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语文测试题(一)
第I卷(选择题)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
,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C.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D.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
C.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D.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二、实用类文本。
材料一:
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
(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服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4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作者里克·诺克,胡音松译)
当中国在本周四宣布它已经成功将太空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对北京来说,它不断拓展的太空探索版图也传递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艾伦·达菲说道,“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技术已经达到何等卓越的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成就令一些曾预言这一努力终将失败的人感到惊讶。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异常困难——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但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为月球车架起一座“鹊桥”。
2003
年,当北京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但是,中国却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早在其一流的太空事业登上全球头条之前,中国就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起中国就开始将目光转向月球背面,并研究未来可能的着陆地点。在某些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资金仍然较少,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5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2月21日)
4.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近距离和拍摄月背影像图的壮举,这一探索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B.嫦娥四号的探月之旅,除对月球进行遥视、勘察外。还会对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
C.嫦娥四号探测器有中德合作成果,中继星“鹊桥”有荷兰研制的设备,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展现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力量和价值。
D.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在减弱,而中国早就开始研究未来在月球背面可能的着陆地点,不断扩大着太空探索疆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初中国宁航员进入太空的消息受到西方观察人士的不屑,到如今嫦娥四号任务引起了全球关注,对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十分迅猛。
B.
一些人认为月球背面从未朝向过地球,即使探测器登陆,也无法与地面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所以他们预测中国月球探测活动不能成功。
C.从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可以肴出,与美俄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嫦娥四号任务进行了两次发射,先是发射中继卫星为探测器架起一座"鹊桥”,然后发射由巡视器和眷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6.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诸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一张车票
苏三皮
风很紧,夹杂着雪花,街上的行人已经很少。除夕了,街道上到处弥漫着年的气味。
忙完最后一宗业务,他急急地朝火车站走去。刚给母亲打过电话,今年一定会回家过年。握着电话的母亲笑开了,仿佛很开心,像一个孩子。
在他的手伸向售票窗口时,几乎同时,一只邋遢带着汽油味的手也伸向了窗口。他抬起头,看见一张苍老的脸,领口微开,沾着绒绒的雪花,肩上背负着大包小包,让他看起来很矮小,给人仿佛经历了不少风霜的感觉。他一眼就能辨认出这是一位民工,这座城市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这时,售票员说,最后一张票了,你们谁要?
又几乎同时,他们的手伸向了窗口。
售票员叹了一口气,最后一张票了,你们又是同时到的,我很为难,不如这样吧,你们给我讲一个回家的理由吧,谁的理由能打动我,这张票就归谁啦。
他急急地说,把票给我,我出两倍的价钱!说完,他掏出三张百元大钞丢到了柜台上。
售票员严肃地瞟了他一眼,有钱了不起啊?说着,口气就又软了下来,讲一个回家的理由吧,故事也好,能够打动我的话,这票就归你啊。
这时,民工拍拍窗口对售票员说,同志,能借我打一个电话吗?他很大方地掏出手机说,你打吧。民工接过手机,眼里写满了感激。民工一边拨着号码一边自言自语说,这年估计又是不能回家过了,这书包孩子等得急了呢。他的心突然像被刀子剜了一下一样痛。
他突然心软了,他拍拍窗口对售票员说,还是把票给他吧,我不回去了。售票员狐疑地望着他,脸上掠过一丝失落。这时,民工打完电话了,将电话还给了他。他当即拔了电话回家,对母亲说,妈,我不回去了,赶不上车。母亲想说什么,他一下就将电话挂了。
售票员的眼光柔和起来,对他们说,都进来坐坐吧,其实还有两张票,刚才我只是想试探一下你们为什么要回家,也许听了你们的理由我会好受一些呢,她顿了顿,就在你们来之前,我唯一的儿子给我打了电话,说要陪女朋友不回来过年了,我心里很难受,他爸去世后,我都是一个人过年,年过得没滋没味。说着,售票员揩了一下眼泪。
他心头一酸,仿佛有泪流了出来。民工不自然地搓着手,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售票员打开门走了出来,都进去坐坐吧,反正车还没来,我们就当是聊聊天啦。
走进售票室,他们顿觉暖和了许多。售票员让他们坐下,给他们各自倒了一杯热水,然后说,不过我还是很想听听你们回家的理由。
民工先说了:我五年没回家了,那时孩子刚满月,身子薄弱,他娘又没奶,没钱买奶粉,于是就出来打工了。每年都想回去陪他们母子俩,可是又心疼那一百多块的车费,就这样拖了五年。今年孩子他娘说,孩子该上学了,要我捎一个书包回去,我担心这孩子认不得我这个爸了。还好啊,今天遇上了贵人,我可以回家啦。
他抬起头,看见售票员正揩着眼沮。售票员对他点点头,示意该他说了。他顿了顿,就说开了:其实我去年就答应了母亲说要回家过年,刚好有一个工友病倒了,我送他去医院,从医院回来赶到车站,车已经开走了。后来,我跟母亲说,无论如何今年也要回家跟她一起过年呢。
售票员很感动地望着他,可是刚才你又要把票让给他?
他呷了一口水,我觉得他比我更需要这张票,他自己说了什么“这书包孩子等得急了呢”,我想,这算是他对他孩子的承诺吧。
售票员似乎不相信地问,就这么简单?
他又呷了一口水,缓缓地说,六岁那年,我爸承诺给我买一个书包当新年礼物,回来的路上,他遭遇了车祸,当我赶到医院的时候,他将书包递给了我说,哟,儿子,你看,这是我买给你的书包……他似乎还想说什么,可是上帝没有给他机会。说完,他已经泣不成声。
他们都很感伤,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时,有人拍了拍窗口。在他和民工抬起头的瞬间,售票员已经冲出去拥抱着窗外的年轻人了。他们知道,那是售票员的儿子回家过年了。
几乎同时,火车的汽笛悠扬地响了起来。他们站了起来,和售票员简单道别后,稳步地朝站台走去。在车上,他不停地想着,她的儿子怎么又回来了呢?不是说不回来了吗?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给母亲打过电话,今年一定会回家过年。”因为去年没回家过年,今年“他”答应了母亲的要求,为下文写这张车票对他的重要性作了铺垫。
B.“其实还有两张票,刚才我只是想试探一下你们为什么要回家。”小说写售票员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其目的是借人物的好奇心来增强作品的波折。
C.“他”之所以听到“书包”“孩子”后马上要让出票,是因为他与这个民工有相似的经历,并且刻下了丧父之痛。“他”推己及人,足见他的善良。
D.故事发生在除夕时一个小小的售票室,交织着家庭情感和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大团圆的喜剧结局富有温暖的人情味,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8.小说以“最后一张车票”为纽带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以“她的儿子怎么又回来了呢?不是说不回来了吗?”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写作意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
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①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
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璁、桂萼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萼遂与璁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璋赇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萼。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萼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璁遂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萼亦入矣。
十四年,萼既前死,璁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璁、萼操切之后,易以宽和,朝士皆慕乐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赙恤加等,赠太保,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帝:指明世宗嘉靖皇帝。明武宗无后,由堂弟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朱厚熜继承大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B.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C.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
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D.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冠:刚刚加冠,冠礼,是中国古代男性的成年礼,古人在冠礼之后都必须取字。
B.首辅:即首席大学士,明典制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惯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C.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之为“乞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宏年轻有为,博学多才。他年纪轻轻就高中状元,对国家过往旧事非常熟悉,进入仕途先后历经四位皇帝,担任多个官职,颇受重用。
B.费宏行事持重,恪尽职守。当皇帝耽于安逸享乐时,他极力劝谏,曾多次劝明世宗革除武宗时的弊政,对皇帝的询问竭诚尽力,无所隐藏。
C.费宏和蔼平易,深得圣宠。费宏提携后学,做事有分寸,深得圣心。费宏请辞时皇上极力挽留,后来还赐给他银质勋章,他死后倍享殊荣。
D.费宏遭人嫉恨,被迫辞职。费宏遭到张璁、桂萼等人的嫉恨,多次被他们弹劾,后因张璁、桂萼等指使的奸人王邦奇的诬告,被迫辞职离开了朝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
(2)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时间,紧紧扣住了诗题中的“雨”“暮”二字,为全诗画面涂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
B.首联对仗,“暮钟”对“微雨”,视听结合,从时空的角度渲染离别时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
C.颈联“深”“远”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泪水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5.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一句用美女衬托少年英雄的形象;而“___________”则是用曹军的惨败来反衬周瑜的英气勃发的气概。
(2)《锦瑟》中描写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图景,然而又表现出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之情的两句是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 _________ 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良好的家风能够以 的方式对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风,流传着许多有美家风的感人故事。孟子成为一代旷世大儒,离不开孟母“三迁其家”“断机教子”的教育;陶侃一生清白做人、廉洁为官,离不开陶母“截发延宾”的用心。关于家风的典籍 ,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这些中国古人留下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诚然,如今的家庭模式与历史传统已 ,但今天我们所推崇和坚守的家风,也正是那些不因时间流逝而失去现实价值的家风。近年来,家风建设被不同程度忽视,甚至出现了断层。这种家风断层现象的严重后果就是:一些手握公权之人缺失“勤政为民”情操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普通民众对缺失“为人处世”基本操守的做法 。因此,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我们更要努力抓好家风建设,让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濡目染 比比皆是 相去甚远 司空见惯
B.耳濡目染 鳞次栉比 大相径庭 司空见惯
C.耳闻目睹 鳞次栉比 大相径庭 熟视无睹
D.耳闻目睹 比比皆是 相去甚远 熟视无睹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留下这些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B.中国古人留下的这些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C.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中国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D.这些中国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深受影响。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历史启迪我们要正家风,正家风也是现实的召唤
B.正家风是历史的启迪,现实也召唤着正家风
C.正家风是历史的启迪,也是现实的召唤
D.历史启迪我们要正家风,这也是现实的召唤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六、语言表达
20.以下是某学生给老师回信中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恩师七十华诞将至,学生倍感激动,得知恩师在花甲之年仍然执鞭讲台,更是让晚生大受鼓舞。今日收到恩师教育心得初稿一部,拟让学生斧正,感谢恩师垂念,我当鼎力相助,以期顺利出版。同时期待恩师拔冗俯就寒舍,学生将不胜荣幸。
21.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图表信息写两条结论。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6时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作为超过800年历史的古建筑,在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哥特式尖顶坍塌的那一刻,全球都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坏而感到痛惜。法国《费加罗报》说,这场大火“烧在整个法国的心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叹息,巴黎圣母院起火令人悲痛,它是法国和欧洲文化的象征。
当全世界都在为巴黎圣母院惋惜时,也出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声音。有网友表示,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让他们联想到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还有部分网友说巴黎圣母院的焚毁是“因果报应”。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D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不能说“充分借鉴吸收”。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曲解文意,目的是肯定“学无中西”进而论证“经典的普遍意义”。应为“旨在论其普遍意义”。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只说“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没有说“应该摆脱”“着重”;B项,“只有……才……”与文无据,无中生有;D项,“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说法无中生有,原文第三段为“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没有说”不排斥”。故选C。
【点睛】
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4.B
5.C
6.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嫦娥四号任务中的国际合作,彰显中国的开放姿态;②《参考消息》侧重介绍国际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看法,突出中国太空探索的进步;③《光明日报》侧重介绍嫦娥四号任务的过程和成就,强调本次航天活动的意义。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故选B。
5.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与美俄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而不是领先。故选C。
6.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人民日报》的报道重点介绍了搭载的德国和荷兰的探测设备,介绍了中德及中荷合作,侧重介绍我国嫦娥四号任务中的国际合作,彰显中国的开放姿态。《参考消息》引用《华盛顿邮报》的文章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评价,侧重介绍国际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看法,突出中国太空探索的进步。《光明日报》介绍了嫦娥四号任务的两次发射过程及这次任务的重大意义,侧重介绍嫦娥四号任务的过程和成就,强调本次航天活动的意义。
7.B
8.①最后一张车票将想回家的旅客和售票员的人生轨迹连在一起,凸显情节的戏剧性。②面对最后一张车票,人物的心灵受到拷问,使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9.①照应前文,既是对售票员儿子回家的感叹,又是对自己将给家人带来惊喜的暗示。②升华主题,突出了中国人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回家团圆的家庭情怀,寄托了作者期盼所有中国人华主题,突出了中国人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回家团圆的家庭情怀,寄托了作者期盼所有中国人能够年终团聚的美好愿望。③戛然而止,留下空白,丰富了作品的想象空间。
【解析】
7.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内容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重点把握小说的艺术手法。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好奇心”说法不准确。售票员的儿子说要陪女朋友不回来过年,她预感到即将到来的孤单和凄清,她想从别人的过年理由里体会年的感觉。故选B。
8.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标题和文本的情节内容的关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情节内容的作用、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也可以从主题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小说以“最后一张车票”为纽带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从“连接人物”、“安排情节”两个角度分析“最后一张车票”在文本中的作用。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最后一张车票”体现了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在塑造小说人物中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在情节内容的体现上,“
最后一张车票”体现了小说情节的波澜起伏,增添了小说的戏剧色彩,也给人以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9.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结尾的创作意图的探究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审题入手,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小说的结构、小说的主题、小说的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小说以“她的儿子怎么又回来了呢?不是说不回来了吗?”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写作意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从小说的结构上看,前文售票员已经交代了儿子不回家过年,此处是对前文结构的照应和说明。从小说的主题上看,寄托了浓浓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的习俗。从小说的艺术特色上看,给人以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0.B
11.A
12.D
13.(1)只在公疏上署名,不曾另外劝谏,因此皇帝很欣赏他。
(2)不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卖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句子“故由他曹改用”的意思是“原来是从其他部门改用过来的”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改用”
后断句,所以排除选项CD,“成”作“《武宗实录》”的谓语,所以不能断开,“成”后断句,所以排除选项A,“璁”“萼”人名,中间断开,“由……入……”,一个句子不要断开。故选B。
句子翻译:席书的弟弟检讨官席春,原来是从其他部门改用过来的。等到《武宗实录》修成,费宏提议让他来担任佥事,席书因此怨恨费宏。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
11.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选项“古人在冠礼之后都必须取字”错误,古人取字不是必须,取字的规矩最初只是在上层社会的圈子,只有贵族有字。故选A。
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D选项“因张璁、桂萼等指使的奸人王邦奇的诬告,被迫辞职离开了朝廷。”错误,根据原文“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可知,费宏辞职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此。故选D。
13.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第:只。特:另外。以是:因此。(2)坐:获罪。益:更加。上:上奏。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
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费宏,字子充,铅山县人。刚成年,就考中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官修撰。弘治年间,擢升为左赞,,在东宫中担任直讲,晋升为左谕德。武宗即位,擢升为太常少卿,正德二年被授予礼部右侍郎,不久转任左侍郎。正德五年进升尚书。
正德皇帝沉湎于安逸享乐,早朝、日讲一并废除。费宏请求(皇帝)勤政、务学、纳谏,皇帝批复已知晓。费宏行事慎重,顾全大局,通晓熟知国家旧事,多次劝嘉靖皇帝革除武宗时的弊政。“大礼”之争中,各位大臣与嘉靖帝据理力争,嘉靖帝不能忍受。费宏很能揣摩皇帝心意,只在公疏上署名,不曾另外劝谏,因此皇帝很欣赏他。等到杨廷和等离开内阁,费宏担任内阁首辅。加封少师兼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信任到了极致。
费宏为人和蔼平易,喜欢荐举后进。他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也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而这时候席书、张璁、桂萼掌权。席书的弟弟检讨官席春,原来是从其他部门改用过来的。等到《武宗实录》修成,费宏提议让他来担任佥事,席书因此怨恨费宏。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嘉靖皇帝曾经驾临平台,特意赐下七言诗一首,命令辑录倡和诗集,署其官衔为“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他受到的尊崇礼遇,在这之前没有人有过。张璁、桂萼更加嫉妒费宏的受宠。桂萼说:“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不足以烦劳圣心,并且由此使得费宏凭借恩宠光耀,欺凌打压朝廷其他官员。”皇帝置之不理。桂萼于是与张璁在皇帝面前诽谤费宏,说费宏收纳郎中陈九川所盗窃的天方贡玉,接受尚书邓璋的财物谋划重新起用他,并提到他居住在家乡时发生的事。费宏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不允。
等到张璁官居兵部,费宏想启用新宁伯谭纶掌管奋武营,张璁于是弹劾费宏企图控制府部。不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尽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费宏也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便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安慰挽留,却始终不因此斥责张璁、桂萼。于是奸人王邦奇受张璁、桂萼的指使,上书诬告原大学士杨廷和等,并诬告费宏。费宏最终辞职离去。当时是嘉靖六年二月。嘉靖六年十月,张璁凭借着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值内阁。隔一年,桂萼也进入内阁。
嘉靖十四年,桂萼已经死在前面,张璁也离职了,皇帝开始追念费宏。又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费宏与李时一起被皇帝召见进入无逸殿,(皇帝)和(他们)遍览殿堂,谈笑自然,过了好一会儿才出去。赐给他银质勋章“旧辅元臣”。(皇帝)多次咨询(他),费宏也竭诚回复,无所隐藏。在张璁、桂萼严苛执政之后,改用宽厚平和的执政措施,朝廷官员都仰慕相悦。不久去世。年龄六十八岁。皇帝哀叹悼念,抚恤助丧都增加等级,追赐太子太保称号,谥号文宪。
14.D
15.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乌去为动,但“重”“迟”二字化动为静,写出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的情形,表现出离别之时心情沉重,依依不舍之情。②寓情于景,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帆的形象寄托了诗人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渲染出昏暗沉重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沉重的心境。③“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尾联中将沾襟的泪水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错,当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表达与友人分别时的恋恋不舍,而非“对友人的思念”。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本题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一句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两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16.小乔初嫁了 樯橹灰飞烟灭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用美女衬托少年英雄的形象”“用曹军的惨败来反衬周瑜的英气勃发的气概”“描写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图景,然而又表现出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之情的两句”“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初、谏、悟、沧海。
17.A
18.B
19.C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结合“良好的家风”“方式对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分析,选用“耳濡目染”。比比皆是:释义是表示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结合“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分析,主要讲关于家风的典籍到处都是,选用“比比皆是”。相去甚远:指互相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结合“如今的家庭模式与历史传统”分析,选用“相去甚远”。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结合“屡见不鲜”“对缺失‘为人处世’基本操守的做法”分析,选用“司空见惯”。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影响”的主语应该是“这些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而不是“中国古人”。C项,语序不当,“这些”应该修饰“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而不是“中国古人”。D
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前面主语为“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后句主语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故选B。
1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中国古人留下的这些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但今天我们所推崇和坚守的家风,也正是那些不因时间流逝而失去现实价值的家风”分析,此处主要讲正家风,排除A项、D项;位于语段开头,需要承上启下,应该先讲“历史的启迪”,后讲“现实的需要”,而且前后句式应该保持一致,排除B项。故选C。
20.①“花甲”改为“古稀”;②“斧正”改为“修改”;③“垂念"改为“抬爱";④“鼎力”改为“全力”;③"俯就”改为“光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把握语言使用的场合,再根据场合、对象等来分析是否得体。从题干来看,这是学生会给老师的回信,第一处,“花甲之年”错误,“花甲”是指六十岁,而前面说“七十华诞”,故应改为“古稀”,“古稀”是指七十;第二处,“让学生斧正”中“斧正”错误,“斧正”,是敬辞,是请人修改诗文的客气话,不能说自己修改别人的文章,应改为“修改”;第三处,“感谢恩师垂念”中“垂念”错误,“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此处不是说老师对自己的挂念,而是说老师看得起自己,应改为“抬爱”,“抬爱”是中国人惯用的客套话,意为看得起,抬举;第四处,“鼎力”错误,“鼎力”是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不能用于自己,此处应改为“全力”;第五处,“俯就”错误,“俯就”是辞,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此处是邀请老师到自己家中去,应改为“光临”。
21.①从学历来看,学历越高平均薪酬也越高。②2016年平均薪酬都有所增长,其中,高中学历的平均薪酬增幅最大,大专学历的平均薪酬增幅最小。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时应先认真阅读图片及说明,对考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作答本题,要仔细阅读图表,把握图表中的各要素及其变化趋势。图表中的柱状图代表不同学历人群的平均薪酬,总体趋势是从高中到博士逐渐增高;曲线代表平均薪酬的增幅,总体来看,增幅均在0.0%以上,表明各学历人群的平均薪酬均有所增加;从具体的变化情况看,高中学历人群的平均薪酬增幅最大,大专学历人群的平均薪酬增幅最小。考生任选角度,写出两条结论即可。
22.巴黎圣母院大火反思:莫让文明染上仇恨
巴黎圣母院被烧了。标志性的塔尖烧塌,美丽的玫瑰花窗损毁……作为超过800年历史的古建筑,在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哥特式尖顶坍塌的那一刻,全球都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坏而感到痛惜。法国总统马克龙现场坐镇指挥,并在推特上感叹,“眼睁睁看着我们的一部分在燃烧”。法国《费加罗报》说,这场大火“烧在整个法国的心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叹息,巴黎圣母院起火令人悲痛,它是法国和欧洲文化的象征。中国网友也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巴黎圣母院的花窗图片,怀念这一消逝的伟大奇迹。
巴黎圣母院失火,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
巴黎圣母院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遗憾。
然而,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下面,竟有不少网民拍手称快,更是称这场大火是当初法军焚烧圆明园的报应,相关微博评论中“天道有轮回”字眼层出不穷。
1860年,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烧杀抢掠,大火燃烧三天三夜,这座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最终付之一炬。诚然,圆明园被焚毁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难以抚平的伤痛。
但是,将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与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圆明园被抢掠焚烧是野蛮战争的结果,是历史的伤痕,而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是和平时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遗憾。两者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面对文明与智慧的消逝,我们不能抱有仇恨。
铭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不是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失拍手叫好,而是为了更好前行。雨果曾经痛斥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洗劫圆明园,今天,我们却借着消防安全问题在发泄仇恨,并名曰“铭记历史”。一百多年过去了,不少人的认知水平确实不如百年前的雨果。
伟大的人类历史文明落幕,对于全人类都是一种巨大损失。
余秋雨曾说过:“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圆明园被焚毁和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的联系,仅仅在于他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都是承载文化艺术的圣地,是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教育是让我们铭记历史,在人类无止境的纷争中寻找和平,教给我们要记住过往避免重蹈覆辙,而不是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痛斥今天的巴黎圣母院,历史从无意教给我们用仇恨包裹文明。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6时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巴黎圣母院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珍贵的世界遗产毁于一旦让不少网友惋惜感慨。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遗憾。所有这些文化,历史和艺术,所有美的失去,都是全人类的损失。有些网友有比较狭隘的认识,在国内网络上不少人出现“同态复仇”心理,甚至有人幸灾乐祸,认为“天道好轮回”。建筑古迹文化遗产不分国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爱国,大火万万不可烧毁网友的理性。呼吁人们“记住耻辱,放下仇恨”
,因为某些历史情结将仇恨发泄在无辜上是狭隘的,更是可怜和可悲的。要以和合世界、天下一家的胸怀感同身受,让人类真正成为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参考立意:要有大局观念;珍视世界文化遗产;理性爱国;勿忘国耻,但不可丧失理性等。如确定标题“国耻不能忘却,但不应该落井下石”。可以结合材料内容“有网友表示,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让他们联想到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还有人对巴黎圣母院的焚毁幸灾乐祸”分析,引出事实上这两件事没有什么可比性,并分析原因。然后写那些拿因果报应来说事的人,其实不过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怪。最后可以写牢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前行;爱国没有错,但请保持理智等。
【素材】
建筑古迹文化遗产不分国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爱国,大火万万不可烧毁网友的理性。
“同态复仇”本质上是一种野蛮的、非理性的、非现代的社会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
巴黎圣母院最早于1163年开工,1345年竣工,虽历经多次修缮,但其已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建筑与雕刻艺术、室内珍宝以及无数劳动智慧的凝结都是属于人类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已然逾越了民族、文化、国别的边界,对于全世界的人民都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巴黎圣母院的存在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难以磨灭的,它不仅属于法国,更属于全世界。
诚然,勿忘国耻是每个国人的必修课程,然而面对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切不可丧失了理性,随波逐流催动恶性的群体极化。如若抱着“同态复仇”的心理“观赏”巴黎圣母院之上的熊熊烈火,我们又与当年历史的罪人有何差异呢?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让整个法国“染血”,很多人的内心也仿佛“蒙灰”。
随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开放、包容,我们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细腻,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更多的知识和体验,萌生出对他者文明的共情。
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我们是旁观者,也是亲历者。我们以怎样的态度看待文明的陨落,也反映出我们自身的文明程度。所以,理解一部分人的痛心,允许一部分人的无感,但请别不合时宜地“叫好”。
历史不容忘却,但绝不是延续仇恨。火烧圆明园确实是英国人法国人的祖先造的孽,但文化和文明本身是无辜的。该背负骂名的是当时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并非现在的法国人,更不是无辜的文明古迹。文化遗产不分国界,都是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我们都应该珍视并为之祈祷。巴黎圣母院不仅是法国的,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如今被烧毁,乃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
【点睛】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