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0 KB
  • 2021-06-05 发布

【语文】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迫求造型和做戏。‎ C.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武戏创新发展要以传统为根脉,传承具体的戏与技巧及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以纵向议论展开,主要论述了武戏之美的内涌及如何弘扬武戏之美。‎ B.文章从“形式感知”和“共情与共感”等两个层次,论述了武戏究竟美在哪里。‎ C.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了近年来武戏势弱的原因,并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D.文章以坚守传统为前提,通过引证法提出了武戏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武戏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演员表演技艺能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还在于其内容大多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传达的是正能量。‎ C.由于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武戏受限于演出场地和环境的严格要求,加上其内在传承、创新乏力等,所以前些年武戏显得势弱。‎ D.只要武戏表演者能够准确把握人物个性,恰当处理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具备生活的真实感,就能够弘扬武戏之美,使它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答案】1.B 2.C 3.D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一直保持”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在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分析可知,但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在造型和做戏上有所创新,所以“一直保持”不合原意。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并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证”无中生有。结合“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分析可知,文章并没有论述武戏势弱内外两个原因之间的关系。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只要……就……”错误。结合“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分析可知,演好人物是弘扬武戏之美的一个条件,不是唯一条件。这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袁隆平:农校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6.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4.C 5.B ‎ ‎6.(1)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袁隆平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2)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 ‎(3)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C项,“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错误,依据第三段“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和“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可知,“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说法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A项,“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科学家”的原因于文无据;‎ C项,“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错误,第十段说的是“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故“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说法不准确;D项,“没有大作为”错误,第十一段说的是“‘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故“没有大作为”说法不对。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然后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相关内容,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准确作答。‎ 依据第二段“面对国破家亡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和“相关链接”①“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的愿望,体现了袁隆平忧国忧民的品格以及非凡的博爱情怀;‎ 依据第八段“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第十段“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可知,袁隆平勤奋进取,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依据第十二段“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体现了袁隆平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狼 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女婴,已经生命垂危。他心软了,说:“天送的,我收养了。”最后牢牢地抱了回去。‎ 转眼十年过去。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刀耕火种,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养女上学,多攒点钱,上山采药又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眼泪水泡饭。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句句戳心。有夸他行善添寿,有骂他窝囊造孽,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过苦笑一声,便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一直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表叔家去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方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要趟过小溪,一段险路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奇香弥漫,连大人都惧怕,嫌远,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小孩,有的就辍了学。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养女说:“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就有你吃,你要念好书,争口气!”然后卖掉了家畜。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她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颗粒无收。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并教会她:学狼叫。‎ 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不少人说亲眼见过狼。看见她牵牛出门,记者好奇地问:“山里有狼,你不怕吗?”她苦笑答:“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记者一愣,是小瞧了女孩,瞪大眼一瞄,女孩天生一双鸳鸯眼,眼珠子左边幽蓝色、右边褐橘色,一眨一眨,璀璨,勾魂。记者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鼻子有些酸,说:“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说:“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是狼嗥?是人喊?‎ 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睛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万幸的是,石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2017年9月28日《河池日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门前古树被劈等细节,很好地表现了表叔抚养养女的艰难。‎ B.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形象,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主动做家务,她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 C.记者在乡里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置。‎ D.开头交代地名“三只羊乡”,暗示了地瘠民贫;交代表叔的光棍身份,以及他当搬运工的事,为下文写他收养孩子作了铺垫。‎ ‎8.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9.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C 8.①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如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②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如向光棍表叔提供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等。③农村生源减少,学校实行合并措施。 ‎ ‎9.①情节上,“狼叫”是最关键的情节,推动了相关情节发展,与父女二人命运的转折关系紧密。②人物上,使父女二人的形象更鲜明。学狼叫是表叔应对困难的策略,体现着父爱;是养女行路时壮胆的行为,表现着她的坚强与成长。③环境上,“狼叫”表现了当地的偏僻与贫穷,为小说的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④主题上,“狼叫”的消失,写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⑤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发现了真相。在他们努力下”分析不正确。小说原文第(10)至(13)段写记者来到后的情形,没有明确交代记者们发现了真相,也没有写记者们的努力。故此题答案为C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有关社会环境描写的部分,然后归纳。根据原文第(5)段“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到乡里建洋房”可知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由第(6)段“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可知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由第(7)段“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可知农村生源减少,学校实行合并措施。根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以先分析标题内容,再思考标题与主旨、人物和情节的关系,综合考虑得出答案。本文以“狼叫”为题,从表达效果来看,一开始便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令读者对小说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成功地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思想内容上,小说主要讲述了表叔与养女之间深厚的父女情谊,塑造出正直善良的表叔形象与逐渐成长的坚强的养女形象。“狼叫”作为小说叙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要素,一方面学狼叫是表叔在万般无奈之下想出的帮助养女克服恐惧的办法,展现出表叔对养女的关爱与呵护;另一方面养女在学狼叫之后不再害怕行路途中的各种“可怕事物”,亦表明养女开始逐渐坚强起来了。因而小说标题“狼叫”无疑起到了凸显小说主要人物形象,推动相关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并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当地地理位置的偏僻与生存环境的恶劣。正是由于学“狼叫”才能勉强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表现出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贫穷落后,也就有利于更好地表现出精准扶贫政策所带来的显著效果,而对于国家与政府为了减少贫困而采取的精准扶贫政策进行称颂与赞扬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点睛】第3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主要事件;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小说主题,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思考与情节的关系:是否起到线索作用;第六,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始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B.于是信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地 C.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D.乃韩信也 乃:竟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13.翻译下列句子。‎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答案】10.D 11.A 12.C ‎ ‎13.(1)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但)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 ‎(2)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综合排除法,选出准确的答案。‎ 划线句的大意是:当初为平民百姓时,(韩信)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其中“始为布衣时”是时间状语,时间状语往往独立成句,故“时”后断句,排除BC;注意“不得推择为吏”“不能治生商贾”的否定句格式和结构搭配,又依据“又”这一副词的提示,故“又”前必须断句,故排除A。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区分实词的具体类别和虚词的常见用法,回归原文,理解原句内容和意思,利用词语位置、搭配、句间关系、语气语调来分析,准确作答。‎ A项,“具食:吃饭的器具”错误,依据“食时信往,不为具食”,开饭时,韩信去了,(亭长的妻子)却不给他准备饭食。故“具食”的意思是:准备饭食。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错误,依据第三段“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说的是滕公把韩信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虽然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度:猜测、估计;等:一些人;数:多次;言:说。推举;不我用:宾语前置句,不任用我;即:就;亡:逃跑。‎ ‎(2)素:一向、向来;慢:对人轻慢;拜:任命;乃:是、就是;所以:……的原因;去:离开。‎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渡过淮水,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高兴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回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 ‎】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15.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答案】14.B 15.①难言的伤感。开篇两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②初到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伤感之情”错,应是喜悦之情,是描述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故本题选B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诗后注释进行分析,重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读懂全诗,关注注释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元丰二年底,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并于次年抵达黄州。这首诗,从题目看,可知是苏轼初到之时所作,它表现了诗人面对即将到来的严峻生活,内心复杂微妙的感情。开篇二句,诗人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初就科举,便以其惊人才华一直为朝廷重臣所注目,被视为宰相之器。然而,二十余年后,不但没有“功成名遂”,反而蹉跌至此,无怪诗人自笑老来荒唐。其实他这时才四十六岁,正是壮盛之年。“荒唐”二字,看来轻松诙谐,却内含多少难言的自伤之情。颔联描绘初到所见。黄州三面临江,著名的武昌鱼便产于附近;大江两岸青山连绵,秀色可人,素来以产竹著称。苏轼于初到之际,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其中“知”、“觉”二字,以想象之词入实见之景,描写对即将到来的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颈联的出句是承接前面两联并更由此转下:既然自己平生一无所成,而黄州鱼美笋香,身为窜逐之人,在此作一名闲官。苏轼借用古今诗人自喻,自我宽慰,不无牢骚。“不妨”、“例作”二字,牢骚之中兼带诙谐与放达,很能体现苏轼的个性。末联则是反话正说,谈笑诙谐,表面是自惭尸位素餐,实际上是说贬官到此,今后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勾勒出一种风趣而带讽刺性的喜剧气氛。这既是诗人苦中作乐的自嘲,也是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一贯的豁达、乐观。这首诗深刻地刻画出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复杂矛盾的心绪,体现出苏轼乐观超旷的人生态度——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使生命永远充满活力和笑声。综上,本题从看似轻松,实则自伤、初到的喜悦、苦中作乐,乐观旷达等角度回答,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三)名篇默写 ‎16.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琵琶演奏“声渐歇”时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时,除了陡峭的山崖外,还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角度描写涛涛的江流。‎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的结局。‎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位卑则足羞 (4)官盛则近谀 (5)别有幽愁暗恨生 (6)此时无声胜有声 (7)惊涛拍岸 ‎ ‎ (8)卷起千堆雪 (9)封狼居胥 (10)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描绘出琵琶演奏‘声渐歇’时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容易推知答案;(4)依据“从声色角度描写涛涛的江流”,容易推知答案;(5)依据“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的结局”,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博、知、谀、幽、岸、胥、仓。‎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一场秋雨。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浮华、喧嚣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 的素书。她婉约、慢转、 、不愠不喜,用 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 的境界。静立水畔,听任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手不释卷 不卑不亢 柳媚花明 百折不回 B.百读不厌 不骄不躁 柳暗花明 百转千回 C.手不释卷 不骄不躁 柳媚花明 百转千回 D.百读不厌 不卑不亢 柳暗花明 百折不回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B.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C.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D.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19.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D.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答案】17.B 18.D 19.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百读不厌”:形容文章写得好,百看不厌,耐人寻味。“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不能作定语。句中指用来形容“素书”,充当“素书”的定语,只能用“百读不厌”。故排除AC。‎ ‎“不骄不躁”:不骄傲,不急躁。形容人态度谦逊,工作谨慎、踏实。“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句中所填成语必须与后面“不愠不喜”相对应,故只能是“不骄不躁”,故排除AD。‎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华耀眼的美景,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柳媚花明”:绿柳成荫,繁华似锦,形容美好的春光。句中是用来形容故事情节的动人曲折,用“柳暗花明”。故排除AC。‎ ‎“百转千回”: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句中用来形容中心词“境界”,只能用“百转千回”。故排除AD。‎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语序不当,应改为“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故排除AC;句子“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主语残缺,可将“使”删去,而B项“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成分残缺,故排除B。‎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内容,鉴赏诗句景物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审准题干,然后逐项理解诗句内容,通过关键词分析诗句的季节特点,准确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A项,“篱边菊”“秋来未著花”都说明写的是秋季景色;‎ B项,诗句出自白朴的《天净沙·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写的是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项,诗句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冷露无声湿桂花”体现了典型的秋景;‎ D项,从“东风”和“百花”可看出诗句是典型的春天景色。‎ 故选D。‎ ‎20.下面的一首七言律诗顺序已被打乱,请为这首诗重新排序,把重新排序后的诗句序号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弯弯绿水绕青山②江心来往打鱼船③青山绿水风光好④重重青山抱绿水 ‎【答案】④①③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和诗歌体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积累诗歌体裁特点的相关知识,并能依据相应知识分析诗歌特点,从语义、押韵、情感等角度分析,准确排序。‎ ‎①与②两句押韵,作偶句;④与①对仗,③与②相连;由③句诗意“青山绿水风光好”知③句内容上承①句的“弯弯绿水绕青山”。由此,确定出答案。‎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___,如同夜空中缺席了最灿烂的星辰。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___,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答案】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将黯然失色 ③他却是高视阔步的王者(凯旋之王)。‎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语段阐述了对“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句的见解。由前文“国家不幸诗家幸”和“不过”可判断①处应从诗人也有不幸的时候等角度作答;由前文对屈原、李白、杜甫的假设,后文“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可判断出②处应从中国诗歌将黯然失色等角度组织答案;“但在精神领域”必定是对“柳宗元是败军之将”的相反评价,故③处可从王者的角度概括作答。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鲁迅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以唤醒国人为己任。那一年,他25岁。‎ 材料二:1993年,马化腾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做编程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该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自娱自乐。1998年,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那一年,他27岁。‎ 材料三:2008年7月,石磊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后,成为—名大学生村官。他说:“未来怎样,没有必要刻意去设计,踏实走好每一步,认真办好一件件小事,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后来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就好。”那一年,他20岁。‎ 学校要组织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结合阅读这几则材料时生发的联想、感悟或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人生不是一场编排好的舞台剧 从呱呱坠地起,父母就开始为我们畅想人生,设计了一段幸福美满却又静如死水的人生路。待稍长一些时,我们能言有识时,就会被问:“你将来想做什么?”甚至连作文也绕不开理想、规划这一话题。渐渐的我们也开始问自己:你想做什么?‎ 在给出答案之后,一张或详细或具体的计划表,大概已经呈现在心中。这一步该干什么,下一步该干什么,清楚明白,毫无干扰的通向“终极目标”。更有事无巨细的人,将每一步可能会遇到的挫折与应对方法也预先备下。人生确实需要好好规划,不然时光易逝,稍不注意就虚度了年华,错失了良机。马化腾大学毕业后成为编程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在工作过程中,他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更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开发实用软件。到后来成立腾讯公司。可以说,他人生的每一步都踏着正确的节拍。‎ 可人生始终不是一场早已被编排好的舞台剧,每一场每一幕都照着剧本进行。生命的有趣正在于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下一场会有什么惊喜、刺激、有趣的事情,如果非要拿着生涯规划表,一步一步按照预先设想的进行,这一项未完成就固守原地,绝不向下一步迈进,那这样的人生未免太死板无趣了。‎ 真正精彩有趣的人生,应该随性而动,随世而制,随境而化,能够灵活变通。鲁迅先生在前往日本留学前,一直努力的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救死扶伤,那时的他大概也从来没有想过会成为一名作家,一位民族斗士。观完“日俄战争教育片”后,他似乎终于找到了自己这一生最想完成的事,以至于毅然决然弃医从文,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可惜很多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个时候,请找一件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暂且朝着它努力奋斗,也许你最终没有找到,但你至少在一方有建树,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足够幸运,命运会指引你找到它的,正如鲁迅先生一样,弃医从文,他学医的经历,就不值一钱了吗,答案是否定。‎ 人生不是编排好的舞台剧,未来怎样没必要刻意设计。那并不是说,你该无所事事,而是要积蓄力量。不管做什么,需要的品质是一样的。与君互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