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 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 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 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 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 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树叶简称为叶,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并不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文意理解错误。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指出艺术形象的领域,“木”与“树”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并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B项,“‘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五段,“木”具有着一般“木头”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可见是“木头”的形象,而并不是“双重形象”。C项,对象错误,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说法错误。应是木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D项,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说法绝对化。文章最后一段,是紧扣着“木”与“树”的差别来推理的,而选项“就”字使表述绝对。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聂耽 聂鑫森 聂耽退休了。‎ 他的家嵌在古城一条长而窄且弯弯曲曲的巷子里。小庭院是祖产,安静自在,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所以他不去住高楼大厦,那是一个个关鸟的笼子,憋屈!何况小庭院位置好,出巷口便是商铺林立的平政街,出巷尾就是四时景物宜人的雨湖公园,‎ 聂耽没退休时,在这条巷子里是个没人多看一眼的角色,不就是一个做工的么!何况,他除碰见人微笑着打个招呼外,从不去串门,也决不邀人来家闲坐、喝茶。别人家有婚丧嫁娶之类事,往往由他夫人去办,他很少出头露面。‎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巷中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夺得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耳郭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宣布聂耽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巷子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这个功夫聂耽是怎么练出来的?他上班到底有什么异常表现?他喜欢吃什么、穿什么?业余有什么爱好?退休后在家干什么?国人对名人的一切,素来怀有浓厚的兴趣,哪怕每天拉几回尿、打几个喷嚏都津津乐道,所谓“追星族”“铁杆粉丝”是也。‎ 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不同的渠道汇集到一起:‎ 聂耽吃饭菜和大家基本相同,但尤喜吃素;穿衣服不喜欢什么名牌,合身就好。‎ 他耳朵虽大,却无先天特异功能,是后天练出来的。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上班没活干时,工友们都坐在值班室里等候,聂耽却提一把小凳子坐在车间一角,闭着眼静听喧闹的机声,身子可以一两个小时纹丝不动,扇动的只是他的耳郭;其二,是他家的小院里,花树之间立着几个木架子,木架上挂着长短、大小、厚薄不同的铁片、钢条、铜圈,有的还故意凿出裂纹,一一编上号,聂耽闭着眼坐在台阶上,让家人轻重缓急地敲击它们,他边听声音边叫出编号的位置,或者干脆只听风声雨声击打金属的声音,听花开叶落虫鸣的声音。‎ 业余爱好,除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不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乎都没听见——耳朵直愣愣矗着,一动不动。‎ 不同的是,休息日,常有青年工人来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关的,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没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游玩,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喜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悄悄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听他们说话,不会没有斩获。‎ 他们坐进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郭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有人飞快地跑过去查看,果不其然。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没听见,依旧向前走。‎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寥寥几句话,就写出了聂耽居住小庭院的安静、自在、便利,并以“高楼大厦,那是一个个关鸟的笼子”来反衬小庭院的特点。‎ B. 聂耽成名以前别人当他是小人物,没人多看他一眼,获奖后,他和从前大不相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却似乎都听不见。‎ C. “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这句话既揭示了聂耽超常听力的奥秘,也启示人们:兴趣影响着人的精神追求。‎ D. 小说重点写了聂耽退休后的生活,中间插叙了他临退休时参加全国技能决赛夺冠的一件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主人公个性鲜明。‎ ‎5.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聂耽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6. 小说关于刘聪的部分是否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阐明理由。‎ ‎【答案】4. B 5. ①沉静内敛:住在安静的小院,好听声音,好读书,出名前很少出头露面;②技艺精湛:被蒙上眼睛能在嘈杂的机声中,能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百分之百的准确;③富有爱心: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提携帮助年轻人。④谦逊低调:获奖后,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 6. 不能删。①情节看,刘聪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的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②从人物看,刘聪的所见所闻所感使主人公聂耽形象更丰满;③主题上,刘聪发现了聂耽技艺精湛的原因,揭示了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 项,“获奖后,他和从前大不相同”文意理解有误。结合原文“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不同”。原文双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即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一样;但选项中意思表达地完全相反。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聂耽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根据文章介绍聂耽住在安静的小院,好听声音,好读书,出名前很少出头露面,说明聂耽这个沉静内敛;聂耽被蒙上眼睛能在嘈杂的机声中,能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百分之百的准确,说明其技艺精湛;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提携帮助年轻人,说明聂耽富有爱心;聂耽获奖后,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说明其谦逊低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构思和探究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要求结合文本,阐明小说关于刘聪的部分是否应该删去的理由。答题时首先要点名自己的观点,即该部分内容是否应该删去,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小说的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等角度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比如,本文关于刘聪部分情节内容不能删去,文章后半部分关于刘聪部分内容写刘聪通过种种手法方法发现了聂耽技艺精湛的原因——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揭示了文章主题。刘聪想研究聂耽的听力,刘聪跟着聂耽的所见所闻所感,使主人公刘聪形象更加丰满。还有刘聪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的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 ‎【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 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于9月3日至4日举行,这是中国今年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活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非洲各界人士纷纷表示,他们热切期待聆听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将为中非友好团结合作指明新方向,把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更高水平。‎ 科摩罗大学中文系主任塞义德•穆罕默德说,他期待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提出非中合作新举措,特别是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科摩罗“2030新兴国家”战略对接,助力科摩罗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也为非中实现合作共赢提供新动力。‎ 喀麦隆广播电视台记者阿舒·西奥多细数中国在喀麦隆的民生投资:“中国政府援建的会议大厦,雅温得多功能体育馆,农村饮用水井,农村太阳能电站……不仅直接改善民生,也将先进的技术带到喀麦隆。中国是值得信任的伙伴。”他认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将开启非中关系新征程。‎ ‎(摘编自王云松等《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人民日报》2018年9月3日)‎ 材料二:‎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已经落下帷幕。根据峰会达成的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的成果,下一步,中国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第一,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与发展中国家共享机遇。“一带一路”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这次非洲国家也热烈响应,积极参与,进一步壮大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力量和声势。中国将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奉行开放透明包容,倡导绿色环保可持续,同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强战略对接,深挖合作潜力,推动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实现更高水平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第二,继续加强战略沟通协作,同发展中国家共迎挑战。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振兴迎来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时代挑战。中国将牢记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使命,同发展中国家密切沟通,加强战略合作,切实维护好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共同利益和集体诉求。‎ 第三,继续大力推动“两个构建”,与发展中国家共担使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评价。‎ ‎(摘编自《携手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光明日报》2018年9月7日)‎ 材料三:‎ 俄罗斯《星火》周刊网站9月3日发表题为《非洲的头号朋友》的文章称,中国成为非洲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的投资下,非洲已经开放和正在建设的工业园达到100个,这个过程不断加快,其本质是与全球统一体系的接轨。‎ 文章称,非洲50多个国家几乎都有中国的努力成果。如今在北京峰会上,人们在广而告之的发展计划中看到了贯穿整个大洲的物流系统。公路不是造福一个国家,而是把许多国家连接起来。同时,正在兴起的产业获得了线路清晰的物流。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国一直为非洲提供帮助,但整个系统的利益是共享的,其中也有中方一份。所有人都清楚这个利益,并对其进行讨论和修正。‎ 结果,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奇观——中国人完成了西方殖民者未能实现的壮举。‎ 对一个普通西方人来说,非洲意味着什么呢?文章认为,是灾难、疾病、贫穷、落后、政变、部落争斗和难民。对中国来说,非洲又是什么呢——看看上面就行了。在中国眼中,非洲完全不同,这不是童话,而是现实。‎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9月5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塞义德•穆罕默德期待着“一带一路”倡议能与科摩罗“2030新兴国家”战略对接,进一步谱写中非合作发展的新乐章。‎ B. 非洲国家全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这是中国同非洲国家不断加强战略对接,深挖合作潜力,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结果。‎ C. 中国成为非洲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的投资下,非洲建设工业园的过程不断加快,体现出与全球统一体系接轨的趋势。‎ D. 贯穿整个非洲的物流系统,不是造福一个国家,而是把许多国家连接起来,为正在兴起的产业提供了线路清晰的物流。‎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政府在喀麦隆的援建项目,直接改善民生,也带去先进的技术,赢得了欢迎,喀麦隆希望同中国展开全方面的合作。‎ B.‎ ‎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方案,也是中非共同承担的使命。‎ C. 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共享发展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双赢的思想,这是非洲国家的期待,也是中国一贯的努力方向。‎ D. 中国看非洲同西方看非洲完全不同,中国一直为非洲提供帮助,这是中国完成西方殖民者未能实现的壮举的根本原因。‎ ‎9.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A ‎ ‎9. 材料一,《人民日报》侧重峰会前,非洲各界人士对习近平主席将在峰会发表的主旨演讲热切期待,希望为中非友好团结合作指明新方向。‎ 材料二,《光明日报》介绍北京峰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侧重介绍中国将重点从共建“一带一路”、共迎挑战、推动“两个构建”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材料三,比较中国和西方与非洲合作的不同,中国一直为非洲提供帮助,认为中国实现了西方在非做不到的壮举。‎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判断,辨析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非洲国家全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表述不够准确,与原文对照,原文为“这次非洲国家也热烈响应,积极参与,进一步壮大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力量和声势”,并没有信息显示非洲国家全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 “喀麦隆希望同中国展开全方面的合作”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依据原文,喀麦隆广播电视台记者阿舒•西奥多细数中国在喀麦隆的民生投资,他认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将开启非中关系新征程。这只是阿舒•西奥多的观点,“喀麦隆希望同中国展开全方面的合作”于文无据。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主要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其实就是分别概括三则材料主要内容。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要仔细通读材料,根据材料中重要的语句和段落进行概括其内容要点。答题时先明白题干重点是“报道的侧重点”,就是要概括出每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第二步,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概括,即找出每一则材料体现报道侧重点。材料一,《人民日报》侧重峰会前相关情况报道;材料二,《光明日报》主要介绍北京峰会取得的丰硕成果;材料三主要比较了中国和西方与非洲合作的不同。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指出每则材料的所侧重介绍的具体内容。‎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类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必考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摅,字颜远,谯国谯人也。摅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调补临淄令。县有寡妇,养姑甚谨。姑以其年少,劝令改适,妇守节不移。姑愍之,密自杀。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摅到。摅知其有冤,更加辩究,具得情实,时称其明。狱有死囚,岁夕,摅行狱,愍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摅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摅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入为尚书郎,转洛阳令,仁惠明断,百姓怀之。时天大雨雪,宫门夜失行马,群官检察,莫知所在。摅使收门士,众官咸谓不然。摅曰:“宫掖禁严,非外人所敢盗,必是门士以燎寒耳。”诘之,果服。以病去官。复为洛阳令。及齐王冏辅政,摅与左思俱为记室督。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摅曰:“愿大王居高虑危,在盈思冲,精选百官,存公屏欲,举贤进善,务得其才,然后脂车秣马,高揖归藩,则上下同庆,摅等幸甚。”冏不纳。因丁母忧。永嘉二年,高密王简镇襄阳,以摅为征南司马。其年流人王逌等聚众,寇掠城邑。简遣参军崔旷讨之,令摅督护旷。旷,奸凶人也,谲摅前战,期为后继,既而不至。摅独与逌战于郦县,军败死之。故吏及百姓并奔丧会葬,号哭即路,如赴父母焉。‎ ‎(节选自《晋书•曹摅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B. 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C. 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D. 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姑指妻对夫母亲的称谓,夫称妻的母亲也为姑,夫之父母合称姑嫜,妻之父母合称舅姑。‎ B. 辅政,辅佐治理政事,即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帝王幼年时出现的一种短期政权构成形式。‎ C. 丁母忧,又称丁外艰,即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得做官。‎ D. 永嘉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至少一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摅善于断案,明察秋毫。临淄孝妇被同乡控告,自行捏造供词认罪,曹摅审查得出真象;宫门口在夜间失去栏架,众官检察都未查出,曹摅准确指出下落。‎ B. 曹摅怜悯囚犯,宽仁以待。曹摅年终释放狱中死囚回家会见家人,并替属隶担责。囚犯都遵守时间回狱,并没有违令的人,全县感叹佩服,传称圣明县令。‎ C. 曹摅审时度势,答复齐王。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时,曹摅担任记室督,面对齐王询问,他提出策略,并认为齐王若能返归封地,便可上下同庆,但未被采纳。‎ D. 曹摅战败遇难,吏民怀念。王逌等聚众侵犯城镇,曹摅作为崔旷的都护,请求担任前锋作战,战败遇难。官吏及百姓送葬,一路号啕,像奔父母之丧一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摅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 ‎(2)摅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 ‎【答案】10. A 11. C 12. D ‎ ‎13. (1)曹摅年少时孝顺父母,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太尉王衍见面后很器重他。‎ ‎(2) 曹摅通知开狱放归,约定时间使他们返狱,下属官吏坚持争辩,都说不可放归。‎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冏”“摅”“天子”“贼臣”“吾”“四海义兵”“王室”“朝廷”“时(时局)”“国”“卿意(你的意见)”,虚词“为”“所”“于”,标志性词“曰”,“摅”是“问”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吾”作“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的主语,意思是“我率领四方义兵起来恢复王朝”,不能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司马冏曾经从容问曹摅说:“天子被叛臣威逼,没有人能挺身拯救。我率领四方义兵起来恢复王朝,如今入朝辅佐朝廷,挽救时局艰难,有人劝告我还归封地,而你的意见是怎样的呢?”句子可以断开为: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丁母忧,又称丁外艰”所发错误,“丁外艰”指遭逢父亲丧事。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请求担任前锋作战”分析错误,曹摅担任前锋是受崔旷欺哄,并非请求。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孝行”,孝顺的行为,指孝顺父母;“善”,擅长;“属文”,写文章;“器”,器重。(2)中的“出”,使……出;“克”,约定;“克日令还”,约定时间使他们返狱;“固”,坚持;“咸”,都。‎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曹摅字颜远,谯国谯县人。曹摅年少时孝顺父母,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太尉王衍见面后很器重他。调补为临淄县令。县境有一寡妇,奉养婆母很恭敬。婆母因她年轻,劝促她改嫁,媳妇守节毫不动心。婆母怜悯她,悄悄自杀了。亲戚乡党控告她谋害婆母,司法官用严刑拷问,寡妇忍受不了苦楚,便自行捏造供词认罪。按罪行临处决时,适逢曹摅接任到职。曹摅知道此案有冤情,重行辨析查究,完全得知了案情的真象,时人称颂他英明。狱中有判死罪的囚犯,年终,曹摅查狱,怜悯他们,问道:“你等不幸到这非人住所,感受怎样?新年向来为人情所重视,难道不想在此时会见家人吗?”众囚犯齐哭诉:“如果能暂得归家,死无遗恨。”曹摅通知开狱放归,约定时间使他们返狱,下属官吏坚持争辩,都说不可放归。曹摅说:“他等虽是小人,却不会背义,我替大家负担责任。”限期到了,都遵守时间回狱了,并没有违令的人,全县感叹佩服,传称圣明县令。进入朝廷任尚书郎,转任洛阳县令,广施仁爱明断讼事,百姓都怀念他。时遇天降大雨雪,宫门口在夜间失去了栏架,经众官检察,都未查出它的下落。曹摅令收监门卫,众官都说不妥。曹摅说:“宫门近旁禁令森严,决不会有外人敢作盗,必是宫门卫士把它烧掉驱寒罢了。”经责问卫士,果然服罪。因病辞去官职。后又重任洛阳县令。当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时,曹摅和左思同为记室督。司马冏曾经从容问曹摅说:“天子被叛臣威逼,没有人能挺身拯救。我率领四方义兵起来恢复王朝,如今入朝辅佐朝廷,挽救时局艰难,有人劝告我还归封地,而你的意见是怎样的呢?”曹摅说:“希望大王身居高位考虑到危乱,在充裕时逆料到空虚,精心选拔百官,心存公道排除私欲,举荐贤能进献善人,致力求得良才,然后整顿车马,拱手告别返归封地,便可上下同庆,曹摅等亦当极为庆幸。”司马冏没有采纳。继之而来的是母亲去世服丧。永嘉二年(308),高密王司马简坐镇襄阳,任用曹摅为征南司马。当年流窜人王荄等聚众,入侵城镇掠夺。司马简派参军崔旷讨伐,命令曹摅为崔旷的都护。崔旷,是个狡诈残暴之人,欺哄曹摅为前锋作战,自己约期作后援,曹摅接战后崔旷未能如期到达,曹摅孤军与王逌战于郦县,军队战败遇难。旧吏属及百姓同往奔丧会合送葬,一路号啕,像奔父母之丧一样。‎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枥树林的深处,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呈现出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 B. 颔联“回峰影”和“过鹿群”动静结合,使所描绘的两幅画面富有静态之美。‎ C. 蒸茗气出,缲丝声响,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使读者去领略农村丰收的盛景。‎ D. 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寻常景物中表现出不寻常的美。‎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②诗歌结尾流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动静结合”分析错误,“回峰影”和“过鹿群”都是动景。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到要把握含义的诗句仔细阅读,根据诗句所写内容,理解诗句的表层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歌的主旨,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题时,首先要破译尾联诗句,把握表层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歌,理解主旨来分析深层含义。尾联“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流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点睛】理解语句含义类题目,要把诗句放置到具体的诗歌中,理解时做到句不离诗。答题时首先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然后回归诗歌,破译解释所要理解诗句的表层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歌的主旨来分析其深层含义。比如本诗的尾联“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通过“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怀才不遇,壮志莫酬的苦衷,流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笑大鹏,“________________”用问句表达;斥鷃笑大鹏,“_____________”也用问句表达。‎ ‎(2)《逍遥游》宋荣子不因世人评价而改变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指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写作目的。‎ ‎【答案】 (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 而彼且奚适也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6). 愿乞终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奚、誉、沮、伏惟、乞。‎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18届亚洲运动会于2018年08月18日至2018年09月02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印尼也用一台“绿野仙踪”般的开幕式讲述了这片土地上的 与求同存异,展现了亚洲能量。‎ 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1.13万名运动员参加了本届亚运会40个大项、465个小项的角逐。中国军团在奖牌榜上仍然 ,而这也是自1982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以来,中国队第10次稳坐亚运会奖牌榜头把交椅。尤其可喜的是,一大批年轻运动员在比赛中 ,摘金夺银。‎ 日本、韩国代表团分列奖牌榜二、三位。两个体育代表团在一些项目中的强势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戳中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薄弱环节。如击剑、跆拳道、射箭作为韩国传统优势项目,在雅加达亚运会上韩国队表现仍然抢眼。中国队在这些项目上尽管有以骆宗诗、张心妍为代表的 ,( )从奖牌榜整体分布来看,不难发现“中日之争”是亚运游泳赛场最大主题。从整体形势来看,如果说此前中日泳池之争中国队略胜一筹,根据数据显示日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队形成分庭抗礼,中国队在泳池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小。‎ 从雅加达亚运会望向东京奥运会,中国队有信心在奥运赛场再创佳绩。‎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数据显示日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队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中国队在泳池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小。‎ B. 在数据上显示日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队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中国队在泳池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小。‎ C. 根据数据显示日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队形成分庭抗礼,中国队在泳池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小。‎ D. 数据显示日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队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中国队在泳池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小。‎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从整体实力和人才厚度上,和韩国队相比仍有差距。‎ B. 但从整体实力和人才厚度上,韩国队依然实力强大。‎ C. 要赶上韩国队实力,有很长的路要走。‎ D. 比不上韩国队的人才厚度,比不上韩国队的整体实力。‎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兼容并蓄一马当先崭露头角后来居上 B. 兼容并蓄一骑绝尘崭露头角后起之秀 C. 水火不容一马当先出人头地后起之秀 D. 水火不容一骑绝尘出人头地后来居上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根据数据显示日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队形成分庭抗礼,中国队在泳池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小”,该句有两种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根据……显示”与“在……显示”都是句式杂糅;二是成分残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队形成分庭抗礼”缺少宾语中心词。再看选项,A项,句式杂糅,“根据数据显示”应为根据数据或数据显示。B项,句式杂糅,“在数据上显示”应为在数据上或数据显示。C项,句式杂糅加缺少宾语,“根据数据显示日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队形成分庭抗礼”应为:根据数据日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队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或数据显示日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队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解答时,注意前后句的关联与限制,前面的句子中“中国队在这些项目上尽管有以骆宗诗、张心妍为代表的”有关联词“尽管”,和“但是”搭配。可排除C、D;从陈述对象上看,主语是中国队,可排除B。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二者意思相反,根据上下文,特别是下文的“求同存异”,此处应为“兼收并蓄”。第二处,一骑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驰得很快或隔绝尘俗。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多用于同一集体内部。此处是说中国军团在奖牌榜上上升的很快,故选“一骑绝尘”。第三处,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根据使用对象,故选“崭露头角”。第四处,后起之秀,意思是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后来居上意思是后来的超过先前的,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后起之秀是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后来居上是动词,常作谓语。根据语境,此处是说击剑、跆拳道、射箭作为韩国传统优势项目,在雅加达亚运会上韩国队表现仍然抢眼,但是中国在这些项目也有以骆宗诗、张心妍为代表的后来出现的优秀人物。选“后起之秀”。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张亮同学发给他老师的一条微信,其中有几处表达不当,请找出来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进行修改。‎ 李老师:‎ 您好!‎ 毕业两年多来,一直在外打拼,没有见过您,非常想念。今天下午您专程来拜望我,我不胜感激。我在公司上班,日理万机,没空陪您。今晚,我会莅临您下榻的寒舍,与您共进晚餐。‎ 学生:张亮 ‎(1)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6)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拜望 (2). 看望 (3). 不胜 (4). 万分 (5). 日理万机 (6). 工作很忙 (7). 莅临 (8). 前往 (9). 下榻 (10). 住 (11). 寒舍 (12). 地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张亮同学发给他老师的一条微信,其中有几处表达不当”,要求“找出来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进行修改”。仔细阅读微信,可发现:“拜望”表达不得体,“拜望”,指探望。敬辞。此处是说老师来看自己,可改为“看望”;“不胜”,不能制服,受不住,不能忍受。此处是老师来看自己,自己十分感激,可改为“万分”;“日理万机”,是形容工作勤奋至极,原指帝皇每天处理纷繁的政务,现多用以形容工作繁重。用于此处属于大词小用,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工作很忙”;“莅临”,来临,光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是说自己去老师的住处,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前往”;“下榻”,指客人来家中住宿,敬词。此处是说老师住宿的地方。表达不得体,可改为“住”;“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此处是说老师住的地方,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地方”。‎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群众办事应提供相关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属于协办件的,弄清协办原因;属于代办件的,明确代办承诺;属于即办件的,就即收即办,然后将受理结果反馈给办事的群众,并做好汇总上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把流程图转化为一段文字介绍,所给的流程图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这是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因为这是为群众办事提供的流程图,故可以从“群众”开始叙述,然后根据箭头的指向逐步描述即可,如先“提供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把事情分成“协办件”“代办件”“即办件”三个部分,“协办件”要弄清协办的原因,“代办件”要明确代办的承诺,“即办件”要即收即办,接着就要把受理的结果反馈给群众,最后汇总上报。流程图的转化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2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对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作出部署,严禁各地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然而,随着高考成绩发布,“状元”等词眼倒是很少出现,可是一些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体一点也没有放松炒“状元”。如某著名网站上出现“河南省高考第一名及理科前1000名名单”,这和“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又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名高二学子,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一名高中学生的身份,给相关“炒状元”的媒体机构写一封信,表达你对此事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状元经济”几时休?‎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我是今年要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看到每年贵报都大力宣扬高考状元。我斗胆向您提一个建议:不要再炒作高考状元了,好吗?‎ 贵报宣传高考状元,初衷也许是好的,希望体现对知识的尊重,希望激励后来的同学,希望宣传本地的教学成绩。但你想过没有,这种宣传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宣传状元,无益于状元本人的成长。宣传状元也许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荣誉。但得到这些利益和荣誉也许并非好事儿。物质的利益甚至会助长不正确的金钱观、成才观。据媒体报道,四川某地高考状元考上清华大学,获得了丰厚的奖金和企业赞助,但该生和家长并未把这些当成前进的动力,反而作为敛财的手段。该生竟从清华退学又参加高考,只为赚取当地奖励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的高额奖金。这种短视行为,正是由于金钱的诱惑造成的。试想这样的学生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吗?金钱不仅没有成为前进的动力,反而成了他成功的绊脚石。‎ 荣誉也会成为状元成才之累。江西某地状元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为学业、工作不如意,竟出走他乡,与父母音信断绝。直到母亲病重,思子心切报警才联系上。如果该生没有受状元盛名之累,抱着一颗平常心对待学习、工作的挫折,也许不会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与父母失联。‎ 其次,宣传状元无益于促进教育公平。学校为了名声去宣传高考状元,无非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他们会为了出状元而把有限的资源向个别同学倾斜,只求出亮点儿,出高分,而不注重全面发展。这对教育公平是极端不利的。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香满园。历史上彪炳千古的英才绝大部分并非状元,施耐庵,李时珍,蒲松龄,考场失意却名垂千古,而绝大多数状元却籍籍无名,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再者,社会上有些教育机构和出版社宣传高考状元,是为了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谋求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尚利更需贵义,不可唯利是图。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的底线是在兼顾国家、社会、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逐个人财富。有些出版社通过卖状元笔记和状元资料来大发横财。有些地方领导秉持一种畸形的政绩观,以高考状元来粉饰自己的政绩。媒体炒作状元只会助长这种不良风气。媒体首先应该有社会担当,要积极发挥自己对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而这种炒作状元的行为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故此,我恳请各位编辑老师,不要再去助长这种炒作高考状元的不良风气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则学生幸甚,学校幸甚,社会幸甚!‎ 敬颂 编安 ‎2019年高考考生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围绕“炒状元”展开,有国家层面教育部对“炒状元”一事的态度,有媒体层面变相“炒状元”的现象。教育部明令禁止“炒状元”,是因为“炒状元”,会弱化道德品质的价值,助长“唯分数论”的风气,有违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媒体变相“炒状元”,是因为在“炒状元”过程中,学校或商家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非状元本身。在“炒状元”过程中,如果状元们不能端正自身价值观,对于状元们自身成长也弊大于利;“炒状元”不利于全而推进素质教育,不利于为孩子们的全面健康成长营造氛围。构思时可从以下思维出发点展开:首先,教育部为何要禁止炒作状元?其次,媒体为何热衷于炒作状元?再者,炒作状元对状元本身和其他同学有何影响(正面和负面)?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①“状元经济”几时休;②要做就做自己人生的状元;③关于“炒状元”的利弊之辩;④不要迷失在“状元”的光环之下;⑤媒体要有社会担当;⑥莫捧杀孩子;⑦媒体应引导舆论而不应盲目迎合;等等。还有作文要注意本题要求“以一名高中学生的身份,给相关‘炒状元’的媒体机构写一封信”,也就作文时要注意书信的书写格式。‎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