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00 KB
  • 2021-06-05 发布

安徽省肥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肥东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如针对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之弊,“唐宋派”王慎中等在心学和文学通俗化的思潮影响下,提倡学习与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自由地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精神,在作品中能见到“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但由于他们过于追求理正法严,不免失之于沉滞,不久就遭到了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反击。但这绝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唐宋派毕竟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来的公安派的崛起做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摒弃成见,会通众说,归于和平。这有力地证明了通过争论而取得的“双美”共识。‎ 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与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相互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沿着这一方向,在以后的文学史上,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更加明确。‎ ‎(摘编自《明代文学: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的文学团体成员往往围绕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兴趣型集团。‎ B. 前七子入主出奴,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C. 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散文,它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后来也得到了后七子的肯定。‎ D. 明代初期,以一些台阁文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其文学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二、三段结合文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表现,比较详尽地阐释出其大致的类型。‎ B. 文章立足明代文学史,从文学团体类型和流派纷争两方面论述了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 C. 文章第四段以文学争论中的相互否定又相互渗透,证明通过争论可以实现“双美”共识。‎ D. 文章大体呈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再结合明代文学的特色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和明确,为了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文人们会越来越对立,纷争会越来越激烈。‎ B. 统治集团的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和城市的发达,是成化、弘治以后文人以主张相结合形成集团的主要原因。‎ C. 万历以后,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有一定的政治主张,作为有全国影响的团体复社,其鲜明的政治色彩也会影响其文艺性、学术性作品。‎ D. 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肯定归有光等人的文章,说明不同流派在争论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观点。‎ ‎【答案】1. D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项,“明代”错误,依据第一段“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可知,应该是 “明代以前”;‎ B项,“前七子入主出奴,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标志着……”错误,依据第三段“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可知,“改变模式、标志自觉”的不是前七子,而是以前七子为代表的文士的集合;‎ C项,“得到了后七子的肯定”错误,依据第四段“唐宋派毕竟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来的公安派的崛起做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摒弃成见,会通众说,归于和平”可知,应该是得到王世贞的肯定。‎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A项,“文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表现”错误,依据第二段“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组成一个圈子”“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第三段“成化、弘治以后……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可知,文章二、三段结合的不是“文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表现”,而是不同时期、不同文学集团的结合模式。‎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A项,“文人们会越来越对立,纷争会越来越激烈”错误,依据最后一段“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与流派的发展”和“沿着这一方向,在以后的文学史上,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可知,原文只说了“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和明确”,故A项“文人们会越来越对立,纷争会越来越激烈”于文无据。‎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700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吧上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 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一一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 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关专家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就提出,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也不愿意推动“互联+”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战略不利。就此而言,避免“信息裸奔”理应成为实施“互联+”的基础。‎ ‎(摘编自《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社会难以走远》,2016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2015-2016站漏洞可致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对比 ‎2016年网站漏洞可能泄露个人信息规模各月分布 ‎(源自补天平台《2016年网站泄漏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 材料三:‎ ‎201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 近年来,随着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6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摘编自新华社《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的虚拟空间更“清爽”》,2017年8月30日)‎ 材料四:‎ 要结合《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针对络侵权案件可能遭遇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当前,“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是各领域在认证身份信息时普遍应用的系统,因此,要努力提高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目前,《网络安全法》以及其他针对实名制的管理法规中,主要是对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作出规定。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应既包括网络运营者,也包括没有实名认证的人;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 ‎(摘编自贾登勋、杜一冉《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年补天平台共收录的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359个,与2015年相比有大幅度下降。‎ B. 相比2015年,2016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下降,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 C. 2016年网站漏洞和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数量在年内呈起伏不定的状态,但二者在5月均达到最高值。‎ D. 2016年5月至7月的网站漏洞数量与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8月至10月呈负相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网络上花钱买到个人信息只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极端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B. 人们在“信息裸奔”中变得麻木,与对个人信息贩卖进行治理的薄弱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低效有关。‎ C. 匿名的网络环境会使谣言、诈骗以及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 D. 材料一、三均关注个人信息的有关情况,前者指明了信息泄露的危害,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6. 怎样才能有利于实施网络实名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 ‎6.‎ ‎ ①完善有关的法律和制度。②组建和有效利用专项民间基金。③加强网络实名制的技术建设。④ 明确责任主体并追究相关责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B项,“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错误,依据材料二的数据、材料三第一段“201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第三段“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可知,原文只体现出“相比2015年,2016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站漏洞数量下降”,但B项中的“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于文无据。‎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A项,“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可知,不是“不必担心”,而是人们变得麻木;‎ C项,“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错误,材料三第二段只提到了“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没提到“完全消除网络乱象”,故C项无中生有;‎ D项,“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错误,依据材料三“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可知,材料三侧重阐述实施实名制的好处。‎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看清楚要求回答“怎样才能有利于实施络实名制”,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措施和方法,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分析题干和原文,容易确定答案依据在材料四中。‎ 依据“要结合《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可概括出要点①;‎ 依据“针对络侵权案件可能遭遇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可概括出要点②;‎ 依据“因此,要努力提高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可概括出要点③;‎ 依据“《网络安全法》以及其他针对实名制的管理法规中,主要是对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作出规定”和“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可概括出要点④。‎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鹅 小时候看过一场完整的《天鹅湖》,这是我所接受的最优美的古典教育。柔和的身体,动人的旋律,我无法确认具体的舞蹈动作与剧情之间的关联,但那被概括出来却依然抽象的美,慑服了我最初的情感。‎ 天鹅以单纯的曲线勾勒出身形,它造型精湛,是高贵的典范形象。与孔雀风格不同,天鹅呈现的是简洁之美,此外,还包含了更多的庄严感。天鹅是赢得最多尊重的鸟。关于天鹅,人们说得已经太多了。布封著名的篇章赞颂着天鹅:“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布封誉之为“太平共和国的领袖”。列那尔还有一个生动比喻:“它在池塘里滑行,像一只白色的雪橇。”的确,天鹅匀速而平静的游动,几乎不破坏水面的原有纹理,优雅至极。我听到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对天鹅的评价来自我的朋友,她讽刺说,天鹅不过就是一只会装模作样的鹅。我这位朋友极端反对媚俗,只有那些被人遗忘之处,才能引起她的关心;大凡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她一定会冷眼旁观——不知道这是“独”具慧眼,还是慧具“毒”眼。但她的态度恰从反面提供了证词,天鹅确乎获得了人们普及化了的热爱。‎ 传说,大神宙斯曾化为一只天鹅与海仙之女丽达亲近。和女朋友约会要打扮成天鹉,可见天鹅是神钟意的模样。天鹅并不因此而傲慢,《丑小鸭》的故事展示了它在成长过程中的谦逊,直到成年,它依然保持着这一良好的习惯,温和地低下头颈。我一贯持有偏见,认为过于自知的美让人生厌,而对自己的美貌几乎一无所知的人,有种别样的可爱。‎ 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但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我们所谓的无暇,仅是在一个狭小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谐调关系,实现了优点时缺点的最大比值,表现出美对丑的顽强克服愿望——说到底,只是把缺点放置到观察者的盲区上。绝对意义的美是非真的,正如高大辉煌的王鸟凤凰,是幻想中的杰作。如果天鹅拥有引人注目的体形,那么它也许会像驼鸟一样失去飞行能力;如果它拥有过于绚艳的羽毛,也许它们会成为花瓶里的独特级饰。世间的美好不是并行不悖的,有时一个优点竟会成为另一个优点发展的阻碍。原来,删减技巧的运用有时要大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它在飞行高度上独占鳌头,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四五十米的高度。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而是眼界的问题。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我由是理解天鹅的谦和。‎ ‎(摘自周晓枫《鸟群——五重奏》,题目为命题人所加)‎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自己小时候看《天鹅湖》写起,写饰演天鹅的舞者带给自己的最初的震撼,引出下文对天鹅之美的具体描绘。‎ B.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来突出天鹅之美,如通过与孔雀的对比来表现天鹅造型简洁之美,通过与人的对比来表现天鹅不自知其美的可爱。‎ C. 文章主要从外形、美德、游动的姿态、飞行的高度等方面来描写天鹅,突出了其高贵优雅与谦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D. 本文围绕天鹅,回忆了《天鹅湖》,引用了布封和列那尔对天鹅的赞颂、朋友对天鹅的看法,又引入神话与童话,看起来材料芜杂,其实是形散而神不散。‎ ‎8. 结合全文,说明文末“天鹅的谦和”的含意。‎ ‎9. 本文几乎通篇使用第一人称,只在最后一段画线处改为第二人称,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称上的变化?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7. B 8. ①虽然高贵、庄严、仁厚、受人尊重与热爱,但天鹅并不因此而傲慢;②天鹅并不占尽所有的美,并不奢望无瑕与拥有所有优点;③天鹅的飞行高度让它眼界高远,从而更不会对比别人后洋洋自得。 ‎ ‎9. ①本文几乎通篇使用第一人称,娓娓道来,更显真实亲切,易于作者剖析对天鹅认识的心路历程,便于抒发对天鹅的热爱之情;②文末画线处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意在将读者拉入作者设置的哲思氛围中深入思考,拉近读者与作者思维之间的距离;③由对天鹅“它”的剖析转为对人类“你”的启示,从而揭示天鹅与人类之间可以共有的美德:拥有高远的眼界,进而拥有开阔的心胸,获得谦和的美德。由物及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语言的分析,有内容的概述,有情感主旨的探究。B项,“通过与人的对比来表现天鹅不自知其美的可爱”理解不当,文章是将“美而自知”和“美而不自知”两类人加以对比。如文章第三节说“我一贯持有偏见,认为过于自知的美让人生厌,而对自己的美貌几乎一无所知的人,有种别样的可爱”,并非是通过天鹅与人的对比来表现“不自知其美”。‎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说明文末‘天鹅的谦和’的含意”,这是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首先到篇末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即“天鹅的谦和”,然后结合前后的内容分析其含意。文章最后说“我由是理解天鹅的谦和”,“是”指代的内容在前面,如“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我们所谓的无暇,仅是在一个狭小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谐调关系,实现了优点时缺点的最大比值,表现出美对丑的顽强克服愿望”,天鹅并不占尽所有的美,并不奢望无瑕,也并不奢望拥有所有优点;如“删减技巧的运用有时要大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而是眼界的问题。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天鹅的飞行高度让它眼界高远,从而更不会对比别人后洋洋自得;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天鹅虽然高贵、庄严、仁厚、受人尊重与热爱,但天鹅并不因此而傲慢。本题较难,因为答案涉及的区域比较多,故需要考生耐下心来筛选和概括信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几乎通篇使用第一人称,只在最后一段画线处改为第二人称,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称上的变化?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这是考查人称的技巧。人称主要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每一种人称都有各自的特点。如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 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 “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从本文来看,前面几段都是使用第一人称,主要剖析了自己对天鹅认识的心路历程,抒发了自己对天鹅的热爱之情,第一人称的使用便于这种情感的表达,同时给读者产生真实亲切的感觉;文章最后变成第二人称,“你”“你们”指的是读者,这就把读者拉到文中来,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文章前面剖析的“它”是天鹅,最后剖析的“你”是人类,这就由物及人,揭示出天鹅与人类之间共有的美德,即拥有高远的眼界,进而拥有开阔的心胸,获得谦和的美德,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解答本题,首先应回顾每种人称技巧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文中指代的对象进行答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注]江彬:曾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B. 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C. 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 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其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并承担缉捕盗贼等职责。‎ B. 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C. 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D. 先,古代用以尊称已故之人,如“先考”“先妣”分别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文中“先”指先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弱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 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C. 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书揭发奸臣陈洸的罪行。‎ D.‎ ‎ 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 ‎(2)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答案】10. B 11. A 12. D ‎ ‎13. (1)常州连年受灾,物资耗尽,没有什么可以给你们吃的。‎ ‎(2)已经用重金谋取了职位,却想要他不向下面的人索取补偿,一定没有这样的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 依据“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可知,百姓畏惧,故民的反应是“争欲亡匿”;而“时”显然指的是下一句的时间,故“时”不能和“争欲亡匿”断再依据,故排除AC;‎ ‎“入觐”是文化常识,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句中指知府和武进县知县都去朝见天子,但是“曰韬”是臣子,故“觐”不能与“曰韬”断在一句,故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A项,“并承担缉捕盗贼等职责”错误,“缉捕盗贼”不属于御史的职责。‎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D项,“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中的“率领部队”错误,原文“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中,“行”意为“巡视,巡察”,“行部”意为“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故D项“率领部队”错误。‎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直译为主。基本方法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词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1)比岁:每年、常年;灾:受灾;大屈:损耗、耗尽;啖:使……吃、给……吃、招待;若曹:你们。‎ ‎(2)既:意境;营之以重资:状语后置句,用重金谋取了职位;责:索取、索要;责偿于下:状语后置句,向下面的人索取补偿。‎ ‎【点睛】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参考译文:‎ 张曰韬,字席珍,是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被授职常州推官。明武宗南巡,江彬放纵他的党徒横行州县,他们将要抵达常州,百姓争相打算逃亡藏匿。这时知府和武进县知县都去朝见天子了,张曰韬同时掌管知府和县令官印。他召集乡里父老约定说:“江彬的党徒到了,你们要全力与他们对抗。”又释放囚徒,让他们与乞丐各自准备瓦石等待。不久,江彬的党徒果真有很多人马来了。父老们径直在州境上拦住他们,说:“常州连年灾害,物资耗尽,没有什么可以给你们吃的(招待你们)。府中只有一个张推官,一文钱也没有,即便是想准备牲畜饲料,也没办法置办。”说完,江彬的党徒疑心有他变,于是慢慢退去,速派使者禀告江彬。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情况。御史东郊巡视所属地域经过常州,告诉他说:“事情很紧迫啊,江彬将以其他事情为借口逮捕你。”让张曰韬登上自己的船先出发,自己以小船尾随其后。江彬的党徒果真大批到来,搜索张曰韬,误截了御史的船。东郊(表面上)严令抓捕截船的人,暗中却命令慢慢进行。江彬党徒担心御史向皇上报告,都散去了,张曰韬于是幸免。江彬也告诫他的党徒不要扰乱,从此常州以南各府得以安宁。世宗即位,召他为御史。杨廷和等人争论织造利弊的时候,张曰韬也向上进言:“皇上既然称赞阁臣所奏是爱国君同情百姓,这表明知道了织造的危害了。既然已经知道了,却还不停止,实在是由于信任大臣不够专一,而众小人干政啊。自古未有众小人在朝内蒙蔽皇上,而大臣能在朝外尽忠的。崔文等几个小人曾经扰乱先朝,现在又蒙蔽惑乱圣主之心,私下里作威作福。陛下为什么放任他们肆意营私,不早点赶走他们呢?我听说织造这一官职,行贿数万两银子才能得到。已经用重金谋取了职位,却想要他不向下面索取补偿,这一定是没有的事情。”帝不能采用。席书因皇帝的旨意而被任命为尚书,张曰韬与同僚胡琼各自直言上书竭力争辩。受杖刑后,仍然口述奏疏弹劾奸人陈洸的罪行。不久,竟然死去。隆庆初年,被追赠为光禄少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陈师道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③小市:徐州地名。‎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B. 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C. 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 D. 第六句写游子青春年少便能重见故乡,与上句中孤臣白首才被召回形成对比。‎ ‎15. 这首诗的五、六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D 15. 写了元佑党人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表达作者对政局变化和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D项,“青春年少”和“与……形成对比”错误,诗中“青春”指春天,它与“白首”只是形式上的对仗,不是意义上的对比。比如杜甫有诗句“青春作伴好还乡”便是如此。‎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紧扣诗句,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准确答出诗句内容和情感。‎ 第五六句“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远放的孤忠旧臣白了头发,幸喜看到如今新的政令更张,贬在天涯的游子趁着春光,正好返回久别的故乡。作者写元佑党人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政局变化和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 ‎【点睛】鉴赏诗句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题,考生要细心捕捉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人象、物象、景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 ‎(2)《逍遥游》中,作者认为“无所待”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 ‎【答案】 (1). 不畏浮云遮望眼 (2). 自缘身在最高层 (3). 若夫乘天地之正 (4). 而御六气之辩 (5). 以游无穷者 (6).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登飞来峰》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逍遥游》中,作者认为‘无所待’的最高境界”,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遮、缘、乘、御、辩、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C.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D.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 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BC两项都是先“掌握”后“学习”,不符合学习的规律。应排除BC两项。D项是被动句,与语境不连贯。排除D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此题属于定语语序不当,注意跟例句对照分析。此题重点考核定语语序和修饰语语序。这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语序不当,“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在前,属于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排除AB两项。第二,语序不当,“综合”修饰“利用”,故放在“利用”前面。排除C项。‎ 故选D。‎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过去,搜寻外星生命的大多数研究都将目光对准氧气,①____:如果一颗遥远行星上存在甲烷和二氧化碳,且没有一氧化碳,那么其上很可能存在生命。②___?因为二氧化碳和甲烷代表碳原子相反且极端的氧化水平,非生物过程很难在不产生一氧化碳(中间物)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如果某颗行星富含一氧化碳,③____。这种新认识可能带来新突破,人类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发现外星生命。‎ ‎【答案】 (1). ①但现在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2). ②为什么不能有一氧化碳呢 (3). ③就不可能有生物存在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都将目光对准氧气”和空格后的观点,可知应该填写“但现在有了一种新的认识”;第②空根据后面的“因为”“非生物过程很难在不产生一氧化碳”可知应该填写“为什么不能有一氧化碳呢”;第③空根据前文“非生物过程”可知应该填写“就不可能有生物存在”。‎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修改方式,修改另外两处问题。‎ 当今社会,从学生到家长,几乎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这种名校情结无可厚非,因为只要进了名校就会有好前途。在名校,因为优秀的同学相互激发,成绩无疑会大幅提高。上名校还可以建立有利的社会关系,日后从事政治或商业活动,丰富的人脉必定助你功成名就。‎ ‎①因为进了名校就常常有好前途。‎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答案】 (1). ②因为优秀的同学互相激发,成绩有望大幅提高 (2). ③丰富的人脉有可能助你成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从逻辑角度来考查语用题,推断与逻辑相关,直接与推理相联系。本题中“成绩无疑会大幅提高”中“无疑”说得过于肯定,“丰富的人脉必定助你功成名就”中“必定”过于肯定。‎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出一份答卷,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答卷人。作为时代新人,我们也要面对新时代这个“出卷人”为我们命制的答卷。这份答卷既有如何规划我们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题,也有如何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来调整我们步伐的社会实践题,还有如何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的深入分析题。你正在思考哪类题?你准备如何答好这类题?‎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鸿鹄志立,无愧担当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掩卷覃思,深以为然。是啊,答好规划个人成长的基础题,可助我们成就小我,却难免格局狭小;答好适应时代步伐的实践题,可助我们成就新我,仍稍显目光未远;只有答好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的分析题,才能在当今时代主题下完成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因此,请允许我谈一谈:鸿鹄志立,无愧担当。‎ 鸿鹄志立,无愧担当,需要一双注目家国的眼。目光停驻之处,定是心之所向,若要承担起时代的使命,便不能成为北大钱理群教授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让这双眼望向天下、苍生。张载曾将眼望向那里,才吟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顾宪成曾将眼望向那里,才写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西南联大师生曾将眼望向那里,才唱响“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要有一双以天下为己任的眼睛,就算流泪,也应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鸿鹄志立,无愧担当,需要一双踏实前行的脚。西风碧树中独上高楼,望到的家国梦想总是远在天涯路尽处,如要接近它,还需脚踏实地地前行。不由想到了晚唐杜牧,这个也曾有过“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家国之梦的樊川居士,却因为不懂脚踏实地而在担任扬州掌书记期间整日沉醉于歌楼酒馆,最终蹉跎岁月,毫无建树,只留下一声“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喟叹。答好时代的问卷,不能做好高骛远的空想家,而要当踏实前行的跋涉者。‎ 鸿鹄志立,无愧担当,需要一颗百折不挠的心。肩负时代之担的路途注定坎壈,此时,我们要拥有一颗不畏蹭蹬的心。如韩愈一般,纵“夕贬潮州路八千”也要“肯将衰朽惜残年”;如范仲淹一般,纵三遭左迁也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如鲁迅先生一般,纵“寄意寒星荃不察”也要“我以我血荐轩辕”。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时代大河中的奔流逆潮会将我们一次次拍向乱石,但不屈的心可助我们最终击水中流,独立潮头。‎ 梁任公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因此,别说自己肩膀尚弱,别说国家与我无关。时代的问卷早已出好,愿我们每个青年人都可以让眼注目家国,用脚踏实前行,凭心百折不挠,树立鸿鹄之志,无愧历史担当,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镌刻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烙印。‎ 鸿志薄云无愧怍,十年饮冰血不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时代的试卷”,给出三种答卷:基础题、社会实践题、深入分析题。要求回答自己正在思考哪一种,又要给出什么样的答卷,首先明确自己的思考,然后分析,注意三种试卷的内容“规划我们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来调整我们步伐”“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行文时要名明确自己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为什幺在思考自己所选的题目,然后如何答卷,即如何解决自己思考的问题。‎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