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 49页

  • 1.22 MB
  • 2021-06-05 发布

《孟子三章》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1《 孟子 》 三 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知多少 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 思想家 、 教育家, 战国时期 儒家 代表人物。著有 《 孟子 》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家宗师 ,有“ 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 。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 , 使人民 定居 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译文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 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 , 天下便太 平 。 ” 孟子说:“ 这怎么能算大丈夫 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 他 ; 女子 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 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把 顺从作为准则,是妇女之 道。 ” 译文 住 在天下最宽广的 住宅 “ 仁”里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 位置“礼”上 , 走在天下 最光明的 大路“义”上。 得志的 时候和百姓 一   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得志的时候 ,独自走自己的 道路 。 富贵不能 使他迷惑, 贫贱不能 使他动摇, 威武不能 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 舜 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 鬲 从 鱼 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 的 责任 给 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 使他的 筋骨 劳累 ,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 使他做事不顺 , 用 (这些 ) 来 使 他 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 , 这样之 后 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 , 这样之 后 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 ) 表现在 脸色上, 流露在言谈中 ,才能 被 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 没有 守 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 外来 祸 患 的侵扰,这个 国家 常常 就 会 灭亡。 这样之 后 ,就会明白长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 人 死 亡 的 道理。 景春曰: “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 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 ’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原文: 景春 曰:“ 公孙衍、张仪 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 怒而诸侯惧, 安居 而天下 熄 。”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安静 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 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 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 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句意 : 代词,这,这个。 怎么。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丈夫 之 冠也,父命 之 ;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句意: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代词,他。 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 戒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 戒 ,无违夫 子!’ 以 顺为 正 者,妾妇之 道 也。 句意 训导,告诫。 留神,当心。 介词,把。 正理。 道理。 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 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 天下之广 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 道 。 句意 动词,居住。 名词,居所。 道路。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 志 ,与民 由 之,不得志,独 行 其 道 。 句意 得到,实现。 志向。 实行。 固守,坚持。 原则。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 淫 ,贫贱不能 移 , 威武 不能 屈 , 此之谓大丈夫。”   句意                                动词使动用法,使 … … 迷惑。 动词使动用法,使 … … 改变。 动词使动用法,使 … … 屈服。 威胁暴力。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吗? 2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3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威武不能屈 ——— 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贫贱不能移 ——— 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富贵不能淫 ——— 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孟子 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 —— 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 —— 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 —— 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 大丈夫 ” 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仁义礼智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 《 孟子 · 告子 》 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妻妾制度 三从四德 父母之命不可违 糟粕之处: 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 / 发于 / 畎亩之中,傅说 / 举于 / 版筑之间,胶鬲 / 举于 / 鱼盐之中,管夷吾 / 举于 / 士,孙叔敖 / 举于 / 海,百里奚 / 举于 / 市,故 / 天将降大任 / 于是人也,必先 / 苦其 / 心志,劳其 / 筋骨,饿 其 / 体肤,空乏 / 其身,行 / 拂 乱 / 其所为,所以 / 动心 / 忍性,曾益 / 其所不能。 人恒过 / 然后能改,困于心 / 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 / 发于声 / 而后喻。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 然后知 / 生于忧患 / 而死于安乐也。 自读课文,说出蓝字的意思 1 、 舜 发 于 畎 (qu ǎ n) 亩 之中, 2 、傅说 ( yu è ) 举 于 版筑 之间, 3 、胶鬲 ( g é ) 举于鱼盐之中, 4 、管夷吾举于 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 。 5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 人也, 6 、必先 苦 其心志, 劳 其筋骨。 7 、 饿 其体肤, 空乏 其身, 8 、行 拂 (f ú ) 乱 其所为, 9 、所以 动 心 忍 ( r è n ) 性, 10 、 曾 ( z ē ng ) 益 其所不能。 11 、人 恒 过,然后能改, 12 、困于心, 衡 于虑,而后 作 , 13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 14 、 入 则无法家 拂 (b ì ) 士,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 亡, 15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 发 于 畎亩 之中,傅说 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 。 发 :     畎亩 :   举 : 士 :     市 :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 ( 手中获释 ) 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 ( 赎回 ) 并登上相位。 起,指被任用 田间、田地 狱官 集市,市场 被选拔 译文    故天将 降大任 于 是 人也, 降:   大任:    是: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 下达 重大责任, 使命 这,这样 ( 的 )   必先 苦 其 心志 , 劳 其筋骨, 饿 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 拂乱 其所为, 苦:   心志:  劳:    饿:    体肤:   空乏:   拂:    乱: 使 …… 扰乱 使 … 痛苦 内心 使 … 劳累 使 … 受饥饿 躯体 使 … 受贫困 违背   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 心 忍 性, 曾 益其所 不能 。  所以:     动:  忍:     曾:  不能:    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 用这些办法 使 … 惊动 使 … 坚韧使 … 坚强 同“增”,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人 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 于虑,而后 作 ; 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 恒:    过:   衡:  作:  征:  喻: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常常 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 顺 有所作为 表现 了解 入 则无法家 拂 士,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   拂:   出: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在国内 同“弼”,辅佐 在国外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这样以后 第一段 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 、出身都卑微 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2 、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 、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理解课文 第二段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个人 国家 正 反 小 大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经受磨炼的益处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一文先 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 ,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引申,从 正反两方面 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 造就人才 类推到 治国 的道理。 小结 苦 :使 …… 痛苦 劳 :使 …… 劳累 饿 :使 …… 经受饥饿 空乏 :使 …… 资财缺乏 动 :使 …… 惊动 忍 :使 …… 坚韧 1. 词类活用: ( 2 )名词作动词 过 :犯错误 字词总结 2 .通假字。 曾 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 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 拂 士。 拂同“弼”,辅佐 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归纳推理论证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中提出担 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 引申拓展 仲尼厄而作 《 春秋 》 韩非囚秦, 《 说难 》 、 《 孤愤 》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 红楼梦 》 。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学习了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你有哪些启示?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艰难困苦和挫折能使意志坚强的人成长起来。现代生活日益激烈,在实现个人价值,完成民族大业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奋斗,才能有所作为 。 孟子名言 1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积累 作业 1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 、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