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1.00 KB
  • 2021-06-05 发布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0届高三6月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2020 届高三 6 月仿真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及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世纪末,“陕军文军”异军突起,作家名利双收,出版社获利不菲,这归因于陕西作家 不被市场和大众传媒裹挟,扎.(.zā)根三秦大地,甘于清贫和寂寞,心无旁骛,潜.(qián)心创 作。 B. 贸易往来,战争频仍,人口迁徙,文明间千丝万缕的纠葛.(gé),都是天花攻城略地的绝佳 时机,它深谚.(ān)此道,步步为营,让厄运降临在坚忍的美洲人身上。 C. “听到监护仪的声音和平时不一样时,我们的心率也开始飙升了!”寥寥.(liǎo)数语的背 后,却是生死时速。疫情汹涌,却让千万颗炽.(chì)热的心凝聚在一起。 D. 穿山甲成为濒.(bīn)危物种的原因,有人类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大肆杀戮,有人类对其栖息 洞穴.(xué)的恣意破坏,还有其惨遭追捕时驭敌能力差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 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 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 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 项,“扎(zā)”读音错误,应该读为“(zhā)”。 B 项,正确。 C 项,“寥(liǎo)”读音错误,应该读为“(liáo)”。 D 项,“驭敌”中的“驭”书写错误,应该为“御”。 故选 B。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 - 2 - 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 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 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最近,国内原创图画书 2019 年度排行榜揭晓,《一条大河》《两个天才》《大船》等 10 部图画书上榜。这些异彩纷呈....的年度代表作品,反映出中国本土图画书创作繁荣、佳作频 出的新气象。 [乙]图画书运用图、文两种符号传递信息、讲述故事,重视创意及视觉设计,能够给予 读者独特、丰富的阅读体验。优秀的作品兼具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饶有情趣,适合儿童读 者阅读欣赏。《一条大河》大气磅礴,不但能让读者领略黄河奔腾入海的恢弘气势与万千气象, 还能一览黄河流域古往今来的历史文明,体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天才》 颇具想象力和游戏感,图画细节繁复且表现力强,人物言行夸张,于戏谑和荒诞..中暗藏深意。 放眼未来,中国原创画书也.有许多需要深耕的领域。[丙]如何在叙事上跳出窠臼..,在画 面上表现中国文化风采,传递醇厚绵长的韵味,让中国气象浸润画中风物和人物仪态,是有 待创作者完成的功课。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异彩纷呈 B. 荒诞 C. 也 D. 案臼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B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使用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技巧有:一、看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 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 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 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七、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 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八、看词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A 项,异彩纷呈:异彩,新奇的,特别的;纷呈,繁多,杂乱,表示色彩艳丽。比喻突出的成 就或表现。使用正确。 - 3 - B 项,荒诞: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使用正确。 C 项,也:表示强调两事并列。根据语境,前面没有与“中国原创画书”相并列的事,所以此 处不能用“也”,应该去掉。使用错误。 D 项,窠臼:是“老套”的书面语,陈旧的形式或办法,老调。陈旧的言论、议论。使用正确。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 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恰当。 B 项,“传递信息”和“讲述故事”之间的顿号运用错误,在并列的谓语之间不能用顿号,要 用逗号。“传递信息、讲述故事”两项虽然是表并列关系的短语,但它们不是在一个句子内 部,因为这两个并列的短语都是充当谓语的,构成两个分句,并列的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 应该为逗号。B 错误。 故选 B。 【点睛】标点符号有一定的提示性作用,注意几个具有提示性作用的标点符号:(1)冒号、破 折号: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2)分号、顿号:引导并列关系;(3)双引号:援引观点、强调 特称、反语讽刺;(4)括号:补充说明;(5)问号:设问引出话题,反问表达态度的倾向性, 疑问表达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以数字经济为特色,不懈推动“互联网+”垂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杭州,正绘制化危为 机、以新理念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蓝图,其中,服务贸易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B.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曾“有水皆污”,也曾孕育灿烂的三晋文化,所以,治理汾河, 不仅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C. 面对新冠疫情,广大护士白衣执甲,英勇无畏地冲向国内国外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用实 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D. 这个垃圾分类系统由垃圾收集箱、液压升降、大数据收集等部分组成,村民在投放垃圾后, 后台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垃圾投放情况以及定位不正确分类的农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 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 - 4 - 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 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A 项,正确。 B 项,语序不当,分句间内容次序颠倒。“不仅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关系山 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次序颠倒,应改为“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的传承”。 C 项,成分残缺,“践行”后缺宾语中心语,应在“大爱无疆”的后面加“的崇高精神”。 D 项,语序不当,介词“在”的位置不正确,应放在“村民”前面。 故选 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5. 成功的商品广告语往往针对消费者的需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采用“提出问题(预设隐 藏) ——解决问题(声言意义)”模式,以引导消费者关注该商品。以舒肤佳香皂的广告语为 例。 广告语:能有效地去除和抑制皮肤接触的一些常见细菌。 预设隐藏:皮肤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细菌,对身体有害。 声言意义:舒肤位能有效去除这些细茵,使我们干净卫生。 毕业季来临,学生会精心制作了毕业光盘,并为此写了广告语。请你参照上述模式,指出其 预设隐藏和声言意义。 广告语:珍藏你高中三年的回忆 预设隐藏: 声言意义: 【答案】预设隐藏:三年的高中生活美丽多彩,值得我们回忆。 声言意义:毕业光盘可以让我们去回忆高中的美好时光,珍藏我们的高中生活。 【解析】 - 5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 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 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 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根据题目可知,本题是为“毕业光盘”写广告语,所以此广告语的“预设隐藏”就是针对毕 业光盘提出问题,根据广告语“珍藏你高中三年的回忆”,可以提出问题“高中三年的生活 需要回忆”;“声言意义”就是解决“怎样回忆高中生活”的问题,当然就是通过制作光盘 来帮助我们回忆三年的美好高中生活。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 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 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 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6. “词云图”是对关键词进行数据化展示的统计图形。不同文字有序组合,字体大小与出现 频率正相关,使浏览者直观地捕捉到关键点。天气最冷、疫情最艰难之时,十几万“逆行者” 为武汉增添温暖记忆。不久前,国家信息中心对近千万条网络数据进行分析,绘成如下职业 词云图,以展示“逆行者”的职业特征。 (1)列举读图后你的两条发现及由此分别引发的思考。 (2)请选择一种职业,用一句话向该职业的从业者表达你的敬意。 【答案】(1)发现:①医护人员和防疫专家的字体最大。②医护人员和防疫专家的位置距离 - 6 - “心”的位置最近。思考:在疫情爆发最艰难的时候,人民首先想到的是“医护人员和防疫 专家”,也是他们不畏艰险,奋战在抗疫第一线,让人民感到了安全,所以人民会永远铭记 住他们。 (2)医护人员。你不是启明星,却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你不是天使,却带给我生命的希望; 你不是阳光,却给我带来了明亮的前方;你不是甘露,却滋润了我的心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 中的关键词句和图表中的各个要素,此类题目将数据以直观的图形方式呈现出来,向答题者 介绍或展示某种情况。需认真理解题意,厘清各项关系,然后准确地把握住规律来解答问题。 (1)本题的“规律”是通过图表中字体大小和位置的对比得出,字体大的出现的频率就高, 位置距离“心”最近的,表示是人民最关心的。图表中“医护人员和防疫专家”的字体最大, 也距离“心”的位置最近。由此可知,“医护人员和防疫专家”是人民最关心的人。 (2)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图表中的职业。如果选择医护人员,就要体现医护人员的职业特点, 他们能给人民带来生命的希望。 【点睛】词云图,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文本数据的视觉表示,由词汇组成类似云的彩色图形。 相对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等用来显示数值数据的图表,词云图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 展示大量文本数据。每个词的重要性以字体大小,字体越大,越突出,也越重要。通过词云 图,可以快速感知最突出的文字,迅速抓住重点。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 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祥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 过;你再望一望那遙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 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都会消失, 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审美体验,它总是与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相关联,而非功利、 实用、理智认识等。不同于一般经验,审美体验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 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 - 7 - 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 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 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 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 得了不同“命名”:“迷征”“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 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 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 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 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节选自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 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 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 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 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 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 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 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 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 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节选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 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 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 - 8 - 美在精神属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 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嵇康,他把弹琴和 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 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 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着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现代 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 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 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关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 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 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已所做的学 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 的成就”。 (节选自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7. 下列对材料中“审美体验”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一般经验不同的是,审美体验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更强调直觉、想象、意象等 审美特征。 B. 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中西方美学思想虽然对审美体验的称呼不同,但在这 一点上的认知是一致的。 C. 由于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作为社会实践产物的审美体验又反过来表现着社会实 践。 D. 审美体验贯穿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 审美观照。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恩格斯在散文《风景》中记述的审美体验主要表现为烦恼的消失与精神的自豪,这种体验 是源于社会活动、实践的,是一种深层的令人沉醉痴迷的直觉。 B. 郑板桥所谓的“园中之竹”“眼中之竹”即审美体验中的“人生体验”阶段,而“胸中之 竹”“手中之竹”则是“艺术体验”阶段。 C. 在叶朗看来,嵇康将艺术活动与生命追求融为一体,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这表现了美 - 9 - 在精神层面的作用,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 D. 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通过弹琴、赏花、品茶来张 扬“性灵”,这对于他们做学问不无裨益。 9.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作用。 【答案】7. B 8. B 9. (1)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2)使社会 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3)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 提升和人格的美;(4)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 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 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 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 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 项,曲解文意,“审美体验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更强调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 征”错误,由原文“这就是审美体验,它总是与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相关 联,而非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不同于一般经验,审美体验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 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知,审美体验并没有“去除”功利、实用的 目的,原文只是说它总是与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相“关联”,也没有强调 “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A 错误。 B 项,正确。 C 项,强加因果,“由于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错误,由原文“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 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 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可知,原文并没有说“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 “作为社会实践产物的审美体验又反过来表现着社会实践”的原因。C 错误。 D 项,篡改原文,“审美体验贯穿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错误,由原文“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 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 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可知,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所以审美 - 10 - 体验也并非贯穿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D 错误。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 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 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 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 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 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 准确率。 B 项,“‘园中之竹’即审美体验中的‘人生体验’阶段”和“‘手中之竹’则是‘艺术体 验’阶段”错误,由原文“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 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 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 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可知,“园中之竹”不属于“人生体验”;“手 中之竹”不属于“艺术体验”,而是一种新的存在状态的艺术品。B 错误。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 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 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 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 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 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 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由原文“这就是审美体验,它总是与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相关联,而非功 利、实用、理智认识等。不同于一般经验,审美体验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 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以概括,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 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由原文“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 - 11 - 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 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 ‘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以概括,使 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由原文“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 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属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 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最突出的例子 就是嵇康,他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 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 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可以概括,审美体验可以引 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由原文“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 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 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已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 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可以概括,审美体验可以让 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 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 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 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 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二)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 墨白 星期天的上午,楼下来了一个卖煤的,我就站在阳台上往下喊,哎,卖煤的。 卖煤的是位老人。老人抬头看看,把煤车停在路边,伸手擦了一把汗,他喘了一口气说, 下来吧,下来看看。 妻子说,多少钱一块呀? 卖煤的说,下来看看,相中了再说价。 于是我就和妻子一道儿下去看煤。煤不赖,煤块饱满而光滑,煤块上一点一点的焦煤在 阳光下映射着太阳的光芒。 - 12 - 妻子说,多钱一块儿? 卖煤的老人说,人家啥价咱啥价,还是一毛二。 妻子说,好烧吗? 老人说,不好烧不要钱。 我说,说实话好不好烧? 卖煤的老人脸就红了,他咽了一口吐沫说,我活到这把年纪没给谁说过瞎话,我每拉一 车煤都要先在煤场试一块,不好烧我就不拉。老人消瘦的脸上满是皱纹,皱纹里积满了灰尘, 看上去他的脸似乎从来部没有洗干净过。 妻子看他这样,就说,不是不信你,上一次买的煤就不好烧,可卖煤的偏说他的煤好烧。 老人说,人跟人不一样。 妻子说,那是那是,看你也不会骗人,俺怕万一不好烧,再从五楼上搬下来不容易。 这样吧,老人说,要是不放心,就先给我一半的钱,要是不好烧,还是我的煤。 就这样讲定了。可卸煤的时候又有了问题,老人说,咱说到明处,搬到五楼一块给我加 一分钱。 我说加就加吧,一车煤搬到五楼也不容易。我安排妻子给老人倒上茶水,放上烟,而后 就去书房忙我的,我在赶写一份材料。我在书房不断的听到老人的脚步声进屋来,那脚步很 重,踏、踏、踏……同时伴着粗重的喘息,就有些坐不住了。等老人又一次搬煤上来的时候, 我就走出来。我看到那些煤块被老人码在一个方板上,齐齐的一排贴在他的胸口上,由一楼 搬到五楼,老人的腰都弯了,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人的脸上流下来。论年龄,他能做我的父 辈,我怎能忍心看着他这样一趟一趟地搬下去?等他走后,我就对妻子说,我去帮他搬吧。 妻子说,你帮他算老几,你去搬咋给他算钱?你去搬说不定他还不高兴。 想想妻子说的也是,我就回到书房继续写材料。等老人卸完煤,妻子就先给他一半的钱。 老人说,先给个整数吧,给五十,余下的过两天我再来。 妻子说,讲好的先给一半嘛,要是不好烧我咋办? 老人① 地说,好烧,真的好烧,我这么大年纪,骗你不是人。 我说,就先给五十吧。妻子白我一眼,但最后还是先给了他五十元。那煤果然好烧,妻 子很高兴,说,这老头的煤真好烧。过了两天,到中午做饭的时候,上面那块煤怎么也不起 火。妻子就生气了,这个老头,骗人,这样的煤咋烧?正说着,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是那 老头,显然,他是来拿钱的。妻子劈头就说,你这老头咋骗人?你弄的是啥煤? 老人的脸刷地一下就灰了,声音也发颤,他② 地说, 咋了?不好烧?我那煤好烧呀。 - 13 - 妻子生气地说,好不好烧你自己过来看吧。 老人就过来看煤,看着炉子上瞎红瞎红的煤块,老人③ 地说, 不一定哪一块, 正赶上煤底了。 妻子说,咋恁正好,正好赶上煤底了? 老人就不言语,慌忙从屋里退出来,到门口他说,再烧烧看,真的,不一定哪一块,赶 上煤底了。老人立在门前,好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他低着头④ 地说, 再烧两天看,要 是臭不好烧,我就拉走。老人说完就松松地下楼了。 又烧了几天,果然让老人说中了,不好烧的就那么一块,妻子也渐渐地高兴起来。妻子 说,那老头一看就不会骗人。过几天妻子又说,他也该来拿钱了。可是从那天起,我们就再 也没有见过那位老人。起初我总认为他会来,就对妻子说,会来的,他拉一车煤才赚几个钱? 我们就一直等,一直等到那一车煤都烧完了,一直等到冬季来临,老人也没有出现。这 样一件小事倒成了我的心病,老人搬煤的样子老在我的面前晃动,使我不能平静。我对妻子 说,老人挣两钱不容易,可他咋不来拿钱呢? 妻子说,他不来我有啥办法? 停了一会儿我又说,要不我去找找看吧。 妻子说,这么多人,你去哪儿找? 我说,人多,打煤的煤场总有数的吧? 妻子说,那你去吧,把钱给他咱也心净了。 在冬季来临的时候,我骑着车子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北方小城的大街小巷去寻找那位卖煤 的老人。可是我找遍了所有的打煤球的煤场,问了许许多多卖煤的人,也没有找到那位老人。 他到哪儿去了呢?回他农村老家了吗?那几张十元钱的钞票都快被我捏出汗来了,可是,我始 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那位实在忠厚的老人,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消失了。 1996 年 10. 在文中划线的空自处填上表现老人心理的词语(限两个字)。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11. 小说中“妻子”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12. 赏析小说的对话艺术。 13. 小说设置了一个在煤场寻找老人而不得的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 【答案】10. (1). 自信 (2). 惊讶 (3). 自责 (4). 内疚 - 14 - 11. (1)衬托主要人物形象。妻子对卖煤老人的不信任,衬托出了老人的重信尚义,一诺千 金。(2)推动情节的发展。由于妻子的不信任,才有了后面老人再次来家里要钱和我为了付 给老人剩下的煤钱,而去找老人的情节。 12. (1)语言朴实。没有豪言,没有壮语,没有光亮与时尚,正是用这看似寻常的言行举止, 诠释着人生的真善美。(2)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妻子与老人的对话,塑造了老人的朴实、厚 道、重信尚义。彰显了平凡中的崇高,卑微中的善良。(3)情节的转折。小说的主体部分主 要写老人和妻子的对话,以老人卖煤要钱为主;结尾部分主要写我跟妻子的对话,以我找老 人付煤钱为主。 13. 主题方面,虽然没有找到老人,却找到了信义,找到了真善美,深化了主题。(2)人物 方面,体现老人的重信尚义,一诺千金,既然承诺了煤不好烧就不要钱,所以就不会再找到 他。(3)艺术效果方面,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 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据这些揣摩 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即可。 ①处,由老人说的话“好烧,真的好烧,我这么大年纪,骗你不是人”可知,老人此时挺自 信的,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自信”。 ②处,由句子“咋了?不好烧?我那煤好烧呀”可知,连用两个问句,说明老人此时很惊讶, 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惊讶”。 ③处,由句子“看着炉子上瞎红瞎红的煤块”和“不一定哪一块,正赶上煤底了”可知,老 人看见炉子上的煤不好烧,是因为自己没有在煤场选好煤的结果而感到自责,所以此处应该 填写“自责”。 ④处,由句子“老人立在门前,好像做了错事的孩子”可知,用“做错事”来形容老人,说 明老人此时心里很内疚,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内疚”。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 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衬 - 15 - 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 故事情节发展;从“主题作用”考虑主题,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1)由句子“妻子看他这样,就说,不是不信你,上一次买的煤就不好烧,可卖煤的偏说他 的煤好烧。老人说,人跟人不一样。妻子说,那是那是,看你也不会骗人,俺怕万一不好烧, 再从五楼上搬下来不容易。这样吧,老人说,要是不放心,就先给我一半的钱,要是不好烧, 还是我的煤”可知,妻子对卖煤老人的不信任,衬托出了老人的重信尚义,一诺千金。 (2)由句子“等老人卸完煤,妻子就先给他一半的钱。老人说,先给个整数吧,给五十,余 下的过两天我再来”可知,由于妻子的不信任,才有了后面老人再次来家里要钱和我为了付 给老人剩下的煤钱,而去找老人的情节,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对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赏析,可以从如下角度切入: ①关注语言的形象性,从字词表意的角度赏析;②关注语言的生动性,从修辞使用的角度赏 析;③关注语言的色彩性,从色彩搭配的角度赏析;④关注语言的多变性,从句式安排的角 度赏析;⑤关注语言的技巧性,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⑥关注语言的抒情性,从情感表达 的角度赏析。解答本题可从对话的语言特点、对话如何塑造人物、对话与情节的关系三方面 考虑。 (1)“卖煤的说,下来看看,相中了再说价。”“卖煤的老人说,人家啥价咱啥价,还是一 毛二。”“煤的老人脸就红了,他咽了一口吐沫说,我活到这把年纪没给谁说过瞎话,我每 拉一车煤都要先在煤场试一块,不好烧我就不拉。老人消瘦的脸上满是皱纹,皱纹里积满了 灰尘,看上去他的脸似乎从来部没有洗干净过。”平实的语言,平实的人物,没有豪言,没 有壮语,没有感天动地,没有光亮与时尚,甚至找不到一句“很政治”或“很爷们儿”的话, 但句句发自肺腑,行动缘自内心,正是他们用这看似寻常的言行举止,诠释着人生的真善美, 书写着人间的大爱大德。 (2)“老人就不言语,慌忙从屋里退出来,到门口他说,再烧烧看,真的,不一定哪一块, 赶上煤底了。老人立在门前,好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他低着头内疚地说,再烧两天看,要是 真不好烧,我就拉走。老人说完就松松地下楼了。”一段描写,真实表现了老人的朴实、厚 道。 (3)“正说着,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是那老头,显然,他是来拿钱的。妻子劈头就说, 你这老头咋骗人?你弄的是啥煤?”“又烧了几天,果然让老人说中了,不好烧的就那么一块, 妻子也渐渐地高兴起来。妻子说,那老头一看就不会骗人。过几天妻子又说,他也该来拿钱 - 16 - 了。”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写老人和妻子的对话,以老人卖煤要钱为主;“……那几张十元 钱的钞票都快被我捏出汗来了,可是,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那位实在忠厚 的老人,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消失了。”结尾部分主要写我跟妻子的对话,以我找老人付煤 钱为主。体现了情节的转折。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 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 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 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那几张十元钱的钞票都快被我捏出汗来了,可是,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 那位实在忠厚的老人,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消失了。”老人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既然承诺 了煤不好烧就不要钱,所以就不会再找到他。由句子“妻子说,那你去吧,把钱给他咱也心 净了。在冬季来临的时候,我骑着车子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北方小城的大街小巷去寻找那位卖 煤的老人”可以看出,妻子和我在老人诚实守信的精神感召下,决心把钱给老人,信守我们 的承诺,表现出了善良的一面,深化的主旨。“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给读 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 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 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 态、精神品质等。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祠堂记 (清)沈德潜 人当穷时,必有固穷..之节与兼善者天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于心。 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即至没世以后,俎豆尸祝 于名山,而其名不敝于.天壤。无他,所守者坚,所操者有本也。 - 17 - 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已任。观其之.南都,入学舍,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 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志。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参知政事,总离 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也。窃尝综 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伏闯争郭后之废,坐贬斥;触 吕夷简怒,高若讷辈僭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即至罢政府, 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 用矣。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决辑;镇边境,则能寒西人之胆;官枢密, 参大政,则能课.实效,减任子,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德行之士。迄今奏议勋业, 彪炳史书,虽山林妇竖,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 屈抑也。 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危难受托, 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若文正公者,其.忠武之流亚与?且讲明正学,延安定胡先生为 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渠张子。其于理学,能开先矣。宜百世以下,奉祀日隆。而圣祖仁 皇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 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公本吴人,又尝出典.乡郡,有功于吴。故祠堂在吴县天平山之阳,依公祖墓也。壬子夏 五,议修故祠,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选自《归惠文钞》卷八) 14.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 必有固穷..之节与兼普者天下之志 固穷:安于穷困 B. 言者以危言中.公 中:中伤,陷害 C. 则能课.实效 课:考核 D. 又尝出典.乡郡 典:制定典章律令 15.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其名不敝于.天壤 则移其民于.河东 B. 观其之.南都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 凡他人之所.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其.忠武之流亚与 其.皆出于此乎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作者以议论的方式表明观点: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和志 - 18 - 向,不能因为贵贱、荣辱、得失而有丝毫介意。 B. 范文正公在读书时便以天下为已任,学舍的起居饮食条件不佳,别人难以忍受,他却能安 心读书,不以为意。 C. 范文正公生平遭际坎坷,多次被贬,他虽然也曾担任台谏、州郡长官等不同的官职,但都 未能“尽公之大用”,无法真正施展才华、建立功业。 D. 范文正公历变不屈,矢志不渝,忠义之名妇需皆知,对于理学,他也是开启先河的人物。 作者为其旧祠修葺而作的这篇碑记,是为了彰显范文正公不朽的节操。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圣祖仁皇帝命从视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 身处草茅雨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18. 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 (2)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 【答案】14. D 15. D 16. C 17. 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 / 位列欧阳子之右 / 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 / 隐居求志 / 斯能行义达道 / 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 / 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18. (1)这样以后,可以凭此退隐、出仕,经历困顿坎坷的处境后,建立非凡的功业。 (2)我曾经私下里梳理他一生经历加以考量,发现处处节节都是足以摧折他的志向挫败他的 事业的遭遇。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 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D 项,“典:制定典章律令”错误,“又尝出典乡郡”的意思是:又曾经外任掌管吴地。所以 “典”的意思是“掌管”的意思。D 错误。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 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 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于”,介词,“到”的意思。 - 19 - B 项,第一个“之”,动词,“到”的意思;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项,第一个“所”,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事”; 第二个“所”,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 D 项,两个“其”都是副词,“大概”的意思。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 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 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 项,“他虽然也曾担任台谏、州郡长官等不同的官职”错误,原文“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 任州郡,则功在决辑”的意思是:担任台谏之官,他就充分表达自己的政见;担任州郡之官, 他就安抚和睦百姓。由此可知,担任台谏、州郡长官等不同的官职时,施展了才华、建立了 功业。原文“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 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的意思是:等到从中央政府中罢免(指庆历新政失败),任 职陕西四路安抚时,言官因为他正直的言行而诋毁他,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也上奏停止施行 他之前所实施的政策(指庆历新政),考察朝廷的设置安排,并没有充分发挥范文正公的大用 啊。由此可知,是当他任“职陕西四路安抚”时,未能“尽公之大用”,无法真正施展才华、 建立功业。C 错误。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 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 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的意思是“圣祖仁皇帝下命让他陪祀在宗庙之中”,句意完整, 所以“庙廷”后断句;“位列欧阳子之右”的意思是“位置在欧阳修之上”,句意完整,所 以“右”后断句;“也”句末语气词,表停顿,所以“也”后断句;“隐居求志”的意思是 “在隐居中追求远大的志向”,句意完整,所以“志”后断句;“斯能行义达道”的意思是 “这样(为官时)就能够依照大义贯彻自己的主张”,句意完整,所以“道”后断句;“者” 表停顿,所以“者”后断句;“哉”句末语气词,表停顿,所以“哉”后断句。 句子翻译:圣祖仁皇帝下命让他陪祀在宗庙之中,位置在欧阳修之上,大概能从此看出功业 - 20 - 的传承。哎呀,在隐居中追求远大的志向,这样(为官时)就能够依照大义贯彻自己的主张; 处身民间(草野)胸怀天下(把天下国家放在心上)的读书人,希望(他们)能把范文正公 作为学习榜样(老师和法则)。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 (1)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然:这样。以:凭借。处:退隐。出:出仕。颠跌顿踣:困 顿坎坷。不世:非凡。 (2)省略主语“我”。窃:私下。综:梳理。计:考量。无往而非:处处节节都是。催挫: 摧折。挠败:挫败。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人在困窘时,一定要有安于困窘的气节和兼善天下的志向,不能因为一丝一毫的富贵贫 贱、荣辱得失而内心郁结。这样以后,可以凭此退隐、出仕,经历困顿坎坷的处境后,建立 非凡的功业。即使到了他去世以后,(后人)在名山之中祭祀他,他的名声在天地之间也不会 凋敞。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他奉行的原则坚定,操持的品行有根本罢了。 范文正公还是一介书生的时候,就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看他到南都(商丘),进入学 校,生活起居和饮食的条件,别人不能忍受,但他打扫房间读书,秉持着“一个人处境不利 就是我的罪过”的志向。所以当他出仕后,从秘阁校理一直做到参知政事,没有违背“先忧 后乐”的原则。致君尧舜、治理百姓的初心,只要是别人所推崇的,远远比不上的,都是他 - 21 - 的胸怀抱负。我曾经私下里梳理他一生经历加以考量,发现处处节节都是足以摧折他的志向 挫败他的事业的遭遇。趴伏在殿阁下,为郭后的废黜而争辩,获罪被贬谪;触犯吕夷简的怒 火,高若讷之类的人诽谤他,又一次被贬谪;因为祸福顺逆的缘故擅自回复李元昊的书信, 就又被贬斥。等到从中央政府中罢免(指庆历新政失败),任职陕西四路安抚时,言官因为他 正直的言行而诋毁他,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也上奏停止施行他之前所实施的政策(指庆历新 政),考察朝廷的设置安排,并没有充分发挥范文正公的大用啊。但是,担任台谏之官,他就 充分表达自己的政见:担任州郡之官,他就安抚和睦百姓;镇守边境,就能使西方之人(指 西夏)胆寒;在枢密院任职,参与国家大政,就能督促政治的实效,裁减官员的子弟,兴办 学校,来革除在长久安定之中积聚的弊病,重用有德行的士人。到现在,他的奏议和功业, 辉耀史书,即使是山林之人、妇人小孩,没有不知道范文正公忠义的。这都是因为他在困顿 之时树立志向,经历众多变故却不曾稍徼因此而屈服的缘故啊。 从前诸葛亮淡泊宁静,在田地间定立了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拥有荆州和益州,建立鼎 足三分后的功业,在危难之中受刘备的托付,不惶恐不疑虑,成为夏商周三代之后的王佐之 才,像文正公这样的,大概也是诸葛亮这类的人吧。并且,(他)讲述辨明正统的学问,邀请 胡安定先生(胡瑗)做教授,把《中庸》讲授给张横渠(张载),他对于理学,能开风气之先 啊。难怪在百代以后,祭祀一天天隆重起来。圣祖仁皇帝下命让他陪祀在宗庙之中,位置在 欧阳修之上,大概能从此看出功业的传承。哎呀,在隐居中追求远大的志向,这样(为官时) 就能够依照大义贯彻自己的主张;处身民间(草野)胸怀天下(把天下国家放在心上)的读 书人,希望(他们)能把范文正公作为学习榜样(老师和法则)。 范文正公本来就是吴人,又曾经外任掌管吴地,对吴地有功,所以祠堂在吴县天平山的 南边,依靠着他的祖墓。壬子夏五月,乡人商议修葺旧祠堂,桐城张公命我写文正公祠堂碑 记,于是特地揭示他不朽的节操彰显于石碑之上。 (二) (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二首①(其一) (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②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③。 - 22 -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闹,白薠愁杀白头翁。 [注]①这首诗是769 年春作者在湖南所作。②古时清明有蹴鞠、秋千等游戏。③楚地多枫,故 钻火用青枫,与北方用榆柳不同。 19. “十年蹴鞠将雏远”中“将”意为________,“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一 联中的“秦”“汉”借指_____________。 20.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论及这首诗:“全乎‘漂泊’之感。”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 何抒写这种“漂泊”之感的。 【答案】19. (1). 带领(携带) (2). 唐 20. (1)铺叙。首联为第二联做铺叙,“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 “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表达诗人无依无靠, 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 (2)虚实结合。第四联为眼前实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 一片清明风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 第五联为想象虚景,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长安的楼 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两联一 实一虚,一动一静,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 构思之精妙。 (3)融情于景。“春去春来洞庭闹”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春 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 (4)反衬。“旅雁上云归紫塞”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 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的悲伤。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所用手法, 分析字的含义,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①“十年蹴鞠将雏远”的意思是:十年来,在这人人蹴鞠的日子里,我携带着子女是一天比 一天流落得遥远。所以“将”的意思是“带领、携带”。 ②“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的意思是:想呵,在这清明时节,那长安城里的一 些楼台殿阁该都掩映在如烟的繁花丛里,而我们大汉君主的这偌大山河,则已闪耀在这片灿 - 23 - 烂夺目的锦绣之中。汉主代指唐代宗,所以一联中的“秦”“汉”借指“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 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首联概写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的不幸命运, 并启二联。“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第二联紧承首联,“系舟”应“飘泊”, “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 具象化,“寂寂”、“悠悠”两个叠词,更强化了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 人语的悲凉气氛。茫茫人寰,无人可语,卧病在舟,飘荡无期,右臂残疾,左书难以成字, 虽想停舟驻足,却又无岸可登,思前想后,诗人泪雨滂沱,心如刀割,此为近承。 (2)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 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 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 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 君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无穷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联为想象 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密,技巧之 高妙。 (3)“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 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不能自持。“春”是节令的周而复始,“白” 是色彩的比照烘托,两词叠用,极写诗人万般情怀。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 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白苹虽有荣枯,尚能年年开花,诗人却盛年不再,衰落无 成,然诗人偏又心系长安,不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语也是情语,情因景生,情变 景换。 (4)“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 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诗人从高下两个角度取景。紫 塞,北地边关,诗人用此代北方的京华长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可谓人惭北鸟, 更加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的悲伤。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 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 - 24 - 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 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 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 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 (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之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隔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治长) 材料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材料三: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将。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21. 从材料一、材料二中可见,颜回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两个四字词语)的 特点让人非常赞赏。 22. 评析孔子在颜渊死后,拒绝“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的行为。 【答案】21. (1). 举一反三 (2). 安贫乐道 22. 孔子这样做不是舍不得自己的车,而是因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大夫之后,他平时坐车出行, 这样才符合一个士大夫的身份,而这样做才能维护礼制。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一般借助刻画人物的手法,肖像、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等或者相关的事件,也可以抓住作者在表述过程中评价性的语句或者关键 词。文言文中分析人物形象重点在于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评价概括颜渊的语句思 考。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隔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 - 25 - 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由此可知,颜回有举一反三 的特点。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 子多次高度称赞颜渊,认为他有很好的品德,又好学上进。颜回本来是可以出仕做官的,那 为什么他不出来做官,不像子路、子贡、冉求那样?就是因为他好学,他始终追随着夫子, 没有离开半步。做官当然是可以得到功名富贵的,但是在颜子眼中,一点不在乎,他愿意追 随夫子来学,而过着贫寒的生活,由此可见颜回安贫乐道的特点。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通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再从关键词句入手,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这些都是 文章的关键性句子,还有多次反复出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 从文末句“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入手,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自己 的车子,给颜渊买椁。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却不愿意卖掉车子,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大夫 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这一章反映了 孔子对礼的严谨态度,在两难选择前,孔子选择了维护周礼即社会规范,而没有顺从自己对 颜回的私爱,放弃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可见他不为个人私欲而放弃自己坚守的原则,他克己 与重礼的态度。 【点睛】《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 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 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 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 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 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 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 篇,492 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 444 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 48 章。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 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 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 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 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 - 26 - 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翻译: 材料一: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 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 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材料二: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材料三: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 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 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 的。”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子日:“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答案】 (1). 无求生以害仁 (2). 有杀身以成仁 (3).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 扪参历井仰胁息 (6). 以手抚膺坐长叹 (7). 落霞 与孤鹜齐飞 (8). 秋水共长天一色 (9).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 (10). 长使英雄泪满 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仁”“彘”“莩”“扪”“胁”“膺”“鹜”“捷”。 - 27 -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四、作文(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 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 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 十年前,你问起学生长大最想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 师”“警察”“公务员”等等。到了今天,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 后” 最向往做主播,成为网红。参与调查的很多大学生都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 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摘自搜狐网《当下大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网红主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 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根据材料新华网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 95 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这当中有你的 一票吗?我们究竟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择业观,我们这一代无疑是幸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 涌现,电竞选手、AI 设计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越是多元的 选择,越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原则。正如伟大哲人马克思告诉我们的:“职业选择应 - 28 - 该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认为,职业的选择应将个人兴趣与时代 需要相结合,才能既无愧于心,又实现价值。 作家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了解自 己兴趣,发现自身特长是职业选择的依据。很多人艳羡网红,向往成为主播,其实并非源于 兴趣,而只是想像李子柒“一夜成名”、如李佳琦“一夜暴富”,只需对着屏幕笑靥如花, 便有打赏源源不断。还能告别秉烛的夜晚,告别如山的试卷,告别酸涩的眼和僵直的背。想 当网红,不过是想避开寒窗苦读的苦与泪罢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 引,只是拒绝奋斗的颓丧,是目光短浅的浮躁与功利。 何况,他们对“网红”职业的认识有失偏颇,只看到轻松获取日进斗金的舒适和惬意, 却看不到“网红”成功背后的漫长奋斗与艰辛付出。其实,没有哪份职业是轻松的,只有内 心真正地热爱,才能不惧工作中的困难,坚持到底;也只有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才能 做成、做好一番事业。 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 人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58 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 24 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 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 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半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 贫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 他们自觉践行的择业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 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诚如马克思所言,在职业的选择上,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非敌对、互相冲突的。 时代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职业选择,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为时代的幸福增色,这是一个成就与自我成就的过程。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 我”于“大我”,则涓滴可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 愿我们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 星,点缀时代的天空,让更多人分离璀璨星光!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关注的是与学生发展切实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观”这一话题,选取 富有哲理又凸显时代特色的两则材料。作文题瞄准社会热点,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对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落实。试 - 29 - 题提供了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第二材料是当代许多大红的事。前 者指出青年在择业时既要考虑到自身的成长,更要以人类的幸福为目标,强调择业时只有努 力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过得完美,强调职业的高尚情怀和奉献精神;第二则材料 联系社会热点,给出当下不少大红的现象,突出了许多大学生不愿吃苦就想成功的思想。写 作时应对两则材料进行辩证分析。我们在敬仰马克思伟大择业观的时候,不能生硬地要求每 个人都成为人类的思想者,但一定要有奉献精神;运用第二则材料时也不要极力批判网红, 想当网红没有错,错的是材料中的不良思想,对这种一味追求付出少、收入多的思想要加以 批判。不能只看到网红的光鲜,更要看到网红背后的“精耕细作”。写作时应以“树立正确 的择业观”为核心,联系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结合实际谈做法,可按议论文“是什 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法则展开,也可以采用驳论法,注意两则材料都要有涉及,辩证 地看待。同时关注立意的格局与深度。 立意: (1)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 (2)择业要综合考虑个人爱好与社会需要; (3)人生没有捷径,请多一些脚踏实地的付出; (4)正确择业,辛勤付出,成就卓越人生。 素材: (1)在我看来,择业正应首先考虑国家民族之需。鲁迅先生弃医从文,选择用笔来唤醒麻木 的民;孙中山先生弃医从政,通过革命来救国救民;钱伟长弃文从理,立志造出中国人自己 的飞机大炮。“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那个时 代中国脊梁的择业心声。没有国何来家?一个人唯有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 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国家与民族之需,就是我们择业的方向。 (2)青年具有什么样的职业理想,我想做老板也好,当网红也罢,都值得赞许,值得提倡, 因为都是为了理想。是山,就要挺拔,直耸云天;是水,就要奔流,润泽万物。职业的选择 自当去追逐理想,以成就卓越人生。 (3)当然,职业的追求亦有高下之分。孔博回乡创业,济物利民,功在桑梓。有些毕业生愿 当网红,本无可厚非,动机却“网红不需要努力工作,拍拍视频就能出名”,理想之低,懒 惰之甚,头脑之简单,见识之浅薄,令人顿觉可怜。 (4)青年择业还得考虑自己的才华,靠扎扎实实的辛勤付出,实现人生价值。我们择业时应 - 30 - 该把目标确定得更实际一点。每一个网红都需要成千上万的粉丝助力出资,所以网红永远是 少数。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的人,需要用清水洗把脸,清醒清醒。唯有认清自己,了解世界, 我们才能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鱼儿应该在水里游,鸟儿应该在天上飞,能做好药材的植 物,就不必非要当盆景。“深处种菱浅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古人诚不我欺。 (5)选好了职业,我们还应该为之扎实奋斗。清人袁枚诗曰:“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当孜孜不倦,奋力以求,使青春充实有意义。在学校,抓 紧一分一秒,刻苦学习,以知识充实自己;到社会,拒绝自满懈怠,工作认真负责,创造优 异成绩。不管道阻且长,只顾溯游从之。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时 当中国快步走向复兴的美好时代,我辈青年必须放弃“不需要努力工作”的错误思想,让“天 之健,君子以自强”成为座右铭,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时常回响在耳边,让“数风流人 物,还看今朝”激励自己,正确择业,辛勤付出,成就卓越人生。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由材料引出观点:职业的选择应将个人兴趣与时代需要相结合,才能既 无愧于心,又实现价值。文章接下来列举李子柒和李佳琦的例子,论证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 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引,只是拒绝奋斗的颓丧,是目光短浅的浮躁与功利;举一群青年 人扎根塞罕坝和年轻的樊锦诗深入大漠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 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文章结尾提出愿望: 愿我们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星。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 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 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 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 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 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