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①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 ‎⑤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⑥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⑦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吟诵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 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 C. 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D. 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不同,自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述。‎ B. 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 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 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有利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读诵的节奏平仄。‎ B. 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 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可以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D. 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对于这一工作,我们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中,‎ A项,结合文本内容“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分析可知,“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表述绝对。‎ C项,“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结论错误,原文为“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容易丢失”不是“就会丢失”,选项说“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是曲解原文,表意错误。‎ D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D项,“采用例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论证方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文中没有喻证法。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中,A项,“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分析不当,因为这是吟诵的基础而不是结果。原文为“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故选A。‎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近日,关于2016年中国网络核心版权产业的行业规模调研结果出炉。网络视频行业规模已达521亿元,10年间增长近百倍。同时,作为产业另一潜力支柱的数字音乐行业,近年来也获得了飞速发展。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数字音乐行业规模已突破150亿元,逐渐与国际接轨。‎ 进入2017年,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在严惩盗版的同时,也为知识产权内容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最好的支持。在经历了盗版阵痛后触底反弹的网络版权重要领域中,数字音乐与网络视频的产业间距正在慢慢缩小,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网络视频所积累的经验也正是其最好的前行向导。‎ ‎(摘编自“互联之家”‎2017年8月30日)‎ 材料二 今天,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被要求全部下线。版权主管部门的这一重拳,被业界看作网络音乐产业的重要转折。‎ 一纸禁令并未对网络音乐平台造成冲击。几大在线音乐平台似乎早有准备,动作频频:宋柯、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用户数量宣布破亿……而另一边,一些小众平台在版权禁令下,选择关闭音乐服务。国内知名音乐分享网站“音乐盛宴”已于27日正式关闭,距离2006年的创建,不过10年时间。‎ 音乐人对网络传播始终又爱又恨。爱的是其传播效率远远超过之前的磁带或CD,往往一首歌在网络走红就能让音乐人名满天下;但是免费下载又让网络人气成为看上去很美的产业气泡,人气变现在免费下载,时代几乎无解。正因如此,网络音乐在走红的同时,也时常被歌手抵制。‎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5年7月31日)‎ 材料三 互联网数字音乐将销售渠道彻底改变。音乐产生之后,直接放到互联网音乐平台上,没有发行公司、音像市场,而是将产业链缩短为更为简捷有效的“内容+渠道”,但渠道已经从传统唱片公司手中转移到了互联网音乐平台上。‎ 移动互联网时代,发行渠道渐渐转移到了平台手中。速途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各类应用的使用率中,音乐应用以77.2%排名第四。QQ音乐推出付费数字音乐专辑之后,互联网音乐平台基本完全掌握了线上发行渠道,并且逐渐取代线下发行渠道。此时,帮助词曲作者进行版权维护与收费的工作也转到平台,QQ音乐为此甚至建立了专门的法务团队。‎ 音乐产业链的重构将给音乐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但对音乐平台公司而言,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盈利问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移动音乐市场规模已达96.2亿元。但各互联网音乐平台中,实现盈利的只有QQ音乐,而且还是首次盈利。‎ 目前各音乐平台的营利点包括付费用户、数字唱片、版权转让费、维权收费、广告等营利点虽多,但金额却都有限,甚至难以覆盖昂贵的版权费用。‎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全球娱乐和媒体产业年度报告》中断言,音乐播放平台尽管发展十分迅猛,但仍然难以为音乐产业带来更多收入。而要解决平台盈利问题,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回归音乐本身。‎ 在互联网协作模式下,资源开放、技术升级、渠道易主,让音乐人摆脱了过去依赖唱片公司的模式,音乐创作、推广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多样。音乐产业的产业链未来还会调整,正在探索中的新商业模式也有待稳定,但无论如何,几年前濒临死亡的音乐产业,如今又迎来了曙光。‎ ‎(摘编自《财经》2017年第4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音乐与网络视频同属一个产业,但其规模比网络视频要小。‎ B. 数字音乐在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的情况下未受到冲击。‎ C. 数字音乐的销售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转移到了互联网音乐平台上。‎ D. 在互联网协作模式下,数字音乐要想盈利,回归音乐本身无疑是最快捷的方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可以说是为知识产权内容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B. 数字音乐和网络视频在过去10年都获得了飞速发展,行业规模增长近百倍。‎ C. 互联网音乐平台将产业链变成简捷有效的“内容+渠道”,意味着音乐产业的产业链调整已到位。‎ D. 互联网音乐平台的营利点虽多,但由于版权费用昂贵,目前还没有平台实现盈利。‎ ‎6. 在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的情况下,未来的网络音乐产业应如何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A ‎ ‎6. ①网络音乐产业应巩固发行渠道,帮助词曲作者做好版权维护与收费工作。②网络音乐产业应在互联网协作模式下,开放各种资源,做好技术升级。③网络音乐产业应使音乐创作、推广方式越来越灵活多样。④网络音乐产业应调整产业链,努力探索新商业模式。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未来的网络音乐产业应如何发展”;然后确定答案信息范围,在材料中仔细筛选相关内容,并进行归纳概括;最后将有效信息分条表述,得出答案。‎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选项内容找到原文有效信息区间,联系上下文审读原文信息,并和选项进行仔细比对,找出二者相异处,再考虑选项内容是否与原文语意一致。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未受到冲击”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中“而另一边,一些小众平台在版权禁令下,选择关闭音乐服务”可知,一些小众平台是受到了冲击的。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逐一分析判断。B 项,主语是“数字音乐和网络视频”,讲二者“在过去10年都获得了飞速发展,行业规模增长近百倍”错误,材料一第 1 ‎ 段中只明确说了“网络视频行业规模……增长近百倍”,而没有说“数字音乐”的规模增长也是如此,选项混淆范围。C 项,“意味着音乐产业的产业链调整已基本到位”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的“音乐产业的产业链未来还会调整,正在探索的新商业模式也有待稳定”,说明“产业链的调整尚未到位”,选项曲解文意。D 项,“故目前还没有实现盈利的平台”表述错误,由材料三第 4 段中的“但各互联网音乐平台中,实现盈利的只有 QQ 音乐”可知,D 项说法有误。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阅读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兼顾材料出处通读材料,善于利用标志性词句,包括重要词语和段落中心句,特别是概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等进行分层阅读,理清各个材料侧重表述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合理地推理分析,有针对性地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分析探究。“在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的情况下,未来的网络音乐产业应如何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这是要谈未来的网络音乐产业应如何发展,根据材料表述可知,音乐产业问题涉及“发行渠道”、“版权维护与收费”、“资源开放、技术升级”、“音乐创作、推广方式”、“产业链调整和探索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答题时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信息筛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将自己的看法归纳概括,分条作答即可。‎ ‎【点睛】做好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概括分析信息和思考探究题。概括分析,要有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第一步要看清要求,明白要做什么;第二步,速读原文,把握线索和梗概;第三步要审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提取答案要点;第四步要联系上下文,分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概括,作答要用足原文信息,有“因分赋点”的意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3分)‎ 阅读话剧《雷雨(节选)》,完成小题。‎ 周 萍 (狠狠地)你叫我说什么?我看你上楼睡去吧。‎ 蘩 漪 (冷笑)你不要装!你告诉他们,我并不是你的后母。‎ ‎ [大家具惊,略顿。‎ 周 冲 (无可奈何地)妈!‎ 蘩 漪 (不顾地)告诉他们,告诉四风,告诉她!‎ 四 凤 (忍不住)妈呀!(投入鲁妈怀)‎ 周 萍 (望着弟弟,转向蘩漪)你这是何苦!过去的事你何必说呢?叫弟弟一生不快活。‎ 蘩 漪 (失了母性,喊着)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我是你的。‎ 周 萍 (苦恼)喊,弟弟!你看弟弟可怜的样子,你要是有一点母亲的心——‎ 蘩 漪 (报复地)你现在也学会你的父亲了,你这虚伪的东西,你记着,是你才欺骗了你的弟弟,是你欺骗我,是你才欺骗了你的父亲!‎ 周 萍 (愤怒)你胡说,我没有,我没有欺骗他!父亲是个好人,父亲一生是有道德的,(蘩漪冷笑)——(向四凤)不要理她,她疯了,我们走吧。‎ 蘩 漪 不用走,大门锁了。你父亲就下来,我派人叫他来的。‎ 鲁侍萍 哦,太太!‎ 周 萍 你这是干什么?‎ 蘩 漪 (冷冷地)我要你父亲见见他将来的好媳妇再走。(喊)朴园,朴园…………‎ 周 冲 妈,您不要!‎ 周 萍 (走到蘩漪面前)疯子,你敢再喊!‎ ‎ [蘩漪跑到书房门口,喊。‎ 鲁侍萍 (慌)四凤,我们出去。‎ 蘩 漪 不,他来了!‎ ‎ [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 周朴园 (在门口)你叫什么?还不上楼去睡?‎ 蘩 漪 (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 (见侍萍、四风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蘩 漪 (拉四凤向周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周朴园,向四凤)叫爸爸!(指着侍萍,向周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 太太!‎ 蘩 漪 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 周 萍 (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 (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蘩 漪 (惊)什么?她是侍萍?‎ 鲁侍萍 (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 (冷冷地)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 不,不!(低头)啊!天!‎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 萍 (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 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郑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向侍萍)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既然你又来了…………‎ 鲁侍萍 不,不!四凤,我们走!‎ 周朴园 (暴怒地,对周萍)跪下,认她!这是你的生母。‎ 鲁四凤 (错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侍萍不语)‎ ‎7. 下列对戏剧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蘩漪有意揭开真相的那些话,多多少少有些温情。‎ B. 周萍不愿认鲁侍萍这个生母的主要原因是嫌鲁侍萍是个老妈子,地位低下。‎ C. 周朴园强迫周萍认鲁侍萍生母的举动再次显示了他那一贯道貌岸然的嘴脸。‎ D. 舞台说明“侍萍不语“表明鲁侍萍准备接纳周萍的相认。‎ ‎8. 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一句中,他明白了什么?“怎么——”隐含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状态?‎ ‎9. 结合课文,分析侍萍、蘩漪、周朴园在揭开真相前各自了解多少真相。‎ ‎【答案】7. C 8. 周朴园自认为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已经吃透了鲁侍萍前来清算感情账的目的;“怎么”是周朴园的欲言又止的反问,隐含周朴园想责备侍萍出尔反尔又考虑到场合不对而没有将话说出的虚伪心理。 ‎ ‎9. ①侍萍知道了所有真相:周萍是自己的儿子,和亲妹妹浑然不觉中乱伦。蘩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道了周萍和四凤的恋情,故意当众揭开,以便让重视门第的周朴园阻止他们,她事先并不知道四凤之母就是过去的梅侍萍,不知道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的。③周朴园自以为明白一切,却全然不知。以为侍萍对周萍说了真相,但是对周萍、四凤、樊漪三人的真正关系浑然不知。‎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 A项,“多多少少有些温情”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你不要装!你告诉他们,我并不是你的后母”“我要你父亲见见他将来的好媳妇再走”“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可知,蘩漪的话满是嘲讽意味,无温情可言。‎ B项,“主要原因是嫌鲁侍萍是个老妈子,地位低下”错误。周萍不愿认鲁侍萍这个生母的主要原因是他明白了自己和恋人鲁四凤是亲兄妹,他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D项,“表明鲁侍萍准备接纳周萍的相认”理解错误。“不语”显示了鲁侍萍的无比的痛苦和无奈,“准备接纳周萍的相认”是对原文的曲解。‎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本题,词语中没有表明的语意可以结合舞台提示来判断和理解,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对话特点,据此总结。根据舞台提示“明白地”以及周朴园欲言又止的表现,总结其心理特点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表现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重点词语,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四凤,我们出去”“不,不,您弄错了”“啊!天!”“不,不!四凤,我们走”可知,侍萍知道了所有真相。分析“我要你父亲见见他将来的好媳妇再走”“什么?她是侍萍”可知,蘩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分析“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向侍萍)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既然你又来了”可知,周朴园自以为明白一切,却全然不知。‎ ‎【点睛】戏剧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按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形式。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扩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佘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叫“贰师将军”。后投降匈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取字,女子十五岁取字。‎ B. 拜,文中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都为此义。‎ C. 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D. 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 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 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D. 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 ‎(2)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答案】10. C 11. D 12. C ‎ ‎13. (1)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 ‎(2)(李陵)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首先理解句意: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大可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召”“欲使”的主语是武帝,“召陵”“欲使”有两个谓语,中间应断,排除A项、D项。“勇士”“奇材”“剑客”之间是并列关系,不需要断开;“以分单于兵”中表目的,“以”前要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项,“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分析可知,李陵仅率十几人突围。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的重点词语有:(1)“会”,恰逢;“为……所……”被动;“亡”,逃亡;“且”,将要;(2)“提”,率领、携带;“抑”,压制,此处译为搏杀;“师”,军队;“虽”,即使。‎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大可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骑兵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搏战攻击敌军,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令他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伤害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只好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到山下,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兵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冇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于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声声慢·秋声 蒋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②门、不锁更③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④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丽谯:华丽的高楼。③更:更鼓。夜里为报知时刻而于每更敲打大鼓。④蛩:俗名蟋蟀。‎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B. “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领起了全词对秋声的描写。‎ C. 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暗示了时间悄然流逝,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 D. “知他诉愁到晓,碎味浓、多少蛩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灯前那女人边捣衣边诉说愁苦的琐琐碎碎,咕咕哝哝的声音比作无边括噪的蛩声,足见词人内心烦躁。‎ ‎15. 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入笔,意味独特。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思念亲人故友,故人不在,思念中恍惚错把“檐玲声”当成故人腰间佩玉声;“砧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又传来捣衣声,砧声入耳勾起对亲人的思念。②怀念故国。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引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③感伤离乱,亡国之痛。“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秋夜漫漫难捱直至曙光渐现,凄凉秋声,声声入耳,层层紧逼,特别是征乱、破亡之声“彩角声”、“胡笳声”刺耳、动心魄,亡国之痛无处诉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足见词人内心烦躁”理解错误。“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意思是,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分析可知,词人愁绪皆因满腹心事起。结合注释“深怀亡国之痛”,可见诗人内心苦闷。选项“词人内心烦躁”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首先分析题干“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其实就是分析情感。再分析秋夜中的声音,思念中的词人将“檐底铃声”听成是故人来访, “捣衣声”勾起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这些征战之声写出了时代动乱的局势,勾起了自己的亡国之痛。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雁声”引起了对故国的怀念。‎ ‎【点睛】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海潮》中极尽杭州之美的千古丽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霖铃》中与马致远的《天净纱·秋思》中的“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浓浓的愁情。‎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情绪相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定风波》苏轼由大自然的微妙变化中得到这样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从而随缘,顺遂。‎ ‎(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_______________”写出远山高耸连绵、千姿百态,秀美奇特。‎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仓皇北顾”的结局。‎ ‎(9)李清照《醉花阴》中,点明主人公虽应景喝酒赏菊却无心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代诗词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点滴滴”用梧桐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答案】 (1). 闻道有先后 (2). 术业有专攻 (3).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 有三秋桂子 (5). 十里荷花 (6). 杨柳岸 (7). 晓风残月 (8). 大江东去 (9). 浪淘尽 (10). 千古风流人物 (11). 也无风雨也无晴 (12). 玉簪螺髻 (13). 封狼居胥 (14). 东篱把酒黄昏后 (15). 有暗香盈袖 (16). 梧桐更兼细雨 (17). 到黄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术业、施、晓风、淘、晴、簪、螺髻、胥、篱、盈。‎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搀扶年迈的老人,你选择了敬老;安慰摔倒的儿童,你选择了爱幼。这两者______,你又选择了漠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进修后,穿越了重重艰难险阻,放弃了______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刑场上毅然放弃生存的机会,______;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了追寻世间真谛而抛弃了______的生活。这些人的选择虽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屑一顾 衣食无忧 舍身取义 雍容华贵 B. 不屑一顾 养尊处优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C. 置之不理 衣食无忧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D. 置之不理 养尊处优 舍生取义 雍容华贵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B. 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C. 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认为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D. 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困苦生活的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不去领美国的救济粮 B. 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拖着久病身体困苦生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C. 朱自清,现代著名文学家,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D. 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拖着久病的身体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去理睬它;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结合后句的“漠视”可知,前句填做法即可,故应选“置之不理”。衣食无忧,衣服食物应有尽有,不用担心;养尊处优,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句中是“生活”,故应选“衣食无忧”。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句中强调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故应选“视死如归”。雍容华贵,形容人仪态文雅从容,庄重大方,也形容服饰华丽锦绣;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此处偏重指生活,不强调仪态与服饰,故应选“锦衣玉食”。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句子共两处错误,第一,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语“虽然”应置于句首;第二,后句否定不当,应把“这不是”改为“这是”。‎ A项,否定不当,把“这不是”改为“这是”;‎ B项,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语“虽然”应置于句首;‎ C项,兼具AB的错误。‎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结合前后句子可知,先说人物,再说事件。“宁可……也不……” 表达一种取舍关系“宁可”后面是“取”的内容,“也不”后面是“舍”的内容。“取”的是“困苦生活”,“舍”的是“救济粮”,由此可确定答案。故选B。‎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敬请广大读者赐稿,来稿请寄:××市××路××号《读书》编辑部郭亮敬启。‎ B. 您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另外这文章里有几处错误,我已经给您斧正了。‎ C. 在信的最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恭敬地写道:“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D. 苏先生说:“今日有缘相聚,实在不易。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A项,“敬启”是敬辞,用于编辑自身不妥当。B项,“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不能用于自己改别人的文章。D项,“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不能用来形容别人。故选C。‎ ‎21.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用四个字的短语概括楚人的三种精神。(不得摘录原文短语)‎ 楚人立国之初,地域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人的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楚人发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答案】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开放融合(交流融合、兼容并包)、革故鼎新(技术创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划分段落的层次。如第一层“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可以概括出艰苦创业之类的词语;第二层“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可以概括出开放融合、兼容并包等词语;第三层“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可以概括出革故鼎新或技术创新等内容。‎ ‎【点睛】提取关键词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检查反馈原则。指选出的关键词,检查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如要点是否齐全,数量是否达标,是否字数超限等。既然有定词语数量的要求,那么超过这个限定是要扣分的。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出自原文原则。考生找到所谓的关键词应是材料中出现的词语,这是这类题有别于其他概括压缩型题型的地方。次序固定原则。考生所选择的关键词在填入答案栏时,位置和次序不能颠倒混乱。因为所选的词语按照正确语序应是一个主谓宾单句,如果次序颠倒语意就可能发生变化,这样即使所选词语是正确的,但次序错了,也是要扣分的。‎ 四、写作(6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正视你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态度,是一条路径,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自拟题目。‎ ‎【答案】【例文】‎ 直面人生 ‎21世纪于我们是黄金的时期,也是残酷的现实。在这物欲横流、人才辈出的时代,我们在群星闪耀中难以寻得自己的舞台,随波逐流,渐渐迷失自我。‎ 我们在悲观,我们在迷途中找寻生活的意义。‎ 我们在逃避,我们不曾鼓足勇气正视向自己。‎ 鲁迅曾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跌倒了,别哀伤,再爬起来……‎ 人生就像一场戏,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或喜或悲,这其间,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挫折与痛苦。其实,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面对它,你是独自哀伤,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 ,从此一蹶不振,被它淹没;还是会再爬起来,被它推到浪头的顶峰?全看你的水性如何。‎ 蓦然回首,我忽然看到矮个子的英雄拿破仑驰骋在疆场上。透过熊熊战火,越过滚滚硝烟,我看到了他那坚毅的脸庞。正是他内在的不屈与顽强,使他永远驰骋在了历史的疆场上。在战争中,他率领着他的军队,从巴黎到西西里岛,再到建立法兰西帝国,最后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旗帜倒过,鲜血洒过,却从不甘心失败。甚至到滑铁卢战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都没有让他低下高贵的头颅。同他一般的不屈与顽强,无论遭逢怎样的人生境遇,都不晓得惧怕与畏缩。历史造就的是如他一般的不屈丈夫。跌倒了,就再爬起来,人生中永远不会出现惨淡的一面。‎ 跌倒了,那就再爬起来,不要哀伤,不要痛苦,敢于面对,那么挫折后的磨难,便会释然开怀。而一味的放大挫折,足以让一个人万念俱灰,永不再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的词字字透露出了他的“愁”恰似一江春水奔流不复回。阶下囚的日子里,回想“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一味的忧伤。历史将他变成了一个弃儿,而他也只是沉沦于亡国的痛苦中终日以泪洗面。看着曾经是自己的江山,他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兵甲吞吴军的壮志;也没有西楚霸王,挥剑刎颈,魂断乌江的豪气,而李煜显然是弱者中的弱者,他不敢面对人生中的忧伤、压抑,耿耿于怀,用一支饱含血和泪的笔,把他的忧伤写满了历史的扉页。我承认李煜是出色的词人,但他却不是可敬的志士。‎ 人生是一个不断经历的历程,不论是荆棘满路,还是一帆风顺,我们都得自己走过,跌倒了,就再爬起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向前走,不回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根据作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材料围绕的中心,是“正视你自己的一切”,接下来补充完整这个短语,首先是“谁”“正视”,其次是“正视”是什么意思,再次“自己的一切”具体指什么;“谁”,可以是人,我和他人;可以是国家、民族,可以是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自己的一切”也就是正视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优点、长处、出身、现状、厄运,也可以是自己的不足、不好的出身;正视的意义是核心,必须正面分析。从正面去理解,我们可以联系旧知,比如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就是直面,直视,是态度,不是思想认识。是勇敢地面对,不是回避漠视,更不是逃避,甚至怨天尤人。总而言之,正视就是不回避,不逃避,不畏惧;不偏不倚,不卑不亢。‎ 参考立意:‎ ‎1、正视自己需要勇气;‎ ‎2、正视自己是一种智慧;‎ ‎3、要敢于正视自己.‎ 参考素材:‎ ‎1、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生普遍认为“学不可以已”才是自己应有的“觉悟”。这样的思想让许多已足够优秀的人忽略了正视自己,信心也无从积累。久而久之,亦步亦趋中我们谁也不想做出头之鸟,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扛起来——我们将机会拱手让人,我们成为了旁观者,一次又一次地扮演着路人的角色。‎ ‎2‎ ‎、我们在忙着提升能力和素养,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自己。我们的优点被遗忘在了角落,当我们遇到需要这些优点来处理问题时,我们“不敢做”,“不敢当”,“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我们需要正视自己,即使在优秀的人群中我们很渺小。正视自己的劣势,正视与他人的差距,同时更应正视自己优势,即使它可能很微小,那也是不可替代。‎ ‎3、正如李清照吟出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们并非完美,但生来就独具特点,正视这些特点,你会发现,自己可发展的优点并不少!与其作为旁观者羡慕别人的“浅碧深红”,倒不如正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一流之处。‎ ‎4、回首三国时期的刘备,文不如孙权、武不敌曹操,但是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劣势,以仁义之心,得桃园三结义;再三顾茅庐,得孔明之辅佐;终成就了一段浪漫英雄主义的传奇。反观其子,终身未看清自身不足,更没有没有自信心正视自己,最后才落得千古“扶不起的阿斗”的罪过。‎ ‎5、艾金森是好莱坞出名的喜剧演员,憨豆先生的搞怪夸张的表情正是他利用镜子反复训练的结果。为人所不知的是他有口吃的毛病,这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莫大的不幸,因为一句话往往就可能引来观众的笑声,然而艾金森却无法完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没有放弃,也没有像猪八戒那样愤怒,看着镜中自己口吃的样子,他选择用镜子来改变自己。艾金森面对镜子,他发现了自己夸张的表情,忽略了口吃的样子,他面对镜子一遍又一遍练习着自己夸张的动作与丰富的面部表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依靠夸张的肢体动作与丰富的面部表情赢得了“喜剧之王”的称号。正是由于艾金森正视了自己,利用镜子改变了自己,他才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结构示例:文体:议论文。题目:直面人生。开篇从现实世界的残酷、人们容易迷失自己说起,并以鲁迅先生“必须敢于正视”的名言作导引,引发对正视自己的思考。正文部分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先举拿破仑不惧失败的例子,正面说明敢于直面人生的意义;再举李煜沉沦于亡国的痛苦,从反面证明不能正视自己的悲哀。结尾再次阐明观点,并以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呼吁开头,呼吁我们向前走,不回头……‎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