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3 M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Ⅱ
.散文阅读
(
二
)
第
4
~
6
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1
高考大回放
2
考点大筛查
高考大回放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
——
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
“
好呀,好呀,
”
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
“
考察
”
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
瞭望
,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
有删改
)
1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
“
时髦的学者
”
架上
“
科学的眼镜
”
,到陌生的地方
“
瞭望
”
,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
“
考察
”
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
“
话从哪里说起
”
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B
[
解析
]
“
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
理解不当,应为,
“
那么,只有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
”
2
.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
“
窗子
”
的含意。
(5
分
)
答:
示例:
①
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②
指
“
无形的窗子
”
,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
解析
]
5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2
分,答出两个要点给
5
分。
3
.
作者交替使用
“
你
”
和
“
我
”
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
分
)
答:
示例:
①
转
“
我
”
为
“
你
”
,
“
你
”
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
使用
“
你
”
的同时,又使用
“
我
”
,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
解析
]
6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3
分。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
“
啪啪啪啪
”
响个没完没了
……
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的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
——
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
——
“
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
“
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
(
唠叨、责怪
)
嘛!
”
“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
“
婆婆嘛,好得很嘛!
”
她说着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
“
叭
”
地亲一口:
“
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
这就是我的!
”
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
……
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
“
滋
——
”
地一家伙下去
……
烫糊一大片
……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
“
马蹄袖
”
。
但是后来
……
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
“
马蹄袖
”
。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
有删改
)
4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
“
生活迥然不同
”
,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
.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
.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
.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
解析
]
“
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
分析不当。
B
5
.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
分
)
答:
示例:
①
做裁缝是辛苦的。
②
无论做什么职业都是辛苦的。
③
人活着为了生活而奔波都是辛苦的。
[
解析
]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应先确定句子的位置,看有无修辞手法的运用,圈出关键词,结合语境作答。
5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2
分,答出两个要点给
4
分,答出三个要点给
5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
.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
分
)
答:
①
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
“
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
②
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如
“
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嘛
”
。
③
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如
“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
……”
等等。
[
解析
]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可以从用词、句式、描写场面等方面思考。
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小说阅读。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
2017
年高考,课标卷
Ⅱ
、
Ⅲ
分别命制了一篇散文阅读题,打破了小说阅读一统天下的现状。这表明,未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备考中也要全面复习,不能一成不变地只复习小说,把散文打入冷宫。
散文阅读
选文题材
内容有积极意义,文学性强,语言规范
选文特点
作品文学性强,语言规范,名家作品为主
选文字数
1200
~
1000
字
题型变化
采分点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不重复
试题难度
全国
Ⅰ
卷难度中高,全国
Ⅱ
卷难度中,全国
Ⅲ
卷难度中低。
拟题数量
每文命题
3
道
试题分值
每篇文本赋
14
分。
试题类型
客观性单选题
1
道,赋
3
分;主观题两道,赋
11
分。
考点大筛查
③
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么。这种味道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弗去的世俗,无清净可言,更无从作离奇的联想。
④
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夜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迎受不断扑来的世务。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简的旅程。
⑤
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⑥
曾有人对我说,讨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积重难返,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余晖的投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
1
.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
A
.第
②
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煌煌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B
.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
C
.
“
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醉意里
”
,作者运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
D
.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
解析
]
“
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
分析不当。
A
2
.
“
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
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分
)
答:
示例:用意:总括上文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黄昏时分,人迹萧然,弗去了世俗,回归了清净,呈现出古寺苍老朴实的本色;而人在黄昏时候,卸去了重负,身心得以舒展,心境获得安宁,呈现出自然、自在的本我。两者之间有着某些内在的共性。
[
解析
]
5
分,用意
2
分,理解
3
分。意思对即可。
3
.
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对此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
答:
示例:作者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持否定态度。
①
寺庙的剥蚀与残损更能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
②
世人粉饰寺庙,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
③
寺庙殿堂也是艺术殿堂,补救不当,艺术性会日渐消散。
[
解析
]
6
分,态度
1
分,分析
5
分,分析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答对
3
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
乌云里哗哗洒下一阵大雨,雨势极大,大到数公里之外就听见噼啪之声,撒豆成兵一样。我站在田里被这阵雨的气势慑住了,看着远处的雨幕发呆。
平常我听到大雷声都要哭的,那一天却没有哭,就像第一次被鹅咬到屁股,意外多过惊慌。最奇异的是,雨虽是那样大,离我和母亲的位置不远,而我们站的地方阳光依然普照,母亲也没有跑的意思。她淡淡地说:
“
是西北雨,没要紧,不一定会下到这里。
”
母亲的话说完才一瞬间,西北雨就到了,有如机枪掠空,哗啦一声从我们头顶掠过,就在扫过的那一刹那,我的全身已经湿透,那雨滴打在身上,微微发疼。
西北雨淹过我们,继续向前冲去。奇异的是,我们站的地方仍然阳光普照,使落下的雨丝恍如金线,真是美极了。
母亲还是没有要躲雨的意思,不慌不忙地继续把未采收过的芋梗采收完毕。记得她曾告诉我,如果不把粗的芋梗割下,包覆其中的嫩叶就会壮大得慢,在地里的芋头也长不坚实。
把芋梗用草捆扎起来的时候,母亲对我说:
“
这是西北雨,如果边出太阳边下雨,叫做日头雨,也叫做三八雨。
”
接着,她解释说:
“
我刚刚以为这阵雨不会下到芋田,没想到看错了,因为日头雨虽然大,却下不广,也下不久。
”
我们在田里对话就像家中一般平常,几乎忘记是站在庞大的雨阵中,母亲大概是看到我愣头愣脑的样子,笑了,说:
“
打在头上会痛吧!
”
然后顺手割下一片最大的芋叶,让我撑着。
我们工作快完的时候,西北雨就停了,我随着母亲沿田埂走回家,看到充沛的水在旗尾溪里奔流,可见这雨虽短暂,是多么巨大。太阳依然照着,好像无视于刚刚的一场雨。
“
这雨是很肥的,对我们的土地是最好的东西,我们做田人,偶尔淋几次日头雨,以后风呀雨呀,就不会轻易让我们感冒。
”
田埂只容一人通过,母亲回头对我说。
每年到了夏天,台风过后,我们小孩子会相约到旗尾溪
“
看大水
”
,看大水淹没了溪洲,淹到堤防的腰际,上游的牛羊猪鸡,甚至农民们就会默然肃立,不能言语。呀!从山水与生命的远景看来,人是渺小一如蝼蚁的。
我觉得这世界之所以会人欲横流、贪婪无尽,是由于人不能自见渺小,因此对天地与自然的律则缺少敬畏的缘故。大风大雨在某些时刻给我们一种无尽的启发,记得我小时候遇过几次大台风,从家里的木格窗,看见父亲种的香蕉,成排成排地倒下去,心里忧伤,却也同时感受到无比的大力,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情。
我时常忆起那骤下骤停、瞬间阳光普照,或一边下大雨、一边出太阳的
“
太阳雨
”
。所谓的
“
三八雨
”
就是一块田里,一边下着雨,另外一边却不下雨。三八雨是人生的一个谜题,使我难以明白,问了母亲,她三言两语就解开这个谜题,她说:
“
任何事物都有界限。山有顶,水有源,风有时,雨有尽
……”
在过程里固然变化万千,结局也总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可能同时接受着雨的打击和阳光的温暖,我们也可能同时接受阳光无情的曝晒与雨水有情的润泽,山水介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能适性地、勇敢地举起脚步,我们就不会因自然的轻跺得到感冒。
在苏东坡的词里有一首
《
水调歌头
》
,是我很喜欢的,他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在人生广大的倒影里,原没有雌雄之别,千顷山河如镜,山色在有无之间,使我想起南方故乡的太阳雨,最爱的是末后两句:
“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
心里存有浩然之气的人,千里的风都不亦快哉,为他飞舞、为他鼓掌!
这样想来,生命的大风大雨,不都是我们的掌声吗?
4
.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母亲不躲雨,是因为知道
“
日头雨虽然大,却下不广,也下不久
”
,从而认为这场雨
“
不一定会下到这里
”
。
B
.三八雨,即西北雨,又叫日头雨。母亲认为偶尔淋这种雨,以后面对风呀雨呀就不容易感冒。
C
.本文写了作者幼时随母亲在田里劳动突然遇雨的一件事,并由此产生对太阳雨的一些感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
《
背影
》
相同。
A
D
.
“
乌云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
”“
看见父亲种的香蕉,成排成排地倒下去,心里忧伤
”“
结局也总是不可预测的
”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本文始终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伤。
[
解析
]
B
“
三八雨,即西北雨
”
错。
“
三八雨
”
只是
“
西北雨
”
的一种。
C
“
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
《
背影
》
相同
”
错,本文偏重说理,
《
背影
》
偏重抒情。
D
“
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伤
”
错,本文流露的主要是作者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5
.
“
母亲
”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分
)
答:
示例:
①
有人生经验和智慧:母亲知道日头雨虽然大,却下不广,也下不久。母亲告诉我要把粗的芋梗割下,在地里的芋头才能长得坚实。母亲知道西北雨是很肥的,对土地是最好的东西。母亲认为做田人偶尔淋几次日头雨,就不会轻易感冒。母亲三言两语解开太阳雨这个人生谜题,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界限。
②
爱子情深:母亲不断地向我传授她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母亲看我被雨打痛,顺手割下芋叶给我撑着。
③
热爱土地和劳动:母亲认为日头雨是很肥的,对土地最好。母亲带着我快乐地采芋梗。下大雨母亲也坚持把农活干完。
④
从容淡定:面对突然的大雨,母亲淡淡地说不要紧,雨不一定会下过来。在大雨中不慌不忙地继续劳作。在大雨中家常般地给我讲解什么是
“
三八雨
”
。
[
解析
]
5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1
分,答出两个要点给
3
分,答出三个要点给
5
分。分析时举一例即可。不结合文本分析或分析不准确酌情扣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
.
根据本文,请谈谈你对
“
任何事物都有界限
”
这句话的理解。
(6
分
)
答:
示例:
①
山有顶,水有源,风有时,雨有尽
……
②
人要自见渺小,常怀敬畏之心,克制欲望。
③
人生风雨有尽时,偶尔经受,反而让人更加坚强。
④
面对突发的人生风雨,要相信风雨终会过去,心存浩然之气,搏击风浪。
[
解析
]
6
分,答对一点给
2
分,给满
6
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
一
)
考查重点
作为文学作品,散文与小说有很多相同与不同之处,其不同在于: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1
.理解。
《
考试说明
》
对散文阅读的要求是
“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
,
“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能力层级
B
。
散文与小说比,具有深层含意和哲理意义的语言更加丰富,因此,对于这些富有含蓄特色的词句的正确理解,备受命题者青睐。
理解散文重要词句的含意,可以在客观题中考查,也可以在主观题中考查。在客观题中考查,考生往往容易把控;难点在主观题的考查。主观题的考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
瞻前顾后,找关键词。要求分析含意的句子往往选自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之处;对于选自文章中间的句子,答题时一定要瞻前顾后,找出与题干有关联的关键词。
②
阐明连贯,编写文字。怎样表述句子的含意,叙述文字要抓住题干的要点,力求简明而有层次。
③
对照分值,揣摩要点。考卷中分析句子含义的分值一般在
4
~
6
分,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目所给的分值揣摩答题要点。
2
.分析综合。
《
考试说明
》
关于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的要求有二:
①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
C
。
(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由于散文一般没有故事情节,其结构主要指它的文章构成或思路。
概括散文的主题,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①
从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入手。不少散文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对标题的分析往往是把握主题的最佳思考点。有的散文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②
从散文的关键词句入手。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③
从散文写作背景入手。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④
从散文结构文脉入手。
“
文脉
”
主要是指线索性的词语
(
表示时间、地点、逻辑关系的词语
)
,这些词显示了文章情感与理性思维的推进。在理清
“
文脉
”
的基础上,用合并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题。
⑤
从散文的不同文体入手。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
(2)
分析散文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散文分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其文体特征是情感浓烈、选材广泛、真实自然、富于美感、以小见大。
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五种,见下表:
手法名称
作用
备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有别于比喻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正衬、反衬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哲理
分析散文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
通读原文,把握散文的形和神。
②
从不同角度梳理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③
选择最佳答题角度简要分析。
④
对照原文快速复核。
3
.鉴赏评价。
《
考试说明
》
对散文鉴赏评价的要求是:
“
①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②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
。能力层级
D
。
4
.
探究。
《
考试说明
》
对本考点的要求是:
“
①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③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能力层级
F
。
该要求在备考中与小说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
二
)
常设陷阱
散文阅读,主要在以下
10
个方面设置试题:
1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2
.艺术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3
.描写形象的方法及其好处
4
.插叙故事的好处
5
.散文的标题及其作用
6
.开头、结尾的特色及其作用
7
.人称运用及其作用
8
.象征、伏笔、照应、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9
.语言特色及其好处
10
.观点、态度、主旨、情感的评价与探究
(
三
)
失分原因
散文阅读的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阅读速度太快。首次阅读,原文的重要信息获取甚少,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
“
形
”
和
“
神
”
。
2
.急于求成。在没有把握作品的主旨和用来表现这一主旨的媒介的情况下,就急于动笔做题。
3
.浅尝辄止。做题遇到阻碍,再回到原文中搜寻信息,得不到试题作答要领。
4
.客观题的作答仅凭第一印象,缺乏深入考订;主观题的作答,抓不住作答中心,擦边而过。
5
.作答一厢情愿,没有顾及阅卷角度的因素。
6
.字迹潦草,文面不洁。
(
四
)
临场技巧
散文阅读的应试,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以愉快的心情认真品读作品,带着情感进入作品。
2
.概括散文的
“
形
”
和
“
神
”
。
3
.概括散文的艺术特色,感受散文的社会价值。
4
.认真阅读题干,弄清试题要求。
5
.揣摩命题意图和阅卷喜好,作出相应答案。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
“
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
”“
几架?
”“
十多架。
”“
我听说二十多架!
”
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
(
字弗之
)
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
“
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
4n
+
1
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
……”
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
“
太极图说
‘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
。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
”
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
“
新校舍起火了!
”
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
”
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
——
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
1938
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
“
这样近!
”
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
”
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
有删改
)
7
.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
A
.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
“
废话
”
,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
.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
.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散文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
.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
“
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
,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C
[
解析
]
A
“
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
错。
B
“
不愿意参加跑警报
”
的主要原因是不放心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
D
项
“
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
”
错。
8
.
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
分
)
答:
示例:
①
作者写了纯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但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既交代了时代背景
(
战争环境
)
,又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激。
②
蓝天象征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性,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③
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蓝天的美,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体现战争的残酷。散文化的写法突显了文章的诗性,雅致隽永。
[
解析
]
5
分,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答对三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
9
.
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
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
答:
示例:
①
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孟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物理,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
②
他们教书育人,传承文化: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
“
太极图说
”
,讲数论;敌机轰炸时舍生护卫实验设备。把文化传承当作历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识和文化在战火中得以传承。
③
他们在乱世不仅保持了关爱、牺牲、坚韧的人格,活出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还为兴学强国奉献全部心血,将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了知识分子坚定的爱国情怀,他们是
“
中华民族的脊梁
”
。
[
解析
]
6
分,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
外来人看到路边有一堆牛粪,或者田边的一个稻草人,会有一种发现珍稀物品时的惊喜:这里有人!
寂静使任何声音都突然膨胀了好多倍。外来人低语一声,或咳嗽一声,也许会被自己的声音所惊吓。他们不知是谁的大嗓门在替自己说话,不知是何种声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闯下这一惊天大祸。
很多虫声和草声也都从寂静中浮出来。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苏醒的耳朵,再生的耳朵,失而复得的耳朵,突然发现了耳穴里的巨大空洞与辽阔,还有各种天籁的纤细、脆弱、精微以及丰富。只要停止说话,只要压下呼吸,遥远之处墙根下的一声虫鸣也可洪亮如雷,急切如鼓,延绵如潮,其音头和音尾所组成的漫长弧线,其清音声部和浊音声部的两相呼应,都朝着我的耳膜全线展开,扑打而来。
我得赶快捂住双耳。
相比之下,都市里的笑容已经平均化了,具有某种近似性和趋同性。尤其是在流行文化规训之下,电视、校园、街道、杂志封面、社交场所等都成了表情制造模具。哪怕是在一些中小城镇,女生们的飞波流盼都可能有好莱坞的尺寸和风格,总是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男生们可能咧咧嘴,把姆指和食指往下巴一卡,模拟某个港台明星的代表动作
——
有一段时间我就好几次见到这种流行把戏。公园里的一个小孩不幸冲着照相机大笑了,旁边的母亲竟急得跺脚:
“
怎么搞的?五号微笑!五号!
”
吓得小孩赶快收嘴巴缩鼻子,整顿自己的表情。
山里人远离着
“
五号
”
或者
“
三号
”
,不常面对照相机的整顿要求,而且平日里聚少散多,缺少笑容的互相感染和互相模仿。各行其是的表情出自寂寞山谷,大多是对动物、植物以及土地天空的面部反应,而不是交际同类时的肌肉表达,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无政府和无权威的状态,尚未被现代社会的
“
理性化
”
统一收编,缺乏大众传媒的号令和指导。他们也许没有远行和暴富的自由,但从不缺少表情的自由。一条条奔放无拘的笑纹随时绽开,足以丰富我们对笑容的记忆。
我怀疑,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在镜中是否也会笑出南瓜或者石碾的味道,让自己大感陌生?
10
.
下列对这两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
A
.
《
耳醒之地
》
开篇并不直写醒耳之声,而是先写八溪乡地阔山空,极其寂静,再写人声、虫声和草声,让人耳醒,既突出了对
“
醒耳
”
之声的赞美,又表露了对
“
耳醒
”
之地的喜爱。
B
.
“
我得赶快捂住双耳。
”
是因为
“
全线展开扑打而来
”
的喧闹之声让
“
我
”
的双耳不适应,体现了
“
我
”
在城市与乡村生活中无法选择的矛盾心理。
A
C
.作者在
《
笑脸
》
中描写
“
小孩照相
”
的细节,旨在说明小孩的大笑有山里人的天然,而母亲的笑脸有都市的近似性和趋同性。
D
.两文中的山里人都安于现状,笑容天然,经常模仿动物植物,追求自由的生活。
[
解析
]
B
“
喧闹之声让
‘
我
’
的双耳不适应,体现了
‘
我
’
在城市与乡村生活中无法选择的矛盾心理
”
错。
C
文中并没讲到母亲的笑脸。
D
“
两文中的山里人都安于现状
”“
经常模仿动物植物
”
在文中没有依据。
11
.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
(5
分
)
(1)
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苏醒的耳朵,再生的耳朵,失而复得的耳朵。
(3
分
)
答:
示例:城市的喧嚣曾让耳朵受到严重的堵塞,乡村的虫声和草声,让耳朵获得了新生,重新变得灵通、精敏。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惊喜。
(2)
他们也许没有远行和暴富的自由,但从不缺少表情的自由。
(2
分
)
答:
示例:山里人也许很少与外界交流,无法追求到富裕的物质生活,但从不缺少对内心情感的奔放无拘地自然表露。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的赞美。
[
解析
]
5
分,第一问
3
分,第二问
2
分。
12
.
两文在构思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而在其相关内容的详略处理和行文方式上又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6
分
)
答:
示例:相同点: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构思技巧,
《
耳
》
文拿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寂静进行对比,
《
笑
》
文拿都市的笑脸与乡村的笑脸进行对比,都以小见大,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批判,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不同点:
《
耳
》
文的对比,详写乡村的寂静,并以虫声和草声反衬、突出乡村的寂静,从而间接反映城市的喧嚣;
《
笑
》
文的对比,对城市和乡村的笑脸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平均使用笔墨,直接批判了城市笑脸的平均化,抒发了对乡村笑脸的由衷喜爱之情。
[
解析
]
6
分,每问
3
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