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3.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回民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调研资料
语文学科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 23 -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选自《新华日报》)
1. 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 )
A.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
B. 大学生沉沦于网络,终至退学;校园里充斥着"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争论。
C. 一人遭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
D. 各种压力之下许多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以致于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追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以"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为论题展开论证,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
B. "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C. 本文论证严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D. 第五段从宏观上指出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创造文化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的一种必要手段
B. 无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生存状态来看,理想和激情的缺失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题。
C. 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
D. 膨胀的消费思潮使我们的精神加剧萎缩,我们被裹挟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身心交瘁。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概念的内涵。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抓住文中与所要理解的概念相关的内容理解。最后将选项内容与文中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比较。
A
- 23 -
项,内容表述没有表现出“为生计忙碌着的人”是“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亚健康”状态。
故选A。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B项,对导致“精神亚健康”的原因性质表述不当。“全球化浪潮”只是原因之一,而且“自我的迷失”也不是“全球化浪潮”引起的。
故选B。
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表述绝对。“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只是帮我们寻找到归宿感的一部分条件。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探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 23 -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
材料二:
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21世纪的“超越”阶段。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
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8座在中国;而在2020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10座最高大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藤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三:
- 23 -
材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3 -
2011-2017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同比增长保持在6%以上,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 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
D. 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凭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光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建设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 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6. 目前应采用哪些措施,促进中国桥梁建设继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D 5. C
6. 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科技。重视桥梁科技内涵及技术创新。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研究。加紧造桥机具的研究。注重桥梁设计理念。完善桥梁的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D项,“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错误,由第二个图表可知,中国桥梁总数低于美国的桥梁总数,因此“位居全球第一”表述错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A
- 23 -
项,“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不合文意。原文为“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项,“不光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错误,后两分句的逻辑关系与文不符。原文为“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选项调换了递进关系中的前后分句顺序。
D项,“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错误,强加因果,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第一”“最高”的原因是桥梁“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可知,应当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科技。由“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可知,应当重视桥梁科技内涵及技术创新。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研究。由“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可知,应当加紧造桥机具的研究。由“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可知,应当注重桥梁设计理念。由“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可知,应当 完善桥梁的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镜
老舍
- 23 -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问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拾了就是拾了,活该。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堂是算术习题。他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车,车夫。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不怨那个车夫了。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天当然还是头疼。配镜子去,做不到。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 23 -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小赵钉了一句。“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把眼看着他。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铺垫。
B. 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怨天尤人的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
C. 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D. 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等;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8. “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道具”。小说中主要人物宋修身、王四和小赵等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在“眼镜”事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是全文的线索”)小说主要就是围绕宋修身“失眼镜”“找眼镜”、王四“捡眼镜”“送眼镜”、小赵“得眼镜”等情节而展开的。③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不同的表现,含蓄地揭示了不同的人性特点。
9.
- 23 -
①宋修身心理脆弱(或“抗挫能力差”)。宋修身眼镜丢失寻而不得之后,不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不去上课。②王四自私自利(或“损人不利己”)。因为宋修身“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王四就把对方丢失的眼镜藏起来,可谓自私自利。③小赵虚荣心强。小赵为了讲体面,不顾自己的眼睛并不近视,而接受王四的眼镜,可谓虚荣心十足。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错误,没有依据,全文看不出王四捡了眼镜不还感到羞愧。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考:①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宋修身丢了眼镜,无人归还,才想起父母兄弟家中的苦处(讽刺);丢了眼镜,连自己求学的意义也丢了,表现出他们的迷惘;干脆不去上学,反映出遇到问题逃避的软弱;王四看见眼镜掉了,本想提醒,发现是从不坐车的人,干脆自己捡去,发现没用又后悔不如还给宋修身,没等到宋修身,转而便将眼镜讨好地送给小赵;他的价值观在好坏善恶中摇摆不定,混乱无比;小赵明明不近视,为了“掌柜的”形象,为了“确是体面”,宁愿头晕眼前模糊也要戴着眼镜,甚至遇上危险,讽刺批判这种为虚荣而只顾门面的风气。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道具”。从小说的情节来看,一开始写宋修身丢失眼镜,然后找眼镜,拉车的王四捡眼镜,接着王四送眼镜,小赵得到眼镜,因为眼镜宋修身退学,因为眼镜小赵被车撞等等,小说的情节与“眼镜”严密相关,可以说“眼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揭示小说的主题。宋修身丢了眼镜,一通抱怨,后来干脆不去上学,遇到问题逃避的软弱;王四的价值观在好坏善恶中摇摆不定;讽刺批判小赵这种为虚荣而只顾门面的行为。小说通过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不同的表现,揭示人物不同的人性特点。
【9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要把握住题干中“人性弱点”这一限制词,然后圈出宋修身、王四、小赵面对眼镜这一物象时表现出的弱点。结合文本内容“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等分析可知,宋修身心理脆弱。“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从这里可看出他本性善良“想告诉一声”,但又有自私的性格,只为宋修身从没坐过车,便有“报复”的想法;戴眼镜戴不上,他又觉得还不如还给宋修身,“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说他就是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心态,自私自利。结合“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等分析,为了“掌柜的”形象,为了“确是体面”,宁愿头晕眼前模糊也要戴着眼镜,甚至遇上危险,小赵虚荣心强。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丘灵鞠,吴兴乌程人也。祖系,秘书监。灵鞠少好学,善属文。与上计,仕郡为吏。州辟从事,诣领军沈演之。演之曰:“身昔为州职,诣领军谢晦,宾主坐处,政如今日。
- 23 -
卿将来或复如此也。”举秀才,为州主簿。累迁员外郎。
宋孝武殷贵妃亡,灵鞠献挽歌诗三首,云“云横广阶暗,霜深高殿寒”。帝擿句嗟赏。除新安王北中郎参军,出为剡乌程令,不得志。泰始初,坐东贼党锢数年。褚渊为吴兴,谓人曰:“此郡才士,唯有丘灵鞠及沈勃耳。”乃启申之。明帝使著《大驾南讨纪论》。久之,除太尉参军,转安北记室,带扶风太守,不就。为尚书三公郎,建康令,转通直郎,兼中书郎。
升明中,迁正员郎,领本郡中正,兼中书郎如故。时方禅让,太祖使灵鞠参掌诏策。建元元年,转中书郎,中正如故,敕知东宫手笔。寻又掌知国史。明年,出为镇南长史、寻阳相,迁尚书左丞。世祖即位,转通直常侍,寻领东观祭酒。灵鞠曰:“人居官愿数迁,使我终身为祭酒,不恨也。”
永明二年,领骁骑将军。灵鞠不乐武位,谓人曰:“我应还东掘顾荣冢。江南地方数千里,士子风流,皆出此中。顾荣忽引诸伧渡,妨我辈涂辙,死有余罪。”改正员常侍。
灵鞠好饮酒,臧否人物,在沈渊座见王俭诗,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王俭谓人曰:“丘公仕宦不进,才亦退矣。”迁长沙王车骑长史,太中大夫,卒。著《江左文章录序》,起太兴,讫元熙。文集行于世。
选编自《南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三·文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B. 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C. 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D. 渊曰/王令文章大进/灵鞠曰/何如我未进时/此言达俭/灵鞠宋世文名甚盛/入齐颇减/蓬发弛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挽歌”是指古代在人死亡之后他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
B. “党锢”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时候朝廷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党参与朝政的一种现象。
C. “东宫”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的妃嫔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可作为妃嫔的别称。
D. “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就是江东,这是因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 23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丘灵鞠才华极高,深得他人赞赏。在殷贵妃去世后,他写作的一联诗曾经备受宋孝武帝叹赏;褚渊担任吴兴太守时,也曾对人赞叹说他的才学无人可及。
B. 丘灵鞠屡经升迁,深受太祖重视。升明年间,丘灵鞠升任正员郎,领本郡中正,仍旧兼职中书郎。当时正碰上禅让,太祖就让丘灵鞠参加执掌诏书策令。
C. 丘灵鞠喜爱文职,不想担任武官。永明二年,在领任了骁骑将军之后,他因为不喜欢担任武职而曾经对人抒发不满之情,并用严厉的言辞表达了对顾荣的埋怨。
D. 丘灵鞠爱好饮酒,喜欢评论他人。他曾经贬低王俭的诗文,结果导致王俭心怀不满,以至于后来王俭对着别人嘲讽他,说他做官没有长进,文才也退步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昔为州职,诣领军谢晦,宾主坐处,政如今日。
(2)人居官愿数迁,使我终身为祭酒,不恨也。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从前我担任州从事,拜见领军谢晦,宾主坐的位置正和今天一样。
(2)人们做官希望屡次升迁,(即使)让我一辈子担任祭酒,我也没什么遗憾。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句意是:沈深说:“王俭文章大有长进。”灵鞠问道:“比我没长进时怎么样?”这话传到王俭耳朵里。灵鞠在宋时文章名声很大,入齐以后名气渐衰又仪表不整,披头散发松松垮垮,不理家务。
“王令文章大进”中,“王令文章”是主语,“大进”是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未进”是一个词,意思是“没长进时”,不能断开,排除B;“俭”是上句的宾语,“灵鞠”是下句的主语,应从中间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是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的妃嫔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可作为妃嫔的别称”错误,东宫是封建时代储君居住的地方,即太子所住的地方。
- 23 -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也曾对人赞叹说他的才学无人可及”错误,由“褚渊为吴兴,谓人曰:‘此郡才士,唯有丘灵鞠及沈勃耳。’”可知,褚渊说的是丘灵鞠及沈勃两个人,并不是赞叹丘灵鞠的才学无人可及。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昔,从前;为,担任;诣,拜见。
(2)居,做官;数,屡次;恨,遗憾。
【点睛】参考译文:
丘灵鞠是吴兴郡乌程县人。祖父丘系,官秘书监,父亲丘道真,作护军长史。灵鞠从小爱读书,善写文章,州里征召他作从事。到领军沈演之处报到,演之说:“从前我作州从事,到领军谢晦处报到,宾主坐的位置正和今天一样,你将来也会和我现在的位置一样。”后逐步升迁为员外郎。
宋孝武帝的殷贵妃去世,灵鞠献挽歌三首,其中有:“云横广阶,霜深高殿寒。”孝武帝对这两句叹赏不已。后来作乌程县令,不得志。泰始初年,犯了事被限令数年不得作官。褚彦回作吴郡太守,对别人说:“北郡的才子只有丘灵鞠和沈勃而已。”于是向朝廷启奏介绍他。明帝让他著《大驾南讨记论》。过了很长一段,委任他为太尉参军。转迁安北记室,兼扶风郡太守,丘灵鞠推辞不就任。后任尚书三公郎,建康令,转官通直郎,兼中书郎。
升明年间,丘灵鞠升任正员郎,领本郡中正,仍旧兼职中书郎。当时正是宋帝禅让,齐高帝让灵鞠负责诏令文书。建元元年(479),他转官为中书郎,仍旧领本郡中正,任命他主管束宫文书起草事务,不久又执掌知国史。建元二年,出任镇南长史、寻阳相,升为尚书左丞。齐武帝即位,又转官为通直常侍,不久又兼东观祭酒。灵鞠说:“人们作官都希望屡次升迁,让我作一辈子祭酒我都没什么遗憾。”
永明二年(484),兼作骁骑将军。灵鞠不乐意任武职,对别人说:“我应该回家乡把顾荣的墓扒了。江南地方数千里,风一流才子都出在这里,顾荣突然招引一些乡巴佬南渡,挡了我们这些人的道儿,真是死有余辜。”改任正员常侍。
灵鞠好饮酒,爱评论褒贬别人。一次在沈深家作客,见到王俭的诗,
- 23 -
沈深说:“王俭文章大有长进。”灵鞠问道:“比我没长进时怎么样?”这话传到王俭耳朵里。灵鞠在宋时文章名声很大,入齐以后名气渐衰又仪表不整,披头散发松松垮垮,不理家务。王俭对人说:“丘公作官不见升迁,文才也走下坡路了。”丘灵鞠升任长沙王车骑长史,太中大夫,后去世。着有《江左文章绿序》,起于束晋太兴年,终于束晋末元熙年。文集通行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②。
【注】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翛 (xiāo) 然:形容无拘无束、超脱或自由自在的样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
B. 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又可从“竹”和“雪”的描写中见出人物的品行节操。
C. 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D. 全诗写景优美,细腻生动,历历如在目前,令人觉得美不胜收,极富感染力。
15. 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如何回忆胡居士的。
【答案】14. A 15. 尾联借用典故和想象的手法回忆胡居士。尾联借用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高卧,写出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
【解析】
【14题详解】
- 23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错误,此诗中没表现作者的痛苦寂寞,这首诗歌主要是写雪中思友之情景,表达对友人的敬仰和深切的关怀。故选A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如何回忆胡居士的”,然后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再结合上文来分析诗人是如何回忆胡居士的。“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意思是“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从注释来看,“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可见诗人是借用典故来回忆胡居士,以袁安卧雪的典故喻胡居士,以想象的手法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达而固穷守志的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考生从用典和想象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化鹃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诗人迷惘与哀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刘义隆草率出兵,意图像汉朝大将霍去病那样建立“____________”的功业,最终却落得一个“____________ ”的后果,词人在对孙权和刘裕进行赞扬的同时也对刘义隆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答案】 (1). 庄生晓梦迷蝴蝶 (2). 望帝春心托杜鹃 (3). 位卑则足羞 (4).
- 23 -
官盛则近谀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名句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杜鹃、卑、盛、谀、胥、赢、仓皇。另外还要认真审题,注意题干中提示性关键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去年闹得 的“雪乡事件”,一度使得黑龙江的旅游环境备受质疑。如今, ,赶在今年冬季之前,当地出台了一揽子新规来 ,这很及时也很有必要。其中,“餐前消费确认制”,无疑最为引人关注。这虽然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制度设计,但看起来也是最实用、最管用的。事实上,在旅游经济发展这么多年后,各地市场监督和消费维权的机制大框架早已成型,在此背景下,针对具体问题查漏补缺的细节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餐前消费确认”,并不是什么新事物,( ):许多餐厅在客人点菜之后、上菜之前,都会出示“小票”,里面标明了点餐明细、应付金额等各种信息。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小票”很好地保障了透明消费,也极大降低了消费纠纷……但可惜的是,这种好用的“小票文化”却并未能在所有的餐饮消费场景下 。包括黑龙江的一些景区在内,仍有相当多地方的餐馆习惯于口头、手写点单,然后就直接上菜、收钱。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纷纷扬扬 痛改前非 防患未然 落叶归根
B. 纷纷扬扬 痛定思痛 居安思危 落叶归根
C. 沸沸扬扬 痛定思痛 防患未然 落地生根
D. 沸沸扬扬 痛改前非 居安思危 落地生根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是早就成为大城市成熟餐饮市场的惯例
B. 甚至早就成为大城市成熟餐饮市场的惯例
C. 而是大城市成熟餐饮市场早就形成了惯例
D. 甚至大城市成熟餐饮市场早就形成了惯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小票很好地保障了透明消费,也极大消除了消费纠纷的发生概率
B. 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小票很好地保障了透明消费,也极大降低了消费纠纷的发生概率
- 23 -
C. 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小票很好地保障了透明消费,也极大降低了消费纠纷的发生
D. 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小票很好地保障了透明消费,也极大消减了消费纠纷的发生概率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
①纷纷扬扬: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舞或者形容消息、流言广为传布 。沸沸扬扬:像水沸腾后气泡、热气蒸腾翻滚一样,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这里指议论纷纷。故选“沸沸扬扬”。
②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定之后,回想当时的痛苦。主语是“当地”,强调反思,故选“痛定思痛”。
③防患未然: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此处和“危险”没有关系,而避免祸患的发生。故选“防患未然”。
④落叶归根: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这里主语是“小票文化”,强调其固定下来并有发展,故选“落地生根”。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
前文有“并不是什么新事物”,与“不是”对应,应该选用“而是”,排除BD。前文的主语是“餐前消费确认”,其宾语应该是“惯例”,排除C。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消除”与“概率”不能搭配。
C项,搭配不当。“降低”与“发生”不能搭配。
D项,搭配不当。“消减”与“概率”不能搭配。
故选B。
20.
- 23 -
王先生想邀请自己熟识的某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自己家参加父亲的八十寿宴。下面是王先生写的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多处措辞不当,请找出五处并加以修改。
兹定于2018年12月25日(星期二)11时在府上为家慈举办八十岁华诞。家慈是个京剧迷,他有一些京剧问题向您垂询,热切期望能与您合作表演京剧《九锡宫》,还请您不吝赐教。请届时务必光临!
①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府上 (2). 寒舍 (3). 家慈 (4). 家严或家父 (5). 华诞 (6). 寿诞 (7). 垂询 (8). 请教 (9). 请届时务必光临 (10). 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府上”,敬辞,指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不用于自己,改为“寒舍”;“家慈”,指自己的母亲,而题干说的是“父亲”,所以改为“家严或家父”; “华诞”多用于名人生日或新机构诞生日子的美称,此处称自己父亲的生日,可以改为“寿宴”;“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对象错误,改为“请教”;“请届时务必光临”命令语气改为“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点睛】要做到语言得体,需注意以下两点:先审清题目要求,把握材料内容或要表达的内容;再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语言。调整语言的方法有:①根据目的差异调整语言;②根据语体色彩差异调整语育;③根据场合对象调整语言;④根据感情分寸来识别或调整语言。还要注意恰当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学会面陈与转述,正确使用谦辞与敬辞。
21. 仿造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山光水色,榆柳桃李,暮钟鸣幽人隐,古代诗人崇尚闲适的田园生活。
[材料]
- 23 -
雄浑 悲切 傲岸
乌江怨湘竹泣 孤烟直长河美 苍松挺荷花洁
西风昏鸦 边关黄沙 古道残阳 雪中红梅 大漠胡杨 石间劲竹
【答案】答案示例:
边关黄沙,大漠胡杨,孤烟直长河美,古代诗人赞赏雄浑的边塞风光。
西风昏鸦,古道残阳,乌江怨湘竹泣,古代诗人品味悲切的家国情怀。
石间劲竹,雪中红梅,苍松挺荷花洁,古代诗人讴歌傲岸的人文精神。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回答此题的关键点是根据“雄浑”“悲切”“傲岸”对给出的另两组内容进行分类,然后按着“成语+成语+诗句+古代诗人……”的格式仿写。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触摸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2)电影《流浪地球》中,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刘培强,希望启动亲人通话功能让儿子刘启回到保护人类的地下城。
刘启说:“跟他有什么好说的!”“你有什么资格替我做决定!”
(3)在面临选科的时候,一学生与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父母希望他能选择物理,而他坚持选择了历史。为此父母非常生气,说他不听劝告;该生则委屈地说父母不理解自己。
你如何看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可逾越的“鸿沟”?
电影《流浪地球》中刘启父子的矛盾,高三选科时父母与子女的争执,材料中所体现的亲情式微,并不是个别现象。
- 23 -
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父母与子辈间的观念差异,即代沟,是不可避免的。代沟的产生并非全然是新时代的影响,而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见到这道鸿沟之时都无需将其当成可怖的新生病毒或愚昧的封建残留。要跨过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需父母与子女双方合作共同搭“桥”。
与任何一道桥相同,第一步应当是“打基础”。普通的桥梁为保证其稳固性,通常需要可靠的基柱,而亲子沟通桥亦是如此。“桥”的基础即是沟通的基础,主要在于双方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首先父母在沟通的建立时不应把自己的架子摆得过高,导致子女在开口之前先有了距离感,应该给予子女足够的尊重和平等的信任。其次,为人子女的一方则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不是低人一等但更不是混世大魔王。正如费孝通所言“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触摸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百善孝为先”是古语,我还要说“百孝敬为先”。信任的建立终究是相互的真心。
在基础牢固以后,需要从两头铺放材料。普通的桥可以选用石料或木板,钢筋或水泥,而亲子沟通桥也是这样。“桥”的材料依然有多种可选,这是说建立沟通的多途径和多方式。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微信看作是和子女沟通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子女仅在有钱财需求的情况下才联系父母。其实,这种以“打钱”为主要沟通手段的途径本身是存在问题的。电话、短信的本质与微信差距不大,而书信、纸条则比屏幕的冰冷暖心。固定的家族聚餐则是最佳的沟通途径,面对面地坐在热气腾腾的菜肴前闲聊,远比透过有理无情的数字网络的明码标价的寒暄来得真切。
如果桥已径顺利地搭成了,那么我们便可将其投入使用。普通的桥有专业维修队时时进行危险排查,常常对其维修护理,而亲子沟通桥亦不例外。“桥”在使用过程中难免有磨损甚至出现间隙,需要使用者兼维护者在它们崩塌之前进行处理。无论造成损失的责任在哪一方,作为受益者和建造者的双方都应该承担维护修理的责任。维护是需要双方共同发力的。世间没有解释不清的误会,也没有“平反”不了的“冤案”,解决问题、修复磨损时应立足于“基础”与“材料”,否则“桥”分崩离析,付出也都会功亏一溃。
代沟仅是代沟,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跨过它需要繁复而漫长的搭“桥”过程。
也许有人会觉得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亲情式微是一种必然。而我认为,这绝对不能成为中国人的结局。在现代社会中,都是“小家”构成“大家”,部分影响整体。放在西方的浪潮中,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应先保证“小家”的稳固。近年来“家”的概念被常常提及,而“家风”、“常回家看看”等语言也应运而生。只有保护住了维系一个家最重要的亲情,中国才能在时代变革中屹立不倒。
- 23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本作文这个题目牵涉的概念和关系比较多,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如果对所给材料进行分层归纳概括,我们就可以把握住材料的整体意义和核心。材料共分二大层次。第一则材料谈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关键词是孝顺。第二、三则材料是表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其中第二则是说子女不理解父母 的良苦用心,第三则是说子女认为父母不理解他们。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分析,结合写作要求“你如何看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可知,本文写作的对象是新时代下要建立一种怎么样的亲子关系。具体而言,凡是只谈“孝顺”的属于偏题,应当站在当下中国时代发展的高度上,对亲子关系的优劣作出评判,并提出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亲子关系。
参考立意:
1、从子女的角度,多体谅父母,多触摸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要一味拒绝、逃离
2、从父母的角度,勇敢放手,不过多干预,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3、从双方的角度,在尊重父母和子女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搭建良性的互动平台,寻求适当的沟通方式。
可用素材:
1、而真正解决矛盾,需要充分的交流,父母孩子的共同努力,当今中国家庭无疑是缺乏交流的,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年轻孩子屏蔽了父母,以为切除了争吵的手段就能使矛盾自然消弭。其实大谬!停止一切交往自然使矛盾无所寄托,但也斩断了亲情的纽带,人到底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人这样无情!于是我们需要有效交流。
2、区别于无效交流,有效交流是理性而非感性的。许多人认为维系家庭的是亲情,只要孩子足够尊重父母,父母足够爱孩子,矛盾就可以缓解。然而一切维系于情感这类脆弱事物的东西都太易磨损,一场风波,一次意外甚至一个阴雨的坏天气都能使其崩塌。因此,维系家庭最重要的是理解,而非全然赞同,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交流的目的,是交换意见而非说服对方,是使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是使父母明白孩子的想法,孩子知晓父母关切的过程。交流的目的并非趋于统一,而是“尽管不赞同,但我承认你的逻辑”,是真正达成稳定的和解。
3
- 23 -
、古代中国提倡“愚忠”“愚孝”,子女在指出父母错误时要“怡吾色,柔吾声”,在承受父母责骂时要“号泣随,鞑无怨”。近代以来。这种毫无原则的尊敬和服从已经少了很多,然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仍不容小觑。许多父母倚仗着自己阅历丰富,有一种“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自信,对子女的人生指手画脚,并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诚然,这种行为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是为了避免子女走自己的错路,但有时,这样也未必能使孩子有一个好的结局。
参考结构:
开头写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父母与子辈间的观念差异,即代沟,是不可避免的。要跨过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需父母与子女双方合作共同搭“桥”。接着写三则材料表现出的认知差异,桥”的基础即是沟通的基础,主要在于双方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然后写“桥”的材料依然有多种可选,这是说建立沟通的多途径和多方式。“桥”在使用过程中难免有磨损甚至出现间隙,需要使用者兼维护者在它们造成桥体崩塌之前进行处理。最后写搭“桥”本身是一门繁复而漫长的艺术,且与诸君共勉之。
- 23 -
相关文档
- 【语文】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2021-06-0521页
-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15页
- 【语文】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2021-06-0520页
-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4+ N”2021-06-0515页
- 【语文】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2021-06-0514页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2021-06-0525页
- 【语文】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9-22021-06-0514页
- 云南省保山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2021-06-0523页
- 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514页
-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5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