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1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 04 课 新题
一、(广东省肇庆市 2017 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
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
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
蕴。
C.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
婉悲凉。
D.“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
E.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
感人力量。
15.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怎样表达离人深致的情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AC
15.词的结句与上片“一双燕子守朱门”呼应。“一双燕子守朱门”一句,描写黄昏细雨之中,深院里是
一对固守朱门的燕子;“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一句,描写离别之际,灯下是相对而立的一对零落身影。
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两个意象的遥相呼应(映衬),令即将分离的情景格外凄恻哀伤。
二、(广东省汕头市 2017 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莎衣①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睛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紫绶
金章:绶,系印环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出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软”“柔”点明质
地轻柔。
B. “倚船吟钓正相宜”,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
一般的渔翁形象。
C. 颔联中“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D.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E. 颈联写渔人赏景饮酒,洒脱豪放,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
15. 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BE
15. “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官员的服饰(金印)极其尊贵,也不肯轻易
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
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15.解答这道试题要注意“伊”代指“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不换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
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诗人心境的淡泊带来了生活上的快意,也
就能充分享受生活,享受自然。正是在这碧绿如玉的河畔,作者倚船吟钓,畅意诗文山水之间,是何等的
惬意悠闲。这样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也是诗人想要的生活,而与此相比,那些穿金戴紫的王侯将相,荣华
富贵的享乐生活,并不是诗人所追求的。“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就充分地说明了作者的态
度,所谓千金不换一蓑衣,所换的并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三、(广东省揭阳市 2017 年高三年级二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李处士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象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14.下列对本诗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草萋萋”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芳草萋萋”语意相同,感情也相同。
B.“树映阑干柳拂堤”意谓茂盛的树木映衬着阑干,垂柳拂掠堤岸,衬出景色优美。
C.三四句描写落花满地,无人醉酒,再现半窗残月、树间莺啼的景致,凸显环境寂寥。
D.五六句想象李处士当年在故居大张筵席,欢快畅饮的情景,流露出欣喜羡慕之情。
E.七八句把景色依旧与人心已改、故居冷落与门外热闹进行对比,强化了悲凉感情。
15.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CE
15.本诗表达了作者的物是人非之感。作者来到李处士故居,看到的是露浓烟重、芳草萋萋、落花遍地等
凄凉景色,不禁想到与李处士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如今,原来的人都不在了,只剩下故
榭荒路,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15. 作者对李处士的情感流露在全诗的字里行间,开篇便是“露浓烟重”四字,可想而知,草木定然一副
脉脉低垂之态,似是也在为李羽的亡故而垂头伤悼,全诗沉郁的调子由此而定。飞卿于夜阑天将晓之时经
过李羽故居,这个时间选择得极好,正是阴冷凄清之时,配上五更残月、落花满院、野草萋萋、露浓烟重、
荒凉台榭诸景,直教人感觉如同走在阴森的墓地间。虽然堪称“有声有色”,但这种几近恐怖的画面着实
让人难以想象是出自一贯“风花雪月”的飞卿之手。若一般人偶然初经此地,大概都会被吓得惟恐避之不
及。但飞卿毕竟不是一般的路人,这里的一切,除了荒草外,对他而言都太熟悉、太亲切了,所以他才显
得如此“大胆”。然而,故物犹在,故人却亡,连老马都识得此地且懂得伤情,更何况感情细腻的飞卿故
物犹在,更何况感情细腻的飞卿。唐代另一位诗人温庭筠写的《李羽处士故里》:“柳不成丝草带烟,海
槎东去鹤归天。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湲。终知此恨销难尽,
辜负南华第一篇。”也表达了相似的感情。
四、(广东省湛江市 2017 年高三年级二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自蓟北归
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②长剑
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盂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歌“长剑归来”。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
B.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
C.“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象。
D.颔联运用烘托渲染、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塞外空阔辽远、苍劲悲凉的独特风光。
E.颈联借用汉代田广明等将军出击匈奴的典故,暗喻唐军死伤惨烈的情形,含蓄蕴藉。
15.本诗尾联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D
15.同:都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立功边陲的思想。异:高诗尾联“谁怜”与“独”字,渲染诗人“不
得意”的情绪,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苏词无半点哀情,以形象的描画,抒写了渴望报效国家
的壮志豪情。
15. 本诗尾联“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再照应首联“哀”字,在前文“北风”、“边马”、路遥、苦
寒、唐军惨败等边景、边事、边情之记叙中,以“长剑独归来”的形象描写,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情
渲染得无以复加,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
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五、(广东省潮州市 2017 年高三年级二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 1127 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
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
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
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
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
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DE
15.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
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
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
渴盼。(思想感情每点 1 分,分析 1 分,意思对即可)
15. 这首词上阙写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气势壮阔,为全词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
的氛围。“遥知易水寒”紧承起句,“遥”字表达了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
知道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苦,这种痛苦应该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
北,词人一方面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一方面又取荆轲之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愤之
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是词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情感。
下阕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表达了词人对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贺《金
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海能翻”化用了汉乐府《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诗意。词人用这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来说明让自己忘
却国耻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这些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也不能消除对金人
的仇恨,以极夸张的比譬反衬自己的创巨痛深。“频闻潜使问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难消除的深仇大
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问候这样轻飘飘的表面文章,两相对照,令词人黯然神伤,悲愤莫名。“几
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全词写的虽然是亡国之痛,却并不鼓噪喧哗,而是
曲折深婉,层层推进,于沉郁压抑之中凌空设譬、突兀而起,复又归于深长的叹息与无尽的忧思。全词借
对二帝的思念与亡国之痛,深刻地表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相关文档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2021-06-057页
-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语言表2021-06-0515页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2021-06-0514页
-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语文“2021-06-0511页
- 专题11 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第01期)-2021-06-0524页
-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每日拔高2021-06-058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 语言2021-06-056页
- 河南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520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2021-06-0521页
- 第10课+过秦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2021-06-0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