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2021-06-05 发布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永安、连城、华安、漳平一中等”四地六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福建省“永安、连城、华安、漳平一中等”四地六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C.古姓多与“女”字相关,甚至“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 ‎【答案】‎ ‎1.D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的表述扩大范围,原文的意思是“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可见应为“姓的最早起源”。B项,“驯养”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禁止食、杀、冒犯”。C项,“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的表述偷换概念,原文是“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A项,“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的表述偷换概念,原文是“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B项,“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的理解错误,原文是“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C项,“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的表述绝对,原文的意思是“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作者认为”张冠李戴,这是顾炎武的观点。C项,“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D项,“西汉结束之后”的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应包括“西汉”。‎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族秦者秦也            ②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①直夜溃围南出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而刀刃者无厚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D.①岸土赤而壁立  ②善万物之得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①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②是方位名词作状语;B项,①是方位名词作状语,②的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项,①是名词活用作状语,②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所以选C项。‎ ‎5.下列对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富贵非吾愿②稚子候门③童子何知④纤歌凝而白云遏⑤而莫之夭阏者⑥彼且恶乎待哉⑦今臣亡国贱俘⑧则告诉不许⑨信造化之尤物也⑩技经肯綮之未尝⑪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⑫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⑬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⑭戍卒叫,函谷举⑮秦人不暇自哀 A.①⑤⑨⑪⑬/②/③⑥⑦⑩⑮/④⑭/⑧/⑫‎ B.①⑨/②⑪/③⑤⑥⑩⑮/④⑧/⑦⑭/⑫⑬‎ C.①⑦⑨/②/③⑤⑥⑩⑮/④⑧⑭/⑪/⑫⑬‎ D.①⑦/②/③⑤⑥⑨⑩⑮/④⑧⑭/⑪/⑫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①⑦⑨可由“非”、句意、“也”界定为判断句;②省略介词“于”;③⑤⑥⑩⑮可由“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知识界定为宾语前置句;④⑧⑭可由句意判断是被动句;⑪状语后置句;⑫⑬由比较古今语序分析出是定语后置句。所以选C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有时惭恧变色      恧:惭愧 B.何不肖之甚            肖:像 C.赡恤亲故                   赡恤:赡养抚恤 D.尤为武帝所狎       狎:亲近 ‎7.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作“践祚”,指帝王即位。‎ D.景平,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孝文、孝景、贞观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而震怒,想要疏远他。‎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为人隐厚笃实。乘车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待他亲善,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9.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B.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C.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D.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10.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 ‎②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 ‎【答案】‎ ‎6.B ‎7.D ‎8.B ‎9.C ‎10.①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 ‎②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原因。‎ ‎【解析】‎ ‎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何不肖之甚”是范泰当众讥讽郑鲜之说的话,“肖”应解释为“贤德”而不是“像”,“不肖”就是“无能”的意思。‎ ‎7.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中“孝文、孝景”是谥号。‎ ‎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想要疏远他”的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的意思是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而不是“疏远”。‎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应先了解句子大意,本句大意是王弘称赞郑鲜之的话。再联系断句的一般规律,“豫章太守”“江州刺史”作为专有名词,在其后断开;“郑公德素先朝所礼”分别讲了郑鲜之的品行和受到的礼遇,应在“德素”后断开。因此判断C项正确。‎ ‎1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先确定得分点。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①句“及”解释为“等到”,“谈论”需加上宾语,“难”解释为“辩驳”。②句中“出”是使动用法而且需加上宾语,“抑”解释为“或许”,“以”解释为“原因”。之后在此基础上翻译整句,努力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11.下列对本词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色渐将晚”,描写暮秋的景色渐渐呈现出苍老深暗的颜色。‎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顷湖光。‎ D.“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C.一个“恨”字,笔落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 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13.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是哪几种。‎ ‎【答案】‎ ‎11.B ‎12.C ‎13.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 ‎【解析】‎ ‎1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B项“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晚年双鬓斑白,“华”应为通假字“花”。‎ ‎1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C项“‘恨’字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的理解错误,作者怨恨悲凉的秋风时不时地吹卷起来,缓缓地飞行在云间的新雁,由北而南给人们带来边境的消息,表达无法忘怀国家安危的爱国之情。‎ ‎1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为诗人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上阕描写了幽雅的景物,但“拼却鬓双华”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悲凉,使用谢安的典故是想表达想为国家出力但又无能为力的痛苦和不满之情。‎ ‎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而重蹈覆辙,令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4)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5)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6)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语文名句默写中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了解名篇抒发的思想情感基础上准确表述。要注意易错字:(1)鉴,(2)锱铢,(3)酌,(4)频烦,(5)襟,(6)殿、凄。‎ 三、文本阅读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市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①东南亚,辗转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后来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陈复礼。”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期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3年6月,有删改)‎ ‎【注】①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 ‎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陈复礼曾这样叙述他与绘画的渊源。(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②经过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③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摘自赵阳在“陈复礼摄影艺术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陈复礼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2)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 ‎(3)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DC ‎(2)①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②将传统绘画艺术如书法、篆刻、诗词等融入摄影,高扬起“中国气派”的旗帜。③在兼具各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有了“影画合璧”的发明与独创。‎ ‎(3)①具有天然的艺术禀赋,醉心丹青,诵读古籍,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间艺术的影响;②受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的启发,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③热爱国家和人民,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④人生阅历丰富,视野开阔,因而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创作素材;⑤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终生矢志不移追求艺术的新境界、高格调。‎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表述这种因果关系;B项“家境贫寒”的表述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陈复礼出生于诗书之家;E项,“始终坚持”的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应是“改革开放后”。‎ ‎(2)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要把握题干的重点“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所体现的成就。第四段“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第五段“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第六段“影画合璧”等内容都是答案的要点。‎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考生分析陈复礼成功的原因要能够从全文进行提炼概括,可按照陈复礼的人生轨迹分析。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相关链接”中表述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受到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的影响;多国辗转的经历;对和平的热爱;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创新精神都是答案要点。‎ ‎ ‎ 四、语言文字运用 ‎16.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所踦(yǐ)               硎(xíng)          怵(chù)然 B.騞(huā)然             砉(huō)然        向(xiǎng)然 C.大郤(xì)               大窾(kuǎn)        謋(huò)然 D.中(zhòng)音        肯綮(qìng)       庖(páo)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B项“騞(huā)然”应读“騞然(huō)”,“ 砉(huō)然”应读“砉然(huā)”。‎ ‎ ‎ ‎17.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B.史有所载,天理昭然,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的行径,是对13亿中国人的挑衅,是对国际法的践踏,是对《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的公然对抗。‎ C.别里科夫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D.我很自豪地说,我见证了我们琼海在短短两三年内点铁成金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沸沸扬扬”意思是像沸腾的水一样,多形容议论纷纷;在A项“大雪”的语境中属于用错对象。“天理昭然”是指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B项只是陈述事实。“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用在D项“琼海的发展变化”的语境中属于用错对象。‎ ‎ ‎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C.从汉阴丈人到崇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少年的孟浩然,对于一部《襄阳耆旧传》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答案】B ‎【解析】A项,连词误用,“和”应改为“还是”,表示对两者中间任何一种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C项,主客倒置,应为“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D项,关联词“就”误用,与“只有”相搭配的应是“才”。‎ ‎ ‎ ‎19.(2012·石家庄毕业班质检)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人常说一句话,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    。    。    。    。也就是说,商纣王时期,古人就已开始烧铅作粉,用于妇女美容化妆了。‎ ‎①这种搽粉的习惯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②据墨子记载,粉是大禹时期就发现的 ‎③曹植在《洛神赋》中有: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④这里的“容”,就是化妆、美容的意思 ‎⑤《博物志》记:纣烧铅作粉 ‎⑥这里的“铅华”,是古代妇女搽在脸上用于增白的一种粉 A.④③⑥①②⑤‎ B.④⑥③②①⑤‎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①③⑥②‎ ‎【答案】A ‎【解析】通过对答案进行比较,④接在所给语句后面要比⑤更贴切,故排除C、D两项。⑥中“这里的‘铅华’”照应③中的“铅华”,故③在⑥前,排除B项。‎ ‎ 五、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8月21日,家住山东临沂、以568分的高考成绩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的徐玉玉因被谎称发放助学金的诈骗电话骗走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而不幸离世。后经公安机关全力侦破,6名犯罪分子悉数落网。‎ ‎8月24日,就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二的重庆女孩订机票后收到诈骗短信,对方自称航空公司客服,以小文的航班被取消,在ATM机上办改签可获得补偿为由,诱导小文按照提示操作。结果,小文全年学杂费6100元被转走。‎ ‎8月28日,广东潮汕刚刚考上大学的女生蔡舒妍被短信诈骗一万多元学费,后离家出走,跳海自杀。‎ 针对大(准大)学生屡屡被骗事件,你有何思考或想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无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紧扣社会热点问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辨能力。从事件本身分析,大(准大)学生屡屡被骗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无防范意识,也没有金融常识;而骗子道德缺失,用高手段行骗;通讯部门是否出卖了客户信息;警察在被骗者生命消逝后才重视;社会只关注怎么会被骗,缺少应有的关怀。由此可提炼立意:大学生屡屡被骗,谁之过?谁为受骗大学生买单?提高抗挫能力;完善法制,加大打击力度,让诈骗分子无处藏身;铲除诈骗的土壤;大数据时代,谁来保护个人信息?‎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