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52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19-2020学年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当他谈到他的代表作《可可》的写作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力图在这部书中,用最低限度的文学性和最高限度的真实性,来讲述巴伊亚州南部可可庄园工人们的生活。”
他为了强调现实主义精神,故意有点极端地作了如上表述。其实,他是一个同样注重文学性的作家。我们从他的作品名称都可以看出“文学性”。
现实主义精神,是人类文学史的魂。在我们的不经意中所提及的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产物。
辽阔、广漠、深邃、透彻的俄罗斯文学更是如此。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的那些大师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里、契诃夫以及后来的高尔基等人,都是以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他们一生的创作的。
但到了上个世纪中期,这一精神渐渐地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强调了。代之而起的,是“虚构”“想象”“幻想”这些词——这些词成为作家(包括儿童文学作家)们说来说去的高频词。现实主义淡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前些年,我说得最多的也是这些词。这没有错。中国当代文学(包括儿童文学)缺乏想象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过去这么多年之后,我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当我们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虚构”“想象”之上时,我们的目光渐渐从历史、从现实之上挪移开了,而殊不知被我们忽视了的、漠视了的那一切,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性写作资源。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故事,其实是任何虚构、想象都无法相比的——它们的神奇、出人意料以及其背后的复杂而丰富的含义,是远远超出“虚构”“想象”所能给予我们的。我们的想象力,谁也不可能超过造化,超过现实——超过冥冥之中的造物主的。这既是人类的、宇宙的作者,又是导演——唯一的导演。连我们的想象力,都是它给予的。
由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淡忘,我们不仅对“现成的”、“绝妙的”故事视而不见,而且还逐渐忘却了“功夫”二字,忘记了对“功夫”的操守。
现实主义是讲功夫的:观察天下万物,破其机密的功夫。就像绘画一样,它强调从素描开始——
- 18 -
完全逼真的素描。基本功的概念,深入灵魂。最近,看《达·芬奇讲绘画》,第九讲《树木与草地》,说到树叶,他有一段并非是来自植物学知识,而是来自他观察的描述:“植物叶子生长的规律有两方面:一是为了便于整个叶面能接受到从空气中降落下来的露珠,叶子的正面总向天空生长着;一是植物的叶子是层层错开的,尽量避免相互的遮挡,就像墙上的常春藤那样盘着。这是因为叶子相错分布,一方面可以使露水从第一片叶子上面滑落的时候落到第四片叶子上(有些树木则要落到第六片叶子上);另一方面空气和阳光也可以穿透顶层的树叶落到下面的叶子,使它们同样能够吸收养分,健康成长。”那些大师就是这样开始他们的绘画的。他们一直在练基本功,真切感受存在的基本功。谈到梵·高,我们只是想到他那些想象力狂放的现代主义绘画,却忘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专心致志地素描土豆。
看看我们现在的儿童文学图书的封面和插图吧。大多只有创意,而没有功夫。我以为,有价值的创意,是建立在功夫之上的。
中国儿童文学——或者说,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不是需要重新面对“现实主义”呢?
——(曹文轩《我们为什么需要现实主义》,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实主义淡化,“虚构”“想象”“幻想”成为了进入上个世纪中期后当代作家们创作的主流。
B.古今中外不胜枚举的经典文学作品,大都是现实主义的精神代表,人类文学史的魂是现实主义。
C.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淡忘,是因为我们对“现成的”、“绝妙的”故事视而不见,“功夫”忘却,操守不够。
D.作者列举俄罗斯文学文学史上的璀璨群星,是为了阐述现实主义精神是成就他们伟大创作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引用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创作《可可》的话,是为了引出文学创作(包括儿童文学)要注重现实主义精神的论题。
B.文章的论证思路是由局部到整体,先分析阐述了文学史上文学创作的特点,进而指出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弊端。
C.文章列举《达·芬奇讲绘画》和梵·高的想象力的事例,是用来阐明大师们的成就是建立在扎实的“功夫”之上的。
D.文章末尾,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存在不足,需要重新审视“现实主义”,从中汲取营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造化既是人类的、宇宙的作者,又是导演——唯一的导演,“虚构”“想象力”是对此的一种超越。
B.作者认为当代文学创作淡化现实主义,已经脱离了文学创作的根基,过分强调虚化,必须从根本上作出调整。
C.作者批评忽略了根本性写作资源的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主张创作既要注重“想象力”,也不能脱离现实主义。
D.因为创意没有建立在现实的根基之上,致使中国儿童文学图书的封面和插图只有创意,而没有功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1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 18 -
4. 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B. 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理学科各有所侧重显得很正常。
C. 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D. 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是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学分制教育的基础。
5. 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完善,一旦取消文理分科,就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B. 如果我国高中教育在条件成熟后取消文理分科,就可以兼顾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C. 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D. 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6. 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而作者为什么又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请简要说明。(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国 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 18 -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时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此刻,吴承墨面对波光潋滟的湖面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 18 -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国宝”为题的妙处,在于既点明小说是以“国宝”为线索来贯穿全文的, 同时丰富了“国宝”内涵 ,又强化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B.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吴承墨比作“一名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而后运用“穿”“戴”“转”“走近”“俯身”等一连串的动作进行刻画,再现人物的态度。
C.吴承墨转向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到“他的手就不抖了”,这一细节描写,表明吴承墨已决定要对“国宝”赝品作出“真品”鉴定结论。
D.小说中写吴承墨两次即兴吟诗,第一首诗描写了梅花孤傲高洁的形象,暗示了他清高自许的心理;第二首诗暗示了他对住在别墅的奢华生活心生羡慕向往之情。
8.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在前面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已多次暗示这幅画是假的,请找出,并作简要分析。(6分)
9. 请结合故事情节来简要分析王老板这一人物的性格。(6分)
- 18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樊(於期)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吾精已消亡矣。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减)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B.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 18 -
C.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D.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指封建时代的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译为“您”。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描写了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表现出太子丹是个礼贤下士,以国事为重,又心存戒心的人。
B.太子丹寻求破秦,是想报国恨私仇。迫于秦的威势,质于秦,逃亡而回;秦将灭六国,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间,故而决计铤而走险。
C.田光自杀不仅是因太子丹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还有就想以此来激励荆轲见太子。
D.太子丹欲以荆轲为刺客,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再不行就刺杀秦王,使秦国国内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 18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连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释】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B. 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内心的旷达。
C. 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 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15. 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6.(1)《荆轲刺秦王》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课内知识
17. 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与郑人盟②太子迟之 ③函封之 ④素善留侯张良
⑤臣活之 ⑥道芷阳间行 ⑦夜缒而出 ⑧使使以闻大王
A.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 ①⑥⑧②④⑤③⑦
- 18 -
C. ①⑥⑧②⑤③⑦④ D. 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18. 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大王来何操 ④何厌之有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二)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摄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为了“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最终迥然不同。有时候,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 ,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词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吸引眼球、引人发笑,更在于创造出社会价值和是否经历时间的沉淀。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蓝” ,成为环保重要目标;再到“工匠精神”热度不减,一系列利好举措出台……这些 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而那些价值导向负面的流行语,终难逃 的命运,在大浪淘沙之后被人遗忘。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个体户”“下海”,再到21世纪之后网络技术带来的新词大爆发,再热极一时的流行语,也都要经历从广泛流传、不断打磨到沉淀结晶的过程,最终成为时代的一种书写。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是否吸引眼球、引人发笑,而在于是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历时间的沉淀。
B.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是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历时间的沉淀,而在于是否吸引眼球、引人发笑。
C.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是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历时间的沉淀,更在于是否吸引眼球、引人发笑。
D.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吸引眼球、引人发笑,更在于是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历时间的沉淀。
20.下列在文末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18 -
A.只要把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比喻为城市建设中的一砖一瓦,那么语言就是一座城市
B.如果把语言比喻成一座城市,那么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就是城市建设中的一砖一瓦
C.只有把语言比喻成一座城市,那么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才是城市建设中的一砖一瓦
D.虽然把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比喻为城市建设中的一砖一瓦,但是语言还是一座城市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先入为主 来之不易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B.料事如神 筚路蓝缕 经久不息 昙花一现
C.料事如神 来之不易 经久不衰 稍纵即逝
D.先入为主 筚路蓝缕 经久不息 稍纵即逝
22.下面是上下联打乱之后的二副对联,请仔细品味,然后分别将上下联组合起来。(2分)
注:只填序号,上下联的顺序不能颠倒。
①日照花如锦 ②青山一鹤归 ③风吹柳似丝 ④碧水双鸥静
第一联: 第二联:
23.阅读下面一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5字)(3分)
综合新华社平壤6月28日电
朝鲜外务省发言人28日在平壤表示,针对最近朝鲜半岛“非同寻常的局势”,朝鲜将采取新的先进方法进一步加强核遏制力,以应对美国的敌视政策和军事威胁。
发言人说,当前朝鲜半岛出现了“非同寻常的局势”。为了对付美国的敌视政策和军事威胁,朝鲜将采用新的先进方法进一步加强核遏制力。这位发言人没有透露“新的先进方法”的具体内容。朝鲜媒体5月份曾报道,朝鲜科学家在4月中旬成功开发出核聚变反应技术。
答:
五、作文
- 18 -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命是一场美好的相遇。
钟子期遇见了俞伯牙,便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
牛郎遇见了织女,留下的是一场魂牵梦萦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感谢生命的因缘让我们有了这奇妙的相遇,请你以“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④卷面整洁。
- 18 -
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19-2020学年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一(一)论述类阅读答案9分
1.C(因果倒置)(3分)
2.B(整体到局部)(3分)
3.C(A.“虚构”“想象力”都是对此的一种超越”应是“虚构”“想象力”“不可能超过造化,超过现实”。B.“必须从根本上作出调整”文中无法找到充分依据D. “致使中国儿童文学图书的封面和插图只有创意, 而 没有功夫”应为“大多只有创意,而没有功夫”;范围扩大。)(3分)
(二)实用类阅读答案12分
4. A 3分 (A项,“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错误,选项的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选项忽略了“某种程度”这一修饰词。故选A项。)
5. D 3分(本题中,D项,“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错误,选项的说法太绝对,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故选D项。)
6. (1) ①利于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的均衡,利于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②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③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广的学科知识。④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2)①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还没有丰富起来;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还不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②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还没有逐步完成。(6分,每点1分)
(三)文学类阅读15分
7. B.( “比喻的手法”不正确,应为相同比较。)(3分)
- 18 -
8. ①王老板赠送别墅给吴承墨,表明他本来就知道这幅画是赝品,想贿赂吴承墨得到是真品的鉴定。②吴承墨发现画上印泥颜色淡,画面没有冰片和麝香气息,与八大山人真迹不符,暗示是赝品。③吴承墨在鉴定书上签字盖章时手发抖,不愿落墨盖章,表明他心知是赝品,内心犹豫挣扎。(每点2分,6分)
9. ①王老板颇有心计:在不急不火中让吴承墨夫妇感受到梅城的美好,然后才说出此次的鉴定物品;②王老板是个很虚伪的商人--表面上的客套恭维,都是为了让吴承墨做出假的鉴定结果,让自己获利。③王老板擅察言观色,发现并利用了吴承墨的夫人对别墅的羡慕,促使吴承墨做出了不真实的鉴定结论。(每点2分,6分)
二(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B(3分)
11.A(太子是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多为皇帝的嫡长子,太子只有一个,故“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3分)
12.A.(“亲自去拜访”错,是通过别人找来,并非亲自拜访。)(3分)
13.(1)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5分)
(“奈何” “以”“见” “批”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5分)
(“顿首” “固” “让” “然后(荆轲)许诺”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太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
- 18 -
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鞫武劝太子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足以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已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别的计策。”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传太子的话说:“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拜访。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着说:“好。”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说:“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以此离间(秦国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荆轲说:“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二(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 18 -
14.D 3分(D项,“与齐景公同感”不恰当。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故选D。)
15. 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
②暗含对人世忧苦以及生命易逝的悲伤。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
③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6分,每点2分)
(三)名句默写(6分,每空一分 )
16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粪土当年万户侯
(3)真的一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四、语用(20分)
17. A3分(①⑥名词作动词,②意动,③⑦名词作状语,④形容词作动词,⑤⑧使动用法。)
18. B3分(①被动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宾语前置句。所以选B。)
19. A3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一面对两面”的错误,后文有表两面意思的词语“是否”,前文也要有表两面意思的词语“是否”与之相对应,形成“双起双承”的结构样式,可在“吸引眼球”前加“是否”,并将“经历”前的“是否”放在“创造”前;另外,句意是否定“吸引眼球、引人发笑”,肯定“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历时间的沉淀”,应将“更在于”改为“而在于”,与“不在于”相对应。由此判断,A项最为合适。)
20. B3分(括号前面的表述主体是网络流行语,根据文本内容和四个选项的内容可以看出,括号中的内容要表述的是流行语与整体语言的关系。四个选项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分句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括号中的内容应该是一个假设复句,由此可知答案为B。)
21. A3分(
- 18 -
先入为主: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或思想。料事如神:形容人预测事情非常准确。文中说的是哪怕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产生成见,应选用“先入为主”。来之不易:形容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很不容易。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文中强调实现“APEC蓝”的不容易,没有“创业”之意,应选用“来之不易”。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经久不息:经过很长时间也不停止,多形容掌声、欢呼声。句中用来形容“流行语”,应选用“经久不衰”。昙花一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句中用来形容价值导向负面的流行语很快消逝,应选用“昙花一现”。)
22. (2分) 第一联:① ③ 第二联: ④ ②
23. (3分) 朝将加强核遏制力应对美军事威胁。
五、作文60分
试题分析:从材料来看,题目中的“相遇”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等的接触。相遇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忧伤的……
此题宜写成回忆性散文或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相遇”,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
可从以下角度构思:
角度一:写自己与现实生活中选材的某个人相遇。这个人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老师、同学或陌生人。要选取相遇后心与心发生了碰撞,产生了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材料才符合”相遇“的内涵。比如你只身在外,身处困境,遇上了一位好心人,他热心地帮助了你,你感激万分。这样的相遇确实值得回味。
角度二:写自己与某种物相遇。这种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只要你与它相遇时产生了难忘的感情就行。例如你在忧伤时独自来到野外,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乐观地随风摆动。它给了你启发,让你从忧伤中振作起来。这种相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角度三:写自己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在阅读中认识了某个人物,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被他的遭遇所震撼,为他的行为所折服……那么就可以写与这个人物的相遇。例如阅读《鲁宾逊 漂流记》,被鲁宾逊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动,经久难忘。
素材积累:
名言警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选材角度:不要排斥有意义的相遇)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 (选材角度:与久盼的事物相遇最快乐)
3.疾风知劲草。——《后汉书》(选材角度:草与风相遇,方显刚劲)
4.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增广贤文 》(选材角度:与什么相遇,就有什么教益)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选材角度:相遇需要机遇)
- 18 -
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选材角度:与贤者相遇能自觉改变自己 )
7.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遇——《旧约全书》(选材角度:美好的事物总能相遇)
事例:
1.鲁班上山采药,与芒草不期而遇,被其划破手指,受其启发,发明了锯。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曾一度消沉,冒昧向大作家托尔斯泰 倾诉。托尔斯泰回了一封长达38页的信,倾尽关爱。罗曼·罗兰读信时感动得泪流满面,终于走出低谷,后来成为世界著名作家。
3.数学家华罗庚 读到陈景润的数学论文,惊喜地发现了他的才华,于是将他调到自己身边,使他成功地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点评:本题以一个很诗意的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对于训练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多写记叙文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养,也有利于学生文学品位的提升,让我们的学生不再只会说空话、套话、大话。
- 18 -
相关文档
- 河北省邯郸市六校(大名县磁县等六县2021-06-0524页
- 2019-2020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2021-06-0510页
-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2021-06-0526页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19-22021-06-0524页
-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2021-06-0512页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2021-06-0513页
-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2021-06-0512页
- 2018-2019学年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一2021-06-0510页
- 【语文】广东省揭阳市产业园区20192021-06-0517页
-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9-20202021-06-0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