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主观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选择题的答案
答在答题卡上,将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一卷(选择题,共39分)
一、选择题(39分,共13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遄(chuán)飞 迤逦(lǐ) 拮据(jié) 命途多舛(chuǎn)
B. 蕴藉(jiè) 夭阏(è) 自给(jǐ) 咬文嚼字(jiáo)
C. 流憩(qì) 险衅(xìn) 央浼(měi) 茕茕孑立(qióng)
D. 舸舰(kē) 桂棹(zhào ) 薜荔(pì) 宠命优渥(w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 舸(gě)舰,薜(bì)荔。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母亲病危及后来病故,你都没有顾得上回家,说明你把耿耿于怀的石油事业当做高于一切的事情了。
B. 电视剧《水浒》拍摄前有很多演员争演林冲,《水浒》中不乏鲜明生动的英雄形象,唯独林冲一角最为奇货可居。
C. 本文五、六段之间原先衔接得非常顺畅,修改者却在中间硬塞进了两个所谓的过渡句,这样一来,反而给人狗尾续貂之感。
D. 是全面深入了解一个单位好呢,还是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浮光掠影地了解一下好呢?
【答案】D
点睛: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3.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小知不及大知。 B.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 愿陛下矜悯愚诚。 D. 汤之问棘也是已。
【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至于成立 B. 臣之辛苦
C.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 奚惆怅而独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成立,长大成人。B辛苦,辛酸苦楚。C果然,吃饱的样子。
5.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园日涉以成趣 B. 或棹孤舟。
C. 凡在故老 D. 宾主尽东南之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C老,形容语用作名词,老人。
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归去来兮!(来,助词,无义)
B. 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景物)
C.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
D.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景,太阳,阳光。
7.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临宇内,即统治 天下
B. 姊妹弟兄皆列土 封爵赐邑
C. 云栈萦纡登剑阁 曲折环绕
D. 其中绰约多仙子 影影绰绰的样子
E. 玉容寂寞泪阑干 纵横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 绰约,美好轻盈的样子。
8. 下面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 天柱高而北辰远 B. 爽赖发而清风生
C. 蟹六跪而二鳌 D. 控蛮荆而因瓯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中“而”表顺承关系,其他表并列关系。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②彼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B. ①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②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C. ①臣死且不辞 ②彼且奚适也
D.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项中的“知”都通“智”,智慧。
10. 分辨下面加点词的意思,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奚惆怅而独悲 ③既窈窕以寻壑 ④既自以心为形役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②都是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表并列关系的连词;④副词,已经。
11.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 )
例句:问征夫以前路
A. 既自以心为形役 B. 将有事于西畴
C.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富贵非吾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12.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善万物之得时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B. 既窈窕以寻壑 寻蒙国恩
C. 而彼且奚适也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D. 本图宦达 达人知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中的“适”都是动词,到,去。
13.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 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 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分析不当。
第二卷 非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 ,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14. 划线句子 “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描写的作用是 ( )
A. 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当时的封建社会正如这摇摇欲坠的草厅,动荡、腐朽,行将崩塌。
B. 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林冲的命运就如同这草厅,他被黑暗的腐朽的恶势力(用“风雪”来象征)压得走投无路。
C. 对情节起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能林冲被迫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球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D. 有衬托的作用,草屋的破漏、动荡,衬托了林冲的动荡、矛盾的、不佳的心境。
15. 文中两次写到雪“下得紧”,鲁迅先生对此评价甚高。请解释选段中“下得紧”的意思,并指出其妙处。
16. 请联系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简要分析下面文字说明了什么。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答案】14. C 15. ①意思:大雪纷飞。②妙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又具有神韵。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把汗,耐人寻味。
16. 情节:说明草料场的起火,绝不是火盆中的火种引起的,而是有人故意纵火。
人物性格:谨慎、小心。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里的环境描写主要在结构上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ABD三项的分析故意拔高了。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16. 试题分析:“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暗示“草料场的起火,绝不是火盆中的火种引起的,而是有人故意纵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恐怕”的心理描写表明其性格的“小心谨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7. 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离开 B. 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C. 绝云气,负青天 绝:断绝 D. 彼且恶乎待哉 待:凭借
1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B.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而御六气之辩
C. ①抢榆枋而止 ②三餐而反
D. ①彼且奚适也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庄子善于运用对比、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如通过种种比较揭示道理,使文意层层递进,还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了鲲与鹏。
B. 庄子“逍遥游”对于现代社会存在着的道德失范等问题的批判,维护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具有现实意义。
C. 大鹏之高飞,还须待风,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这与后文所提到的列子御风一样有所待的,这并不是庄子所推崇的逍遥境界。
D. 庄子所说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只能在主观精神进入“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才会产生,是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解放。
20. 翻译下列句子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③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答案】17. C 18. C 19. A
20. (1)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2)况且,世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怪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沮丧。
(3)所以才能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一国人信任的人,他自己看自己也像斥鷃一样,很得意。
【解析】
17. 试题分析:C绝 :直上穿过。
18. 试题分析:A项,①助词,无实义;②“……者……也”合用,为判断句的标志。B项,①动词,到;②助词,的。C项,连词,表相承关系。D项①介词,将要;②连词,况且。
19. 试题分析:A描绘鲲与鹏用的是夸张的手法。
20. 试题分析: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
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唐代)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释】
①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平不详。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②青牛:传说老子曾乘青牛西游,过函谷关(或说散关),西赴流沙而不返。后来用于咏道士的典故。③白鹤:传说汉代桂阳(今湖南郴州)人苏耽成仙,有白鹤来迎。后用作咏仙家的典故。
2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句起势不凡。“峭”状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逍遥”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
B. 颔联紧扣诗题,着意写“寻”,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上句从视觉着笔,下句则从听觉落墨,着重表现行寻过程的艰难。
C. 颈联以动衬静,用青牛“卧”、白鹤“眠”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做烘托,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
D. “语来”句虚实结合,虽未交代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但从“江色暮”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
E. “下”字不仅与首局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22. 这首诗是怎样刻画“雍尊师”这一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21. BC 22. (1)“逍遥”句表现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古道”“流泉”“花暖”“松高”烘托人物的淡雅高洁;“青牛”“白鹤”的典故表现人物的洒脱自由。
(2) 对雍尊师人生态度的仰慕;对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在寒烟中独上归程的怅惘之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B颔联除了写行寻过程的艰难之外,更主要的是写了寻找过程中的乐趣;C错在“以动衬静”。
22. 试题分析:此诗通过作者入山造访之所见所感,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深山幽谷的瑰丽景物,倾诉了作者对雍尊师仰慕之意以及寻访不遇的惆怅之情。首联点明雍尊师所居之处高远非凡,处林泉伴日月,遗世独居,自在逍遥;颔联写林壑幽深,寻访不易,以加浓气氛;颈联使用道家典故,以“青牛卧”“白鹤眠”颂扬雍尊师道行高深,境界非凡;尾联写诗人在暮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全诗再现了李白洒脱矫健、豪爽多情的神态风姿,同时也表明他在艺术上已经达到挥笔落纸如云烟的境地。
默写
23. 补写下列名句空缺的部分
(1)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
(5)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7)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8)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知来者之可追 (2). (2)云无心以出岫 (3). (3)落霞与孤鹜齐飞 (4). (4)响穷彭蠡之滨, (5). 声断衡阳之浦 (6). (5)聊逍遥兮容与 (7). (6)茕茕孑立 (8). (7)袅袅兮秋风 (9). (8)吞声踟蹰不敢言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孤鹜”“彭蠡”“踟蹰”不要误写。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作文
24.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尽量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以及带小孩的乘客。”乘坐公 交车时,广播里总是不停播放着这句话。我们在看到老年人上了公交车却没有座位时,多数人也会主动把座位让给老年人。但如果在动车上,你买的是坐票,买无坐票的老人或老人家属要求你让座,你会让吗?5 月 3 日,网络上一篇微博“动车上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事情是这样的,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的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到南充后,老人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女生,老人女儿恳请她和母亲挤一挤,遭到拒绝。老人女儿挽扶着母亲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这时,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生委屈的回答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面对这样的事情,你怎么看呢?
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的作文。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编写故事,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答案】例文:
也谈动车上该不该让座
5 月 3 日,华西都市报发布的一篇微博“动车上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引发网友热议。就此事,新浪网做了一个网友单选投票调查。截至 5 日中午 12 点 18 分,有 45220 人参与投票,其中 40126 票认为“座位主人没做错,自己花钱买了票,有权决定愿不愿挤着坐”,占 88.7;认为“不让座不近人情的”有 2622票,只占总投票人数的 5.8;其余的人自己“说不好”。这个结果反映出了一个趋势,以前人们对不给老年 人让座的行为是一边倒地批评;后来在各种“让座”纠纷中某些老年人的不文明行为曝光后,人们开始思 考;终于在动车让座的选择上转向了另一个方向的“一边倒”。是人们文明素质变得低下了,开始不尊老敬 老了吗?非也。
动车不同于公交和地铁,坐席票都是指定的。座位主人、这个女大学生主张自己的权利,不愿意让座 也不愿意很不舒服地和人挤着坐,并没做错什么。老人的女儿是在请求女大学生的帮助,但并不可以命令
或者要求别人必须帮助。归根到底,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用“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这种片 儿汤话来进行道德绑架,过了。特别是某些对此事的报道在转发中,着意加上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美 女大学生”这样的标签化描绘,字里行间的道德评判之意昭然若揭,未免有失新闻报道的公平立场。
而且恰如一些网友所说,这件事并非只有“请别人让座”一个解决办法。首先,动车运营部门作为服 务行业,应当有责任为有病老人解决实际困难。其次,老人的女儿完全可以寻找列车员请他们帮忙安排临 时座位,或者自己带一个折叠凳坐在不影响他人的安全区域。更重要的是,老人已经年过八旬,其女儿在 买票的时候就该考虑到母亲的需要,而不是挟老人以令他人,把自己本应尽的义务转嫁到别人身上,把自 己的受助当成理所当然,且在面对拒绝时再施加道德评判。这跟此前人们所诟病的少数老人索要座位,乃 至直接坐到小女孩腿上或者掌掴孕妇逼其让座等行为并无二致。
回到动车让座这件事本身,掏钱买了票的人,就拥有了对自己的座位处置的权利。社会道德的价值取 向里,永远都鼓励人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这毋庸置疑。中年男子愿意让,女大学生不愿意,只要是自 己意愿的真实且自由的表达,就都值得尊重。我们社会的良性运行,公民个人自由的实现,都需要建立在 这样的尊重之上。
【解析】试题分析: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
点睛:时评类作文也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常考题型,备考需要加以指导。时评属于议论文,大都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表示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或说明一个道理。其基本要求是有的放矢,及时评说,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见解独特,启人心智。写作有基本模式:引(引用原材料)——提(提炼论点)——议(议论分析中心论点)——联(联系、引申、类比一般事实)——结(照应开头,强调论点)。
写作须注意:(1)观点明确。时评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叙事要简明扼要,说理观点要鲜明。(2)应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正面,也有反面;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见解,作文可突出一点谈深谈透,不要把事件包含的道理逐一分析论证;(3)要有适当的联系、引申、类比,一味就事论事难免显得单薄。(4)题目要能吸引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