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0 KB
  • 2021-06-05 发布

【语文】安徽省马鞍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创造性也值得称道。它采用浅近文言,简捷明快,________,同时又具有历史感。而它的结构则在宏伟壮阔中,不失严密精巧。时间跨度之大、很多的人物形象、事件头绪之繁,在此之前的小说尚无先例,罗贯中以刘勇集团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组织故事情节,笔法________,叙述________。富于创造性的章回结构使各回能独立成篇,又能联合若干回构成一个情节单元,并勾连全书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种有主有次、________、曲折多变、前后连贯的小说形式,为后来的历史演义提供了宝责的借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雅俗共赏 千变万化 有条不紊 脉络分明 B.老少皆宜 千变万化 有条有理 爱憎分明 C.雅俗共赏 变幻莫测 有条有理 脉络分明 D.老少皆宜 变幻莫测 有条不紊 爱憎分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订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简捷明快 勾连 前后连惯 借签 B.简洁明快 勾连 前后连贯 借鉴 C.简洁明快 钩联 前后连惯 借签 D.简捷明快 钩联 前后连贯 借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时间跨度很大、人物形象之多、事件头绪之繁,在此之前尚无先例。‎ B.时间的跨度之大、事件头绪繁、人物形象多,在此之前的小说尚无先例。‎ C.小说时间跨度之大、人物形象之多、事件头绪之繁,在此之前尚无先例。‎ D.时间跨度之大、人物形象之多、事件头绪繁,在此之前的小说尚无先例。‎ ‎【答案】1.A 2.B 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一处,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老少皆宜:本义指老人和儿童都适宜,喻指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根据前文“它采用浅近文言”,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三国演义》语言浅近,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应该选择“雅俗共赏”。‎ 第二处,千变万化,意思是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变幻莫测是指事物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变化多端,难以揣测。变幻莫测多用于气候、政治风云、命运等。此处形容《三国演义》笔法多变,不拘于一种,强调的是变化多,应该选择“千变万化”。‎ 第三处,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有条有理:有条理,有次序,形容层次脉络清楚。可用在说话、做事、作文方面;也可用在思维活动等方面。此处主语是“叙述”,强调的是《三国演义》叙述有条理,不紊乱,“有条不紊”和“有条有理”都适用。‎ 第四处,脉络分明:比喻有条有理或做事有条不紊。爱憎分明:形容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体现了个人或组织及团队的立场、观点与人生追求。含褒义,表示对人和物喜爱与厌恶。此处修饰的是“小说形式”,没有喜爱和厌恶的意思,应该选择“脉络分明”。‎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订正,全都正确的一项”。文中加点词一共有四个:简捷明快、勾连、前后连贯、借签。其中,“勾连”和“前后连贯”正确,“简捷明快”应该改为“简洁明快”,“借签”应该改为“借鉴”。‎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画横线句“时间跨度之大、很多的人物形象、事件头绪之繁,在此之前的小说尚无先例,”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小说”应该放在句子的最前面;二是结构混乱,“很多的人物形象”应该改成“人物形象之多”。‎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 B.“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 C.“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D.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关于文化常识只要记牢背熟即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二是“上山插茱萸”,边城端午没有这项习俗。‎ B项,“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错误,“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滕王阁序》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C项,“谢眺”错误,“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是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称赞曹植的话语。‎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老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连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外国诗里很高兴地遇到故知,就会更加喜欢阅读本国的诗歌。‎ B.读外国诗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于是回到本国诗里寻找此种感觉。‎ C.中外诗歌相似的元素很多,外国诗了解越多,对本国诗感受越深。‎ D.中外诗歌相同的地方很多,读外国诗的最终日的还是回归本国诗。‎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与外国诗都是诗,好比不同国家的人本质上并没有不同。‎ B.中国诗与外国诗相互交融,将两者完全割裂开的做法是错误的。‎ C.文中举了“哈巴狗”的例子,是批判持中西本位文化观点的人。‎ D.西方诗人如果想对本国诗有更深刻的领会,非研究中国诗不可。‎ ‎7.对文中作者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和外国诗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B.持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思想的人谈中国诗的特色,我们不可轻信。‎ C.中国诗是零碎而薄弱的,如果将之放到外国就会发展得明朗而圆满。‎ D.研读外国诗,是为了更深入理解本国诗,正如出门旅行还是要回家。‎ ‎【答案】5.C 6.D 7.C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思路常常是:(1)抓句子中关键词,本题应该找重点,抓住“他乡忽遇故知”。(2)考生确定答题区域,筛选信息要点。从“他乡忽遇故知”可以推出“读外国诗有读中国诗的相似感觉”,即中外诗歌相似的元素很多,外国诗了解越多,对本国诗感受越深。(3)找出答题关键词后,适当完善,加以表述。‎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非研究中国诗不可”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可知中西方诗歌有共同的成分,西方诗人如果想对本国诗有更深刻的领会,可以研究中国诗,但不是“非研究中国诗不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作者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C项,“如果将之放到外国就会发展得明朗而圆满”说法过于绝对,对应的原文“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是作者为了说明中西方诗歌有共同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而不是说将中国诗歌放到外国就会发展得明朗而圆满。‎ 故选C。‎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节选)‎ 李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蒙矜育 矜:怜惜 B.且臣少仕伪朝 仕:做官 C.听臣微志 听:准许、成全 D.谨拜表以闻 闻:知道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但以刘日薄西山 处涸辙以犹欢 B.有所希冀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C.且臣少仕伪朝 彼且奚适也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提及“圣朝以孝治天下”,为他尽孝找到了依据,也为他不能立即奉诏作了开脱。‎ B.李密以“少仕伪朝”“不矜名节”之语,表明自己无心为旧朝守节,更不敢“有所希冀”。‎ C.李密描绘了祖母“气息奄奄,人命危浅”病笃的画面,直接告诉武帝,要对祖母尽孝。‎ D.李密陈“情”恳切,在“私情”与“国恩”的比量下,李密还是提出先尽孝,再尽忠。‎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答案】8.D 9.B 10.C ‎ ‎11.(1)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2)或许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犹蒙矜育”的意思是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其中,矜:怜惜。‎ B项,“且臣少仕伪朝”的意思是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其中,仕:做官。‎ C项,“听臣微志”的意思是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其中,听:准许、成全。‎ D项,“谨拜表以闻”的意思是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其中,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但以刘日薄西山”的意思是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其中,以:介词,因为。“处涸辙以犹欢”的意思是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其中,以:连词,表示递进。‎ B项,“有所希冀”的意思是有非分的企求。其中,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意思是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其中,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C项,“且臣少仕伪朝”的意思是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其中,且: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彼且奚适也”的意思是它要飞到哪里去呢?其中,且:副词,将;将要。‎ D项,“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意思是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其中,之:助词,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意思是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其中,之:动词,往,到。‎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直接告诉武帝”错误,李密描绘了祖母“气息奄奄,人命危浅”病笃的画面,是间接告诉武帝自己想要对祖母尽孝,希望武帝允许。‎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是区区不能废远”;“以”,因为;“是”,这;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废远”,废止奉养,远离祖母。(2)中,庶,副词,或许;卒,终。‎ 参考译文:‎ 李密《陈情表》(节选)‎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去来兮辞(节选)‎ 陶渊明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2.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四句,写诗人再次发出“归去来兮”的心声,既然与世俗格格不入,那就息交绝游吧。‎ B.“悦亲戚之情话”四句,写诗人以与家人谈知心话为悦,以琴书为乐,在农人的提醒下,要去春耕了。‎ C.“或命巾车”四句,写诗人在农事之暇,乘兴出游,既探寻幽深的仙境,又登临巍峨的高山之巅。‎ D.“木欣欣以向荣”四句,写诗人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生的短暂。‎ ‎1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有四言、六言、七言,整伤中包含着参差错落,反映了诗人感情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B.诗人将回归田园的畅想寄寓在不断转换的景物描写上,极尽夸张渲染,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的情感。‎ C.诗人以白描手法和内心的感受来写归隐后的生活,体现了陶渊明“自然敦厚,淡远潇洒”的艺术特色。‎ D.作者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闲适安静、乐天自在的意境,从中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答案】12.C 13.B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C项,“既探寻幽深的仙境,又登临巍峨的高山之巅”错误,“或命巾车”四句的意思是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这四句写诗人在农事之暇,乘兴出游,既探寻幽深的沟壑,又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极尽夸张渲染”错误,诗人描写田园生活,真切朴实,没有夸张渲染。‎ 故选B。‎ 参考译文:‎ 归去来兮辞(节选)‎ 陶渊明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一句,作者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了回归田园太晚的心情。‎ ‎(2)《膝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雨过天晴,阳光普照的画面。‎ ‎(3)《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左右为难,处境尴尬。‎ ‎【答案】 (1)田园将芜胡不归 (2)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 (3)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如下字词:芜、销、霁、狼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冲棒打洪教头 ‎①柴进当下坐了主席,林冲坐了客席,两个公人在林冲肩下,叙说些闲话,江湖上的勾当,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柴进道:“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快抬一张桌来。”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各坐了。‎ ‎②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③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 ‎④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杆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 ‎⑤两个教头在明月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我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便是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大笑着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来。当时将至。柴进对押解两个公人道:“小可大胆,相烦二位下顾,权把林教头枷开了,明日牢城营内但有事务,都在小可身上。白银十两相送。”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开了。柴进大喜道:“今番两位教师再试一棒。”‎ ‎⑥洪教头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做,提起棒却待要使。柴进叫道:“且住。”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柴进乃言:“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是赢的,便将此银子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使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拔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叉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侧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选自《水浒传》,有删改)‎ ‎15.阅读选文,请从洪教头的角度概括故事情节要点(用四字词语)。‎ ‎16.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17.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四段。‎ ‎18.从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情节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 ‎【答案】15.傲慢出场——再三约战——落败退场 ‎ ‎16.内容上,表现出林冲隐忍、谨慎、怕惹是非的心理;结构上,为结尾洪教头落败埋下伏笔。 ‎ ‎17.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刻画出洪教头傲慢无礼、求胜心切、张狂卖弄的性格特点,也为洪教头失败的结局埋下伏笔。 ‎ ‎18.既有对林冲受辱的同情,对林冲武艺高强却又谦卑、隐忍的敬佩,又有对洪教头张狂无礼、小人得志的嘲弄和轻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的能力。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再选择合适角度对小说情节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具体作答。本题要求阅读选文,用四字词语从洪教头的角度概括故事情节要点。选文主要内容是林冲和洪教头进行比武,最后洪教头落败而逃,选文重点描写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之前的情节。根据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前后过程,选文情节可以分为人物出场、人物比武、比武结果,从洪教头的角度进行概括,即是(洪教头)傲慢出场——再三约战——落败退场。‎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在内容上,划线句子是对林冲的心理描写,写林冲帮打洪教头之前的思考,表现出林冲隐忍、谨慎、怕惹是非的心理。在结构上,划线句子暗示结尾洪教头落败,为结尾洪教头落败埋下伏笔。‎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句子以及分析手法的能力。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本题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四段,这是对艺术手法的间接考查。第四段描写了林冲与洪教头比试之前的准备,既有对两人的语言描写,又有对两人的动作描写。这些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重点刻画出洪教头的性格特点:傲慢无礼、求胜心切、张狂卖弄,暗示了洪教头必将落败的最终结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赏析主题、中心思想类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委婉含蓄达意的文本,作者并没有明确中心,那么主旨大意就得读者和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达成情感共鸣后,再进行整理概括。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因为情感态度在文本中基本上都有明示或者暗写。本题要求从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情节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选文主要内容是林冲和洪教头进行比武,最后洪教头落败而逃,选文重点描写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之前的情节。从选文情节来看,作者对林冲持正面的态度,既同情林冲的遭遇,又赞扬林冲的谦卑与隐忍,而对洪教头持反面态度,通过描写洪教头张狂无礼、小人得志的嘴脸,进一步衬托林冲武艺高强却又谦卑、隐忍的形象。‎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同志,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参考例文】在“初心之路”走出生命的美好 人生有很多条路,或激流险滩,或风微浪稳,亦或平淡无奇,但只要我们心有追求,愿意为之奔波,纵使踏过泥泞,穿过荆棘,最后必将是一路繁花相送。“初心之路”就是这样的一条路,让我们一直坚守、一直坚持,一直愿意为之奔跑。 ‎ 那么,“初心之路”是什么?也许我们曾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问过自己,希望能在灵魂深处找到答案和归属。也许是在无尽黑暗里让你不曾迷失的灯光,也许是你在无助时得到的温暖拥抱,也许是走过千山万水,归来时依旧清澈如水的眼眸 后来,在岁月的沉淀之下,在不负芳华的追寻之下,我们逐渐有了答案。很庆幸,这条“初心之路”,我们还在走着;这份初心,我们始终坚守着。这条路上,有着太多优秀共产党员美丽的身影,他们前赴后继,顺着时间的脉络和岁月的齿轮,怀揣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中国梦,凭着满腔热情和赤子之心,不断地奔跑,我们紧跟其后,追随着他们的脚印,不疲惫,不懈怠。‎ ‎60年深藏功名是老英雄张富清走的“初心之路”,这辈子的坚守,不改本色,在部队保家卫国,在地方造福人民,用自己的质朴纯粹、淡泊名利在这条初心之路上走着,走着,从意气风发到耄耋之年,他初心不改,坚如磐石。‎ ‎48年“樵夫”人生是实干家廖俊波同志的走过的“初心之路”,他常年奔走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15年长成的杜仲树苗已成才,为当地村民带去了财富,送去了希望,一抔热土一抔魂,都是人民公仆最质朴的情怀。‎ ‎32年卫岛卫国是守岛英雄王继才走着的“初心之路”,一朝上岛,一生卫国,一辈子坚守,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是一个军人对国家的铮铮誓言,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这条路上,有很多这样“数字”,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几千几万个日日夜夜的坚守,还丈量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灵魂的高度与深度,让“初心之路”始终有生机与力量。所以当你怀揣着家国情,带着信念,走过高山大川,淌过大江大河,再走过喧嚣的世界,一路踏歌而行,收获的都是生命的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要先分析材料的类型,接着分析材料表述的观点。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和分析材料主旨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句/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 分析材料主旨: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这则材料简要讲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同志的事例。张富清同志,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他的一生值得我们钦佩,更值得我们学习。出题人选择这样一则材料命题,言外之意是要我们学习张富清同志的精神,对其精神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材料中的关键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给了我们参考。立意作文时,我们可以围绕张富清同志的事迹,对其精神进行分析评价,也可以对“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发表正面的看法,更可以对这样一种精神或者这样一类人表达钦佩之意和学习之心。‎ 参考立意:‎ ‎1、赞扬张富清同志,向张富清同志学习 2、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3、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4、永远不改为国为民的本心 素材:‎ ‎1、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勋章。《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草案,于2015年8月24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十六次会议审议:草案规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为国家最高荣誉,由国家主席向获得者授予。2016年1月1日正式设立。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共和国勋章”。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已于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于敏:肩负重任,隐姓埋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 书桌,未曾向洋已砺就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世界;一个名字,隐形近30载。”这是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给于敏院士的颁奖词。在新中国的成长历程中,这位没有任何留学经历、土生土长的“中国氢弹之父”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1951年至1965年,于敏在原子能院(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先后从事核理论研究和核武器理论研究。2019年1月16日,这位改革先锋在京去世,享年93岁。生前面对荣誉,于敏始终淡然处之,他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他,半个世纪与核共舞,干着惊天的事业,名字却“隐形”长达28年。‎ ‎3、回首往昔,无数革命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在战火硝烟中,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铸造了辉煌……他们每一个名字,都有千钧重,他们每一个名字,都对应着一段大写的人生。他们挺起了民族脊梁,他们是矗立的时代标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91岁的李延年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解放战争到湘西剿匪,从抗美援朝到边境作战,他一生参加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多年过去,这段辉煌的过往,却被他小心封存,很少向人提及。金戈铁马远去,岁月静静流淌。从部队离休后,李延年把自己看作一位平凡的老人,隐入了芸芸众生。同时,他初心不改、斗志不减、本色不变,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国家建设、军队发展,弘扬革命优良传统。‎ ‎4、袁隆平:稻田的守望者。他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用他的双手,养活了十几亿人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5、黄旭华:三十年铸就国之重器。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温和的言语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外表看起来朴实无华。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他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6、屠呦呦:济世报国,心怀天下。她发现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一种全新的抗疟药,进而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她在抗疟药物研发道路上默默耕耘了40多个春秋。青蒿素的研发,是她生命中的重要历程,也是她人生的壮丽风采。正如她在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所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这位耄耋老人一直时刻准备着,为人类健康造福。屠呦呦说:“荣誉的根本问题是责任。荣誉多了,责任也大了。中医药确实是‘伟大宝库’,应该把它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发挥出来,为人类造福。”‎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初心不改,方得始终”这一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