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审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考试时间:‎‎2018年2月1日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 中国历史上一个鲜明的规律就是,历代官员的数量呈不断扩张趋势。明代刘体健称“历代官数,汉七千八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到了明代,文武官员共十二万余人。官僚系统的不断扩张,是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结果。官权是皇权的延伸,君主专制不断完善,注定官僚系统也不断延伸膨胀。秦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发生强化,官员的权利被不断分割,以期官员相互制衡,弱化他们对皇权的挑战。由此造成一官多职的现象,官僚队伍进一步扩大。‎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传统赋税又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途,官员数量的不断膨胀,使得俸禄成为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比如西汉末年,国家赋税收入“一岁为四十余万石,吏俸用其半”,官员俸禄支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所以支付官俸成为财政第一大难题,为了节省开支,薄俸制就成为大多数时候不得已的选择。特别是在皇权专制达于极致的明清两朝,官员薪俸之低也达到惊人的程度。‎ 低俸制的另一个原因是皇权专制的自私短视本性。皇权专制本身是一项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它的设计原理是千方百计保证君主的利益,损害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官僚阶层的利益。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总,百官好比员工。压低员工工资,保证自己的利润,对老板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偏好。从皇帝的视角看来,采取“薄俸制”和“低饷制”,用“教育”来要求百官清廉,既省心省力,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 传统社会的低俸制,到底低到什么程度?以明代的县令收入为例。明代正七品县令月俸只有七石五斗。用七石五斗粮食养活一个大家庭甚至家族,这个县令的生活只能是普通市民水平。而且明代对于官员办公费用不予考虑,师爷、账房、跟随、门房和稿签等手下均需要县令来养活。再比如曾国藩在做翰林院检讨时,年收入为129两左右,年支出为608两左右。赤字480两左右,需要自己想办法弥补。这是当时京官的常态。‎ 低薪薄俸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财政支出,也有利于培育出一批清官楷模。但与此同时,薄俸制也有着巨大的危害:它容易诱发腐败,并导致腐败的普遍化。权力笼罩一切,权力不受约束。与此同时,官员们却又只能拿到极低的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薪水。这就形成了“渴马守水,饿犬护肉”的局面:让一条饥饿的狗去看着一块肥肉,那么无论你怎么打它,骂它,教育它,它也还是要偷吃,因为不偷吃它就活不下去。在低薪制下,选择做清官的毕竟只是少数,多数官员们不得不想办法搞一些灰色收入,这样贪污就无法根治。对最高统治者来说,这是“占小便宜吃大亏”之举,因为腐败最后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开足工资要大得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官员的数量随朝代更迭不断增加,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B.中国古代赋税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项,许多朝代官员俸禄支出就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C.秦汉以后,皇权专制不断细化分割官员权力,目的在于减少官员对皇权的影响。‎ D.明清两朝,皇权专制达到了极点,官员俸禄也低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低薪薄俸有利于培育出一批奉公守法的清官,却也容易滋生大量的贪污腐败分子。‎ B.明代县令俸禄低,经济压力大:家人和手下办公人员均依靠其养活。‎ C.对皇帝来说,低俸制不仅能维护自身利益,更在于有利于管理官吏。‎ D.给足官员应有的俸禄,产生的财政支出额要比腐败造成的损失小得多。‎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低俸制下,包括曾国藩在内的许多官员都不得不想方设法搞一些灰色收入来填补年赤字。‎ B.采取低俸制从表面上看有两个原因,实质上就一个:维护君主的利益。‎ C.低俸制使官僚利益受损,以致腐败恶化,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 D.官僚队伍不断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强化。‎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鲁鲁(节选)‎ 宗璞 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这小村中习惯把为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称作下江人。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大树上。‎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剪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拉拉手吧?”这话今天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战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这只小手很轻,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他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好鲁鲁!”姐姐高兴地和他握手,“爸爸妈妈!鲁鲁愿意住我们家了!”‎ 爸爸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过了十多天,鲁鲁情绪显然已有好转。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忽然往山下的城里跑去了。他要去解开一个谜。‎ 黄昏时他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他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主人是回到这里了吧?怎么还听不见鲁鲁的哭声呢?有人推开窗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鲁鲁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人们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他。他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这时他想起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姐弟俩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他们终于等到了鲁鲁回来。姐姐冲过去弯身抱着他的头,他舔着姐弟俩的手,又给爸爸妈妈作揖。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从此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小村沸腾了。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回北平去了。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去的。最后的决定是把他送给T市爱狗的唐伯伯。‎ 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10‎ 里外便听到水声隆隆。车子经过这里的那天,姐姐发着烧,还执意要下车去看。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观瀑亭上走去。急遽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上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亭上。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很远。她努力想走近些看,但它们越来越远,什么也看不见了,她倚在爸爸肩上晕了过去。‎ 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走时,唐伯伯叫人把鲁鲁关在花园里。在飞机上,姐姐和弟弟因为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嗥叫,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 鲁鲁发疯似的寻找主人。唐伯伯总是试着和他握手,同情地、客气地说:“请你住在我家,这不是已经说好了么,鲁鲁。”‎ 有一天,鲁鲁又不见了。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经离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他瘦多了,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他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经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 但后来他却有了观赏瀑布的癖好。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 ‎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狗以人的心思,细腻地描摹鲁鲁的内心,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鲁鲁内心的情感。‎ B.鲁鲁去城里的旧住处守候旧主人,最后又回到范家,只是因为他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加上又饿又渴又累,这让读者看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 C.去到唐家后,鲁鲁并不吃那一律有牛肉的狗饭,这反映了鲁鲁对新主人的不满,以及对旧主人的思念。‎ D.文章以鲁鲁第一次丧家的悲哭开篇,又以他第二次丧家的哀号结束,对鲁鲁被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5.文中两次写到了瀑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 ‎ ‎6.著名作家孙犁评价《鲁鲁》:“表面是动物的悲鸣,内涵是人性的呼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注]《中间古代服饰研究》: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语言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B.“痛苦”“开花”概括了沈从文人生中两段重要的经历,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统摄全文的作用。‎ C.沈从文骨子里有一股倔劲。面对郁达夫的泼冷水,面对鲁迅的痛斥,他坚持自己的写作之路。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轻易被苦难打倒的。‎ D.沈从文经过痛苦的岁月后,他让自己的才华在写作领域大放光彩,成绩斐然。理性的选择成就了大作家沈从文。‎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以作者清晨醒来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B.受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但不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 C.沈从文的天分也表现在文物研究方面。他有关文物研究的文章颇显功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D.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 E.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由她在丈夫去世后说的“斯人可贵”可以看出。‎ ‎9.沈从文的成功转身带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内容加以探究。(5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剧,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畴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二) 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一)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 (选自《唐摭言》卷五)‎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此,是交构之渐 渐:兆头 B.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事物 C.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 D.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器:器物 ‎1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 A.王勃虽然在座,但阎公本想嘱托女婿孟学士来写这篇文章,已经在头天晚上就构思好了。等到(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巡视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 B.王勃虽然在座,但阎公本想让女婿孟学士来写这篇文章,已经预先构思好了。等到(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 C.王勃虽然在座,但阎公本想嘱托女婿孟学士来写这篇文章,已经预先构思好了。等到(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巡视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 D.王勃虽然在座,但阎公本想让女婿孟学士来写这篇文章,已经在头天晚上就构思好了。等到(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剧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倒非常偏远的交趾。王勃前往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参与了盛会并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C.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0分)‎ ‎(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 ‎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 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无言”“人未眠”侧面表现了作者难以言表的孤寂和忧愁。‎ C.“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D.“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E.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5.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比较,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 大江东去》中,“ ,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不想与廉颇争列,根本的原因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如果说新中国初期还有过一段云谲波诡的动荡岁月,那么如今江山已定,王座已稳,昔日的敌人都已化作沟壑中的寒灰,战火与鲜血也正在被人们渐渐遗忘。‎ ②  尽管近年来采取了加开临时客车等措施,但春运出行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火车站人头攒动,旅客们重足而立,拥挤不堪。‎ ③  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楣,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④  藏羚羊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藏羚羊绒巨大的市场需求及其昂贵的价格让盗猎分子前赴后继,给藏羚羊带来了灭顶之灾。‎ ⑤  正是农历六月前后,炎炎夏日当天,流金铄石之际,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同学们只得赶早趁凉而行。‎ ⑥  普通员工看重工资的高低,在身无长物的前提下,没有想过积累工作提高职业技能;优秀员工更看重宝贵的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打假如果能像治理酒驾那样严格,假货横行的弊端就一定能得到根治,老百姓走进市场购物时就会放心。‎ B.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投入的资金,都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创业人潮中脱颖而出。‎ C.这次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比赛在大家的关注下如期举行,参赛选手通过在小组预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孙杨以1分44秒65的成绩逆转夺冠。‎ D.这两年来,省部级高官频频落马,这显示了新一届党中央的反腐决心,但“打几只老虎”仅仅是第一步,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 19.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缴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缴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缴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缴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 ① ,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 ② ,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 ③ 。‎ ‎21.阅读漫画《有手机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按要求答题。(5分)‎ ‎(1)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2分)‎ ‎(2)你如何看待这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3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央视消息:‎2018年1月8日清晨,云南昭通的雪也是越下越大,但是在这个零度以下的冬天,一张有温度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照片中的男孩子顶着一头风霜站在教室里,男孩衣衫有些单薄,头发、眉毛和睫毛上全部被冻出冰花,脸蛋也冻得通红。这个男孩叫王福满,被友称为“冰花男孩”,是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家离学校4、5公里,需要步行1个小时左右来上学,而当天早上的气温是零下9度,也是期末考试的第一天,孩子在上学路上沾染了满头冰霜。‎ 顶着风雪,只为求学,男孩走着走着白了头,友们笑着笑着却湿了眼。友们一边鼓励男孩好好学习,一边开始自发给男孩捐助过冬物品,并且已经陆续送往当地的山区学校。‎ ‎ 如果你是其中的捐助者,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请你以捐助者的身份,给“冰花男孩”写一封信。统一以“捐助者”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1.答案为B,以偏概全,“官员俸禄支出就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文中仅仅以“西汉末年”为例,“许多朝代”与原文不符。‎ ‎2.答案为C,“低俸制不仅能维护自身利益,更在于有利于管理官吏”在文中不是递进关系。‎ ‎3.答案为A,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曾国藩搞灰色收入,贪污腐败。‎ ‎4.A    ‎ ‎5. (1)第一次写瀑布交代与姐姐分别的地点,为下文鲁鲁在瀑布前哀号埋下伏笔;(2)第二次写瀑布,呼应前文,刻画了鲁鲁的形象,表现了鲁鲁对主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伤;(3)瀑布的美及雷鸣般的水流声,与离别的伤感交织在一起,营造了悲剧氛围。(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6.①动物的悲鸣:狗与主人的两次离别之痛,被世人驱赶打杀之苦,命运颠沛流离之艰。‎ ‎②人性的呼唤:人与人之间要关爱、忠诚,人与动物也应平等、热诚相待。‎ ‎③作者借小狗的悲鸣,反映了战乱中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呼唤着心灵之间的贴近和沟通,真挚和热诚。‎ ‎7.D(D“让自己的才华在写作领域大放光彩,成绩斐然。理性的选择成就了大作家沈从文”理解错误,应为“让自己的才华在文物研究领域大放光彩,成绩斐然。理性的选择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 ‎8.BD(B.“不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于文无据,且不合情理。D.“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理解不准确。根据文意,作者之所以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与世无争、毫无声响的转身而感动,难以释怀。)‎ ‎9.示例:①一个历经磨难走向成功的人一定有非凡的毅力和勇气。沈从文骨子里有一股倔劲。面对郁达夫泼冷水,面对鲁迅的痛斥,他坚持自己的写作之路。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轻易被苦难打倒的。他从痛苦中重新站起来,并在新的领域取得成就即是明证。②成功者背后总是站着一些无私的支持者、奉献者。在沈从文“精神失常”‎ 的岁月里,梁思成、林徽因等好友给予他支持,妻子张兆和用温暖坚定的爱心支持、抚慰他,甚至救了他的命。在沈从文全身心投入文物研 究时,妻子张兆和坚持每天给他送饭。沈从文成功转身离不开朋友、爱妻的支持。③懂得放弃才能有所得。沈从文经过痛苦的岁月后,最终选择埋葬文学世界里的自己,而转向文物研究,他让自己的才华在文物研究领域大放光彩,成绩斐然。理性的选择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从两个方面结合观点和材料即可得满分)‎ ‎10.A 11.B 12.C 13.略 ‎14.B.D(B“无言”“人未眠”突显了音乐的魅力,人陶醉于其中;D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15.【参考答案】‎ 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诗歌解析】‎ 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16.(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7.A 18.B 19.D ‎20.(1)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世界之外(2)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3)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21.(1)有手机之前,三个人互相交流,脸上洋溢着笑容,其乐融融;有手机之后,三个人各自在玩手机,眼睛紧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彼此之间没有交流。‎ ‎(2)我们应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手机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通讯工具,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手机,不仅有损身体健康,而且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远。(辩证答题才可以得3分,如果只从一个方面答题,最多只能得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