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7-2018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6小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江南的明确概念,晚至唐代才算形成。‎ 江南最确切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该地区的繁盛富庶,有唐以来已然十分显著。白居易曾有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他讲的是江南的优美风光。韩愈则不同,他深刻地认识到,唐王朝的赋税重地已在江南,全国赋税比重“江南居十之八九”。‎ 至北宋,太湖平原的苏州、常州、湖州、秀州(即嘉兴),是宋王朝的粮仓,还有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江南社会经济地位在全国的奠定,南宋是一大关键时期。靖康之乱后,大量移民南迁,给江南的发展带来了绝佳的社会政治条件。而且在南宋以后,江南的农业仍得到了持续发展。‎ 千余年来的发展使得江南形成了人文、自然诸方面具有共同特性的区域,其核心就是人们熟知的太湖平原。至迟在明代,太湖周边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诸府地区,已经形成为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最早的江南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的,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 江南是鱼米之乡,也是丝绸之府。苏、松、常、嘉、湖五府地区,在明清两代被列入了“江南”经常性的表述对象。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在全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且备受国家依重。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也承认:“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经济意义上的“江南”,则越来越明确地转指长江以南的浙西、吴或三吴地区。‎ ‎(取材于冯贤亮《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 材料二 我把粉黛叫成“苏州色”。我走过一些地方,也见过些粉墙,比较起来,还是苏州的粉墙最幻,这种幻,除了“年代的长短,位置的阴阳”等等因素外,我想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忘记,这就是黛瓦。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如此从容、谦虚、内敛、谨慎。‎ 中国私家园林有两个体系:商人园林和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文人园林的几个要素都在其中了。苏州园林大抵是文人园林,和扬州的商人园林不同,气息上不张扬,园主的为人也不张扬,所以在动荡岁月往往能逃过劫难,侥幸传承。在我看来,苏州园林的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园林的“园”繁体是“園”。“園”是栩栩如生的象形:“園”据童寯先生说,“囗”是围墙;“土”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台楼阁;“口”居中,像是池塘;而剩下的那些笔画如石如树。对于中国古人而言,“園”是他们呼之欲出的日常生活;对于当代人而言,“园”是溶溶欲滴的会意,更像是一种内心生活。‎ 也许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尽管风格纷呈、气象万千,从季节入手,也可以按照艺术感觉把它们分出个春夏秋冬。‎ 拙政园的造园规模和造园构想,犹如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春风拂拂,春水漫漫,流连于亭台楼阁之间,一如流连光景。‎ 如果把拙政园认作春容,留园就是夏姿。‎ 从窄进到长廊,通过一扇扇漏窗往外望去,经幢、枫树、栏杆、湖石……折回身,踱步到“绿荫水榭”,盛夏就来了。 ‎ 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秋天的况味渐深渐浓。‎ 北宋时的沧浪亭一带,地势高阔,草木郁茂,三面环水,仿佛大隐隐于市,虽在城里恍若郊外。庆历年间,被罢官的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举家南迁,一见此地,即以四万贯钱买下,他的朋友欧阳修听说了,随即寄赠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有点调侃,因为李白曾说过“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把这两个人的诗句放在一起就会看到,李白是个倜傥少年,衣食无忧,风流飘逸;而欧阳修已是位颇有世故的中年了,柴米油盐,相视一笑。‎ 如今,沧浪亭沿河一带的黄石,据说是宋朝造园艺术在苏州惟一留下的雪泥(___1___)爪。是耶非耶,并不重要,细细体会,的确大有遗味:隔水相望,朴素坦率一如王禹偁、梅尧臣的诗作,近身相抚,方阔瘦硬恰似欧阳修、黄庭坚的书法。在午后的阳光里,远远看来,黄石的色泽,更使沧浪亭这个古老的园林增添了独一无二的秋天醇厚如酒的况味。‎ 狮子林是个石园,在审美上接近冬天硬朗的风声。传说园中的每一块太湖石都具狮子状,它过去是个寺院。坐在“听雨楼”里喝茶,帘卷树声——石榴仿佛木铎,银杏好像一只只翡翠的铃铛……不由得想起“河东狮吼”的作者苏东坡有关秋天的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春夏秋冬,春天的拙政园、夏天的留园、冬天的狮子林,或多或少都有秋天的色彩,而沧浪亭则是秋天的故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春夏秋冬,最后说到的好像还是秋天,看来黄金般的秋天是一个象征。苏州园林的风格尽管纷呈,但总体是娴静的,幽静的,寂静的;是蕴(___2___)的,既不喧哗,又不骚动。中国文化里从不缺失这种成熟的精神。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从檐头漏下,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 ‎(取材于车前子《江南天堂》,有删改)‎ 材料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传统中国世界理解的天堂不在彼岸,不在来世,而是苏州、杭州这些地方。中国天堂是什么?它是栖居之所,也是能够向人提供存在的意义、安心的地方,不仅仅是安身立命,还要安心。中国人的天堂就在中国大地上,就在中国人的文化、历史、传统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 现代化世界只是一个实用世界,并不是天堂世界。现代化在西方看来,只不过是无数经验搭起来的通往天堂的阶梯,并不能抵达上帝。而我们把现代化作为天堂来建,这是因为中国人想象中的天堂不是彼岸的,而是此在的,它考虑的是如何安心、安身、立命。‎ 心不是虚构的,心是大地和人的存在所赋予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就是对此大德的感激,因此人随遇而安,在大地上安下来,这是人的天然使命。西方创造的现代化不是安心的,而是为了生存的,西方的心安放在教堂中。西方设计的现代化不是“道法自然”“安心”,它是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它是反自然的。传统中国理解的天堂是栖居,它重视的是人与天地神的关系。现代化却是一个设计出来的“建筑”,或者说是“筑居”,它是想当然的产物。现代化为中国带来了实用的筑居,但没有带来心。心是来自故乡大地的东西,心是无法一夜之间构筑出来的,心是在漫长的传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在西方,人们拥有现代化的时候,也同时拥有教堂。而在中国,心不是在教堂里。现代主义设计了最先进的电梯和巨大的玻璃橱窗,却没有为“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留下位置,这决不是所谓“园林景观设计”所能解决的。这是根本的世界观上的“天人合一”,反自然的方式是无法抵达的。‎ 苏州园林最典范地向人们呈现了中国对所谓“天堂”的理解。中国天堂,诗意与栖居不是分裂的,诗意就体现在栖居中,存在的意义、价值不是外在于栖居的理论,而是呈现于栖居中。到20世纪,德国人海德格尔才明白这一点,他说西方应当“诗意地栖居”,而在中国,这已经完成了。 ‎ 苏州意味着人对大地的敬畏。苏州是一个登峰造极地将大地经典化并当作神灵供起来而人又可以在其中悠游自在、诗意栖居的天堂。所谓“苏州园林”是一个现代词语,它是在园林日渐稀有、被毁灭漠视、诗意缺席的时代出现的。苏州不是园林,它是家。我们在筋疲力尽的人生中偶然进去,安息我们的心,就像西方人在星期日去教堂中做礼拜。在那里我们回忆中国文学曾经表达过的那个普遍世界:小桥流水,老树枯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哦,那门是月门,是从明月得到的灵感;哦,那竹子是君子的象征,做人的典范;那些家具暗示着礼、秩序……这是中国思想的寓所,决不是教条,一切都在颐养着人,而不是教育人、拯救人,寓道于家,使你顺应自然,与天地宇宙的浩然之气贯通。钱穆先生说:“中国的艺术文学,其本质上就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苏州就是“文”的空间化。‎ 我们在星期六下午四点进入罔师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漫步中庭,月光如水,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时候,心已经清了。这一切过去就是家,就是每个人追求的天堂,是清人张潮《幽梦影》说的“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是沧浪亭的“见心书屋”,取“数点梅花天地心”之意;是“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是“水流空,心不竞,门掩柳阴早。听雨看云,依旧静中好。但教春气融融,一般意思,小窗外,不除芳草。”这就是中国人的天堂世界!‎ 英国人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取材于坚《何谓之中国天堂》,有删改)‎ ‎1. 下列表述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南富甲天下,苏、松、常、嘉、湖等地是江南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B. 从经济角度来说,太湖平原在两宋时期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C. 靖康之乱后,大量移民南迁使江南成了一个有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 D. 本文论述了江南经济地位的变迁,由此看出江南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区域。‎ ‎2. 下列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州的粉墙之“幻”即:奇异的变化。其幻在于粉墙与黛瓦搭配之后,色彩调和,相得益彰,从而使得粉墙之白呈现出了从容、谦虚、内敛、谨慎的特点。‎ B. 作者文中引述欧阳修的诗句旨在说明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秋天的况味渐浓,文化日趋成熟醇厚。‎ C. 白居易《草堂记》阐释了文人园林的主要特征:多采用土、石、水等材质;构造上小中见大;园林建造虽为人工,宛若天开,从而形成了气派的文人园林。‎ D. 作者认为苏州四大名园在艺术感受上分别与四季相应:拙政园与春相契、留园景观尽显夏姿,沧浪亭则有秋之况味,狮子林彰显了冬之硬朗。‎ ‎3. 文末“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一句如何理解?‎ ‎4. 请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拼音和汉字 篑土(_____) 木铎(_____) 蕴jiè(_____) 雪泥hóng(_____)爪 ‎5.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体现了“中国天堂”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 ‎6. 这组涉及江南的主题阅读材料各有侧重,你是否同意试卷上的排序方式?请简述理由。‎ ‎【答案】1. C 2. C ‎ ‎3. (1)苏州园林折射、映射了中国文化成熟的精神,浓缩了中国文化,窥一斑而见全豹,见微知著。‎ ‎(2)苏州园林清晰、准确、明了地反映了中国文化成熟的精神。‎ ‎(3)苏州园林历史悠久,表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 ‎4. (1). kuì (2). duó (3). 藉 (4). 鸿 ‎ ‎5. (1)江南园林使人诗意地栖居,既是现实的栖居之所,又给人们提供了存在的意义,使人安心。‎ ‎(2)园林体现出人对大地的敬畏,体现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3)江南园林是中国文化、历史、传统的空间承载和体现。 ‎ ‎6. 答案示例:同意文章的排列方式。材料先介绍了江南概念形成的时间,具体点明江南具体范围,及江南总的特点,然后介绍了最能代表特点的地方苏州,详细介绍了苏州的园林。按照由点到面的顺序对江南进行详细的介绍,有利于读者了解江南。‎ ‎【解析】‎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混淆范围,原文是“靖康之乱后,大量移民南迁,给江南的发展带来了绝佳的社会政治条件”,“至迟在明代,太湖周边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诸府地区,已经形成为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构造上小中见大”错,无中生有,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文人园林的几个要素都在其中了。并没有说构造上小中见大的特点。‎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这句话“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在文章的最后一段,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弄清楚句子中的“它”具体指什么。结合最后一段的前文,“中国文化里从不缺失这种成熟的精神”,所以“它”是指“中国文化”,这句话主要是说苏州园林是中国文化的折射,把原因说清楚即是答案。如文中说“在我看来,苏州园林的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苏州园林的风格尽管纷呈,但总体是娴静的,幽静的,寂静的;是蕴藉的,既不喧哗,又不骚动。中国文化里从不缺失这种成熟的精神。”稍加整合即可。‎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篑:kuì,古代指盛土的筐子。木铎:“duó”,中国古代用以警众的响器,也可以说是一种铜质的铃铛。蕴jiè(藉):(语言、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雪泥hóng(鸿)爪:鸿雁在雪地上留下的爪迹。比喻往事的痕迹。‎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题干要求分析这组涉及江南的主题阅读材料各有侧重,你是否同意试卷上的排序方式。回答本题首先要概括每一则材料额主要内容,然后找出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理由即可。如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江南概念形成的时间,具体点明江南具体范围,及江南总的特点;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最能代表江南特点的地方苏州,详细介绍了苏州的园林。最后重点介绍了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天堂”的特点。本文是按照由点到面的顺序对江南进行详细的介绍,有利于读者了解江南。所以同意文章的排列方式。‎ 二、本大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①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舁②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颉颃(xié háng):鸟上下飞,这里指两人交手时上下腾跃。②舁(yú):抬。‎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边远地区 B.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馆:安排 C.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交换 D.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A B. B C. C D. D ‎9.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争强好胜,骄傲轻敌;尼僧武技高超,谦和知礼。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B.‎ ‎ 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因此择日告辞而去。‎ C. 本文情节安排曲折跌宕,多处描写了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D. 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0.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11. 李超虽然争强好胜,骄傲轻敌,但他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李超身上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品质。‎ ‎【答案】7. C 8. A 9. B ‎ ‎10. 李超自此凭借武艺出名(以武闻名/因武闻名),闯荡大江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 ‎11. ①李超“豪爽好施”,性情豪放直率、大方,他盛情款待憨和尚,善举令人感动。‎ ‎②“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可见李超尊敬师长,习武认真刻苦。‎ ‎③“三月,艺颇精”,“罔有其对”说明他天资聪颖,有悟性。‎ ‎④被憨和尚踢倒后,李超“惭沮请教”,可见他知错能改,坦荡直率。‎ ‎⑤坦率真诚,不向师傅隐瞒比武失败之事。‎ ‎⑥心胸开阔,不因比武受伤而记仇。‎ ‎【解析】‎ ‎7. 试题分析: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根据前文的“然以其文弱故”,意思是:然而看见她斯文柔弱的原故,可推断“易”应该是“轻视”的意思。‎ ‎8. 试题分析:A,都是连词表修饰。B,分别是:介词,用;介词,因为。C分别是:人称代词,他;动词,到。D,分别是:代词,这样;动词,答应。‎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因此择日告辞而去。”与原文不符,和尚并不是出于惩罚的目的而打败李超,更不是因为愤怒而离开。‎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得分点有:遨游:译为“走遍”;罔:没有人。有其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李超身上值得肯定的品质,主要是分析其身上好的精神品质,如豪放直率、大方、尊敬师长、习武认真刻苦、知错能改、坦荡直率、心胸开阔偶等,只要有理有据即可,一定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如他盛情款待憨和尚,善举令人感动。可见其“豪爽好施”,性情豪放直率、大方。“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可见李超尊敬师长,习武认真刻苦。 “三月,艺颇精”,“罔有其对”说明他天资聪颖,有悟性。被憨和尚踢倒后,李超“惭沮请教”,可见他知错能改,坦荡直率。不向师傅隐瞒比武失败之事,可见其坦率真诚。不因比武受伤而记仇,可见其心胸开阔。‎ 点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 ‎①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②找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参考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我想传授给你。”李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向他学习武艺。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和尚问他:“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和尚笑着让李超试一试武艺。李超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和尚又笑了,说:“可以了。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李超痛快地答应了。于是,两人双手交叉,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李超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他请教。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李超从此以武艺出名,走南闯北,浪迹江湖,竟一直没有遇到对手。‎ 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尼姑对围观的人说:“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有喜欢玩耍的人,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走进场中。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说道:“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接着问他:“你师父是谁?”李超开始不作声,尼姑坚持追问,才告诉她是个和尚。尼姑拱了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父吗?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李超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但只要两人意会就行了。”李超答应了。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姑突然停了下来。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李超认为她胆怯,坚决要求再交手。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李超被人抬了回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段往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双腿恐怕早就断了。”‎ 三、古诗文默写,共10道小题。‎ ‎12. 默写 ‎(1)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______,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______________,矢交坠兮士争先。(《国殇》)‎ ‎(3)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虞美人》)‎ ‎(4) ________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________,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6)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7)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书愤》)‎ ‎(8)_______________,中间多少行人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10)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蜀相》)‎ ‎【答案】 (1). 宗庙之事 (2). 旌蔽日兮敌若云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4). 虎鼓瑟兮鸾回车 (5). 明月楼高休独倚 (6). 奈何取之尽锱铢 (7). 镜中衰鬓已先斑 ‎ ‎(8). 郁孤台下清江水 (9).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0). 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旌”“鸾”“峥嵘”“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诗歌鉴赏,共3小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1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14. 韦应物曾评价王侍御的诗歌:“心同(A)与尘远,诗似(B)彻底清。”结合第一首诗歌的内容,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取最合适的意象 A(________) B(_________)‎ ‎①秋蝉 ②野鹤 ③冰壶 ④腊梅 ⑤芙蓉 ⑥浮云 ‎15. 这首诗中写景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 ‎14. (1). A ② (2). B ③ ‎ ‎15. 全诗通过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对此,要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第一首诗四句表达的是三层意思,一二两句各一层,三四句表达一个意思。“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一句是乘兴而往,二句是讲“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诗思清人骨”又“门对寒流雪满山”,三四句是表达诗人对王侍御的赞叹。解答这类题,注重分析是王道。‎ ‎14.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仔细阅读诗歌,理解其意。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扑了个空。“不遇又空还”五字把诗人满心欢喜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表现得非常真切。然后诗人宕开诗笔,从赞美友人诗思之清入手,进而衬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所给的几个意象中,“野鹤和冰壶”能体现人的高洁品质,与“尘远、彻底清”更搭配。‎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来赏析,一是这两句所写的内容,这要具体答出,也就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围绕诗歌的主旨或情感来赏析。这首诗中写景句是最后一句,与诗的第三句是果因关系,是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是“诗思清人骨”的原因,也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品性的赞叹之情。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韦作构思之妙,于此可窥一斑。‎ 五、本大题共5道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西方博弈论有著名的“囚徒困境”,这一困境源于两名囚徒之间的信任问题。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亦有一个土生土长的“范滂两难”,尽管这只是个体内心的选择问题。‎ ‎②范滂(公元137至169)是东汉末期的名士,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大义凛然,年方三十三岁,即死于党锢之祸。所谓“范滂两难”,是由范滂的一句遗言而来。他在临刑前告诉儿子:“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后汉书》卷六十七)以致陷入了要人作恶,恶不可作;要人行善,不得善终的人生两难。史笔接着写,“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③范滂年轻时“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但却最终沦为受害的数百名“党人”之一。他在狱中,曾与审案官员、中常侍王甫讨论过善恶问题:“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我想善待善行使大家同样清廉,嫉恶恶行使大家共知卑污,本以为这是朝廷所希望的,没想到竟然成为结党)他激愤地说:“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古人积德行善,可为自己谋取幸福;而今积德行善,却遭杀身之祸)这种感天地、泣鬼神的义愤与长啸,使得他的政敌、宦官王甫也为之所动。‎ ‎④范滂的遭际或不幸,之于中国古代文明,无疑属于“负能量”,往往被视为“孤立事件”。然而,这类事件并不孤立,在二十四史里,就重复多次。南朝刘宋重臣刘湛被杀前在狱中见到弟弟刘素,感慨地说:“乃复及汝邪?相劝为恶,恶不可为;相劝为善,正见今日,如何?”(《南史》列传第二十五)南朝如此,北朝岂能独缺!北魏高官韦阆的孙子韦俊被杀时也曾感慨:“吾一生为善,未蒙善报;吾不为恶,今为恶终。悠悠苍天,抱直无诉!”(《北史》列传第十四)‎ ‎⑤天津旧城隍庙戏台曾有一联:“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生死轮回,善恶有报,最直接的精神来源是佛教。国人向来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其实,相对于宗教的精神世界,人世间更现实、更复杂。范滂的感慨,一方面表明范滂本人善恶分明、趋善弃恶的价值观,同时也表明范滂特别在意为善为恶,后果殊别。‎ ‎⑥“性善”、“性恶”,从古今争论到中外,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灵魂深处仍然残存兽性与恶的本质。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反杜林论》)中国社会自秦至清,始终是一个皇权专制社会,而“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在中国古代,岳飞冤案为“范滂两难”提供了千古不磨的范本。虽然冥冥之中人们期盼“不是不报,时机未到”,然而,岳飞39岁蒙冤被害,彻底平反已在死后84年。而冤案的制造者赵构与秦桧,一个是皇帝,退位又做了二十多年太上皇而寿终正寝(享年80岁);一个是权奸,死后仍封王(申王)、赐谥(忠献)、立碑,备极哀荣。岳飞爱国,不得好死;君臣为恶,反得善终。这种“迟来的正义”,会让多少人望而生畏!‎ ‎⑦如何解脱“范滂两难”的局限性?有人借助印度圣雄甘地的格言说,牺牲“没有报酬一词,入狱本身就是报酬。”“不经苦难,不能得到自由。”这些话与中国传统的“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有些近似。不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不合“中国国情”。甘地在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中,几次入狱、绝食,竟能全身而退。而在东汉党锢之祸中,同为“党人”的李膺、范滂都是投案自首,都倾向于“非暴力”,然而,皇帝与宦官并没有放过他们。‎ ‎⑧儒释两教都告诉人们,善行本身是一种人格,一种价值,一种尊严,一种满足,而不是一种功利,一种交易,一种回扣,一种报酬。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态,选择人生价值、人生道路,不过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了狭隘的“种善得善、种恶得恶”的粗鄙化理解,从而以报之有无、报之早晚、报之善恶作为行善的前提与追求,显然是不合善之本义的。毕竟人们只能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律,而不能沿袭善恶循环的因果规律。志士仁人不应因善不果报,善而恶报,大善小报而怀忧丧志;即使遭遇恶报,也不必怀疑善的本身价值。且看所谓恶行善报的秦桧今在哉?永远跪在了岳飞像前而受人万世唾骂!‎ ‎(选自安立志《范滂的两难》,有删改)‎ 材料二 东汉末,河北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疯起,朝廷乃派有名望的范滂前往按察。“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这是他发生麻烦的开始。在邪恶势力把持朝政,上下一起勾结搜刮百姓时,范滂想以一人之善行挽天下之颓势,岂可得乎?难怪他在举奏了二十多个权豪的丑行后,“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落得个挂冠而去的下场。‎ ‎……‎ 范滂也许后来清楚了,凭一己之德行不能救世;但他在恶势力的面前依然不屈不挠地抗争,他对恶的可能的最后胜利应该是有准备的。如果他一味地盲目地相信善的力量,那么至少他是不懂得历史的辩证法。正如茨威格在《异端的胜利》一文中所言:“在历史的编年上,要寻找故事里诗一般的公正是徒劳的。我们不得不适应历史乃是万神殿的反映,它的活动既非道德,又非不道德。它既不惩罚,又不报善。它总是把胜利分配给有权势者,任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范滂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恢弘传统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脊梁的中国人”。……范滂为善而亡,其事千百年来犹能“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堪称死得其所,而一班残害忠良的宵小之徒,虽得逞于一时,终被后人万世唾骂。这就应了中国另一句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自见分晓”! ‎ ‎(节选自胡泳《为善乎,为恶乎?——读<后汉书·范滂传>》)‎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第②段,范滂因陷入党争之祸徒遭陷害,他临刑前告诫儿子的话语大意为:我想让你干坏事,可是坏事是不能干的。我想让你做好事,可是我从未做过坏事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B. 范滂在狱中与王甫讨论善恶问题,表达了自己坚持正义却遭受政治陷害的悲愤之情和对自己行为的悔恨。其情感之真切,内心之痛苦,令人动容。‎ C. 文本第⑥段,作者引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论断,充分证明了从古至今人类的本质有恶的成份,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中包含着兽性,且和人性不可调和。‎ D. 作者以范滂的遭遇引出“善恶两难”的话题,以丰富的历史材料为依据,旁征博引,探讨了善与恶的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文化性,给人以教益和启示。‎ ‎17. 纵观全文,作者引用岳飞的事迹有怎样的作用?‎ ‎18. 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第⑧段划线句中“人类社会的规律”与材料二划线句中“历史的辩证法”是意义相似的概念。‎ B. 范滂在恶势力把持朝政时,仍然举奏二十多个权豪的丑行,由此可见他对恶势力的报复已经早有准备了。‎ C. 材料二高度评价了范滂精神的价值与意义,指出范滂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D. 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结尾句异曲同工,两者都预示了善终将战胜恶的历史走向。‎ ‎19. 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下列诗文与范滂的人格精神不相符的一项是 A.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B. 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非存。(赵壹《刺世疾邪赋》)‎ C.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D. 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绝笔书》)‎ ‎20. 请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为范滂写一篇人物评传,将其刻于范滂雕像的台基处。(要求:整散结合,文白皆可,语言优美,80字左右)‎ ‎【答案】16. B 17. 证明了在专制的(恶)制度面前,个人的正义(善)无法得到彰显,正义总是迟来的。与尾段岳飞在今天的境遇形成对比,正义最终战胜恶,说明了志士仁人不应对善怀忧丧志,怀疑善的价值。引入作者对善的深入思考,深化了主题,增加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18. B 19. C ‎ ‎20. 人物评传要点:‎ ‎(内容):1. 生平事迹(高度概括)2. 精神品质3. 后世影响 ‎(情感):庄重、深沉、崇敬 ‎(视角):第三人称 ‎(语言):凝练、简洁、文雅 人物事迹:范滂在河北饥荒之时,临危受命,在当时污浊的政治环境中,毅然举奏权贵势力的丑行,最终被害。‎ 对后世的影响:他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深深感动并教育着后人。对历史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他的遭遇也引发了今人关于善与恶的分析讨论。‎ 学生应强调:这是一篇刻于人物塑像之下的介绍性文字,注意语言表达的倾向性,强调立此雕像的目的是什么等相关信息。‎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对自己行为的悔恨”错,文中只说了他的悲愤,并没有悔恨之意。原文说“他激愤地说:“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古人积德行善,可为自己谋取幸福;而今积德行善,却遭杀身之祸)这种感天地、泣鬼神的义愤与长啸,使得他的政敌、宦官王甫也为之所动”。‎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论据的作用,可从对论点、对人物、对主旨等方面的作用来分析。作者引用岳飞的事迹文中有两处,一是在第六段中,讨论“性善”、“性恶”的时候例举了岳飞的例子,“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在中国古代,岳飞冤案为“范滂两难”提供了千古不磨的范本。……君臣为恶,反得善终。这种“迟来的正义”,会让多少人望而生畏!”。证明了在专制的(恶)制度面前,个人的正义(善)无法得到彰显,正义总是迟来的。第二处是在随后一段中,“儒释两教都告诉人们,善行本身是一种人格,一种价值,一种尊严,一种满足,……志士仁人不应因善不果报,善而恶报,大善小报而怀忧丧志;即使遭遇恶报,也不必怀疑善的本身价值。且看所谓恶行善报的秦桧今在哉?永远跪在了岳飞像前而受人万世唾骂!”。前文的遭遇与尾段岳飞在今天的境遇形成对比,正义最终战胜恶,说明了志士仁人不应对善怀忧丧志,怀疑善的价值。引入作者对善的深入思考,深化了主题,增加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由此可见他对恶势力的报复已经早有准备了”错,原文说“范滂也许后来清楚了,凭一己之德行不能救世;但他在恶势力的面前依然不屈不挠地抗争,他对恶的可能的最后胜利应该是有准备的”。‎ ‎19. 试题分析:范滂的人格精神是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大义凛然。C“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出自屈原楚辞"国殇",意思是: 身体虽然死亡,精神则永远不灭,你刚强的魂魄依然是鬼群中的英雄。赞颂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壮烈精神。文中主要写了范滂在河北饥荒之时,临危受命,在当时污浊的政治环境中,毅然举奏权贵势力的丑行,最终被害。文中没有写到范滂为国捐躯事迹,也没有死为鬼雄的壮烈精神。‎ ‎20.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为范滂写一篇人物评传,考生要知道人物评传的主要内容和写法。人物评传的要点:(内容):1. 生平事迹(高度概括)2. 精神品质3. 后世影响;(情感):庄重、深沉、崇敬;(视角):第三人称;(语言):凝练、简洁、文雅。然后考生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具体内容,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学生应强调:这是一篇刻于人物塑像之下的介绍性文字,注意语言表达的倾向性,强调立此雕像的目的是什么等相关信息。主要事迹有:范滂在河北饥荒之时,临危受命,在当时污浊的政治环境中,毅然举奏权贵势力的丑行,最终被害。对后世的影响有:他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深深感动并教育着后人。对历史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他的遭遇也引发了今人关于善与恶的分析讨论。‎ 六、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片段一 ‎“父亲,什么叫做破产?”‎ ‎“破产,”父亲回答说,“是最丢人的事,比所有丢人的事还要丢人。”‎ ‎“那一定是罪孽深重啰,”葛朗台太太说,“我们的弟弟要入地狱了吧。”‎ ‎“得了吧,你又来婆婆妈妈的,”他耸耸肩膀。“欧也妮,破产就是窃盗,可是有法律保护的窃盗。人家凭了琪奥默·葛朗台的信用跟清白的名声,把口粮交给他,他却统统吞没了,只给人家留下一双眼睛落眼泪。破产的人比路劫的强盗还要不得:强盗攻击你,你可以防卫,他也拼着脑袋;至于破产的人……总而言之,查理是丢尽了脸。”‎ 这些话一直响到可怜的姑娘心里,全部说话的分量压在她心头。她天真老实的程度,不下于森林中的鲜花娇嫩的程度,既不知道社会上的教条,也不懂似是而非的论调,更不知道那些骗人的推理;所以她完全相信父亲的解释,不知他是有心把破产说得那么卑鄙,不告诉她有计划的破产跟迫不得已的破产是不同的。‎ ‎“那么父亲,那桩倒楣事儿你没有法子阻拦吗?”‎ ‎“兄弟并没有跟我商量;而且他亏空四百万呢。”‎ ‎“什么叫做一百万,父亲?”她那种天真,好像一个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孩子。‎ ‎“一百万吗?”葛朗台说,“那就是一百万个二十铜子的钱,五个二十铜子的钱才能凑成五法郎。”‎ ‎“天哪!天哪!叔叔怎么能有四百万呢?法国可有人有这么几百万几百万的吗?”‎ 葛朗台老头摸摸下巴,微微笑着,肉瘤似乎胀大了些。‎ ‎“那么堂兄弟怎么办呢?“‎ ‎“到印度去,照他父亲的意思,他应该想法在那儿发财。” ‎ ‎“他有没有钱上那儿去呢?”‎ ‎“我给他路费……送他到……是的,送他到南德。”‎ 欧也妮跳上去钩住了父亲的脖子。‎ ‎“啊!父亲,你真好,你!”‎ 她拥抱他的那股劲儿,差一点教葛朗台惭愧,他的良心有些不好过了。‎ ‎“赚到一百万要很多时候吧?”她问。‎ ‎“哦,”箍桶匠说,“你知道什么叫做一块拿破仑吧;一百万就得五万拿破仑。”‎ ‎“妈妈,咱们得替他念‘九天经’吧?”‎ ‎“我已经想到了,”母亲回答。‎ ‎“又来了!老是花钱,”父亲嚷道,“啊!你们以为家里几千几百的花不完吗?”‎ ‎……‎ 索漠的人这时挤在广场上,葛朗台的酒脱手的消息已经把他们吓坏了,要是再听到上面的话,他们一定会气得发抖。人心的慌乱可能使酒价跌去一半。‎ ‎“今年你不是有一千桶酒吗,父亲?”欧也妮问。‎ ‎“是啊,小乖乖。”‎ 这个称呼是老箍桶匠快乐到了极点的表示。‎ ‎“可以卖到二十万法郎喽?” ‎ ‎“是的,葛朗台小姐。” ‎ ‎“这样,父亲,你很容易帮查理的忙了。”‎ 当初巴比仑王伯沙撒拜太查,看到神秘的手在墙上预告他的死亡时,他的愤怒与惊愕也不能跟这时葛朗台的怒火相比。他早已把侄儿忘得一干二净,却发觉侄儿始终盘踞在女儿心里,在女儿的计算之中。 ‎ 片段二 一八二七那一年,她的父亲感到衰老的压迫,不得不让女儿参与田产的秘密,遇到什么难题,就教她跟克罗旭公证人商量,——他的忠实,老头儿是深信不疑的。然后,到这一年年终,在八十二岁上,好家伙患了风瘫,很快的加重。裴日冷先生断定他的病是不治的了。‎ 想到自己不久就要一个人在世界上了,欧也妮便跟父亲格外接近,把这感情的最后一环握得更紧。像一切动了爱情的女子一样,在她心目中,爱情便是整个的世界,可是查理不在眼前。她对老父的照顾服侍,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守财奴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 ‎…… ‎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期,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他要坐在火炉旁边,密室之前。他把身上的被一齐拉紧,裹紧,嘴里对拿侬说着:‎ ‎“裹紧,裹紧,别给人家偷了我的东西。”‎ 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 ‎ ‎“在那里吗?在那里吗?”问话的声音显出他惊慌得厉害。‎ ‎“在那里呢,父亲。”‎ ‎“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 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他几小时的用眼睛钉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 ‎“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是他看不见。‎ ‎“父亲,祝福我啊。” ‎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于是欧也妮在这座屋子里完全孤独了;只有拿侬,主人对她递一个眼神就会懂得,只有拿侬为爱她而爱她,只有跟拿侬才能谈谈心中的悲苦。对于欧也妮,拿侬简直是一个保护她 不再是一个女仆,而是卑恭的朋友 ‎ ‎(节选自巴尔扎克 《欧也妮· 葛朗台》)‎ ‎21. 结合文段一、二,分析葛朗台对待亲情的态度。‎ ‎22. 评论家李健吾说巴尔扎克不仅描绘了欧也妮“纯洁的、无边无际的、傲岸的”爱情,还“栩栩如生地为她刻画了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堵住她的生命之流”。请结合整本书阅读体会,谈谈你对“堵住生命之流的大山”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150字。‎ ‎【答案】21. 三个角度:对待妻子/对待侄儿/对待女儿 ‎ ‎22. 《欧也妮·葛朗台》中细致地为欧也妮描绘了一座不可越的封建大山,堵住她的生命之流,这座阴森的大山就是她的父亲葛朗台老头子。老葛朗台害怕欧也妮会分走他的财产,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欧也妮的爱情,追求幸福的脚步。对于生活中阻碍生命洪流的大山,人们不能像欧也妮一样,只是一味的妥协,要学会抗争,当然欧也妮也抗争过,不过没有坚持到底,或者说抗争的不够彻底,没有战胜这座阻碍生命洪流的大山,葬送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本题要求分析葛朗台对待亲情的态度,可从对待妻子、对待侄儿、对待女儿的三个角度来分析。如“‎ ‎“得了吧,你又来婆婆妈妈的,”他耸耸肩膀”,““又来了!老是花钱,”父亲嚷道,“啊!你们以为家里几千几百的花不完吗?””,“他早已把侄儿忘得一干二净,却发觉侄儿始终盘踞在女儿心里,在女儿的计算之中”,“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守财奴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在欧也妮葛朗台中,他则是一位变态的拜金狂,是一个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他喜欢的是金钱本身。他无论是对亲属还是自己身边的妻子和女儿的亲情是非常吝啬和冷漠自私的。金钱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不想给妻子零用钱,让买主掏出额外的钱来付给她,反过来,一切家用支出都要她付,一直到刮光为止。来了亲戚,他不让加菜,最后竟叫佣户打些乌鸦来熬汤。妻子卧床不起,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得破费钱钞,葛朗台的吝啬是同贪得无厌地追逐金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的心目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什么都完了”。他半夜里关在密室中瞧着累累的黄金,连眼睛都变得黄澄澄的象带上金子的光泽。他的侄儿查理知道父亲死后痛哭不已,他便觉得这孩子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真没出息。妻子死后,葛朗台十分害怕有一部分财产要被女儿分走,赶紧同女儿和好,使她不要继承母亲的遗产,直到临死前,他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子上,长时间的盯着,这样才感到心里温暖。他最后一句话是叫女儿料理好一切,到阴间去向他交账。巴尔扎克把资产者嗜钱如命的本质真是揭露得淋漓尽致。‎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整本书阅读体会,谈谈你对“堵住生命之流的大山”的理解和认识。首先要了解“堵住生命之流的大山”具体指什么内容。,根据作品的内容可知,这座大山就是她的父亲葛朗台老头子。然后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父亲葛朗台老头子如何阻止欧也妮“纯洁的、无边无际的、傲岸的”的爱情的,并要有自己的看法。‎ 如老葛朗台害怕欧也妮会分走他的财产,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欧也妮的爱情,追求幸福的脚步。对于生活中阻碍生命洪流的大山,人们不能像欧也妮一样,只是一味的妥协,要学会抗争,当然欧也妮也抗争过,不过没有坚持到底,或者说抗争的不够彻底,没有战胜这座阻碍生命洪流的大山,葬送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七、本大题共1小题。 ‎ ‎23. 作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怀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答案】面对困难 人的一生中,是不可能没有困难的.当困难来临的时候,也许,你会烦躁不安.然而,困难是需要克服的.如果你把它搁着,它只会阻碍你前进,成了你的拦路虎,倒不如冷静面对,把困难克服掉,去接受另一个新的挑战.‎ 打开我心底的尘封记忆,那已经是前年暑假的事了.那时候,妈妈经常带着我到桂圆林里玩.我可喜欢那里啦,那可是我的乐土.我整天与表哥、表姐到田沟里钓小龙虾,到桂圆林去摘龙眼,……所以,我隔三岔五地就嚷着要妈妈带我去桂圆林里玩耍.有一次,我又想到我的乐土去,但妈妈工作忙的不可开交,而表哥、表姐们都在备考,我决定独个儿去.‎ 那天天气格外好,我带着一路好心情,不知不觉地到了分岔路.向左走,不久就能到达目的地;靠右走呢,我从来没走过,但我每次经过总能看到许多游客们从那条路走出来的.于是,在好奇心的指使下,我踏上了那条陌生的道路.‎ 走着走着,没想到眼前是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色:一块块绿油油的田地,还有彩蝶在花丛中飞舞.一边欣赏这田园风光,一边哼着曲子,我的心情十分轻松.但,不知我走了多久,我的心情开始由轻松愉快变得恐惧不安了,眼前的景色好像也变了:四周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走在小路上,天空中不时传来一声声乌鸦的叫唤声.慌张之中,我被一块突出的石头绊倒了,膝盖马上青肿了起来并磨破了皮,我忍住疼痛,勉强站了起来,心里更加害怕.望了前头,又望了后面,真是前头茫茫,后路漫漫,我进退两难,心中的恐惧仿佛又增加了十分.‎ 然而,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勇气犹如泉水般涌上我心头——路是自己选的,无论多么崎岖,多么难走,我都应该把它走完.就是这个信念推动着我,我不顾膝盖的疼痛,奋力地向前跑着……终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远处,我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桂圆林.‎ 困难好比生活中的调味品,没有了这些,生活也就会变得很平淡,每个人都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终身伴随的路,而这路上有无数的绊脚石,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它,因此我们要前进,就要铲除它、消灭它,要用乐观的、理智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困难.‎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是杨万里的一首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理解诗歌的内容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根据分析,可有以下立意:①直面困难;②勇于和困难作斗争;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④乐观面对困难。(5)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6)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醉;(7)不要打无准备的仗……‎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 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