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5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通假现象。
2.学习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题,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对义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预测2014年,不论高考的结构模式如何变化,对这一点的考查仍将成为首选。为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中的含义”,需要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知识。
一、词的古今异义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这类词的演变情况是: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4.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5.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
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义为旁边,如“河畔”“桥畔”,“畔”与“叛”同音,又可借为背叛,如“亲戚畔之”,“蚓无爪牙之利”本义是爪牙,其现在的比喻义为得力的帮凶和武士,并没有贬义。
如: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一词虽然出现多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这就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来确定。
三、根据字音推断词义,掌握常用通假字
解读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假的原则是“音同”或“音近”。因此,在一个句子中如果遇上不会翻译的“障碍字”,不妨联系上下文,根据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现象大胆推断,只要在具体语境中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是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鸿门宴》)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劝学》)
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
答案: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如:远与恢素善。善:友好
可以联系司马迁的《鸿门宴》的“善”友善、交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如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间: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答案: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不正确。此处“质”意为抵押。(全句意为:有个富人未登田地簿册,却将别人的田契拿来作抵押,霸占田地达一万亩。)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文言中的“书”可组词为“书信”。
如: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贷
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齐人未附 附──归附、归顺
齐人追亡逐北 北──败北,指败逃者
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古汉语讲究工整、对仗,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也可以利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
有些文句的结构整齐,那么处于同一位置上的词应该是用法一致,词义相近或者相反的。
例如教材中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再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见”和“被”同义,都是“被”的意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忧劳”对“逸豫”,词义相反。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再如翻译题: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即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
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伦:类
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穰( )禳( )觐( )
答案:禾旁、耒旁与农事有关(具体说,禾旁的字与庄稼有关;但说与农事有关也不错),示(礻)旁与祭祀有关。觐(拜见)。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赂即贿赂。
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古代主要指金属)、木、氵、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 、犭、 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忄(心)、讠(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会意字:
籴(dí)——买入粮食。
粜(tiào)—— 卖出粮食
“彀gòu士十万人” (弓箭手)
抚军亦厚赉成名。(赏)
宰臣上炙而发绕之。(烤肉)
如“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
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6.借助语境分析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A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C选项属于理解不周,应该是“高兴地降服”。
如考查“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7、利用语法求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答案: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不正确。此处樵是名词,指柴。取樵即取柴,“樵”是“取”的宾语。(全句意为:[胡质的儿子胡威在回家路上住旅店时,]自己放驴,取柴烧火做饭。《三国志 魏书 胡质传》)
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如“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这个选项中,“规”解释为“谋求”,对吗?“规”后带有宾语“小得”,“规”应该是动词。结合上下文,地方官员接受贿赂的事情一旦败露,官职俸禄都被剥夺,这实在是谋求小利而失去大的。所以,解释为“谋求”是对的。
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答案A。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如“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一句中,考查“资”的含义,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又如:“庭除甚芜。除:废弃”。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又如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8、引申推断,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答案: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不正确。此处“用事”指当权,执政。如《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全句意为:晁错担任内史,地位尊贵且受皇帝宠信,专权行事。)
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
如考查“特拜陕西行台中丞”中“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又如考查“务”字的含义,而这个词有多种理解,如“事务、务必、从事、致力等”,如高中第六册书《报任安书》中“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一句中,“务”解释为“事情、事务”,而就全国高考所考文本来看,说的是“太宗初即位”想要整顿政务,故这里可以由“事情、事务”引申为“致力”。
总之,高考《考试说明》要求我们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选材上、设题上还会设置必要的障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识记的基础上,运用以上方法大胆猜读、合理推测,真正做到顺利阅读理解。
附:最易误解的高考文言实词20例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3.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4.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6.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7.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8.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9.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10.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1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12.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13.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14.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15.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16.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17.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
18.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19.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
2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附:最易误解的高考文言实词20例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4.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6.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7.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侵扰,冒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8.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9.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10.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1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12.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13.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14.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15.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16.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怀恨)
译文:柳彧跨坐在几案上,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17.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 (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18.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19.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 (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2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获罪)