性很大
《孟子》
★
5年1考
热考点,可能性很大
《荀子》
5年0考
冷考点,可能性较小
《老子》
5年0考
冷考点,可能性较小
《墨子》
★
5年1考
热考点,可能性很大
《韩非子》
5年0考
冷考点,可能性较小
浙江省进入新课标高考以来,对该考点的考查从未间断,且形成了自己的命题特色。尽管不再限考《〈论语〉选读》,但考查的热点应该还是那些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理据充分的片段,那些和现代社会生活关系紧密、对当代人们安身立命仍有指导意义的章节。
(1)从命题形式来看,估计还是涉及概括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从考查的目标来看,涉及识记、理解、概括分析、赏析、评价等几个方面,其中概括分析和评价是考查的主流。
(3)从命题特点来看,浙江省高考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考查特别重视联系其他古代典籍或现实生活。
(4)命题材料方面,可以是一则材料;也可以是两三则取自古代典籍或现当代名人的言论、现象材料,多则材料比较,起到内引外联、旁征博引的作用,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迁移和拓展,分析或归纳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第一节 整体阅读 真题剖析
——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
Ⅰ.补——文化经典阅读的基础知识
一、儒家经典
(一)《论语》
1.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传说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的政治抱负在鲁国难以施展,遂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其间,他一直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不被用。直到近七十岁时,他才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学术研究和教育。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代都尊奉孔子为“圣人”。
2.作品简介
《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指话语。《论语》即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传世《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yì)》《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20篇,其篇名只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两三个字,若开头是“子曰”,则取语录中的前几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3.主要思想
(1)政治思想: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2)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育目的:安邦治国,学而优则仕。
③教育内容:六经(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究美育。
④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理解“学”与“思”的关系。
⑤教学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4)哲学思想: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中庸之道,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具体表现为: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5)修身养性:孔子提倡君子要修身养性。君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文质彬彬。
4.相关资料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②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③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④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⑤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二)《孟子》
1.孟子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称其为“亚圣”。他和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作《孟子》七篇。
2.作品简介
《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轲的言论汇编,记录了他与其他诸家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辩、民本、礼仪教化)和政治行动,大约在战国中期成书,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有7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3.主要思想
(1)仁政。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仁政”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之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2)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3)性善。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相关资料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③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⑤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三)《荀子》
1.荀子生平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末期赵国郇(xún)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时人尊称“荀卿”。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其他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弟子。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大的贡献。
2.作品简介
《荀子》一书为荀子及其弟子所著。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其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
3.主要思想
(1)在自然观方面,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人定胜天。
(2)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3)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4)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4.相关资料
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③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④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二、道家经典
(一)《道德经》
1.老子生平
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作品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子》。它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据考证,《老子》并不是老子自己写的,
而是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今存《老子》共81章,分为上、下篇。上篇37章,又称《道经》;下篇44章,又称《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3.主要思想
(1)道。以“虚无”的“道”来解释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辩证法。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事万物存在着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的。他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3)民本思想。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不过,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4.相关资料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②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73章)
③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56章)
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⑤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27章)
(二)《庄子》
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作品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
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寓言故事中著名的有很多,如“鲲鹏展翅”“庖丁解牛”“蜗角之争”“匠石运斤”“东施效颦”等,皆含义深刻,脍炙人口。
3.主要思想
(1)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2)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3)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4.相关资料
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②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③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④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庄子·胠箧》)
⑤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
三、法家经典
1.韩非生平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2.作品简介
现在一般认为,《韩非子》一书基本上是韩非本人的作品,只有个别篇章掺杂了别人的文字。该书以其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中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中的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其中的许多寓言,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郑人买履”“买椟还珠”
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所广泛运用。
3.主要思想
(1)重“法”“术”“势”。韩非总结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张君王应该把“法”、“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势”(人主的权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此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加强君王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织。
(2)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法家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4.相关资料
①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②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③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⑤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四、墨家经典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2.作品简介
《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传人著述的汇编。现存53篇。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一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3.主要思想
(1)兼爱。这是其核心思想。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认为“
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
(2)非攻。这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3)节用。这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
(4)尚贤。他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
4.相关资料
①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
②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中》)
③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墨子·尚同上》)
④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尚贤中》)
⑤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墨子·天志下》)
五、其他经典
(一)《礼记》
1.作品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乃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之选集。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书中还收录了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相关资料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③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⑤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
(二)《尚书》
1.作品简介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多体裁的文献汇编。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原为100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该书要旨:其一,明仁君治民之道;其二,明贤臣事君之道。
2.相关资料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②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太甲中》)
③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三)《周易》
1.作品简介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周易》一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周易》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相关资料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
②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
③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
④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系辞上》)
⑤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⑥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四)《史记》
1.作品简介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相关资料
①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②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④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⑥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⑦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