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00 KB
  • 2021-06-05 发布

甘肃省兰州市联片办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教” 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之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作为孔子诗教的目标,是指用“以诗化民”的方式,来培育平和、理性、通达的人格,并由个体上升至国家、民族、天下,意在构建一种雅正中和的社会范式。‎ 孔子把诗教作为一种人文教化的途径,对《诗》之义理加以阐发,奠定了儒家诗教观念的原初意蕴。孔子不但在教育主张上提倡诗教,而且身体力行地从事诗教传播活动。《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在礼乐教化之先,是通向礼乐教化、成为仁人君子的基础和起点。孔子之贡献在于,使记录了敬神祭祖、讽诵王德的王官之诗同时成为开启后世思想观念的学术之诗。儒家学人在以诗为教的论诗、释诗的传播活动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理想,诗教遂成为一种学术和思想观念。‎ 以情感为立足点的诗教不同于仅化教条的政治说教。情感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能深入人心。王一川说:“从‘诗教’的提出和目的,还应当看到中国古代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有关社会和睦、忠信、孝悌等伦理训诫,不宜直接以强制方式或生硬方式去实施,而需要借助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的魅力感染方式来委婉地传达,也就是在‘温柔敦厚’中达到伦理劝诫的效果。”春秋时期的孔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孔子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中可以看出诗教所秉持的情感,认为“哀”与“乐”都是正常合理的情感,但不是个人欲望的无度宣泄,而是合理情志的理性表达,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启发。“诗”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营造诗意人生与趣味生活、培养高尚人格与高雅情调的资源和途径。如《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于曾皙所描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尤其赞赏。相比出将入相的人生价值追求,孔子的教化观念更强调的是把生命价值落实到对宇宙人生的真实生活场域的体验和感受之中。‎ 正因如此,先秦儒家文化从诗教出发,并由儒家后学们于社会、文化、政治领域对此不断阐释与生发,民族和家国的文化走向才不至于失范和堕落。‎ 先秦儒家以诗为教、以诗怡情、以诗修身的诗教观念可以为学诗者在人格修养和审美趣味方面起到导航作用。诗教的教化方式符合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感需求和美善合一的审美观照,时至今日,儒家诗教的传播和推广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文化传播中的“变”与“常”之关系,同时更应明确当今诗教文化发展在继承与革新上所应当遵循的原则,正如《文心雕龙·通变》中赞语所言:“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这种融通古今的对待文学发展的观点,仍可为今日的诗教传播导航指引。‎ ‎(摘编自杜婕欣《以诗为教——论先秦儒家的诗教途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教”由孔子提出,主张用“以诗化民”的方式达到“温柔敦厚”的目标。‎ B. 孔子特别重视诗教,把它放在礼乐教化之先,认为成为仁人君子应该由此做起。‎ C. 诗教以情感为立足点的教化说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在孔子时代已经确立了。‎ D. 诗教并不压制情感,但强调情感宣泄要有度,注重自我价值的启发和怡情修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阐明先秦诗教的理念,确定了全文的总纲,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 文章三、四两段分别从诗教的方式和诗教的作用两个角度对诗教进行了阐述。‎ C. 作者引用曾晳的话语,是为了强调诗意人生的营造,否定出将入相的人生追求。‎ D. 文章阐述儒家的诗教途径,目的是为学诗者和今日的诗教传播提供方向和借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教先通过《诗》培育个体的人格,再扩大范围,从而构建起理想的社会范式。‎ B. 王官之诗成为学术之诗,儒家道德理想才传播开来,诗教遂成为一种思想观念。‎ C. 我们民族的文化从没有失范和堕落,是因为从孔子时代就开始的诗教起了作用。‎ D. 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诗教在继承与革新上的原则,当今的诗教文化就能兴盛光大。‎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在孔子时代已经确立了”曲解文意,原文“春秋时期的孔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C项“作者引用曾晳的话语,是为了强调诗意人生的营造,否定出将入相的人生追求”,不合文意,原文“相比出将入相的人生价值追求,孔子的教化观念更强调的是把生命价值落实到对宇宙人生的真实生活场域的体验和感受之中”,并没有否认出将入相的人生追求。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王官之诗成为学术之诗,儒家道德理想才传播开来”曲解文意,“儒家学人在以诗为教的论诗、释诗的传播活动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理想,诗教遂成为一种学术和思想观念”无先后顺序,是同时进行的。C项“我们民族的文化从没有失范和堕落,是因为从孔子时代就开始的诗教起了作用”,强加因果,原文是“先秦儒家文化从诗教出发,并由儒家后学们于社会、文化、政治领域对此不断阐释与生发,民族和家国的文化走向才不至于失范和堕落。”“诗教只是一个原因”。D项“当今的诗教文化就能兴盛光大”说法绝对。原文“这种融通古今的对待文学发展的观点,仍可为今日的诗教传播导航指引”,只是做一个导航指引。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稻 香 符浩勇 李群忙完应酬,从亿丰商厦出来时已是晚上八点。他驱车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心里并不平静。刚才酒桌上同行的话还响在耳边:这些年,市县里只要有人进了省城站稳脚跟,你就无法摆脱市县来人的烦扰或者纠缠。你帮他把事办了,孝敬菩萨的话也会说;可要是帮砸了事,当面甩脸就走人。‎ 他正步入中年,已是省城商业总公司的副总经理,就拿这次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来说,应聘者各显神通,各个渠道途径的招呼铺天盖地,应接不及。而二十多年前,他只身来到这座城市,却是举目无亲……‎ 那年,家乡遭荒,娘给他一个地址,让他进城来找一个叫贾良的人,说他在家乡当过知青,会帮忙的。走的前夜,他和青梅竹马的稻香道别,他动情地说:“等我在城里站稳脚,就回来接你。”稻香却婉拒了:“你进城去了,就好好为前程奔,别惦记我了。”说罢转身就走。他没有去追她,却暗暗下了决心,在城里有出息了一定好好待她,就像他曾发誓不会忘记秋天田野的稻香。‎ 次日,他挤上客车一路颠簸到了省城,好不容易转折打听到一家门牌下。他敲开门,门里挤出一张中年男人的长脸,警惕地盯着他:“你找谁?”他说:“我来找贾良,他在我们家乡当过知青……”那张长脸皱了皱眉说:“贾良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他急忙问:“那他搬到哪里去了?”长脸回答说:“城里这么大,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哪里去找他,你还是回家去吧。”说罢关上了门。他提着行囊像一只无头苍蝇走在宽阔繁华的街上,看着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却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出来时,他只带了单程的路费,只得找了家小旅馆住下再作打算。‎ 第二天他去找工作,准备先挣回家的盘缠。他走过几条街道,问了好多家店铺,找工都没着落;饥肠辘辘,看着店铺里熏蒸出笼的包子,他记起了家乡田野的稻香。忽然,他发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在街边哭着,看样子显然是迷了路,一副又饿又怕的样子。许多人停下来看她,却又都走开了。他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稻香上山打柴迷路的情景,就上前去,用他身上仅有的钱买了一块烧饼给了她。女孩不哭了,跟着他又拐过一个街口,却说不清家到底在哪里,他正焦急,女孩的父亲突然从天而降,问清缘由,对他谢天谢地。他已身无分文,正犹豫索要回家路费,没想到女孩父亲问:“你是进城找工的吧?要不到我们公司来干吧。”他喜出望外,差些流泪跪了下去。‎ 在公司,他的勤勉和上进,很快在对外营销方面独当一面。在兼并一家公司时,他在一张人员花名册上看到了贾良的名字。起初他还想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人多了,等到真正见到贾良,居然正是当初自己刚进城时敲门后见到的那个长脸的中年男人。贾良见到他时,脸上也“唰”地红透了,不敢正视他。哦,当初他为何不愿意相认?是怕会给他带来麻烦,还是像稻香说的那样城里的人情比纸薄。而偏偏在这以后,他就是贾良的上司,虽然同在一家商厦里上班,在各种场合常常逢面,但却形同陌路;有好几次,他感觉到贾良似乎要跟自己和解打破僵局,但一想起当初的境遇,就懒得理睬他……‎ 如今二十年过去,李群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有了一个温馨而安逸的家庭,妻子勤勉贤惠,女儿争气上了大学。尽管这些年在城里打拼滚爬,疲于奔波,但每当驱车回到居住小区,看到楼上亮着柔和灯光的窗户,还有妻子倚窗期待的身影,他就感到无限幸福和温暖。‎ 他开车缓缓滑进车库,刚走出来,有个女孩就上前拦住他。他认为是为这次公司招考找他的,故作惊讶地问:“你找谁?”‎ 女孩说:“我来找李群叔,是我娘叫我来的,我娘叫稻香。”他凝眼一怔,仿佛看到稻香轻盈的身影。刚进城两年时,他回家乡,还带了城里的礼品去见稻香,她却已经嫁人了,山里的风霜削走了她的俊俏;她衷心祝贺他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再后来,母亲过世,他就很少回家乡了。这些年因为业务忙于应酬,一次次盛宴的记忆荡然无味,也早忘却秋天田野的稻香。现在莫非家乡又遭了灾,稻香才想起了他,让女儿来投靠他?眼下已不是二十年前了,农民工涌进城来,就业机会竞争激烈。况且找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她要住多长时间?家里的房间也不宽敞。他不动声色地对女孩说:“李群已经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女孩急问:“那他搬到哪里去了?”他说:“在城里,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你找不到他的,还是回家去吧。”刚一说完,他就觉得这句话似曾耳闻,竟出自自己的嘴里。‎ 女孩向他道谢准备离去。他忽然想起这与多年前自己来找贾良时的遭遇是何其相似。贾良鄙视他的那副嘴脸在心里生了根。贾良早已退休了,他却始终都不原谅他。而现在他怎么也成了这样!他心里一抖,记起稻香当年的温情,对女孩说:“我刚才没认出来,我就是你李群叔;先进家里住下吧,进城找工也不是一时半刻的事。”‎ 女孩听了,向他嫣然一笑,说:“李群叔,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找工作的,我去年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上班,这次家乡要修大桥,我回去一趟,我娘让我给你带土特产来了。”‎ 他听着很羞愧,一脸窘态。待女孩走后,他忽然记起前不久接到家乡一个庆典请柬,他原打算找个借口搪塞过去,但此刻他决计了,不管多忙也要回一趟乡下去。‎ ‎(摘自《小说选刊》2018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同时运用心理、语言描写和反衬等多种手法对李群形象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充分表现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B. 小说以“稻香”为题,因为“稻香”既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又是主人公思乡情绪的寄托,更象征李群家乡人民的淳朴、善良、温情、宽厚。‎ C. “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找工作的……我娘让我给你带土特产来了。”小说这一安排使故事情节陡起波澜,侧面展示了稻香的美好品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李群决计回乡做了铺垫。‎ D. 小说穿插回忆了李群进城碰壁的遭遇,为下文写李群内心世界的变化作了铺垫,同时与稻香的女儿进城寻人的情节相照应。‎ ‎5. 结合文本,概括李群的心理变化过程。‎ ‎6. 文中两处划线的人物语言几乎一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4. B 5. 下定决心在城里立足——失落迷茫——喜出望外——感到幸福、温暖——冷漠自私——羞愧。 ‎ ‎6. 内容上:表现人物的冷漠无情,讽刺和批判城市化过程中人性的冷漠和扭曲。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富有趣味性和戏剧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B 项,说“‘稻香’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错,从原文看“稻香”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小说的主要人物应是“李群”。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审题,题干是“结合文本,概括李群的心理变化过程。”,抓住关键信息“李群的心理变化”。据此明确答题的有效区间是文本的第二段至文末部分,然后在文章中圈画出对李群心理描写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走的前夜,他和青梅竹马的稻香道别,他动情地说:‘等我在城里站稳脚,就回来接你。’……他没有去追她,却暗暗下了决心”、“他提着行囊像一只无头苍蝇走在宽阔繁华的街上,看着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却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问了好多家店铺,找工都没着落”、“他已身无分文,正犹豫索要回家路费,没想到女孩父亲问……他喜出望外,差些流泪跪了下去”、“尽管这些年在城里打拼滚爬……他就感到无限幸福和温暖。”、“刚一说完,他就觉得这句话似曾耳闻,竟出自自己的嘴里。……他忽然想起这与多年前自己来找贾良时的遭遇是何其相似。贾良鄙视他的那副嘴脸在心里生了根。贾良早已退休了,他却始终都不原谅他。而现在他怎么也成了这样!他心里一抖,记起稻香当年的温情”、“他听着很羞愧,一脸窘态。”等,最后概括李群的心理时,可注意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如“下定决心”“喜出望外”“感到幸福和温暖”“羞愧”等这样显性的词,以帮助我们来概括李群的心理变化。‎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几乎一样的人物语言的作用。首先要到文中找到这两句话,第一处在第四段,即“贾良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第二处在第九段,即“李群已经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然后明确这两句语是谁对谁说的,他们为什么这样说?第一句是贾良对李群说的,是贾良怕李群会给他带来麻烦,也反映了城里的人情比纸薄。第二句是李群对稻香的女儿说的,是李群想到现在城里就业机会竞争激烈,找工作难和家里的房间也不宽敞等现状,表现了他的冷漠。最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这两句话都表现人物的冷漠无情,讽刺和批判城市化过程中人性的冷漠和扭曲。结构上,这两句话都位于中间,作用主要过渡照应,承上启下。‎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欺凌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忧郁,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 欺凌有三大显著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的加害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通常来讲,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体欺凌,女生受言语欺凌或性骚扰的比例较大。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有权力、体型、体能等方面的不对等因素,受害者无力进行有效反抗。‎ 通常有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人际关系不佳,潜在欺凌者会基于情绪(看不顺眼)及工具(钱及地位)目的而展开攻击。受欺凌者因力量失衡而无力反抗,或害怕被报复不敢告诉他人。这越发会让欺凌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 ‎(摘编自《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学生?》)‎ 材料二:‎ 对于欺凌这一社会问题,加拿大一些学生家长和专家有不同看法和主张。有人认为孩子面对肢体欺凌时要打回去,而“停止欺凌”机构的专家则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暴力升级,有时会使伤害程度加深。有人认为经历被欺凌可以磨炼孩子的性格,而专家指出欺凌会使孩子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损害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有人也悲观地认为欺凌不可避免,孩子们总会这样做。‎ 专家指出,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一起努力,就可以消除欺凌。欺凌行为可能是模仿家长、电子游戏、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行为。根据某反欺凌网站的调查,93%的视频游戏对暴力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孩子会是一个不良的暗示。‎ ‎(摘编自《加拿大校园欺凌面面观》)‎ 材料三:‎ 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情况 不同胖瘦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情况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学校管理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学校在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率上都要高过城市的学校。‎ ‎(摘编自《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材料四:‎ 精神医学专家杨甫德对记者表示,不同的孩子被欺负后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孩子会生气、闷闷不乐。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怨恨,出现明显的报复心理,而且可能长期存在这种报复心理。还有少部分人遇事总是忍着,但是他心里并没有释然,长时间的压抑会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遭受同学欺负导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早去治疗。心理医生会帮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让他去做心理调整,从而找到突破口,让他跳出这个心理阴影。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还是能够治愈的。”杨甫德说。‎ ‎(摘编自《帮助孩子对校园欺凌说“不”》)‎ ‎7. 下列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校园欺凌中作为加害方的个体或者群体往往会对受害者进行言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侵害。‎ B. 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往往更易于受到持续性的、伤害性的和力量不均衡性的攻击。‎ C. 权力的差别、体型的差别、体能的差别、成绩的差别都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 D. 在遭受校园欺凌后,只要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和正确的药物参与进来,心理疾病一定能治愈。‎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的诱发因素,在诱发因素的分析上,它们是有交叉点的,其他材料则没能提及这一点。‎ B. 材料二和材料四中都说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除此之外,两则材料提及的面对校园欺凌的的做法是相同的。‎ C. 从材料三来看,不同成绩的学生中,成绩差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的比率是最大的;不同体形的学生中,体形偏胖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的比率也是最大的。‎ D. 材料一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定义,并指出了它的三个显著的特征,同时也提到了三种易受欺凌的群体类型和他们的心理感受。‎ ‎9. 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发生校园欺凌这种现象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7. D 8. D ‎ ‎9. ①努力消除欺凌。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共同努力,避免不良的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②及早让受欺凌者接受心理辅导或药物治疗。受欺凌者的心理创伤要尽早通过专业人士进行治疗。③不要以暴制暴。以暴制暴可能导致事态恶化。④告知学生校园欺凌的诱发因素,让学生尽量避开或及时寻求帮助。‎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D项,“一定能治愈”错误,材料一中说“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材料四中说“一定要及早去治疗”,由此可知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本题 A项,“其他材料则没能提及这一点”分析错误,材料二的第2段中也有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的分析。‎ B项,“则材料提及的面对校园欺凌的的做法是相同的”分析错误,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做法不是完全相同的。‎ C项,“体形偏胖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的比率也是最大的”分析错误,由材料三中图表可以看出,体形偏胖的学生在网络欺凌中占的比率不是最大的。‎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比如考生通过阅读本题题干可知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总结,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欺凌行为可能是模仿家长、电子游戏、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行为”可得出措施一:努力消除欺凌。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共同努力,避免不良的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根据材料四“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怨恨,出现明显的报复心理,而且可能长期存在这种报复心理”可得出措施二:不要以暴制暴。以暴制暴可能导致事态恶化;根据材料四“心理医生会帮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让他去做心理调整,从而找到突破口,让他跳出这个心理阴影。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还是能够治愈的”可得出措施三:及早让受欺凌者接受心理辅导或药物治疗。受欺凌者的心理创伤要尽早通过专业人士进行治疗;‎ 还要告知学生校园欺凌的诱发因素,让学生尽量避开或及时寻求帮助。‎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9分 ) ‎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 ‎。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①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明州苗振狱起,往治之,末杀其罪。‎ 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发敛、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后因吕大防之荐,乃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②。‎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号《正蒙》,又作《西铭》。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淳祐元年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 ‎【注】①二程:即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②赙:拿钱帮助别人办丧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B.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C.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D.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的合称。《三字经》中就有“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B. 吉即“黄道吉日”,是中国传统历法“黄历”中黄道六神值日之时,此日诸事皆宜、不避凶忌。这种择吉文化早已深入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 太常,中国古代朝廷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之官。秦朝设置时称奉常,为九卿之一,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 D. 孔子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先师庙等,是纪念孔子祠庙建筑,其中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吉林文庙和云南建水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载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他在范仲淹的告诫下开始研读儒家经典,又访寻佛、道学说,最后专心儒学。‎ B. 张载在学术思想方面尊崇礼教,以德为贵。著有《正蒙》和《西铭》,被世人尊称为“横渠先生”。‎ C. 张载任职期间,颇有政绩。他在转变民间风俗、关心民众疾苦等方面都身体力行,淳祐年间赐谥明公。‎ D. 张载是一个为学不为官的人。他不热衷于官职的升迁,死后翰林学士许将等人向朝廷请求给他追加赠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2)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答案】10. B 11. D 12. C ‎ ‎13. (1)(张载)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 ‎(2)(张载)整天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间房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坐思考,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熙宁初年,御史中丞吕公著说他有深厚的儒学基础,神宗刚刚即位之初,更新政治,想得到有才能的博学之士帮助谋划治理国家,召他问治理方法,回答说“:治理政事不效法三代的人,终究是苟且于治道。” “言其有古学”的主语为“吕公著”,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召见问治道”和“对曰”的主语是两个人,中间必须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云南建水文庙”错误,中国四大文庙没有建水文庙,应该是山东曲阜孔庙。‎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C项,“淳祐年间赐谥明公”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可知张载被赐谥明公是在嘉定十三年。‎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答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句子词达句顺,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的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第一句重点字词:语,谈论;涣然,精神焕发的样子;旁,别的,其他的;‎ 第二句重点字词:危坐,端端正正地坐着;识,记。‎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年时代喜欢谈论军事,以致想交结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盘。二十一岁那年,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因此,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还以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曾经坐在虎皮讲席上在京师讲解《易》经,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一天傍晚,程颢、程颐二兄弟来了,与他讨论《易》经,第二天告诉别人说:“近来见到二程,(觉得他们)对《 易经》的理解深刻深刻透彻,,是我所达不到的,你们可拜他为老师。”于是撤掉师座,停止讲学。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于是全部抛弃了其他的学说,淳朴诚信的样子。‎ 考取进士,任命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治理政事以敦厚根本完善民俗为首先要办的事务,每个月的吉日,准备酒菜食物,召集乡间年龄很大的老人会聚在县衙署,亲自为他们劝酒应酬,使人们都知道奉养老人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于是询问民间的疾苦,以及告知教训、劝告子弟的原因。‎ 熙宁初年,御史中丞吕公著说他有深厚的儒学基础,神宗刚刚即位之初,更新政治,想得到有才能的博学之士帮助谋划治理国家,召他问治理方法,回答说“:治理政事不效法三代的人,终究是苟且于治道。”皇帝听后感到高兴,任命他为崇文院校书。有一天他见到了王安石,王安石问他新政如何,张载回答说:“您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以善道报答您;如果像教导玉工雕琢玉器那样,则应该有不接受听从命令的。” 明州苗振狱事兴起,张载去审理这件狱事,最后因为苗振的罪行没有杀他。‎ 回到朝廷,随即因病迁移隐居在南山脚下,整天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间房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坐思考,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他穿的是破旧衣服,吃的是蔬菜粗食,给他的学生讲习学业。他的学问是尊崇礼教,以德为贵,乐天安命,以《易》经为学的宗旨,以《中庸》为本体,以《孔子》、《孟子》为效法的对象,黜除怪诞妖妄,辨清鬼神妖怪。他的家里婚、丧、葬、祭之礼,大概都用先王的本意,而附之以现在的礼节。后来又评论拟写井田、宅里、发敛、学校等规章制度,都想有条理的编成书籍,使之全部用在各种事业上。‎ 后来因为吕大防地推荐,召他知太常礼院。因与太常礼院官员议论礼仪不一致,又以生病辞归,到半路上病得很厉害,晚上洗澡换衣后去睡觉,第二天清晨去世。因贫穷没有财物办理丧事,他门生合起来买棺材办理丧事。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说他不热衷于官职的升迁,请求追加赠赐优恤,皇帝诏令赏赐馆职俸禄的一半。‎ 张载博学古代,努力实践,成为关中士大夫们的一代宗师,所著书名是《正蒙》,后来又作《西铭》。嘉定十三年,宋宁宗诏令赐给谥号叫作明公。淳祐元年追封为郿伯,可入孔子庙庭一齐祭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①,眼乱行看择婿车②。‎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③新湿字如鸦。‎ ‎[注]①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③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说诗人自己身穿简陋的粗布衣服,但是满腹诗书,气质高华。‎ B. 颔联“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C. 诗歌巧用典故,“寻春马”“得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巧妙化用。‎ D. 尾联承接上两句,诗人进一步想象董传金榜题名、扬眉吐气的情景。‎ ‎15. 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 ‎①对友人由衷的赞美之情。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费美友人气度光彩照人:“厌伴老儒”强随举子”赞美友人志向远大。②对友人深情的鼓励。用“寻春马”“择婿车”的典故鼓励友人不要被眼前处境所难倒。③对友人衷心的祝福。结尾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说诗人自己”错,应是说友人“董传”。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题目、注释、诗歌内容,结合背景及作者情况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情感。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分析。对友人的赞美:“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意思是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对友人深情的鼓励:“寻春马”“ 择婿车”两句是勉励董传身处贫穷也要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对友人衷心的祝福:结尾句意思是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睛】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3.看意象、炼字。4.看注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鹃,又名子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表达悲切之意。李白《蜀道难》中的“ __________”和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都借此意象表情达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怅恨和叹惋。‎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又闻子规啼夜月 (4). 望帝春心托杜鹃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蜉蝣”“粟”“啼”“鹃”“雕”“颜”。‎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有效撬动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也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尽管这部电影在故事情节处理上略显生硬,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够立体,但是, ,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没有像以往的好莱坞大片那样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全人类自发的、共同拯救地球的中国式科幻故事。受其影响,我们的科幻小说不会只在小圈子内部 ,伴随着对影片原著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热议,一批新近亮相的国内中青年作家的科幻小说也纷纷登上热销榜,一派 。眼下,刘洋的《火星孤儿》、陈楸帆的《人生算法》、江波的《机器之门》等科幻新作纷纷出版。第四届科幻春晚开展得很好,被科幻迷们 。主办方“未来事物管理局”邀请了20多位海内外的优秀作家,以“故乡奥德赛”为主题,请他们为故乡写一篇科幻小说或者对“故乡”进行解读。( ),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标志性力作,那么在视野边疆的拓展、题材手法的更新等方面持续发力的本土科幻小说,也可视作中国正借助流行文化铺展“仰望星空”的思考路径,成为推动读者不断突破对未来想象边界的工具。‎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也有效撬动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 B. 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有效提高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也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 C. 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不仅增强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也被有效提高。‎ D. 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也有效提高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瑕不掩瑜 顾影自怜 朝气蓬勃 津津乐道 B. 瑕不掩瑜 孤芳自赏 生机勃勃 津津乐道 C. 瑕瑜互见 顾影自怜 生机勃勃 夸夸其谈 D. 瑕瑜互见 孤芳自赏 朝气蓬勃 夸夸其谈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流浪地球》溢出了科幻的类型边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B.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流浪地球》如果说溢出了科幻的类型边界 C. 如果说溢出了科幻的类型边界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流浪地球》‎ D. 如果说《流浪地球》的里程碑式意义溢出了科幻的类型边界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画线句子“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有效撬动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也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撬动”与“活跃指数”不搭配;二是语序不当,增强观众信心是直接效果,对本土原创科幻文学的作用是更进一步的效果。‎ A项,“撬动……活跃指数”搭配不当,应改为“提高……活跃指数”;‎ B项,“不仅有效提高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也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也有效提高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 C项,“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不仅增强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也被有效提高”,结构混乱。‎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瑕瑜互见:比喻优点、缺点都有。此处前面讲的是缺点,“但是”表转折,所以横线处应是好的一面,故选“瑕不掩瑜”。孤芳自赏: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顾影自怜: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联系前后文看,语境是说中国的科幻小说不会只在小圈子内部自命清高,因此此处用“孤芳自赏”。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朝气蓬勃: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句中说的是科幻小说的发展,根据语境应用“生机勃勃”。津津乐道:形容对这件事十分地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强调的是说个不停。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句中说的是科幻迷们夸赞科幻春晚办得好,应用“津津乐道”。‎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根据括号后的“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 进程中的标志性力作”,主语应是《流浪地球》,就此排除D项;‎ 根据后面的“那么……”可知,前面应有“如果”,构成“如果……那么……”的结构,可排除A项;‎ 根据句意可知假设句前后的主语应该不一致,所以“如果”应放在“《流浪地球》”前,可排除B项。‎ 故选C。‎ ‎20.下面是一则通知的片段,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妥,请指出并改正。‎ 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学校将应邀XX大学民俗学王德教授,举办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内容主要牵涉中国传统节日及相关的风俗等。本次讲座于 ‎9月16日下午2点在校体育馆举行,拜托同学们准时莅临,享受这顿文化大餐。‎ ‎【答案】①“应邀”改为“邀请”;②“牵涉”改为“包括”;③“拜托”改为“请”;④“莅临”改为“到达”;⑤“享受这顿文化大餐”改为“聆听讲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语言得体的运用修改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生活实际及平时的积累做出答案。本题应邀:接受邀请。这里应用“邀请”。牵涉:一件事情关联到其他的事情或人。用“牵涉”不准确,可改为“包括”。拜托:敬辞,委托(多用于托人办事)。这里用“请”即可。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使用不当,可改为“到达”。“享受这顿文化大餐”写在通知中不够严肃,可改为“聆听讲座”。‎ ‎【点睛】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的各种情景条件),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此类题型的设置角度及解题技巧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考查不同场合语言的转换 语言转换,是对信息进行转达。这个信息传递过程共有三方参与:发出信息者、接受信息者、转达信息者。转达者的任务是将两者的信息进行有效沟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不能简单地“依样画葫芦”,而要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否则,信息就不能顺利的转换。‎ ‎2、考查特定语言环境的用语得体 所谓特定语言环境就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针对特定对象使用的特定语言,这类场合使用的语言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3、考查不同文体的用语得体 文体不同,使用的语体也不同,如果生搬硬套,只能弄巧成拙。文艺语体生动形象,政论语体庄重有力,广播语体通俗易懂,科技语体科学准确,事务语体言简意赅。重视不同文体的不同语体,是高考语言得体题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4、考查谦敬易混用的词语 谦称是表示谦逊的自称,敬称是尊敬对方的称谓。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自己,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对方,两者不可混用。‎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这是正确做事不服输的精神。‎ 材料:‎ 坚持 进取 借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 他山之石可攻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登高而招 锲而不舍 逆水行舟 借力打力 绝不气馁 定点打铁 ‎【答案】登高而招,借力打力,它山之石可攻玉,这是正确做事借力的精神。‎ 锲而不舍,定点打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正确做事坚持的精神。‎ 逆水行舟,绝不气馁,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正确做事进取的精神。‎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注意审题,明确仿写要求及对象,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中要求“续写三句话”“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这就意味着仿写的内容要与例句保持连贯,主题要一致,句式要相同。本题与一般仿写不同的是,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仿写用的语言材料,所以考生要注意,本题实际是要求用组合句子的形式完成仿写。本题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一个七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句组成的。解答时可先将材料中“登高而招”“鍥而不舍”“送水行舟”等六个四字短语按照意义两两分组,分别照应“坚持”“进取”“借力”这三个中心主题;然后辦析“不到长城非好汉”“它山之石可攻玉”“定青山不放松”这三个七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坚持”“进取”“借力”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最后仿照示例句式,将分好组的材料整理成句子即可。‎ 四、 写作 (60分 )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 不要妄自菲薄,同时要自强不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以上这六句话摘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所刊登的《最高领导人对青年所说的9句话》一文。请任选两三句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题材不限,不要脱离所给材料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风雨.彩虹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题记 雏鹰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刻苦锻炼,才能成长为搏击蓝天的雄鹰;沙粒经历了血肉的打磨,艰难承受,才有“蚌病成珠”后的璀璨;幼苗经历了生存的挑战,坚持不懈,才能长成直立于天地的巨柏。‎ 人生变化无常,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测草莽中是否潜藏着毒蛇猛兽,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经历了风雨,才会看见美丽的彩虹,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我们,只有经历了困苦磨难,才能走向成功。‎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苍蝇羡慕蜜蜂的工作环境,羡慕所有的生灵对蜜蜂的赞美,却不知,这些荣誉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艰辛的汗水。有付出才有收获,不劳而获只能遭到世人的唾弃。‎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经过了27年的艰苦努力,才完成了长达500万字的《国榷》。不料书还未出版,就被偷走,27年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伤心不已的谈迁并没有就此消沉,尽管自己的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他毅然决然地重新拿起笔,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国榷》。‎ 人生难免有风雨,面对风雨,勇敢向前,矢志不渝,才能看到最美的彩虹。‎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没有志向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阻遏限制。所以有了志向便要义无反顾、坚韧不拔、勇敢追求。‎ 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从小就喜欢舞蹈,却被上帝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她的世界里没有声音。可是邰丽华却没有放弃自己对梦想的追求,一次次的摔倒在地,又一次次地爬起。听不到声音,她就不放过老师的任何一个动作,趴在地板上感受节奏。命运又总会眷顾为理想坚定不移做足准备的人,邰丽华以自己并不圆满的身体,舞出了完美的《千手观音》。‎ 有付出,才有回报;有恒心,必然成功。聋哑的邰丽华用无尽的汗水,浇灌出人生最壮美娇艳的彩虹。‎ 生活是一个调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只有一种口味的人生,未免太单调太无味,只有体会过苦的滋味,才会觉得甜的美好。‎ 想想明天,又是日晒风吹。再苦再累,无惧无畏。追逐梦想,总是百转千回。无怨无悔,从容面对。再多忧伤,再多痛苦,自己去背。永不后退.,带着梦想去追。,做人要敢作敢为,要不屈不挠,要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此生活才有意义,如此人生才会精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干所给任务明确,如“以上这六句话摘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所刊登的《最高领导人对青年所说的9句话》一文。请任选两三句确定立意”,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每句话的含义,找出意思相关的两到三句进行立意。首先,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并确定主旨思想。第一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意思是“道理是不可以坐着讨论的,品格是不可以只有空论,没有实践”,这里强调要脚踏实地;第二句“不要妄自菲薄,同时要自强不息”,“妄自菲薄”指过分看不起自己,此处“不要妄自菲薄”是说青年要自信自强;第三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意思是看上去似乎很平常其实最为奇特突出,完成的似乎很容易,其实却充满艰辛,这里强调要吃苦耐劳;第四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一个东西不认识,就深深的把它当做羞耻,于是渴求知识的欲望就如同口渴想喝水一般,这是强调要勤学好问;第五句“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这是说“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志向,他的志向所归,就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强调要矢志不渝,青年要确定一个长远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步骤,在此基础上努力进取,并不断调整理论与实践差距的过程,有志者事竟成,只有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才能登上成功的巅峰;第六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是强调青年要奋发有为。明确了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确定组合项以及中心论点。如结合第一、三句,可以围绕“做事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注重实践”“身体力行”等立意;如结合三、六句可以围绕“奋斗”“付出方有收获”等立意;如结合二、五句可以围绕“自信自强”“立志高远”等进行立意;如结合三、四句可以围绕“勤学出真知”进行立意。从文体上来看,材料没有限定,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作文,但一定要文体清晰。‎ 参考如下:‎ 要理想不要空想 脚踏实地方能获得成功 苔花未眠,奋斗在当下 青年当自强 ‎【点睛】‎ 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则,而且要找到关联,综合立意。这就增加了审读量,也赋予了考生选择权,要求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理论上说,选择两则或三则,会出现若干组合;即使选择相同的两三则,也因理解的主观差异,形成多样化立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在所有材料作文中,相对于新闻事实、寓言故事、漫画来说,名言名句的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缺少具体的指向性。这就需要考生认真理解其内涵并联系生活明确其外延。当然,高考题中出现的名言名句,其哲理还是相对好理解,以便学生有话可说。‎ 这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