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太原五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别人。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摘编自《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形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意义在中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B. 《礼记•乐记》认为音乐的和谐来源于天与地的和谐,而人类的和谐从根本上也来源于天地的和谐。
C. 自从孔子把“和”作为同外界交往的原则后,中华文明一直把构建和平共处的世界作为理想。
D.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有利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和行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了中华文化、中华价值观与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的不同,提出了论点。
B. 文章主体部分引经据典,逐层分析,阐明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
C. 文中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批判了西方的冲突意识,强调了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
D. 作者提到西方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旨在突出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多有记载,备受推崇,与古人欲以之促进和谐的思想不无关系。
B. “协和万邦”是中华世界观的典范,因而《尚书•尧典》等多家著作对此阐释颇多。
C. 根据天人合一思想,人与天不能对立,人应该顺从自然规律,使其行为与自然相协。
D. 中国没有出现过西方那样的宗教战争,与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有关。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选项中的“其”是指“和而不同”,而文本中说的是“和”。B项,曲解文意,错在“《礼记•乐记》认为音乐的和谐来源于天与地的和谐”。《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乐者,天地之和也”,是说音乐能够表现天地的和谐。C项,无中生有,错在“自从”。中华文明以构建和平共处的美好世界为基本的理想,未必是从孔子开始的。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C项,对论据作用的解说错误。“大量引用古代文献”并非立足于要批判西方的冲突意识。要批判某一事物,必然要先讲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才批判,但引用的文献中并没有这些内容。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因果颠倒。《尚书•尧典》提出“协和万邦”后,“协和万邦”才成了中华世界观的典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声响了
墨村
吃饭前喝一杯浓茶,是杀猪匠杨树叶多年的习惯。双日乡街逢集,在村前通往乡街的马路边,杨树叶都要摆上猪肉架子,日子过的煞是滋润。这时候正喝茶的杨树叶隐约听到一阵女人哭声,便端起茶杯出门探究竟,却看见他们家的那只白母鸡,从东墙头上一头栽下来,身子紧贴地面,急速地转圈,一眨眼,两腿一蹬,躺着不动了。杨树叶惊得一下子弹起老高,手中的茶杯“叭”一声掉地上,碎了。
杨树叶顾不上寻哭声,急急地拨拉躺在地上的鸡,母鸡身子完好无损,可两条腿却直成一双筷子,死了。杨树叶双手搭住墙头,一纵身,上半身便趴在了墙头上。邻居麦芽站在他们家的柴垛旁,正没事人儿似地望着他。
杨树叶劈头就问:“你咋打死了我的鸡,我的鸡又没犯法。”麦芽说:“我站着没动,我没打死你的鸡。”杨树叶急赤白脸:“那我的鸡活的好好的,咋从墙头上掉下来,就死了?”麦芽说:“墙那么高,人摔下去,说不定也会死。”杨树叶骂道:“你放屁!我知道这只鸡老在你们家柴垛上刨食吃,你把我的鸡打死了。”麦芽一脸无辜:“真是冤枉,好好的,我打你鸡干啥?”
杨树叶从墙头上出溜下来,吆喝女人烧开水烫鸡拔毛。杨树叶说,活的好好的,咋就死了呢?开了膛破了肚,我倒要看看你有啥想不开?杨树叶还在嘀咕着,墙头上却冒出了麦芽的半个脑壳:“你把鸡卖给我吧,十块钱。”
一只死鸡,又不是啥珍禽,能值十块钱?杨树叶怀疑麦芽脑子进了水。“十,十五,你卖给我吧。”麦芽说。
杨树叶糊涂了。
麦芽一脸祈求:“不行,二十块卖给我吧。”
一向扣屁股嘬指头的麦芽,今儿咋舍得拿二十块买只死鸡?杨树叶说:“能的你,不卖!”麦芽一脸失望,脑壳一晃,不见了。
女人端来了一盆开水。杨树叶把死鸡浸在水里手忙脚乱地拔鸡毛。蒸汽缭绕,升起一股一股刺鼻的鸡屎味。麦芽风一样跑来了,手里攥着三张钱:“别拔了,这是三十块,你把鸡卖给我。”杨树叶说:“鸡瘦的没有一点肉,咋非要买呢?”麦芽一脸巴结:“我,我喜欢瘦鸡,肉香,有嚼头。三十五,你就卖给我吧。”杨树叶一脸坏笑:“哦,忘记你喜欢瘦的了,你老婆就象这瘦鸡。”话说半截却突然正色道,“不卖,给五十也不卖!”
麦芽吓得一哆嗦,双腿一夹扭身就跑。
杨树叶拔着鸡毛,死鸡很快象一个被扒光了衣服的女人,赤条条裸露。杨树叶撩起一只翅膀,就像撩起女人粉嫩的胳膊。咦!杨树叶的眼再一次直了,他发现死鸡的翅膀下有一个不起眼的血洞。杨树叶顺手掂过杀猪的剔骨刀,用刀尖一路探下去,划拉出黄豆般大小的一粒铅弹。“我日你妈麦芽,真是你打死了我的鸡!买买买买,你买个球啊!”墨村人都知道麦芽有一把没上交的气枪,总是偷偷摸摸躲在庄稼稞里打兔子。
杨树叶一手握刀,一手攥着铅弹,撞开了麦芽家的院门:“麦芽,你用气枪打死了我的鸡,你得赔我!”
麦芽的女人急哭了:“没事找事,你练的啥准头哟!”
麦芽喝住了女人。
麦芽说:“你有啥证据?”
杨树叶说:“你看看,这不是你气枪子弹是个啥?”
麦芽抢过铅弹,一口吞了:“在哪儿?我咋没见呢?”
杨树叶脸白了:“你鳖孙真不是人,你把铅弹吃了!我抠也要抠出来了!”
撕扯中,麦芽突然唉哟一声,捂住了右胳膊,血从指缝里渗出来,淌了一地。
杨树叶傻眼了,他忘记自己手中还握着剔骨刀。麦芽疼歪了嘴脸:“我的胳膊废了,我成了废人了!你得赔我一大笔钱,还得养活我一家老小!”
杨树叶的头一下子大了:“我,我不是故意的。”
麦芽女人一见男人瘫在一摊血水里,哗啦,从一堆乱柴中翻出一把气枪,咔嚓一掰,再顺手一磕,瞄准杨树叶,嘴里骂道:“我打死你个狗日的!”
杨树叶说:“德性,有种你开枪!”
呲牙咧嘴的麦芽,顺手抄起地上的一节柴棍,朝女人砸去:“傻x,别,别,我要让他赔,让他再也杀不成猪,吃不成肉,让他成为穷光蛋!”
柴棍不偏不倚,正砸在枪托上。
“叭!”
气枪响了。
两个人眼睁睁看着一颗铅弹,噗,直直射进了杨树叶的脑壳。
杨树叶吃惊地捂着脑壳,倒地的同时,乐了,麦芽,想让我成穷光蛋?没,没门!这,这一下,真正的穷,穷光蛋,是,是,你,了!
(节选自《红豆》,2015年5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部分写杨树叶“日子过的煞是滋润”,其意图主要是为了交代某些乡村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提高的现实,还为后文写邻里之间为着一只鸡闹出人命的故事作铺垫。
B. 麦芽非要买杀猪匠家“没有一点肉”“死瘦的”的鸡,把出价由“十块钱”增加到“三十五块钱”,是因为麦芽真心喜欢“肉香”“有嚼头”的瘦鸡。
C. 麦芽的女人急哭了:“没事找事,你练的啥准头哟”,麦芽女人因怨而急哭的这一表现,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其实背后传达的却是害怕邻居杀猪匠。
D. “气枪响了”,“两个人眼睁睁看着一颗铅弹,噗,直直射进了杨树叶的脑壳”,小说的结尾部分极富画面感,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且巧妙。
5. 小说中的麦芽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写的只是农村邻里之间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用“枪声响了”这个标题,这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D 5. ①斤斤计较,麦芽因杨树叶家的鸡总在自家柴垛上刨食吃,便用气枪打死了鸡;②圆滑狡诈,用气枪打死了杨树叶的鸡却不承认,甚至还吞掉了气枪子弹;③贪图小利,不上交气枪,偷偷摸摸在庄稼稞里打兔子;④自私无赖,麦芽的胳膊被杨树叶无意中用刀伤了,便要求对方养活自己全家。
6.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引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②枪声响了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悲剧性的结局;③因为一只鸡竟枪声响起闹出人命,揭示了农耕经济中人们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及其劣根性。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意图主要是为了交代某些乡村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提高的现实”错误;B项,麦芽买瘦鸡是怕杨树叶发现自己打死鸡的证据;C项,麦芽女人因怨而哭,不仅是害怕杀猪匠,更是害怕暴露丈夫私藏枪支。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小说中的麦芽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本题时,应抓住相关情节与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分析概括。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麦芽这一形象,也有作者的叙述,作答时先将相关信息从文本中筛选出来,如:“墙那么高,人摔下去,说不定也会死。”“真是冤枉,好好的,我打你鸡干啥?”“墨村人都知道麦芽有一把没上交的气枪,总是偷偷摸摸躲在庄稼稞里打兔子”,“麦芽抢过铅弹,一口吞了:‘在哪儿?我咋没见呢?’”“我的胳膊废了,我成了废人了!你得赔我一大笔钱,还得养活我一家老小”等,然后将筛选好的信息整合,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人物形象类题目,首先应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如本文在刻画麦芽的时候,具体使用了语言、动作等描写,考生可以把这些句子圈下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最后根据这些内容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般为形容词。
6. 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写的只是农村邻里之间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用‘枪声响了’这个标题,这有怎样的用意?”这是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为着一只鸡,邻里之间撕破脸,闹得头破血流甚至闹出人命。“枪声响了”这个标题,由小事情却引发了命案,对比有力,并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从情节角度考虑,枪声响了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故事悲剧性的结局,在主旨方面,小说反映了当下某些乡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状态,也深刻揭示了千百年来农耕经济中,人们那种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及其劣根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①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
(节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
注释]①宇文夏州:即下文的太祖。
7.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B.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C.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D.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丈夫,在古代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横行天下”等;这种用法沿用至现当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等。
B.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统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社稷”被用来代指国家。
C. 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官职,下文“加通直散骑常侍”中的“加”与之用法相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授”、“封”、“起”、“辟”等。
D. 秦州,地名。相传我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晋初分为十九州,秦州是其中之一。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弼身出名门。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
B. 李弼少有大志。李弼少时正值魏室衰亡之际,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以安定社稷求取功名。”
C. 李弼屡建战功。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D. 李弼足智多谋。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李弼把守城门严禁其部下出城逃跑,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2)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答案】7. B 8. C 9. D
10. (1)贺拔岳没有罪而你却杀害了他,你又不能够安抚、收服他的部众,这使得他们没有归宿。
(2)宇文夏州的才能和谋略无人能比,他的品德仁义令人宗仰。侯莫陈公才智很小却计谋很大,哪里能够保全自己。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太昌初年,被任命为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不久任南秦州刺史。跟随侯莫陈悦征战,多次取得胜利。到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以后,军队停驻在陇上。太祖从平凉进兵讨伐侯莫陈悦。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清水郡守”“南秦州刺史”“贺拔岳”“太祖”“平凉”等即可作出判断。
8.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加”指加封,与“拜”的用法并不相同。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李弼把守城门禁止其部下出城”错,原文是“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李弼守住城门安抚众人。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抚纳”,安抚、收服;“无所”,没有什么。第二句得分点:“冠世”,超人出众、天下一流;“宗”,令人宗仰;“保”,保全。
参考译文:
李弼字景和,是辽东襄平人。他的六世祖李根,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李贵丑,任平州刺史。他的父亲李永,任太中大夫,被追赠为凉州刺史。
李弼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膂力过人。当时正处于魏室衰亡祸乱的时期,他曾对他所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平定寇难,安定社稷以获取功名,怎么能碌碌无为靠着门第等级来求得美名尊位呢?”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征用他为别将,他跟随尔朱天光西征,攻破赤水蜀。因功被拜为征虏将军,封为石门县伯,食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伐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都击败了他们。李弼常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军都畏惧他,说:“不要挡在李将军的前面。”
尔朱天光前往洛阳,李弼因此隶属于侯莫陈悦,任大都督,加授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年,被任命为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不久任南秦州刺史。跟随侯莫陈悦征战,多次取得胜利。到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以后,军队停驻在陇上。太祖从平凉进兵讨伐侯莫陈悦。李弼劝谏侯莫陈悦道:“贺拔岳没有罪而你却杀害了他,你又不能够抚慰、收服他的部众,这使得他们没有归宿。宇文夏州收服并任用他们,得到了他们的誓死效力,都宣称为主将报仇。他的用意本来就不小。如今应当停战谢罪,否则恐怕一定会遭受灾祸。”侯莫陈悦惶恐疑惑,想不出什么办法。李弼知道侯莫陈悦一定失败,就对他的亲信说:“宇文夏州的才能和谋略无人能比,他的品德仁义令人宗仰。侯莫陈公才智很小却计谋很大,哪里能够保全自己?我们如果不想办法,恐怕要同他一起遭受灭族的灾祸。”恰好遇上太祖的军队抵达,侯莫陈悦就放弃秦州向南出城,据守险要之地以图自保。第二天,李弼秘密派使者到太祖那,许诺背叛侯莫陈悦前来投降。当夜,李弼集合部众,说道:“侯莫陈公想回到秦州,你们为什么不整理行装?”李弼的妻子,是侯莫陈悦的妻妹,李弼特别受到侯莫陈悦的亲信任用,众人都相信了他。人心惊慌骚乱,无法重新安定,都分散逃走,争着前往秦州。李弼就骑马守住城门安抚众人,于是率众归附了太祖。侯莫陈悦因此失败。太祖对李弼说:“你和我同心,天下就不难平定。”太祖打败了侯莫陈悦,获得了金银财宝和奴婢,将好的全部赐给他。仍令李弼以原来的官职镇守原州。不久李弼被拜为秦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落梅 刘克庄①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刘克庄: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起首两句便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伤的基调。
B. “可堪平砌更堆墙”一句与李后主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意近,都写出了落梅之多。
C. 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梅花当作“迁客”和“骚人”来写,颇具新意。
D. “乱点莓苔”写出了曾经高洁的梅花如今却与莓苔为伍,表现出诗人的讥讽之意。
E. “偶粘衣袖久犹香”一句笔锋一转,写出了梅花的香气经久不灭,令人感慨。
12. 这首咏梅诗是咏物诗的上乘之作,诗人却因此“一再被黜,坐废十年”,请结合诗尾联谈谈原因。
【答案】11. CD 12. 诗歌尾联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诗人因此而遭黜。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颔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如迁客”“似骚人”应是比喻,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D项,“讥讽之意”错,“乱点莓苔多莫数”,是写梅花的不幸遭遇。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探究能力。当时的言官曾指控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此一再被黜,坐废十年,史称“落梅诗案”。作答时先理解尾联的意思,尾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意思是: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错误啊,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然后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流露的情感,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暗指的是朝廷执掌权柄者滥用职权,排斥、陷害、埋没人才,结党营私。这些人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自己却没本事。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所以引起当权者的不满,遭到了他们的打击。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士为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忽而上天、忽而入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 ”。
(2)屈原《湘夫人》中“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意近。
(3)杜甫《蜀相》中“ ________,_________”两句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答案】 (1). 上穷碧落下黄泉 (2). 袅袅兮秋风 (3). 洞庭波兮木叶下 (4). 三顾频烦天下计 (5).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碧”“袅袅”“兮”“频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商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他们信守承诺,一言九鼎,是因为他们坚守重利更重义的价值观。
②杨绛先生认为,这些中文、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是钱先生一生孜孜矻矻集聚的知识,对研究中外文化的人大有裨益。
③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遇袭、失踪甚至遇害的案件频频进入大众的视野,实在让人痛心疾首。
④朱光潜先生是一位敦厚长者,对青年学生饱含热情,他总是抱着不胜其烦、循循善诱的态度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⑤“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他离世的消息石破天惊,人们伤感不已。
⑥为警示行业弊端,太原家天下发起了“太原地产人关心的十大问题”大调查活动,旨在避免积羽沉舟,扶持行业健康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本句强调的是晋商“信守承诺”,不合语境;
孜孜矻矻:勤勉不懈的样子。 "矻矻"是耐劳的意思。而"孜孜"是勤奋不懈。本句用来形容钱先生集聚的知识,使用正确;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痛心遗憾)到极点,悲伤到极点。本句用来形容人们对“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遇袭、失踪甚至遇害的案件”的心情,使用正确;
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本句想表达的是“不厌其烦”的意思,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来形容“消息”,使用对象错误;
积羽沉舟: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使船沉没。比喻积小患可以成大祸。与前面“为警示行业弊端”相照应。成语使用正确。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心理学家认为,喜欢自拍是一种病,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源于过度关注自我而鲜少关心他人的病态心理所致。
B.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乌镇用它千年文化底蕴散发着海纳百川的格局与气度,世界互联网即将又一次进入“乌镇时间”。
C. 29日,中消协发布“双11”网购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指出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等情况较为突出。
D. 山西省将对滑雪、温泉等季节性旅游景区进行全面检查,杜绝春节期间各地景区以“烧高香”“祈福生子”等欺骗诱导游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源于……所致”句式杂糅;B“散发”与“格局与气度”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应是“以……手段”。
16.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各位家长:本园家长会定于12月15日(本周五)下午举行,请家长于2:30准时惠顾。
B. 张妍见到李晗,激动地说:“前些天收到玉音,非常高兴。今日得见,真是荣幸。”
C. 欣闻母校一百一十周年华诞,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谨祝母校生日快乐。
D. 这几本书是我珍藏多年的,今日借给你阅读,希望能够不日璧还,敬请见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惠顾”,敬称,他人的光临,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不能用于“家长”;B项,“玉音”,敬辞,称对方的书信、言辞;C项,“躬临”,对别人的到来表达恭敬的说法,多形容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不用于自己;D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不能用于称别人归还自己东西。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①______。快速进餐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呢?②______。当食物进入我们的胃部时,如果食物体积很小,胃就会通过不断蠕动,分泌胃液帮助搅拌,很轻松就可以消化;③______,胃就会对其进行不断“打磨”,等到食物变得细小后才能消化。而这样就相当于增加了胃的负担,自然会对胃有不好的影响。
【答案】 (1). ①很多人养成了快速进餐的习惯; (2). ②快速进餐无疑会加重胃的负担; (3). ③但如果食物体积很大。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的“快速进餐”;第②空注意后文的“胃就会通过不断蠕动,分泌胃液帮助搅拌,很轻松就可以消化”;③则是注意前文“如果食物体积很小”。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
)“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18.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自媒体的进入门槛看起来虽降低了,但自媒体只要遵循法律底线,恪守道德底线,就能完成历史使命。好的内容是自媒体获得广泛而长久支持的最终保障。整顿乃至封停一些影响力大但却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大号,就能给我们敲响警钟,就会产生好的内容。可以预见,只要在这场整顿中坚决进行自我革新,自媒体的时代就会到来。
①媒体遵循法律底线,恪守道德底线,也不一定能完成历史使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整顿乃至封停一些大号,不一定就会产生好的内容。 (2). ③在整顿中坚决进行自我革新,自媒体的时代也不一定就会到来。
..................
写作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表面服从,偷偷反抗。
②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
③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
④强大很累,不强更累。
⑤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⑥辉煌肯定有,就看怎么走。
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而又含意丰富,对读者有启发作用。读了上面六句流行语,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内涵是永恒的美丽
爱因斯坦没有成名时,生活很艰苦,在衣着上十分随便。有人提醒他,应该有一件像样的大衣,才能进入社交界。回答说:“默默无闻,即使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认识我。”
爱因斯坦之所以名留千古,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是因为他的内涵,与外表无关。可见,内涵是永恒的美丽。
试想,一个注重外表而缺乏内涵的人,一生中又有几个是有所作为的。缺乏了内涵,他们的一生也等于没有了色彩。或许他们也会因为外在的美丽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但这也只是一瞬间而已。如小说一样,经过了短短的高潮就到了尾声,从此生活毫无生机。要想保留永恒的美丽,永久的受人尊重,就需要具有重要的一点——内涵。内涵散发出来的美丽永远是长久的。这也就是名人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只是简单地追求着用自己的笔尖去走好每一步。他从没有打扮过。有一次他在街上散步的时候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迎面走来了个路人,看到安徒生就指着他头上一顶破旧不堪的帽子说:“你脑袋上的是帽子吗?”安徒生也指着他的脑袋说:“你帽子下的是脑袋吗?”然后头也不回,扬长而去。抛下了呆住的路人。这虽然是一则充满睿智的笑话,但也不难看出不善打扮的安徒生能名留千古的原因,是因为他有才华,有内涵。
无独有偶,受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见重客人时,穿了一件补了又补的衣服,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他该穿一件好看的衣服,周总理却说:“这样太奢侈了,不是我的作风,衣服只要整洁大方就好了。”结果在会见客人时,客人在与周总理的接触之中,一点也不介意周总理的穿着,反而被周总理深深感动了。
这些例子,都深深表现了内涵的可贵、永恒、美丽。但现在有不少的青少年,把外表看得最重,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打扮上,而忽略了提高自己的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结果一生就变了“似水流年”。
内涵是永恒的美丽。我们要记住爱因斯坦的话“默默无闻,即使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认识我。”做一个有内涵的人,一个有所作为、受人关注的人。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网上流行语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了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所选的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而又含意丰富,对读者有启发作用,
能增强个人道德意识和人文素养。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网上流行语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激活网上流行语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个网上流行语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②④为基础探讨自强;以⑤⑥为基础探讨内在修养、内涵;以③⑥为基础探讨人生……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考生也可能更看重“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而又含意丰富”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网上流行语及当今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述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含意丰富”。
点睛:从作文题目类型角度看,六句网上流行语要求任选两三句,自定立意,属于材料作文,且是多则材料,考生立意选择范围比较宽泛。从材料的选取角度看,选择多则网上流行语作为命题素材,无疑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同时极大地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提供的材料既有形象鲜明的,也有思想深刻的,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这是很人性化的命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