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3 KB
  • 2021-06-05 发布

北京市延庆区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延庆区2018—2019学年度高三模拟检测试卷 ‎ 语 文 2019.3‎ 本试卷共10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7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7题。‎ 材料一 语言是民族的,植根于与之同生长的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的一切因子无不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民族语言的每一个方面。‎ 语言与民族精神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语言,并且把它和民族尊严联系起来。不会说本民族语言是富于民族感情的人所不能容忍的事情,而会说本民族语言却不说本民族语言,反而去说别人的语言,甚至是入侵者的语言,那么任何正直的人都会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所谓“汉儿学得胡儿话,却向城头骂汉儿”就刻画了这种民族败类的丑陋嘴脸。都德的《最后一课》大家都熟悉,其中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表达的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就是完全交织在一起的。‎ 从 看 ?‎ 通过文字和词语,人们往往可以发现早期民族文化的痕迹,如夏商周三代文献很少,但从现存的语言资料就可约略窥见汉民族古代社会中的一些情况,如古代文献中对奴隶有“臧、获”的称呼,说明奴隶最初是指战争中的“猎获物”。中国很多没有文献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语言材料来窥见。例如独龙语“结婚”一词的意义为“买女人”,这就反映出独龙族过去的婚姻制度。苗语中,女性词总是放在男性词前面,如“夫妻”要说成“妻夫”,“男男女女”要说成“女女男男”,这和苗族历史上女性的地位要高于男性有关。‎ 至于通过语言文字直接了解文献所记载时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比如“好”字,《说文解字注》:“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表明古代早就有男人主导的审美意识,即以女子为美。女子美,而人皆爱美,所以“好”字破读为去声,又可以表示“喜爱、喜好”的意思。再比如词语意义的引申也反映特定的文化风俗。我国南方民间普遍有喝茶习惯,种茶树须用种子,不能幼苗移植,这就象征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理想婚姻,于是“吃茶”就引申出女子受聘定亲的意思。路游《老学庵笔记》记载的山歌:“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俗谚有所谓,“一女不吃两家茶”。红楼梦第廿五回中,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其中的“吃茶”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从 看 ‎ 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上表现最为明显。一种情况是相同的事物,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词语,这只能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解释。比如汉语和英语的亲属称谓词语就很不一样,汉语中表亲关系泾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却笼统地称为“cousin”。再如同一条光谱,汉语划分出七色,英语是六色,有的语言只分冷色和暖色两种。另一种情况是不同语言中似乎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很不相同,这也往往需要从民族文化意识来解释。比如“冰”和“玉”在中国人的眼里代表高尚和纯洁,所以才有“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对此外国人就可能很难理解,有位外国诗人就把“一片冰心在玉壶”翻译成了“一颗冰冷的心在玉石做的瓶子里”,因为在外语中这两个词并没有这样的比喻义。‎ 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表现得也很明显。比如中国人自古就有对己谦对人恭的表达习惯,明明做了一桌好饭菜,却对客人说“没有什么好吃的”;明明自己有能力胜任,偏偏要说“才疏学浅、力所不及”;碰到别人夸奖自己总是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话。而西方人的表达则比较坦率,如招待客人,一定会说“这可是精心准备的饭菜”;如受到别人表扬,包括别人夸奖自己长得漂亮,总是会说“谢谢”,非常乐意地接受别人的赞扬。这是社会心理对语言表达产生影响的例子。再如西风吹来,给亚洲东部地区带来的是花木的凋零和冬天的肃杀,而在西欧国家,恰恰是西风唤醒了昏睡的冬天,迎来明媚的春光。这样不同地区的人们自然对“西风”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汉语中,“西风”总是用来比喻腐朽衰败的事物,表达凄凉悲伤的心境,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而英国诗人雪莱著名的《西风颂》,则把“西风”当作春天的使者,借以抒发豪迈、奔放的情怀,这是地理文化对语言表达产生影响的例子。‎ ‎(节选自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四节《入乡问俗》)‎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应该热爱本民族语言,会说本民族语言。‎ B..夏商周三代文献很少,但通过文字和词语文字和词语,可以约略窥见汉民族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 C..不同语言中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很不相同,这必须从民族文化意识来解释。‎ D..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既体现在词语上,也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 ‎2.根据材料一,将第二、三个小标题中补充完整。(2分)‎ ‎3.根据材料一,从下列流行语中任选一个,分析其体现了当今社会怎样的文化意识。(3分)‎ ‎ ①有钱,任性 ②不作死就不会死 ③暖男 材料二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 ‎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臧:读zāng,古代对奴隶的贱称。‎ B.窥见:窥读kuī,文中指通过语言材料可以觉察到。 ‎ C.泾渭分明:泾读jīng,文中指界限清楚。‎ D.撇开:撇读piě,文中指放在一边,丢开。‎ ‎5.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  B..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 ‎ 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  C.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一定的 ‎ 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6.请按要求回答①-②题。(8分)‎ ‎①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文字的创造过程与人类的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②根据材料二,梳理下面材料中“发”字含义的演变过程,并简述理由。(4分)‎ ‎“发”繁体字作“發”,从“弓”,“射箭”是它的本义。在不同的文言作品和语境里,有不同的词意。《卖油翁》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意为“射箭”;《促织》中“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窥发盆”,“发”意为“打开”;《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发”意为“开放”;《三峡》中“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发”意为“出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发”意为“兴起”;《陈涉世家》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发”意为“派遣、使出发”。‎ ‎7.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意义。(4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3题。‎ 夫古今异俗,新故①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悍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 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 )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为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②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③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新故:新旧,此处指新旧政治措施。②楼季:战国时魏文侯的弟弟,善于攀登跳跃。③跛牂(zāng):跛脚的母羊。‎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无乱父子也        乱:逆乱,此处指冲突 B.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乘:凭借 C.乡人谯之弗为动 谯:呵斥 D.易其行矣   易:交替 ‎9.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 A.然 B.于 C.以 D.亦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此不知之患也。‎ 这是不知道祸患即将到来啊。‎ B.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 天下欣赏他的仁、赞美他的义并肯为他效劳的有七十人。‎ C.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可是他始终不被触动,丝毫不肯改邪归正。‎ D.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人们本来容易受到慈爱就骄横,见到权威就服从。‎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3分)‎ ‎②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2分)‎ ‎12.选文第二段,作者列举仲尼和鲁哀公的事例,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4分)‎ ‎13.作者认为“仁之不可以为治”,意思是“凭借仁德不能够治理好国家”,你是否认同?请结合以下两则材料或《论语》的其他章节,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6分)‎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论语·为政》‎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 《论语·颜渊》‎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 通州望海 明·屈大均①‎ 狼山秋草满,鱼海暮云黄。‎ 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 ‎ 乘槎无汉使②,鞭石有秦皇③。‎ 万里扶桑客④,何时返故乡。‎ 注:①作者曾参与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后避难江南。②乘槎:槎,木筏。相传汉武帝令张骞出使西夏寻找黄河源头,乘槎经月而至银河。③鞭石:相传(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看日出,鞭石下海,石皆流血,至今悉赤。④扶桑客:抗清不成而避地日本的仁人志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鱼海暮云黄”与“乾坤自混茫”句彼此照应,描绘出一幅海天相接、暮色苍茫的画面。‎ B.“日月相吞吐”与曹操《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都写出了大海的浩淼无际。‎ C.“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借“扶桑客”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凄楚感怆,余韵无穷。‎ D.本诗的前半部分写登临所望之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紧密关联,结构谨严。‎ ‎15.请简要赏析“狼山秋草满”一句中“秋草”的丰富意蕴。(4分)‎ ‎16.有人说屈大均效法杜甫,其诗情感沉烈恢宏。请结合尾联诗句加以分析。(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古之君子,当其遭遇国家倾覆,能“        ①       ,        ②         ”,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出师表》);当其处于污浊环境,能如莲般“         ③        ,        ④          ”,(《爱莲说》)保持庄重质朴的本性;当其遭遇挫折、坎坷,或能高吟“       ⑤          ,归去,         ⑥       ”(《定风波》)豁达、超然面对,或能“        ⑦         ,        ⑧          ”(《归去来兮辞》)顺遂自然,乐天安命。其高尚人格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效法。‎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敬畏每一粒尘埃 刘世芬 ‎  ①我的经验不知是否普遍:尽管闹市中心,周边高楼林立,围在其中的菜市场虽不那么尽如人意,但不可或缺。我家附近的这个菜市场,一墙之隔就是一片高耸入云的住宅区,几步之遥就是一座新落成的CBD——不错,这个光鲜时尚的庞然大物,地下一层就有一家大型超市。可是它建成三年多仍不能完全代替农贸市场的某些功用。菜市场的那些菜摊、鱼摊,进出口的那些小吃摊——你不要期望它具备超市的整洁和秩序。这些地方,理直气壮地和市井百姓分享着另一个名称——脏乱差。‎ ‎  ②那天傍晚,我正要走进菜市场时,发现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他们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驶出那个肮脏不堪的进口。令人瞩目的是那摇摇晃晃的车上码成的一座小山——整齐地压叠好的纸箱、泡沫箱以及各种包装用的塑料盒子。目测一下,那满满的一车,载重量远远超出那车子的承重。那位古稀老妻驾车,丈夫紧挨她而坐,空间太小,丈夫的一只手要放在妻子扶车把的手上面。他们的衣着破烂不堪,妻子头上围一条看不出颜色的围巾,丈夫戴一顶油渍斑斑的破帽子……他们的车看似岌岌可危,跑得却挺快,那摇摇欲坠的样子,使得路上的车都自动让路,他们就那么大摇大摆地消失在车水马龙中。‎ ‎  ③世俗眼中,或许这是活得“糟糕”的一类人了。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生存,让我生出一丝敬畏。那两个古稀老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活着的心劲儿,让我平时经常涌起的抱怨立即遁形——我站在路边,向他们默默地行注目礼。‎ ‎  ④几年前,我换了第五台电脑——戴尔一体机,系统自带WORD2007。我把用WORD2007敲出的稿子发给一个朋友。对方打不开,对我一通埋怨,好像我极其弱智又故意使其难堪。我立即咨询一个电脑工程师。他告诉我,如果对方电脑对2007不兼容,又不能转换,就打不开文档。他教我一招儿,在建立一个新文档时做成WORD2003,一般电脑都是兼容WORD2003的……那之后,我每写一篇稿子,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将文档做成WORD2003,然后再敲字。久之,成为积习,明知许多编辑都可以打开WORD2007了,但下意识里仍会在第一时间完成转换,以保证对方打开时万无一失。‎ ‎  ⑤之后的几年,我衷心感谢那位因WORD2007对我心存芥蒂的朋友,是他让我养成一个摒弃自我、想着他人的习惯。我也经常想起那两位古稀老夫妇和那座高高的“小山”……生活的温柔之处在于,总有一个人、一件事的出现,让你原谅之前生活对你的所有刁难。‎ ‎  ⑥记得有人对我讲过,生活将我们磨圆,是为了让我们滚得更远。还有人告诉我,有时一根发丝就可能勒死一头牛、拦截一辆大卡车。有人做过统计,这个世界上已经活过了1800亿人,未来也还会有无数个1800亿人生活。你觉得比天还大的委屈和难以抑制的愤怒,放在这1800亿人中来看,瞬间泡影皆无。‎ ‎  ⑦印度灵性导师萨古鲁说过一句话:这个星球上只有一个问题——一大堆糟糕的人类,其他一切都棒极了。我对这句话是存疑的——尽管我的同类经常整出些不太良善的动静,可也不至于那么糟糕嘛。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假设:倘若这“一大堆”糟糕的人永远从这个星球消失呢?这个假设来自一组图片,主题是“废墟”,标题为“人类消失之后”。一张张翻过去,触目惊心。此前,我每天穿行于高楼大厦的都市里,对废墟竟有了恍如隔世的陌生……‎ ‎  ⑧曾天真地想象,人类消失之后,倘若还有“后人类”,倘若还有不朽,倘若还有一丝精魂游荡在天地间,是否应该就是作家的作品?然而,一部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告诉我们:纸质的书籍、声画作品、电子数据、光盘等各类精神存储器,都会在人类消失不到百年内被风化腐蚀而归于尘土。可见,人类视为永恒的灵魂产品也并不永恒。‎ ‎  ⑨想起鲁迅笔下那个刚刚降生的男孩: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在那部纪录片里,如果有人说这话,将不会再遭打了,因为一切最终归零。‎ ‎⑩但是,如何面对如此庞大的无奈与虚无。因为会死,所以要好好地活,精彩地活。于是深信:存在之时,天地之大、芥豆之微,每一粒尘埃,无论多么“糟糕”,它们都曾认真存在过,都值得敬畏。在存活之时,于敬畏中获得每一天的意义——这,或许才是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选自《今晚报》2018年8月28日)‎ ‎18.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肮脏不堪 堪,能忍受,能承受。‎ B.岌岌可危 岌,共六画,第四笔为“ㄋ”。‎ C.心存芥蒂 芥蒂,梗塞。‎ D.摒弃自我 摒,读bĭng。‎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篇运用对比手法,将“脏乱差”代名词的菜市场和时尚光鲜的高楼对比,‎ 用菜市场的不可替代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B.作者笔下的老夫妻衣着破烂不堪,生活境遇艰难困窘,但他们穿行于闹市“大摇大摆”,说明他们丝毫不介意自己的生活状态,而是坚强地生存。‎ C.作者认为人要学会消化不幸,个人的痛苦和磨难不必无限放大,因为与地球上曾经生活的人和未来生活的人相比,个人的苦难只会淹没其中。‎ D.本文用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细腻的人生感悟,用语简练自然,虽然没有精雕细琢的华丽修饰,却给读者无穷的回味空间。‎ ‎20.文章第④段为什么写自己的经历?请简要分析。(4分)‎ ‎21.纵观全文,文章题目“敬畏每一粒尘埃”有哪些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22.“印度灵性导师萨古鲁说过一句话:这个星球上只有一个问题——一大堆糟糕的人类,其他一切都棒极了。”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你的观点呢?(5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诗意浓厚的文学作品中常有一个或数个触动你的“物象”,如《边城》中的“白塔”、《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老人与海》中的“鱼骨”。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任选一个“物象”,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可诗可文。‎ ‎②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读后往往能够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作者的大致面貌与精神。请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边城》中任选一部,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作者的面貌精神。要求:合理勾连书中内容。‎ ‎③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由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承办。中国申冬奥时曾承诺“带动3亿民众参与冰雪运动”,请你为如何落实这个承诺建言献策。要求:建议具体,可行性强。‎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左传》中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其意以德为先。政治家曹操发布的《举贤勿拘品行令》,却称:“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其意唯才是用。‎ ‎“唯德”还是“尚才”,历来均有不用看法,你是如何看待二者关系的,请以“唯德与尚才”为题,写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看法。‎ ‎②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则公益广告,其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抱怨很廉价/别做空想家/做个创客让自己骄傲/疯狂的想法没什么可怕/造点什么让世界看到……”‎ 生活中,你可能有所创造,至少有过创造的冲动,请以“我的创造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有波澜,有细节,有描写。‎ 延庆区2018—2019学年度高三模拟检测试卷 ‎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2019.3‎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1. (3分)C ‎2. (2分)从语言看民族文化 从民族文化看语言 ‎3. (3分)答案示例:“有钱、任性”意思是钱多的人做事可以随心所欲。表达了对有钱人做事风格的嘲讽,而现在多出于好友间或者微博空间、论坛上调侃用语。‎ ‎“不作死就不会死”意思是不任意胡为就不会伤害到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大众对社会上一些人不顾法律法规、道德约束,为非作歹,最终反使自己受到伤害的行为的批判。‎ ‎“暖男”是人们对善解人意、懂得体贴照顾女性的男士的称谓,表现了大众对这类男子的认可、肯定。(意思对即可)‎ ‎4. (2分)D ‎5. (3分)B ‎6.(8分)‎ ‎①(4分)参考答案:人类从形象思维到薄弱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出现了绘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使更多的形容词出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断地辩证发展,创造出代表新的形象的词、新的字,使语言文字更丰富。‎ ‎②(4分)参考答案:射箭——打开、开放、出发——兴起、派遣。(梳理过程自圆其说)‎ ‎7.(4分)参考答案:1.能够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传承本民族的文化。3.可以更好的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4.学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更深更广的认识世界。‎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8.(3分) D (易:改变。)‎ ‎9.(2分) C ‎ ‎10. (3分)A( 应理解为:这是不明智所带来的祸害。)‎ ‎11.(5分)‎ ‎①(3分)现在先王爱民众,不会超过父母爱子女,但子女未必不会叛逆,那么民众怎么就一定能治理好呢?‎ ‎【评分标准】“过、乱、奚、遽、治”等词2分,整体意思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 ②(2分)所以英明的君主总是要严峻地制定国法,并严格地执行刑罚措施。‎ ‎【评分标准】“故、峭、严”等词1分,整体意思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4分)‎ 参考答案:‎ 要点一,作者列举“仲尼修养身心、宣扬儒道、周游列国,可天下这么大,肯为他效劳的只有七十二人,倡导仁义的只有孔子一人”的事例,意在说明“看重仁的人少,能行义的人实在难得”或“仁政很难实施”的道理。‎ 要点二,作者列举讲求仁义的仲尼却做了不高明的君主鲁庄公的臣子的事例,意在说明“民众总是屈服于权势,权势也确实容易使人服从” 或“统治者要充分利用权势去驾驭百姓”的观点。‎ 要点三,作者列举仲尼鲁哀公的事例意在说明:学者们游说君主,不要求君主依靠可以取胜的权势,而要求君主致力于施行仁政来统治天下,这种主张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评分标准】3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分析1分,观点1分。说及2个要点即给满分。用原文语句回答酌情扣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 参考答案一:‎ ‎(1)不同意。“仁德”主要表现为“仁政”,是通过教化来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治国方略,“法治”是通过制定法律,实施处罚来维系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稳定的治国方略。“仁政”与“法治”缺一不可。(2分)‎ ‎(2)实施仁政,形成一种向善的风尚,那么百姓也会顺应这种风尚,社会就会和谐稳定,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孔子的这种仁政思想确实对教化百姓、维护国家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1分)‎ ‎(3)法治是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现在经济飞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仅仅强调仁政、教化,而忽视法治,坏人永远不会改邪归正,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害,社会秩序就会混乱,国家安全就会受到危害,甚至导致亡国。(3分)‎ ‎【评分标准】3个要点,“明确观点”2分,“结合材料谈仁政”1分,“结合生活谈法治”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二:‎ ‎ (1)同意。“仁德”主要表现为“仁政”,是通过教化来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治国方略,但是仅仅依靠仁政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仁政”与“法治”犹如国家政治制度的双翼,缺一不可。(2分)‎ ‎(2)实施仁政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策略。材料一强调了君主实施仁政,可以让百姓有羞耻之心,懂得如何遵守规矩,充分反映了儒家强调道德教化的思想,材料二强调君主首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实施仁政,形成一种向善的风尚,那么百姓也会顺应这种风尚,社会就会和谐稳定,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孔子的这种仁政思想确实对教化百姓、维护国家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3分)‎ ‎(3)法治是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现在经济飞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仅仅强调仁政、教化,而忽视法治,坏人永远不会改邪归正,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害,社会秩序就会混乱,国家安全就会受到危害,甚至导致亡国。例如国家交管部门严格执行惩罚制度,严厉打击酒驾醉驾等违法行为,有效地遏制并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维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些仅仅靠“仁政“”教化“等手段是达不到这样的成效的。(1分)‎ ‎【评分标准】3个要点,“明确观点”2分,“结合材料谈仁政”3分,“结合生活谈法治”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4题,共21分。‎ ‎14.(3分)C.(解析:从注释可知,本文作者此时避居江南,而“扶桑客”指当时避难日本的抗清复明的志士仁人,作者借“扶桑客”,表达自己挂念这些志士仁人,希望他们早日归来的思想感情。3分)‎ ‎15.(4分)答案要点:借景抒情,点明时令是深秋,渲染凄楚、苍凉的意境,传达出作者惆怅、悲伤的情感。‎ ‎16.(6分)‎ 答案要点:结合诗句(1分),分析诗文的意象(1分)和沉烈恢宏的情感(4分)‎ 参考示例: ‎ 诗歌颔联“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这两句大意是:大海浩淼无涯,衔天接地,吞吐日月。日月、天地,皆宇宙间极宏大之物,然大海则对前者“吞吐”之,使后者“自混茫”,可见它是多么的雄奇壮阔。‎ 诗歌尾联“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扶桑客”指抗清不成而避地日本的仁人志士,“何时返故乡”一句寄托着屈大均对抗清斗争的无限向往与深情期望。‎ 整首诗歌意象雄奇,情感浓烈深沉。‎ ‎17. (8分)‎ 参考答案:‎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出淤泥而不染 ④濯清涟而不妖 ‎⑤回首向来萧瑟处 ⑥也无风雨也无晴 ‎⑦聊乘化以归尽 ⑧乐夫天命复奚疑 ‎【评分标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该空皆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18.(3分)A ‎19.(3分)B(“说明他们丝毫不介意自己的生活状态”理解错误,这段描写重在强调老夫妻坚强地面对艰难生活)‎ ‎20.(4分)‎ 评分要点:①结构上,这段话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作者对老夫妻心存敬畏的内心感悟,引出下文作者的自我反思。②内容上,看到老夫妻坚强的生活态度,作者联想到曾经自己遭受的批评,作为平凡人,每个人都要承受生活的刁难。③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意蕴丰富。‎ ‎21.(6分)‎ 评分要点:①敬畏那些看似糟糕的但是我们却离不开的环境,敬畏那些看似卑微平常却挣扎着努力活好的生命,敬畏那些使自己成长的人和事,敬畏活着的每一天并努力精彩地活着。(4分)②“一粒尘埃”象征生活中卑微平常的事物,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尘埃”意蕴丰富,暗示并深化文章的主旨。(2分)‎ ‎22.(5分)‎ 评分要点:作者的看法,先是存疑,后是同意(具体阐释)。(2分)‎ ‎ 你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均可,说明理由。(3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10分)‎ ‎24.(50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古今社会情况不同,新旧时代的政治措施也不一样。假如想用宽大和缓的仁政去治理处在急剧变动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驭烈马一样,这是不明智所带来的祸害。现在,儒家和墨家都称颂先王爱天下一切人,看待民众就像父母疼爱子女一样。拿什么来证明先王如此呢?他们说:“司寇行刑时,君主为此而停止奏乐;听到死刑的判决,君主为此流泪。”这就是他们所列举先王的例证。如果认为君臣关系如同父子关系,天下必能治理得好,那么按照这种说法推论,天下就没有不和睦的父子了。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一种爱能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爱,但家庭未必和睦,即使爱得深厚,怎么就能保证不发生冲突呢?先王爱民,不会超过父母爱子女,但子女未必不会叛逆,那么民众怎么就一定能治理好呢?况且按照法令执行刑法,君主却为之流泪;用这个来表现仁爱,是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流着眼泪而不想用刑,这是君主的仁慈;然而不能不用刑,这是国家的法令。先王首先要执行法令,而不会顺从仁慈的心肠办事,那么不能用仁慈来治理国,道理也就很清楚了。‎ 况且人们一向就屈服于权势,很少能被仁义感化的。孔子是天下的圣人,他修养身心,宣扬儒道,周游列国,可是天下欣赏他的仁、赞美他的义并肯为他效劳的人才七十人。可见看重仁的人少,能行义的人实在难得。所以天下这么大,愿意为他效劳的只有七十人,而得孔子仁义之心要者只颜回一人。鲁哀公是个不高明的君主,面南而坐,统治鲁国,国内的人没有敢于不服从的。民众总是屈服于权势,权势也确实容易使人服从;所以孔子反倒做了臣子,而鲁哀公却成了君主。孔子并不是被鲁哀公的仁义所感动,而是屈服于他的权势。因此,凭仁义而言,孔子就不会屈服于哀公;凭权势而言,哀公却可以使孔子俯首称臣。现在的学者们游说君主,不是要君主依靠可以取胜的权势,而要君王致力于宣扬施行仁义来统治天下;这就是要求君主一定能像孔子那样,要求天下民众都像孔子门徒。这在事实上是肯定办不到的。‎ 现在有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父母训斥他,他不悔改;乡人们责备他,他无动于衷;老师教诲他,他不肯改变。把父母的慈爱、乡人的品德、老师的智慧这三样美好的东西,一起施加到他的身上,可是他始终不被触动,丝毫也不改邪归正。直到地方官吏拿着官府的兵器,执行国家的法令,到处搜捕坏人的时候,他才感到恐惧,改变了坏品行,纠正了坏行为。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等待官吏执行严厉的刑罚;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骄横,见到权威就服从。因此,十仞高的城墙,即使是善于攀缘的楼季也不能越过,因为它太险峻了;千仞高的大山,就是跛脚的母羊也容易放牧,因为它的坡度平缓。所以英明的君主总是要严峻地制定国法并严格地执行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