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7-2018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株洲市第十八中学2017年下学期期末及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结业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 ‎⑤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道”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 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 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 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 隐士是士阶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D. 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C. 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D. 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其中巢父、许由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说法不正确,文中只是说“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B项,“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道’发展来的”说法错误,根据文本,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不是由孔子的“道”发展来的;D项,“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说法不正确,根据文本,庄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而不是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隐士是士阶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法错误,原文并没有说是最重要的部分,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题目一般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比如本题C 项,“隐士是士阶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法错误,原文并没有说是最重要的部分,选项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B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处,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依据原文,“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效果,而非主观目的;第二处,“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表述错误。故选B。‎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下列小题 项链 符浩勇 清晨,李梅照例五点四十分就到了瑞海苑小区。这时候业主们都还在酣睡着,小区显得很安静。她是小区的清洁工,朦胧的路灯光下,她的身影显得孤单而寂寞。丈夫去世了,女儿上大学全靠她,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H区绿化带打扫得干干净净。‎ 瑞海苑是这座城市的高档小区,是白领集中居住的地方。在一条两边开满杜鹃花的甬道上,李梅仔细捡着晚上掉落的叶子,她觉得这么漂亮的小区不应该有一点垃圾。突然,地上一样东西让她的心抖了一下——那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项链!还有一个海蓝色心形链坠!‎ ‎“这是谁掉的呢?”她看四下没有一个人影,便将项链捡起,揣进衣服口袋里。‎ 八点前,李梅早晨的工作结束了,周末睡懒觉的业主们还未起床,她便回到家,打算晌午再去小区寻找项链的主人。‎ 吃过早饭,她快要出门的时候,一种本能的欲望像调皮的孩子一样从心里蹿了出来!她试图让那调皮的孩子规矩一点,可没用。于是,她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了那条项链。‎ 她其实很妩媚,只是,她的秀气被埋没了。那条项链使她心潮起伏,穿衣镜前,她红着脸将项链挂在了自己脖子上!她顿时觉得自己从未像今天这样佳韵迷人:白皙的脖子,光闪闪的项链,海蓝色链坠,做工异常精巧,戴上它简直妙不可言……‎ 她在镜子前沉醉了片刻,终于管住了心里那个调皮的孩子。“我戴过金项链了!”这样想着的时候,她将项链小心地取下来,放进衣服口袋里。‎ 瑞海苑小区里,有一个“事务公示栏”,有时也有业主张贴些温馨提示之类的启事。李梅先到那儿,想看看有什么线索。果然公示栏有一则寻物启事:“本人近日在小区丢了一条金项链,欧式工艺,有海蓝色链坠。有捡到送还者,必有重酬!”后面,落款人是H区22楼紫竹座杨女士,还有联系电话。‎ 李梅敲开紫竹座漂亮的大门,进了那套富丽堂皇的厅堂,拿出那条项链的时候,杨女士一看就惊喜地叫着:“是它!就是它!”她把项链紧紧抓在手里。她很激动地说,这条项链对她来说很重要,那个海蓝色链坠里,有她最难忘的一段感情。杨女士没忘酬谢的承诺,递给李梅一万元!‎ 李梅连连摇手,她觉得自己仅仅把别人的东西还给别人,这是任何人都会做的,怎么能要别人的钱呢?见她很坚决,杨女士只好收起了钱。‎ 李梅起身要出门时,杨女士从卧室拿出一条很粗的项链来,说:“大姐,这条项链送给你,你戴上一定很漂亮。”李梅急了,说:“你这是干什么?我不能要!”杨女士笑了,说:“大姐您别误会!这是条仿冒的,就值三十块钱。”“仿冒的?”“虽是仿冒的,可看上去很漂亮,没人看得出来。”‎ 李梅想想,有点羞怯地收下了。‎ 此后,李梅在小区绿化带清扫卫生时,脖子上就戴着那条仿冒的项链。她心里舒坦,觉得自己又散发出妩媚秀气。‎ 暑假,上大学的女儿回来了,惊喜地发现妈妈脖子上戴着一条漂亮的金项链,说:“妈妈,您真美!”第二天,女儿要和姐妹好友聚会,要借妈妈的项链,她就给女儿讲了项链的来历,最后说:“项链是仿冒的,只值三十块钱。”‎ ‎“反正别人看不出来!”女儿高兴地戴上了项链。‎ 晚上,女儿回来了。她一进门就对妈妈说:“妈妈您骗人!我去金店找师傅鉴定过,这金项链不是仿冒的,是真的!”‎ ‎“真的?”‎ ‎“已鉴定了,绝对是真的!”‎ 李梅终于明白了什么,决定将项链还给人家!‎ 她在瑞海苑小区当了十二年清洁工,捡到过钥匙、手机、钱包、金戒指,都交到物业管理处,寻找失主,物归原主,她没有将一样东西据为已有!她唯一捡了没还的,是她十八年前在街边一个破旧的垃圾桶边捡的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现在,女婴长大了,成了一名漂亮的女大学生。‎ 她没有迟疑,毅然出门向H区22楼紫竹座走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李梅看到小区四下没有一个人,便将项链揣进衣服口袋里,此时她产生了把项链据为己有的念头,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B. 李梅发现金项链时,“心抖了一下”,这个细节表现了李梅吃惊的心理,这非常符合她日子艰辛,没有见过奢侈品的身份特点。‎ C. 李梅的女儿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她让李梅明白了项链是真金的,是杨女士对她送还项链的酬报,并随即做出还回项链的决定。‎ D. 李梅在小区清扫卫生时明知戴着的是仿冒的项链,但因为觉得自己拾金不昧,做了该做的好事,所以觉得自己秀美,心里舒坦。‎ E. 小说的叙事曲折有致,收放自如,行文中,李梅归还捡到的项链时的心理波动,项链由假到真的转折,造成了小说的跌宕起伏。‎ ‎5. 小说中的李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项链”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E 5. ①敬业负责。她每天一大早就上班,仔细检掉落的叶子,不让小区有一点垃圾;②不贪便宜。她把捡到的金项链归还失主,知道受赠的项链是真的后,没有迟疑就去归还;③不图回报。她认为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是应该的,坚决拒收杨女士给她的一万元钱;④善良坚强。她在十八年前收养了被遗弃的女婴,靠做清洁工独自供养女儿上大学,却坚决不要别人的东西。 ‎ ‎6. ①以项链为线索组织材料,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全文围绕“项链”展开故事情节,依次写了捡到项链、归还项链、酬赠项链、得到项链、借用项链、了解项链、归还项链等情节。②通过与“项链”有关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主人公两次归还项链,表现出拾金不昧、不要回报的高尚品格,折射出她的光辉形象。③突出主题思想。“项链”是连接三个人物的纽带,李梅正直厚道地认为捡到的和别人酬谢的项链都应该归还;杨女士故意把金项链说成是假冒的,是为了兑现承诺,表示酬谢;李梅的女儿知道项链是真的后如实告知妈妈:小说热情地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人格。‎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A项,错误在于“此时她产生了把项链据为己有的念头”的说法同原文不符;B项,错误在于,“没有见过奢侈品”的说法原文无据,属于想当然的说法;D项,错误在于这种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意思是说,她因为戴有项链,所以觉得自己又散发出妩媚秀气。故选CE。‎ ‎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 小说中的李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从文中李梅的所作所为来分析其形象特点,比如从她每天一大早就上班,仔细检掉落的叶子,不让小区有一点垃圾,可以看出李梅的敬业负责;李梅把捡到的金项链归还失主,知道受赠的项链是真的后,没有迟疑就去归还,说明她不贪便宜;李梅认为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是应该的,坚决拒收杨女士给她的一万元钱,说明她是真的不图回报;李梅在十八年前收养了被遗弃的女婴,靠做清洁工独自供养女儿上大学,却坚决不要别人的东西,说明其善良坚强。‎ 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6.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以‘项链’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此题,应该先明白题干中的“多方面的考虑”指的是哪些方面。一般来说,这些“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突出、情节的发展等内容。比如,从结构上看,以项链为线索组织材料,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从情节上看,全文围绕“项链”展开故事情节,依次写了捡到项链、归还项链、酬赠项链、得到项链、借用项链、了解项链、归还项链等情节。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通过主人公两次归还项链,表现出主人公拾金不昧、不要回报的高尚品格。从突出主题思想看,“项链”是连接三个人物的纽带,通过这三个人热情地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人格,揭示出一个道理:项链虽金贵,但拾金不昧、不图回报的人格更高贵。‎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 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在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是一个真的猛士,在生活中亦如是。‎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 钱玄同一生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B. 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C. 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 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E. 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让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8. 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9. 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AD 8. ①成功劝说周树人为《新青年》撰稿,使周树人成为新文化的主将;②提倡白话文,打到孔家店,在作文、标点、数字、纪年、书写方式方面提出新见解,是中国文化改革的首倡者;③与刘半农上演双簧戏引起关注,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仗。 ‎ ‎9. ①爱国思想,民族责任感(思想上)。他留日归来,认为新的思想文化才是拯救民族的根本,从而担任《新青年》编辑,找周树人等人约稿,并站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积极推进中国文化重大改革。②看淡生死(性格上)。钱玄同体弱多病,早把生死置之度外,40岁就做好离世的准备,因而他有足够的的勇气与顽固派作斗争。 ③喜好读书严谨治学(行为上)。他最大的爱好便是逛旧书肆,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他对自己所写的讲义反复修改仍不满意。他的这种读书治学的态度使他成为时代的先驱。‎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B项,“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中将钱玄同和刘半农扮演的角色说反了;C项,“学术上不严谨”理解不当,这些都是他恃才傲物的表现;E项,“就让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说法不正确,是他自己与朋友们一起准备挽联等。故选AD。‎ ‎8.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重点要理解题干的指向,“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做的事情,在文中锁定答题区域,然后筛选整合信息即可。动员周树人使之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提倡白话文、加西化标点等;与刘半农演双簧等。‎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9.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 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是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钱玄同是“真的猛士”,重点要分析出他“刚猛”的一面,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然后从性格、思想、行为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时从文本出发,做到有理有据。比如思想上,钱玄同留日归来,认为新的思想文化才是拯救民族的根本,从而担任《新青年》编辑,找周树人等人约稿,并站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积极推进中国文化重大改革;性格上,看淡生死,钱玄同体弱多病,早把生死置之度外,40岁就做好离世的准备,因而他有足够的的勇气与顽固派作斗争。行为上喜好读书严谨治学,钱玄同最大的爱好便是逛旧书肆,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他对自己所写的讲义反复修改仍不满意。他的这种读书治学的态度使他成为时代的先驱。‎ 二、古诗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竹轩先生传 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造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①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 。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②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①厥考:厥:代词,他的;考:指死去的父亲。 ②孥(nú):儿女。‎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有造竹所者        造:拜访 B. 母性素严重         严重:严肃稳重 C. 逮子华官翰林        逮:捉拿 D. 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     以:用来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 躬授徒以养母 作《师说》以贻之 C. 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所居轩外环植之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2.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先生天性爱竹,居室周围种满了竹,每天啸咏其间,把竹当作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此被人称为竹轩先生。‎ B. 竹轩先生家里穷,就授徒赚钱来奉养母亲,并顺承母亲意愿,接济弟弟妹妹们,关心妻子儿女的生活,唯恐照顾不周。‎ C. 竹轩先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仪礼》《左氏传》等书;他还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D. 作者与竹轩先生两家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13.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 ‎(2)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3)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答案】10. C 11. A 12. B ‎ ‎13. (1)他父亲槐里先生去世得早,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几箱经史典籍。‎ ‎(2)竹轩先生在弟弟小的时候就在家塾里教他学习,在弟弟长大后又带他到各地游历。‎ ‎(3)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潜、林逋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 项,“逮子华官翰林”意思是“等到自己的儿子王华仕官翰林时”。所以“逮”意思是“等到”。故选C。‎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理解把握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A项,于:介词,对/于:介,被。B项,以:连词,来/以:连词,来;C项。之:代词,他/之:代词,他;D项,所:助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所:助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故选A。‎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原文“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是针对母亲“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外家诸弟妹”是母亲娘家的弟弟、妹妹而不是竹轩先生自己的弟弟妹妹;原文“而于妻孥之寒馁,弗遑恤焉”,是说竹轩先生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的饥寒却来不及照顾。故选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蚤”,通“早”;“世”,去世;“环堵萧然”,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遗”,遗留。(2)句中:“教之于家塾”,介词结构后置,在家塾里教他学习;“挈”,带着,领着;本句翻译时,还要把句中省略部分补齐。(3)句中:“识”,了解;“方”,比拟,相比;“无不及焉”,没有比不上的。‎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①王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于世(世人多仅称呼他的“字”,而不熟悉他的“名”)。先生天性爱竹,所居房屋周围种满了竹,他每天在竹林中歌咏。先生对繁华富丽、权势财利,淡泊得很。有客人拜访他竹中居所,他就指着竹林告诉客人说:“这就是我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怎么能一天离开它呢?”学者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 ‎②竹轩先生早年秉承先父槐里先生教诲,德行与学业很早就有所成。刚刚成年,就被浙东浙西的世家望族聘请为教育子弟的老师。凡是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经他指导传授,德行与学业大多能达到较高的程度。他父亲槐里先生去世得早,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几箱经史典籍。竹轩先生每次打开书箱,就禁不住流泪说道:“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作为后人如果不再加以增进,(家学)就将没落了。”于是毕生朗诵思考,博览群书,而尤其喜欢读《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平时喜爱弹琴,每到风清月朗之夜,就焚香弹琴数曲。弹完琴后,又即兴创作诗词,并让子弟一起和诗。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潜、林逋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③竹轩先生,家里很贫穷,就亲自授徒(赚取酬金)来奉养母亲。母亲性格一向严肃稳重,而对娘家的几个成为孤儿的弟弟妹妹,非常同情关爱。竹轩先生每次都是不等母亲开口就能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慷慨赠给他们衣食,热情关怀,惟恐照顾不周。而对于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却来不及顾及。弟弟王粲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成为孤儿,母亲十分地疼爱他。竹轩先生在弟弟小的时候就在家塾里教他学习,在弟弟长大后又带他到各地游历,财物的有无,心情的忧乐,没有什么不与弟弟同甘共苦的。等到自己的儿子王华仕官翰林时,(王华)向朝廷请求,分出俸禄来作为父亲竹轩先生的奉养。竹轩先生又把其中一半分出来赡养弟弟。乡里骨肉相争的兄弟,听说竹轩先生的高尚品德后,大多惭愧懊悔,变得亲善和睦了。‎ ‎④竹轩先生相貌奇伟,细目美须。与人交往,平和快乐,和蔼可亲。而对门人弟子,则树立典范,极其严格,严肃得(让人)不可冒犯。他撰写文章,喜爱简练古朴的文风而厌弃浮艳绮靡,写诗提笔就能立刻写成,好像没有刻意去写,但却也不曾脱离诗词格律。他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⑤竹轩先生与先父菊庄翁一同缔盟“吟社”,两人意气相投,是莫逆之交。我魏瀚自从退官归家后,每月初一也能有机会陪竹轩老先生散步。而且我与竹轩先生的二儿子龙山学士相识相知。龙山学士的儿子王守仁,又与我的儿子在乡里一同被举荐到朝廷。两家是世代交好,了解竹轩先生的,绝没有像我这样了解之深的了。因而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喜小题。‎ 踏莎行•山居 宋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4. 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 E. 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15. 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14. CD 15. 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表现:一是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映衬;二是,写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三是写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理解不正确,;D项,“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赏析错误。这首词的语言特色应是“清丽秀润,亲切自然”。故选CD。‎ ‎1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从词的结尾一句可以看出山居生活的特点是惬意闲适的。关于“怎样表现”可以从词的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从内容上看,写了自己与山村野老月下共饮;从手法上看,是写景抒情。据此分析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夜归鹿门歌》中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3)《阁夜》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风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鹿门月照开烟树 (2). 忽到庞公栖隐处 (3). 半壁见海日 (4). 空中闻天鸡 (5). 野哭千家闻战伐 (6). 夷歌数处起渔樵 (7). 管弦呕哑 (8). 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鹿、庞、壁、伐、渔樵、呕哑、市。‎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语考查,并没什么高深莫测,它就在身边,就在课本中,要做有心人,到时就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B. 唐玄宗本想着要和杨贵妃比翼连枝,最终却落得个“六军驻马美人死”的悲惨结局。‎ C. 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D. 誓言往往诞生在风雨如晦的阴霾里,诞生在沧海横流的风暴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项,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符合语境;B项,比翼连枝:比翼:鸟名。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比喻夫妇亲密不离。符合语境;C项,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符合语境;D项,沧海横流:‎ 沧海:指大海;横流:水往四处奔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符合语境。故选C。‎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从不屈服于权威的压力,从不徇私情,坚持做到刚正不阿,秉公执法。‎ B. 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书法不是简单地写字,作诗也不是随便地堆砌词语。‎ C. 只要是孩子们认真读了教材上的古诗文,将这些优美的文字记在心中,随着自身的成长,终究是会有感受的。‎ D. 慰安妇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中国人心头的一道伤口,应当坚决制止对她们进行戏谑和消费的事件不再发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项,搭配不当,“案件”和“不屈服”主谓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可以将“只要是”放在“孩子们”后面,保持句子的主语协调一致;D项,不合逻辑,“坚决制止”和“不再发生”都可以表示否定的含义。‎ 点睛:不合逻辑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并列不当、否定不当、主客倒置和不合生活事实。句子中出现“和”“等”或顿号注意查找因并列不当或不能包含等因素引起的逻辑错误。见到否定词语,反问句及表示否定意思的词语,查找因否定不当而造成的逻辑错误。见到“被”“受”“对”“对于”等表示主客关系的词语注意查找因主客倒置而引起的逻辑错误。此题D项否定不当。‎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最得体的一句是 A. 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课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B. 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C. 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跟他打个电话。‎ D.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王教授理解深刻,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解释,讲得非常浅显易懂,我收获很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达最得体的一句 ‎”,A项,“从速交还”有命令口气,不符合“失物启事”的写作目的;B项,“省油的灯”含贬义;再有“蹲班”一词不恰当;C项,“家父”使用对象不正确,“家父”是面对别人对自己父亲的称呼。此处应为“令尊”。故选D。‎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0.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2). ③不是有了兴趣和好成绩毕业后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逻辑推理题。常设置的错误,其中条件关系推理是常设置方面,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形式有三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条件关系复句常犯的错误有:三种条件关系混淆,条件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文段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一定能很好适应社会需要”推断存在问题,属于过于绝对化的推断,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不一定够取得好成绩,只是有助于取得好成绩。“有了兴趣和好成绩”和“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没有必然联系。其次,仿照①的方式——“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 点睛: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在第21题设题考查了“语言表达准确”这个考点。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 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逻辑问题。做题思维方法有:1. 全面分析材料具体内容2. 重点把握句间逻辑关系3. 仿照例句精准拟写答案。根据题目对第一部分推论错误的解析,我们可以从分析材料逻辑关系的角度确定后面两个推断的错误。‎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讨好一个人,用讨好别人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有一大批的朋友与你同行。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得多!‎ 这段话曾被当作屠呦呦获得2015诺贝尔医学奖时的感言被大量转载。尽管后来证明这是一段山寨感言,但仍然有大批网友点赞。请谈一谈你对这段话或这件事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丰富自己为人生点赞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丰富自己,成功自然会青睐于你。‎ 一只鸟儿划过泰戈尔的窗前,他心情激荡,用优美的语言写下空灵的感动,几个月之后,华美的篇章便传到人们耳边。一粒普通的种子掉落到达尔文脚下,他将其拾起,数十年之后,《进化论》震惊了全球。一束强烈的光线照射到爱因斯坦身上,在窗后留下一地阴影,数年之后,光量子理论照亮了理论物理发展的航向。先贤们的成功让人艳羡,或许有人说他们只是碰巧而已,但却别忘了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他们的成功何尝不是因为他们平时的不断努力,不断丰富自己?‎ 我曾经慨叹于牛顿的丰功硕果,以为只有天才的头脑才能将枯燥难耐的物理演绎为一组迷人的数字方程,但牛顿在教堂中黑暗的小屋里独涉书山的艰辛又有几人知道?曾经歆羡于海伦·凯勒的皇皇巨作,以为只有超人才能在残缺的身体上勾勒出生命的轨迹,但海伦在黑暗无光的世界中艰难摸索的苦楚又有谁能真正体验?辉煌的背后必定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艰辛历程。‎ 回眸前贤遗迹如烟,而我于雾霭沉沉中懂得了生命的暗示:不断地丰富自己,平凡的生命也会成为伟岸的躯体,黯淡的生命也会充满绚丽的光彩。不断地充实自己,巴尔扎克才能在枯燥难耐的鹅毛笔下享受世间百态的顿悟;不断地丰富自己,毛主席才能在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上拥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自信。‎ 丰富自己其实并不难,有时需要艰辛的努力,但有时也许只要一本带着淡淡墨香的书。奇妙的文字在眼前跳跃,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你会得到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水浒传》中你会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情与义、善与恶;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你会学会自立自强;在《红楼梦》中会品味到世间人情冷暖……你的心会随着书中的人物一起跳动,随着他们笑,随着他们悲……在这些阅读中,你的心灵就会渐渐地充实起来。‎ 丰富自己,有时也许只要一路的风景。明媚的阳光,或是细细的雨丝;树上的绿光,或是芬芳的花香;宽阔的马路,或是泥泞的山间小道。你静下来,远离世俗的干扰,这个世界只剩下你和自然作伴。这时候,大自然会教给你远比书本还多的知识,你的心灵便会充实起来。‎ 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泰戈尔说:“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丰富自己,让我们赢得最好的,为我们的人生点赞!‎ ‎.....................‎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