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兰州一中2019-2020-2学期高二年级4月月考试题
语 文
命题教师:马瑗应 审题教师:罗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写在答题卡上。
3.所有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C.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履行“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B.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错误,由原文“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可知,后者是前者的原因,本题因果倒置。
B项,“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误,由原文“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中……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可知,“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
D项,“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错误,由原文“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可知,“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 “ 他们 ” 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二、三段……层层深入的论述”错误,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可以看出,二、三段是并列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B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错误,由原文“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可知,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提着食盒送餐上门,到电话点菜,再到网络或手机APP叫餐,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外卖正以横扫世界的态势,改变着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
中国已成为全球餐饮外卖量最大的国家。外卖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给环境也增加了负担——每天,送餐员将成千上万份外卖送上人们的餐桌,其中有大量塑料制成的外卖餐盒。在环保组织看来,这些一次性餐具,不仅浪费,而且带来了环保风险。塑料垃圾污染,是令世界各国头疼的问题。那么在国外餐厅外卖的食物一般采用什么样的包装?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
澳大利亚餐厅外卖食物一般使用纸袋或纸盒,为了迎合亚洲人的饮食习惯,使用餐盒的也不在少数。如购买日本寿司时,他们会用不含双酚A的塑料餐盒。不仅如此,所有超市里的外卖塑料餐盒上都标有不含有双酚A标识。
英国的外卖非常普遍,一次性打包盒、塑料袋已经成为城市的头号垃圾。英国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大多可以降解回收,或者是纸质,以及能够用微波炉加热的材料,不过英国政府对此并没有强制规定。
在欧洲的其他国家,对于一次性餐具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法国近期通过一项新的法律,要求碟、碗、杯、叉等一次性餐具必须基于生物原料进行制作,而非使用基于石油制品的原料。这一禁令将于2020年生效。
日本的外卖餐具很多并不是一次性的,像盖饭、乌冬面等一般是用瓷碗或者漆碗送来,客人用餐完毕后会把碗冲洗干净放在门外,餐厅派人取回餐具。日本有严格的垃圾处理规定,外卖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在个人使用后要按照该地区的垃圾处理方法来分类丢弃,然后由地方政府负责回收这些分类好的垃圾。
(摘编自2018年6月20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2014-2018年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
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继到店堂食、回家吃饭后,网络外卖已成为不少城市居民的第三种常规就餐方式,但重油、重盐的外卖难免给身体增加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称,英国人的肥胖形势之严峻好比一颗“公共健康的定时炸弹”,这引起了很多健康专家的担忧。据英国医学杂志调查,在过去的十年中,英国人外出就餐的比率增加了29%,与此同时,外卖店的数量急剧增加,特别钟情于外卖的英国人每年消费金额高达294亿英镑。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导致超重和肥胖水平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外卖店的员工或邻居肥胖的几率是常人的两倍。
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流行病学专家托马斯博士认为,外出就餐往往不如家庭烹饪健康,在城镇尤其是工作场所采取措施限制外卖店,可以对人们的饮食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在外用餐或叫外卖很可能导致比在家吃饭多摄入35%的邻苯二甲酸盐,干扰内分泌,对青少年影响更大。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人们不必彻底拒绝外卖,而是要认识到在家吃饭可以减少摄入邻苯二甲酸盐,尽可能吃自己烹调的食物。
忙碌的现代生活,叫外卖在所难免,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正餐时,尽量选低油低脂低盐的餐品,在非正餐选择上要多选新鲜的水果或蔬菜制品,而不要经常喝含糖饮料。
(《新华文摘》2018年第17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是全球餐饮外卖量最大的国家,但塑料垃圾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B. 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但增速持续放缓。
C. 外卖市场增速放缓,表明投资者已从最初的狂热渐渐趋于冷静理智甚至退出。
D. 研究表明,英国人的肥胖形势非常严峻,这应与他们钟情于外卖有直接关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现代科技助力下,外卖发展更为迅猛,他不仅为人们带来便利,还改变着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
B. 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都对外卖食物包装提出了严格要求,有效控制了塑料垃圾污染。
C. 在外用餐或叫外卖会导致比在家里吃饭摄入更多的邻苯二甲酸盐,所以人们应尽可能在家吃饭。
D. 重油、重盐的外卖,会给身体增加负担,所以在城镇尤其是工作场所,限制外卖店是必然趋势。
6.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准备投资餐饮外卖行业,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他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4. C 5. A
6. 现在外卖行业,门槛过低,体量巨大,竞争激烈,新入场的企业如果没有独到之处,就很难与老牌企业抗衡。从材料所涉及的方面看,至少应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①点餐、送餐手段的创新。现代科技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要跟上这一潮流,并努力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引领新的潮流。②餐具创新。一次性餐具要绿色环保、可微波加热、无毒副作用、适合国人的餐饮习惯;开发富有创意的、可回收重复使用的餐具。③餐品创新。口味与卫生健康并重,引导人们健康饮食,创制低脂、低盐套餐,减肥套餐,营养均衡套餐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C项“表明投资者已从最初的狂热渐渐趋于冷静理智甚至退出”无中生有,材料二的图表只是反映了客观情况,不能推导出这个结论。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基本倾向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B项,“有效控制了”说法绝对,材料一只是列举了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对外卖餐具提出了要求,并未说“有效控制了塑料垃圾污染”。C项,“会导致”说法绝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在外用餐或叫外卖很可能导致比在家吃饭多摄入35%的邻苯二甲酸盐”可知,是“可能”,而非“一定”。D项,“限制外卖店是必然趋势”理解错误,且不可能,毕竟外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忙碌的现代生活,叫外卖在所难免,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正餐时,尽量选低油低脂低盐的餐品,在非正餐选择上要多选新鲜的水果或蔬菜制品,而不要经常喝含糖饮料”,可知,这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要求给准备投资餐饮外卖行业的大学生提出几点建议。据材料一“从提着食盒送餐上门,到电话点菜,再到网络或手机APP叫餐,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外卖正以横扫世界的态势,改变着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可以概括出“点餐、送餐手段的创新”;据材料一“这些一次性餐具,不仅浪费,而且带来了环保风险”以及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的餐具特点,可总结出“餐具创新。一次性餐具要绿色环保、可微波加热、无毒副作用、适合国人的餐饮习惯;开发富有创意的、可回收重复使用的餐具”;据材料三“忙碌的现代生活,叫外卖在所难免,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正餐时,尽量选低油低脂低盐的餐品,在非正餐选择上要多选新鲜的水果或蔬菜制品”可总结出“餐品创新。口味与卫生健康并重,引导人们健康饮食,创制低脂、低盐套餐,减肥套餐,营养均衡套餐等”。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虚拟
毕飞宇
深夜四点,我被手机叫醒了,是父亲打过来的。一看到父亲的号码我就知道,我的祖父,我们这个小县城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没了。都没有来得及悲伤,我即刻叫醒我的女儿,赶紧的,太爷爷没了。
祖父却没有死,好好的。看见我把女儿都带过来了,祖父有点不高兴,说:“这么冷,你把孩子叫过来做什么?”祖父神情淡然,但他的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这一次我知道,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
父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退了出去。祖父望着父亲的背影,很轻地咳嗽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当年是有机会上大学的,但是,祖父把他的时间全部给了他的学生,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五十七个学生的身上。父亲没有考上大学,而祖父的五十七个学生考取了三十一个。在当年,这是一个“放卫星”一般的天文数字,祖父在我们县城一下子成了传奇。省报派来的记者为祖父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整整一个版,标题很吓人,《春蚕到死丝方尽》。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突然有了愧疚。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儿子的“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它把父亲击倒了,附带着还把父亲的自信心给砸烂了。父亲拒绝了“春蚕” 的建议,他盯着自己的脚尖,告诉“春蚕”:“你忙你的去吧。”
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像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不是父亲,而是他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这些人是他当年的心肝宝贝。人名的后面则是长长的单位与职务,我不可能记住的。祖父却记得清清楚楚,诸如世界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与之匹配的自然是院士、教授、副省长、董事长……
祖父沉默了半天,说:“我有福,但心思还是有的。”
我立即接过祖父的话,说:“嗨,不是就爸爸那点事嘛。那一代人不上大学的多了,爷爷,这不算事。”
祖父说:“这件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很长时间。突然有那么一天,我释怀了。我早就不再为这件事苦恼了。”
祖父的话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胸口顿时松了一下,我笑了。
祖父像孩子一样也笑了,说:“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
祖父无力的指头再一次抓住我的手了。因为发力,都颤抖了。他不再微笑,祖父有话要说,是欲言又止的样子,是羞于启齿的样子。
我说:“爷爷,你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呢?”
祖父睁开眼睛,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
嗨!这算什么事呢。我说:“你想要多少个花圈? ”
祖父憋了半天,他轻声却又是清晰地说:
“当年荣校长是182个。我数过两遍。”——我对“荣爷爷”的葬礼至今还有模糊的印象:那是1982年的春天,57岁的荣校长在给同学上历史课,就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他倒了下去。在80年代初期的小县城,绝大部分葬礼只有十来个花圈,182,说“铺天盖地”一点都不过分。就是在那一刻,我对死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它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又体面又庄严。那天祖父穿着他的第一身西服,领着我,在花圈之间不停地徘徊,“182”这组数字就此成了祖父的梦,成了祖父关于死亡的理想和标尺,岁岁年年都在萦绕。
第二天中午,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不行了。在弥留之际他似乎经历了一场大醉,说了一大堆的人名,人名的后面还附上了长长的单位和职务。祖父躺在那里自言自语,仿佛主持一场盛大却又是虚拟的会议……
我望着我的祖父——他的弥留又瘦又小,是黑色的,像一个麦克,一把就能抓起来。我不敢弄出任何动静,我不想听麦克的回音,只是默默地转发了祖父的最后一条微博,祖父留给这个世界的微博极为洒脱:“也许是最后一条了。心绪太平。桃李满天下。来吧,无恨、无悔、无怨、无憾。”同时我也通过这条微博向这个世界通报了祖父仙逝的消息,但此后微博长久寂寞,无人回应。
这一天特别特别冷,愿意前来参加葬礼的人算是给了天大的脸面。老实说,我不关心葬礼的人数,我唯一关心的是花圈的数量。但花圈的数量让我揪心,别说“铺天盖地”,都几乎构不成一个体面的葬礼。
女儿问我:“爸,怎么就这么几个花圈?
我取出钱包,来到殡仪馆的花圈出租处,要来纸,要来笔,要来墨。我努力回忆祖父酩酊大醉的那些夜晚,那些人名我不可能记得住,那些单位和职务我同样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 罗绍林 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 茅开民 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KGR课题首席教授 石见锋 遥寄哀思
……
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选自《小说月报》2014年第3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围绕祖父的死,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祖父形象,揭示了老一代人的理想追求及其对家庭的影响,向读者提出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前辈人的理想信仰的问题。
B. 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可见祖父对学生念念不忘,这与后文学生对祖父去世的淡漠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于世情冷漠和教育问题的反思。
C.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及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父亲与祖父之间的一段恩怨往事,文脉清晰,现实与往事过渡自然,颇似《祝福》中对祥林嫂故事的处理。
D. 祖父的丧事中,花圈数量让人揪心,“我” 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为冷清的丧事增添了些许温情,这一情节暗示“我”理解了祖父的理想追求。
8. 小说中的祖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标题是“虚拟”,但结尾却说“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老师:爱才如命,对待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祖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把学生当成“心肝宝贝”(祖父工作了 “三十五年”,创造了高考“奇迹”等等。)
②一个不近人情的父亲:牺牲小家,成全大家,具有牺牲精神,不善与儿子沟通,是个不合格的父亲。祖父“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忙得没法顾及家庭。(祖父对父亲的教育有亏欠,“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等等。)
③一个在意荣誉的教育工作者(老师):在意名声,在意得到社会的认可,念念不忘荣耀,有虚荣之嫌。祖父在临终的时候,特别在意高才生的花圈,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祖父特别郑重的数“荣校长”的花圈,他在乎赢得社会名声,在意“赢得生前身后名”等等。)
9. ①与标题形成对比,增强小说的张力。祖父根深蒂固的声名追求,终究是一场虚拟的遗憾,而社会上众多像祖父般具有奉献、牺牲精神的人,却是真实存在的。
②丰富人物形象,让祖父的形象耐人寻味。祖父既是一位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者,也是一位执著追求声名者;他既有事业的自豪感,也有家庭责任的失落感,得与失、真实与虚拟交织在一起。
③深化主题,肯定了祖父的理想追求。祖父无私奉献,为培育人才呕心沥血,他一生桃李满天下,这是值得后辈们尊敬的,不是虚拟的。
④呼应标题,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的反思。祖父对“桃李”们念念不忘,而“桃李”们最终没能表达对恩师的敬意,最终,“我”只得用虚拟的花圈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C项错在“倒叙”,小说中父亲的故事属于插叙,与《祝福》的处理不同,《祝福》采用倒叙的方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祖父作为一名老师,他“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五十七个学生的身上”,“学生考取了三十一个;在当年,这是一个“放卫星”一般的天文数字,祖父在我们县城一下子成了传奇”,“他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这些人是他当年的心肝宝贝……”由此可知祖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有这也理想的好老师。而作为父亲,他“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以致“父亲没有考上大学”,“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所以祖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不会和儿子沟通,在教育上亏欠了父亲。祖父的话,“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当年荣校长是182
个。我数过两遍。”祖父在弥留之际他似乎经历了一场大醉,说了一大堆的人名,人名的后面还附上了长长的单位和职务。祖父躺在那里自言自语,仿佛主持一场盛大却又是虚拟的会议……这些内容表明祖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意荣誉,在意名声,特别在意高才生的花圈,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这略显虚荣。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联系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具体解答时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题目的呼应等。“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此句与标题形成对比,增强小说的张力。祖父追求声名,可最总没能如愿,终究是一场虚拟的遗憾,而祖父的奉献、牺牲,却是真实存在的。就像社会上众多类似的人们。同时这句话了丰富人物形象,让祖父的形象耐人寻味。祖父因无私奉献,执著追求声名者而获得事业的自豪感,这也造成了他家庭责任的失落感,“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得与失、真实与虚拟交织在一起。此句话深化了小说主题,肯定了祖父的理想追求。“……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一情节暗示“我”理解了祖父的理想追求,祖父无私奉献,为培育人才呕心沥血,他一生桃李满天下,这是值得后辈们尊敬的,不是虚拟的。同时呼应标题,“虚拟”是因为祖父心心念念的并没有送来花圈,最终,“我”只得用虚拟的花圈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从而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的反思。
【点睛】小说情节的一般作用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
。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
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1)小极:困倦、小病。(2)叶:同“协”。(3)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C.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D.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就像头顶两只角。
B. “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
C. “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基本相近。
D. “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 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 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 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他被优厚地对待)达到这样的程度。
(2)戍边的士卒(怒吼)起事,函谷关被攻破,楚人一把火,可惜阿房宫成为了焦土。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这时谢尚兼任宣城内史,拘捕泾县县令陈干杀了他,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诏令却宽恕他。顾和再次上奏说。
(2)官职加人名是文言文的固定表达,“泾令”是“陈干”的官职,不能断开,一起做“收”的宾语,据此,排除A、D。
(3)抓句子成分:“纠黜”是“有司”的谓语,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古今异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不当。“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总角”泛指未成年的孩子,不仅仅指男孩子。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错误,由原文“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可知,顾和的话只是托词,他的真实意图是想要服丧满期。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敕喻”,下诏书告知;“特听”,特别允许;“见优遇”,受到优厚的待遇,被动句。
(2) “叫”,吼叫,代指起事;“举”,被攻破;“可怜”,古今异义词,可惜;“焦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变成焦土。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顾和,宇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就很有德操,同族之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有一次,月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颤過见他,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还有一次,顾和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说话间就睡着了。顾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对同座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里的叔父元公说过王公协同辅位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资质优异出众,不仅是东南之关,实在是海内俊杰。”于是顾和就出名了。不久王导派八部从事到街署去,诸从事都议论官长的得失,只有顾和不说话。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明公作为辅佐皇帝的大臣,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
当初,晋朝中兴,国都东迁,日的典章制度有许多缺失,皇冠上的被用翁翠珊瑚以及杂珠等装饰。顾和奏道:“过去皇冠上有十二流,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合于礼制。”于是改过来了。顾和迁任尚书仆射,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去早上回来,他就是这样受到优厚的待過。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起任为尚书令。顾和对亲近之人说:“古代有人脫去丧服去服从君命,大概是因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乱,我用什么来对事情有万分之一的补益呢?”皇帝又下诏书,顾和十余次上表疏,于是不出任职务,服丧期满,然后才去处理职事。这时谢尚兼任宣城内史,拘捕泾县县令陈干杀了他,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诏令却宽恕他。顾和再次上奏说:“谢尚先是被判了不法受贿罪,被准许自首免死。而谢尚心中有一点不满意,就肆意呈威施處。谢尚身为外威,按规定可以宽恕,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处置。”谢尚,是皇太后的舅舅,所以奏疏被搁置下来了。当时江夏公卫崇为庶母服丧三年,顾和就上奏道:“礼是用来规范事体促成教化的,所有当君王的无不崇尚正礼昭明根本。江夏公卫崇最近丧母,又在守孝时行重礼,违反礼度。放纵私情。如不纠正,就无法治理事物。可令太常让他们都除去丧服。”诏书同意。永和七年,因病重辞职,当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之景,点明了诗人春归时节身在异乡的境况,渲染出凄凉孤愁的气氛。
B. 颈联诉说了思乡之苦,“动”“绝”两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C. 尾联运用了反问和用典的手法。从暗用五湖典故来看,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这首诗感情真切,意境深婉,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自慰自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15. 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该联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用典:运用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的典故,突出了梦醒之后的空虚、失望,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②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明月相伴。
③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忧愁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归”字,除了有对家乡的的思念,还有归隐田园之意。另外,反问也不准确。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中“蝴蝶梦”运用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的典故;上句虚写梦境、下句实写梦醒,虚实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视听结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忧愁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岳阳楼》中,诗人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进而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心非木石岂无感 (2). 吞声踯躅不敢言 (3). 戎马关山北 (4). 凭轩涕泗流 (5). 舳舻千里 (6). 旌旗蔽空 (7). 羁鸟恋旧林 (8). 池鱼思故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踯躅 ”“戎 ”“舳舻”“旌 ”“羁 ”“蔽 ”, 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起从前在张家界溪边徒步的情形,那里的山势地貌远比黑森林山区险峻壮观,游客__________,每隔一两里路,就有一个休息区,供给茶水小吃,各种招呼声____________;猴家族们在山林和溪水里嬉戏玩要,( )。这里的山林是静谧安详的,__________的游客点缀其间,说话也是窃窃私语,声音稍大点就有山谷的回声。我们走了小半个时辰,终于见到了德国落差最高的瀑布。这一路走来的清凉惬意,森林的寂寥,已是十分难得的体验。
看完瀑布,顺着山路往下,就走到了热闹的小镇主街。黑森林博物馆是老房子改建的二层楼博物馆,门面小小的,进去才感受到什么叫_____________。博物馆的宣传手册上写着:“就从这里开始黑森林时间之旅吧!”从黑森林少女的红球帽,到新娘子类似苗族女子的沉重头饰,从农庄家居布置到手工作坊的各式各样的工具,从乡村化妆舞会的面具到制作精美的管风琴,音乐盒,从民间传说里的妖魔鬼怪木偶到本地山脉开采的矿石宝石……仍然就这样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黑森林人漫长的两百多个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对时间如此执着,而时间也在印证着黑森林人的勤勉质朴,心思巧妙。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黑森林人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仍然就这样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
B. 就这样,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
C. 漫长的两百多个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就这样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
D. 就这样,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向游客讨了食物欢欢喜喜地捧着吃,不时窜出几只来
B. 不时窜出几只,欢欢喜喜地捧着吃向游客讨来的食物
C. 不时窜出几只,向游客讨了食物,欢欢喜喜地捧了吃
D. 欢欢喜喜地捧着吃向游客讨了食物,不时窜出几只来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摩肩接踵 不绝于耳 三三两两 别有洞天
B. 熙熙攘攘 不绝于耳 稀稀拉拉 引人入胜
C. 摩肩接踵 不绝如缕 稀稀拉拉 引人入胜
D. 熙熙攘攘 不绝如缕 三三两两 别有洞天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这种考查方式的病句修改,不仅要着眼于句子本身存在的问题,还要注意与前后的衔接上是否存在问题。如该句,存在着语序和搭配的问题。如“就这样”的位置,从前后文的衔接看,应该作为前置状语更合适,从后句看,应该紧承着“时间”,排除AC;“漫长”修饰的是“冬天”;从整个句意看,“消耗”不如“琢磨”好,所以B项最恰当。故选B。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从前文“猴家族们在山林和溪水里嬉戏玩要”看,紧承的句子应该是“不时窜出几只”,排除AD;根据语境,猴子应该是先讨食物,然后才吃。所以C项最好。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句中侧重于人多,该用“摩肩接踵”。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句中是招呼声,应该用“不绝于耳”。三三两两: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稀稀拉拉:稀疏的样子。文中修饰的是“游客”,选“三三两两”合适。别有洞天:形容风景奇特,引人人胜。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别有洞天”含有“引人入胜”的意思,选“别有洞天”。故选A。
【点睛】
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辞,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王褒、贾谊等人的诗赋,编成《楚辞》一书,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
B.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乃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完成门阀化,最终成为庶族的选举工具。
C.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D. 歌行体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诗歌体裁。南朝宋的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最终成为庶族的选举工具”错误,应为“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
【点睛】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天文、古代音乐等。对于这些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辨。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杨柳飞絮是植物种子成熟干裂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杨柳树播种繁衍的重要途径。___________,作为雌雄异株植物,飞絮只来自雌株,雌株果实成熟后开裂,就会出现飞絮。飞絮也并不是不间断地飘飞,其飘飞有一定的日变化规律,这种变化与气温、风力有关 :气温越高,风力越强,飘飞越多;_____________。虽然白絮漫天飞舞堪称春日一景,但白絮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烦恼 。比如,走路容易迷眼,过敏的人全身不舒坦,还会造成一定的火灾隐患。___________,是一件值得认真思考的事情。
【答案】 (1). 但并不是所有的杨柳都会飞絮 (2). 气温降低,风力减小,飘絮减弱 (3). 如何合理地控制杨柳飞絮
【解析】
【详解】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该语段介绍了“杨柳飞絮”的相关知识。答题时注意语意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一空根据后文“飞絮只来自雌株”可知,不是所有杨柳都飞絮,所以①处应该填写“但并不是所有的杨柳都会飞絮”;
第二空根据前面“这种变化与气温、风力有关:气温越高,风力越强,飘飞越多”可知,此处应和上文结构一致,内容相反,所以②处应该填写“气温降低,风力减小,飘絮减弱”;
第三空根据前文“白絮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烦恼。比如,路容易眯眼,过敏的人全身不舒坦,还会造成一定的火灾隐患”可知,此处应该为如何治理飘飞的柳絮,所以 ③处应该填写“如何合理地控制杨柳飞絮”。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话题“中国象棋已被印度申遗6次”冲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相关报道提到,印度向联合国申遗中国象棋,而且已经申请6次,但次次都被驳回。对此,网友们一时也是心情复杂,情绪激动。或谴责,或遗憾,而这些高涨的复杂情绪,很快就被辟谣浇息了。有媒体向专家了解情况后发现:印度从未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申报。
这一话题之所以在舆论场上迅速发酵,是因为公众对别国对本国文化申遗的事件本就敏感,容易被情绪左右,并未及时判断新闻真实与否。处于信息爆炸的今天,公众对真相好奇和渴望的心理,很容易被利用。
印度申报中国象棋虽是乌龙一场,但很多网友对中国为何不对象棋申遗仍然关注。其实,申遗虽然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更不是独占的一种方式。对这些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不应该只是在有别国申遗的时候才被短暂地想起和讨论,激发出瞬间的归属感,而热度一过,忽视和遗忘又成为常态。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
让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常态
近日,话题“中国象棋已被印度申遗6次”冲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消息虽然很快就被辟谣浇息了,但关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毋庸置疑,申遗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对这些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不应该只是在有别国申遗的时候才被短暂地想起和讨论,而热度一过就被遗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从万里长城到秦兵马俑;从剪纸雕刻到蚕桑丝织,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地之宝、一省之名、一国之盛,更是整个世界的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理应珍视。
但反观当下,很多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传统文化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古文明早已折经断脉的时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被人家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我们虽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因为正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我们不妨学习一下日本。日本很注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凡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国家定为“国宝”,日本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物、书籍、模型和画像,让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确实是用心良苦!同时,日本人并没有把传统看成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传统并没有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这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让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常态。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在绵延万里的文化 之河上泛起一叶文化扁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新时代素质教育产物,是高考命题专家反猜题押题的“杀手锏'题型。此题型开放性和闭合性兼具,多角度考查学生作文的能力。审题而言,此类题型与传统型材料作文方法有相同点,就是读懂所有文字,但也有“五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必须明确文体、写作内容、思维焦点、具体问题四方面的任务指令;二是分析材料的矛盾对立性;三是选择材料的权衡性;四是思考材料在关键概念、是非因果、问题本质上的辨析性;五是行文思考权衡比较的说理性。
审题:
这次的任务指向性很明确:针对印度申遗的乌龙事件,关于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明确写作任务之后,坚持多角度切入,每个角度没有优劣之分,但一般要选择自己擅长角度,自己“选好角度”,就是要选出自己认为最有话可说的切入角度,最能够体现自己的写作水平的角度。不要因为选择写作角度的问题而把考生分等次。本题首先要抓准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尤其是中心话题,这里提供的材料的中心话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材料涉及到的范围,可以写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举措、对待申遗的态度……
选好立意之后,列好提纲,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平衡好中心突出与合理延伸关系。规定的任务要作为中心,思考与延伸作为提升、点睛作用。
参考立意:
(1)传统文化,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你;
(2)谁能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3)正视文化遗产
(4)申遗不是唯一的保护方式
素材:
(1)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 ——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
(2)《“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 —— 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 ? 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
(3)传统民俗负担着承载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当端午节申遗的消息如一记钟声敲响的时候, 我们不能不思考邻国的经验,对自己的鞭炮、年画倍加珍惜。
(4)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联系材料所给的事件,并由此事件提出观点:对这些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不应该只是在有别国申遗的时候才被短暂地想起和讨论,应该成为一种常态。紧接着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揭示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不重视文化遗产现象,最后提出解决之道,呼告大家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常态。中文章主体部分为递进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 + 表态 + 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 “ 引述 + 表态 + 观点 ” 的形式,以达到 “ 闪亮登场 ”
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