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7 KB
  • 2021-06-05 发布

广东省广州五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州市第五中学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段考 语 文 ‎ 2020110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学号填写在答卷上。考生号信息点请用2B铅笔填涂,其他文字内容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卷一并交回。‎ ‎4. 本试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内容,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婆媳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3.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社会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这种社会联系是熟习的,年老者可以预知年轻人将要遇到的问题,年轻人把年长者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 B.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乡土社会中不允许存在浮士德式的精神,因为它追求稳定。‎ C.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D.乡土社会中既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性的长老权力。被教化者要学习的文化虽然是先于他存在的,但是被教化者也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本题共4小题,15分)‎ ‎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城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是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热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 ‎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 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5.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中的一些说法相近。 ‎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7.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本题共3小题,15分)‎ ‎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进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 ‎(有删改)‎ ‎8.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当城市图像出现后 ,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着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 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 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 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9.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10.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1-14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以下文段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12.下列对《师说》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古代文章没有标点,阅读时通常把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常用圈和点来标记。‎ B.百工原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行业的总称,也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社会特有的阶层,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D.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等六种技艺,相传为周朝官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 ‎13.下列对《师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没有人一出生就能懂得道理,古代圣人也需要从师学习,并以孔子为例证明这一点。‎ B.作者主张更应重视对“道”的学习。文章认为词句意思和句读的学习只是抓住了学习中次要的方面,“道”的学习才是主要的方面。‎ C.本文批判了当时上流社会的陋习。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分析现状,批评了士大夫们自己不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的现象。‎ D.作者在文末点明了写作的缘起。因为有感于自己的学生李蟠能够不被当时的不良风气左右,虚心求学,故写此文来表扬他。‎ ‎14.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宋]张元干[注]‎ 菊坡九日登高路,往事知何处。陵迁谷变总成空,回首十年秋思吹台东。‎ 西窗一夜萧萧雨,梦绕中原去。觉来依旧画楼钟,不道木犀香撼海山风。‎ ‎[注]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芦川永福人。金兵围汴,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词写在春天,张词写在秋天;虽都写夜景,但李词描写风,张词描写雨。‎ B.李词中的两个问句,道尽了词人心中的怅惘,写尽了世间无尽的愁苦之情。‎ C.张词叙写了白日登高和午夜梦回两个情景,一喜一忧,通过对比抒发衷情。‎ D.李词和张词都是由眼前的景象引发对往事的追忆,过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 ‎16.两首词抒情的方式和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登高》中,道出郁积杜甫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 令人叹为观止。‎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 《舌尖上的中国》捧红了一口章丘铁锅。一时间,风起云蒸,一口传统铁锅掀起了新年后消费市场的首个热潮,难以理解却饶有意味。传统商品和手艺对工艺标准和流程的坚守,乃至产品本身的有限产量,恰恰满足了现代人日趋 的需求,满足了内心返璞归真的渴望。( )。更进一步,传统商品和手艺真正宝贵的则是 于其中的工匠精神。对传统商品和手艺的推崇是要把精益求精、 的精气神提取出来,注入今天的商品生产和服务中去。纵观全球,苹果手机、瑞士手表,它们 是工业化成果的典型代表,却无不沿袭着精耕细作、注重品质的工匠精神。章丘铁锅走红的经历,对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启发意义。一口章丘铁锅告诉我们: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不仅是传统商品的品质,更是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个性化 蕴藏 止于至善 固然 ‎ B.私人化 蕴藏 择善而从 虽然 ‎ C.私人化 隐藏 止于至善 固然 ‎ D.个性化 隐藏 择善而从 虽然 ‎19.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口铁锅也就这样烧出了难以理解的热潮 ‎ B.一口铁锅烧出了热潮,也就不难理解 ‎ C.难以理解的热潮,就被这口铁锅烧出来了 ‎ D.不难理解,一口铁锅也能烧出热潮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1次。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有效收回问卷40600份。③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该院发布了《2013‎ ‎ 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④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与2012年的4.39本相比,增加了0.38本。⑤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⑥报告还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 序号 修 改 ‎21.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5分)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诗人赵丽宏曾说:“一个人心灵中美好的事物就是一棵会开花的绿树。我们只有好好守护它,才能期待它绽放美丽的花朵。”‎ 请以“守护心中的绿树”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个字。‎ 语 文 答 案 ‎1.答案B 解析B项,“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2.答案D 解析A项,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材料“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太会有变动”,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说明“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而传统不是依靠权力机构,所以错误。C项,“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错误,应该是“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故错误。‎ ‎3.答案D 【解析】D 项,“被教化者也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力”错误,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权力。故选D。‎ ‎4.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可知,“所以”前后分句内容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材料二说的是“虽受到外部条件……不断延续下去”。D项,曲解概念,根据材料三可知,“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 6.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的能力。C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7.(1)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2)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3)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域在材料一。通过材料一第二段“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以概括出: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通过第六段“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以看出,强调的重点在于“契约”精神。通过第七段可以看出,追求普遍真理,注意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也就是突破狭隘思想。‎ ‎8. B (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中要求“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所设计的四个选项,有的涉及艺术特色(比如A项),有的涉及文本内容(比如B项),有的则涉及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如CD两项)。这些都可以根据小说内容比较轻松地得出答案。B项说“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错误的,因为根据文本可知,先行者所看到的小姑娘形象并非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而A项、C项和D项的分析鉴赏都是正确的。)‎ ‎9.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 ‎10.‎ ‎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11.B ‎12.D(《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又称“六经”,指六本典籍;礼、‎ 乐、射、御、书、数,指六种才能。)‎ ‎13.C(士大夫们并非不学习,也并非反对别人跟从老师学习,而是认为同辈之间相互学 学是一种耻辱。)‎ ‎14. ①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 (学者、所以、判断句、“受”通假字各1分,句意1分。)‎ ‎②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 ‎(寻、登第、出镇、辟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15.【分析鉴赏】(3分)‎ C(“白日登高”并非“喜”,也没有对比。)‎ ‎16.【鉴赏评价】(6分)‎ 相同点:①两首词都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②两首词都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思念。‎ 不同点:李词亦有直抒胸臆,抒发的是亡国之君的哀痛;张词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 ‎17.(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4)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18. A(止于至善,谓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 19. B (对象明确,排除CD。上句解释原因,所以“不难理解”。) ‎ ‎20.[答案]①在“由”前加“是”;②“有效收回”改为“收回有效 ”;⑤删去“约”或“以上”;⑥“减少”改为“降低”。‎ ‎21.[答案]示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