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南阳市一中2019年春期高二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于丝绸之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个道路系统,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从中原地区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甘肃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带,然后分成三条主要道路:一条称为北线或北道,从今天的敦煌经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托克马克、塔什干,最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第二条为中线或中道,从敦煌经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和喀什,然后翻过天山经过浩罕,到达撒马尔罕;第三条为南线或南道,从敦煌沿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南面,经过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莎车到达喀什,然后与中道会合,到达撒马尔罕。当然,撒马尔罕不是终点,继续往西,就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由谁开辟?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的开辟者,只能说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古墓葬,考古证实墓主人是商王王后妇好。墓里出土的玉器经鉴定用料是和田青玉,这说明至少在3000多年前就存在从新疆昆仑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丝绸之路”。他提出,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条从中国古都经过中亚到达撒马尔罕的贸易路线。这条路上主要的商品是丝绸。‎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界,并不是中国。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李希霍芬据此认为丝绸之路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但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时,汉武帝了解到有一个种族叫月氏,原来在今天的祁连山一带,后来被匈奴打败被迫迁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于是派张骞为特使,想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攻,将匈奴彻底打败。等到张骞回来,汉朝已经打败匈奴。之后,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宣扬汉朝的强大和富裕,号召西域各国来长安朝见。出发时,张骞带了大批礼品,准备赏赐给西域各国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丝绸。一方面,当时西域各国没有丝绸,“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长途运输,只有像丝绸这样本身价值高、分量轻,又经得起长期储存的物品才最合适。这次通西域后,汉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团,源源不断地把丝绸运到西域,并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所以,丝绸一开始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不过,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并且丝绸流通到波斯、罗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堪比黄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进行丝绸贸易呢?因为中国固有的天下观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薄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天朝的气派。现在挖出来的那些沉船,里面那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但船主都为外国人。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所以,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了,而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摘编自《解放日报》,根据葛剑雄复旦演讲整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丝绸之路上经商的主要是古代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因为他们那里没有丝绸,丝绸又价值高、分量轻、耐储存。‎ B. 丝绸之路上的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主要道路,都是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而中线和南线还有重合的路程。‎ C. “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这种命名与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相吻合,名副其实。‎ D. 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路,而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道路系统,撒马尔罕也不是它的终点,还需要由此往西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新疆盛产和田玉,而在河南安阳安葬的商王王后妇好的墓里出土了用和田青玉做成的玉器,这说明从新疆到河南的道路至少在商朝就已存在。‎ B. 公元前2世纪张骞就通西域,但其出行不是为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作者据此不赞同丝绸之路开始于张骞通西域这一观点。‎ C.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并不是中国,这只是因为中国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对外也没有什么需求,从而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 D. 现在挖出来的外国人的沉船里有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这可以证明中国为显示天朝的气派,在交往中施予丰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丝绸一开始出现的身份是汉王朝赏赐给西域各国的礼品,而不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品。‎ B. 丝绸之路最初运输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但在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就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C. 古代黄河流域产粮充足,加之统治者器量狭小,对边疆控制严密,禁止老百姓越境外出,这使得历史上的中国很难从丝绸之路中获利。‎ D. 我们现在建设的“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同,旨在主动利用丝绸之路,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选项内容张冠李戴。结合文本内容“一方面,当时西域各国没有丝绸,‘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长途运输,只有像丝绸这样本身价值高、分量轻,又经得起长期储存的物品才最合适……价格堪比黄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分析可知,“那里没有丝绸,丝绸又价值高、分量轻、耐储存”是张骞出使西域带丝绸的原因,而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经商是因为经营丝绸有利可图。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 项,选项原因概括以偏概全。结合文本内容“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所以,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分析可知,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的原因。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统治者器量狭小”不符合文意。结合文本内容“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薄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天朝的气派”分析可知,从文中“薄来厚往”等信息可知统治者并非“器量狭小”。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 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 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 “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 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5.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E 5. ①讲述 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 ‎6.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在原文找不到依据,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模仿。B项,结合文本内容“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分析可知,“也有打官司的经验”也属无中生有。D项,“经常发生的”不当。文中写了一个酒店和照相馆的玻璃被撞坏了,不能推断此类事件经常发生。故选CE。‎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目意思,题目问到“我”的作用,分析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从对主要人物、对情节、对读者感受、对环境、对主题等方面分析作答,该题主要从前三个方面作答。可根据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小说所起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小说利用第一人称,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结合“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分析可知,这篇小说中“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主张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分析小说中王有福的性格,主要应根据小说对该人物所做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答题时,先分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再分别作简要分析。结合“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分析,王有福性格谦卑;结合“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老头愣在那里”“老头急起来”分析,王有福胆小怕事、有点狡黠;结合“你要肯认我是大伯……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分析,王有福不失善良本性。‎ ‎【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三、古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纶字公信,颍州汝阴人。少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补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以功迁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所部卒纵酒掠居民,纶斩首恶数人,众乃定。‎ 奉使灵夏还,会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以知辰州。纶至,筑蓬山驿路,贼不得通,乃遁去。徙知渭州,奉使契丹,安抚使曹玮表留之,不可。蛮复入寇,为辰、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 久之,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时盐课大亏,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负,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直,由是岁增课数十万石。复置盐场于杭、秀、海三州,岁入课又百五十万。居二岁,增上供米八十万。疏五渠,导太湖入于海,复租米六十万。开长芦西河以避覆舟之患,又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旁锢巨石为十跶①,以泄横流。泰州有捍海堰②,延袤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畜潦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表三请,愿身自临役。命兼权知泰州,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生祠。‎ 居淮南六年,累迁至昭州刺史。契丹隆绪死,为吊慰副使。再迁乾州刺史,徙知颍州,卒。纶有材略,所至兴利除害。为人恕,喜施予,在江、淮,见漕卒冻馁道死者众,叹曰:“此有司之过,非所以体上仁也。”推奉钱市絮襦千数,衣其不能自存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①跶(dá):古代以石筑成的蓄水泄水的水利设施。②捍海堰:唐淮南节度判官李承主持所筑。‎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部卒纵酒掠居民 部:统率。‎ B. 会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 会:会同。‎ C. 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负 负:拖欠。‎ D. 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直 直:通“值”,价钱。‎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官助其器用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 纶斩首恶数人,众乃定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 久之,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D. 旁锢巨石为十跶,以泄横流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9.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 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B. 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C. 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D. 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纶富有才略。在任右班殿直时,四川王均作乱,朝廷遣军镇压,张纶主张“晓谕召抚”,雷有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平定了叛乱。‎ B. 张纶治边有方。在任辰州知州时,溪峒彭氏蛮族入侵,张纶采取一系列安抚措施,并派遣官员与之会盟,在边境上刻石为证。‎ C. 张纶施政利民,深受百姓爱戴。他曾多次上表请修“捍海堰”,代理泰州知州后,终于修成,使当地百姓受益,百姓为他建生祠以表敬重。‎ D. 张纶为人宽厚,富有同情心。在江、淮时,路上见运漕粮的士兵冻饿死的很多,他愤叹“有司之过”,并拿出俸禄买来棉衣,发给那些无法生存的人穿。‎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 ‎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答案】7. B 8. D 9. C 10. B ‎ ‎11. (1)海浪的祸患占十分之九,而积涝的祸患占十分之一,得到的多而失去的少,难道不可以修复吗?‎ ‎(2)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在六国之后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会”,结合后面“以知辰州”分析,因此担任了辰州知州,“会同”错误。应该译为恰逢。句意:恰逢辰州溪峒彭姓蛮夷向内地侵犯。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代词,盐户们;语气副词,大概、恐怕。B项,副词,才;副词,仅仅、只。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指前面的“道”。D项,目的连词,来。故选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于蜀”表示讨伐的地点,作为句子的状语,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数百”“据险叛”都是修饰“降寇”,“此穷寇”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A 项。句意:跟从雷有终到蜀地讨伐讨王均,有几百个原已投降的贼寇占据着险要地再次反叛,雷有终派张纶前往攻打,张纶骑快马回来报告说:“这是些陷入穷途末路的贼寇,逼迫他们会生祸患,还不如晓之以理让他们投降。”雷有终采纳了他的意见,贼寇果然抛弃武器前来投降。故选C。‎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在任辰州知州时,溪峒彭氏蛮族入侵,张纶采取一系列安抚措施,并派遣官员与之会盟,在边境上刻石为证”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奉使灵夏还,会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以知辰州。纶至,筑蓬山驿路,贼不得通,乃遁去。徙知渭州,奉使契丹,安抚使曹玮表留之,不可。蛮复入寇,为辰、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分析可知,担任辰州知州,张纶到任后,修筑了蓬山驿路,贼寇无法通行,于是逃走了。调任渭州知州。蛮夷再次入侵,张纶任辰、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的巡检安抚使,用祸福之理劝导蛮夷首领,赎回被劫掠的民众,派遣官员与蛮夷订立盟约,将约书刻成碑文,立在边境。选项事件杂糅。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之”,助词,的;“十九”,十分之九;“而”,连词,表并列;“潦”,积涝;“十一”,十分之一;“亡”,失去的(动词作名词);“岂……邪”,难道……吗。(2)“苟”,如果;“以”,介词,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下”,自取下策(名词作动词);“而”,连词,表承接;“之”,助词,的;“故事”,旧例、先例;“是”,代词,这。‎ ‎【点睛】参考译文:‎ 张纶,字公信,是颍州汝阴县人。少年时洒脱随性。考进士没中,填补了三班奉职的空缺,后调任右班殿直。跟从雷有终到蜀地讨伐讨王均,有几百个原已投降的贼寇占据着险要地再次反叛,雷有终派张纶前往攻打,张纶骑快马回来报告说:“这是些陷入穷途末路的贼寇,逼迫他们会生祸患,还不如晓之以理让他们投降。”雷有终采纳了他的意见,贼寇果然抛弃武器前来投降。凭借功绩,张纶升任益、彭、简等州的都巡检使。他所带领的部队中有士兵酗酒闹事,劫掠居住地民众,张纶杀掉带头作恶的几个人,众人这才安定下来。‎ 张纶奉命出使灵夏返回,恰逢辰州溪峒彭姓蛮夷向内地侵犯,因此担任了辰州知州。张纶到任后,修筑了蓬山驿路,贼寇无法通行,于是逃走了。调任渭州知州。奉命出使契丹,安抚使曹玮上表请求让他留下,朝廷没有许可。蛮夷再次入侵,张纶任辰、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的巡检安抚使,用祸福之理劝导蛮夷首领,赎回被劫掠的民众,派遣官员与蛮夷订立盟约,将约书刻成碑文,立在边境。‎ 一段时间后,张纶被任命为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当时,盐业税收大亏,张纶就上奏请求免掉通、泰、楚三州盐户的旧债,由官家帮盐户们提供生产工具,盐户上交了盐,就给予价格优惠,因此每年增加税收几十万石。又在杭、秀、海三州设置盐场,每年收入的税利又有一百五十万。两年之后,用于上供的米增加了八十万。疏浚了五条渠道,引导太湖水流入大海,还出租米六十万给百姓。开凿长芦西河来避翻船的灾患,又在高邮北修筑了长二百里的漕河堤,在堤旁造了十跶钜石,用来排泄横流的河水。泰州有捍海堰,延袤一百五十里,被长时间废弃,没有修整,每年都发生海涛淹没百姓田地的灾祸。正当张纶提议修复捍海堰时,讨论此事的人们质问他,认为海涛的祸患平息但水涝的祸患又产生。张纶说:“海涛的祸患占灾患的十分之九,而水涝的祸患只占灾患的十分之一,获得的多,损失的少,难道不可以做吗?”张纶多次上表请求修复捍海堰,还表示愿意亲自负责这个事务。朝廷命令他兼权担任泰州知州,最终修成了捍海堰,又让从泰州外逃的二千六百户人家返回原籍。泰州的百姓获利,于是为张纶建了生祠。‎ 在淮南任职六年后,张纶累迁至昭州刺史。契丹国的隆绪逝世,张纶担任吊慰副使。先代理后又受命担任乾州刺史,在调任颍州知州后逝世。张纶富有才华谋略,所到之处都能兴利除害。性情宽厚,乐善好施。在江、淮一带任职时,看到漕运士兵受冻挨饿死在路上的很多,叹息道:“这是官府的过错,这不能够体现国君的仁慈啊。”拿出自己的奉钱来购买了上千件棉袄,给那些没有能力自我保存的人穿。‎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2. 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入手,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 “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 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子中的“且看”是只管看的意思,“莫厌”是不推辞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尽情行乐的意愿。‎ D. 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使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13. 本诗尾联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2. C 13. 本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背后隐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句子中的‘且看’是只管看的意思,‘莫厌’是不推辞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尽情行乐的意愿”错误。“且看”中的且是姑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都是表现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考生要结合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作答本题,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江上小堂巢翡翠”,是指快乐自由的豪放之士;“苑边高冢卧麒麟”,则是指人生易老,都会走向衰亡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不可避免。由苑边高冢即足以见得。结合此联总体,就是说人生苦短,而面对这些则需像翡翠一样好好快乐一番,即说了前边愁思在徘徊于不徘徊之间的纠结情绪,又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的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荣枯,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情感分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及作者个人经历等分析。“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在这个世界上乐是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不去痛快的了一次呢。既叹春光易逝,又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为人,结合注释内容“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分析,了解言外之意,旷达之语的背后,向我们展示的是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14.情景默写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出梦境中天色由明亮骤然转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杜甫《旅夜书怀》中运用比喻写出诗人漂泊无依、孤寂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千岩万转路不定 (2). 迷花倚石忽已暝 (3). 飘飘何所似 (4). 天地一沙鸥 (5). 覆压三百余里 (6). 隔离天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暝”“似”“覆”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语言运用(27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②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 ‎,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③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④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⑤重庆商品展示交易会今日在国博中心开幕,农产品展区众多商户在现场批发促销,副食品展区买一送一等优惠活动也比比皆是。‎ ‎⑥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A. ①④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正确。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褒贬误用。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和“形体“不搭配。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 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正确。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正确。以邻为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褒贬误用。‎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住房和城市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中的闲置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 从使用的人数来看,汉语和英语都是世界上人口使用最多的语言:从文化角度来看,汉语与英语的互译,又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 《三国演义》富于创造性的章回结构使各回既能独立成篇,又能联合若干回构成一个情节单元,并勾连全书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D. 开会时,他正襟危坐地坐在主席台上,表情严肃:中午吃饭时,他则与职工们坐在一起,又说又笑,态度很和气,显得非常平易近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 项,搭配不当,“完善……效率”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人口使用”应为“使用人口”,D项,成分赘余,“正襟危坐地坐在”成分赘余,“正襟危坐”已经有“坐”的意思,删去“正襟危坐”。故选C。‎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李克强总理在利马主持秘鲁中资企业座谈会,企业代表介绍生产经营情况,通过远程视频连线慰问中资企业一线员工,同他们互动交流。‎ B.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这一50条措施的纲领性文件,改革力度之大、提法之新、“干货”之多,令体育界振奋鼓舞。‎ C. 清华大学日前成立统计学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力争在理论统计、应用统计等方面取得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D. 文化消费的增长,不仅能够带来文化产品生产的突破,更能够带动国民经济乃至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结构混乱,可在“企业代表”前添加“听取”,使主语前后保持一致;B项,成分残缺,在“50条”前加“包含”一词;D项,语序不当,应为“整个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 ‎ 《陶庵梦忆序》中“鹿鸣宴”指唐代会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明清时,于会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称鹿鸣宴。‎ C.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仕”则指官员退休。‎ D. 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崩”指帝王之死。‎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于会试放榜次日”错误。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司称“鹿鸣宴”。鹿鸣宴这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起于唐代。“会试”错,应为“乡试”。故选B。‎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伯仲叔季是中国古代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伯仲”可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或比喻不相上下。有“难分伯仲”之说。‎ B.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欧阳修《伶官传记》 )‎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C.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长江在安徽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又称江右。‎ D.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小相是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江右”错,应为“江左”。历史变迁,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又因古人以东为左,位于长江之东,故又称“江左”。故选C。‎ ‎20.下列各句,最得体的一句是 A. 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 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 护士拿着注射器说:“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 D. 马老师端起酒杯说:“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句“不耻下问”不能用于自己。B句“匹夫”使用不当。C句护士的用语不看对象和场合。‎ ‎21.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客套话,请选出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 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B. 我校拟筹办150年校庆庆典,届时欢迎各兄弟学校莅临指导。‎ C. 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 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B项,“莅临指导”指上级对下级;C项,“令”,敬词,称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D项,“忝列”表自谦,结合“您”分析,使用不当。故选A。‎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2.下面是某市共享单车使用流程图,请把这幅流程图转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在手机上打开共享单车APP查看单车位置,附近有单车可直接扫描二维码或输入验证码开锁用车;如果附近没有车辆可点击查看附近车辆,需要预约则该单车可预留15分钟,不需要预约则直接导航前往,找到该车后扫码开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首先审清题干,勾画出要点;然后解读图片,确定起点顺序,表达时要注意准确连贯,内容全面完整,思路清晰。本题由题干可知,所给图表是“某市共享单车使用流程图”,由图片可知,起点为“打开共享单车APP”,然后是“查看单车位置”。由图中箭头可知,此时分为两种情况,如果附近有单车,则可以直接“扫码开锁”;如果附近没有单车,那就要“查看附近单车”,然后“预约车辆”,同意预约,则“车辆预留15分钟”,然后“导航前往”,不同意预约,就可以直接“导航前往”,找到单车“扫码开锁”。“扫码开锁”又分两种情况,其一是“扫描车辆二维码”后“开锁用车”,其二是“输入验证码”后“开锁用车”。考生按照流程图自上而下的顺序,沿箭头指示方向表述清楚即可。‎ ‎【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化的题目,图是框架流程图,要求把图中的各类信息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出来。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可以分两个步骤:第一,按照流程图的结构分层,理清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承接等,并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第二步,按一定顺序表述各层次的具体内容。表述时要注意涵盖流程图中的所有信息,条理清晰,可按内容安排的时间先后顺序,也可按事理逻辑顺序。‎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春节前夕,一个名为《啥是佩奇》的微视频占据网络平台。该短片讲述一位身居山村的爷爷打电话问孙子想要什么春节礼物,因信号不好只听到“佩奇”二字,于是爷爷开始寻找孙子口中的“佩奇”,查字典、满村询问、刷猪、电焊……引发了一系列好笑又温情的故事,最终从在城里做保姆的邻居那里弄懂佩奇是什么,并用乡下的鼓风机亲自为孙子做了一只粉红色的佩奇。短片引起社会广泛议论,有人认为,我们要感恩那些我们需要什么就能给我们什么的人;有人认为短片反映的是城乡差别;也有人认为短片反映了变革时代的代际差别。‎ 对此,你有哪些思考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立意。‎ ‎【答案】过年——亲情的团聚 近日,一则名为《啥是佩奇》的广告短片爆屏网络。主人公爷爷为完成孙儿新年礼物的心愿,弄清“啥是佩奇”历几番波折,最终在他人指点下用鼓风机制作手工版的佩奇。短片最后一帧“爷爷版”佩奇的特写,瞬间戳中众多网友的泪点,引发人们对“佩奇”传递的浓厚亲情和家庭团聚的思索。‎ 年关脚步已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断让公众产生共鸣。短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正与当前“回家过年”的呼声“同弦合律”。短片艺术化表达的佩奇,经过众人生活化的解读,其实已然成为一种隐喻,直指家庭家人共聚共享天伦的期盼和愿景;更是一种链条,串联起公众对关爱家庭、呵护家人的善念和情感。‎ 扣问现实,啥是“佩奇”?一千个家庭可能有一千个答案。有的希望是一桌“一个都不能少”的年夜饭,有的虽人各天涯但愿长久平安共婵娟的祈祷,有的寄托对来年家庭生活、事业幸福等的良愿。有人说,家是一个人温馨的港湾,也是一群人重新整装待发的起点,对过去的辛酸苦辣能够消化、为耕耘未来的甜蜜美好激起力量。无论如何,家和情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一道清晰可见的标线和记号,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建设、营建风正亲情。从《尚书》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大学》提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再到《战国策》主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又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家风家训。足见,家和情的“佩奇”蕴藏在勤俭、修身、教养、读书等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之中。‎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在告诫世人,护亲情、享天伦、尽孝道稍纵即逝、时不我待,要尽其所能扮好角色、担好责任。人生在世,除了体现价值底蕴的社会职责、事业使命等,还有不可辜负的家庭和亲情,丰富和饱满着人生的羽翼和厚度。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家风孕育好家庭、孝敬好长辈、关怀好下一代,让家的“肌体细胞”健康运转,为国的“功能系统”强壮刚硬注入正能量。‎ 然家有“小家”和“大家”之分。日前抖音平台流传一则短视频,有军人在站岗执勤,父亲从老家大老远赶来见面,只能肩并肩默默注视他。父亲内心的骄傲不言于表,军人的脸上唯有笃定和坚韧。当“回家过年”的心响不断激荡,依旧有人演绎“岁月静好是有人负重前行”的坚持和执着。无数如军人一样的他们,舍弃“小家”团圆、为“大家”平安,无私付出、默默奉献、砥砺信仰、恪尽职守,向家人和家庭送出的最好“佩奇”。‎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守护家的温馨和幸福,少不了让家人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升、物质基础的丰盈,而这些都离不开勤劳双手的开垦和实干。一个人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社会也在为他打开一扇门、回报他以阳光和温暖。做家人的领头羊、做家庭的主心骨,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家庭幸福美好的个人梦,将后者融入前者,让涓涓细流汇流磅礴大海、与之相向而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定能追求属于家和情最完美的“佩奇”。‎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春节前夕,一个名为《啥是佩奇》的微视频的内容,不同的人对《啥是佩奇》的微视频有不同的认识。讲述了山区农民李玉宝为孙子全村寻找“佩奇”、并手工打造“佩奇”的故事。故事简单紧凑、结局温馨,反映诸多社会现实,契合春节“团圆”情绪,戳中诸多网友泪点。不少网友表示,“想回家了”“想爷爷了”。毫无疑问,短片里“佩奇”就是爷爷的“初心”,爷爷的“初心”就是爱家人、爱孩子,就是舐犊情深。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守住初心,我们的奋斗才有意义。坚守初心,就要创造爱,奉献爱。坚守初心,善于实现初心。幸福不会从天降,初心萌发,需要汗水浇灌。有了初心,更要善于实现初心。短片中爷爷李玉宝了解到“佩奇”的大致外形后,通过简陋的生活生产工具、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把“佩奇”从蓝图变成了现实,制作了一只“硬核电吹风佩奇”,为温馨的年夜饭增加了惊喜。2.影片的背后无疑是我们对回家的渴望、对与父母团聚的期盼,是父母对在外工作的我们的思念,是中华儿女对过年、对亲情、对团圆的美好向往。去与家人团聚,去与亲朋聊天,去感受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3.‎ 关注农村生活,关注老人。对于农村的爷爷来说,他们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因为他们除了在渴望家人情怀的同时,他们同样也有求知的需要,也正是在新时代大背景下一种心理精神上对一切新事物的向往。有些人说,不知佩奇是何物是对农村的嘲讽、调侃,而究其本意在于说明乡村亟待振兴,空巢老人需要关爱。4.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对于城里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感动,有感于农村的爷爷无条件的爱,也有对城市化后对门相住而不相识的人性淡漠的拷问,简单而朴素的农村爷爷用这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还原了原有的大“家园”情怀。参考立意: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关注农村生活;关注家人;沟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亲情化解代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重视亲情等。可以确定立意,如重视亲情;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分析,也可以结合古人的事例分析,如“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百里负米”“怀橘遗亲”等;点出亲情的主题;最后还可以结合材料,爷爷做“佩奇”是对亲情的珍视,我们应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珍视亲情,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亲人的爱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 ‎【素材】《啥是佩奇》正是通过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以简单的情节传递出爷爷对儿子和孙子浓厚的温情。其中,包括爷爷听到孙子要“佩奇”后积极打听的热情、费尽心思制作“佩奇”时多番修改的执着、接到电话只听到“不回来”时的满脸失望,以及终于能与儿子一家吃饭时迫不及待将大枣、核桃和“佩奇”拿出来的激动,没有华丽的台词、没有高人气的演员,但却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 究竟啥是佩奇?表面上看,它表面上只是一个卡通形象。但实质上,它已然是爷爷尽其所能、一点一滴用心创造和制作“爱”的过程,是对孙子无条件的关心和对一家团聚的渴望与向往。‎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长辈们总是不善言辞,他们可能从来都不曾谈论过什么是“爱”,但却总是倾其所有、竭尽所能,执着而用心地疼爱着子女们。这种亲情永远不会因为城乡差异、代际隔阂等失去温度,反而会在日复一日中沉淀积累,在某一个瞬间被激发后,让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啥是佩奇》就正如一粒石子,抛入了无数网友心中那潭因忙于工作而略显沉寂的湖水,漾起了充满爱与回忆的涟漪。‎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